广东海洋大学思修试题

2022-11-21

第一篇:广东海洋大学思修试题

广东海洋大学云计算试题

( 1 ) 从练习1234中抽出的十个参考题目,要求一定搞明白,参考解析见附件。

(2)云模式与其他模式相比的优点有哪些?(试题中要求结合具体距离例子分析)

试简要划出云计算的组成堆栈图。(见课件示例图)

三种部署模型: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区别(要求会区分)

(3)三种服务模型: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

简要说下对IaaS PaaS SaaS的理解

4. 虚拟化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区别与优处

对CPU虚拟化(完全虚拟化,半虚拟化,硬件辅助虚拟化)的理解

5. 调度公平性分配算法DRF(二纬为例):

总资源< 9 CPU, 18 GB>, 任务1执行一次需要:<1 CPU, 4GB>, 任务2执行一次需要:<3 CPU, 1 GB>试分别指出任务1 任务2的关键资源,并采用DRF算法进行任务调度分配

6. 试用BVT算法调度分配 VM1(权重w1 = 0.1) 和 VM2(权重w2 = 0.05) 用图表表示

7. 试用SEDF算法调度分配 VM1:(1,2,0), VM2:(2,7,0)用图表表示并计算其利用率

同样方法试调度分配 VM1:(1,2,1), VM2:(2,7,1) 并用图表表示

8. Chord算法和 finger table的理解 ( 实验课说下 ) 9. 简要说下MapReduce的设计思想,并用图表进程示之。

10. 简要说明TCP拥塞控制机制。

11. RSA算法:

假设需要加密的明文信息为m=2,选择:e=7,p=11,q=13,说明使用RSA算法 的加密和解密

第二篇:2016年广东海洋大学《形式与政策教育》试题答案

11月3日晚开卷考试 三选二作答,每题50分

1.谈谈你对“新常态”的理解,并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试分析当代大学生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的责任与使命(可用职业规划作答)

经济发展新常态一系列趋势性、转折性的深刻变化,是不是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新常态是一种“时常态”。 如今,中国发展面临经济放缓、消化产能过剩任务繁重、内生动力不足困难,宏观调控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新常态是一种“正常态”。 总书记以新常态描述中国经济发展特征,对“下一个十年”政策方向做出战略判断。从2010年中国经济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比较大,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累积的问题逐步凸显,经济发展出现不同于以往的特征,步入了新的正常状态。

新常态是一种“优常态”。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三大显著特点。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结构优化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增长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优常态”,是坚持思想转变、经济转型同步,创新创意、开放开发并举,全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新常态是一种“实常态”。就是妥善处理好稳中求进与转型升级的耦合关系,树立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发展理念,稳中有进,进中有转,做到速度与效益两不误、实干与实效两促进。

新常态是一种“活常态”。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发展的增长目标,将不是简单的速度预期,而是区间化的增长概念,而且目标也更加灵活、更加多元。实现区间化的增长概念、多元化的目标、均衡化的发展模式,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研究,适应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新常态是一种“理常态”。从过去的高速增长,到今天的新常态,中国经济转入“另一个轨道”。这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理性、理智的判断。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增长动力转换较慢,稳增长任务仍然艰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还处于爬坡越坎阶段,产业层次整体不高的局面亟待改变;深化改革后翘效应尚需时日。

当代大学生应该能够经受住历史的考验,要对国家无限的忠诚,要对人民无限的热爱,要成为建设新西藏和守土安邦的“中流砥柱”,政治思想上要和党保持高度一致,要成为党和人民的可靠的接班人。 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并不是以个体而存在的,我们是生活在“社会主义”这面旗帜下的。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我们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国家的荣辱兴衰与我们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因此,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当之无愧成为当代大学生首要的历史使命。我们应该更多的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尤其是中国在国际上所处的国际环境,敏锐观察和判断国际事务动向,向着国际上需要的人才战略目标迈进,从而实现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整体上看,大多数大学生都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我们能够心存祖国和人民,致力于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有很强的主人翁意识。我们关注时事,勇于鉴言践行,对关系到的国计民生的大事做到相当关注。我们真正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兴衰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做到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致力于自身的完善,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诠释我们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2.试论述你对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提出“文化自信”的理解。

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文化自信加以特别的阐释:“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再次强调了文化自信在国家、民族发展道路上的深远意义。这一论述极大地拓展了“三个自信”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阐释道路、理论和制度相互关系,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文化理论,同时为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新的动力。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自身禀赋和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文化自信从内涵上可解构为三个层面:一是民族、国家以及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强烈认同与自豪感;二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着坚定信念,从发展实践中把握文化发展前景;三是对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合理的扬弃。可见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导向,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必然结果与目标所在。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自信与自强,根本上推动了对中国理论、道路、制度的自觉、自信与自强。文化自信的建立使理论自信更富有引导性、道路自信更有行动力、制度自信更有保障性。 面对当今世界复杂的、多元的文化体系共存的现状下,正确地认识中国现阶段发展实际,把握时代需求,对各种不同文化的本质进行科学的辨识与把握,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理性的扬弃,实现对文化的理性自觉与自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化自信是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与创造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片面求洋、全盘西化的错误文化观有所蔓延。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是不忘历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历史来源。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认同和自豪,只有肯定自身文化的合理价值和正能量,才能产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进而能够在不同文化的价值比较中产生由衷的自豪感,从而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超越与创新。

文化自信是应对外来文化冲击与侵蚀的核心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扩展,新一轮的文化冲击将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而文化自信正是甄别文化优劣,应对文化冲击的核心力量,只有在准确把握自身社会本质以及社会发展阶段与方位,掌握自己所处时代特点,并以此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从现实与具体的条件和环境出发,选择适应与满足当下实践要求的文化观,才能应对多元文化的渗透与侵蚀。

文化自信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行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要实现文化自立、自强,为文化强国建设奠定现实基础。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坚定与增强。文化自信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理念源泉与必然行动,文化的发展繁荣不能单纯地依赖于对外来文化的模仿,也不能单纯地依赖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制。文化是在不断实践基础上得来的,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开展文化创造与创新,才能实现对内具有凝聚力、规范力、号召力,对外具有吸引力、竞争力、辐射力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为什么说精准扶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结合身边事例加以论述。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贫困地区的小康,是不完整的小康。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扶贫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扶贫工作规律,在新形势、新条件下开创扶贫工作新局面。

从发展阶段来看,扶贫开发由解决温饱问题转到加快脱贫致富的阶段。贫穷是社会的伤疤,减贫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实施了一大批扶贫工程和扶贫项目,我国有6亿多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扶贫开发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扶贫开发已由解决温饱问题,转向加快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

从发展时期来看,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通过30多年的扶贫开发,我国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地区面貌显著变化。剩余的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的成本更高、难度更大。

推进精准扶贫,前提是思维认知精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只有思想认识到位,才能找准工作定位。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精准扶贫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把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由粗放式、分散式、单一式向集约化、精准化、整体化转变,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提高扶贫开发的成效。

推进精准扶贫,基础是对象识别精准。扶贫不是普惠性社会福利,而是补齐全面小康“短板”的重大举措,必须做到精准识别、有的放矢。总书记指出,扶贫要 “真扶贫、扶真贫”,把握贫困动态变化,讲求针对性,使投入的钱真正让贫困户受益。只有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才能真正摸清贫困底数,找准致贫原因,为定点“滴灌”打下基础,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必须按照“严格对象标准、规范识别程序、坚持公平公正、直接到户到人”的原则,全面准确掌握贫困人口的规模、分布以及居住条件、就业渠道、收入来源、致贫因素等情况,建立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机制,确保扶贫资源向贫困对象集中,使“真贫困者”和“返贫困者”能够得到更为有效的扶持和帮助。

推进精准扶贫,关键是帮扶措施精准。推进精准扶贫,要瞄准目标人群,找准致贫症结,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根据贫困的类型和原因、发展的资源和条件,科学制定扶贫开发方案,提高扶贫措施的精准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注重整体联动,实施区域性扶贫开发,着重解决制约发展的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又要突出扶贫重点,加强对特困户的点对点帮扶,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扶贫措施”,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使他们增强获得感、得到真实惠。

推进精准扶贫,重点是项目安排精准。项目建设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是推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总书记指出,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如果把扶贫作为“形象工程”,实施一些华而不实的扶贫项目,势必会产生巨额的“扶贫债务”,留下扶贫“后遗症”。在扶贫项目策划时,要多到贫困地区了解民意,倾听贫困群众心声,真正把贫困地区迫切需要、贫困群众热切期盼的项目纳入扶贫范围,让扶贫项目成为贫困地区发展、贫困群众脱贫的动力之源、致富之源。

推进精准扶贫,保障是考核管理精准。考核既是“风向标”,也是“指挥棒”。精准的扶贫考评体系,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扶贫工作导向。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要把提高扶贫对象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我们实施精准考核评估,必须充分运用统计监测、扶贫信息数据系统,着重突出扶贫成效,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和权重,建立健全精准扶贫考核问效机制。严格规范考核程序和方式,辩证分析贫困地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当前工作和长远影响,把工作重点和各类资源放在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上,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第三篇:广东海洋大学第四期青马工程培训班学员笔试题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是如何看待理论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的?(不少于300字)

2、集体和团队是我们生活、学习、工作所不能离开的组成部分,每个人在集体和团队中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请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阐述如何通过身体力行促进集体、团队和个人的共同发展。(不少于300字)

3、你的“中国梦”是什么?计划如何实现?(不少于300字)

第四篇:广东海洋大学论文封面1

2015-2016年第一学期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论文

学 院: 食品科技学院 班 级: 食品1145班

号: 201411211526 姓

名: 马清苑 指导老师: 安宁

间: 2015年11月21日

摘 要:近十几年来,全球贸易量取得了惊人的跨越式增长,而自由贸易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也日趋尖锐。在此背景下,引入环境变量,促进贸易策略的可持续性便成为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科学发展的必然之路。同时,国际贸易中各种问题的发生也需要相关法律的完善。

关键词:国际贸易 贸易环境 贸易政策 违约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专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具体过程的学科,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 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运用。国际贸易具有不同于国内贸易的特点,其交易过程、交易条件、贸易做法及所涉及的问题, 都远比国内贸易复杂。具体表现:①交易双方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洽商交易和履约的过程中,涉及到各自不同的制度、政策措施、法律、惯例和习惯做法,情况错综复杂。稍有疏忽,就可能影响经济利益的顺利实 现。 ② 国际贸易的中间环节多,涉及面广,除交易双方当事人外,还涉及商检、运输、保险、金融、车站、港口和海关等部门以及各种中间商和代理商。如果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笔交易的正常进行,并有可能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另外,在国际贸易中,交易双方的成交量通常都比较大,而且交易的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可能遭到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它 外来风险。所以通常还需要办理各种保险,以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 ③国际市场广阔,交易双方相距遥远,加之国际贸易界的从业机构和人员情况复杂,故易产 生欺诈活动,稍有不慎,就可能受骗上当,货款两空,蒙受严重的经济

损失。 ④国际贸易易受政策、经济形势和其它客观条件变化的影响,尤其在当前国际局势动荡不定、国际市场竞争和贸易磨擦愈演愈烈以及国际市场汇率经常浮动和货价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国 际贸易的不稳定性更为明显,从事国际贸易的难度也更大。 可见,国际贸易具有线长、面广、环节多、难度大、变化快的特点。因此,凡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员,不仅必须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技能与方法,而且还应学会分析和处理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以确保社会经济效益的顺利实现。这样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采用合理

际贸易实务的发展趋势,实际上就是把国际贸易实务的未来,与其现在或过去进行比较得出的未来的特点。

从目前情况看。国际贸易实务的未来发展变化具有以下几大趋势。1.跨国公司作为国际贸易主要承担有的地位将进一步加强。据联合国贸发会秘书处的统计,目前全世界大约有4 万家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和25 万余家设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其生产总值占世界国内生产总25%当今世界上,由跨国公司带动的国际贸易,已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 目前世界的商品和服务贸易中,大约有1/3 是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的(即公司内的贸易),不同跨国公司之间进行的贸易占世界贸易额的另外1/3。两者相加,仅在跨国公司之间和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的国际贸易就占了国际贸易总量的2/3。

2.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将继续下降,高新技术产品和“绿色”

环保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将进一步上升。随着工业化在全球

的普及,信息转移越来越成为生产能力转移的主要手段,从而使生产能力转移的成本越来越低。生产能力转移代替货物贸易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就是目前全球对信息产品需求的增长和生产区位大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由此引发的全球科技产业化浪潮日益高涨,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长势头格外强劲,出口力度己领先于历来唱“主角”的化工、汽车、纺织、服装等主要出口产品,成为推动制成品贸易乃至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目前,人类已逐步认识到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绿色产品思想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人类社会正在逐步进入生产文明社会阶段。随着世人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世界市场上的 “绿色”产品盛行。据统计,“绿色”产品的开发在世界新开发产品中的比重己从1985 年的0.5%上升到1993 年的10%,可以预计,“绿色”产品必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4.国际贸易的法制化进程将会加快,国际贸易将在相互协调、相互监督、更加有序的基础上进行。1995 年开始,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并运转,取代了1947 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成为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法律和组织基础。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表明国际经贸组织日趋健全,为加强和改善多边贸易体制提供新的机制和动力。同时,各种具有国际约束力的法规相继制定和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将从1996 年6 月起到2000 年前,陆续颁布出台包括1SOI4000 这个被称为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在内的有关国际环境通用标准24 个。这些法规的制定与颁布,必将对全球工业、商业、政府等组织改善环

境管理行为具有推动作用,对国际贸易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

5.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的结合程度将进一步加强。首先,为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世界各国普遍实行了奖出限人的外贸政策,采取各种手段扩大本国商品的出口。在这些手段中,外贸融资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其次,为了减少货款结算的风险,加快结算的速度,以商业信用力特征的汇付、托收方式的使用相对减少,以银行信用为特征的信用证、银行保函方式的使用日益增加。银行对国际贸易的参与程度不断加深。

而相对于我们现在的国际贸易环境,从以下几点来说:

一、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

传统贸易理论与实践往往集中关注贸易量差、国家福利等方面,常常忽视环境这一重要变量,如以比较利益为基础的李嘉图理论及赫克歇尔-俄林(H-O)的要素禀赋理论均未考虑到贸易可能引发的环境外部性问题。依照这些理论,自由的国际贸易会实现帕累托意义上的经济效率,满足社会需求并增进国民福利。然而,这一观点只是在静态条件和未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才具有一定合理性,若加入贸易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负效应情况要复杂的多。研究和实践表明,一定条件下一国发展某些比较优势的贸易活动可能会给它国带来环境损害,如跨过河流上游国家砍伐森林以推动林业相关产品出口将造成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从而会严重损害下游国家出口型农业所依赖的环境,导致以邻为壑,破坏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认为,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同产品和服

务的交换有关的产品效应;同市场和经济活动扩张有关的规模效应;同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分布及强度有关的结构效应;同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有关的法规效应。所以这些效应均会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长短期的持续作用,进而反转影响贸易利益及国民福利。

以出口为例,由于工业污染密度下降的可能性有限,而出口增长弹性却较大,负的规模效果常常要大于正的结构和技术效果,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一国过度出口往往对环境不利,如资源性产品的跨国贸易常常以资源不合理或过度开发为背景,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矿产资源产品的盲目出口更极易破坏平衡的生态环境,而当代盛行的转基因产品贸易已日益被证实背后隐藏着不少环境风险。此外,从各国政府贸易政策来看,当今国际贸易中凸显的绿色壁垒、环境关税,一方面反映了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新形式,但另一方面亦侧面反映出不恰当的贸易活动将危害到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安全,危害到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再者,在贸易中我们必然谈到违约问题,国际贸易的违约:1.预期违约的概念与制度意义- -预期违约又称先期违约,是英美合同法中的特有制度。预期违约制度来源于英国1846年的索特诉斯通案的判例[③]。它是为了解决合同生效后至履行前发生在合同履行上的危险而建立的一项法律制度,具体是指在合同成立后、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届至前,一方当事人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明确肯定地向另一方当事人表示其将不按约定履行合同义务;或者一方当事人的自身行为或客观事实预示其将不会或不能依照约定履行合同义务。前者称为明示预

期违约,后者称为默示预期违约。

预期违约制度充分体现了合同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原则,这对平衡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预期违约救济措施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实际违约所造成的损失,而且还可以及时地解决合同纠纷,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社会资源的人为浪费。可以说,预期违约制度是英美法系国家对法制文明的一大贡献。

学习国际贸易实务课前,我对国贸的认识是很表面的,认为就是单纯地做国际交易买卖.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我才领悟到,国际贸易学是一门覆盖面广(包括经济学、会计学、法律学、保险学、管理学等),细节颇多的交叉学科.课堂上老师除了给我们讲授纯粹的理论知识外,还会结合一些典型的贸易案例分析,感觉身临其境一样,不仅巩固了我的理论知识,还吸取了在以后业务上的经验.案例分析,让我领略到了,国际市场不只是一个聚宝合,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这就要求业务员除了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细心谨慎,有高度的责任感。

做国际贸易除细心谨慎外,业务员还需要有丰富的知识面和实践经验.如买卖过程中,选择何种贸易贸易术语(FOB、CFR、FCA„„)、选择购买何种保险(全额险、战争险„„)、选择何种收款付款方式(信用卡、汇票、电汇„„)、选择怎样的运输路线、面对贸易争端时,该选择何种方式处理(双方协商解决、法院起诉„„)等等。还需熟悉每个国家的政治局面是否稳定、汇率是否经常波动以及那里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港口的环境分布情况等。

课堂上,老师除了给我们讲授贸易专业知识外,还教会我们怎样记些贸易专业术语.例如,国际贸易术语分为:E组(到达组)、F组(主要运费未付组)、C组(主要运费已付组)、D组(到达组).F组和C组为象征性交货(交货地点都在出口国的某个地点),E组和D组为实际交货。CFR是在FOB的基础上加运费,而CIF则在CFR的基础上加保险费。通过老师的指导性学习,使我对国易实务有了个系统的认识。加入WTO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趋加强和知识经济正在兴起大浪潮中.全球范围内的科技竞争、贸易竞争已越演越烈。从根本上说,这是一场争夺21世纪经济制高点和和控制国际市场的斗争,即竞争的实质,归根到底是人才.最近的十多年里,中国经济取得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国际贸易。这不仅仅说明,国贸除具有挑战性外,还具有很大的诱惑力。通过对外贸易,扩大出口,为我国创汇,同时也快速推动了我国企业扩大再生产规模,从扩大了我国人民就业与再就业的机会。因此学好这门课程对我们的人生规划以及今后的就业是很有帮助作用的。

:[1]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科学出版社,2003.

赵书华:国际服务贸易研究[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

于永达 戴天宇: 反倾销理论与实务[ M ] .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 姚宏敏.国际贸易中“预期违约”时的通知义务[J].国际市场,

2009(11)

[2] 王利明.违约责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第五篇:广东海洋大学新校训解读

《海大教工》2014年第1期

广东海洋大学新校训解读

黄传生

1 新校训产生的背景

广东海洋大学(原名湛江海洋大学),1997年1月,由原湛江水产学院和湛江农业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2005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更为现名。组建之初确立的“勤奋、求实、敬业、创新”校训,随着学校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不相适应,要求修改的呼声越来越高。

2009年11月5日的校长办公会议对校训作出重新凝练的决定。2010年5月10日学校发出了《关于征集校训、校歌、校旗设计方案以及校徽修改方案意见的通知》,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社会文化策划专业机构、相关专家及爱好者进行征集。2012年3月11日,学校又发出了《广东海洋大学关于开展试用校徽、凝练校训及征集校歌校旗活动的通知》,面向全体师生校友和关心学校的各界人士对已征集到作品进行广泛征求意见。同时学校接连召开了专家、机关人员、老干部、学生代表和教代会常委等多场研讨会和座谈会,从征集到的校训作品中遴选出5条作品作为备选方案,并挂在校园网上接受网民的评议和投票。4月27日学校三届三次 “双代会”召开,通过无记名投票,作品“广仁明德、海纳厚为”以最高同意票数从5条备选校训中脱颖而出,进入表决程序。表决时又以177票赞成、1票反对、7票弃权,同意人数超过全体正式代表人数半数以上,获得大会通过,成为我校拟用新校训。

“双代会”后有关部门又结合学校的情况对拟用新训进行了反复推敲,提出了将“广仁明德、海纳厚为”中的“仁”字改为“学”字的修改方案。2012年5月21日“双代会”常委会对修改方案进行了审议,原则上通过。25日上午校长办公会对修改方案也进行了审议,也原则通过。25日当天党委常委会进行了审定,最终将”广学明德、海纳厚为”确定为我校新校训。2012年6月4日,校发文正式启用。

2 “广学明德、海纳厚为”的渊源与内涵

“广学明德、海纳厚为”分别以广东海洋大学的中文简称“广海”两字作为句首字,“广海”特指立足广东的海洋大学,以区别于其它海洋类院校,同时“广海”也有“立足广东,面向海内外”的含意,反映出学校的定位。“广、海”嵌入其中,既有“广味”,又有“海味”,体现出广东海洋大学的地域特征,也彰显出学校的海洋特色和纳海本色。

“广学明德,海纳厚为”中有关词语渊源流长,底蕴深厚,立意深远,但尚古不囿古,重在出新。 2.1 广学

“广学”两字早在《三字经》、《八大人觉经》和《四十二章经》等典籍中就有出现,如“若广学,惧其繁。”、“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等。

第 1 页

“广”除指广东外,还有广博、广大、广泛、推广、广求、广播等涵义。

“学”有学识、学问、学术、学科、学校、学者、学生、学习、教学、求学、治学等含义。 “广学”则有广博的学识、宽广的学科、广大学者与学生、广泛地学习、广求学问、广授学术、广积学识、广播知识、广施学力等内涵。

2.2 明德

“明德”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德”,据《辞海》注释:德包含着德行(道德、品行)、德操(德行、操守)、德政(措施、政绩)、德望(道德、声望)等广义解释。

“德”也指事物属性、规律和品性,如《国故论衡·语言缘起说》中的“实、德、业三,各不相离。”

“明德”主要含义为:光明正大的品行、清正廉明的操守;明志修德——明志立身、修德养性;明识事物的属性和规律、明达事理等。 2.3 海纳

“海纳”出自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北周庾信 《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序:“上则云布雨施,下则山藏海纳”等。 “海纳”有多方面的内涵:

①广纳百家、广采博收、大招厚揽等。如:以大海般的胸怀广揽厚纳来自海内外的贤士才杰及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等;

②大气度地容纳。如:以大海般的气度兼容并包,尊重差异、宽和个性等。

③谓宾倒置:纳于海。从海洋(包括自然海洋和知识海洋)中广采博纳知识财富,从探索和开发海洋中获得新知和成果等。

④引申义:博学、好学、勤奋、包容、团结、和谐、宽和、开放 、国际化、个性化、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等。 2.4厚为

“厚为”是一个合成新词,但多种字典对“厚”和“为”都有详述的解释。

“厚”作形容词或副词,有深厚、厚重、厚实、踏实、扎实等含意;作动词有推崇、重视、优待等含义;作名词有财富、利润、价值等的涵义。另“厚”即“笃”也,有坚持不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持续不断、自强不息、踏踏实实等引申义。

“为”即作为、有为,指成绩、成就、成效、效用、建树等。

根据上述释义,“厚为”作如下理解:①厚实的作为、丰硕的成果、深厚的建树、雄厚的实力,扎实的功底和有效的作用等。② 重视作为、厚对利用、重重有为、持续作为、厚产成果、人才辈出等。

2.5广学明德、海纳厚为

“广学”、“明德”和 “海纳”虽源远流长,但合成“广学明德”、“海纳厚为”后都成了全新的四言词语,体现出传承与创新的统一。经检索查新,两词句在先前的网络和文献中也未曾出现过,独具新颖性,避免了国内校训用词重复雷同的诟病,令人耳目一新。

第 2 页

综前所述,“广学明德,海纳厚为”连贯起来,作如下意译:

广学博识,明志修德,海涵包容,纳取致用,深厚作为。

3 “广学明德、海纳厚为”中的辩证关系

3.1广学与明德的关系——学德并重

“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等都体现了学的重要性,所以要广学。术业有专攻,广学以求通。广学并非泛泛地杂学,广学是为了深入,一门精通,然后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到其它领域,达到“一理通、百理彻”,最终明德,明识事物规律属性,明达事理。可见“广学”是“明德”的前提和过程,“明德”是“广学”的目的和结果,无“广学”难以“明德”,“广学”不“明德”,将前功尽弃。

不学无术,有心无力,有德也难以施展抱负,想干事也做不了事,甚至好心办坏事。学而无德,心术不正,助纣为虐,学得越多,贻害越大。可见学与德不能偏废,学德并重,内外兼修,才能品学兼优。

学与德的关系也是学校与德育的关系。学校教育,德育为先,该思想在校训中也得到了体现,反映出学校对德育的重视,不缺“德”。

3.2 海纳与厚为的关系——知行合一

海纳厚为,海纳即博学,是知的问题;厚为是指行而有果,是行的问题。以行求知,以知引行,学中行,行中学,循环无止境。纳于知,重于行,致于用,贵于为。人不能只做知识的容器,要发挥智慧的作用,把知转化为力量,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通过行来丰富知、提升知、匡正知。知不经利用,一文不值;科学利用,价值千金;错误利用,赔本折兵。知的利用过程就是行的过程,利用效果如何,“为”是标准,正面的是有为的作为,负面的是不作为或胡作非为。厚为不仅重视知转化的过程,更在乎知价值的最终实现效果。知而不行,行而无果,知也白费,行也虚行。海纳致用,笃行厚为,才能实现手段和目标的统一。

海纳百川,又通过海水的蒸发形成雨水来反哺百川,循环生息。纳与为也是一对辩证关系,彼此相存相依。只纳取无释放,不被撑死也会被胀破。光为而不纳,消耗殆尽,终会枯竭而亡。纳而不为,犹如一个工厂光有原料输入,无产品输出一样,无以为继,难能致远。有纳有为,生息循环。海纳厚为,才能共繁同荣。

3.3 广学明德与海纳厚为的关系——人文精神与科学态度的统一

广学明德体现的是人文精神,海纳厚为表现的是科学态度。

广学明德是海纳产生厚为的精神指引和思想保证。反过来海纳厚为又是匡正、完善和补充广学明德内涵的实践。广学明德侧重于求学做人,海纳厚为着眼于做事成事。海纳的目的不是助纣为虐和胡作非为,而是造福社会;在做事中不借机中饱私囊,做成事后,对得起天地良心而不出事等,这正是广学明德要解决的问题。做学问、搞研究需要借鉴海纳前人的成果,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第 3 页

以更高的起点、更宽广的视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才可以少走弯路和节省时间精力,避免重复劳动。不海纳连别人的肩膀在哪里都不会知道,谈不上高瞻远瞩,自然也谈不上建树和创新。海纳百家,博取众长,又自成一家。学习别人的东西固然重要,但创造出新的东西让别人来学习更加重要,尤其研究型大学更应如此,否则,在激烈的竞争中难有作为和地位。光纳而不为,不会有作为。小纳少为,多纳小为,都不是大作为。广纳多为重为,才是大作为,才能称得上厚为。 因此,既要海纳,又要厚为。这是一种有作为的治学之道,是一种会干事能成事、能创业可成业的必然之路,更是一种可贵的科学态度。

3.4 广学明德、海纳厚为与广东海洋大学的关系——门当户对

广东海洋大学以“海洋使命、海洋特色”为发展战略,发扬“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大学精神,实施人才强校方略,致力培养“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高级专门人才等。“广学明德”是儒家思想精髓和德性文化精华的高度反映,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海纳、纳海都与海洋息息相关,广海的海洋特色和纳海本色都得到彰显。“厚”具有坚贞不渝、持续不息、孜孜以求和一心一意等的含义, “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大学精神和“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三能人才特征在“厚为”中也得到充分体现。原校训“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内涵在“海纳厚为”中也得到了传承反映。可见,“广学明德,海纳厚为”是广东海洋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学校特色与本色、培养目标和文化传统等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尤其“广、海”两字嵌入其中,更具针对性。尽管“广学明德,海纳厚为”也可以在其它学校或其它领域使用,但没有在广东海洋大学使用那么准确和贴切。由于是根据自身特点度身定造,广东海洋大学使用起来自然恰如其分和实至名归。

4、新校训的特色

特色是指独特和出色。首先具有独特之处,其次是品质出色。特而不色,视为怪异。色而不特,则视为俗。特色校训主要表现在新颖性、针对性和适应性上。

“广学明德、海纳厚为”中的两词先前并没在网络和文献中出现过,又是首次在校训中使用,避免与他校雷同。另其中的“德”又作事物属性、规律和事理的含义使用,这也不多见。尽管国内多所海洋院校都用“海纳百川”作校训,但是它们的主要使命是“纳海”而不是“纳川”,即从海洋中纳取知识和财富,而不是从“川”中纳取。 “海纳”连接“百川”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其中的“海纳”就是海纳,不具有“纳海”的含义。海纳不带宾语,谓宾倒置才体现出来,才具有纳海的含义。可见“海纳百川”的“海纳”是作“广泛吸纳”的含义使用,但 “海纳厚为”中“海纳”又作谓宾倒置的“纳于海”含义使用,一语双关地把海洋特色和纳海本色点睛出来,具有非常独特的一面。

“广学明德、海纳厚为”不仅把校名简称嵌入其中,而且把学校的学科特色和办学本色同时熔于一炉,体现出鲜明的个性,让人易识别,易记忆,且不易被人模仿抄袭,具有良好的自我保护功能。

第 4 页

只要学校的所在地在广东,海洋使命不动摇,海洋特色不淡化,不管学校以后使用什么名称,用起来仍然不会牵强,仍然是名正言顺和恰到好处。同时, “广”字不作“广东”来理解,“海”字不作“海洋”来解读,用“广”、“海”其它涵义,“广学明德,海纳厚为”仍然是一条完整和完美的训言,不仅适合于学校,

也适合于其它领域,应用范围更广。可见,“广学明德,海纳厚为”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适应性,使校训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得到了保障。

第 5 页

上一篇:古代名句情话情诗短信下一篇:古典诗歌中的对比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