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功能群众文化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晋绥日报》与边区社会文化动员研究

摘要:《抗战日报》创刊于“晋西事变”结束之后的1940年9月18日,1946年7月1日更名为《晋绥日报》,1949年5月1日停刊,前后历时9年。作为中共晋西区党委(后改为晋绥分局)的机关报,在晋绥根据地的社会文化动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晋绥日报》(《抗战日报》)为中心,分五个部分对晋绥根据地的社会文化动员进行了尽可能全面和深入的考察。本文所称的文化动员,既包括一般意义上所指称的以文化为手段所进行的动员,即以文学、艺术、新闻等方式动员民众参与中共领导下的军事斗争、政权建设及社会经济活动,同时亦包括以文化建设为目的而进行的人才动员,即中共为了发展其领导之下的文化事业,广泛地动员民众参与到文化建设之中。第一部分追溯了中共的办报传统及其早期在山西的办报实践,以及从抗战全面爆发前后到“晋西事变”之前中共及其领导下的牺盟会、战动总会在晋西北地区的办报活动,论述了这一时期报纸所具有的鲜明的统一战线色彩,并重点考察了《晋绥日报》(《抗战日报》)采编队伍的发展。这支采编队伍的人员具有双重角色,他们因动员而加入这支队伍,又通过办报动员了其他广大群众。在文化动员中,他们起到了核心的引领作用。从初期以国共对立时期的储备干部及抗战全面爆发前后发展的知识人才为主,到1942年延安知识人才的大量补充,再到抗战胜利之后本土知识分子的崛起,《晋绥日报》(《抗战日报》)办报队伍9年间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敌后抗日根据地文化动员的总体进程,由此可以看出此种动员不同于其他社会动员的渐进性特征、其对人才培养的依赖,以及文化人才培养的接续性要求。第二部分论述了《晋绥日报》(《抗战日报》)通讯队伍的建立和完善。报纸的通讯工作在1942年之前和之后的对比结果表明,在文化落后的根据地,只有党的各级政权把办报视为一种“深入的组织工作”,举全党之力并发动群众参与,报纸才能体现出广泛的群众性和鲜明的党性,并成为党对群众进行文化动员的有力武器,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则必须通过完善的通讯网才能得以顺利实现。事实上,在《晋绥日报》(《抗战日报》)9年的发展过程中,报纸质量与通讯工作始终呈现出极强的正向相关。报纸通讯员队伍的逐渐壮大、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通讯网络的建立和完善,有力地提升了文化动员的覆盖面及有效性。第三部分考察了《晋绥日报》(《抗战日报》)三级报网中的地方油印报纸和基层乡村的黑板报,及其与晋绥农村的冬学运动、识字运动、读报运动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本文的研究表明,油印报和黑板报作为大报的二级和三级系统,其成败的关键依然在于群众路线是否得到了有力的执行,而冬学、识字、读报等群众运动的开展,不但本身就是文化动员的重要部分,而且是报纸的文化动员能否得到预期回应的根本性前置要件。第四部分考察了《晋绥日报》在社会动员中的新闻“客里空”问题及其成因,并对晋绥边区反“客里空”运动中“新闻求实”与“思想土改”两条线索进行了梳理,通过大量的个案分析证明:工具目的只能通过专业主义途径得以实现,因此工具主义必须坚持适度性原则,以保证新闻真实性与政治正确性之间最低限度的平衡,否则将适得其反。第五部分得出全文结论:正如毛泽东所指出,文化建设是“比打倒一个日本帝国主义更难的题目”,文化动员应充分估计文化建设的长期性、渐进性特征,而人才能否接续、动员能否持久则是文化动员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战时的教育条件导致了特定门类人才在供给侧的困难,而受众的接受水平则导致了特定文化产品在需求侧的疲软,由供需关系所导致的失衡结构,是文化动员的决策者和文化建设的规划者必须理智面对的现实,因时因地制宜是上策,一味求全可能适得其反;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文化动员中成功的群众路线并非线性结构,而是一个棋盘状系统,在使群众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并团结起来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之下,“棋盘效应”使每个运动都与其他所有运动相为支撑,从而形成化合作用;群众路线的本质是群众利益路线,文化动员本质上也是利益动员,其功能是通过“利他”而实现的,只有以此认识为前提去组织动员,才能可能取得成功,如果不能切中民众的利益诉求,无助甚至有损于民众利益的实现,则动员的意图终将落空;党报是政党开展社会动员的有效工具,但工具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尊重新闻自身规律为前提,以牺牲新闻真实为代价的工具追求必将适得其反。

关键词:晋绥日报;文化动员;群众办报;文化自觉;工具主义

学科专业:中国史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概念阐释

四、行文结构及内容

五、运用的资料及分析方法

六、本文的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从固有人才到本土精英——“意识形态部队”的组建

第一节 《抗战日报》创刊之前中共在晋绥的社会动员模式

一、报纸是社会动员的制高点

二、中共早期在山西的办报实践

三、抗战全面爆发前后中共领导下的晋西北进步报刊

四、“晋西事变”与《抗战日报》的创刊

第二节 “固有知识分子”与《抗战日报》的首发阵容

一、“固有知识分子”与国共两党对立时期的中共人才储备

二、3:3:3——《抗战日报》的首发阵容

第三节 报纸的地方化努力与本地知识人才的崛起

一、《抗战日报》的地方化努力

二、本地知识人才的崛起

第四节 文化动员的成果——山药蛋派与七七七文艺奖

一、山药蛋派与《抗战日报》副刊作者群

二、七七七文艺奖与晋绥文艺队伍

三、1949 年干部南下对晋绥文化的影响

第二章 全党办报与通讯网络建设

第一节 融入中共组织——党报姓党的目标追求

一、不带编号的党内文件

二、“聋盲软哑”——言说与倾听之间的疏离

三、一纸《决定》引领晋绥全党参与办报

四、全党办报的生动局面

五、书记县长笔下的新闻稿件

第二节 链接基层社会——“局域”通讯网络的构建

一、各级党委对报纸通讯工作的推动

二、通讯队伍的动员

三、通讯队伍的组织

四、通讯员的培养:刊授、函授、面授

五、从农民到优秀通讯员:一个生动的个案

六、“逼”和“哄”:一个通讯模范县的成长

七、通讯队伍规模、来稿数量、报纸发行量的变化

八、晋绥根据地通讯网络建设的历史借镜

第三章 与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黑板报”与读报小组

第一节 冬学运动与文化翻身

一、从《抗战日报》看晋绥冬学的起伏

二、从晋绥冬学看民众文化需求的变动

三、冬学运动与群众办报

第二节 读报运动与读者的“创造”

一、通讯网络是读报活动的基本依托

二、识字运动是读报发展的有力助推

三、“报纸上山”与“报纸下地”

四、读报运动与文化觉醒

五、读报运动的收获

第三节 油印报、黑板报与晋绥边区三级报网

一、油印报:在黑板报与大众报之间

二、民众的舆论机关——黑板报

第四章 《晋绥日报》的“客里空”新闻与反“客里空”运动

第一节 “客里空”,一个普遍而严重的问题

第二节 “客里空”背后的集体无意识

一、“意义”的诱惑——从记者谷曼看“客里空”的心理机制

二、需求指导下的供给——从“模范村”报道看工具主义生产模式

三、私欲对“公器”的觊觎——工具主义的次级衍生

第三节 《晋绥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

一、新闻求实——专业主义视野下的反“客里空”运动

二、“思想土改”——工具主义层面上的反“客里空”运动

第四节 反“客里空”运动的历史回响

一、土改纠偏与《晋绥日报》停止反“客里空”

二、毛泽东“谈话”与此后30年对反“客里空”运动的评价

三、反“客里空”,一个未了的话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上一篇:网络化图书馆发展论文提纲下一篇:企业行政分析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