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分析——以我国沪深A股通用制造类企业为例

2022-11-18

1 引言

2008年5月,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财会[2008]7号) 。2010年4月, 五部委又联合发布了18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 2012年实施范围扩大到国有控股主板上市公司。也就是说, 我国较为完整的内部控制规范及报告指引是在2012年报告年度正式在沪、深两市主板全面实行的。选择2012年及以后的两市样本, 能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具有时间跨度长、样本多样性、样本资料全等优势。

基于以上原因, 本文选用的研究样本均来自2012年到2016年共五年, 对外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主板上市公司 (包括沪、深主板) 。

2 选择研究行业

笔者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每年审计及内控报告披露期间发布的快报中截取了2012年至2016年被会计师事务所发表非标准意见的共302条记录。然后, 选择了2016年被发表非标准意见, 且在以前年份曾被发表非标准意见的42家企业作为行业选择样本。选择这一部分企业作为样本的原因有二。其一, 在过去5年曾多次被发表非标准意见, 说明该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较大缺陷;且其管理层在被发表非标准意见的情况下, 也未采取有成效的措施改善内控制度中存在缺陷的地方, 可见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其二, 选择2016年仍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企业作为代表, 与以前年度相比, 在商业世界飞速发展和变化的现代社会, 更加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与现实宏观经济情况、行业发展背景具有高度相关性。

3 指标选择

3.1 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

关于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 本文选择使用净资产收益率 (ROE) 作为主要标准, 同时选用总资产报酬率 (ROA) 作为辅助指标。

(1) 主要指标——净资产收益率 (ROE) 。选择净资产收益率 (ROE) 作为主要指标的主要原因是, 净资产为企业资产减去负债后所剩属于投资者的投入资本及其增值所得, 而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股东投入财富的盈利能力最大化, 该能力直观体现为企业的净利润。因此, 选用净利润与净资产的比例即可表示股东投入的资本获得回报的能力, 即可反映企业绩效的高低。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越高, 盈利能力越强, 绩效也就越好。

(2) 辅助指标——总资产报酬率 (ROA) 。选择总资产报酬率 (ROA) 作为辅助指标的主要原因是ROA与ROE在经济意义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但也有不同, 体现在ROA更注重企业对总体资产运用效率的评价。因此, 在此处引入ROA起加强说明的作用。

选好衡量企业绩效的两个指标后, 本文将出具非标意见的5家企业与出具标准意见的其余企业分成两组, 并对两组之间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报酬率进行组间分析。

3.2 衡量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指标

关于衡量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指标, 本文从两个维度展开, 分别是沿用迪博内部控制指数进行整体内部控制整体有效性的分析。然后, 基于内部控制的预期目标, 本文将从五个不同的角度选择适合的指标, 进而替代迪博内控指数, 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细节性的阐释。

(1) 内部控制整体层面——迪博内部控制指数。中国上市公司迪博内部控制指数是结合国内上市公司实施内部控制体系的现状, 基于内部控制合规、报告、资产安全、经营、战略五大目标的实现情况设计内部控制基本指数, 同时将内部控制缺陷作为修正变量对内部控制基本指数进行修正, 最终形成综合反映上市公司内控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的内部控制指数。可见, 内部控制指数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2) 内部控制细分层面——五个指标本文根据我国2008年发表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关于内部控制目标的描述——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选择以下指标作为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衡量标准:

第一, 经营合法合规——被罚次数指标。本文选择企业被罚次数作为衡量经营合法合规的标准, 如该企业在2012年到2016年期间曾受政府机构、监管部门的责令停业、退市的处罚, 标记为2;如遭到其他类型的处罚, 则标记为1;处罚年度跨年的, 将年数作为系数和以上处罚类型指数相乘;如无标明处罚类型或处罚年度的, 按标记为1处理。以上述法则标识企业的被罚次数指标。因此, 该指标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为负相关关系。

第二, 企业资产安全——每股净资产。本文选择每股净资产作为衡量企业资产安全的主要标准, 该指标表示企业净资产与股数的比值, 该数值越高, 则企业保障每股的净资产则越高, 表示该企业的股份越安全。因此, 上述指标均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为正相关关系。

第三, 财务报告合规——财报审计意见。根据每年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出具的财务报表审计意见, 标准意见则记为0, 否则记为1。因此, 该指标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为正相关关系。

第四, 经营效率效果——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为营业收入净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例, 能表示企业的经营效率与经营效果, 其指标越高, 经营效率越高, 经营效果越好。因此, 该指标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为正相关关系。

第五, 企业发展战略——固定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增加的固定资产与原固定资产数额的比例, 对于本文研究的制造业来说, 以上指标有着重要的作用。固定资产增长率越高, 生产能力越好。因此, 该指标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为正相关关系。

3.3 控制变量的选择

本文将加入企业总资产、资产负债率、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董事会会议次数这四个控制变量, 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引入上述四个控制变量的原因如下:

企业总资产是企业规模的具体表现形式。一般来说, 企业规模越大, 由于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的影响, 相关效益会上升, 成本费用会下降。因此, 预计企业总资产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资产负债率是企业财务杠杆和资产安全的具体表现形式。一般来说, 如果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太高, 很可能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所以保持合适的资产负债率对企业的绩效和发展非常重要。预计企业总资产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是企业股权集中程度的表现形式。如果企业的股权太分散, 则可能导致所有权、管理权的过度发散, 不利于企业做出重大决策的效率。因此, 预计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和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董事会会议次数是企业管理层集体决策次数的变现形式, 一般来说, 管理层群策群议的质量比单独决策要高, 而发展壮大的企业往往存在更多重大决策事项。因此, 预计董事会会议次数和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4 回归分析

经过上述两组间的描述性和差异性分析, 接下来, 本文加入企业总资产、资产负债率、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董事会会议次数这四个控制变量, 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

4.1 内部控制整体有效性层面

和前文一样, 先进行的是站在内部控制整体有效性层面, 利用内部控制指数与企业绩效的回归分析。本文根据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各变量提出的假设, 构建如下的回归模型:

其中X1为内部控制指数, X2为企业总资产, X3资产负债率, X4为前十股东持股比例, X5为董事会会议次数。

首先, 模型分析得出结果R2=0.2376, 调整后的R2=0.2115, 说明方程的拟合优度并非太好。可能的原因是本文引入的控制变量和总样本数量仍不够多、代表性不足引起的。但如果T检验的结果能通过差异性测试, 仍可说明该模型总体统计意义能够说明该模型效果较好。

其次, 关注自变量。内部控制指数的系数为0.0010, T检验结果T值为4.4674, 对应P值接近0, 证明该指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最后, 关注控制变量。企业总资产在该模型中的系数接近0, 但T检验结果T值为0.1688, 对应P值为0.8662, 证明企业总资产与ROE没有显著关系。资产负债率在该模型中的系数为-0.3885, T检验结果T值为-2.6261, 对应P值为0.0096, 证明该指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在该模型中的系数为0.0867, T检验结果T值为0.4708, 对应P值为0.6385, 证明该指标没有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对ROE的影响不显著。以上指标对ROE的正负影响关系均符合上文假设。董事会会议次数在该模型中的系数为-0.0203, T检验结果T值为-2.3368, 对应P值为0.0208, 证明该指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该指标的系数不符合预期假设, 可能是因为董事会会议次数过多, 会导致办事效率低下的原因。

从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 该模型R2过低, 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可能不是很好。但是后来的自变量和控制变量的各个指标与因变量的正负关系和T检验的结果都较好地说明了模型效果较好。因此, 本文认为该模型总体上有效。

4.2 内部控制整体层面

经过基于内部控制整体层次的回归分析后, 本文细分内部控制的5个目标进行进一步分析。根据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各变量提出的假设, 构建如下的回归模型:

其中X1至X9分别是每股净资产、财报审计意见、被罚次数指标、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增长率、企业总资产、资产负债率、前十股东持股和董事会会议次数。

首先, 模型分析得出结果R2=0.3771, 调整后的R2=0.3452, 说明方程的拟合优度并不算很好, 但比较上一模型有所改善。此外, 我们将重点关注各指标的差异性检验。

其次, 关注自变量。每股净资产的系数为0.0165, T检验结果T值为1.7231, 对应P值0.0866, 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部分企业的每股净资产过高, 导致资金富余, 没有充分利用资金进行适当的投资, 导致企业绩效低于预期值。财报审计意见指数的系数为-0.0890, T检验结果T值为0.0096, 对应P值为0.0642, 接近临界值0.05, 可以认为该指标与ROE存在显著性。被罚次数指标的系数为-0.0144, T检验结果T值为-0.4241, 对应P值为0.6720, 远大于临界值0.05, 证明该指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的原因是企业收到处罚可能不仅是因为内部控制无效, 而是有其他原因导致的结果。总资产周转率的系数为0.2161, T检验结果T值为2.7054, 对应P值为0.0075, 小于临界值0.05, 证明该指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总资产增长率的系数为0.3150, T检验结果T值为5.6269, 对应P值接近0, 证明该指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最后, 关注控制变量。除了企业总资产外, 其他指标均表现出负相关关系, 且四项控制变量经过T检验得出的P值均大于临界值0.05。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该模型变量较多, 造成的稀释作用。但因为控制变量不是本文研究的自变量, 因此不展开分析。

从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 该模型R2比上一模型有所增长, 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自变量的各个指标与因变量的正负关系和T检验的结果都较好地说明了模型效果较好。因此, 本文认为该模型总体上有效。

综上所述, 不论是从内部控制整体有效性的角度, 还是从内部控制的各个目标进行细分分析的角度, 都证明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绩效有正相关的关系。

5 重大缺陷情况分析与相关建议

5.1 因高层舞弊导致的财报信息披露错误

(1) 原因分析。一方面, 内部控制的设计者一般是企业的管理者, 其设计的目的是完善企业经营、财务、投资等各方面的业务活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企业的管理者者在内部控制的设计过程中, 难免会给自己留有一定的操作空间, 以便寻求最大化的利益, 从而忽视了投资者的需求。另一方面, 部分上市公司的内部监管机制有待完善。企业缺乏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督和问责制度, 其高层管理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和责任意识也有待提高。

(2) 相关建议。第一, 完善结构, 落实监督。治理结构能够对企业的管理和控制体系提供坚固的结构基础, 如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 例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害相关者的相关权责, 而且明确了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这种内部治理结构的内部控制机制能够明确所有者对企业拥有最终解释权, 也能大大降低高层一手遮天, 进行肆意舞弊的可能性。

第二, 加强教育, 增强意识。控制环境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而控制环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只有当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并为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运行提供便利条件时, 内控制度才可以促进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 需要提高管理层的职业道德水平, 防止管理层因徇私舞弊降低内部控制有效性。

5.2 对子公司股权及资产的管理有待完善

(1) 原因分析。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 愈来愈多的公司选择企业合并的形式取得规模经济效应, 并稳固自身的市场份额, 寻求多元化企业定位。因此, 企业集团的内部控制缺陷也逐渐暴露。如对子公司的股权及资产管理制度不全, 很可能导致子公司资产流失严重、经营效果不佳的情况。而我国很多企业集团对子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往往流于形式, 并不能真正发挥作用。也有的企业集团管理意识不强, 甚至缺乏基本的财务监督机制。

(2) 相关建议。第一, 优化人员, 明确目标。母公司可以改变子公司内部控制部门的组织隶属关系, 使其直接对母公司负责, 减少子公司管理层的影响。在子公司中建立专门机构, 如预算委员会、价格委员会等, 并聘请专业人士作为各委员会成员。同时, 明确企业集团的整体目标。目标是行动的方针, 只有当各个子公司认可并执行母公司制定的业务目标, 企业集团的步伐一致, 才能产生更多的协同效应。

第二, 定期清查, 落实责任。母公司应定期及不定期派人前往子公司、孙公司进行清查整改工作。如发现问题, 及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此外, 公司应该加强对子公司的管理, 严格执行对子公司股权的管理控制, 保证公司投资安全完整。

5.3 信息披露出现重大遗漏

(1) 原因分析。查阅相关论文可以发现, 我国上市公司由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同时发表的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的意见并不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上述人员或机构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是否有效运行没有起到充分的监督作用, 导致内在的信息披露潜在风险。而尽管大多数公司都对按照规定披露重要信息, 但由于侥幸心理的存在, 部分企业并不愿意公开不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为了降低融资成本、树立公司形象, 一些企业更愿意向外界传递企业经营良好的信号, 从而隐藏了可能造成消极影响的资料。

(2) 相关建议。第一, 外部核查, 提高能力。企业应定期聘请注册会计师、律师等专业人士, 对企业重要决策、财务信息进行审查, 并视情况向广大投资者和政府监管部门披露。而企业相关人员则应进一步加强专业胜任力, 保持勤勉尽责的态度。配合审计师, 提高内部控制审计结论的审慎性, 做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看门人”角色。

第二, 明察真相, 配合调查。如公司发现自身信息披露存在重大缺陷, 应积极配合证监会等政府机构的调查, 并及时向投资者公告进展情况, 以诚信、负责的态度换取投资者的信任。

5.4 存货信息管理系统尚未完善, 出现账实不符情况

(1) 原因分析。一方面, 随着生产技术能力和社会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 现代企业生产销售的商品日新月异。不难解释, 对于企业的存货关系信息系统的要求也变得更高。另一方面, 如上文所属, 企业集团规模的扩大、企业集团设计业务范围的发散, 也导致了母公司对子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难度增大, 容易导致子公司存货信息不能真实、有效地反应在企业集团的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情况。

(2) 相关建议。第一, 加强控制, 完善系统。当发现因内部控制缺陷导致的集团本部与子公司信息不一致时, 公司可以通过盘点、内部往来核对等补偿性控制措施, 进行弥补和纠正。然后, 完善存在缺陷的存货管理信息系统, 确保存货系统满集团需求、改善材料管理体系。如果存在财务和存货分开管理的情况, 可以将账务管理和实物管理统一由子公司负责, 以提高信息一体化和连贯性。

第二, 明确要求, 划分责任。企业集团各业务系统, 包括供应、生产、客户、财务, 以及各区域子公司需要严格按照集团本部制定的存货管理制度要求, 认真履行各自职责, 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存货管理制度的执行效果。此外, 母公司可要求各业务系统的主管领导作为直接负责人, 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管理, 保障制度有效执行。同时, 加强有关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监督, 避免相关问题的发生。

5.5 印章使用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1) 原因分析。印章管理是企业普遍存在风险形式。一方面, 印章使用审核程序存在风险。比如用印手续审核不严、用印人员不看内容盲目盖章、违反用印操作规程等。另一方面, 印章保管存在风险。比如未设专人保管印章、保管场所或设施不规范、管理人员未按规章制度完成交接手续等。此外, 印章监管还存在法律风险。比如企业在空白纸张、介绍信、合同等材料上盖章等情况。

(2) 相关建议。第一, 专设体系, 规定制度。企业要建立用印风险防控体系, 对于需要董事会授权的事项, 由董事会补充决议授权。确立先签字后用印的原则, 涉及法律事务的文件必须经法务人员审核, 盖章前要认真审查是否有授权代理人签字。在非正式文件中能不使用印章的尽量不使用, 以确保风险降到最低。

第二, 严格刻印, 明确责任。公司内设机构、分公司较多的, 印章也较多, 管理难度大。因此对没有必要刻制印章的部门, 就不要刻印, 从源头上消除印章管理的隐患。同时, 加强印章管理的法律风险防范教育, 印章管理人员要签订印章管理承诺书, 明确印章管理岗位的风险防控职责, 充分认识到印章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严格照章用印。

6 总结与展望

本文经过定性和定量分析, 得出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结论。该结论符合本文预期假设及文献描述客观事实。同时, 在进行定量分析时发现对于通用制造企业来说, 不同的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最终, 通过分析现实中通用制造企业被披露出的内部控制缺陷, 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整改建议。在往后的研究中, 本人将着重提高样本容量及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以提高样本和结论的说服性。

摘要:本文选择沪深A股通用制造企业为研究样本, 从两个层面——内部控制整体有效性与内部控制细分层面有效性。本文先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 对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相关的自变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 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 包括组间描述性分析、差异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此外, 本文汇总了研究行业中问题企业呈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问题, 并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有效性,企业绩效,统计性分析

上一篇:海南“海上丝路”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南洋风情元素为例下一篇:复杂地质条件下桩基础施工技术方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