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数学教学探析

2022-08-25

第一篇:生活化数学教学探析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探析

摘要: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生活的科学,而生活是真实的,具体的。作为社会人文科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其本质也应是对生活真实的体现。因此,本文分析了政治课堂生活化得基本特点,以及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依据,提出了高中政治课构建"生活化"课堂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高中政治 生活化

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要求高中政治教师课堂教学要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政治课堂生活化的基本特点

1、日常生活课堂化

赞科夫认为,课堂上的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和教学联系生活有些相似”。《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书也指出:“必须在空间和时间上重新分配教学活动,从而在教育中恢复生活经验的各个方面。”因而政治课堂上的生活,首先应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把教学归于实践,归于生适,应用于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

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实质上是关注学生每一天的健康成长,帮助每一个学生过好每一天。生活化课堂必须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载体,密切联系学生当前的生活世界,设置生活化情境。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成为精神之流进入学生的生活,才能成为一种生气勃勃的智慧和精神,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

3、构建学生可能的生活

课堂教学不同于一般人的生活,它是根基于历史和现实而指向个体未来可能生存与发展方式的一种生活。课堂教学必须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保持对学生生活世界的适当超越,对现实生活起着净化、指导和提升的作用,从而为学生构建一种新的、更为完美的可能生活服务。为此,生活化课堂必须具有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他们积极感悟、体验生活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倡导他们做自己生活的主人,能够对自己的未来生活进行规划设计和全面负责。

二、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依据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生活的科学,而生活是真实的,具体的。作为社会人文科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其本质也应是对生活真实的体现。现在的高中年级学生正值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他们能根据教学要求比较稳定地、长时间去观察某种对象和现象,开始用批评的辩证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喜欢独立地寻求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为此,学习中他们喜欢争论、探讨、追问,喜欢独立活动,独立完成任务。高中政治课教学首先必需建立在其一定量的生活经验基础上。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是指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经验政治化,体现“政治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因此,政治教学生活化应包含以下三个基本特点:日常生活课堂化、现实生活学生化、可能生活学生化。

三、高中政治课构建“生活化课堂”的主要途径

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基础

师生之间的交往关系是建立在生活认识基础上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和谐、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是授课成功的重要因素,是“生活化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基础。为此,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出发点,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指导学生的精神生活。首先,尊重学生人格。作为政治课教师在角色定位上,要摆正位置,减少“身份角色”,不以势压人,不以压代教,多注意感情上的交流。在语言表达上,不用命令式、训斥式教育,多一些商讨、对话式教育,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以平等的姿态、平易近人的风格来教育人、引人、感染人,引用生活化的例子来说明道理,教育学生。

其次,发扬教学民主。在课堂教学中发扬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鼓励学生之间的辩论,也允许学生和教师辩论。在讨论中,不扣帽子,不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师生共同追求真理,去除迷雾。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联系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思想实际进行争论,并由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用正确理论对学生的争论进行综合评述和正面分析,从而澄清学生的混乱思想,扭转学生的错误认识。

2、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辩论赛

在学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这一内容之后,我班就选定“经济生活中制定和遵守规则是否有好处”与“信用在经济生活中是否有积极意义”的论题进行辩论赛。先就这一命题,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如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法律和道德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性等内容,供全班学生讨论正确与否,并阐述理由。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女学生日前看了一则报道,感人至深,令人反思。南方某大学一名工友收入并不丰,却先后主动为77名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提供在校免费午餐。这77名学生离校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竟然没有一名受助的学生,前去看望或写信感激过这位好心的工友。这使我们对信用在经济生活中的积极意义提出质疑,何以德育、诚信教育收获不了诚信。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点。

3、创设生活情景,突出主体地位

立足教材,面向生活,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带到一定情境中去,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新教材在每一框的开始都选用了一个典型的案例。或者是文字或者是图片,如《政治生活》第一课第一框的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第二框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与义务的图片、第三框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四组镜头……这些“探索与共享”,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有话可说,回答热烈,情绪高涨。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导入教学内容,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思维,也保证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总之,从生活与教学的关系上说。生活决定教学,而教学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显示力量而真正成为教学。因此,政治教学应扩展时空。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再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2004,3

[2]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二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探析

摘 要:音乐课程是改善学生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科目。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部分音乐知识理解起来难度较大,需要教师与生活元素融合来降低音乐知识的抽象度。本文主要研究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音乐;生活化;策略

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是改善学生学习体验、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音乐课堂生活化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突破。将音乐与生活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深度,对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十分重要。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和基础音乐意识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需要经过专业判断选择适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认知基础的教学方法,采用生活化的音乐教学策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深度,引导学生对音乐有更好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质量。

一、 通过创建生活化情境实现音乐生活化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大脑发育尚不完全,对某些知识的理解速度较慢且深度不够。就音乐知识来说,小学生对音准、音色等的认识层次较浅,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果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和引导方法不当,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进而影响长期的音乐学习。尽管小学生对抽象和逻辑类知识的认识层次较浅,但他们对生活化的事物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理解起来效率较高,这可以为音乐教师选择教学策略提供思路。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利用生活中出现的场景、事物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开启音乐探索之路。这就需要教师对当前阶段的学生生活进一步了解,发现其生活中常见的适合开展音乐教学的场景,并与教学目标相结合。

案例:在呼吸技巧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呼吸与人的情绪状态密不可分,只有掌握了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呼吸控制方法才能较好地理解并掌握呼吸技巧。教师可以用语言营造生活化的情境:一个天气晴朗的周末,你和父母一起到环境优美的公园散步,这时突然从草丛里跳出一只流浪狗,你被吓了一跳;然后你突然认出这是你几个月之前不小心丢了的宠物,在经过父母的同意之后,你带着宠物狗回家了。让学生仔细感受这一情景并找出从中产生情绪波动的地方且指出产生的是何种情绪,当时的呼吸状态是怎样的。通过这样的情境事件能够帮助学生在真实的状态下感受呼吸状态的不同。

二、 借助课堂游戏联系实际生活

从幼儿阶段的教育开始,游戏就是课堂学习的最佳手段。尽管小学阶段的学生从心理、生理等各方面有所发展,但总体上小学生仍有爱玩、好奇的心理特征。在音乐课堂上设置巧妙的课堂游戏并将教学任务与游戏相结合,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质量。游戏教学法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新突破,在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热情方面的作用十分重要。在课堂游戏的设计中,教师既要保证游戏体现音乐的灵活性,又要确保学生的参与度,这才能保证音乐教学的质量和联系生活进行音乐教学的效果。发声练习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传统的发声部分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记笔记,这导致学生对发声部分的知识仅停留在记忆和笔记层面,而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发声技能。并且这种教学方法太过枯燥,学生体会不到音乐的乐趣,学习热情自然不高,学习质量也不过关。这时教师可以采用课堂游戏的策略将发声知识与游戏相结合。

案例:在发声技巧渐强减弱的部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丢手绢的游戏,只是这里的“手绢”要改为另一种落地有声的物品,如小熊玩具、书本等,在丢下这些物品后让学生根据声音的强弱判断物品丢在了谁的身后。通过这一简单的小游戏,学生便能够熟练地掌握发声知识。

三、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音乐的习惯

习惯是决定一个人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顺利将某一知识内化于心。因此,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音乐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日常学习过程中不厌其烦的重复,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一旦某种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养成,学生便会不自觉地在生活中练习课堂所学到的知识。

案例:教师在音乐课上可以为学生播放经典的鉴赏乐曲,并为学生详细讲解鉴赏时要注意的旋律、节奏等细节,通过音乐节奏和旋律的变化体会情感的变化,并结合自我理解与想象摄像乐曲中所呈现的场景。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学生的鉴赏和分析习惯便会养成。在听到乐曲后会自发地对乐曲表达的情感进行剖析。

四、 改变评价方式,促进音乐与生活的融合

评价是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部分,?u价不仅仅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环节,更是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学习的真实需求,学生也能向教师反馈自己的学习体验便于教师对教学环节进行调整。生活化音乐教学中评价环节的最重要目的是促进生活与音乐的融合,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将生活化元素纳入课堂教学。

案例:将生活中的小品、电影、照片中的背景音乐纳入课堂鉴赏环节,让学生分析背景音乐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人物感情的渲染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节选片段,让学生自主分析。在教师评价之前先经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最后教师加以补充和总结。

五、 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学习需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结合,将音乐教学的抽象化程度降到最低,开发便于学生理解的生活化教学策略,使音乐知识与生活元素相融合,使音乐课堂更有吸引力,从而改善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滕志晓.小学音乐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28):158.

[2]张辽艳.学校音乐教育对传统茶文化传承的作用研究――以生活化教育为切入点的分析[J].福建茶叶,2017,39(03):195-196.

作者简介:

张春丽,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第三实验小学。

第三篇:党内生活批评难根源探析及对策

江苏总队连云港边检站党委书记、政治委员

蔡维胜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抵制各种政治灰尘和腐朽思想侵蚀,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有利武器。同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党解决党内矛盾,辨别是非,提高党性修养,加强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的客观要求。开展创建模范党组织生活活动,党的很多优良传统得到了恢复和弘扬,并探索推出了一些具有时代特点、边防特色的创新举措,特别是在解决党内生活中批评难的问题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当前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在变革中也迎来了新的挑战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深化创建活动,着力攻坚克难,努力取得解决党内生活批评难问题的新进步,以创建活动的新成效全面促进十八大精神的学习贯彻。

一、党内生活批评难现象的主要表现

创建模范党组织生活活动开展以来,目前部队党的组织生活日趋规范,党员党性观念日益增强,但党内生活中也还存在着原则性、战斗性不够强,积极的思想斗争有所削弱,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的还不够扎实有效等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好人主义。有的同志奉行左右逢源的人生信条和祸从口出的处事哲学,喜欢当“和事佬”、“老好人”,怕批评别人得罪人,也怕被人批评影响前程。有的同志在组织生活中把批评片面地理解成“揭短”、“拆台”,生怕开展批评引火烧身,做起自我批评头头是道,但批评他人却闭口不言,你不说我,我不说你,不敢“较真”,看似谦虚谨慎,实为明哲保身。二是“表扬与自我表扬”的实用主义。一些同志把个人利益置于首位,明知自己或他人有错也不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利益代替了原则、关系强过了党性、面子胜过了真理,有的甚至把缺点美化成优点、把优点当做缺点来说,把民主生活会开成了自我欣赏、相互吹捧的“表扬会”。有的同志即使迫于形势偶有批评,也是轻描淡写,专讲无关紧要的官话、大话、套话,不涉及实质问题。三是“明知不对少说为佳”的自由主义。有的对待同志冷漠、对待党的事业麻木,不敢、不愿与不良现象作斗争,坚持“明知不对、少说为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甚至对身边的同志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冷眼旁观、隔岸观火,坐等着看笑话。还有少数同志不是从党和部队的事业出发,而是纯粹为个人私利或者其他目的,不把问题拿到台面上来说,有事情当面不讲、背后乱讲,公开场合维护团结,私下里破坏团结。四是“一切为了形象和政绩”的功利主义。有的同志片面地追求所谓的政绩,对班子内部和少数班子成员身上暴露出来的问题,不敢大胆揭露,不愿如实上报,生怕影响单位的形象和威望,损害了局部或个体的利益。有的对一些潜在的矛盾和问题,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针对错误不仅不批评、不处理,甚至说情开脱,搞“内部消化”,以致小问题变成大问题,非原则性问题变成原则性问题,损害了共产党员的形象、损害了党组织和部队的公信力。

二、党内生活批评难现象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在各级都大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党内各项规章制度日益健全,党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党内生活中还会出现种种不正常现象,批评与自我批评屡屡不愿被碰触、有意无意地被淡化,究其原因主要有的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深蒂固的文化根源。自古以来,“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的思想根深蒂固,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灵魂深处和血脉,因此在现实工作中,很多同志奉行明哲保身的态度,更注重的是人情,而不是实情,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时候,有“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想法,单纯的为了面子和人情采取中庸之道,对同志的错误得过且过,忘记了批评也是对同志的成长进步负责。二是前车之鉴的历史根源。在中国的历史上,因“多说话”而召来杀身之祸的例子屡见不鲜,如夏朝龙逢、商朝比干等,虽是忠臣却“因言获罪”,明清以后兴起的“文字狱”,更让很多人心有余悸。另外,在中国三千年封建社会形成的“官本位”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人们“畏官”、“惧官”,惟上是从,不敢挑战“权威”,同时也“惜官”、“爱官”,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不愿发表批评意见,多一句不如少一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三是潜移默化的社会根源。市场经济给我国带来了勃勃生机和高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在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权力商品化、关系金钱化、交往庸俗化都是这种影响的延伸,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盛行,让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曝其短、得罪别人,干挨累不讨好的事情,是肯定行不通的。另外,由于制度机制不够完善,政策与舆论不够统一,导致社会上是非界限模糊,好坏标准失衡,很多人价值观处于混沌状态,失去了辨别是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四是对上负责的制度根源。目前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还不够健全,干部成长命运掌握在上级手里,不敢对上级或单位主官开展批评。另外,确有一些领导干部政治素质不高,缺乏民主作风,听不得半点批评意见;有的对下属的看法不是以德、能、勤、绩为标准,而是以是否听话为标准,对爱提意见、坚持原则的认为是难驾驭的“刺头”不好用,致使一些同志害怕被打击报复而不敢批评。

三、克服党内生活批评难问题的基本对策

创建模范党组织生活活动,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按照孟宏伟副部长提出的增强组织生活的原则性、战斗性和先进性要求,以克服“批评难”问题为突破口,不断提高组织生活质量,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坚持弘扬传统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在身体力行的生动实践中还原党内批评的本来面目。毛泽东同志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指出:“关于党内批评问题,还有一点要说及的,就是有些同志的批评不注意大的方面,只注意小的方面。他们不明白批评的主要任务,是指出政治上的错误和组织上的错误。至于个人缺点,如果不是与政治的和组织的错误有联系,则不必多所指摘,使同志们无所措手足。而且这种批评一发展,党内精神完全集注到小的缺点方面,人人变成了谨小慎微的君子,就会忘记党的政治任务,这是很大的危险。”这段话指出了党内批评的目的、内容和意义,对于今天我们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目前,很多同志还没有真正理解开展党内批评的要旨,在开展批评时不注意大的方面,只注重小的方面,导致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庸俗化、俗套化、家常化,老生常谈、鸡毛蒜皮,对党的工作无益、对部队全面建设无益。要针对时代发展要求和部队建设重点,教育引导大家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将注意力转移到政治和组织上来,切合部队中心工作和队伍自身建设需要,真正找准党内批评的关键点,切实发挥党内批评的作用。二是有礼有节,有理有据。党内批评不能片面地强调斗争性,忽略了团结与统一,党内批评不是闹不团结,不是“整人”、不是“打棍子”。要遵照“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对犯了错误的同志,不仅要批评他们,看他们对错误的认识和实际表现,更要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通过高质量的批评,达到解决问题、增进团结的目的。要坚持实事求是,对缺点错误要界限分明,直言剖析,又要以理服人,把握分寸,不说过头话,以便使受批评者在思想上和感情上易于接受,真正达到用批评解决问题,促进团结的目的。三是领导带头、模范先行。事实证明,批评的风气能否形成,批评的质量和积极性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能否身体力行。在大的问题面前,正副书记敢不敢坚持原则、能不能打破情面,坚持按组织程序和组织制度办事,这是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检验。因此,对领导干部在党内生活方面应该有更高更严的要求,如果正副书记以身作则,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不争功、不诿过、不遮丑,以实际行动带头发扬民主,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势必会带动整个部队良好风气的形成。

(二)坚持理论教育与健全制度相结合,在提升党性自觉的基础上形成党内批评的约束机制。破解组织生活中批评难难题,必须从增强党性入手,着力于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培养和造就党内生活中的良好风气,不断增强党员的责任意识、组织观念、纪律观念。一是加强教育引导。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保持思想上清醒,才能保证行动上的自觉。要扎实开展“三学”活动,切实打牢思想理论根基,努力提高党员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尤其是要保证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和思辨能力,保持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是非标准。要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局部与全局、个体与集体的利益关系,自觉服从大局、善于从全局上思考问题。要加强党性教育,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记入党誓言,愿意为党、为人民付出一切,不患得患失、斤斤计较。二是增强组织观念。要扎实开展民主集中制教育,从加强班子团结,增强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能力上,认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必要性,切实做到不以庸俗关系代替党性,不以个人感情代替原则,使党员干部增强党性观念,自觉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不断提高依靠自身力量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把民主集中制的观念深入贯彻到党组织生活的始终,以群众评议党员、党员评议支部、党代表(党员代表)评议党委班子、上级党组织点评下级党组织“四评”为推进手段,充分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健全完善制度。在克服组织生活中“批评难”问题,建立完善各项工作制度是管全局、管长远的根本之策。要在严格执行党章条例的基础上,总结和固化创建活动中一些好的做法,突出抓好组织民主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一单三制”等制度的落实。要扭住党内批评的重点难点环节,以开好民主生活会为重点,探索建立民主生活会议题双向确定、会前谈心交心、党员代表参与批评、书记首轮发言示范、问题整改目标量化、会议质量公示监督等制度机制,确保党内批评有效开展。要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扩大用人民主,真正使广大党员干部对党的事业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从而达到组织生活中不唯上只求实、不唯官只为民的目标。

(三)坚持党内批评与党外监督相结合,在民主公开透明的条件下营造党内批评的良好氛围。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加强党自身建设的发展,我们必将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党内、党外的监督和制约,并将在接受和适应这种监督制约中汲取力量、发展壮大。一是要扩大党内民主。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发扬党内民主,历来是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党内民主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党员的批评动力的高低,民主氛围淡薄,党员不敢批,民主氛围浓厚,党员主动批。要尊重和保障党员知情权、参与权、诉求权和监督权,严格执行民主生活会、报告工作和领导干部过双重组织生活等制度,定期向上级党委、广大党员报告履行职责执行决议等情况,始终保证各级领导干部、党委成员始终处在组织的监督之中。二是要拓展监督渠道。要学会在舆论监督下开展工作,善于把人民群众的监督批评转化为我们工作的动力和源泉,进一步广开言路,听民声、察民意、知民情,通过多种形式,主动征求和听取下级和群众的意见建议。要大力推行党务公开,定期开展民主评议领导干部活动,真诚地、主动地接受群众监督,对不涉及党内秘密的大小事情进行最大限度地公开,充分发挥党务公开各种载体,确保公开的内容深入人心,让广大群众知道上级的方针和政策,以便对此提出意见和建议,全面营造敢讲话、讲真话的良好氛围。三是要落实责任措施。要注重各项措施落实的严肃性,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坚决克服形式上严格要求、实质上不敢揭露矛盾,形式上接受监督、实质上听不进批评意见等问题,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现组织生活制度落实的良性循环。要教育党员领导干部在自我监督的基础上,实行自上而下的批评监督,对搞“一言堂”,“家长制”甚至有打击报复的违纪行为要依法办理,切实保证同志式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够经常性健康地开展。要探索建立透明度高、可操作性强的自下而上的监督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大家讲实话、讲真话,切实保障他们的正当权益不受损害。

第四篇:关于教学反思探析

作者:王长海 杨兴凤

教学反思探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1年第12期— [论文摘要]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论文关键词]教学反思 反思理念 反思方法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反思,是一个哲学语汇,它意指一种思维实践。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形式(荷兰:斯宾诺沙)。人们通常把反思视为对自己思想、心理感受、行为等的思考。但在这里,我们要把反思与思考进行区分:反思,是一种“二次思考”,它在思维中的逻辑顺序应是——对过去时空中所开展的行为或思维实践进行分析,整理出其完整的图像,然后在找出一定权威参照物后进行对照,最后做出评价。反思,因其能总结经验,整理利弊得失,反思包含对 “失”的反省,也包含对“得”的归纳。正因如此,反思对再次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使得反思在人类历史活动长河中具有重要的工具性思维价值。

反思是个体乃至整个群体成熟的重要标志。孔子在《论语·学而》中就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论述。从个体来看,通过对自己行为、思维的再次剖析(即反思)能提高个体的自我意识,促进个人能力的完善和发展。于群体(如民族)来说,通过不断的反思,这个群体才能在历史活动中不断进步,弃糟粕、取精华,成为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源泉。

反思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学反思对一个教师的成长、对一个学校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不断完善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这就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二、进行教学反思的几个基础要素

1.教师的定力。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尤其是物质条件)使人们的心态要保持平衡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教师这一职业也同样不再是过去与外界封闭的象牙塔,教师也面临着五光十色的外部世界的诱惑。周遭的许多客观事实也证明,不在少数的教师“耐不住寂寞”,一身兼多职、搞第二产业等。浮躁的心态使其根本没有太多的思考空间留给教学活动,反思更是谈不上了。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价值取向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既然选择了教

师这一个培养人、教育人的职业,就应守得住清贫,抵挡得住诱惑。

教学反思,需要对待教学抱有一颗纯粹的赤诚之心,需要教师有定力,能坐得住板凳,继而思考。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项甘于奉献的清苦事业,而教学反思更要求教师要具有高于常人的超脱能力。只有在不骄不躁的心态之下,才能静下心来进行反思活动,从而不断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使教育活动向更合理、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2.做好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实践活动是反思的基石。实践出真知。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注重教学的每一步,从教案的设计开始直至整个教学活动得以完成。

教师应以书本知识为基础但绝不局限于书本,现代知识更新速度之快绝不是一本权威教材就可以囊括的,在巨量的新知识面前,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守旧式对经典教材的膜拜和循规蹈矩陷入条条框框。整个教学活动应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智慧的交流,信息承载量应大而新;整个教学活动不是去告诉,而是去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一种学习方法;教学活动安排上应突出主体性地位,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对学生进行激励和赞赏;在教学目标上,应专注但绝不是单一,目标贯彻始终,过程穿插多学科知识,做到主题突出、生动全面,并且要注意知识的更新;在教学模式上,信息知识不是单向的从教师向学生流动,而应是对流与合作,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实践中的合作才能使教育层次得以提升——引发学生讨论是使知识内化于学生的最佳方式。

优良的教学活动是反思得出成果的基础。

3.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职业道德的教师会成为教学反思活动的真正主体,一个缺乏道德感的教师,除非迫于某种压力,很难要求其做到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所以教学反思活动既是合格教师的试金石,又是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有效方法。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反思不是一种能够被简单包扎起来供教师运用的技术,而是一种面对问题和反映问题的主人翁方式。

首先,教学反思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自觉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本身就是一种为提升教育的奉献行为,因为从客观上来讲,反思活动需要除上课之外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反思活动也是一项艰苦的研究探索过程。但反过来讲,进行教学反思活动,又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亦对其职业道德是一个大大的提升过程。反思是艰苦的,回报亦是丰硕的、值得的,反思活动使主体获得了思想成果,提升其道德层次,同时还使其获得一种自我肯定的乐趣,这是惰性的机械教学活动所不能带来的。

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本身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自觉学习和提高其授课能力。刻苦钻研学习业务知识,加强自己的业务修养,是教师的终身职责。从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趋势来看,教师更应不断学习研究,扩大视野,吸取新知识,同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温故而知新,获得自我的提升和超越。

4.科学的研究精神和研究方法。教学反思不是一项简单的活动,它是一项高级的思维实践,它需要参与者具备科学的研究精神。

日常教学活动是零碎和庞杂的,进行反思,需要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筛选、形成记录、统筹成果,最后将成果应用于再实践,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这一整个流程,需要教师具备科学的研究精神和研究方法。

首先是研究精神。在教学反思活动中,需要教师具备两种研究精神:一是秉持一种透过大量复杂教学活动的表象,寻找不足,诊断症状,找出治疗方法的锲而不舍的理性探索精神。二是爱的精神——对教育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爱心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有位教育家说过,没有爱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对事业的爱是基础,对学生的爱是根本。具备了爱,

教师才能有耐心、有恒心去进行教学活动,去完善教育环节,去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反思。其次是研究方法。方法,是一种解决问题之道,没有方法,就不能达成目的。故而在教学反思中,也要有研究方法,绝不是坐下来,就杂乱无章地开始反思。科学研究方法使教学反思活动更具有科学性,更易形成思维成果。常见的教育研究方法有: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统计法、比较法、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为研究法等。教师掌握了这些科学研究方法,在反思活动中,就会如虎添翼,使反思活动更具有效率。

三、教学反思的主要方法

1.反思与使用教材同步。教材是教师授课的基础性材料,它体现了国家对于教育对象的制度性安排,是教育活动的指导。但是在素质教育的指导原则下,教师不应再是对教材唯命是从的书本知识的翻译者或传声者,而应是教材的建设参与者,即教材是作为教师上课的一种大框架、线索,具体的填充内容由教师来进行。当然,这就要求教师一要对教材内容有透彻的了解和把握,二要拥有高超的教授技能技巧,三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以更新知识体系,四要有高尚的职业情操。

每一位教师成为教材建设的参与者还意味着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要不断地对教材提出质疑。俗话说人无完人,教材也没有无懈可击的教材。教师作为直接使用教材的实践者,对教材是否合理、哪些需要完善是最有敏感、也是最有发言权的。在授课过程中,从学生的反馈,从学生学习成果中,教师经过梳理,可以对教材是否体现教育目标、是否与学生对位、是否有效等方面以教学反思的形式提出质疑。当每一位教育第一线的教师都抱着育人的高尚情操参与到教材的质疑、批判、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中时,教材体系才会焕发勃勃生机,并不断完善。

2.自问并写下教学反思日记。课堂教学的完成并不是教学实践的完结,教学反思由此开始。教师在经历课堂教学后,总会产生一些感知,首先要通过自问来整理这些感知。自问什么?一问这一堂课是否有特色。特色,是别于他人的一种风格。有特色,给学生的感觉是别样的,是令学生回味的。特色来自于教师别具匠心的课堂设计、独树一帜的课堂引导和别开生面的师生互动。这种与众不同的风格会深深吸引受教育者,并乐于接受、思考所授内容。二问这一堂课是否有偶得的智慧火花。教师要面对是会思考、有自主意识的学生。整个教学过程不会是模子一样照章进行,变化和应对变化常常在师生互动中出现。正是因为这些变化和应对变化使教学有了令人期待的成长因素。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捕捉学生的独特思维火花并牢记于心;要发现学生独特的问题视角并灵活解答,如果不能及时解答也一定要在课后及时解决并将解答传递给学生;要将偶得的学生普遍兴趣点及时提升以便于开展师生课堂互动等。三问这一堂课的缺失在哪儿。一堂课结束后,教师要从教学的全过程来查找不足,从教学安排是否合理、语言评价是否恰当到教学内容是否充分等。再优秀的教师在授予课时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自问课堂上的不足是提升一个教师授课技能和职业操守的最佳方法。自问是反思的一个步骤。许多教师在自问后就自认为完成了教学反思,这是不完整的认识。从人的记忆特征来看,只有以书面或其他媒介方式将一整个教学的心路和思想感悟记录下来,才能发挥其实用性和有效性。这个记录就是教学日记。教学日记是教师在教学实践后将有教育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汇集成的文字材料,它体现着教师对教学的创造性理解与认识。通过书写教学日记可以积累教学经验、记录教学闪光点,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自主性,也为教学改革和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扩展视野、开拓思维具有巨大的优势。通过本专业的教师研讨会、多专业多学科的研讨会、与他校研讨会、与名校研讨会等形式,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这些方式,可以使教师树立新的学科理念,借鉴学习他人的优秀教学方式方法,开阔视野,并能在与专家和同行的交流中产生思想碰撞,达到顿悟,产生飞跃,提升教学水平。

四、关于教学反思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树立先进教学反思的理念。理念是人行动的先导,只有在意识中牢固树立进行反思的理念,才能将这项有益的方法进行下去。同时教师在进行反思时,要秉持先进的教育理念。只有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之下,教学反思才会有正确的方向,也才能使反思成果具有进步性、时代性。

2.确立以人为本的反思目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以人为本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教学反思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所以,教学反思也应确立以人为本的目的观。首先,要以因材施教的原则来评价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世界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更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人。撇开人类遗传学上复杂的先天性因素不谈,婴儿从出生开始,他们所面临的就是各自不同的世界,这些不同塑造了他们不同的个性和思维方式,故而,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因材施教是十分必要的。也许现在的大班教学一定程度上使因材施教成为不可能,但教师可以巧做安排,轮替对少部分学生实施关注指导。课后反思的主要内容即仔细分析课堂中所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对教学内容的面部反馈,对学习内容的消化程度,甚至是其情绪活动等,在反思总结中可以建立学生的课堂听课小档案,累积后就会慢慢掌握该生的状况了,对教师以后的教学安排将会大有裨益,教师也能够驾轻就熟地做到因材而施教了。

其次,要在教学反思中做到换位思考。换位思考,即指人们交往过程中,产生矛盾时,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运用到教学反思中,即教师与学生换位:如果我是学生,对于教学中的某一问题会怎样,感受是怎样?如果我是学生,怎样的教学方式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这一切,让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3.形成反思意识,树立崇高的职业操守。教学反思活动,不是一篇反思文章就告完成,也不是几次课后座谈就是所谓反思,它是教师职业所要求的持之以恒的工作习惯和素养。要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没有高尚的职业操守来做保障是很难做到的,反过来,良好的反思习惯又在无形中塑造了高尚的职业操守,因为,反思过程要求耐心、爱心、恒心。

形成反思意识,养成反思习惯,有助于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并提升其教学合理性,同时使教师获得专业自主性,有助于形成教师爱岗敬业、虚心好学、自我否定、追求完美等优良职业品质。

第五篇: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策略探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政府也不断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我国也不断地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本文简要阐述了分层教学法的基本概念,并且详细地探讨了该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希望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水平。

关键词:研究教材;备课分层;分层评价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教学要求相对过去注重考试的情况有所改善,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与运用能力,数学学科对学生的要求较其他学科要高,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在结合与时俱进的教学目标中应运而生。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是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训练和分类指导,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区别对待,最大限度的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尊重和开发。

一、分层教学模式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初中生是否能够参与数学学习和自身的学习态度有直接的关系,而学生的学习态度取决于学生能否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因此,分层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其次,由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许多学校班级中都存在着两级分化的严重问题,通过分层教学模式解决两极分化的问题也是分层教学模式的另一个重要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于一些学生的数学基础不是很好,到了初中过后数学这门学科的难度加大了,他们在学习数学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即使他们很努力的学习但是仍然?W习成绩不如那些尖子生,于是这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严重受挫,大部分都将觉得数学学习变得无趣,从而在数学课堂上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而通过分层教学模式,可以为这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设立他们能够达到的目标,不让他们产生很大的学习压力,通过一次次的小目标的达成,基础较差的学生渐渐的对学习数学能够取得成就感,能够激发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分层学习能够提高基础较差的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让他们的学习进步得到肯定,在学习数学中获得成就感,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2、解决数学成绩上的两极分化现象。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不管基础怎样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是一样的去学习,这样导致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学习的内容难以接受和理解,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受挫。而通过分层教学模式可以很好的考虑到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每一位学生自身的情况为出发点,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只有这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对数学学习具备了自信,他们才不会放弃对数学的学习。通过分层教学模式慢慢进步,最终消除掉在数学课堂上两极分化的严重问题。

二、研究教材内容,在备课中分层

要想在实际的教学中落实分层教学,教师就需要有细致的准备,这就凸?@了备课的重要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细致的研究教材,在备课中就做好分层。但是在分层备课时,要注意不能只准备一份教学计划,要知道学生的思维、态度等是具有一定可变性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的掌握教材,将所要教学的知识进行划分,哪些是基础知识,哪些是重点知识,哪些是难点知识,然后在实际教学时,根据甲、乙、丙三组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例如,在讲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一课内容时,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将此课知识划分为三个目标,基础学习目标: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重点学习目标: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此类知识的思考方法;难点学习目标:用“基本事实”和“已经证明的定理”为依据,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每组学生的情况,适当的安排习题训练,巩固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三、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分层的布置作用

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说,其可以通过课后作业,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以便采取教学措施。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说,通过作业,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由此可见课外作业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惯用“题海战术”给学生留海量的练习题,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一提到作业,就有“苦大仇深”的感觉。而初三的学生,即将面临中考,心理压力本就大,不合理的布置作业,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要注意分层,让学习好的吃得饱,学习差的吃的好。例如,对于甲组的学生,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学生的数学特长,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对于乙组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水平中等,在布置作业时,以让学生熟悉概念,熟练基础的解题方法为主;而乙组的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水平都较差,教师在布置作业,要将重点放在教材知识的掌握上,可根据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习题。这样分层的布置作业,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发展,还不会有心理压力。

四、分层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评价改革是新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之一,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到了“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这对于充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作为教师,在数学复习教学过程中,应该建立多元化的目标,?P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评价仅仅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新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则是要关注过程性的评价,对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数学思想、数学探究等学习活动,应该建立相应的过程性评价内容和方法。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一般来说,我会对于困难型学生进行较多的鼓励性的评价,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每一次进步,树立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对于达标型的学生进行鞭策,既指出不足,又指明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于优良型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更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积极鼓励他们创新发展。

在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主导地位,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设置正确的学习内容与目标,促进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初中数学教师应重视分层教学法,寻找合适的途径将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应用,促进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许志军.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 考试周刊. 2014(68)

[2]林富堂.分层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 2013(11)

上一篇:生活区消防演习方案下一篇:适合怀孕用的护肤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