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大纲

2022-06-30

第一篇:高考历史复习大纲

第六册历史复习大纲

1. 会议等八项主张。

和平解救的意义(B):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确定了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周恩来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努力,蒋介石做出了“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等六项承诺。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作用。

2.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时间:1937年7月7日夜(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淞沪会战时间:1937年8月13日~11月

1937年11月,日军侵占上海。12月,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日军进入南京,南京大屠杀

1. 平型关大捷:太原会战中,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获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

一次大胜利。

台儿庄战役:1938年,李宗仁指挥徐州会战,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战果最大的一次胜利。

1972年初,中国政府组成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战场。

1.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

后打败日本帝国注意。毛泽东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毛泽东思想:大会选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为中共在毛泽东旗帜下,领导人民夺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a.是1840年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名族解放战争。b.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c.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d.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军的主要兵力,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反动势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1. 收复台湾:1945年10月25日

2. 内战爆发的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3. 8.三大战役:

1. 辽沈战役时间:1948年9月12日~11月地点:东北战场 东北全境获

得解放

2. 淮海战役时间:1948年11月地区:徐州、碾庄、双堆集

3. 平津战役时间:1948年11月~49年1月 地区:北平、天津、张家口(华

北全境基本解放)

4. 渡江战役。上海解放。

5. 雅尔塔体制的定义:该时期大国围绕战后世界安排问题所达成的一系列协议。

影响:雅尔塔体制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实行共处与合作,但沿用强权政治的惯例,承认并划分大国的势力范围,为满足大国的利益而损害了相关国家的权益。

1. 联合国的成立:A.1943年,美、英、苏、中共同宣布在战后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

组织,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B. 1944年,四国在敦巴顿会议,决定把未来国际组织命名为“联合国”,初步拟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以及会员国资格等条文。C. 雅尔塔会议通过协商,解决了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D.1945年4月25日,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通过了10月24日,宪章生效,联合国成立,成为“联合国日”。

联合国的宗旨:和平、友好、合作、协调

联合国总部:纽约

联合国的主要组织: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等。

1. 布雷顿森林体系:定义: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目的:为重建世界经济体系

形成:A.1944年,英美同时公布各自的方案,最终以美国的方案为基础形成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和运行机制。

B.1944年7月,44个国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举行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制定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C.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宣告成立。

D.1947年,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主持下,23个国家缔结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

1. 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富尔顿演说,拉开冷战的序幕。

“杜鲁门主义”,标志苏美冷战正式开始。

马歇尔计划:1947年,“欧洲复兴计划”,帮助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纳入到美国争霸世界的战略轨道中。莫洛托夫计划:1947年,苏联为阻止东欧国家接受“马歇尔计划”而提出

北约:1949年,签署《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约。北约发展和世界上最大的军事集团,成为美国同苏联在全球争霸的主要工具。

华约:1955年,为对抗北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华约)。

1. 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10月,德

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1. A.二战后,民族独立浪潮持续了约30年,近百个战后独立的新兴国家大多在1945

年~1975年间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殖民统治。B.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时间(从二战结束到50年代末) 地区(亚洲、并延伸到北非)

第二个高峰时间(1960年~70年代中期)地区(非洲、并扩及拉丁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和亚洲太平洋地区)

C.非洲年:1960年,因独立的非洲国家众多

27.1955年29个亚非国家的代表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会议,史称“亚非会议”或“万隆会议”。

1961年,25个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

1. 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仅次于美国和苏联。

2. 美苏争霸史实:A.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美进苏退,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

弹危机;B.70年代,美退素进,苏的势力范围扩张到西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沼中,采取战略收缩;C.80年代,美进苏退,美星球大战计划,强化军备竞赛,苏因经济发展停滞,军费开支沉重,转而全面收缩。

3. 1989年,东欧各国先后发生国内政权更选,并相继脱离苏联集体。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统一。

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1. 1951年4月,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67年7月,“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

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取名“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1991年,12个成员国签署《欧洲联盟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2002年,欧元正式启用。

2.

对地区:欧盟与欧元的诞生标志着西欧一体化进程取得了重大进展,促进了整个欧洲的政治与经济的稳定发展,增强了欧洲人的“欧洲公民”意识,并在整个上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对世界:区域经济的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下产生的,同时又成为经济全球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欧一体化进程为其他区域的经济联合提供了成功范例并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

3.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运作。

1997年底,中日韩三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建立“10+3”合作模式。

1960年,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拉美国家委内瑞拉联合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

1.

《共同纲领》(B):

制定:1949年9月,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制定了《共同纲领》。

内容:A.决定新中国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平,改名为北平,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B.规定“中国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各民主

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C.“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还规定了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政策。

评价:《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是中国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基础,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1. 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A.结束了帝国主义压迫中国、奴隶中国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中国的历史,结束了军阀割据、内外战乱频仍、四分五裂的历史,开始了新纪元。

B. 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1. 时间:1950年6月,新解放地区。

基本内容: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影响:A.土地改革是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场伟大的斗争,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土地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是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B.依靠在土地改革中形成的有组织的积极队伍,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对旧乡村的改造,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为以后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1. 逐步实现国家对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造”。

2.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们代表大会制度,结束

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和以《共同纲领》暂代国家宪法的过度状态,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3.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4. “三面红旗”:1958年总路线:“鼓励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胜利建设社会主义”,

强调速度

大跃进: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规模大、共有化程度高

5. 文化大革命:1966年5月16日~1976年,粉碎四人帮

6.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

7. 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1978年12月

内容:A.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两个凡是”,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的战略决策。

C.形成以邓小平为中心的党中央领导集团,适当的工作结束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意义: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的改革开放决策,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

8. 1982年6月,邓小平在,第十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

9.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概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率先在农村取得

突破性发展。1978年底、1979年初,安徽、四川的部分农民自发地实行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支持和推动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到全国农村。

评价: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的搅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10. 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的建立:A.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积极推行对外开放,

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中国经济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大踏步走向世界。

B.1980年,中共、国务院决定在“经济特区”。

1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为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并形成“和平统一,一

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A.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董建华)

厚铧)

12. 20世纪50年代初,在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的过程中,中国政府提出了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既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评价: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对当代国际关系的重大贡献。由于它所主张的主权国家一律平等,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平共处的原则,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反映了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共同接受的指导和处

理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13. 万隆会议(1955年4月)特点:第一次没有两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内容:“求同存异”的精神

14. 26届联大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

权利。

15. 中美建交时间:1979年1月1日;中日建交时间:1972年9月29日

16.

第二篇:【高考历史复习】北大学生谈历史复习的方法

2006-5-8

历史,有人它看作文科的代表性科目是不为过的,它对你的记忆力、分析力、理解力、及对社会的感知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学历史要扎实、牢固、脉络清晰。上下五千年都由一根时间的红线串起,切勿东一个人物西一个事件地无规律记忆。因为那样,虽然把所学的事件都记住了,但这些事件如一盘散沙,缺少战斗力。今天的历史考试已不是单纯考察你对孤立事件的记忆,它要求你在记忆单个事件的基础上,经常重复一项工作一串线。这样的线索可大可小,可横可纵,十分灵活。越是灵活串线,证明你的知识掌握得越牢靠。在此我简单提及一些:最常见的是以时间为线索。这是一条自始至终的大线。也可以人物、民族等为线索,比如佛教在我国的发展、航行事业的发展等等。"线不在多,有之则灵。"另外要勤思考,千万不要以为历史一是前人的故事,我的任务只是记忆,实际上记忆只是一部分,只是手段,真正考察的是记忆基础上的分析、归纳、比较能力。这也是能暴露弱点的部分。

李宏霞(黑龙江高考文科第三名)

历史一向是我的薄弱环节,但我在复习过程中历史成绩有所提高,这同我对复习方法的总结密切相关。

道德,我心中牢记历史教学的目标是"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是我进行历史复习时的指导方针,我侧重从这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应试性的历史复习,应注意把握模式与事例的结合,即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答题的框架、结构,把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事例充当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即使用历史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此种方法的应用是进行各种形式逻辑的练习,以加强自己的应试技巧性。

我在复习历史教材时,不仅按历史的具体面貌进行,还顾及抽象理论要前后一贯的原则。比较和分类,是我使用得最普遍也是最得心应手的方法、横向的,纵向的,比较始终是训练逻辑思维的有效方法。选择、例举、材料、问答是历史的基本题型,它们的题目和答案中都含有归纳和演绎的万分,所以我在答量特别是答问答题时很注意前后的关联性、条理性和系统性。我总结的历史发散性思维和收缩性思维的并用,思路要开放,要全面,但观点要统一,要准确。即思想要受观点的约束。同时答题时应先有条理的列出答题要点,即观点,然后再根据观点来扩充历史事件,以事实来证论观点,图表始终是解答历史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于洪森(河北文科高考第三名)

历史、政治则有一句秘言:"死去活来,得意忘形"(即超越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能灵活运用,得其真意而硬记单个知识点)。要善于寻找线索,善于联想,由此及彼,以期达到一幅洋洋大观的有机知识体系。套用一句卖油翁的话:无他,但心熟耳。

韩西(西川省高考文科第三名)

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高考将更加注重考查我们分析史实、理解的能力。因而历史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同时,我们还应将历史与马列主义的方法论紧密相连,用方法论作指导,去正确的评价每一历史事件。

朱林(安徽省高考文科第三名)

说到复习历史,有些同学往往片面地理解成为背书,总是对书上的知识点如时间等死记硬背。固然这是心要的,但除此之外,能够以点带线,并且能够从竖向和横向的比较看待问题。多做比较是历史学习的好方法。还有一点极为重要的是,平时我们看书或是做题时,都不能简单的光记忆事件,一定要多思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上升到历史理论的高度。

第三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经过高三第一轮紧张的复习,高三学生基本上都做到了对历史课本逐章逐节的过关,到边到角的落实。通过夯实基础知识,实现了扎实应对基础性、单一性选择题、问答题的目标。但是,如何在此基础上实现进一步升华,如何提高综合分析、比较、应变能力,是我们第二轮复习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0xx年3月上旬至5月上旬,约32课时

本轮复习的指导思想是:以20xx年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为主要依据,从二轮复习实际和学生已有学习水平出发,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为中心,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巩固一轮复习成果,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水平和多角度、多层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研究《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把握复习导向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认真细致地学习和研究《考试说明》,领会和掌握其精神实质,可以让我们明确本阶段复习应坚持的方向和采取的措施,可以使我们不走弯路,不做无用功。

通过“四新”考“三基”成为目前高考试题的走向,即命题者通过新观念的引入,新材料的使用,新情景的设置,新问题的提出来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根据试题这一走向,我们确定这样的复习策略:第一狠抓“三基”不放松,一定要牢固地掌握主干历史基础知识;第二给学生讲解新的史学观,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近代化史观等;第三适当给学生补充一些新材料(包括官方历史材料和民间历史材料)。

2、制定详细计划,明确复习专题

二轮复习时间短,任务重,因此,计划不仅要详细周到,还要到天,到课时。哪个时段教师干什么,学生干什么,什么时候讲,什么时候练,什么时候评,什么时候补,小考如何进行,大考如何安排都要写在纸上,记在心里。所有工作都要有章有序地进行。

对于必修部分,我们整合为14个专题,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2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专题3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 专题4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及“再生” 专题5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专题6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构想与实践 专题7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专题8 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冲击 专题9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专题10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专题1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12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专题13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专题14 近代以来的中外科学和文化。

3、上好两种课型,提高复习效能

第一是专题复习课,专题复习课要借助专题教学案,包括考点解读、温故梳理、知新整合、合作探究、达标测评、高考链接。通过这个环节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历史主干知识,对主干知识能够抓住点、连成线、铺成面、网络化、系统化、构建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能提高解题的基本能力和解题的基本方法。第二是专题评讲课,包括考情分析、重点讲解、归类总结、反思整理,讲解试题时,学生多思考,问为主,教师少讲述,答为主,着力点要放在解疑答疑、析因纠错、指导方法和技艺上。

4、强化针对训练,增强综合能力

一是强化定时训练,学校要求历史学科每周至少两次(一次45分钟,一次不少于100分钟),凡定时训练均应全批全改,认真统分,及时评讲。二是强化规范训练,规范就是分数、规范就是能力,在规范训练中,着重强调试卷做到四化(段落化、序号化、规范化、整洁化)答题要求面宽、点全、语短。

5、科学应对选修模块复习

要根据选修模块课程特点,制定复习模式,复习时要注意选修与必修内容的有机结合,我们重点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采取分——合——升三部走模式。第一步“分”,分述九场改革发生的时代背景(原因、条件、必要性、可能性),内容,性质,结果,历史影响及评价。第二步“合”,横向比较,找出规律,总体比较分出类别。第三步“升”,升化主题,历史启迪。

6、关注热点问题

第四篇:高考历史复习 高三历史自测试题1

高三历史自测试题1

限时训练: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周王东迁后,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周王都要依赖强大的诸侯国,社会的政治

秩序被彻底打破。其根源在于

A.周朝王室的衰落

B.礼乐制度的崩溃

C.铁犁牛耕的出现

D.宗法关系的疏远

13、有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古罗马平民阶层的胜利。该学者的主要理由是

A.法典明文规定保护所有人的私有财产

B.法典规定了债务法规,改善了奴隶的处境

C.与习惯法相比,该法典内容有大量的扩充

D.按律量刑,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14.下图甲乙两件文物分别是1907年和1980年在新疆考古发现的元代广告包装纸,其中乙件印有“打造南无佛金诸般金箔”、“住杭州泰和楼大街南”、“不误主顾使用”等广告内容。这两件文物反映了元代

①商品流通渠道通畅②印刷业有了发展

③经营者注重诚信经营和广告宣传

④杭州金箔制作行业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下列材料不能用作该论文论据的是

A.《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B.《西游记》:“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C.《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D.《金瓶梅》:“情色二字,乃一体一用。故色绚于目,情感于心,情色相生,心目相视。”

16、代议制民主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也是古代民主制的复兴与发展,从文化发

展的内在规律来分析,既是对古代文明的承继,又是一次全新的发展。关于代议制

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代议制的核心是政府如何行使权力的问题

B.体现代议制间接民主原则的最好途径是完善普选制。

C.美国为议会主权代议制形式的典型代表

D.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对古代文明的彻底否定

17.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原是一个殖民商业垄断公司,代表英国控制着英国与印度、香港等殖民地的商贸关系,后在1874年被解散。纵观英国东印度公司兴亡史,导致其被解散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B.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其不合时代潮流

C.英国东印度公司与英国政府矛盾尖锐

D.英国殖民霸权的衰落

18、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在数量上有所发展,但这是在殖民主义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实现的。以下各项对这一过程在中国所造成的影响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促进了新的生产方式的传播

C、

造成货币和资源的大量流失

D、

农业商品化的进程受阻

19、《等待戈多》的作者贝克特是荒诞剧的代表作家,这种荒诞剧的主题所反映的是

A、人生是毫无意义的,人的一生是痛苦的、绝望的

B、世界是荒诞的,现实是丑恶的,人们的生活是一种毫无意义的重复

C、街头流浪汉、残疾者或精神病人的生活情形,他们每天都在等待

D、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中的失望、苦闷和迷惘

20.当代一历史学家指出:“人类的物质文化在过去的200年中发生的变化远甚于前5000年。”从今天看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A.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

B.地理大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的联系

C.科学革命导致了一系列新发明的出现

D.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21.我国史学界曾就“二战后”某一事件的影响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和“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粘合剂”;另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分裂的“加速器”和“绝缘体”。这一历史事件是

A.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B.北约的建立

C.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

D.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22、列宁在1921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其失败的根本原因与下列中国的哪个事件相似

A.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运动

23、2012年1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布了美国新军事战略,高调宣称“战略东移”,霸权形象展现无余。历史上的霸权国家,从古代的罗马帝国,到19世纪的英国,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凭借军事力量,辅以行政手段和不平等贸易,直接劫掠其他国家和民族。当代美国与历史上的霸权国家不同主要体现在()

A.凭借强大的科技和军事力量获取最大利益

B.依靠掌控国际货币、金融、贸易体系获取最大利益

C.凭借庞大的出口贸易获取最大利益

D.依靠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获取最大利益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满分52分。

38、(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巨变和经济大发展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和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生产发展,各民族融合的加强以及对外交往的扩大,使文化也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材料二:

……真要学美国人的作法,那就学学人家开放的心胸,不要守着自己家里的几个古董,把喜欢外来文化的人都斥为崇洋媚外、食洋不化。在美国,如果一个学者着迷于中国文化,并大肆鼓吹中国文化高于美国文化,他往往受到非常大的尊重。这不是因为别人同意他的观点,而是人家珍惜对外来文化的热情和研究。在中国,谁要说美国文化高于中国文化,你看看会引来多少唾骂?……所谓“崇洋媚外”,往往是盛世之兆。

——薛涌《美国有国学吗?》

回答:(1)材料一中“私学文化”的兴起与孔子哪一教育主张有关?

又与其什么思想相矛盾?谈谈你对孔子的思想有何看法?

(6分)

(2)假如你生活在宋代,你接触到的“市民文化”可能有哪些?“帝国文化’’的“定型”与“市民文化“的“幼弱”有何共同原因?

(8分)

(3)据材料二概括中美两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就中国举一例说明“崇洋媚外”“往往是盛世之兆”。

(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文化的发展?

(6分)

39、(26分)大约从16世纪开始,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这一转变称为现代化(又称近代化)。中国现代化探索的经历之坎坷、过程之曲折,在世界上极为罕见,给人们的启示也非常深刻。请阅读材料,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现代化探索起步于19世纪中期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曾经历过封建阶级“器物变革”的探索,又经历过资产阶级“制度变革”的探索,最后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走上了成功之路。

材料二:在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历程中不断地吸取世界大国崛起的经验,先后走过“日本式”的道路、“美国式”的道路和“俄国式”的道路,但均告失败。最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自己的路”,才取得了成功。

材料三:有日本学者认为,尽管中国经济增长迅速,但这种增长的特点是严重依赖低端产品和外资企业产品出口,同时严重依赖购买外国专利和外国技术,而一旦这些通道出现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就将难以为继。因此,随着中国越来越依赖外贸和外国技术及机械设备,发达国家也就越来越有能力控制中国。中国要谋求经济长期增长,必须下大力气进行科研和开发,但目前中国既没有这个基础,也缺乏这方面的远见,于是只好购买日本的专利,继续引进日本的技术,这样一来就受制于日本,为自己套上了枷锁。因此,“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中”。

——摘自路爱国《中国改革发展的成败得失——国外的一些评价与看法》

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从19世纪中期“器物变革”转向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制度变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2)请列举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走自己的路”取得辉煌胜利的范例各一项(4分),并概括这一历程给人们的宝贵启示。(2分)

(3)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是“中国奇迹”出现的根本原因,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6分)

(4)材料三中,日本学者指出的中国改革开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4分)他认为“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中”,你如何评价这一观点吗?请说明理由。(4分)

高三历史自测试题1

参考答案

CDBC

BBDDC

DCB

38、(1)有教无类(2分);贵贱有序(2分)。孔子的主张既有进步性又有保守性。(2分)

(2)宋词、话本、南戏、风俗画、四大家书法。(2分,答对两点给2分)

专制主义的强化(2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2分)思想控制的加强。(2分)

(3)美国承认、尊重外来文化;(2分)中国对外来文化存有排斥心理。(2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增强了综合国力。(答大唐盛世亦可)

(2分)

(4)政治、经济的的发展推动文化的发展,先进的文化可推动社会的进步;(2分)文化是在借鉴、融合中不断发展的;(2分)文化具有多样性、民族性。(2分)

39、(1)主要原因:①器物变革的探索失败(或洋务运动的失败)(2分);②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严重;(2分)③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2分)

(2)①范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2分);邓小平作出改革开放决策,开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2分)

②启示:别国的经验必须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发挥巨大作用(2分)

(3)成就:a.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通过国企改革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2分)c.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分)

(4)①主要问题:a.中国的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出口、依赖外国技术和设备;(2分)b.中国缺乏独立科研和创新开发的精神。(2分)

②A.他的观点不正确。理由:长谷川庆太郎的根据以偏概全,过分夸大技术与专利的作用和影响。(4分)

B.他的观点是正确的。理由: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中国本土企业的许多核心生产技术还要依赖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较低。(4分)

C.他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比较偏激。理由:综合前面二者的理由即可。(4分)

(只有对观点的评价没有理由不给分;学生列举的理由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第五篇:历年高考10年高10年高考历史复习

。。

.

.

。。

.

.

2010年高考历史复习 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

一 、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原始农具 如耒 耜

二、 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世袭制确立

商 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甲骨文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分封制 宗法制 金文

春秋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道家 儒家 孔子 铁器牛耕出现 小农经济产生 《诗经》

三、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百家争鸣 孟子 荀子

公元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 重农抑商 都江堰 郑国渠 楚辞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 三公九卿 郡县制) 秦始皇 小篆 隶书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中朝” 刺史 董仲舒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耦犁 丝绸之路 用煤作燃料冶铁 纸的发明 公元8年 王莽夺取西汉政权, 西汉结束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 东汉建立

105年 蔡伦改进造纸术

水排鼓风冶铁

三国(220年到280年)

西晋(265年到316年)

东晋(317年到420年)

“火药”名字出现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民族融合 孝文帝改革 草市

隋(581年到618)

科举制 创三省六部制 唐(618年到907年)

627年-649年 贞观之治 唐太宗 完善三省六部制 唐诗 713年-741年 开元盛世

火药用于军事 雕版印刷术 筒车 曲辕犁 青瓷 白瓷 五代(907年到960年)

北宋(960年到1127年)

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城市打破市坊界限

11世纪中期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大量用于军事 1069年 王安石开始变法

宋词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朱熹 理学

元(1271年到1368年)

行省制 元曲 转轮排字盘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结束

废丞相 设内阁 资本主义萌芽 海禁 商帮 会馆出现 李贽 清(1636年到1911年)

军机处 海禁政策 闭关锁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小说 京剧 康熙帝 近代史

晚清

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 鸦片战争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51年 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到90年代 洋务运动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世纪90年代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 武昌起义

民国(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 中华民国建立

1915年 新文化运动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6年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南昌起义

1928年 井冈山会师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4年 红军长征开始 1936年 西安事变 长征结束

1937年 卢沟桥事变,日军南京大屠杀

1940年 百团大战

1945年 中共七大召开

抗日战争结束 1946年 解放战争开始

1947年 土地改革 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8年-1949年初 辽沈 淮海 平津三大决战

1949年 七届二中全会 渡江战役 解放南京 政协第一次会议召开 开国大典

现代史

1949年10月1日 新中国成立

1953年 一五计划开始 三大改造开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日内瓦会议

1955年 万隆会议

1956年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双百”方针提出 中共八大 1957年 一五计划结束

1958年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内蒙 新疆 广西 宁夏自治区成立

1960年 八字方针

1964年 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年 西藏自治区成立 1966年 文革开始

1967年 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 “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 1971年 重返联合国 “乒乓外交” 1972年 尼克松访华 中日建交

1973年 杂交水稻 1976年 文革结束

1977年 恢复高考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9年 中美建交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1980年 “一国两制”构想 深圳等4经济特区建立 1984年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沿海开放城市

1985年 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年 上海浦东开发

1992年 南方谈话 十四大召开 1993年 加入亚太合作组织 1995年 “科教兴国”战略 1997年 香港回归 十五大召开

1999年 “依法治国”进宪法 澳门回归 2000年 “三个代表”提出 2001年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2003年 “神五”升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史

古代史

大约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人类

公元前594年 雅典的梭伦改革 公元前509年 罗马成立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共和国

公元一世纪 基督教产生

313年 基督教在罗马取得合法地位

1054年 基督教会分裂

1192年 日本幕府政治建立 近代史

十四世纪 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十四至十六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十五世纪晚期 英法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圈地运动开始

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87-1488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 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 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520-1570西欧宗教改革

1566-1581尼德兰革命

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

17时机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1783北美独立战争

1776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7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799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

1804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开始

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

19世纪中期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

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美国内战

1868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0-1871普法战争

1871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1871.3-5巴黎公社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

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

(20世纪初到20世纪90年代)

现代史

1917.11.7(俄历10月25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19-1922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1919.1-6巴黎和会

1922.12苏联成立 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9.18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1933.1希特勒在德国上台

1933.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1937.7.7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9.9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5.5.8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945.9.2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945.10联合国建立

1947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1948美国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50-1953美国侵略朝鲜战争

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1954 日内瓦会议

1955亚非国家召开的万隆会议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20世纪6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形成

20世纪60年代初-1973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

1967欧洲共同体成立

1971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复

1972.2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发表

1973美国在《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议》上签字

1979中美建交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

1991苏联解体

1992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

1993欧洲联盟建立

上一篇:港口安全管理研究下一篇:公开教学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