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切口的护理

2022-08-09

第一篇:腹部手术切口的护理

妇产科手术病人腹部切口的护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妇产科实施腹部切口手术患者,对其完成护理后获得的临床效果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实施腹部切口手术患者86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手术患者分为C1组(妇产组 42例)与C2组(对照组 44例)。C2组:常规切口护理;C1组:全面切口护理,对比C1组与C2组患者临床分别获得的护理效果。结果:C1组与C2组手术患者分别完成护理后,针对C1组患者,完成手术后的4天-13天,临床表现出脂肪液化的患者4例,表现出切口感染的患者2例。针对C2组患者,临床表现出脂肪液化的患者10例,表现出切口感染的患者18例。在护理总有效率方面,C1组高于C2组患者非常显著(P<0.05)。结论:针对实施腹部切口手术患者,对其实施全面切口护理的过程中,将护理细分成各个阶段分别实施,保证患者腹部切口在手术周阶段能够获得有效护理,成功将患者切口甲等愈合率提高,有效增强患者预防切口感染的能力,成功凸显临床应用意义。

【关键词】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全面切口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5-0319-01

当前在医院妇产科手术中,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便是实施腹部切口手术,因为妇产科疾病表现出诸多的特点,并且妇女自身的生理技能较为特殊,所以患者在完成手术后,其腹部切口的愈合效果对患者完成手术后的临床康复表现了重要的影响。因为在进行具体工作的过程中没有严格要求无菌技术,并且完成手术后没有有效进行护理,往往导致患者完成腹部切口手术后,出现诸多的并发症,例如患者出现了切口感染的情况以及出现了脂肪液化的情况,对患者的临床康复以及自身生理机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1】。为了有效避免临床出现并发症的情况,研究具体方法对患者实施护理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针对我院收治的实施腹部切口手术患者,对其完成全面切口护理后,临床获得的效果显著,现将具体的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86例实施腹部切口手术患者。患者的年龄范围为25岁-66岁;对患者进行手术的类型:异位妊娠的患者8例,选择实施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4例,选择实施子宫次全切术的患者12例;选择实施子宫全切术的患者12例,选择实施剖宫产术的患者50例。患者临床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表现为肥胖的患者4例,表现为贫血的患者6例,患有糖尿病的患者4例,表现为体质消瘦的患者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手术患者分为C1组与C2组。对比C1组与C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出均衡性(P>0.05)。

1.2 方法

针对C2组患者主要实施常规切口护理,针对C1组患者实施全面切口护理。对比C1组与C2组患者完成护理后获得的临床效果。

1.3 统计学方法

在进行本次实验研究过程中,利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表示研究的实验数据。通过卡方检验表示计数资料,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护理效果

在C1组42例患者中,护理显效的患者34例,护理有效的患者6例,护理无效的患者2例。护理有效率为95.24%。在C2组44例患者中,护理显效的患者18例,护理有效的患者8例,护理无效的患者18例。护理有效率为59.09%。在护理有效率方面,C1组高于C2组患者非常明显(P<0.05)。

2.2 临床出现并发症的情况

对患者进行有效护理后,在C1组患者中,完成手术后的4天-13天,出现脂肪液化的患者4例,出现切口感染的患者2例。临床症状主要体现为:患者的切口合并出现渗出物的情况,合并出现了切口疼痛的情况以及轻度发热的情况,此外患者合并出现了切口发红的情况,并且伴有肿胀,出现了咳嗽症状。临床没有感染的患者40例,并且患者的切口全部有效愈合,愈合程度为1级甲等。

在C2组患者中,出现脂肪液化的患者10例,出现切口感染的患者18例。临床未表现出感染的患者26例,患者切口愈合的程度为1级甲等。综合对比C1组与C2组患者临床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发现,C1组优于C2组患者明显(P<0.05)。

3、讨论

针对C2组患者,对其实施全面切口护理。完成护理后,获得的护理效果确切,护理步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对患者实施手术前护理

3.1.1 对患者进行手术前的基础护理

确保患者的床单整洁,衣物清洁并且皮肤清洁。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观察患者临床疾病情况,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表现予以认真记录,一经发现患者临床表现出高热症状,通知医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在准备进行手术前1天,做好备皮工作,利用松节油棉签对患者的脐孔进行清洁,防止对患者的皮肤造成损伤。在准备手术前一天,协助患者进行淋浴更衣,避免患者出现感冒的情况【2】。

3.1.2 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

针对准备择期进行手术的患者,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设计均衡膳食,主要将能量适宜、少食多餐、低膳食纤维以及低脂作为饮食原则,并且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必要的饮食指导。

3.2 对患者进行手术过程中护理

在对患者进行手术的过程中,要求无菌操作。在进行操作过程中对患者彻底进行止血。在准备操作电刀的过程中,需要对电刀的强度以及电刀温度进行认真调整,了解操作的每一过程,避免电刀同患者的皮肤长时间接触或者过多的接触,防止对患者的某处组织多次进行切割,避免对患者大型脂肪组织造成破坏。在准备进行缝合前,对手术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物品进行仔细核对,防止遗留在患者的腹腔,从而导致患者在完成手术后出现伤口感染的情况。利用生理盐水对患者的切口进行冲洗。在进行缝合的过程中需要逐层进行缝合,避免出现死腔的情况【3】。

3.3 对患者进行手术后的护理

对患者完成基础护理后(对患者临床疾病情况以及临床生命体征给予密切观察),对患者实施红外线热疗,以促进患者切口局部血液循环,确保患者的切口干燥。对患者实施中药外敷,针对个体技能非常差以及肥胖的患者,主要选择大黄以及芒硝对患者的切口进行外敷,有效加快患者切口愈合速度。

总而言之,针对实施腹部切口手术患者对其完成全面切口护理后,在降低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促进患者的切口愈合等方面,表现了重要的意义,成功凸显全面切口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于美英.128例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20):105-106.

[2]胡艺.对妇产科手术病人进行腹部切口护理的临床探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6(01):755-756.

[3]张芬.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护理工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30):1023-1025.

第二篇:15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分析及护理

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后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一旦发生脂肪液化,伤口不易愈合,且易继发感染,延长了愈合时间,给患者及家属增加了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并且增加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因此,护士早期发现和恰当的处理,明确诊断,做好临床护理工作能缩短疗程,减轻医生压力,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本文回顾性总结15例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治疗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行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15例,年龄25~58岁,平均36岁。其中子宫全切除术3例,卵巢囊肿剔除术3例,宫外孕病灶切除术2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行剖宫产5例,滞产行剖宫产2例,术前贫血、低蛋白血症5例,皮下脂肪厚度>4 cm者10例,合并糖尿病者2例。

1.2切口脂肪液化表现 本组患者于术后3~5d,切口出现较多黄色渗液,内混有少许脂肪滴及坏死组织,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切口愈合不良,皮下脂肪游离,渗液涂片镜检见红细胞和较多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2 治疗

2.1术后伤口脂肪液化时,若表皮未全裂开,表皮消毒后,挤出腔内液体,子宫腔探针探查空腔大小,若空腔小,直径在0.5cm左右,则拆除局部缝线,生理盐水、甲硝唑液伤口局部冲洗后,用50%葡萄糖注射液20ml,加胰岛素2u冲洗空腔,最后5ml向空腔周围皮下组织浸润注射,挤净冲洗液,以蝶形胶布关闭空腔,在表皮裂口处放置无菌干纱布,以便吸干伤口的残余液体,观察24h后,若无渗出可去除干纱布[1],蝶形胶布保留5~7d,其原理是利用高糖使伤口周围细胞处于高渗状态,减少创面渗出,并有粘合作用,配碟形胶布拉拢消灭残腔更利组织愈合。若表皮裂口处有渗出,用生理盐水、甲硝唑液冲洗空腔后,挤净冲洗液,更换干纱布。如使用过氧化氢、胰岛素和生理盐水冲洗,平均疗程约4d[2]。

2.2若空腔较大,脂肪层基底部形成窦道,拆除相应部位缝线,清创,用生理盐水、甲硝唑液冲洗伤口,然后腔内填塞干纱布条引流,1次/d,2~3d后分泌物减少,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镜检,脓细胞

第三篇:腹部手术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

(草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

(2003年8月)

腹部手术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2%一11%,其发病常与切口

感染、手术操作不当、腹内压增高和其它全身性因素如:营养不良、黄疸、肥胖、使用类固醇激素等有关。典型的切口疝诊断较容易,B超和CT有助于确定诊断和了解缺损大小。

1,腹部手术切口疝的分类

腹部手术切口疝的分类应包括两部分:疝环缺损的大小和疝环缺损的部位

根据疝环缺损的大小分为:

(1)小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3cm,

(2)中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3cm一5cm,

(3)大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5—10em;

(4)巨大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

≥lOcm

根据疝环缺损的部位分为:

(1)中线切口疝(包括脐上中线切口疝,脐下中线切口疝和脐上下中线切口疝L

(2)侧腹壁切口疝(包括肋缘下切口疝,腹股沟区切口疝和肋髂间切口疝):

各种文件记载时要包括部位、具体位置、大中小分型和缺损大小的数字。具体列举如下:

脐上正中小切口疝(2.5cm)或

脐上、下正中大切口疝(8cm)或

侧腹壁肋缘下中切口疝(4cm);或

侧腹壁肋髂间巨大切口疝(13cm);

2,腹部手术切口疝的治疗

腹部手术切口疝不能自愈,均需手术治疗。对于全身情况差.心肺功能不全或有其它内科合并症的病人,要进行积极的术前准备后再选择手术时机。

手术时机选择

对无切口感染史的初发疝和复发切口疝,建议在切口愈合后3-6个月行修补手术;

对有切口感染史的初发疝和复发切口疝,建议在感染控制和切口愈合后1年行修补手术;

已接受过采用修补材料行修补手术感染的复发疝,应在切口愈合1年以后再修补,并建议再次手术前取原感染切口处的皮下组织作细菌培养,如为阴性可用新材料修补如为阳性则用抗生素治疗,待细菌培养阴性后再手术。

伴有污染创面的腹部手术切口疝使用直接缝合修补。如果缺损大,可用自体组织移植或用可吸收人工材料修补。创面污染不重,可在充分术前准备下采用聚丙稀网片修补,不宜使用聚四氟乙烯及其复合材料修补。

急诊手术时,原则上不同时使用不可吸收材料修补腹部手术切口疝。

手术方法选择

小切口疝:建议使用1-0的Prolene线连续缝合关闭疝环缺损,所用缝线的长度和切口长度比最好为4:l

中切口疝:可用直接缝合方法,但在拉拢对合组织有张力时,需使用修补材料修补

大切口疝:巨大切口疝:最好采用修补材料修补

腹部手术切口疝使用材料的选择和修补方法(附件,)

围手术期处理

术前处理

积极处理腹部手术切口疝病人伴有的全身性疾病。

严密检测呼吸功能,包括常规胸部x线检查,肺功能测定及血气分析。对有呼吸功能不全病人的要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

肺部有感染者,术前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控制后1周行手术。通过深呼吸进行胸廓及膈肌煅炼。吸烟者术前2周停止吸烟。

对于巨大切口疝,为防止疝内物还纳腹腔后发生呼吸衰竭及腹腔室间隙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术前应进行腹腔扩容及腹肌顺应性训练。可在术前2-3周始将疝内容还纳腹腔,用腹带束扎腹部。在束扎初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功能,防止突然发生呼吸功能衰竭。第一周应隔日行血气分析和3天行1次肺功测定。后2周可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延长上述检测时间。

准备2-3周后,患者的肺功能及血气分析结果达到标准便可手术。

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明显降低腹部手术切口疝感染率,特别是对于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巨大或多次复发切口疝、使用大块生物材料修补和切口可能遭受消化道细菌

污染的病人,应常规地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手术后处理

(1)术后应使用抗生素2-3天,或根据病人情况而定。

(2)要保证闭式引流的通畅和无菌。根据引流量(引流量少于10mL/d)在术后3-5天内拔除引流物。手术创面大,引流物多时,可适当延长拔管时间。拨除引流物后仍要注意

局部有无积液、积血。发现积液、积血时要随时抽吸。

(3)术后注意体温变化及经常查看伤口。如果术后体温仍持续升高和伤口红肿,要警惕伤口感染的发生,要给予抗生素治疗,并重视局部处理。

(4)术后早期病人可在床上活动,2—3天后可下地行走。术后要用腹带加压束扎2周,并继续使用腹带3—6个月。术后3—6个月内禁止剧烈活动和重体力劳动。

第四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与分析产妇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6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青霉素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腹部手术切口处进行每日30min的短波紫外线灯照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 经治疗后,治疗组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6.8%,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采用青霉素联合紫外线照射治疗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紫外线;青霉素;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

脂肪液化是手术伤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切口处脂肪较多并采用电刀手术时,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电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层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受阻,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导致切口愈合不良。本文选取我院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64例,对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4月我院妇产科行腹部手术治疗并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64例,年龄19~65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2例,分别给予青霉素和紫外线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腹部手术治疗中均采取无菌操作,术中所用医疗器械均进行高压消毒。对照组患者采用有一定剂量的青霉素与生理盐水稀释后,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30min/d左右的紫外线照射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及临床疗效。

1.3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手术切口处无渗液溢出,无红肿疼痛和不适症状,切口完全愈合;显效:患者切口处伴有轻微红肿疼痛,无渗液溢出,但适度按压会有少量澄清渗液流出,切口基本愈合;有效:手术切口处伴有轻微红肿疼痛,切口表面有少量渗液流出,切口部分愈合;无效:患者切口处症状没有消失,无任何愈合征兆,大量渗液流出,并伴有红肿疼痛症状。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 进行分析,采用百分比、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采取不同方法治疗,经治疗后,治疗组切口愈合时间为(4.87±1.75)d,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为(9.56±3.47)d,两组愈合时间比较,治疗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备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见表1)。

从上表中可知,治疗组总有效率96.8%,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4.3%,其中治疗组痊愈25例,无效1例,对照组痊愈18例,无效6例,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是临床手术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在妇产科各类手术治疗中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几率较高[1]。这种并发症的诱因与肥胖有着密切关系。由于肥胖妇女的脂肪大多集中在腹部,使得手术操作有一定的难度,术中切口暴露时间过长,易导致切口感染,引起炎症,最终导致手术切口脂肪液化[2]。当然,造成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因素有很多。而在妇产科手术中,电刀操作是诱发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电刀产生的高温会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层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造成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最终导致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3]。

在本文研究中,通过采用青霉素和紫外线治疗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疗效显著,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切口愈合时间(4.87±1.75)d,明显短于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9.56±3.47)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疗效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6.8%,明显由于对照组8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采用紫外线联合青霉素治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确切。

综上所述,对于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应做到及时发现、及早治疗,采取有效处理措施以促进切口愈合。本文采用紫外线和青霉素治疗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唐欣秀.中药联合微波理疗在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3(4):211.

[2]王丽云.丘北县妇幼保健院4a问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18例分析[J].医学信息,2013(6):264-265.

[3]李洁.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中西治疗对比30例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9):1980-1981.编辑/苏小梅

第五篇:普外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护理观察

摘要:目的 研究并分析普外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护理措施与护理效果。方法 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院共收治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90例,对其临床资料、治疗方法与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经过精心的临床护理后,切口渗液消失,3~7d,患者的切口部分有新肉芽生长,7~18d,患者的切口愈合。本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切口感染并发症。结论 对普外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进行积极的临床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普外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护理措施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是现代临床中腹部手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致病因素较多,包括患者的年龄、肥胖与手术操作等[1]。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不仅增加了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延长了患者的治疗时间。为了进一步分析普外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有效护理措施,以保障患者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院共收治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90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38例,患者的年龄为10~78岁,平均(26.5±7.5)岁。本组患者腹部手术后3~15d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脂肪液化,其中,41例患者手术切口未裂开,剩余49例患者手术切口裂开。本组患者中,52例患者体型肥胖,22例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糖尿病。本组9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有关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诊断标准。本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切口未愈合或裂开、有大量渗出液体、皮下触诊有较为明显的波动感、白细胞计数与患者体温均正常。

1.2方法

1.2.1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腹部术后愈合不良,加之换药时的疼痛与较长的术后恢复时间,患者极易出现各种焦躁情绪与负面心理,护理人员应适当增加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告知患者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原因、护理措施,保障临床治疗与护理效果。

1.2.2手术切口护理 护理人员应每日定时观察患者的手术切口状况,密切关注切口的变化情况,包括患者的手术切口是否有渗出、张力是否增加等。护理人员应加强对特殊患者,即肥胖或营养不良患者的病情观察,告知患者在进行小幅度活动,即大小便、咳嗽及翻身时应尽量注意保护切口。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在日常休息中应多采用半卧位或半坐卧位的体位,以减轻患者的腹壁张力,上述两种体位应适当交替,以利于患者的腹部切口愈合。确保手术切口敷料的干燥、清洁,定期更换敷料,以最大限度减少引起患者切口感染的不良因素。此外,加强对肥胖患者与糖尿病患者的手术切口监测。

1.2.3营养支持 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制定健康、合理的饮食方案,指导其适量、按时、合理进餐。若患者在术前与术后的白蛋白、总蛋白量低于正常值,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进行人血白蛋白的静脉滴注。术后食欲不振或经肠胃营养摄入不足的患者,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适当的肠外营养支持。

1.2.4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应向腹部切口感染患者进行积极的健康教育,建议患者多食用富含蛋白、纤维素以及碳水化合物的易消化食物,例如水果、瘦肉、鱼类、粗粮、青菜等;告知患者保护手术切口的方法,使其保持大便通畅;告知患者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方法、护理措施以及用药禁忌等,使患者了解此疾病的相关知识,积极预防[2]。此外,患者腹部切口经常运用胰岛素加速葡萄糖的利用,胰岛素具有抑制患者体内的脂肪分解,加速组织修复与创面愈合等功效。在为患者腹部手术切口进行红外线照射时,应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红外线对患者的腹部手术切口进行照射可促进患者对胰岛素的吸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以有效防止低血糖的发生。胰岛素具有较为明显的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从而引发患者出现一系列反应[3]。所以,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腹部手术切口换药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手术切口是否出现红肿或荨麻疹等临床症状,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采取措施处理。

2 结果

本组患者经过精心的临床护理后,切口渗液消失,3~7d,患者的切口部分由新肉芽生长,7~18d,患者的切口愈合。本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切口感染并发症。

3 讨论

尽早发现腹部手术患者出现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并给与其及时、有效的治疗与护理不仅有助于保障患者的临床疗效,且可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降低治疗费用[4]。患者腹部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众多,包括如下几点:①肥胖。肥胖患者进行腹部手术后极易出现切口脂肪液化,手术对患者造成的损伤极易导致其出现脂肪组织缺血,出现无菌性坏死、并在手术切口部位形成渗出液,进而对患者手术切口的正常愈合产生不良影响;②手术过程。在手术过程中,操作者的止血与缝合操作不当易导致患者出现渗血或水肿,并最终致使脂肪组织形成液化或坏死;③手术操作。患者手术过程中,操作者过于频繁的使用高频电刀也是导致患者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重要原因。

对腹部手术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干预,密切观察患者腹部切口的恢复情况,特别是面对肥胖糖尿病与营养不良患者时,定时对患者的腹部手术切口进行检查[5]。护理人员若发现患者的手术切口出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例如运用引流、照射等治疗方法,对患者的手术切口再次包扎,以利于患者的术后愈合。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腹部手术患者的切口情况,定时换药、加强观察,一旦发现患者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应及时处理,尽早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治疗费用、缩短患者的术后康复时间。

参考文献:

[1]张玲.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6(4):198-199.

[2]张新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4):3178-3179.

[3]王荣福.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2013,6(10上):154-155.

[4]张润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护理干预[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30):3999-4000.

[5]张丽.普外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5,36(3):555-556.

编辑/金昊天

上一篇:分层次学生习惯养成下一篇:妇产科典型病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