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及习俗范文

2022-05-30

第一篇:清明节及习俗范文

清明节的来历及习俗

清明节的来历及习俗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

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在我们贵州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风俗,比如在贵阳就有清明的五种风物,包括:

寒食

“老贵阳人在清明这天,也有吃寒食的习俗。”家住小十字的78岁老人陈富国说,过去人们扫墓时的“清明食品”,往往是糕点、凉粉、凉面加卤菜、凉菜;锅魁加卤菜、凉菜。

“小时跟大人去扫墓,觉得清明节好玩。”红边门普陀社区82岁的沈秀英婆婆印证了舒锦文老人的说法:扫墓一般都在郊外,相当于春游,一大家子人还会带上凉面、酒菜、糖果等食品,祭奠先人后,大家一起吃掉,又有玩的又有吃的,最高兴的就是小孩子了。

挂青

今年62岁的许天友先生回忆,小时候过清明,流行“挂青”。他说,当时人们扫墓除了带上纸钱香烛外,还会带上一串用纸剪成的纸串,挂在坟前,用以招魂,俗称“挂青”。俗话说,“有儿坟上挂白纸,无儿坟上屙狗屎”,是否有“挂

青”,成了一个家庭是否后继有人,是否兴旺发达,是否父慈子孝的标志。

“挂青”这个传统实际上给后人提出了一个要求,每年清明,一定要到亲人的坟墓旁边看看。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坟墓很容易损毁,有没有狐兔在穿穴打洞?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亲临察看,给坟墓添土除草,同时供上祭品,烧些纸钱,或者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死者的怀念。

清明粑

沈秀英婆婆至今忘不了那用“清明菜”做的清明粑,“据说,清明粑有医药作用,由于清明和聪明读音相近,所以还有小孩吃了清明粑会变得聪明一说,我们小时候就总盼着吃清明粑。但清明粑只是到清明节的时候才能吃,因为那时的清明菜最好。”

“清明菜”是一种矮小、长着绒毛的野青草,清香、甘甜。清明节前后,这种可吃的野草突然就茂盛了,顶端开了小花,一小簇一小簇淡淡地黄。开花之前,将清明菜采回来,切烂,和着面粉、糯米面或玉米面,加上盐、糖及芝麻、花生拌在一起的“引子”烙成粑粑,放到鼻子边一闻,有股清明菜特有的清香味,放进嘴里一嚼,软软的糯糯的。

染饭花

省文联副主席何光渝先生则介绍,贵阳的布依族还有在清明节吃“染饭花”的习俗,这种有奇香的花用来把糯米饭染黄,供奉在祖先坟前,以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此外,土家族在清明节这一天要上坟挂青,家里要吃猪头肉,有“清明酒醉,猪脑壳有味”的说法。

风筝

“风筝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巧样,一行飞上碧云端。”72岁的贵阳老市民戴自新告诉记者,这是清代一首咏风筝的竹枝词。我国人民世世代代放风筝,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清明清明,又清又明”,清明是一年

中最美好的光阴。风和日丽,所以人们都选择在这时出去春游踏青。许多人家还会带上风筝去郊外放。这是因为南方的风往往没有确定的方向,乱吹一气,但在立春以后这段时间,风向一致,没有狂风暴雨,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戴自新老人说。

再比如苗家人过清明是为了缅怀已故的祖辈、亲人的节日。在节日的前后十天,苗家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可到祖辈或亲人的坟前烧香化纸,“挂清”,有的还要打扫或修补墓地。清明节间期,有的家庭给死者立碑,要讨清明酒。同一族谱的苗家有的要开清明会。清明会,一般在一定地域内同一个族系的德高望重的人家或一个族的宗祠,或一定地域内苗家远祖坟墓所在地的苗家举行。所以苗家举办清明会的地址不是固定不变的。河口苗家曾到镇远龙洞参加过清明会。河口苗家也曾举办过清明会,其经费过去有的由一个族的清明田的收入解决,有时由大户人家捐赠。清明会那天,方圆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族间聚集到一起,要去给本族的祖坟挂清,给族间的先祖立碑,讨论和增补族谱。这天还要开清明大会。大会由德高望重的族长向族间作讲话,教育族间讲忠孝、讲诚信等,另外还要对族间男、女、老、少的言、行、举、止作一些讲文明的具体规定。如规定未婚女孩子不能在家随意打光脚板、穿衣要得体等,宣布族间讲文明礼仪的家规,对族间提出希望。

清明是扫墓祭祖这样一个严肃、沉重的日子,为什么又有踏青、放风筝等欢快的活动?何光渝先生说,在中国民俗中,快乐的成分很高,俗话说“红事白事都是喜事”,人们会把悲伤的事情快乐地过,主要是为了励志,逝去的人走了,活着的人还要好好生活。

第二篇:清明节习俗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踏青插柳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清明节还有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清明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纯属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音:促谷)。

第三篇:潮州清明节习俗

潮人过清明节更有充满风趣的民俗。

禁火寒食

相传源于春秋名臣介子推,护驾晋文公重耳复国功成身退,带其母悄然隐居绵山。重耳为逼迫子推出山,下令焚山烧林,子推宁死抱树身焚。重耳为悼念他,于介子推三月初五死难之日起举国都要禁烟火三日,只吃冷食,谓之禁火寒食,世代相沿成俗。

潮乡古往今来,岁逢寒食前夕,街头巷尾,喊卖冷品小食,深受潮人青睐。潮诗《清明糖葱》有:“桃花零落山花红,五日层阴一日风。着意留春无别计,朝朝深巷卖糖葱。”及“朴叶青青朴粿情”的朴枳粿。诗中都有描述寒食的情景。

《澄海县志》记载:清明节,潮人相沿习俗吃“薄饼”、“朴枳粿”,既有纪念介子推寒食古俗的意义,也是潮州别具风味的时令美食。

祭墓“挂纸”

唐代白居易的《寒食野望》诗云:“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南宋高菊卿的《清明》诗也写:“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由于寒食禁火与清明节令紧相连,潮人在清明有上山扫墓,祭奠祖先之风俗,自古以来,人们常把寒食与清明并称,扫墓民间泛称为“过纸”(潮俗有“过春纸”和“过冬纸”之分。)古代潮人清明上山扫墓,由于寒食禁火,故不焚化纸钱而挂在坟墓和墓碑之上,以不让纸钱漫天飞扬,故谓之“挂纸”。世人扫墓要整修墓地,并用银珠、沙绿(红、绿色油漆)精工填刷墓碑上的凹刻文字(俗称“妆坟碑”字)。还要将黄白纸条用“土圪泥”压紧等等,这些都是古俗遗风。

值得一提的是“禁火”,“挂纸”古俗,与当今大力提倡文明扫墓、森林防火更相一致。

玩“半仙戏”

古今清明玩秋千是承袭寒食习俗。宋代惠洪诗僧咏《秋千》诗云:“画架双栽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飘扬血色裙拖地,彩绳斜挂绿杨烟,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此景,唐玄宗誉称荡秋千是玩“半仙戏”。明代的《灯宫遗录》载:“人称清明节为‘秋千节’,各宫俱设秋千一架,相邀嬉戏”。

潮汕荡秋千历史悠久,宋朝陆秀夫于景炎元年(1276年)被贬潮州,谪居辟望港口(今澄海港口陆厝围)见乡民荡秋千很感兴趣,当众赞道:“此举可强力也”。嘱其属下与民共荡。潮人清明荡秋千世代相沿成风。

食薄饼

食薄饼。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 潮汕清明吃薄饼有个传说:清康熙十四年间(1675年)郑成功之子郑经率兵围攻闽南的漳州城,清军守将黄芳度出兵顽抗,围城数月,城里居民饿死无数,尸横街巷,存活者便用草席裹尸掩埋。

同年10月间,清军投降,漳州百姓为悼念死难亲友,特做薄饼状如草席裹尸,以此祭妃亡灵,此俗世代相传成风。 卷薄饼是用精面粉拌人适量温水后,充分搅拌搓捏成团块状,置于炉火上面的煎盘(平底铁锅),烙成圆形薄饼皮,然后包裹馅料。 料有咸、甜两种,咸馅用烹熟的豆芽、韭菜拌人鸡肉或猪肉丝、香菇、虾干、蛋丝,油煎葱珠等调料。入口时又在饼皮上涂抹香甜适口酱料即成美食。甜馅料用白糖加工制成的酥脆薄片糖或再加入瓜册丝,芝麻等佐料包裹薄饼皮即成薄饼。食时用薄饼皮卷成圆筒状就食。 清明时令,春韭性温,是保肝佳蔬,有行气理血,化瘀的功效。民谚有“春食韭菜、法病消灾”之说。添加绿豆芽又有清热解毒和止渴利尿的作用,疗效甚妙,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潮汕人清明食薄饼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沿变来的。

第四篇:清明节的习俗

************ 清明節的習俗 ************

臺中國小五年班姓名:座號:

一、「清明的習俗」活動:

1.春祭:春祭在清明,為中華民族追思祖先的傳統節日。通常是屬於團體行動,例如:家族、宗

族祭祀。

2.節蛋:清明吃雞蛋是清明節相沿甚久的習俗,通常是將祭拜祖先的雞蛋,於拜過後,剝殼於墓

地上。

3.吃潤餅:臺灣南部有清明吃潤餅的習俗,如同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一般,是不可或缺

的應景食物。

4.踏青:清明節日婦女穿新鞋到郊外,謂之「踏青」。另一說法是清明當天,人們在掃墓祭祖之

後,扶老攜幼,三五成群到郊外旅遊。這個習俗留傳下來成為今天的郊遊習俗。

5.插柳:古時候人們掃墓、郊遊後,在回家的路上都會順手折柳枝插在屋子前後。他們認為插柳

條能帶來長壽和平安。

二、「清明與寒食」的關係:

1.寒食節的由來:傳說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在周禮「司炬氏」負責在仲春,用木鐸警告人民小心

火燭,以免天乾物燥發生火災,而演變禁食一個月,以防火災。所以在這個

月內所吃的食物都是乾糧冷食,所以叫做「寒食節」。

2.清明節的由來:清明節是附屬在寒食節之下的一個節日,直到宋朝以後,掃墓才真正成為清明

的主要活動內容。

三、「清明」的意義:

1.清明掃墓的活動:除了掃墓的形式之外,更重要的是後代子孫對祖先家族源流和祖先志業的了

解。

2.清明掃墓的意義:藉由掃墓活動,讓後代子孫能對祖先產生感懷和思念之情,進而能慎終追遠,

啟發子孫對家族感情的凝聚之情。

四、掃墓方式:

1.掛紙:

(1)「掛紙」又叫「壓紙」,是替祖先修理房子的意思。掛紙前,要先清理墓上的雜草及周邊的環境,鏟除完畢之後,才開始將祭品祭墓、燒紙錢。

(2)掛紙所用的墓紙是長方形的,顏色有黃、白、五色三種。掛紙是將墓紙兩、三張一疊折作波紋狀,再用小石塊壓在墓碑及墓頭上。

2.培墓:是比較隆重的祭墓儀式,通常是新墓要連續培墓三年,而家中有娶媳婦或生男丁的家庭

也要培墓。祭墓要準備三牲、五牲菜碗,丁仔粿、菜頭、韭菜、蛋。

3.祭品含義:每種祭品各有含義,韭菜表常常久久、麵龜表長壽、米糕表步步高昇、發粿表發財、

菜頭是好彩頭。

4.培墓之後,剝蛋殼丟在墳上象徵生生不息,最後燃放鞭炮。

5.現代人也有在初一掃墓祭祖,也有選訂良時吉日再行培墓。

第五篇:关于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戴柳,插柳的习俗,流传已久。在山东河南等中原地区,清明节不插柳戴柳已经成为了禁忌。山东、河南等地民谚素有“清明不戴柳,死了变猪狗”“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等之说。认为不戴柳就是不祭祖,不孝顺。湖北一带也有这种说法。。

关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来历有好多不同的版本。

第一种,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这种说法流传最广。

此风俗与寒食、禁烟火有关。由晋文公重耳祭奠介子推,号令家家插柳禁烟火的故事传说而来。

因为介子推的“忠”,一座绵山成为民族传统美德的载体,一个节气成为全民族的节日。

相传, 2600多年前,介子推“割股奉君、逸禄不仕、携母隐山、焚林俱死”。

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并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

第二年,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们发现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围成圈儿戴在头上,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清明节习俗。

第二种说法: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第三种说法:插柳、戴柳其实有驱邪避煞、消灾解祸的作用。

中国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

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书载“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清明既然是鬼节,清明上坟祭扫,既要拜祭祖先,又要防止鬼祟的侵扰。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清明是寒食节,旧时民间一般不动灶火,忌吃热食,否则要遭遇神的惩罚。有谚语“清明不冷食,冰雹下满地”之说。

山东各地清明节的吃食各异。

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上一篇:青蛙王子日化范文下一篇:浅谈同课异构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