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德育工作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023-03-09

1我国德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德育工作虽然也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存在着让人忧患的地方, 究其原因, 无非是当前社会环境的变化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新的探索还没有出现完善的结果, 导致目前的德育工作有点无头苍蝇的感觉。 为此, 我们要对我们的德育工作做些探究与思考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 从当前情况分析看, 中学德育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德育教育与学生的需要脱节

由于社会的发展,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过渡期, 在很多价值观念还没有厘清的情况下, 很偶新的现象、新的事物已经出现, 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的教育在反应上似乎慢了半拍, 表现在新的现象出现了, 但我们的德育工作还在拿着旧有的观念、方法与技巧进行着昨天重复的德育教育, 显然效果是不佳的, 也对学生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如在今天社会各方面变化巨大的情况下。 传统的德育教育, 注重强调人的社会价值, 忽视学生个人价值。 而广大的中学生在对待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对象时, 那种个性的张扬与展示, 让他们无所适从, 有时在社会环境面前, 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了怀疑。 再比如学生在对待书本中的现成的理论时,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不同的想法, 对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 也有不同的追求和向往。 而我们还在照本宣科的灌输教育, 只会适得其反。 由此可见, 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 并未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 并未真正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和展现。 大多以“书本”、“教师”为中心, 在课堂上老师就是照本宣科。 面对思维活跃的学生的提问, 有时用“你还小不懂这些”来搪塞, 学生希望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回答。 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成长实践和需要相脱节。 学生不能用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当今世界的社会热点问题。 这样学生就会所学知识产生怀疑, 就会感到思想政治课的无趣、无利和无用, 也极大的削弱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实效此外, 不停的灌输政治理论, 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树立政治的信仰, 反而有可能有副作用。 至此有专家指出“内容决定了方法。 内容脱离当前的实际, 方法必然是教条主义的, 脱离学生的实际, 只要学生死记教条, 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

1.2 德育手段守旧化、方式单一, 缺少说服力

中学德育在实践中存在着守旧化、教育方式单一, 缺少德育教育应有的说服力。 在现实的德育工作中, 由于各种实际因素的影响与社会环境的变化, 很多从事与德育工作的人简单粗暴的进行德育教育, 单一的说教模式、灌输的教学模式就是他们的最爱, 想一下, 德育关注的是学生的德与行, 在这种简单的教育模式下使得这种高尚的道德便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 从而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 道德成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 这也就成了很多学生不愿意接受, 更不愿意去实践的根本了。

由此可见, 德育工作要想做的好, 要想在新的形式下进行有作用的教育, 我们必须在新的形式下, 关注学生周围的生活,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自己的逻辑中接受道德条目, 在自己的实践中去践行道德行为。

2德育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

从现行的德育工作实践来看, 以灌输为主忽视教育主体的德育教育方式, 很难从从根本上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发生作用, 反而导致学生对规范的遵守不是出于自己的道德需要, 而是由于外界的压力, 而屈服, 这种屈服不是我们德育所要的最终结果。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要做到:

2.1在德育内容方面, 我们要做到把德育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不可以像过去那样, 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知识性的东西直接抛给学生, 不管学生的任何想法, 就要他们去接受并执行, 这种灌输不是在做德育, 而是在做与德育相反的事情。 如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 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感觉是高、大、上的感觉, 究其原因无非是这些理论上的东西具有太大的宏观性, 和我们学生实际的情况太远, 为此他们很难理解, 如果我们一味的用教授知识的方法让他们接受的话, 我想最后的结果就是他们有很难理解变为不愿意去理解, 所有的记忆都是为了考试的分数, 请问这样的德育教育难到不是失败的吗。 我们可以转化思维, 从我们的现实出发比如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让学生去思考怎么办, 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措施能否形成全国人民都接受的理念, 并很强的执行力。 慢慢的学生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必要性与重大意义。 进而理解与把握, 并愿意在自己的实践中去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了。

2.2 在德育方法上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 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 个性差异亦得不到合理的承认。 在德育过程中, 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 不注重积极疏导并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 将批评与惩罚作为常用的教育手段。 其结果, 我们所培养的人常常表现为处在被人支配的地位, 而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爱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常常表现出缺乏进取精神、害怕困难和回避矛盾, 缺少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等自我表现能力;表现出盲目从众, 不善于独立思考, 追求循规蹈矩, 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德育是学生的德育不是其他的德育, 因此学生是德育工作的中心, 德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要在德育工作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让学生参与, 这样才能真正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关键词:德育,主体,生活实际

上一篇: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临床护理下一篇:56例咳嗽变异性哮喘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