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抓手”智慧引领——以“人物”为抓手谈谈三年级学生习作

2022-09-11

“ (学生能) 观察周围世界… … 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中第二学段“习作”的目标之一。 看到这个目标, 不少教师会不自觉地将指导重点放在 “写什么”的指导上, 至于 “怎样写”, 则让学生各显神通, 因为写无定法, 无须统一。[1]

可在现实生活中, 第二学段, 尤其是刚升上三年级的学生, “怎么写”的困惑更加突出, 更需要教师的指导。 作文作为一种书面表达练习, 其主要目的就是掌握书面表达技能, 提高书面表达能力。[1]因此, 第二学段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的作文指导, 都应该将指导重点放在表达方法指导和表达技能训练上。[1]

学生刚开始学习写作, 三言两语就把心中的事写完了。 如一次小练笔:

今天下午, 我们班举行了写字比赛。

老师把获奖作品展示在小黑板上让我们看。 贴出来的作品可好看了。 我们先欣赏了三等奖的作品, 然后再欣赏二等奖的, 最后再欣赏一等奖的。 同学们写得工工整整的。

当老师宣布获奖者的名单时, 全班高兴极了, 热烈的掌声响了起来。 虽然我只得了三等奖, 可我也为大家鼓掌。

这种情况在三年级是很常见的, 需要指导的方面有很多。如果先以“人物”为抓手,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几个关键“表现”写具体, 就能帮助他们把心中的事写得更清楚。 薛法根老师说:“作文, 也需要素描功夫, 即对现实生活中静态、动态的物体、场景、活动作细致的刺穿, 而后作如实的描述。 ”[2]

1让人物有表情———在神情处察颜观色

刚升上三年级的学生写作时, 容易像上文提到的练笔一样, 一味地陈述事件, 没有关注人物神情的变化, 再加上“察颜观色”的能力弱, 他们对获奖者千变万化、稍纵即逝的表情视而不见。 试想, 当老师念获奖同学的名字时, 获奖的同学高兴之情定然溢于言表, 欢喜之意自然流露在外, 谁会面无表情, 像木头人一样呢? 除此之外, 没有获奖的同学又会有怎样的表情呢? 这些都是引导学生观察的窗口。

观察静态人物表情, 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好的过渡方式。 首先, 每个表情已经被定格, 能让学生好好地看, 充分地观察, 这是个很重要的前提;再次, 学生方能通过表情解读心情, 揣测内心, 知道不同表情所蕴含的不同情感, 这是个分析、探索的过程;接着, 学生才能有足够的时间来组织语言描述表情, 这是个归纳、表达的过程。 通过观察静态人物表情, 能很好地训练学生把握人物表情的能力。

笔者特意抓拍了这种场景的照片, 照片上的表情十分丰富, 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对比。 同学们说, 同样是开心的表情, 不同的小伙伴却不一样。 喜欢安静的琪琪获得了一等奖, 她还只是一笑;尽管获得三等奖, 活泼好动的佳佳却咧开大嘴巴尽情地笑;最近都在努力拼搏的宁宁听到了自己的成绩, 是一脸的自信和坚定;调皮捣蛋的鑫鑫听到自己获奖的消息, 竞然惊呆了。 又细看没有获奖的同学。 他们发现, 翔翔很坦然, 因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没有付出哪来的收获? ”斌斌很失落, 他也许正后悔没有听妈妈的话, 平时不好好写字, 结果好抢风头的自己没有了炫耀的资本了……

引导学生察颜观色, 细致地描写人物的神情, 并把语言和心情结合起来描写, 有助于提高习作表达能力。

2让人物会说话———在言语处细心聆听

再看看上文提到的练笔, 从头到尾, 就像一部“哑剧”。 语言描写的缺失, 也是刚升上三年级学生的通病。 他们刚升上三年级, 我们还没办法要求他们的语言描写达到精炼和个性化, 但至少应该要有“语言描写”的意识, 要让人物“开口”说话, 刻画、展现人物形象, 丰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1“语言描写”意识的培养

为什么会没有语言呢? 笔者翻开了名师专著, 李吉林老师说:“要使学生细致地体察情境, 必须有意识地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 并唤起他们的有意注意, 促使他们敏锐地体察情境, 在积极、振奋的情绪中, 展开智力的活动。 ”[3]原来,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在活动中, 他们根本没有这项任务, 只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他们对“语言”根本没有“有意注意”, 压根就没有要写“语言”的概念, 以至于对外界语言充耳不闻。

《语文课程标准 (2011 版) 》特别强调:“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 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 进入三年级, 学生的身心特点正处于巨大的变化中。 这时候, 他们的无意注意还是比较占上风, 有意注意需要不断地培养。 如果我们在相关的习作活动中给学生观察的任务, 要求他们留心语言, 听清楚同学说的话, 记住话语的内容, 用任务驱动法帮助学生把有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 引导他们逐步克服活动中盲目无绪的困难, 帮助他们获得详细的语言活动记录, 让良好的习作效果引发学生继续描写语言的兴趣。 这时, 他们的注意力就自然而然地就集中到“描写语言”上来了。 “语言描写”意识培养的任务也就大功告成了。

2.2 从口头语言走向书面语言

谁都知道, 孩子天生就不怕说话, 单单怕写作文, 其实这是因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学习条件上的差异。 从随心、随性的口头语言走向严谨、正式的书面语言, 很多学生望而却步。 所以, 我们可以创设情境, 采用“从说到写”、“先说后写”的策略, 让学生大胆地说, 再把说的激情转化到写的需求。

试问, 在欣赏过程中, 当看到作品逊色的地方, 大家会有什么评论呢? 宣布获奖者名单是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同学们会说些什么呢? 宣布完了之后, “几家欢喜几家愁”, 又会有怎样的话语出现?

用这些问题启发引导学生, 再次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到活动中来。 接下来, 笔者安排了实地察访。 这回, 学生目的明确, 态度积极, 情绪高昂, 做好了接受语言信息的充分准备, 一个个张大了耳朵, 主动努力地投入到“战斗”中。 他们听到玲玲说:“这个‘心 ’写得这么不好看都能得三等奖, 我的应该不止。 ”他们觉得玲玲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 他们听到翔翔说:“这张怎么会这么好看呢? ”他们听到了仰慕。 他们听到鑫鑫说:“我会得几等奖呢? 要是妈妈知道我得奖, 会奖励我什么玩具呢? 我马上又要有新玩具呢, 好高兴! ”拿奖品, 这才是鑫鑫的真正目的, 他们听到了。 小组进行了实地察访时还发现, 有两个同学从头争到尾, 并且, 双方都想让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

抓住孩子爱说话的特点, 指导写好人物语言, 对写作能力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场景体验中, 他们不仅寻回了丢失的语言, 还走向了书面语言。

2.3 语言表现方式的多样化

有了语言, 还可以让语言有多样的表现形式。结合课文语言形式的学习, 可以教给学生多样的表现方式, 如:提示语在前, 提示语在中, 提示语在后, 或者没有提示语自己独立成段。 还可以在提示语前、中或后加上动作、神情等等。这样, 语言表达就丰富了。

孙建峰老师说, 习作指导的本意在于唤醒。唤醒学生本身的有意注意, 让他们探寻语言的世界, “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学生生活在现实生活中, 只有引导他们体察生活, 才能收集到生活中的本真言语, 学生的习作才能给我们带来稚嫩的原生态童言, 说他们想说的, 写想他们听到的, 才能真正地提高他们的习作表达能力。

3让人物动作细 ———在动作处细细剖析

刚学写作的学生通常有一个毛病, 用大概括的“手笔”来写事情, 或者说, 是力不从心, 只能笼统地表达情节。特别对于一闪即过的动作描写, 往往无暇顾及, 更不用说像电影那样一帧一帧地细细描绘。 像上文提到的练笔, 通篇的主要动作就是“欣赏”, 除了欣赏还是欣赏。

蒋军晶老师有种技巧训练: 用三百字来描写1 秒钟内发生的事。 他称这种技巧训练为“动作剖析”。[4]

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你们是有秩序地过去的, 还是兴高采烈, 一蜂窝似的赶过去看作品的? 你会不会对着作品指指点点呢? 有没有同学因为看不到就扒开人群钻进去, 引起大家的不满?会不会看到特别好看的字就伸起手模仿几下呢?有没有同学不专心看, 到处乱跑的?

这样一剖析, 动作不仅有的写, 还能写得很详细。这样一来, 场景的描写也自然而然地随着出来了。

一个动作转瞬即逝, 要把这个动作描写详细, 需要像放慢动作一样, 在头脑中不断地重现这个动作, 然后对这个动作进行分析和解读。“动作剖析”是一种重要的作文能力和习作方法。吴忠豪教授说:“习作指导课不仅要指导学生写好这篇作文, 还要让学生通过这次习作认识并掌握某一种作文的方法。 这已经逐步成为智慧型语言老师的共识, 并越来越多地为语文老师所认同。 ”[1]

写好一件事, 有很多方面要指导, 就人物而言, 也有好多要指导的, 如外貌、性格特点等等。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 先以“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为抓手, 通过观察、体验、剖析等方法帮助学生形象地刻画, 让人物跃然纸上, 学生就能更清楚明白、更有条理地把主要事件表现出来。

摘要:升上三年级的学生, 开始“习作”, 许多学生文章怎么也写不长, 觉得无话可说, 原因是“不知道怎么写”。学写作如学走路, 刚开始总要先帮着扶着。在习作教学中, 教师要以“人物”为抓手, 结合实践经验及学生的身心特点, 通过观察神情、聆听语言、剖析动作等方法, 智慧引领三年级的学生“说清楚”想说的事。

关键词:小学,语文,三年级,习作

参考文献

[1] 吴忠豪.让学生学会写作方法[J].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2015, (5) :46-49.

[2] 余文森.可以这样教作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64

[3] 余文森.可以这样教作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77

[4] 蒋军晶.作文的十个技巧[J].小学语文教师, 2014, (11) :10-1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把好“抓手”智慧引领——以“人物”为抓手谈谈三年级学生习作】相关文章: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内涵建设为抓手双目标2011年04-16

以党建为抓手04-12

以绩效考核为抓手04-24

以两个责任为抓手04-27

以活动为抓手范文06-03

以党建为抓手促进07-23

以阵地建设为抓手07-26

以服务品牌建设为抓手04-28

以师德建设为抓手07-25

以思想建设为抓手07-25

上一篇:抗高温高密度饱和盐水钻井液研究下一篇:分析原生态美术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