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

2022-08-07

第一篇: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

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向来说法不一。不少人把它当作纪念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也有人说,这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据文献记载,以及历代流传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船只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

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众说纷纭,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预谋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习俗有包粽子、赛龙舟、戴香包、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 粽子的种类非常多呢,如果按照地域分的话,大致有南,北之分。

另外,就是包粽子的叶子的种类,也有南,北之分。

一:粽子的南北之分:

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干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后没有竹叶的清香。

而北方人呢,就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一两公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

二: 粽子的种类:

1. 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碱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熟而成,兼具黏、软、滑的特色,冰透后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干等,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于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后,豆香扑鼻,也有人蘸白糖来吃。

2. 北京的粽子大约可分为3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后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替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后,只见黄澄澄的黏黍中嵌着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曰“黄金裹玛瑙”。

3.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咸、甜两种。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为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后,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

4. 瑶族做粽子用糯米配腊肉条、绿豆,包“枕头粽”,形似枕头,每个约250克。也有在糯米中加红糖、花生等制成素馅凉粽子。

5. 畲族粽子,民间称牯角。用箬叶将糯米包成四角。再用龙草捆扎,十个一串,有的人家还要在包粽子时加菜、肉、红枣等做馅。煮粽常用灰碱水,粽子煮好后,色黄气香,可存放半月。

6. 傣族过端午也吃粽子,还要过“粽子节”。据说“粽子节”是为了纪念一对因婚姻遭父母反对而殉情的青年男女。在这一天,凡未婚的傣家小伙子都要拿粽子包,与姑娘们相会在大龙潭的芒果树下,男女围成圈,姑娘唱起情歌,小伙子吹叶子伴奏。然后小伙子把粽包送给中意的姑娘。

7. 毛南族也过端午节,但节日的意义与汉族不同,民间称为“药节”。过药节时,习惯采艾叶、菖蒲、黄姜等草药熬水饮汁,或用这些草药作馅包粽食用。民间认为端午吃这种包馅粽粑可以解毒去病。

三: 外国的粽子种类:

1. 越南的粽子

越南的粽子是用芭蕉叶包裹的,有圆形和方形两种。他们认为,圆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端午节吃粽子可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阴历端午节吃粽子。咸粽,用糯米加虾米、瘦猪肉、红豆,再加半只咸蛋包成;碱粽,是用糯米粉加椰丝、虾米、绿豆包成菱形,蘸糖吃;肥肉粽,用糯米、肋条肉、虾米、绿豆和五香调料包成,煮熟剥壳切片而食。

2. 缅甸的粽子

缅甸人爱吃粽子,但不是和端午节联系在一起的。粽子是用糯米作主料,用成熟的香蕉和椰蓉作馅。这种粽子香气扑鼻,令人陶醉。

3. 柬埔寨的粽子

柬埔寨的粽子称为“布袋粽”,它不用植物叶包裹,而是取一个布袋,将糯米、赤豆、红枣等一层隔一层地塞满布袋,然后扎紧口袋蒸熟。食用时剥去布袋,用刀切着吃。

4. 泰国的粽子

泼水节和雨季吃粽子,以甜粽为主。是用椰汁浸的糯米加椰子肉、黑豆、芋头、地瓜,用芭蕉叶包成蒸熟后再吃。泰国人包裹的粽子个头小如鸡蛋,因为是用绿色粽叶包裹,所以蒸熟后呈淡绿色,味道十分清香。

5. 日本的粽子

在日本,人们包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磨碎的米粉,其粽子的形状也与中国的不同,他们习惯于包锤形粽子。称粽子为茅卷,在阴历五月五日吃,是用箬叶或菰叶包米粉,成长圆柱形。

6. 朝鲜的粽子

朝鲜的粽子被称为“车轮饼”。人们把鲜嫩的艾叶煮后捣碎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车轮形状,吃时味道可口。

7. 菲律宾的粽子

菲律宾人喜欢包长粽子,风味与中国浙江一带的粽子不同。粽子还是菲律宾人过圣诞节必不可少的食品。

8. 印度尼西亚的粽子

印度尼西亚人对粽子馅特别讲究,常用鲜肉末加香菇、葱做粽馅。吃时香滑可口,多吃不腻。

9. 哥斯达黎加的粽子

哥斯达黎加的粽子是用经过特别加工的带粘性的玉米粉为主要原料,配以鸡肉、牛肉、胡萝卜、土豆等,有的还浇上牛肉汁,然后用新鲜的芭蕉叶包成扁方形。

10. 墨西哥的粽子

墨西哥人也有吃粽子的习俗,他们把粽子称为“达玛尔”。主料是粗颗粒的玉米面,用肉片和辣椒作馅,用玉米叶子或香蕉叶子包成,别有风味。有“粽子节”以欢庆玉米丰收,在节日中,家家户户用芭蕉叶包玉米和牛肉、鸡肉、胡萝卜、土豆、辣椒等煮熟后食用。

11. 秘鲁的粽子

秘鲁人是在圣诞节时吃粽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欢庆圣诞节,边吃粽子,甚至已出嫁的女儿也赶回娘家,再尝娘家粽子的风味。

12. 委内瑞拉的粽子

每逢圣诞来临,委内瑞拉家家户户包裹粽子,这已成了应节一景,届时,连平日卖点心的店铺也堆满了粽子。这种粽子以玉米面为主料,以火腿、腊肉或香肠为馅料,还加进橄榄、葡萄干,用新鲜蕉叶包成长方形,每个重约半公斤,焙干蕉叶,粽子即熟,剥开粽子,清香四溢。吃粽庆节,别有一番情趣。

第二篇: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

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上有所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却大致相同。端午节是旧习俗,在我国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虽然说端午节历史久远,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但是节日内容却在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也在不断充实,流行比较广范。 吃粽子的起源;

历史记载;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官至左徒、三闾大夫等。屈原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一心致力于国家的变法图强,但是却屡屡遭受小人的谗言攻击和迫害,再加上楚怀王昏庸无道,不辨忠奸,满怀忠君爱民热忱的屈原被疏远了、被放逐了,最终在悲愤绝望中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当天正好是端午节,人们为了保护好屈原的尸体不受到鱼类的侵害,纷纷往江里投入了自家包好的粽子喂鱼(据说粘米可以粘住鱼的嘴,使鱼不吃屈原的尸体),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所以在端午节当天才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这种说法也就流行到现在。

端午节记住要吃五黄

黄瓜;黄色的哈密瓜,伊莉沙白瓜,黄河蜜瓜。

黄鳝;

黄鱼;黄花鱼,小黄花鱼。

蛋黄;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

雄黄酒;黄酒,加饭酒,药酒

端午节菜品

竹筒粽子,米糕,粘糕,炒年糕,拌鱿鱼,芥菜炒饭,炒粉干,八宝饭,

第三篇:端午节划龙舟习俗的由来

张长明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这天在汨罗江怀石投江了。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天当做节日,有吃粽子,喝雄黄酒,门户上悬挂艾蒿、菖蒲,划龙舟等习俗。考究上述习俗的由来,与屈原生长在龙阳(今汉寿)沧港有关。近些年来,在汉寿县株木山乡,聂家桥乡楚墓中出土的“武王之童督铜戈”、“郢室畏户之玺铜印”大量器物和沧港“三闾大夫祠”、“濯缨桥”、“屈原庙”、“沧溪寺”、“天乙宫”、“招屈亭”、“钓鱼台”、“清斯亭”、“东岳庙”、“三闾巷”等数十处遗迹;说明古汉寿沧港一带是屈原先祖屈瑕的封地。经文物部门考证,“武王之童督”铭文青铜戈,是屈原祖父屈瑕佩戴的尚方宝剑。证明屈原的家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屈原是在这里出生的。如今,汉寿县屈原学会和全国许多专家学者著书立说进行研究,确立了“屈原故里汉寿说”。

据史书记载和传说,二千多年前,屈原因受到楚顷襄王的不信任和奸臣们的谗言排挤,被流放到沅湘流域,他的“联齐抗秦,振兴楚国”的主张彻底破灭了;随之秦国的大将白起又领军攻占了楚国的郢都。当他得知这一消息后大声疾呼,“楚国亡了啊”!抑郁的情绪始终压在心底,形容更加憔悴了。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21年,五月初五这天,屈原步履蹒跚、神情恍惚地来到汨罗江边,嘴里喃喃自语,一气之下在汨罗江怀石自沉了。楚国逃难的人把这一噩耗传到了屈原的故乡沧港,乡民们顿时惊呆了,清醒片刻后景旺说:“屈原是楚国的三闾大夫,这么大的官怎么会自寻短见呢?”昭明说:“前不久灵均和渔父在沧浪河边对话,相互问答,洗帽带,洗脚还好好地,怎么一下子就死了呢?”人们呼天抢地,放声恸哭,悲痛不已。事不宜迟,救人要紧,景旺、昭明、屈定和乡民们放下手头的活计,带上饭团,桐树叶粑粑,咸鸭蛋,驾着“翘划子”“丫艖划子”“艋艋船”(都是当地渔民打鱼的渔船),荡起双飞燕,前后浆,划起桡子,一路顺水,一路猛划,象箭一般飞到了汨罗江畔的沉沙港口,加入到了寻找打捞屈原尸体的行列。停留在汨罗江港湾里的渔船,听到有人跳水的消息早就投入到了打捞抢救中,几十条小船汇集在一起拉网式地寻找,有水性好的年青小伙子干脆跳入江中,潜到水底搜寻;仍凭怎样搜寻,就是一直找不着。这是因为屈原在跳江时解下了身上的腰带,咬破手指头,用鲜血愤懑地写下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八个大字,将腰带缠在一块石头上,一头挽在手里跳入江中的,所以屈原的尸体很难浮出水面。这时候逃难的人也止住了脚步,涌向江两岸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呼唤着,哭泣着;在沧港来打捞的渔船中有一位大叔燃上香烛,跪在船头悲怆地呼喊着:“三闾大夫你快起来吧,我们接你回家。”这个人是屈原的族弟屈定,他一边呼喊一边把带来的饭团,桐子叶粑粑,咸鸭蛋投进江里,说是让鱼蟹吃饱了,就不会咬屈原的肉体了。景旺、昭明和参加打捞的船只都效仿着把食物“扑通”“扑通”丢进江里,这时候住在江边的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族,以免伤害屈大夫。

汨罗江两岸已是人山人海,几十条小船在江面上往来穿梭似的打捞,哭喊声像涛声一样此起彼伏,人们直到夜晚才抹着哭红了的眼睛跌跌撞撞地离开,心中是多么地希望三闾大夫没有死,突然降临在他们中间,又希望三闾大夫早些浮出水面,见到他的真身。时间在煎熬着每一个人的心。屈原故里沧港的乡亲们更是焦急万分,一颗颗悬着的心始终不能平静。当天深夜,有人忽然间看见三闾巷屈家大院里一道白光闪现,一位身穿白衣,骑着白马的仙人直奔云霄而去。这不是屈大夫吗?一定是他,是他的魂魄回故里“辞路”来了,然后又奔向了天国,人们议论着。家乡的乡亲是多么地希望他没有死去,希望他能回到郢都为楚国的复兴出谋划策,建设自己的国家,实现那久远的梦想。

屈原死后,有一天托梦于族弟屈定,诉说投的饭团、桐子叶粑粑、咸鸭蛋都被蛟龙和鱼蟹抢走了,自己一点儿也没有吃到;还教他如何驱赶水族和刺杀蛟龙。第二天天刚麻麻亮,屈定来到沧港集市上,把昨夜三闾大夫托梦的事向大伙讲述了一番,说:“明年的五月初五,是三闾大夫的周年忌日,我们要打造像蛟龙一样的船只为其招魂,各家各户采些艾蒿、菖蒲悬挂于门户,用艾蒿当鞭子驱赶和鞭苔水族,用菖蒲做利剑刺杀蛟龙;用蓼叶、芦叶把食物包在里面,缠上五彩丝线,把它煮熟再投到江里,蛟龙和鱼蟹看到闪光的五彩丝线担心会被缚住、不敢触及,包裹好的食品就不会被抢走了。”乡亲们把屈定的话记在心里。

第二年开春以后,屈定、景旺、昭明邀集伐木能手和强壮劳力来到“金牛山”上,伐来了上好的木材,请来最好的木匠,按照蛟龙的模样,精心打造了一对“公母”龙船。龙船打好后“公”的曰“红船”,冠以“满天红”,“母”的曰“白船”,冠以“飞龙白”。每船31名桡手。红船桡手系红头巾,着红装,插红旗;白船桡手系白头巾,着白装,插白旗。桡手都是百里挑一的后生,一个个生龙活虎,干劲冲天。两条龙船分别由屈定和景旺掌艄,昭明、田猛击鼓,一切准备停当,只待吉日良辰。

五月初五这天,旭日东升,天气晴朗,人们早早地来到沧浪河两岸,观看两条威武雄壮的龙船起航、为屈大夫招魂。辰时初刻,巫师燃起香烛,摆上三牲,宰了雄鸡,绕两条龙船的龙头三圈作起法来,祈求神灵保佑水手们平安,地方平安,屈大夫魂兮归来。最后,巫师把作法的宝剑往前一指,屈定便高声唱道:“精打的龙船把头开!咿哟咿哟!划起,划起!”两条龙船像离弦的箭,直奔汨罗江而去。划起、划起的号子响彻了云霄,延续了二千多年。汉寿沧港是划龙舟的发源地,世世代代演绎出了光辉灿烂的龙舟文化。唐·刘禹锡谪居武陵作《竞渡曲》为证: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始。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髻鬣动,螮蝀饮何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韈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武陵竞渡略》也有记:“五月五日龙舟竞渡,斯招屈之义,始于沅湘之间,棹影瀚波尤以龙阳为盛”。为纪念屈原,沧港的乡亲们修建了“三闾大夫祠”、“招屈亭”、“濯缨桥”等建筑。这些都充分表明了故乡人民对屈原的深情与厚爱。

(作者系常德市屈原学会会员)

第四篇:端午节习俗赛龙舟由来

【导语】:赛龙舟是端午节一项重要的习俗,但是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而不是进行别的活动呢?是否有很多人跟小编一样对端午节这个习俗有疑问呢?相传赛龙舟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的习俗是不是与屈原有关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

端午节习俗: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

在我国南方很流行,赛龙舟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又称龙舟竞渡,在中国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赛龙舟将成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西岸没有河流,只有一条又小又脏的水沟。一天,有个打鱼人在水沟里网住了一条小蛇。这条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闪耀的鳞片。当鱼人把手触向鳞片时,蛇眼里闪着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怜。渔人顿生恻隐之心,抚了一下它的鳞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沟。谁知那九片鳞忽然落了,小蛇长身而舞,化为一条小龙。原来,它是一条上天的神龙,因触犯了天条,受玉皇大帝处罚,变成这模样,它的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锁─就是小蛇尾上的九片闪耀的鳞。玉皇曾言:“这锁要打开,除非得到人的阳气。”刚才渔人无意中竟打开了小龙身上的千年枷锁。小龙为了感谢渔人,在水沟里不停地翻动,并从口里不停的喷出水来,灌注在小水沟里。慢慢地,小水沟变成了大河(也就是现在的西岸河),河水为西岸带来了五谷丰登。为了纪念这条神龙,人们把沿河的村子称为龙头寨,上龙首等村。在神龙升天这一天,也就是端午节举行赛龙舟,以示庆贺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国、越国、楚国。

2014端午节习俗: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

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龙舟竞渡在战国时代就有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赛龙舟成为国际龙舟节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汨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第五篇:小暑节气的由来及习俗

小暑节气时太阳会公转到黄经105度,在这个经度就在二十四节气历法中来到了第十一个节气——小暑节气,此时天气开始逐渐炎热,到了小暑之后,气温逐渐上升,日照时间加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暑节气的由来及习俗,希望能给各位提供帮助!

小暑节气的由来

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也有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俗话说:“热在三伏”。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的28天之后,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但从《1971~2000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来看,除青海、甘肃、山西、内蒙、安徽的大部分地区,7月的极端最高气温相对多数出现在大暑外,大多数省份的极端最高气温都出现在小暑期间。在全国32个省市直瞎市(台湾)中,绝大多数地区,7月的平均气温比8月要高,7月是全年之中的最热月,处在7月之中的小暑实际上很热。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常年7月中旬,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集中时段,这对杂交水稻抽穗扬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应该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外,已经栽插的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华南初春时节景象。

小暑前后,华南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常年7、8两月的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与农业丰歉关系很大,必须及早分别采取抗旱、防洪措施,尽量减轻危害。

小暑前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亦须注意预防。

小暑节气的习俗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伏天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另外,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Vc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俗语:小暑黄鳝赛人参。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最宜吃的是黄鳝,黄鳝蛋白质含量较高,铁的含量比鲤鱼黄鱼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黄鳝还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防治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较好的作用。

小暑该吃些什么

莴笋

莴笋有清热解毒、泻火利气的养生功效,而且口味清新,是夏天的时候值得食用的一款蔬菜。

芹菜

芹菜是典型的微寒食物,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纤维素,食用后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养生功效,对于夏天上火引起的各种不适症状都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苦瓜

夏天的时候要多吃“苦”,苦味食物中常常含有大量的生物碱、尿素等物质,可以清热解毒、凉血泻火,而且,苦瓜是夏天的应季蔬菜,所谓顺应天时,就是如此。

绿豆芽

夏天,植物生长茂盛,也是吃绿豆芽的好时候,绿豆芽的热量较低,但是水分和纤维素含量较高,可以促进肠胃蠕动,润肠通便,同时,绿豆芽有清热解毒的养生功效,非常适合夏天食用。因此,小暑的时候可以定期挑选绿豆芽食用。

莲藕

莲藕是夏天的应季食物,有凉血滋阴的养生功效,小暑的时候空气干燥,又常上火,所以,可以经常吃些藕,帮助身体补水和凉血,是一道夏天必备的蔬菜。

黄鳝

夏天是吃黄鳝的最佳时期,而小暑节气时出产的夏黄鳝味道最为鲜美、营养最全面,所以,有句俗语是“小暑黄鳝赛人参”,说的就是小暑时吃黄鳝的滋补养生功效。

上一篇:达沃斯夏季大连天津下一篇:大学毕业生自我鉴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