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语言范文

2022-05-16

第一篇:对比语言范文

作文指导(语言对比)

■ 考场作文指导(切记要反复点题) .......

加强作文文采,体现文字魅力

【寄语】尽管目前我们的作文仍然以记叙为主,但如果不加以描写、抒情等方式来加强文章的文采与内涵,那写出来的文章会和小学生写的文章差别不大的。初中生的作文,是有初中生的要求和标准的。其中文采(即多角度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内涵(对人生、生命的认识),是初中生作文的好差的一个分水岭。

★ 考场作文评分标准:

一类作文(36——40分)符合题意,主题深刻、新颖,内容充实,结构巧妙,语言生动,富有文采,书写工整、美观,标点正确,没有错别字,800字以上。

二类作文(32——36分)符合题意,立意正确,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结构完整,语言基本准确,书写工整,标点正确,几乎没有错别字,700字以上。

三类作文(28——32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较充实,结构较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迹清楚,标点错误不多,错别字不多,不足700字,但字数相差不大。 四类作文(24——28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充实,结构不完整,语句不通顺,语病不多,错别字和标点错误较多,字数相差较大。

五类作文(24分以下)不符合题意,文理不通,结构不完整,层次混乱,错别字和标点错误多,篇幅较短,字数严重不足。

★ 注:

一、加分:只要符合以下任意一条,可酌情加1-3分。

1、构思新颖,有创意;

2、具有浓郁的个性色彩,不人云亦云;

3、体现出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4、语言优美,富有表现力。

二、缺少题目扣2分。

记住自己坚强的时候(修改前)

06级学生

看着电视剧中那一幕幕生离死别,却因皆是虚幻而不曾伤感。可当自己面对朋友至亲的离别时,却早已涕泗横流,昔日点滴尽浮上心头:

从小,我就倍受外婆的疼爱。我喜欢依偎在她的身旁,听她讲那过去的故事;我喜欢紧握着她的大手,缠她带我去那田畔间;我喜欢嗅闻这她的香味,扯她衣服上的纽扣······

看着病魔将她折磨的身形消瘦,听着她痛苦的呻吟,泪水夺眶。得知她搭乘了开往天堂的火车,泪珠再次滚落。我尝试着不哭,不哭。可是,外婆,对不起,您的外孙女做不到,这好难,对不起,我做不到······

外婆,求您别抛下我。没有您的日子我过的好辛苦,上帝为什么将您从我身边带走?外婆,您在哪?

望着窗外那一盆盆她亲手栽种的菊花,沁人的花香随风四溢,眼前的愁云似乎变淡了,几道光束冲破云霄,愁云消散了,无踪了,我的心豁然开朗。外婆并没有走,她化身成了菊花时刻伴随着我,我要拿出我的坚毅不屈,让外婆笑从双脸生,使菊花开出妖娆,开出娇艳,开出灿烂。

学会坚强,这是我从菊花中撷下的一小片花瓣。外婆的辞世,让我学会了坚强,要笑着面对人生。

习习春风中,我开始走向朝霞。

有人记住了国仇家恨,是为了复国兴邦,救万民于水火之中;有人记住了屈辱岁月,是为了报仇雪恨,以雪自己昔日之耻;而我记住了当我坚强的时候。不为别的,只希望能告慰外婆,给她寄身的菊花绽放出绚丽光芒的一次浇灌。

轻轻折下一枝含苞待放的小雏菊,放入我桌前的小花瓶中:

小雏菊啊小雏菊,请你见证我今后的坚强,替我告慰外婆,她的小外孙女长大了,学会了不屈,懂得了坚强,请她绽放笑容吧!

(字数644)

记住自己坚强的时候(修改后)

06级学生

轻轻折下一枝菊花,淡雅的清香解去心头的一份思念。

看着电视剧中那一幕幕生离死别,却因皆是虚幻而不曾伤感。可当自己面对朋友至亲的离别时,却早已涕泗横流,昔日点滴尽浮上心头:

从小,我就倍受外婆的疼爱。我喜欢依偎在她的身旁,听她讲那过去的故事;我喜欢紧握着她的大手,缠她带我去那田畔间;我喜欢嗅闻这她的香味,扯她衣服上的纽扣······

看着病魔将她折磨的身形消瘦,听着她痛苦的呻吟,泪水夺眶。得知她搭乘了开往天堂的火车,泪珠再次滚落。我尝试着不哭,不哭。可是,外婆,对不起,您的外孙女做不到,这好难,对不起,我做不到······

多少悲,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逢佳节,眉开眼笑喜相聚,花月正春风。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

外婆,求您别抛下我。没有您的日子我过的好辛苦,上帝为什么将您从我身边带走?外婆,您在哪?

望着窗外那一盆盆她亲手栽种的菊花,沁人的花香随风四溢,眼前的愁云似乎变淡了,几道光束冲破云霄,愁云消散了,无踪了,我的心豁然开朗。外婆并没有走,她化身成了菊花时刻伴随着我,我要拿出我的坚毅不屈,让外婆笑从双脸生,使菊花开出妖娆,开出娇艳,开出灿烂。

学会坚强,这是我从菊花中撷下的一小片花瓣。外婆的辞世,让我学会了坚强,要笑着面对人生。

茫茫人海中,我与外婆之间有了一条菊花链。 漫漫人生中,我和坚毅之间有了一架菊花桥。 习习春风中,我开始走向朝霞。

有人记住了国仇家恨,是为了复国兴邦,救万民于水火之中;有人记住了屈辱岁月,是为了报仇雪恨,以雪自己昔日之耻;而我记住了当我坚强的时候。不为别的,只希望能告慰外婆,给她寄身的菊花绽放出绚丽光芒的一次浇灌。

轻轻折下一枝含苞待放的小雏菊,放入我桌前的小花瓶中:

小雏菊啊小雏菊,请你见证我今后的坚强,替我告慰外婆,她的小外孙女长大了,学会了不屈,懂得了坚强,请她绽放笑容吧!

······

外婆,方才的一缕清香可是你的回音?

(字数795)

被爱的幸福,如影随形(修改前) 06级学生

很小很小的时候,爸爸就牵着我的手,教我学会走路,领我体会了过马路的感觉„„ 很快到了觉得很光荣的上学年龄,我兴奋而又激动,早早的准备好了新书包,新学具,迫不及待地催促爸爸,蹦蹦跳跳的期盼着去上学。而他却简单一句“我们没空,你自己去上学”后消失在我的视线里。顿时,我有一种哭不出来的难过。一路上,不停地疑惑着爸爸的冷漠,心痛着爸爸的抛弃,甚至涌现出不再需要他们的念头!

我一个人默默地背着书包,幼小的身躯拥簇在众多家长的队伍中,有种浮浮沉沉的感觉,家长的背影,原来像是山。此时,我愈发的孤独,开始在心里不断地发泄不满与不解。沮丧的我只好埋着头,强忍着不去听身旁的一声声关切,不去看身边的一幕幕温馨。但周遭的一切还是不时的一次次撞击着我那时破碎而脆弱的心。

就在我一个不小心跌倒在地上后吃力地爬起来,流着眼泪沮丧抬头的那一瞬间,我却远远的望见了一个熟悉而又渺远的身影——在人海之中若隐若现,但又却镜头定格般紧紧锁定着不肯移动。刺眼的阳光照耀着我看不清前方的眼神,但我能肯定那就是我期盼已久的身影——那个不停张望的身影。我迅速擦干眼泪,却倔强地表现出一种懦弱的坚强,天真的认为他绝对不会来理我,更无知地以为自己不再需要他。

可我还是抵御不住陌生的环境给我带来的恐惧,选择害怕地躲在角落里大声哭了。

直到爸爸急切地跑来紧紧地围抱住我,轻轻地拭去我的眼泪,心疼地抚摸着我的脸,我才得以安心的哽咽在他怀里,渐渐平静下来享受爸爸那熟悉的关爱与呵护。那一刻,全世界的花都开了。

泪水朦胧中,我看到您被无数风霜吹打过的脸庞上,仍然挂着一丝不轻易察觉的微笑。在时光的催促下,您老了,可是您那深沉的爱永远不会老。(字数689) 被爱的幸福,如影随形(修改后) 06级学生

很小很小的时候,爸爸就牵着我的手,教我学会走路,领我体会了过马路的感觉„„从此,你便牵着我的手,走过了车水马龙,走过灯火阑珊,走过青葱岁月。

很快到了觉得很光荣的上学年龄,我兴奋而又激动,早早的准备好了新书包,新学具,迫不及待地催促爸爸,蹦蹦跳跳的期盼着去上学。而他却简单一句“我们没空,你自己去上学”后消失在我的视线里。顿时,我有一种哭不出来的难过。一路上,不停地疑惑着爸爸的冷漠,心痛着爸爸的抛弃,甚至涌现出不再需要他们的念头!

我一个人默默地背着书包,幼小的身躯拥簇在众多家长的队伍中,有种浮浮沉沉的感觉,家长的背影,原来像是山。此时,我愈发的孤独,开始在心里不断地发泄不满与不解。沮丧的我只好埋着头,强忍着不去听身旁的一声声关切,不去看身边的一幕幕温馨。但周遭的一切还是不时的一次次撞击着我那时破碎而脆弱的心。

就在我一个不小心跌倒在地上后吃力地爬起来,流着眼泪沮丧抬头的那一瞬间,我却远远的望见了一个熟悉而又渺远的身影——在人海之中若隐若现,但又却镜头定格般紧紧锁定着不肯移动。刺眼的阳光照耀着我看不清前方的眼神,但我能肯定那就是我期盼已久的身影——那个不停张望的身影。我迅速擦干眼泪,却倔强地表现出一种懦弱的坚强,天真的认为他绝对不会来理我,更无知地以为自己不再需要他。

可我还是抵御不住陌生的环境给我带来的恐惧,选择害怕地躲在角落里大声哭了。此时的我,像一只流浪的猫,孤单地躺在阁楼里黏着伤,细细数着自己的寂寞,心里有点茫然,不知所措。

直到爸爸急切地跑来紧紧地围抱住我,轻轻地拭去我的眼泪,心疼地抚摸着我的脸,我才得以安心的哽咽在他怀里,渐渐平静下来享受爸爸那熟悉的关爱与呵护。那一刻,全世界的花都开了。

六岁,你为了逼迫我练习写字而夜夜作陪,当年的苦不堪言成了我现在得意的资本; 八岁,你为了锻炼我的身体连同自己扔进游泳池,当年你的残忍成就了我现在的健康; 十岁,你为了增强我的胆量强行自己绑上蹦极,当年你的坚持换来了我现在的坚强; „„

现在我十六岁了,一路走过的旅途中,成长的足迹,有我的一半,也有您的一半。 幸福的青鸟就这样,一直陪伴着我走过车水马龙,走过灯火阑珊,走过青葱岁月。 条条皱纹是岁月的见证,丝丝银发是沧桑的印记。泪水朦胧中,我看到您被无数风霜吹打过的脸庞上,仍然挂着一丝不轻易察觉的微笑。在时光的催促下,您老了,可是您那深沉的爱永远不会老。

原来,被爱的幸福,一直以来不是渐行渐远,而是如影随形!(字数999)

第二篇: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细节之处去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 语言与文化 综合语与分析语 刚性与柔性

形合与意合 英汉两种语言

内容

一、 引言

二、 教材篇

1. 语言与文化

2. 综合语与分析语

3. 刚性与柔性

4. 形合与意合

三、 课堂篇

四、 疑惑篇

五、 结语

英汉对比研究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同时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文化交际。

一、 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趋势和必然。由于英语国家与中国有不同的风俗,信仰,道德价值观,历史,等文化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又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新的历史条件对英语教师和英语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文化交流全球化的背景下,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涌现。英语教师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对于英语专业的我来说,要学好英语,就要用对比分析的手段来找出中西语言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摆脱母语的思维方式和使用习惯来理解英语。同时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将语言与文化结合,才能更好的去学习这门语言,减少交流的障碍。

2.综合语与分析语

综合语的特征是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分析语的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词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其中形态变化,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关系的三大手段。汉语为典型的分析语,英语为综合-分析语。

首先,英语有形态变化,而汉语则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形态变化主要体现在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上。在构词方面,英语的词缀灵活多变,有大量的前缀、后缀,而汉语则不多见。在构形方面,英语常常是将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结合起来表示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而汉语同一个词就可以表示主格、宾格,单数、复数,或者现在、过去等行为。 其次,英语词序较灵活,汉语则较固定。英语词序倒置的现象比较多,汉语 主要表现为功能性倒装。汉语的定语一般在名词前,英语定语位置较灵活。 再次,虚词方面,英语经常使用定冠词、不定冠词、介词和连接词,汉语则没有冠词,表并列和从属关系的连接词的使用率也较低,较常使用的是丰富多彩的助词,如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 最后,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语调和重音的变化是英语语音的主要表意手段,两者的密切配合可以表达意义的差别,而汉语的语音手段主要是声调。汉语语音音节匀称,具有均衡美和节奏美。

3.刚性与柔性

1) 英语的刚性

英语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句子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多层递进,前呼后拥,严密规范,句型重形合,句式为“聚集型”。英语的主谓结构有五种基本句型,即 SV, SVP,SVO,SVoO,SVOC,而上述句型和变式可以通过增加修饰语,扩展基本句型的成分,基本句型的组合、省略、倒装等方式来扩展。英语注重句子结构完整,通过形态标志、连接词和填补词的使用来保持其完整性。此外,句子成分、词语之间必须在人称、数、性和意义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即:语法一致、意义一致、就近原则等,其也是英语句子呈“聚集型”的重要因素。英语受形态变化约束,有词性标记和关系词及连接词,语句关系结构比较清楚,因此语法歧义较少。

2) 汉语的柔性

汉语不受形态的约束,没有主谓协调一致的关系,其主谓结构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句型重意合,句式呈“流散型”。汉语的主谓结构要比英语复杂的多。汉语的主语形式多样,可有可无,即:它可以表示施事、受事,也可以表示时间地点,可用名词、动词,也可用形容词、数量词,句子可以没有主语,也可以省略主语,还可以变换主语予以隐含;谓语也复杂的多,即:它可以是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可以是一个动词,也可以是多个动词,可以是一个单词,也可以是多个词组,可以是连动式、兼语式、把字式、紧缩式和主谓式。按表意功能和表达形式,汉语句型可以分为话题句、施事句、关系句、祈使句、描写句、说明句等。此外,汉语句式有完全句也有大量的不完全句两者混合交错,组成流水句。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和词性标记,较少使用连接词,重意会,因此语法歧义较多。

总之,英语重形合,词有形态变化,造句注重形式接应,要求结构完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摄神,语法呈现显性,刚性,因而严密规范,采用的是焦点句法,具有严谨的客体意识:汉语重意合,字词缺乏形态变化,造句注重意念连贯,不求结构齐整,句子以意役形,以神统法,语法呈现隐性、柔性,因而流泻铺排,采用的是散点句法,具有灵活的主体意识。

4.形合与意合

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

1)英语的形合法

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接应、句子形式、结构完整,比较严谨;英语通常综合运用关系词、连接词、介词和其他连接手段、形式,把各种成分连接起来,构成长短句子来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意合法在英语里属于“变态”,主要是一些简练谚语、表达复合句内容的简单句,以及表达状语从句意义的定语从句。

2)汉语的意合法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逻辑事理顺序,比较简洁。汉语的意合法的手段有语序、反复、排比、对偶、四字格等。汉语的许多主从复合句,虽然不用关联词,形式类似并列复句,但分句含义却有主次之分。紧缩句句式简明紧凑,分句之间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往往是隐含的,四字格是汉语运用最广的语言形式。

二、 课堂篇

1.对比

对比是比较的基础,其目的是求同与求异,寻找共性与个性。 2.智慧

理想是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书是传播智慧的工具,因此要学会欣赏智慧。 3.思维方式

我们要形成“归纳,分析”的思维方式,归纳出属性的共性,分析属性的异性 4.言语和语言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客观现象,对于使用某个语种的人来说是统一的,每种语言都是有发言、语法、句法方面的一整套确定的规则,这些 规则一经产生,就有着较大的稳定性。而言语则是一种心理现象,它表明的是一种心理交流的过程,它就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言语是语言现象,是预料和语言事实,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是由关系联系起来的共存要素构成的系统是由形式极和意义极两极构成的象征系统。(此处的系统是指把不同要素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并且整体具有它的功能)我们要用继承、批判和创新的眼光来看待语言。语言反映的是以人的方式所认识的东西,而语言的结构反映的是人以人的方式所认识的世界。世界是不可知的,但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方式认识世界,这就是所谓的可知论。语言促进了科学和哲学的萌芽,它反映了物质所具有的属性。理解语言,理解句子,唯一可靠的是逻辑,语言的同一性是主谓一致。语言学的特征是设计特征。

5.语言的要素

语言的要素是词,任何语言,事物意义都是相对于其他事物来确定。陈述肯定事实是从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例如:There is a school by the lake.其中there是已知信息,a school 是未知信息。There is a school 是新信息,by the lake 是旧信息。此外,否定词提前,构成已知信息。例如:I don’t like math, nor does he.前一部分是已知信息,后一部分是未知信息。关于状语,汉语中疑问助词放在句尾,而英语疑问词放在句头。 6.英汉语的复杂句子结构特点

英语是复杂句,以两个中心聚集,是树型结构,汉语以散句居多,是竹节型结构。

1)英语句子是聚集型,因为有很多关系词,如连词、介词等,靠“关系词”来排列语序,聚集在中心树型词两边。英语注重主语的客观化,为避免头重脚轻,主语用形式主语代替,按“先果后因”的顺序来排列语序。英语的定语可放在被修饰词的左右两边,是左右分支。 2)汉语句子靠语序来表达句子成分关系,按自然顺序来排列语序。汉语的定语只能放在被休是词的左边,是左分支。汉语句子具有口语的特点。 7.翻译的步骤

1)关系分析 2)寻找基本句型 3)其他成分的扩展

8.如何研究句子?

词是句子的单位,句子则是语篇的单位。句子是由概念和关系组合的结构,也是形义两极的象征结构。所谓句法,从传统上讲,它是由词构成;从语义上讲,它是概念或理念的组合;从语义功能上讲,它是“述谓结构”,表达完整的关系;此处的“述谓”就是对对象进行阐述或描述。“述谓结构”分两种情况,因为语义是逻辑问题,全世界的语义逻辑是一样的,所以从逻辑学上讲是变元+谓词,所谓的变元是不定的变化的词,是描述的对象;二就是论元。从句法功能上讲,它是主谓结构或NP+VP结构,此处的VP可以是形容词性词语也可以是动词性词语;从传达的信息上讲,它的基本格式是“话题+说明”。 9.分类层次原则:

1)标准的同一性 2)对象的穷尽性 3)归属的唯一性

根据这种分类层次原则,我们把英语主谓结构归为五种基本句型,即:

1)主语+动词 2)主语+动词+表语 3)主语+动词+宾语

4)主语+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5)主语+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

把汉语按照表意功能及表达形式分为七大类,即:

1)话题句,其格式是“话题+说明”;

2)主谓句,包括“施事句”、“有无句”、“描写句”、“说明句”;

3)关系句,既表达各种关系的复句;

4)紧缩句,由复句紧缩而成,表达复句的并列、转折、假设、条件、因果、让步等关系;

5)存现句,即表示人或事物存在或消失的句子; 6)呼叹句,即交谈中互相呼唤、应对或感叹的句子; 7)祈使句,即表达要求、命令或请求的句子。 10.认知方式 任何一个结果必然隐含着一个认知过程或一个认知方式。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而可以看出认知过程的不同,即:认知事物的远近高低的不同、相对认知标准的不同、局内局外认知的结果不同、参照物的不同,其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例如:介词over原意是通过;关于;遍及;翻越。但搭配不同,意思也就不同,如look over 眺望,fall over 跌倒,turn over 翻阅,throw over推翻。不同领域之间有共性,跨域共性,但认知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而以上over介词的意思就是来自于认知方式。 11.总结英语的刚性:

1)英语表达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概念你的曲折变化是刚性的。

2)英语的句法结构有刚性,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 

英语的语法结构必须是严格的主谓结构,主谓不能少,省略例外。

 英语的省略是刚性的及英语的省略条件也是刚性的。 并列句中的省略,回答问题时的省略,祈使句中的省略,感叹句中的省略。

 英语的主谓之间通常有逻辑关系

 英语的主谓结构严格的分为5种基本句型,且所有的 句子必须是这五种句型的变化和扩展 3) 英语的基本句型严格规定了它的基本要素。 4)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5)英语形合意也合,汉语形散意也散。 12.语言的歧义

每一种语言都有歧义,而汉语的歧义要比英语多。其原因是英语有形态变化,遵循主谓一致和逻辑对应,因此歧义较少,然而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和词性标记以及连接词,且重意会,略语形式,严重依赖语境,一次歧义较多。 13.英语的最大特点是模具制造,严格按句型和逻辑来。 14.词有活用,没有固定类别,词性的确定取决于它的位置和功能,即词无定类,词无定义。

三、疑惑篇

学完这本教材前三章以后我也有一些困惑,例如为什么语言学家把汉语归类为分析语,把英语归类为综合分析语?我在网上百度了一下,说汉语是一种逻辑性很强的语言,逻辑自然表示在语言形式之中。而英文的逻辑性十分混乱,所以,才产生了一种超越语法的逻辑学。汉语归类于《分析语》,英语归类于《综合——分析语》,含义就在于此。看了这个答案还是感觉模棱两可,抽象难懂。还有翻译课堂上老师讲过,英译汉要拆,汉译英要合,这也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但是我在汉译英时总是会遇到一些困难,我不知道通过这本书的学习,能不能帮我解决这些困难,提高我的翻译技能。此外,本书第二章说英语句式呈刚性,严格按句型和逻辑来,这应该是书面语的要求吧,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就没那么严格了,例如:遇到一些特殊场景时,句型、语法什么的都抛之脑后了。而汉语句式呈柔性,句子灵活多变,但是在书面语中,也是要求很严格的,否则句子就读不通,表意模糊。那么这种分类是不是也是相对而说的呢?

四、结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文化的载体——汉字,更是贯穿古今风雨中的一件中国独有的国宝。汉语虽是我们的母语,但我们还得花更长的时间去学习,去钻研。带着根深蒂固的中式思维去学习英语是很不容易的事,不仅要学习他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文学历史,还要培养西方思维去学习去体会他的魅力。虽然我还有很多疑惑的地方,但是,学会用“归纳,分析”的思维方式去探索语言,深入去钻研,从英汉两种语言的细微差别中去领略中西思维的奥妙,我相信会有豁然开朗的一天。找到正确的方法,从而更好的去学习英语,学习西方的文化,提高自己的机能,更好的去交流,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第三篇: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对比

[摘要 ]翻译不只是两种语言的语法、 句式、 语义系统之间的语系转换 ,它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际。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有语句差异、 思维差异与文化内涵上的差异 ,这些差异会对翻译造成一定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任何形式的语言都有某种文化内涵。于是深富特定民族情感、 内涵深厚的一种语言就会成为译者极难克服的对手。有学者把英汉语言与中西思维方式、 民族文化联系起来进行单向、 双向或交叉对比研究 ,但“ 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成果。 ” [ 1 ]这始终是英汉互译困难的焦点所在。因此 ,只有明晰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差异 ,才能保证翻译的顺利进行。

一、 英汉语句差异

(一 )英汉词汇现象对比

1 .意义差异“ 英语是综合型语言 ,词化程度相当高 ,即在英语词汇中存在大量分析型语言 (如汉语要用一个短语甚至一个句子才能表达单个词 )。 ” [ 2 ]译者熟练掌握英语的这种特点 ,就可以使译文简洁。英语中有不少单个动词隐含着“make +宾语 +补语 ” 的意思 ,“v . + adv” ,“v . + like” “v .+with” 这些复杂的意思。英语一个动词 ,汉语要用一个短语词组来表达。如果在汉译英中正确运用这种动词 ,就简洁多了。由于名词尤其是抽象名词大都是从动词或形容词派生来的 ,而很多动词或形容词都有自己习惯的主语或并与之搭配 , 因此单个抽象名词隐含一个主谓或动宾结构的内容。

2 .词类差异

“ 英汉语言的最大差异之一便是体现在动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词的运用上 ” [ 3 ]。汉语动词灵活多变 ,表现力极强。沈家煊认为 ,汉语在句法上遵循时间顺序的相似原则 ,这是因为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而采用直接映照的方法。 [ 4 ]汉语句序体现认知次序 ,多述谓成分线性排列。因此“ 汉语中动词使用频率远比英语为高。 ” [ 5 ]在表达一些复杂的思想时 ,汉语往往借助动词 ,按时间顺序逐步交待、 层层铺开 ,给人以舒缓明快的感觉。从使用方法上来看 ,汉语动词的连用和叠用非常普遍 ,而在英语中习惯用非谓语动词形式。例如:他出去迎接妈妈。He went out t o meet hismother . (汉语后一个动词在英语中变成不定式 )英语句子中 ,主要采用主谓结构。由于句中的谓语动词受动词形态变化的约束 ,句子中一般只能有一个谓语 ,它是句子的轴心。然后借用名词来表达 ,而名词之间则使用介词加以串通。所以英语中名词与介词等词类占优势。下例中英语中的名词、 介词等只能译成相应的汉语动词:He cried at the news . 听到这个消息他哭了。此外还有搭配方面的差异等。

(二 ) 英汉句法现象对比

1 .句型差异英语表达常呈“ 浓缩性现象 ” ,汉语表达常呈“ 展开性现象 ” 。 “ 由于英民族常取„浓缩型 ‟ 的思维方式 ,喜欢将众多的信息靠多种手段集中于一个单位加以思考 ,因而表达时往往倾向于取较低的句法单位。 ” “ 而汉民族往往更趋向于把问题层层铺开 ,用节节短句逐点交代。 ” [ 6 ]因此 ,英语多用长句 ,而汉语中短句占优势。例如:We have achieved an extraordinary technol ogical capabil2ity which enables us t o seek out uni maginably distant civiliza2ti on even if they are no more advanced than me . (我们已经具备了一种非凡的技术能力 ,这种技术能力使我们搜索到无比遥远的文明世界 ,即使他们和我们一样不先进。 )英语表达复杂的意思时 ,偏爱借助连接词 (如上句中的 which、 even if )用长句连贯地

加以表达。而汉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语言则相反 ,侧重于用短句。如上例中 ,把一个长句分解成三个短句 ,使整个句子节奏分明 ,脉络清楚 ,正所谓“ 大珠小珠落玉盘 ” 。因此长句和短句的习惯差异在我们平时的翻译中要加以注意。

2 . 英汉句序差异英语和汉语复合句中主句和从句之间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不完全相同。彭宣维统计表明 ,在主从关系上 ,英语中的因果、 条件、 假设以及时间状语从句的位置比较灵活 ,“ 在这一点上比汉语的表达手段多出近一倍。 ” [ 7 ]但是 ,“ 复合结构中从句在前 ,主句在后仍是汉语复合句的典型顺序。 ” [ 8 ]为此 ,彭宣维对汉语的主从复合句 (包括时间、 方式、 条件、 原因等 )的分布进行了统计 ,结果表明 , 汉语基本上是按“ 从句 -主句 ” 的方式组织。如:Please tellme when you have a p r oblem. 如有问题 ,请给我打电话。

二、 英汉语言思维差异

归根到底 ,上述词句间的差异源于语言主体间的思维差异。 “ 思维方式的差异 ,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 [ 9 ]翻译的过程 ,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 ,更是思维方式的变换。

(一 ) 形合思维与意合思维“ 英语句子结构比较紧凑 ,句子内部连接之处 , 一般都要用具体的词语来体现 ,也就是王力先生所说的„形和 ‟ 。 ” “ 汉语句子结构比较松散 , 连词用得不多 ,但意思是连贯的 ,这就是王力先生所说的„意和 ‟ 。 ” [ 10 ]形合和意合是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的各自具体表现。“ 形合 ” 就是主要靠语言本身的结构手段来表达意思;“意合 ” 主要靠句子内部逻辑关系来表情达意。英汉两种语言形合、 意合思维的差异对翻译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 )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差异中运用抽象词的频率大大高于汉语。汉语用具体词表达的事情 , 英语中往往用抽象词:戴安娜代表了热情 ,责任 ,风度和美丽。Diana was

theessence of compassi on, of duty, of style, of beauty .现代汉语中抽象词的使用也大增 ,如以“ 性 ” 、 “观 ” 、“ 化 ” 等结尾的词 ,例如:科学性、 荣辱观、 园林化等。(三 )被动思维与主体思维的差异英语中凡是不必说出主动者 ,或者为了使方便、 叙述客观、 语气委婉等往往都是用被动语态 ,所以被动语态极其常见。相比之下 ,汉语的被动语态使用范围窄得多 ,而主动语态用得多。

三、 英汉文化差异

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认为语言类型的不同影响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 11 ]反过来说 ,一种语言的词语数量的多寡和语义所指往往因文化不同而异。在语言的形成发展过程中 ,由于语言客体的区别和语言主体心理思维的不同 ,表现在语言中必然出现某种差异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甚至冲突对立 ,这种语言体现在心理上的差异即是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渗透在两个语言形式的各个方面 ,在语音、 词汇、 语句、 篇章等方面都各有表现。(一 )英汉文化有部分重叠“ 语言的不同层次和相当层次的语言单位具有不同的文化蕴含内容 ,其中词是文化蕴含内容的核心。 ” [ 12 ]这种情况首先体现在概念词语上。英语在概念上加以明确区分的实体 ,在汉语文化可能不加区分 ,反之亦然。英汉两种语言概念划分很少有完全一致的 , 这就给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亲属称谓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英语的 uncle就可以指汉语的伯、 叔、 舅、 姑父、 姨父任何人。汉语的区分较英语细致得多。(二 )英汉文化空缺“ 以别的语言为参照 , 任何一种自然语言的词汇场中都

可能有„ 词汇空缺 ‟ 。 ” [ 13 ]所谓空缺 (文化上的 ) ,是指有些表达方式是一国所独有而别国没有。这种空缺在词语的使用上显得尤为突出。英语和汉语的俗语、 谚语、 成语、 禁忌语、 委婉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就更大了。(三 ) 中英文化冲突所谓文化冲突 ,有两种情况: (1)有些表达方式 ,一种语言有另一语言也有 ,但涵义刚好相反。 (2)含义相同的内容在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上截然相反。正如柯平所说:“ 翻译理解中最大的危险在于原语和译语里有一些貌合神离的假朋友 ,它们的指称意义相同 ,但语用意义 (主要是喻义 )完全不同 ,甚至正好相反。 ” 众所周知的一个例子就是 pull one‟ s leg (开玩笑 ) ,它的含义并不是“ 拉某人的腿 ”或“ 拖后腿 ” 。“ 观察事物的视点不同是造成英汉文化冲突的另一个原因 ” 。

[ 14 ]如英语说 beat the enemy,汉语是战胜 (或战败 )敌人;英语 fight fires在汉语变成了“ 救火 ” 。由此可以看出 ,在互译中英文作品时一定要把握词语的文化内涵 ,出现文化冲突时切忌直译 ,否则 ,将严重损害原作的内容和精神。

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影响翻译的准确与否 ,因此 ,在翻译中必须深度挖掘词句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 ,高度重视语言差异 ,包括语句差异、 思维差异以及不同方面不同层次间的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

[ 1 ] [ 9 ]连淑能.再论关于建立汉英文化语言学的构想 [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1) .

[ 2 ] [ 14 ]蔡基刚.词语的选择与效果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 3 ]陆钰明. 汉英翻译指导 [M ]. 上海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

[ 4 ]沈家煊. 句法的相似性问题 [ J ].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 (3) .

[ 5 ] [ 8 ]秦洪武.翻译中的句法异化与归化 [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5) .

[ 6 ]王寅.“ 英汉语言宏观结构区别特征 (续) ” [ J ].外国语,1992, (5) .

[ 7 ]彭宣维.英汉语在语篇组织上的差异 [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5) .

[ 10 ]庄绎传.英汉翻译简明教程 [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 11 ] Whorf,B. L. Language, Thought, and Reality[M ]. Edi2ted by Carroll, J . Cambridge, MA: TheM IT Press, 1956.

[ 12 ]刘宏.外语教学中的先例名现象 [ 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11) .

[ 13 ]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 [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第四篇:英汉语言中颜色词象征意义的对比研究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摘要:颜色词是人类语言中主要的感官词之一,是每一个民族文化和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独特的语言功能和深广的文化象征意义,反映着一个民族独到的色彩意思和文化传统。其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申、转义以后颜色的崇尚和禁忌。这种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分析颜色词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颜色词;语言文化;象征意义;文化差异

Abstract: Color words belong to the main sensory words of human language, and they are the indispensable part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a nation. Their unique language function and broad cultural symbolic meaning reflect special color meaning and cultural tradition color words in different nations have different features, some of which, after being extended and converted, have become reverence and taboo words of colors. This difference is caused by differ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s well as aesthetic psychology of different nations, and is establish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history, therefore it is a permanent cultural phenomenon.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on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 words. Key words: color words; language and culture; symbolic mean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一 颜色词

颜色词是重要的修辞手段之一,被赋予很强的喻意,用于描写抽象的事物和人物性格,生活特征,心理活动情绪等,使表达增添了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如:汉语中的白脸奸臣,戴绿帽,黄色书刊,红眼病,等。英语中的blue jokes ,blue talk,,yellow streak,green -eyed,,red with anger等。这种颜色词的不同象征意义,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政治文化价值观与颜色词之间的特殊关联,反映了不同社会的政治取向,也是一个民族独到的色彩意识和文化传统的体现。 二 颜色词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象征意义

由于民情风俗、思维方式、地理环境等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各种颜色对于不同民族在心理上所引发的象征意义、联想意义、蕴涵寓意却不尽相同,由此构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色彩文化内涵。这里,我将以“红,黄,绿,蓝”这几种颜色词的象征意义进行比较。

1.红色 红色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崇尚色,它体现了中国人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在汉语中,它象征着吉祥、喜庆,如把促成他人美好婚姻的人叫“红娘”,喜庆日子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而“开门红”中的“红”则是代表好运,表示一开始就进展顺利,取得好成绩。而在西方日历上往往用红色标明节日,而用黑色代表普通日子。比如我们经常说的 red-letter day 就是指开心快乐的日子或者值得纪念的日子。然而在西方文化中的红色(red)也具有一定的贬义之意,并且具有相当强烈的语气。比如红色代表对于“火”、“血”的联想,它象征着残暴、流血,如: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 残杀和暴力统治,a red battle 血战,red revenge血腥复仇;同时它也象征危机,如:red alert 空袭报警,比如在英语教学中常见的颜色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异同:汉语说红糖,英语说 brown sugar;汉语说红茶,英语说 black tea,学生如果没掌握一定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就容易错译。

2.黄色 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是红色的一种发展变异,如旧时人们把宜于办大事的日子称为“黄道吉日”,同时它更代表了一种地位及威严。然而在英语中黄色 yellow 却带有不好的象征意义,它除了表示低级趣味的报刊、毫无文学价值的书籍(如 yellow press 黄色报刊,yellow journalism 黄色办报作风)外,还表示胆怯、卑鄙,如我们将卑鄙的人叫做:yellow dog,而yellow-livered 则是代表胆小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代汉语中“黄”字也常出现在一些贬义词中,如“黄色电影”、“黄色书刊”、“黄色音乐”等。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若直接翻译可能会造成语言不通或者不理解,甚至闹出笑话。比如这里的“黄色”在英语中的意义是 pornographic(色情的),trashy(无聊的、低级的),vulgar(庸俗的,下流的)等。 3.绿色 西方文化中的绿色象征意义跟青绿的草木颜色有很大的联系,是植物的生命色。然而在英语中,绿色却常被用来表示嫉妒。如:green with envy,green-eyed 或者 green-eyed monster。可是对于嫉妒的描述在汉语中我们却常用绿色的对应色—红色来表示,比如“眼红”,若直译为英文便是“red-eyed”,这与我们上面提到的“green-eyed”就截然相反了。同时在英语中也常常用绿色表示缺乏经验、缺乏训练或者知识浅薄等意思。如:a green hand 生手,as green as grass 幼稚。而在汉语和英语相似的是绿色代表青春活力、精力充沛。如:a green old age 指老当益壮的人,to remain green forever 指永葆青春活力。绿色也常和植物、蔬菜水果和园艺联系在一起。greenhouse 是温室,a green grocer 指零售新鲜水果蔬菜的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绿色有两重性,它除了表示义侠外,还表示野恶。义狭是正义的,如人们泛指聚集山林、劫富济贫的人为“绿林好汉”,绿色还象征低贱,如汉朝时的仆役着绿帻,元朝以后凡娼妓都得着绿头巾,以示地位低下,因妻子有外遇而使丈夫脸上无光,低人一等,叫给丈夫戴“绿帽子”。

4.蓝色 蓝色在中国文化中几乎不存在什么象征意义,相对而言,它在西方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就有不少。蓝色在英语中常与社会地位和贵族身份有关,它能象征高贵、深沉、高远、严厉等,如词语:blue blood 代表名门望族,blue laws 严格的法规,而 blue ribbon 是最高荣誉的标志,指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等。在英语中,蓝色常与不好的心情有关。In a blue mood 和 have the blues 都是指难过,沮丧和抑郁的情绪它又象征忧郁、沮丧,a blue fit 表示不满、震惊或气愤。在美国,blue book 不是指蓝皮的书,而是载有显赫人物,尤其是政府官员名字的书。说蓝色在西方文化中代表的意义非常多。 三 英汉文化中相同颜色词其象征意义不同的原因

1文化背景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是基于过去中国的封建统治、封建迷信及其原始、落后的科学、教育状况而形成的,所以颜色的象征意义有相当强烈的政治化和神秘化倾向。而西方文化中的颜色象征则更多地得益于西方民族开放性及科学、教育的普及程度,其象征意义少了神秘,多了些理性。2民族心理不同 因为颜色词有很强的直觉的功能,它不仅可以增加人们的视觉体验,也刺激人们的情绪和心理感受。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心理感受相同的颜色在不同民族所表达的象征意义也不同。例如,在英国和美国,白色是他们最喜欢的颜色,因为象征着纯洁和幸运,而其相应的单词“white”在汉语中更多象征着死亡。3 生活环境不同 生活环境的差异往往反映在表示颜色的对象不同。例如,在汉语中,“米色”和“蜜色”表示浅黄色,而在英语中用 cream奶油或 butter 黄油表示“黄”。这些差异产生与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有关。4 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注重直觉和形象比较的直觉思维,而西方人注重自然、科学和准确。如,在“红光满面”,“红”意味着健康。而在英语中glow with health 红光满面。.5 价值观不同 在中国人们既注重内在价值也注重外部形式。而在英国,人们注重实用性和价值。例如,品牌为“white elephant( 白象 )”的产品在中国很畅销,但是这些商品被运输到说英语的国家的时候,没有人显示任何感兴趣,因为他们认为“white elephant 白象”是昂贵的和无用的东西。 四 结语

颜色词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在汉英两种语言中虽说数量有限,但却反应了中西方的不同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从以上四种颜色词的比较中可以看出,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其象征意义有相似,也有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并把握颜色词的基本意义和微妙的象征意义,这将对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及翻译工作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M].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252-253. [3]林承璋.英语词汇学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4]张韵斐.周锡卿.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张丽.谈英语文化语用教学及颜色词的中西差异[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第五篇: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对比歌》及教学反思

大班语言教案《对比歌》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结合周围事物,大胆运用反义词仿编诗歌,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挑战性、竞争性,理解诗歌内容,使幼儿掌握诗歌中“高——低”、“胖——瘦”等反义词,能运用“一个……一个……”的句式仿编,培养幼儿思维的严谨性、兼容性、灵活性,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语言《对比歌》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理解诗歌内容,使幼儿掌握诗歌中“高——低”、“胖——瘦”等反义词,能运用“一个……一个……”的句式仿编,培养幼儿思维的严谨性、兼容性、灵活性。

让幼儿结合周围事物,大胆运用反义词仿编诗歌,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挑战性、竞争性。

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能简单复述儿歌。

【活动准备】

通过物体的对比,感知反义词。

实物投影机、电视机、各种动物图片,“高——低、胖——瘦”、“一个.....一个.....”的词组。

在活动室放置一些动物玩具,有大的,有小的。

【活动过程】

一运用电化教学手段,熟悉诗歌内容,让幼儿了解到事物都有相反的一面。

师:小朋友,刚才电视里看到的动物有高,有低,有胖,有瘦,你还看到哪些东西可以用反义词来讲,大胆地说出来。

二引导幼儿联系周围事物,激发幼儿仿编诗歌的兴趣。

1.师:刚才大家会说那么多的反义词,你能不能用反义词尝试编诗歌呢?

2.师:请你用“一个……一个……”的句式进行仿编诗歌,好吗? 看谁编得又多又好。

三鼓励幼儿从多方面、多角度去仿编诗歌。

师:小朋友,除了可以用小动物来编诗歌,还可以用身边的哪些事物来编呢?看谁能编得很奇特,编出跟别人不一样的诗歌 来。

四、各领域渗透 科学:引导幼儿观察相反的事物,并用反义词说出所 看到的事物或现象。

五、生活中渗透 在日常生活中丰富幼儿反义词词汇,并学会运用。

六、环境中渗透 在分区角设置反义词的材料,供幼儿操作。

七、家庭中渗透 建议家长购买儿童诗集念给幼儿赏听。

附对比歌:

一个高,一个低,骆驼小羊站一起。

一个胖,一个瘦,大象驮个金丝猴。

一个快,一个慢,龟兔赛跑最明显。

一个黑,一个白,乌鸦仙鹤飞起来。

一个多,一个少,成群鸽子一只鸟。

小朋友,找一找,这种例子真不少。

教学反思:

幼儿在学习中不仅会巩固反义词,还会提高了艺术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发展了幼儿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整体效果不错

本文扩展阅读: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上一篇:茶馆全文范文下一篇:草的诗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