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住反思的契机

2023-02-10

教师要充分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反思, 有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分析, 从而学会学习。反思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反思能力是建构主义的一个核心特征。当代建构主义认为, 在人们认知框架中, 主体的自我反思是构成认知结构更新的一个必要条件。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 不是单纯地复制与同化, 而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构建, 不断地进行反省、概括和抽象。一切知识最终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能得以完成, 所以, 学习者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查, 以判断自己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符合预先确定的目标。通过反思, 让学生把问题的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构成一定的认知策略, 进而形成元认知能力。

一、在探索的过程中抓住反思的契机

数学知识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在探索新知中, 反思是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反思, 包括知识的形成过程、操作程序以及获得的结论等。正如新课标指出的:让学生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以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可以这样说, 没有学生的自我反思, 就难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在探索过程中或探索结束时,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能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那么如何反思?怎么抓住反思契机进行反思?浅谈个人的意见。

1、在问题中反思。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好的问题往往能引发学生思考与共鸣, 激发智慧的火花。如:《圆的认识》的教学中。

师:不用圆规你能画圆吗?

生1:不会。师追问:你为什么画不出来?

生1:没有圆规, 就无法确定半径和圆心。

生2:我能, 用其它工具来画圆, 可以用尺子和笔来画。

师:为什么?……

用圆规能画圆, 在没有圆规的情况下画圆, 更是冲击学生“半径”和“圆心”的原认知, 通过反思“为什么不能画”和“为什么能画”也是真正意义上理解“一中二长也”。

2、在比较中反思。

在比较中反思, 就是将“此”和“彼”互为参照, 互相作比, 从而发现它们的“同”或“异”以及“何同”或“何异”来, 进而获得比其它学习方法求取的知识在范围上更宽广, 在程度上更深刻的效果。通过反思“何同”或“何异”, 建立概念。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中, 教师展示很多图形:

师:你认为哪几号图形是角?反思一下, 现在你认为角的概念和你原来认为的“角”有什么区别?

通过让学生前后对“角”概念的反思, 是学生知识内化的重要过程, 也是自我的“再发现”过程, 这一反思的过程尤为重要, 是对概念理解的点睛之笔。

二、在“错例”中抓住反思的契机

有人说“错例”是课堂教学的财富, 能不能让这些“珍珠”散发异彩, 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抓住“错例”进行分析和反思, 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形成知识和技能, 培养良好的反思习惯。如何抓住错例, 抓住反思的契机呢?

1、在反思中建立概念。

《对称图形》的教学中, 教师在没有教对称图形的概念之前, 让学生剪对称图形, 展示他们对对称这一概念最初始的理解, 然后展示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分析。

安排如下:

你认为上面哪些图形是对称图形?如何判断?只要怎样剪, 就能剪出对称图形?

展示学生对“对称图形”的原认知, 然后对学生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反思正确和错误剪法的原因, 从而形成“对称图形”的概念。

2、在反思中进行延伸。

老师让学生拿出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纸片, 折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1/2, 同时与小伙伴交流。孩子们用不同的折法表现着1/2。其中一位学生喊了一声:“我折出了圆的1/4。”同学们把惊奇的目光投了过去, 此时老师显得有些激动:“什么, 你折出了圆的1/4?能把你的折法介绍给小朋友吗?这位同学高高举起了手中的圆片作了介绍。在这位的介绍下, 同学们又折出了这些图形的1/3, 1/5, 1/12, 1/16……

抓住“另类”的声音,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在反思中得到意外的“惊喜”。

3、在反思中进行提升。

师问:“这个长方形的长是4, 宽是3, 周长怎么计算?”其中有一个学生说:“3×4﹑2=14”。问:“你是怎么想的?”可旁边一个男生大喊:“我知道, 我知道。”他说:“把四条边都看成3, 那就是3×4, 然后把剩下的1×2加上去, 就是3×4+2=14。”这时, 又有一个学生迫不及待的站起来说:“我还有好方法, 把四条边都看成是4, 那就是4×4, 再把多算的减去1×2, 就是4×4-2=14。”掌声雷鸣般地响了起来。

“错例”有时还是“宝”, 给它时空, 让学生进行反思, 从不同的角度, 它还能演绎更精彩的“画卷”。

总之, 反思性学习的形成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培养, 才能够让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并在学习中自觉地、积极地进行反思, 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注入活力, 让学生在反思中真正领悟数学的思想、方法, 优化数学认知结构, 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 真正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摘要:目前数学教学中最薄弱的正是数学的反思性学习这一环节, 而它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环节。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数学推理的严谨性和数学语言的特殊性, 决定了正处于思维发展阶段的小学生不可能一次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 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自我调整, 即坚持反思性学习, 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反思,探索,解决问题,错例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案例透视》

《小学数学参考》

上一篇:市场经济下审计的职能与作用探讨下一篇: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