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法律实践的研究

2022-09-11

一、国外排污权交易制度法律实践

为了能够充分的利用环境的容量但又不对环境质量造成影响, 一些发达国家研究了环境容量和最大允许污染物排放量之间的关系, 将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割成若干污染物排放指标供排污者使用, 并用法律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

(一) 澳大利亚排污权立法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早把排污权许可制度应用在环境保护领域的, 早在1970年维多利亚州政府就通过环保法令确认了排污许可制度, 并且要求对环境有危害性的企业必须要获得排污许可证。同时, 该国还通过环保法令的形式授权各地环保机关可以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灵活变通适用排污许可证中规定的标准, 以提高环境水平的目标。

(二) 法国排污权立法

法国在1973年开始就通过法律的形式主要针对污水排放和固体的处理确立排污权许可制度。在法律中规定, 除了家庭之外的所有排污单位都必须在政府主管机关进行排污申报登记, 政府主管机关依据职权参照排污人的排污量确定是采用通知书还是许可证的方式进行管理。一般情况下, 对于小企业采用的是“通知书”的形式准予排污, 对于中大型企业或是需要特别处理的污染物则采用“许可证”的形式来管理。法国在采用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过程中有两点优势:一是建立以“水质目标”为评估体系的许可证发放监督体制, 二是排污许可证中止、吊销制度比较完备。

(三) 日本排污权立法

日本排污管理制度并非采用发放排污许可证的方式来对排污进行管理或干预, 而是采用一套比较完善的排污申报制度。其具体做法是:排污行为主体必须向主管机关报送包括污染设施、排污量及水质目标的排污申报书, 受理主管机关必须在一定的时间予以答复是否准予申报, 若超过一定期限未作任何答复则默认为批准申报内容。

二、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意义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十九世纪中期提出来应用到实践中, 这种制度在应用中被证明对保护环境和治理环境问题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 有利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协调对环境的保护

以前采用强制性行政手段命令企业做到减排减放, 或是禁止企业改建、扩建以防止增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这虽然可以达到预期的环境治理效果, 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经济的发展, 减慢了经济发展的速度。采取排污权交易制度可以充分利用环境的容量, 既不会过渡利用也不会利用不足, 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 可以减少繁琐的行政审批程序, 能够更好的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 有利于调动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

政府的环境管理部门和污染源的行为主体共同构成了治理环境污染的参与主体, 前者主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环境管理规则, 后者主要负责采取具体的措施防治环境污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会投资购买可供自己自由支配的排污权, 拥有自由支配的排污权之后, 才会自觉的合理利用排放指标, 如果企业没能拥有可供支配的排污权, 就不会有合理选择治理污染方式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这是因为排污权可以交易, 各污染行为主体为了达到降低治理污染的费用, 会竞相采取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 从而提高了污染的治理水平。

(三) 有利于提高分配治理费用的效益

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 可以从总体上削减排污的费用、节省排污费用, 通过转让排污权从而提高分配治理费用的效益。如果一个企业治理污染的成本要高于市场的整体污染治理费用, 所以为了降低成本他需要通过购进排污权来降低成本;反之, 企业治理成本低, 那就该多治理污染并将富余的排污权在市场转让以获取利润。如果没有排污权交易制度, 企业为了达到自己治理污染的总量控制指标而需要不能平衡治理成本, 所以有排污权交易制度可以提高分配治理费用的效益。

三、排污权交易法律制度的构建

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必须依托于完整、明确的法律依据, 制度的核心是要赋予各排污行为主体具有产权性质的排污权并组建一个市场进行排污权的交易, 政府在这个交易过程中主要起监督管理责任, 所以说构建排污权交易的法律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一)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立法模式

虽然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但是至于采用何种立法模式却一直存在争议, 因此有必要确立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立法模式。排污权从本质上讲属于兼具公私双重属性的准物权, 产生于环境法和民商法领域, 在立法的模式上应该将排污权交归入《环境保护法》和物权体系中, 可以像土地使用权一样, 通过出让、无偿划拨的方式设定排污行为主体的排污权。在环境保护法中要明确规定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基本原则、制度、程序和法律责任;在民商法方面, 我国物权体系和合同法要确立排污权及其归属、权利流转等问题;最后再结合《排污权交易管理条例》和《排污权交易条例》对相关的过程予以规范。

(二) 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立法

排污权交易的基本内容是根据目前排污许可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 排污行为主体向政府提出排污权申请, 政府根据申请资料中的排放量向排污行为主体发放许可证准予向特定地点排放符合要求的污染物。所以在完善相关法律中, 首先要用法律的形式确认排污权, 也即是解决排污权的初始分配问题, 排污权初始分配有无偿取得、拍卖和奖励三种方式, 但对于无偿取得的初始排污权要严格按照指定用途使用。其次, 将补偿政策、气泡政策、排污银行等政策用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下来, 借鉴发达国家的法律实践建立排污权交易法律制度。再者, 确立排污权交易规则, 这里需要明确排污权交易的主体、客体和对象、规定交易的方式、排污权交易实施的法定程序以及政府在排污权交易制度中的职责。

(三) 明确排污权交易制度基本原则

排污权交易制度基本原则要跟现行的民法和环境保护法保持统一性。首先要控制总量,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法是采用浓度控制的方式, 这种方式会导致一些排污行为主体为使排污物达到排放标准而采取稀释污染物的做法, 总量控制原则则是以一定区域内的环境容量为依据, 计算出各种特定污染物允许的排放总量并对此区域的排放主体作出限量排放规定以达到有计划实现环境目标的目的, 只有在满足排放总量前提下的排污权交易才会被允许;其次, 污染物申报登记原则, 该原则关系到排污权初始分配的问题, 排污主体需要根据指标向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针对污染物排放设施、排放物数量和浓度进行申报登记, 同时要提供相关的技术资料, 如果当排污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发生变化的时候也要及时申报, 而环保部门方面则根据申报资料, 结合本区域的排污容量情况给予一定的配额;再者, 平等、自愿、等价有偿的交易原则, 是排污权交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 只有通过平等、自愿、等价有偿的交易才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对污染物的清理费用, 同时也可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负荷。还有, 同类型交易原则, 双方交易的标的必须是同一种污染物的排放许可, 不得在不同污染物之间进行交换, 这主要是为了防止一种污染物降低了而另一种污染物却增加了;最后, 交易过程监控原则, 排污权交易是一种经济手段政策, 经济手段有利也有弊, 因此, 排污权交易在市场主体间的交易过程难免会有问题产生, 这是就必须要将其置于环保部门的严格监督下, 及时制止和惩罚滥用转让权和非法牟利的行为, 保障交易的合法进行。

四、结语

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 探讨创新有效的环境管理保护机制对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是一项积极的举措。我国政府应该因地制宜、因势而动, 运用经济学、法学、行政学的指导思想, 运用法律的权利义务分配模式来协调排污者与排污者之间的关系, 及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制定适用于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法律条规。

摘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下, 经济的发展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不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这已经成为了我国政府和人民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在污染物排放方面, 人们引入了排污权交易管理理论, 本文主要介绍了排污权交易在一些国家的法律实践, 并论述了排污权交易法律制度的构建。

关键词:排污权交易,法律制度,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华.美国排污权交易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文化, 2012 (08) :52.

[2] 宋祥瑞.论排污权交易失灵与可持续发展法的干预[J].资源与产业, 2011 (12) :36.

[3] 胡春冬.环境容量资源配置和排污权交易发力初探[J].吉林大学学报, 2004.

上一篇:高校档案网站建设浅析——以中南大学档案信息网站为例下一篇:广州城中村违法建筑拆迁补偿问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