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教师培训心得体会教学心得

2024-04-17

郑教师培训心得体会教学心得(通用8篇)

篇1:郑教师培训心得体会教学心得

西畴县法斗乡中心学校教育教学 工 作 简 报

西畴县法斗乡中心学校教务处 2017年4月14日

参加“2017年云南省小语示范课进基地校活动(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站)”暨“2017年云南省参加全国小语素养大赛选手选拔活动”的心得体会

为了进一步促进云南省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学校的教学研究活动开展,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并为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选拔参赛选手,云南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在2017年3月26日发出了通知,“2017年云南省小语示范课进基地校活动(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站)”暨“2017年云南省参加全国小语素养大赛选手选拔活动”将于4月10日至13日在昆明日新中路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举办。此次观摩培训由于受到规模限制,我们文山州只分配到了10个名额。文山州教育局接到通知后,分了2个名额给我们西畴县,根据领导的意见和安排,我有幸成为2个名额中的一名观摩代表,参加了这次丰富多彩的观摩活动,下面就针对此次活动谈一些我个人的体会和看法吧。

一、课堂教学展示

课堂教学展示,是此次观摩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头戏,14位小学语文老师为我们呈现了14节精彩绝伦而又各有千秋的课堂。通过此次听课观课,我对“一节课的分析、评价方法”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应该说听课观课的能力与水平是在逐步提高的。那么,如何分析、评价一节课呢?

(一)掌握评课议课方法 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首先,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能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明确,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指所定的教学目标,能以课标为指导,体现学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知规律,难中易适度。

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点、难点内容,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难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巩固和强化。

2.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①体现科学性。一是知识内容科学,组织和讲授的知识技能内容无科学性错误;二是教学内容思想正确,体现新课程理念,符合教育教学的思想要求,不要偏离教育教学的初衷。

②体现发展性。一是促进知识、能力发展,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改变;二是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纠正错误的、偏离轨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3.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①教学氛围和谐、健康。一是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动作协调、配合默契、互敬互爱、民主平等、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互帮互学;二是课堂环境宽松、舒适,使课堂成为学生独立思考、发展个性、畅所欲言、乐于学习的场所,而不是把课堂当“监狱”,把老师当“恶魔”,把同学当“敌人”。

②张弛有度。一是教学密度适当,即教学的难度和速度适宜,不要使学生过度疲劳,当然了,也不能让学生过度轻松,我们做老师的很有必要穿插一些调节学生心理和生理疲劳、调节课堂气氛的活动和内容。二是提高教学效率,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但要特别注意,把时间、空间留给学生 的同时,老师们一定要加强对整个过程的引导和监督,不能“撒手不管”,更不能“放野马”,要放管结合、松紧有序、张弛有度。

③学生参与。一是参与的广度,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进行演示操作的人次和比率,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参与的广度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二是参与的深度,能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回答或提出有见解性的问题,进行有新意的操作演示的学生人次和比率。

④有效有序。一是教学方法有效,灵活使用教学方法;二是教学手段恰当,恰当选择并有效运用现代化或传统的教学手段;三是语言准确、简明,即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述准确、精炼,速度适当,无语病、无口误、无话把儿等。

⑤关注差异。一是进行分层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哪怕只是一点儿点儿发展、微乎其微的发展,也行,这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作为老师,我们千万不要觉得所有学生都应该是一个样,这根本不可能;千万不要对所有学生都是高标准、严要求,说实话,这很难达到;也千万不要对所有学生都是降低标准、放松要求、甚至放弃他(她)们,一旦这样,教育就废了,就没有希望了。二是随时调节进度,经常性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情况和程度,以便进行实时调控,使教学的速度、难度与学生的要求和实际相

适应。三是实施激励评价,采用多元评价标准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激励。

4.从学生活动上分析

从学生活动上分析,即观察学生学习的六个维度。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否对学习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学习兴趣,是否能自我调节和调控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不断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讨论并踊跃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平等、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合作,是否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建议和看法,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⑤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

己的观点,学生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争论,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

⑥生成状态。学生是否掌握应学的知识,是否全面完成了学习目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是否有满意、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5.从教师素养上分析

①看板书。好的板书,设计科学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有艺术性,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操作娴熟。

②看教态。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自然、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

③看语言。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④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电脑等的熟练程度。

6.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一是知识、技能达到要求,通过课堂教学,绝大多数(90%以上)学生掌握了教学目标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所有进步。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绝大多数(90%以上)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心情愉快,学习态度积极、向上。

(二)把握评课议课类型

课堂教学类型不同,评课议课的关注点也应该有所差异。1.研讨课。要围绕研讨,关注未来,要谈建议、主张,少说定型、定性之言。

2.示范课。关注闪光点,以介绍新思想、新思路为主,多说优点,少说缺点。

3.交流课。提自己的看法时,多一些商量,少一些武断,重点在互动。

4.调研课。注重观察分析,多谈现象,关注原因。5.检查课。评价的目标,多量化少笼统,关注点在综合性。

二、讲演故事展示

教育者要善于讲故事,此次观摩、培训,我们聆听到了《做学生心目中的一本好书》、《金色的鱼钩》、《长大做个好爷爷》、《冰

棍老鼠》、《世上最美味的泡面》、《选择》、《永远的第十一位教师》、《迟到大王》、《三袋米》、《聂耳故乡聂耳情》、《晚安,我的星星》、《会打喷嚏的帽子》、《你是我的奇迹》、《藏羚羊的跪拜》这14个故事。

其实,讲故事是中国传统教育艺术中的瑰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的《三字经》中就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故事,让一代一代的中国孩子,记住了故事中一个个令人难忘的人物,也明白了故事中所蕴含着的深刻的道理。

知识、道理,大多是抽象的。我们在很多时候,只是先记住了与之相关的故事,才记住了相关的知识和道理。成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

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孩子们来说,对于充满灵性的孩子们来说,听故事,是他们最为享受的精神大餐。在那一刻,他们心情激动,神情专注,眼睛里闪烁着智慧之光!在那一刻,他们的心智之门开启,潜能得到极大的激发,他们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

世界上没有一个孩子不是这样!

作为老师,如果你能够善于讲故事,善于常常把学生引入到你的故事世界里,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所以,做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师吧。

三、粉笔字书写展示

书写(粉笔字)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基本技能),写好粉笔字是每一位教师不可缺失的专业基本功之一,那么,教师为什么要写好粉笔字呢?

1.教师写好粉笔字是教师基本素养的体现,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

2.教师写好粉笔字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美的教育,能唤起学生丰富的视感体验;

3.教师写好粉笔字对本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促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应该努力练好粉笔字。

那么,如何写好粉笔字呢?

1.写黑板字的时候用力要均匀,还要注意板面的干净。因为黑板字很容易就会写歪,一旦写歪了整个板面就会很难看;

2.写黑板字的时候要注意身体的姿势,人一定要站直,肩膀要平,手要稳而且有力;

3.要注意拿粉笔的方式,用拇指和中指的第一节指肚对捏粉笔,食指指尖在上方压笔,力点在相同,个人觉得只要注意一下不要过力把粉笔折断就行;

4.写黑板字时要一气呵成,要把整个字都写完,切勿停顿,要注意板面整洁。

四、才艺展示

才艺展示环节最具魅力,也最为吸引人,每位参赛教师限时5分钟,展示个人才艺。我没想到,老师们竟是如此的多才多艺、尽显风采,为我们展示了古曲吟唱《采莲曲》、单口相声《书法与烹饪》、舞蹈《楚腰》、国画《竹韵》、简笔画《小青蛙回家》、手绘梅花《致意寒梅》、《魔术JAZZ》、国画(书法)《求真》、舞蹈《花腰烟盒舞》、舞蹈《俏花旦》、舞蹈《透红透绿小卜少》、舞蹈《竹林深处》、演唱歌曲《九儿》、舞蹈《漆吉蒙族》,一共14个节目。除此之外,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的部分师生还为我们表演了3个节目。

看到这些激情飞扬、活力四射的老师,我不禁在想:谁说教师孤独?谁说教育工作枯燥?谁说学生不爱老师?我相信,这次观摩培训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让自己成为一曲妙歌,一幅风景,一座山脉,一条河流,一本厚重且内容丰富的书。当我们自信十足地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时,我们不仅在向学生传授知

识,更在传达着一种风格,一种内在的精神,学生如何会不喜欢我们呢?

做自信的老师,做多才多艺的老师,做有内涵的老师,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犹如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五、参观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的一些思考

1.这个社会需要正能量,这个时代需要正能量,满满的正能量——送给正在追求梦想的你。

2.梦想从这里起飞,有了梦想,我们的心就会飞翔,有了飞翔,我们的梦想便不再遥远。

3.领导型人才成长的摇篮。——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 4.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核心价值观——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

①人自身:梦想、信念、自强、厚德、创新; ②人与人:感恩、友善、合作、包容、诚信; ③人与社会:遵规、责任、贡献、荣誉、爱国。

5.视教育为事业师德高尚,热爱学生业务精湛,勤于学习勇于探索。

6.天道酬勤。

7.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习近平

8.一切为了人类的幸福,一切为了祖国的富强,一切促进师生的发展。

9.中国梦,畅想我的2049年,梦想实施工程,筑梦路上——梦想在前方,我们在路上。

10.优秀品质从点滴小事做起,成就未来靠辛勤汗水积淀。11.认真研究、科学评价、积极启发、不断激励。12.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快乐学习、勤奋学习。13.专家型教师、教育家型教师„„

14.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习近平15.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6.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17.文科老师,如果没有人文情怀,可能会教出来一群有知识的混蛋 ;理科老师,如果没有人文情怀,可能会教出来一群有知识的坏蛋。18.理想课堂:给孩子一个走得进去的深度,给孩子一个感受真切的快乐。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上,老师要尽可能的给学生对的或者错的机会。孩子,才可以在对错中长大、成长。

19.不会烧香望隔壁,看看人家的备课本、听课本,观察一下人家是怎么听课观课的,再看看我们自己、想想我们自己„„反思中。

20.教师的语言来自于自己的耳——先倾听学生的需求,再说你该说的。

21.教师要学牧羊人:把羊群带往水草丰茂的地方„„而不是替羊们去吃草。

22.教师要唤醒学生,必须首先“自醒”,或者“先醒”。否则,只能“以其昏昏使人更加昏昏”,最终,自己也昏昏入睡。

23.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我们要把西畴精神与教育事业紧密结合起来。醒不醒在人,说不说在我;改不改在人,变不变在我;动不动在人,做不做在我。

24.教育依然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在教育的路途上,始终飘扬着一面叫“理想”的旗帜。

25.在现实中,最痛苦的教师,是那些真正有教育梦想,对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和主张的教师,尤其是那些面对现实、始终不肯妥协的 教师,他们所要行走的,绝不可能是康庄大道,他们只能在崎岖的小道上前行,他们甚至得不到同情、理解和支持„„

26.不求认同,只想碰撞,或许能撞出一点火花。

我在想,会有多少老师愿意改变自己?我们天天对学生说要努力,要创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可有几个老师愿意重新审视自己,愿意将自己从“舒适区”里驱逐出来,愿意活出自己,而不是一辈子只扮演“传声筒”的角色?不要以为你正在从事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光荣事业了,没有自己的思考,那只不过“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美颜版而已,你真正在乎的只是那几千块总觉得太少又舍不得放弃的“鸡肋”,然后稀里糊涂混到快退休了,还在那里悲叹:“当了一辈子老师,都不知道怎么教书了!”

其实,这就对了,知道痛了,说明开始苏醒了!

谨以此作为参加“2017年云南省小语示范课进基地校活动(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站)”暨“2017年云南省参加全国小语素养大赛选手选拔活动”的心得体会。

郑发贵 于昆明

二〇一七年四月十四日

篇2:郑教师培训心得体会教学心得

-------听李莉老师《语文课程改革之路径》有感

北元小学

郑艳红

2月22日至24日,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参加了“沁源县教育质量提升小学语文培训”我有幸聆听了李莉老师《语文课程改革之路径》的讲座,心中顿时豁然开朗,原来,自己十多年的语文教学都是在教课文,都是低效的。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从理论上讲,我当然毫不犹豫地说是“用课文来教语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却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放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上;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内容的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只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这难道不是在“教课文”吗?

这次听了李老师的讲座,我才明白真正的语文课是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教语文”。

“教课文”或“教语文”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李老师认为主要观察对象不是教师在课堂里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习后在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行为上有什么收获,发生了哪些变化。因此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是用课文教语文。

那么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那就是利用课文这个例子来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而我以往的教学跟大多数语文教师一样,正像李老师说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能追求“教过”,没能在“教会”上花时间,下工夫。因而致使学生语文基础不扎实,也就局限于“学过”而非“学会”。其实归根结底,就是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正如一些专家所说的,语文课失去语文味的问题。我们是犯了舍本逐末的错误啊!这才造成我们把语文课上成品德课、科学课的结果。的确,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这一目标应该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自然渗透的,应该注重的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而这并不意味着语文课就该上成品社课。而是应该在语文学习的同时,客观上接受思想情感教育,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认同,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当务之急便是找回语文课的语文味。

总之,课文仅是载体,我们的教学目标不是课文内容,而是学生一生受用的学习方法和语文知识。目前的教育现状是教师太强势,犹如教师坐在驾驶员的位置上,孩子坐在旁边,尽管老师喋喋不休,可学生却收获甚微,所以,我们该换个位子,让学生真正学会,真正会学,真正学以致用。让我们共同努力,真正变“教课文”为“教语文”。

篇3:大学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心得体会

一、教学能力

大学是提供给年轻人学习机会的地方, 教师的职责是给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 而不是把知识灌输给他们, 并让他们把学者们的观点倒背如流。如何给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呢?这就是高校教学的特点对高校老师的教学能力提出的一个考验。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学效果上, 这就要求各位年轻教师尽快进入教师角色。上课前, 应该要吃透教材、备好课、写好教案, 对教学目标、重难点、学生的整体水平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应该准确把握, 课堂上要有组织和实施教学的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效能方面, 表达教育教学观点要明确, 采用教学策略要恰当, 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活动能够很好把握。教学监控能力方面, 要对教学状况准确预测, 正确合理地评价学生, 擅长营造合适的教学情景并进行教学效果的反思。教学行为方面, 课堂规则要明确, 教学时间管理能力要加强, 能够洞察学生的真正意图, 并且对意料外的学生反应能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从而使教学行为顺畅。在平时, 青年教师要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 力争博采众家之长, 尽快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我认为, 听有经验教师的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岗前培训以理论性为主, 实践性、针对性不强的缺点, 能够给予年轻教师一个面对面的学习机会, 它有助于年轻教师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大学教育规律, 解决年轻教师在刚走上讲台时可能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但是, 听课的过程中, 年轻老师要做多种准备。要事先设想一下, 假如让我来讲授这部分内容, 准备如何进行, 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在课堂上不仅要听, 还要看, 仔细捕捉讲课者的语言和表情, 记下他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要仔细揣摩教者对教材的钻研, 重点的处理, 难点的突破, 教法学法的设计, 教学基本功的展示。还要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 看学习参与的情绪。听课后要马上进行总结与思考, 准确客观地评价其他教师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 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吸收他人有益的经验, 改进自己的教学。只有每次听课之后, 进行反复琢磨, 逐渐完善自己的教学, 才能起到听课的效果。

另外, 青年教师还应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的有关理念, 学习学校关于教育教学的有关制度。要利用各种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要具备一定的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锐化自己的思想, 发现问题, 认真感悟每一个环节, 用于探索, 推陈出新, 因材施教, 提高自身的终生职业能力。另外, 学校组织教师每年进行一定学时的继续教育, 涉及各个行业, 除了有效地丰富了老师们的知识, 教师们还通过不断的自我职能开发, 逐步掌握高超的教书育人技艺。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一位优秀的教师, 与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结构是分不开的。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 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教学的时候, 不能一成不变地照本宣科, 而要与时俱进, 结合目前科研的发展进行讲授。

在这期教学技能培训过程中, 年轻老师们通过对多位教学名师的教学观摩, 亲身体验了各位教学专家们是如何上好一堂课, 深感受益颇多。

二、师德的培养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不仅要教好书, 还要育好人, 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作为青年教师, 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荣誉感、责任感;既要学会做事, 更要学会做人。法国大文豪雨果说, 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因此, 青年教师尤其要牢记加强师德建设, 教书不忘育人。

在教育中, 师德培养的前提是要具有高尚的人格。在学生的心目中, 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美归国后, 拒绝高官厚禄, 创办乡村师范, 他赤着脚, 穿草鞋, 与学生一起种菜、施肥, 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教育事业上, 甚至把文稿的收入也用来教育孩子。他以“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人格, 在学生的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师德丰碑。我们年轻老师也要能够安贫乐教, 甘于奉献。对学生要以诚相待, 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要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动学生, 宽容地对待学生。举止要温文尔雅, 努力促成自己人格的完美。

三、学生的沟通能力

沟通, 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很重要的环节, 如果教师和学生沟通无障碍, 那么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将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如果不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话, 将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师生交流, 往往是单向的, 教师一厢情愿地滔滔不绝地说教, 学生被动地无可奈何地接受。这样的交流, 教师虽然煞费苦心, 但多数情况下并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因而也就找不到“因材施教”的突破口。在全面实施教学改革的今天, 要建立新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师必须由权威者转变为指导者、参谋者, 积极引导者。

那么, 应该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呢?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是关键, 而理解别人的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因此, 教师要习惯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要想与学生顺利沟通, 教师首先要学会换位思考, 经常问问自己:如果我是学生, 会希望老师怎么讲授课程?学生出现了问题, 也问问自己:如果我是这个学生, 会发生这种问题吗?我做学生遇到了这种问题会怎么办?也就是说, 要以学生的思维来判断事情的是非,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其次, 要端正对学生的态度。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在内心要真正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尽量少用指责性、劝诫性的语言和口气, 更不能对学生加以训斥甚至挖苦讽刺等;要学会仔细聆听学生的陈述, 善于抓住学生的思维动向, 多用商讨的口气, 建议性的语言,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 在此基础上, 深入浅出地将学生引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更高境界, 这样才容易使学生感受到信任和尊重。

四、总结

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我们要牢记以下几点:

1. 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价值, 爱岗敬业, 强化责任意

识, 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认真对待每一节课, 认真准备好授课的每一个环节。

2. 授课的同时, 不能放松自己对科研活动的要求, 只

有不断地进行科研活动, 才能够了解与把握相关行业的最新动态及成果。

3. 将学生放在平等的关系上, 不要生硬地指导、指挥

学生, 对学生的想法要注意倾听, 善于发现, 及时引导,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篇4:郑教师培训心得体会教学心得

两位专家的课,集学术与艺术于一体。课堂上,她们深厚的文化底蕴、规范干净的教学语言令人钦佩;对学生看似“蜻蜓点水”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诱导让人折服。尽管我还有些雾里看花,但总算明白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对照专家的示范课,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真令人汗颜,尽管我们也调整了学生的座位形式,课堂上也尽量避免“满堂灌”,但只是流于形式,做表面功夫,并未从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形式上进行彻底的“手术”。究其原因,還是不能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总觉得漏讲了某一处,就会留给学生一处空白。无法由“牵着学生走”过渡到“引着学生走”。那天,两位专家所进行的都是第一课时字、词训练和朗读训练教学,她们所采用的以朗读促进对词语的理解,再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感情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而我们在进行字词教学时,总是笼而统之认、读、记,学生死记硬背后仍然一知半解,更别说会应用。传统的教学思维在我们的大脑里根深蒂固,在这种思维控制下的课堂只能是呆板的、低效的。

俗话说:“看花容易做花难”。两位专家的示范课,给我打开了一扇窗,吹进了阵阵春风,对我们有较大的触动。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一定要仔细研读文本,寻找最佳教学突破点,并且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交还给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力争创造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篇5:郑振威2014企业文化培训心得

恍惚一瞬间,进入广联达已经7个月,对于这7个月的学习工作来说,每天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广联达的大事业、大学校、大家庭,这种温暖的氛围是很难有的,我以前进过企业,经历过其他企业的文化氛围,但截然不同,广联达所倡导的就是人性的管理,在这个追求全体员工的物质和精神幸福,用科技创造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主人翁。

通过这次的培训,使我有了更深的感触,对于公司有了全新的认知,做为企业的一员,我们就应该为公司的利益着想,要相信自己就代表公司,要在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提高执行力,完成公司赋予我们的每一项任务。公司一直倡导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要谦虚,不要骄傲;要每天反省;活着就要感谢;积善行,思利他;不要有感性的烦恼。这每一项,不单对于我们的工作,从根本上对于我们“作为人,何谓正确?”做出了诠释。做正确的事,做正直的人,光明正大的追求利润,这就是我们的基本工作和奋斗方向。

这次学习,通过广联达的发展历程,使我们更加坚信了信念的力量,更加坚信了当初的选择的正确,我们相信,在广联达只要我们想干,只要我们肯干,就一定会有所成就。公司给与我们的不只是岗位,更是一份信任,无数前辈的付出与他们的成就都在眼前,开始的迷茫逐渐淡去,通过学习的过程,使我知道了其实每个人都有过青涩的开始,不会并不可怕,可怕的就是不去接受,不去学习。记得经理一直问我们,怎样移动富士山?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自己走过去!放下过去,放开自己,勇敢的去接受,成功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做为销售人员,这次通过老师的讲解,从思想上,我们有了42条经营哲学来指导,从动作上,我们有了GCS来修正,从具体实施中,我们有了销售有效性来保障,有了这些强有力的工具来武装自己,实际的工作中就有了方向和方法。

其实,这次感受最深的就是和来自不同分支、不同岗位的同事的接触,使我明白了不少道理,在这些同事中,我以西安的耿鑫利为标杆,以后一定全力以赴。我们都在不同的岗位为着同一个目标奋斗,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我们办不到的事。这个一个不需要个人英雄主意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的是和谐的团队!

篇6:郑教师培训心得体会教学心得

他是一名学者,是业界不朽的学术家。他治学严谨,把握学术前沿,执着于探索创新,不断推出新成果。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撰写、主编的著作在国家图书馆藏3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学术空白,在海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声望。

他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中国共产党终身的信奉者。他把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研究作为终生奋斗的事业,每遇党和国家的重大纪念日和重要活动,无论工作多忙,也不管身体状态,他都积极关注,并举行相关讲座,即时进行解读。他告诫学生,作为党史工作者,永远要站在党的立场上,要有为党工作的意识。他一生珍视共产党员这一身份,直至90多岁时,仍坚持过组织生活,他用毕生经历践行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

他是郑德荣,是一位用生命为党书写华章的老人,是著名中共党史专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中国党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全国优秀教师,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原副校长......5月4日,在北京召开的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理论研讨会,郑老在病床上写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主要成果和宝贵经验》入选研讨会,可是,论文的主人却在前一天离开了这个世界。5月3日,郑老因病逝世,享年93岁。他走了,带着他的毕生信仰离开了,却留给了我们不竭的财富,留下了我们前进的“指南针”,指引着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蹄疾步稳。

他一生都视学术为学者生命,视学问为终生事业,在60岁的年纪,本可安享晚年,但他却立下“宏愿”,要用10年时间培养出10个博士,出版10部专著。30多年过去了,郑德荣远远超过了他的预期目标,达到了另一个学术高峰。

郑德荣与人合著的《毛泽东思想史稿》是系统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第一部专著,在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他主编的《毛泽东思想概论》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创立概论体系的教材,印刷13次发行100多万册,至今在全国高校广泛使用。

他说:“不管风吹雨打、不管形势如何变化,我对党的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坚定不移”,他还说“立志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和国家”,他生前最后一句完整的话是:“转达给我的学生们,要不忘初心,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郑老心中,他早已把个人信仰与中国共产党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命运与党紧紧联系在一起,把党史研究这份事业坚守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篇7:观《郑义门》心得体会

初看郑义门,为其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赐的“江南第一家”,宋元明三代正史为其列传,“十五代不分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的家族传奇而震惊。在婆媳同居而闹得鸡飞狗跳已不再是新闻的当下,几千人聚居如何有序、有治,且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秘诀应该就是他的家规DD《郑氏规范》。《郑氏规范》,长达168条,治家、教子、修身、处事,涉及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冠婚丧祭、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堪称世上最齐全的家庭管理规范,极具教化意义。正是这种智慧,指引着这个家族在历史长河中前行。《郑义门》动画片深入挖掘“郑义门”168条家规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家法如山》、《俭以持家》、《致力为公》等12个生动故事体现“家风”和“规矩”的重要性。

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是“教化为先”,小辈的郑桐因为外婆生病,没钱买药,偷了香炉、蜡烛台、戒尺等东西去卖,被家长们发现后,一向秉公执法的家长最后却选择了不惩戒和公开郑桐的行为,选择的是帮他一把,以教化代替惩戒。确实,言传不如身教,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真是说得人心服口服。“教”为教育,“化”是感化,即善于通过教育来启迪人、感化人,但其手段的高明程度却远非教育可比,它把政教风化、教育感化、环境净化等有形和无形的手段综合运用起来,既注重正面灌输道理,又注意结合日常活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明事达理,潜移默化,其效果要比单纯的教育深刻而又牢固得多。正如郑四叔所说,惩戒不是目的,只是教化的手段,如果有利于族人向善,虽万难而行之。这也就是郑氏家族得以延绵不绝的原因之一吧,既遵守规范又善于教化,能达到促使族人向善的目的,正如郑桐最后留下的眼泪,他是打心眼里知道错了也再也不会误入这样的歧途。联想到现在,有多少人会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网络上遍地都是愤青,现实中也多有一点点误会就拳脚相见的事,以宽容感化人,以行动教育人,促使整个社会向善,这样的人和事能多一点,再多一点,虽万难而行之啊!

另一点是“防微杜渐”.所谓防微杜渐者,以事虽小,而不防之,则必渐大,渐而不止,必至于,不可杜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便有“防微杜渐”之说,即防止不好之量变发展为质变。《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在老子看来,人之所以“常于几成而败之”,就是因其不能始终做到防微杜渐。《韩非子》亦有云:“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此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者也。”即言事物发展是一个由易至难、由细至巨的过程,故必须要“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这对我们年轻干部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点。刚开始工作,有热情有决心,刚正不阿,慢慢的,看多了所谓的机关作风,慢慢的可能学会了敷衍和应付;甚至是看多了不好的行为,自己不知不觉也觉得做一点小坏无所谓,那就可能走上被腐化的道路。

有了规矩,自成方圆。郑氏族人勤俭持家、清廉为官的背后,是家风文化的潜移默化使然。我们每一个家庭,也许都不曾有成文的家规,但是家风却时时刻刻体现在我们身上,言谈待人处事,都是我们家庭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记。家是基础,是我们国家的组成单元,家风是民风社风的根基,更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让郑氏家风中的精华传遍大江南北,家家都孝顺父母、兄弟团结、妯娌和睦、勤俭向上,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吾辈之幸也!

观《郑义门》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二】

初识郑氏一族,源自某日心血来潮外出游玩。跟着导航来到浦江郑宅,发现那儿有个小公园,风景独特,有很多石碑与牌坊。近前看去,仔细阅读,发现记载的是在那儿生活过的一些前人之遗风。细细玩味,心有所感。遂前去郑家古宅一游,收获颇丰。

再识郑氏一族,是在我的工作岗位上,学校组织集体观看《郑义门》动画片。动画片以生动、易懂、活泼的形式,深入挖掘了郑氏一族168条家规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家长郑濂的故事为经,以家规为纬,通过《以法齐家》《家法如山》《郑浩拒礼》《游街退匾》《正风除弊》《利人利己》等12个小故事体现了“家风”和“规矩”的重要性。

俗语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对于一个大家族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家规家风,前人多么优秀,那么相对的,后人就会多么没出息,光光只会享受前人给他们积累下的财富。而俗语又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郑氏一族来说,正是因为他们有“郑氏家规”规范着,有崇尚清廉的家规治家,所以郑氏一族才能得到当时的帝王赐予“江南第一家”的称号。

讲起“家风”,分开来无非就是两个很普通的字眼,但要是组合到一起,却是值得探讨。怎样的家风会影响着一族的人?我想看过《郑义门》动画片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家风正,则人品正,处世亦正,反之,家风不正,则人易怠,处世亦疏。家风是人品的镜子,也是涵养作风的基石。

如何将传统优秀的家风传承下去,是每个家庭的重任,也是每个炎黄子孙的重任。“忠、信、孝、悌、礼、义、廉、耻”,我们无法要求每个人一开始就都做到,但只要每个党员试着去努力,从小事做起,由自己影响到家人、自己的孩子,进而影响到身边的朋友,相信这个社会就会风清气正。

观《郑义门》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三】

“树家风,讲家规,讲家训。”郑义门八世同堂,子孙不得分家,家有168条家规,三千多人聚集在一起,享有“江南第一家”的光荣之称。郑义门的家法如山,“哦,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违反家规者,将受到严惩。

看了《郑义门》电视剧之后,我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受益匪浅,终身难忘。《郑义门》的家规被编成一部动画片,时长10分钟左右一集,主要介绍了郑义门的家规、家风,让我们后人学习。动画片《郑义门》电视剧里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人物的服装严格依据朝代、身份、性格而设计,对话合情合理,绝不迂腐乏味,再加以动画片所特有的神态、动作的夸张化,既不失严谨,又别具匠心地引导观众去了解、感悟这《郑氏家规》当中所蕴含的道理。该电视剧采用古装动漫形式,深入挖掘“郑义门”168条家规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家长郑濂的故事为经线,以家规为纬线,通过《郑浩拒礼》、《俭以持家》等12个生动故事体现“家风”和“规矩”的重要性。

“国由家起,有国才有家,治国因从治家开始。”我们的家长从小就教育我们,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别人的东西不能拿。从而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正直,不能贪钱财,贪图名利。看了郑义门让我懂得“以责人之心责己,以宽恕之心恕人。”还告诉我对人严格就是让人从小懂得做人的道理。“惟俭可以惜福,惟俭可以养廉。”

“万里江山涤荡,笔墨圣贤篇章,礼义忠孝典藏,国法家规名扬,为国清廉一方,为家仁厚一堂,血脉千古流芳,清风盈袖坦荡,重道无私担当,守信从简清亮,不染尘俗欲望,尊长爱幼安康,有礼有序有方……”

观《郑义门》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四】

历史上,一个家族累世合居被朝廷旌表,被称为“义门”。郑义门合众生活的热闹场景,延续了十五世之久,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是郑氏家族世代繁衍的集中地,郑氏的传世故事在当地有口皆碑。走在古色古香的郑宅镇小街巷,很容易触摸到与郑氏家族有关的生活细节,小镇上一副楹联、一块碑文、一座亭子都留存着历史的浓郁痕迹,郑氏宗祠门前两旁的“耕”、“读”、“忠信孝悌”、“礼义廉耻”10个大字,经过儒家的 “孝义”理念长期浸润,逐渐演化为长达168条的《郑氏规范》,涵盖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等方方面面,形成了环环相扣、完整的家族管理体系,也成为族人历世承袭的行事“密码”,使郑氏家族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时游刃有余。

因为家规传承,郑氏家族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约束力,郑氏族人自觉以家规为尺,注重自我修为,共同缔造着家族的累世繁盛,也因此,《郑氏规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并被载入了《宋史》《元史》和《明史》。

家族是整个民族的组织片段。在崇尚“家国”概念的儒家文化系统中,郑氏家规承袭的伦理文化、责任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具体投射和浓缩,郑氏族人在时代变幻中始终恪守家族精神,展现着炎黄子孙对民族文化几千年如一日的尊崇。

郑氏子孙中有173人出仕做官,没有出现过因贪墨而罢官的现象。郑氏族人勤俭持家、清廉为官的背后,是家风文化的潜移默化使然。在全国党员干部和群众中传播郑氏的廉政文化和良好家风,具有重要的思想引领意义。

2015年5月,根据浙江省委、省纪委的统一部署,浙江省广电集团、浙江卫视旗下蓝巨星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担了廉政文化动画片《郑义门》的统筹任务。

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立足于当下解读历史,实力雄厚的制作班底是完成这一目标的基础性保障。在浙江广电集团主导下,一个强有力的项目团队迅速形成:曾承担《大清盐商》、《四十九日祭》等电视剧的编剧工作的南柯(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现任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被选定为编剧;擅长三维动画制作的上海河马动画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从5家竞标单位中脱颖而出,承担主要的制作工作……项目团队到郑宅镇走祠堂,访村庄,听取郑氏后人讲述其祖先的义举,研读金华风物志、浦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料,深入郑义门的风物深处,开启了艰巨的创作之路。

观《郑义门》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五】

这是一种跨越千年的影响。孝的高洁,义的醇美,自打从那户郑姓人家的组成之后,便从未离开过这片民风淳朴的土地,至今依然在浦江县那幽远的小镇里口耳相传……

郑义门,又被皇帝提名为“江南第一家”。郑义门位于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自北宋崇和元年(1118年)至明天顺三年(1459年),郑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历时340余年,被称做“廉俭孝义第一家”,至今已整整闻名了900多年。郑义门一家长达168条的传世家训《郑氏规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郑义门的家风、家训、家规为我们家家户户树立了榜样。

郑义门这个家族之所以能够几百年的同居,跟这个家规是密不可分的。《郑义门》电视剧一共十二集,每一集都讲述了郑氏家规中的家规、家训。看了《郑义门》电视剧,让我们懂得了:家风正,则民风淳、政风清、党风端,“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治国从治家开始。郑家人之所以能够十五世同堂,三千多人一齐吃饭,是因为一条条不可触犯的家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家法如山不可轻易违反。《郑氏规范》虽然是郑氏的家训,延续的是郑家的家风,还包含着生活的态度、道德修养、学识涵养,仍然适用于现代家庭,乃至整个社会。正式规范共有168条,他这无不体现出了郑氏家训的重要性。

篇8:郑教师培训心得体会教学心得

一、坚持少而精力倡学生自主学习

1.“少而精”的缘起

1964年2月13日, 毛泽东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教育工作座谈会 (也称春节座谈会) 。在座谈会上, 毛泽东主席批评了当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方针、路线是正确的, 但方法不对。学制、课程、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都要改。现行的课程太多、压得太重, 非常摧残人——课程可以砍掉一半, 学生要有娱乐、游戏、打球和课外自由阅读的时间。现在的考试办法是用来对付敌人的办法——实行突然袭击, 题目出得很古怪, 使学生难以捉摸, 还是八股文章的办法。这种做法是摧残人才、摧残青年, 我很不赞成, 要完全改变。

当时, 毛泽东主席这番讲话在国内教育界引起极大的反响, 而郑忠斌, 也正是从毛泽东主席的讲话中受到启发, 开始沉淀其“少而精”的教学思想。

郑忠斌说, “在我上大学时, 教育界就提出了‘少而精’的问题, 倡导要减轻学生的负担, 主要渊源是1964年毛泽东主席在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们那时候刚进大学, 学习负担较重, 所以对于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减负问题比较赞同。当我进入中学教学后, 我发现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 所以在我的教学过程中, 我就有意识地做到“少而精”, 有意识地减轻学生的负担”。

2. 何谓“少而精”

为了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自主, 为了减轻学生的无益而过重的负担,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育理论界提出教学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少”是针对教学内容的数量而言, “精”是针对教学内容的质量而言。简言之, “少而精”的核心, 即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筛选, 抓规律、讲方法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那么, “少而精”的内涵是什么?大致包括四方面:一是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讲的活动要少些、精些, 以便腾出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主动学习;二是在一个单位时间内, 学生学习的量不能太多、太杂, 否则就学不进去, 学不好;三是教学方法要抓主要矛盾, 不要分散力量, 面面俱到, 结果什么也教不好, 学不好;四是要抓住关键规律, 仔细讲清, 便于学生触类旁通, 解决类似的相关问题。

3. 如何做到“少而精” (1) 研读教材是基础

“少而精”教学思想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重点的把握。教师不能被教材牵着鼻子走, 要学会活用教材, 要善于根据学生的情况和需求, 对教材的内容、结构和顺序等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 即“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但在教学内容的选取, 特别是教学难度的把握上, 很多教师处理不好, 常常陷入“面面俱到, 越深越好”的局面, 导致老师累、学生更累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 郑忠斌指出, “教材包括的知识内容非常多, 授课时, 教师不必做到面面俱到。哪些内容是学生能自己学习的, 哪些知识需要老师重点讲解, 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只有将教材钻研透彻, 核心问题才能解决”。归根结底, 教师要想做到“少而精”、实现高效率, 研读教材是基础。

(2) 巧抓核心是关键

在钻研教材、打好基础的前提下, 巧妙地化繁为简、提炼出核心是“少而精”教学思想的关键工作。在访谈中, 郑忠斌说:“有的老师是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讲解罗列一遍, 但我讲的一般都是重要的知识点。教材中有些内容是需要掌握的, 有些内容是需要了解的。在新授和复习时, 我都将重点放在‘掌握’的层次, ‘了解’层次的内容我一般不讲, 学生自己看书都能知道。”

关于巧抓核心的做法, 郑忠斌指出, “‘少而精’, 是指我的教学内容经过了很多次筛选, 我主要给学生讲解那些重要的内容, 重复训练的内容很少。例如, 在一次听课中, 我听到这样一道推断题:一种物质能分解为三种物质, 试推断这种物质。那位老师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在讲这道题, 他为学生归纳出11种物质。学生因此学习得非常全面, 若再遇到这样的题, 学生可以直接从这11种物质中一一筛选, 最后产生答案。但如果让我讲这个问题, 我绝不会这么讲, 我会主要讲两种最重要的一分为三的物质:碳酸氢铵和碳酸氢钠。至于其他几种物质, 等遇到特殊情况时再考虑, 没有遇到就不用考虑。对于这一道推断题, 那位老师要讲100分钟, 而我用15分钟就可以讲解完毕”。

总而言之, 郑忠斌通过对教材的长期研究, 抓住最先出现的碳酸氢铵和最常见到的碳酸氢钠作为教学重点, 将“一变三”的分解反应从11个浓缩到2个, 不仅为学生提供他们最需要的内容, 更极大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3) 构建知识网络图

知识网络图又叫概念关系图或认知地图 (concept map) , 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诺瓦克和高温 (Novak&Gowin) 基于奥苏伯尔的概念同化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首次提出的。它是一种由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知识之间关系的结构表征, 是一种表征、检查、修正和进一步完善个体知识结构的认知工具。知识网络图既是心理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工具, 也可作为教学设计的有效方法。

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识表征的研究成果表明, 知识的呈现方式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有着很大影响。结构化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各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 更快、更好地形成认知结构, 打下活学活用的基础, 而知识网络图是展示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的最直观明了的一种方式。教师通过绘制相关内容的知识网络图, 可以深入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同时借助教师所呈现的知识网络图, 学生也能够比较清晰、全面而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的整体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了解当前所学的某一知识点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位置及与其他知识的关系。

在实现“少而精”的教学时, 郑忠斌非常擅长使用知识网络图帮助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整理。他常说, “我们要把书读薄, 读薄了就形成了知识网络图, 然后再用这个网络图去分析问题”。对于构建和使用知识网络图, 他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知识网络图的应用主要有两个要点:一要体现知识的层次性, 二要体现作为‘生长点’的知识 (这往往也是高考要考的内容——笔者注) ”。

(4) 发挥学生自主性

布鲁纳曾说, “我们教一门科目, 并不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 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 而不是结果”。[1]要做到“少而精”, 一方面要求教师认真研读课标, 整体把握教材, 有技巧地提炼出核心要点;另一方面还需教师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辅助课堂教学。

郑忠斌从小自学能力就很强。而在实际教学中, 他也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访谈中, 我们了解到, 郑忠斌的课通常分为三个阶段:40分钟=10分钟+25分钟+5分钟。一节40分钟的课, 他会将前10分钟交给学生自学:其中5至7分钟让学生读书, 主要读当天要讲的内容;还有3至5分钟的时间用于学生讨论或提出看书过程中不明白且需要老师讲解的问题。他认为, “现在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 要做的习题很多, 很多学生学完化学后化学教科书上一个字都没有, 他们甚至没有阅读过化学教科书。所以我坚持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当节课的内容, 并给他们留出相应的时间”。在25分钟的讲课时间里, 他主要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难于理解的内容, 而对学生读书就能明了理解的内容就不再讲授。每节课末尾, 他还会留5分钟作为机动时间, 用于学生提问、作业布置等。

二、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 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郑忠斌在教学中引领“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

1. 文理分班分别对待

在北京八中, 学生在高二时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或学习程度进行文理科的选择。虽然高一的学生还未分文理科, 但在郑忠斌看来, 教师也不应给所有的学生提一样的要求。他指出:“如今, 学生刚进入高中就要朝着高考的目标努力, 学习任务非常重。对于已经决定选择文科的同学, 只要他们能了解基本的化学知识, 能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化学问题即可, 老师应该减轻他们在化学上的压力, 为他们留出更多的时间学习史、地、政等学科。如果化学老师给这些学生很大压力, 他们就会因为学习困难而回避化学, 所以, 化学教师在高一年级的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不能要求太严格。例如, 在高一年级的化学习题集里, 不仅有基本要求, 还有探究类的习题。在使用这本习题集时, 我明确地对学生讲, 以后立志学文科的同学只要把前面的基本要求学好就可以了, 后面的探究部分不用看。”

等文理科分班后, 郑忠斌会要求理科班的学生在暑假中把高一习题集里的探究提高部分完成。在他看来, 如果“一视同仁”, 想学理科的学生会一个劲地往前赶, 把后面的作业都做了, 而想学文科的学生就会很被动, 老师讲后面的作业时他们根本就听不懂。而通过分别对待的策略, 可以避免部分学生因学习化学压力大而产生对化学的反感情绪, 因此, 他一直强调:“不要要求所有学生都达到理科高考的要求, 对文科学生的要求要适当降低, 对理科学生的要求要适当提高。”总之一句话:教学目标应清晰分层, 文理科学生应获得不同的对待。

2. 不同兴趣不同期待

在现实教学中, 几乎每位化学老师都会遭遇这样的现实, 在所教的班级中, 学生往往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学生对化学很感兴趣, 他们十分愿意学好化学;第二类学生特别不喜欢化学, 他们对化学没有任何兴趣;第三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一般, “老师让我学我就学, 不让我学就算了”。面对这三类兴趣不同的学生, 教师该怎么展开教学?

面对这一问题, 郑忠斌通常会这样做:对于学习化学有兴趣的学生, 他很注意保护和发展他们的兴趣。在保证他们学好课上知识的情况下, 如果还有余力, 他就会给他们一些额外的辅导和鼓励, 让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更浓。因为他们以后有可能会选择学习化学专业或从事与化学有关的职业。在他看来, 教师在这类学生面前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对于不爱学习化学的学生, 他认为没有必要非要求他们将化学学得很优秀, 但他会要求他们具备基本的化学常识, 要求他们在学完化学这门课时能顺利通过考试、不影响毕业。对于那些对化学学科兴趣一般的学生, 他会积极引导他们对化学产生兴趣。在他看来, 教导这类左右“飘忽不定”的学生对学习化学产生兴趣, 是对化学老师的严峻考验。

3. 分层能力分层要求

我们知道, 学生之间不仅存在兴趣的不同, 还有能力的差异。不过, 在郑忠斌看来, 同一班级的学生在基本知识的掌握上并不存在太大的悬殊, 但在后面的拓展、理解和提高部分可能存在不同的层次。

郑忠斌认为, 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保证中等偏上的学生的学习。对于那些能力较强、成绩较好的学生, 他会给他们一定的自由度——在学期末时, 如果这部分学生要在课堂上看其他的书或者做其他的试题, 他都不会干涉, 但会询问他们是否还存在问题, 当讲到十分重要的内容时, 他也会要求他们认真听讲。对于那些学习上存在困难、跟不上的学生, 他会适当地给他们安排补课, 给他们个别指导, 保证他们能够掌握基本知识。

在普通班和实验班的教学中, 郑忠斌同样秉承“分层能力、分层要求”的原则:在实验班的教学中, 他会将很多内容展开来讲, 因为实验班的学生理解力比较强。而在普通班, 他会对教学内容做出一定的取舍, 讲得会相对简单。在他看来, 在普通班讲得过多, 反而不利于学生的理解。

三、紧抓学科特色培养实验能力

英国培根曾指出:没有实验, 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也是中学化学教学和评价的重要内容。在新课程中, “实验化学”是化学学科的八大模块之一;在每年的理科综合高考题中, 都有一道化学实验题。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等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一直以来, 化学实验教学都面临一个严重问题, 那就是学生看演示多, 动手少, 甚至有时候看演示都少。早在20世纪90年代, 郑忠斌就意识到这个问题, 也因此提出他的实验教学“两原则”以及“演示实验必演示, 演示实验学生做”的理念, 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喜欢化学实验, 多开眼, 多动手, 锻炼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1. 实验教学“两原则”

20世纪90年代, 本着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郑忠斌在实验教学中做了很多改进: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从过去的老师在前面演示、学生在下面观察, 改为学生和老师同时做实验。但是, 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出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化学实验, 考试不重视, 学生也不重视。当时两个学生一组做实验, 常常出现的情况是一个学生做, 另一个学生旁观。加之当时很多实验是验证性的, 或者是老师已经在课堂上做过的, 学生提前已经知道了结果, 所以, 有的学生不怎么喜欢做化学实验, 还有的学生把做实验当成游戏, 缺乏研究的态度。

面对这样的现状, 郑忠斌首先想到的是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于是他提出了化学教学实验的第一条原则:老师做过的实验或者过于简单的实验一律不强求学生做。老师做过的实验学生都看过了, 再让学生做他们也不会有什么兴趣;而那些很简单的实验, 如果再让学生做一遍, 就算不枯燥, 学生的兴趣也不大。

相比以往的学生, 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学生已经开始高度关注自身的安全,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开始躲避实验, 例如做有机化合物的实验, 有的学生听说某个物质有毒后马上就不愿意再碰。事实上, 尽管实验中偶尔会接触有毒有害的化学试剂, 但做实验所使用的量并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可学生往往认识不到这一点, 对实验的恐惧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实验。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郑老师提出了实验教学的第二条原则:尽量选择那些没有危险的实验让学生做, 打消学生对实验的恐惧感, 提高他们做实验的兴趣和能力。

2. 演示实验必演示

“演示实验必演示”, 这句话听起来没什么特别, 但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在实际的教学中, 由于时间、仪器和药品等的限制, 很多教师都无法保证这一点, 遇到比较简单的演示实验, 一些教师会略去不做。但在郑忠斌那里, 他不但会将大纲要求演示的实验都演示给学生看, 还会尽量为学生拓展视野。在访谈中, 其学生这样告诉我们, “实验在我们的课程中比重较大。在离高考还有一两个月的冲刺阶段, 郑老师把很多稀有的、整个八中只有一套的实验用具都搬过来给我们看, 给我们一一演示这些用具的使用方法。那些实验用具郑老师都会操作, 而且特别熟练。在试卷上看实验用具的图片和看到实物差别很大, 我们看了实物之后, 对这些实验用具的使用方法和用途就非常清楚了。以后看到卷子上相关实验用具的图片时, 我们脑子里都能浮现出郑老师当时的具体操作方法”。

而在做很多演示实验之前, 郑忠斌还会在课下做预实验, 以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顺利与成功。对于郑老师的这一特点, 他的同事这样评价, “如果不做预实验, 我们认为很有把握的实验, 也有可能在真正做实验的时候出现一些纰漏, 导致实验不成功, 因为化学实验存在着量的问题、浓度的问题, 并且它涉及很多细小的器具, 例如火柴、玻璃棒等。按理说, 郑老师演示实验的经验非常丰富, 但他所有的实验都要在事先做一个预实验。在这一点上, 我觉得我们青年教师应该向郑老师学习”。

3. 演示实验学生做

在如今的考试中都有实验考试环节, 也要求学生在教师面前做实验, 学生上讲台做实验演示并不稀奇。但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 郑忠斌让学生上讲台做演示实验, 实属开先河。对于高二年级的学生, 那些要求观察一些现象的实验, 他都会请学生到前面给大家演示。对于高三年级的学生, 实验基本都是探究性的, 他更是让学生亲自操作, 自己只在一旁辅助。

此外, 在实验课上, 郑忠斌还十分尊重学生的兴趣,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实验过程中, 总有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稀奇问题。对于学生的问题, 他都会在课下亲自做一下实验后再给出答复。如果某位学生想尝试一下某些物质之间是否能发生反应, 或者有什么样的反应现象, 只要他觉得这个实验没有什么危险, 就都会带领学生去实验室, 为他们提供实验条件, 让他们自由地探究。虽然八中的实验室是开放的, 但在当时很少有老师能像他这样让学生自由做实验。

4. 创新性改进化学实验

为了提高化学实验的可观察性, 增强学生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学习效果, 郑忠斌还对一些演示实验进行了创新性的改进。例如, 铁和硫粉反应的实验改造。他指出, “对于铁和硫粉反应生成硫化亚铁的实验, 以往教材中的实验做法就是将铁和硫粉放在一个试管中加热, 让同学们看到红热后发生反应的现象。如果这样操作, 前排的学生看得还算清楚, 但后排的学生因为离得比较远, 再加上这个反应过程很短, 有的学生还没看清楚, 反应现象就已经结束了。为了能让所有学生都清楚地看到该反应现象, 我找来一块砖 (后改为石膏板) , 在上面抠出“硫化亚铁”这一化学符号字样的洞, 并在洞里撒上硫粉和铁粉的混合物。然后, 我拿出一根烧红的玻璃棒, 从砖的一头开始将混合物点燃。之后, 火苗就像一条龙似的, 在整个砖上蔓延。最后, 原来铁和硫粉混合的灰黄色粉末, 变成了黑色硫化亚铁的固体。

通过这样的改进, 实验的反应现象就特别明显, 即使有的学生在反应开始时没注意, 也能清晰地看到这个反应的过程。此外, 这样的砖头 (或者石膏板) 还可以重复使用, 为教学和学习提供了方便。

四、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把化学教活

“从生活走向化学, 从化学走向社会”是化学新课程的标志性口号, 化学是与生活、生产紧密结合的学科, 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医学等都有密切的联系。帮助学生发现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身影, 了解化学的现实意义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教学中, 郑忠斌非常重视化学的实际应用价值。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 还要让他们看到化学与日常生活、最新科技成果的联系。他表示:“对于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事件, 只要事件出来后, 我们作为老师就要查资料, 看能不能找到跟教学相结合的点, 这样, 就能让学生接受一些最新的信息。在每年的化学高考题里, 大概都有20%的题涉及最新的化学成果, 或者是与化学相关的一些事件和问题。虽然我们教学的内容是最基础的化学知识, 但是如果有与社会发展有关的、被报道的新信息和新成果, 我就会尽快将它们糅在我的教学过程中。”

正是因为这样的理念, 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 郑忠斌就将它与乙炔和苯联系在一起, 使学生对这三种有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他的具体讲解分这样三步, 第一, “从三聚氰胺的名称, 我们能很快联系到苯的合成”。第二, “由于乙炔合成苯没有生产意义, 现在的教材已经不讲了”。第三, “乙炔分子中含有碳碳三键, 三个乙炔分子聚合而成苯;氰胺分子中含有碳氮三键, 三个氰胺分子也可聚合, 组成一个六连环, 即三聚氰胺分子。为什么三聚氰胺填充到牛奶里面能误解其为优质牛奶?请做两道简单计算:氨基乙酸和三聚氰胺的含氮百分数。由于蛋白质含量是用氮的含量来表示, 三聚氰胺含氮量高达66.7%, 这就使得牛奶里面的含氮量增高, 使人们误解为蛋白质含量高, 其实就是坑害人们”。总体而言, 他的讲解具有三方面意义。首先, 准确抓住切入点, 联系已有知识, 提高学生的接受效率;其次, 强调联系实际应用;最后, 结合三聚氰胺的化学反应设计习题, 并用习题反过来呼应三聚氰胺违规利用的原因。

乳制品中含有三聚氰胺是2008年11月发生的事情, 2009年1月的大学提前招生考试里就考到了三聚氰胺的相关问题。因为郑忠斌之前跟学生讲过这个问题, 所以学生面对这个考题时就比较容易。

此外, 郑忠斌还很注重化学与环境等社会现实问题之间的联系。在一次试卷讲评课中, 联系一周前北京下的一场大雪, 他针对道路遍洒融雪剂的情况, 对学生进行了知识扩充和环境教育。他说, “融雪剂常见的有氯化钙融雪剂和一种有机融雪剂, 前者便宜, 后者较贵, 但前者对环境有不利的一面——氯离子对一些植物的生长不利, 例如土豆就不能施用含氯离子的化肥, 所以说下过雪后人们为了当时的方便, 连人行道上都撒了大量的融雪剂, 明年不知道对那些植物会产生什么不利影响。我们的社会, 不应该只关心眼前利益, 而应考虑到未来发展”。

诚然, 课堂上郑忠斌将化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例子还很多, 学生们对此也深有感触。

一位学生说, “硫酸工业的废气里有二氧化硫, 若直接排到空气中会造成污染。在学习这节内容时, 郑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处理二氧化硫的办法:例如可以通到石灰水里生成硫酸钙, 这样就能形成石膏, 可以直接拿出去当建材用;还可以通到氨水里面, 浓缩结晶, 生成亚硫酸氨, 再蒸发后形成比较纯净的二氧化硫——因为废气里面的二氧化硫浓度不高, 形成比较纯净的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后, 可以再次形成制硫酸的原料, 也就是使废料转化成原料再循环使用”。另一位学生说, “在学氯元素时, 郑老师告诉我们, 很多情况下游泳池是用氯气来净化水的。不过他告诉我们现在有一个新型化合物——二氧化氯, 比氯气的净化效果更好。郑老师还给我们详细讲解二氧化氯比氯气好在哪里, 为什么能被广泛应用, 怎么制得二氧化氯, 二氧化氯有什么性质, 等等。其实, 这些知识都不是课本要求掌握的内容, 但他会带领我们将化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学得很全面, 学得很深刻”。

郑忠斌的上述做法, 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提出的改革目标和理念:“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2]

从上述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 郑忠斌将化学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相联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从生活现象、生活事件中抽象提炼出化学问题, 让化学学习内容来源于生活;二是引导学生将化学学习内容运用到对生活现象和生活事件的分析和解释中, 让化学学习内容服务于生活。这样做, 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它让学生感到化学学习内容并不陌生, 体验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很有用”, 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从而对所学内容理解更加深刻, 记忆更加牢固。试想, 如果我们每个学科的教师都能这样做, 那么学生厌学的现象和学习困难的学生都将大大减少。

参考文献

[1]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上一篇:八年级地理卷面分析下一篇:五年级关于雨中的伞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