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小学音乐《两只小象》教学反思

2024-05-12

人音版小学音乐《两只小象》教学反思(精选6篇)

篇1:人音版小学音乐《两只小象》教学反思

我在上《两只小象》时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首先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给每个孩子提供了参与音乐活动的空间,以便学生能够展示自我。

在教学中我以故事情境导入,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我抓住这一契机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如:第一段歌词教学中我采用了《两只小象》歌曲伴奏音乐做为故事的背景音乐,加上老师形象的动作和丰富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了故事情境,把孩子们带进了森林中,调动了学习情趣,同时感受到歌曲的情绪,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情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在第二段歌词学习中我以夸小象展开教学,并应用了孩子们喜欢的玩具手偶一边演示,一边和学生夸小象。此外还让他们用手偶亲自来表演,这样一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激情,激发了掌握两段歌词的决心,以“动”调动了学习激情,使学生在动中感悟,加强对歌词的理解记忆。

在唱歌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给学生丰富直观的画面,引发学生唱歌的欲望,让孩子们好象真得走进了情境中,快乐的渡过35分钟提高了课堂气氛的活跃性,在学生创编表演中体现了动脑、动手、动口、合作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设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展示自我的欲望,达到了教学目的。

篇2:人音版小学音乐《两只小象》教学反思

在教唱这首歌曲时首先让学生说说小象有哪些特征,然后听三遍音乐让学生说说哪句是问;哪句是答?接着按节奏连歌词,生生对练,跟伴奏练,最后学唱歌曲及为歌曲律动。一节课下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很喜欢这首歌曲表现力很好,通过多种形式演唱歌曲,使教学难点轻松解决,但这节课我认为不足的地方在于律动的地方,老师想让学生自己随音乐律动,但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活跃,老师先前也没有将舞蹈动作编好,使这一环节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希望自己在以后的备课中,能更完善、更仔细。

篇3:人音版小学音乐《两只小象》教学反思

首先, 音乐教育这门学科是一个交叉性的学科, 它与哲学、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谢嘉辛说过用人类学的概念来看音乐教材或者作品我们需要看到的不仅仅是音乐的本身, 更重要的是探究它背后隐藏着的“文化”, 把目光转移到音乐产生和制作的文化背景上, 才能更好的去把握音乐的本质与意义, 所以我们在分析教材的之后也要同时看到它包含的文化底蕴。其次, 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将音乐作为文化教育的一种手段, 从而能学生才能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音乐教育的文化目标就是要承担起传承古今中外优秀音乐文化尤其是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使命。在21世纪全球化趋势日益彰显的今天,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逐渐成为了一种社会浪潮, 音乐教育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目前美国的教育者们在进行教育的过程当中已经不再只是单纯地去注重知识与技能了, 更重要的是让同学通过音乐学习去了解文化了解历史, 那么中国也应该建立一种文化教育的概念。2011版新课标出来以后, 教材也随之进行了改革。我所要研究的对象就是教材中的文化特征, 以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的小学音乐教材为例。

二、小学音乐教材的特征

1. 曲目选择的本土化

最新的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是目前使用最广泛也最具影响力的教材之一, 我所属的安徽省芜湖市所使用的就是人音版的教材。教材中曲目选择的本土化含义其实包含两个本土化, 一个是相对于世界来说的中国传统音乐, 一个是更小范围的国内地方音乐。在这套1-6年级十二本的教材当中有七十多首首来自于我国各少数民族以及地方的民歌。民族涉及广泛包括新疆维吾尔族, 新疆柯尔克孜族、新疆塔塔尔族、蒙古族, 藏族、彝族、仡佬族、云南纳西族、壮族、云南哈尼族、土家族。地方民族也是搜集了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包括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吉林、山东、陕西、湖北、云南、台湾地区的民歌, 甚至北京当地的童谣也被吸收进了教材。另外教材中还有两个亮点一个就是古诗新唱, 中国的古诗词文化可以说是博大精深, 古诗词谱上朗朗上口的旋律, 让学生生从一年级就开始以他们最感兴趣的方式去学习枯燥无味的诗词从而能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典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还有一个就是京剧进课堂, 在五年级上册的第八课中就选择了《踏雪寻梅》和《打虎上山》两个片段, 国粹是经典, 教材是传承经典最好的载体。

2. 教材内容的多元化

新编人音版的小学音乐教材中不仅仅包括了中国非常多的优秀文化, 在强调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当下教材当中大量的使用了世界各地各民族的优秀音乐。比如教材中收录了挪威、德国、法国、巴西、英国、美国、日本、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民族的一百二十多首歌曲, 与中国乐曲不同的是这些歌曲中简单地用于教学, 难懂的像交响曲或者协奏曲来说就只能作为欣赏和聆听曲目了, 但是这也为我们营造了一个高雅的艺术氛围。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灌输一种世界平等的音乐观, 让孩子们知道世界有很多同本民族一样很好的音乐, 但是不同的音乐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音乐的好坏。

3.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人音版新教材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关于教学方式已经不仅仅是局限在过去的“教师教、学生学”的状态了。以前老师一上课就教学生唱歌, 唱会了就算完成任务, 现在不一样, 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引导者与合作者。最新的教材加入了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合作式地去实践音乐, 用音乐剧的表演方式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音乐, 作曲家的成长故事以及乐曲的创作背景也大量地引进到课本中来。在学习音乐的同时我们希望培养的是学生学习的能力以及人文修养。同时很多中国乐器以及西洋乐器也纷纷进入孩子们的眼帘, 他们因为好奇心会去问会去思考, 老师在这个时候抓住机会灌输给他们的知识点便很容易印刻在记忆中, 根深蒂固。这样不同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上课的效率, 新课标中一再强调的审美性与实践性也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三、结语

篇4:人音版小学音乐《两只小象》教学反思

关键词:人音版 湘教版 教材比较

一、研究背景

(一)教材的定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对“教材”的定义是:1.根据一定学科任务,选编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技能体系,一般以教科书的形式来具体反映;2.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

由此可见,教材是教科书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课堂教学中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学生进行课堂学习、进行实际操作的工具。

(二)小学音乐教材概况

曹理在其专著《音乐学科教育学》①中对教材的定义为:“音乐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音乐的一切教学材料。它包括音乐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刊、辅导材料以及教学辅助材料(如图表、教学影片、唱片、录音、录像磁带、教学软件等)”。《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音乐教材包括“学生用教科书和与之相匹配的音响、音像教材及教师教学参考资料”。音乐教科书(课本)是教材整体中的主体部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知识载体,是衡量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二、两个版本音乐教材特点的比较

(一)对两套教材的共性分析

1.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诚然在人音版的教材中是有所体现的。教材的作品选择情感充沛,具有美的意识、美的韵律、美的图片等诸多特点。例如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的《杜鹃圆舞曲》《牧童短笛》等欣赏曲目,让学生们在倾听优美旋律的基础上,再配上漂亮的插图,看着欢快活泼的画中人,学生们也会情不自禁地跟随音乐的旋律美感而舞动起来。湘教版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编入了许多简单形象的曲目,如《唱呀,跳呀》《好朋友来啦》《牧童遥》等作品,这些作品简单、易学,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再配之与内容相关的漂亮图片,学生在这种赋有故事性、内容性的作品中,参与学习的欲望会更高。

2.以学生为主体。《课程标准》中提出:“音乐教材应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审美认知规律,提供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及学习音乐文化知识的机会,为学生终身学习和音乐审美素质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人音版的教材正是抓住了这一中心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品的选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及学习息息相关。例如小学一年级上册的《玩具兵进行曲》《可爱的动物》这几课都提出让学生模仿机器人、小动物的声音及动作,这样的选材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兴趣,让学生在这种愉快的律动中体验音乐、学唱新歌曲;又如湘教版教材中的音乐作品《买菜》这堂课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极为贴近,在教材练习设计中要求学生“跟随音乐模仿买菜的动作”,通过这些音乐知识的学习、模仿,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实践当中,让学生们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上增加乐感、节奏的要素,从而培养音乐兴趣。

(二)对两套教材的个性分析

教材曲目选择分析。《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的编写建议中提出:“教材的编写内容要将各个领域的内容进行融合,要有利于欣赏、演奏、演唱等活动的综合运用。在教材所选曲目中,民族传统音乐、专业创作的经典作品、优秀的新作品等均应占有一定比例”。从教材的编写内容来看,人音版每单元曲目容量较多,每个单元都有固定的创编活动,曲目分类较为全面,学生能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加强音乐的素养和技能。而湘教版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民族特色尤为明显。例如《我的家乡日喀则》(藏族)、《其多列》(云南哈尼族)、《乃哟乃》(土家族)、《幸福花儿开心上》(柯尔克孜族)、《苗家儿童庆丰收》《吹起羌笛跳锅庄》(羌族)、《举杯祝福》(乌孜别克族)、《上去高山望平川》(西北)这些民族作品大力弘扬了民族传统音乐与文化,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两个版本教材编排内容和曲目分類比较

内容是教材编撰的重要部分,笔者对两个版本小学一年级上册内容和曲目整理如下:

两套教材在曲目分类也存在些许差异,主要如下:

儿歌

器乐(唢呐、竖笛、古琴)

音乐情景剧

民间音乐

湘教版 戏曲说唱

西方音乐

古诗朗诵

创编活动

儿歌

民间音乐

器乐(竖笛、柳琴、古琴、二胡)

戏曲说唱

人音版 西方音乐

流行音乐

读童谣

游戏

从以上两个版本教材内容和曲目的归类来看,人音版教材的器乐作品较为丰富,在小学高年级阶段中也渗入了流行音乐作品。湘教版教材单元容量较少,但曲目分类比较丰富,注重学生创编与实践,更是在教材中加入了音乐情景剧。

四、两个版本教材呈现方式比较

《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用教科书要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文字要简明,富有趣味性和可读性,教师用参考资料除了用文字表述的教师用书之外,要大力提倡开发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音响材料要紧密配合教科书的选曲”。两个版本教材封面的设计中都呈现出了新课标和新课改的意图。经过观察比较,人音版运用全版彩页印刷并使用了大量色彩鲜明、生动多样的精美图片和动画。湘教版用了不同少数民族儿童歌舞或演奏器乐的图片作为封面设计,每课中也穿插了相对应的少数民族儿童进行歌舞表演的图片,让学生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风俗和地域文化。

五、两个版本教材不足之处

逻辑性不强。人音版和湘教版教科书分别是按照单元主题和课时的形式来编排教学内容的,人音版在每个主题中都囊括了演唱、欣赏、音乐文化等方面。这种新颖的编写方式,让学生不再处于被动式学习的情况。然而过于突出主题便会导致每个单元之间知识与技能相对减弱,教学达不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效果。器乐教学和乐理知识的学习对学生来说相对比较困难,如果学生对音乐知识了解不够彻底和全面,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计划也就无法顺利完成。例如教材中第二册第七课的《巧巧手》,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渗入在四首音乐作品当中,不难看出这一单元的知识量过大且偏难,小学生很难将这些知识点和要求完全掌握。而人教版在每课时与教材的每册中也缺乏逻辑性。教材中每课时的容量较少,使前一次的课时很难为后面的知识内容服务。如在第一册“狮王”一课中,教材设计了聆听《彼得与狼》选段和《动物狂欢节》选段《狮王》,这些曲子只有单纯的旋律,学生很难听懂。

六、结语

乐教材决定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对音乐教材的探究是一项长期而久远的工作,教材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紧随时代的脚步,才不会被淘汰。当然,要实施好新教材以及提高新教材的可行性,我们就要把教师、学生与教材三方面的关系设定为相互联系、相互发展、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不断地增强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加强师资培训,小学音乐教材才能呈现出勃勃生机,我们的小学音乐教学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注释:

①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可恨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庄钟春晓.我国新课程标准音乐教材(七至九年级)的比较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任姗.三版小学音乐新教材的比较研究——以人音、人教和湘艺版小学低学段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5]安娜.义务教育阶段冀版、湘版、人教版音乐教材比较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篇5:人音版小学音乐《两只小象》教学反思

1、听赏音乐《大象》;

2、模仿大象的动作;

3、学唱歌曲《两只小象》

从聆听体验活泼欢快的音乐为切入点,以音乐的基本要素节奏入手,通过听、拍、唱、演系列的综合音乐实践活动,在敢表演和游戏中学会知识,在模仿动物的叫声中,体会音乐的高低、长短、强弱。

篇6:人音版小学音乐《两只小象》教学反思

在听范唱学歌曲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带着问题想象,从听、视唱、讨论、评价中用自然、柔美、亲切的歌声去演唱歌曲,使孩子们懂得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好孩子。

一年级孩子是好动、坐不住的,因此在学会歌曲后,为了使学生更轻松愉快地有感情演唱歌曲,我设计了歌表演。问问学生“两只小象怎样问好?怎样表现象鼻子?大象的动作是轻松的还是比较迟缓的?一拍走一步还是一小节走一步好哪?”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想象中展开表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为了使乐曲更丰富些,在打击乐器伴奏中,请学生在打打、敲敲、听听、想想中,动脑筋用强弱弱的三拍子强弱规律为歌曲伴奏。

为了奖励同学们,检验歌曲学唱和节奏掌握情况,特别设计了“找朋友”游戏,除了两只小象是好朋友,还有谁可以成为好朋友?这时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各种小动物的头饰,给同学们讲规则:“一会儿要听音乐找到和你一样的伙伴,音乐结束时两个好朋友要戴好头饰,坐在一起。”同学们会兴高采烈地投入到游戏中去。

最后进入到歌曲创编。同学们已经很有感情地通过各种形式对歌曲进行了演唱,并已熟练的掌握了歌曲节奏,该到他们发挥自己创造才能的时候了,由于刚才同学们每个人都戴了不同的头饰,因此创编起来有了一定的提示不是很难。老师从头饰中引导学生可以创编成这么多不同的小动物来演唱,但是太多了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给学生,于是老师给统一一下,从家庭养狗谈起,让学生说出养小狗是最多的,从而进行“两只小狗”的创编活动。在师生、生生的热烈讨论、评价中进行完歌曲创编。最后老师把一首自己创编的歌曲唱给同学们听。“上课精神要集中,下课游戏放轻松,爱学习呀爱劳动,我们都是好儿童。”让学生懂得这首歌曲不仅能创编成小动物,还可以在学习、劳动、纪律等许多方面创编,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创编,最后在学生自己创编的歌声中结束了音乐课。

上一篇:国土人大代表述职报告下一篇:xx感恩节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