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教学反思

2024-04-21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教学反思(精选17篇)

篇1: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年、月、日》教学反思

学校:马河滩民族小学 教师:禹 红 霞

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教学反思

《年、月、日》 教学重点是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及相关的知识。设计这单元教学内容时我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生活体验,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年月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难点是发现并掌握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反馈,归纳出: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有31天,是大月。四、六、九、十一月有30天,是小月。二月是平年有28闰年有29天。大月和小月的记忆有一个拳头法,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感兴趣,于是采用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总不差”,来帮助他们记忆,这一内容本来很枯燥,但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很快就记住这一知识点,可见儿歌也是一种很有效率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来说,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因为儿歌记忆既轻松又便于记忆。

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去发现、去讨论。观察 2000年至2013年的年历,得出: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具体有以下几点做法::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在本单元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问题,让学生说出最开心的日子或者节日,学生回答了很多,引出了课题。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让学生合作交流观察不同年份的年历,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完成所发下来的记录卡。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独立思考后才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这样使每名学生都“动”起来,从而避免有些学生只等着听别人的,不去自主思考。

3、本单元概念多,容易混淆,因此知识的记忆、巩固、深化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练习中尽量优化了以“生活”为背景的数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实践。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有以下不足的地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及相关的知识。如:大月、小月,闰年及平年的认识等,我在备课时以为大月、小月的判断这些知识挺简单的,有时教学过程只是蜻蜓点水,对知识的巩固做的不是很到位。今后,我还要在教材的研究上深钻,下功夫,保证教学过程每一步都是落到实处。优化学生的学习氛围,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篇2: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教学反思

魏田丽

这部分的学习内容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计算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本课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体验上要达到以下几点:

1、在实际情景里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计算。

2、在探究算法中,让学生与他人交流,享受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见解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树立应用数学意识。

4、让学生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的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关键:在于学生能掌握好乘的顺序以及两个积的数位。新课程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计算的教学,首先要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于是我根据学生特点,在导入部分主要借鉴了孙老师的做法:我在课堂开始就从学校购新书入手,再现了学生熟悉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把计算设置在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之中,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愿意去主动探索知识。

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的图书馆要为大家添置一批新书,要求我们老师先去书店看看,选些同学们都比较喜欢的图书。老师在上个周末就去了一趟书店,选了一些书目。现在想请我们三1班的同学来帮老师一起来选一选,好吗?出示3套书《脑筋急转弯》(一套24本,每本12元)《唐诗宋词》(一套12本,每本13元

《上下五千年》(一套11本,每本22元),由学生选出最受欢迎的书,从而引出本堂课的数学问题24×12,让学生以探究、活跃、高昂的精神状态参与学习过程。从课堂反馈来看,效果较好。当然,在课堂中也有不足之处,由于我在此环节中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说说喜欢的理由,影响了后面的教学进度,需要以后改进。此外,我在创设此情境时如果出示的是直观的书或把书面拍出做在课件上,这样更直观、形象,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

篇3: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教学反思

1. 梳理生字难词, 在自主复习的基础上巩固难读字、难写字、形近字。

2. 紧扣单元主题, 讨论课文分别“观察了什么, 发现了什么”。

3. 聚焦重点句段, 体会问句在文中的作用, 研究作者如何由“观察”引出“发现”。

4. 回放单元习作, 通过找一找、添一添, 在习作修改中用好问句。

【教学过程】

一、链接学习起点, 梳理字词

1. 呈现单元生字表, 将学生自主复习时认为难读的字显红、打点。

(1) 指名读读这些字, 随机正音。

(2) 同桌互读, 评价。

2. 回顾单元词语表, 将学生自主复习时认为难写的词加以统计, 并以柱状图呈现。

(1) 聚焦书写难点——“大概”。 (全班17位同学认为这个词难写) 交流写好“概”字要注意什么。

(2) 依次呈现另外五个词语, 随机交流要注意的笔画。

(3) 现场听写词语。

(4) 校对、反馈和修改。

小结:碰上这类难字要“多用眼睛看一看, 多动脑筋想一想, 看得清, 想得明, 字词自然记心间”。

3. 呈现园地中“我的发现”, 辨析几组形近字。

(1) 同桌互读, 相互正音。

(2) 聚焦较难的两组词, 说一说它们的不同处。

干燥急躁分辨辩论

(3) 尝试编口诀识记。

(4) 完成练习, 校对。

(设计意图:有效的复习前测学习单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 准确把握课堂起点。教师根据学习单调整教学内容, 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让复习更有针对性。学生通过复习单作课前自主梳理, 对复习课知识点有提前的了解, 在课堂上的学习也将更加投入。有效的复习前测学习单起到变课堂“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的作用。)

二、紧扣单元主题, 复习句段

1. 呈现单元导语, 聚焦单元主题。

你是否留意过鲜花的开放?你是否观察过星星的闪烁?你是否注意过蜜蜂的飞行?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 都有着无穷的奥妙。让我们认真阅读本组课文, 一起去了解作者发现的秘密。我们还要留心观察, 看谁有更多的发现。

(板书单元主题:观察与发现)

2. 围绕自主复习单, 展开讨论。

结合课前梳理情况, 交流四篇课文分别写“谁观察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启发点拨: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和“发现”有序地写出来的?

3. 聚焦课文问句, 发现语言规律。

举一:聚焦《花钟》一课中的问句。

……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原来, 植物开花的时间, 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

a. 去掉语段中的问句读一读。

b. 感受问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

c. 体会疑问词在句中的作用。

反三:合作找出另外三课中的问句, 在文中做出标记, 圈出疑问词, 读一读, 体会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完成小组合作单。

(设计意图:观察总是和提问联系在一起的。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善于使用问句引发读者的思考, 以这个为学习的切入点, 通过找问句、读问句、圈疑问词, 体会作者在问中思考, 感受问句在文中的作用。既加深了对单元主题的理解, 又学习了语言表达的形式, 得意兼得言。

考虑个体差异的实际, 该环节采用四人小组协作完成。小组分工减轻了个体学习负担, 小组互助促进全员参与, 提升了学习热情。每个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在自主学习中思考, 在合作学习中感悟, 在探究学习中成长。)

三、回放观察日记, 修改习作

1. 呈现学生习作一, 找找文中有哪些句子引起了你的思考。

我们的面前摆着三样物品:杯子、棒子和鸡蛋。我心想:这三样物品能做什么实验呀?我刚想完, 老师就宣布了“:今天我们要做一个鸡蛋浮起来的实验。”实验正式开始, 老师先把鸡蛋放入水中, 然后往杯子里装水。可是, 鸡蛋一点儿动静都没有。我心想:是不是该往里头加点盐才有效果呀?我正这么想着, 只见老师就往里面放盐了。

交流问句, 感受它们在文中穿针引线的作用。

2. 呈现学生习作二, 为它加上合适的问句使文章更流畅。

可是等了好半天, 鸡蛋还是没浮起来, 水也变得浑浊了。我们又放了许多盐, 哇!鸡蛋渐渐上升了。我们欢呼雀跃起来。

交流汇报。评一评, 谁补入的问句更好?更能引发思考?

3. 修改自己的习作, 展示交流。

篇4: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教学反思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学具、教具准备】

教师要准备课件和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白纸一张,一面画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小格,学生准备边长1分米、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请同学们思考后回答这样3个提问。

展示课件一。

1. 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长度单位。

2. 让学生说出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教师板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同学们想看动画片吗?老师今天让同学们看个短片,还要请同学们当个裁判。展示课件二(短片内容:两个同学背着书包走在上学的路上,手里各自拿着自己小长假旅游时拍摄的照片。小明说:我的照片是2平方分米。小强说:小明我的照片有198平方厘米比你的大,我的大我的大……争论不休)。

师:请同学们给他们裁判裁判,是小明的大,还是小强的大?

生:小明的大,小强的大。(意见不能统一)

师:大家的意见不一致,我们暂时把这个问题放一放,待会儿再说行不行?

二、探究新知

1. 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教师出示一个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拿出1分米的正方形。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看,它的边长是1分米,谁能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平方分米)。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4人小组合作的力量,动手做一做实验(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

生1: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10=100个,所以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生2:我们用直尺去量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边,边长正好是10厘米,所以它的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生3:老师告诉了我们这个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刚才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有的用摆,有的用量,还有的直接将分米换算成厘米来计算。同学们真聪明。但不管用什么方法,这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如果用平方厘米做单位就是……

生:100平方厘米。

师:同一个正方形,我们用平方分米作单位是1平方分米,用平方厘米作单位是100平方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板书)

接着让学生左手拿着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右手拿着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看看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

2. 迁移类推,理解进率

师:从上面的实验过程中,我们知道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那么同学们再想一想: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从上面的试验中选择一种最合适的方法,来加以说明)

学生汇报: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这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分米)。

师: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书)

3.总结概括,掌握进率

师: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生: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在课题后板书100)

三、应用拓展,巩固进率

师:我们了解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又知道了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100。下面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1. 出示例3:一块正方形水泥砖,砖面的面积是25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厘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个人的推想过程。(1平方分米是100平方厘米,25平方分米就是25个100平方厘米,所以25平方分米=2500平方厘米)

2. 做一做:(学生说出推想过程)

3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6平方米=( )平方分米

3. 小结:以上几道题都是高级单位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这样的题首先想到进率,(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100)有几个高级单位的数就有几个100。

四、综合训练

1. 练习二十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 练习二十的第5、6题。(1、2组做5题,3、4组做6题)每组抽一生在黑板上做。

3. 找三组一生评讲第6题。

五、课堂小结

1. 结合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小结。

师:这堂课你学会什么?学生说,教师小结。

2. 师:现在我们能给小明和小强当裁判吗?(在齐声回答之后请一生裁判)

篇5: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三台小学陈渊

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比较、生活中的小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篇6: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少,认识学习四个表示水果的单词:banana, apple, strawberry, grape.其中strawberry的读音是难点.在由图片导入单词后,板书,领读,跟录音读,学生当老师领读,最后又设计了一个找一找的活动来巩固这个单词.但课下细思量,其实责任还是在我。我只让学生从形,音上进行了整体的感知学习,学生呢,只是机械地模仿,没有弄清楚为什么这样发音。议课时有老师建议将这个单词分成两部分来教。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这个方法我也曾不止一次地用过,但今天由于心理素质差,太紧张,竟没有想起。当局者迷。

一、游戏活动设计较多,课堂气氛活跃,但游戏有形无神。

1、在检查复习阶段设计的开火车读单词游戏,只让两排学生读,覆盖面不广,且节奏慢。如果节奏再快一些,让全体学生参与,不仅教师了解了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且在学生中间也会形成竞争。

2、猜一猜这个活动信息差不够大,学生兴趣不高。若改为只露出一小部分,根据局部猜整体,可增加被猜物品的神密感,让学生充分练说所说单词。

3、找一找这个游戏是为突破strawberry的读音这一难点设计的,但在活动时由于没讲清游戏规则:找东西的人离目标近时要高声读单词,反之,声音要低。从高到低这个度学生把握得不好,致使找东西的学生很茫然。其实,当时我只要示范一下这个游戏,学生立即就会明白。这个游戏做起来会更有趣味性。

二、歌曲教学方面。学习歌曲是本节课的目标之一。课始颀赏了这首歌,单词掌握之后,让学生学唱此歌,我先领读歌词,之后让学生跟录音唱。无奈歌中生词较多,学生只听了个大概。也没有学会此歌。

篇7: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教学反思

1、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课标中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他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释与应用的过程,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注重让学生与已学过的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在对比中理解和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给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从生活中选择数学无素,会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

篇8: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教学反思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 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犯, 保卫中国安全, 派出志愿军 赴朝进行 的正义战 争。1950年10月8日, 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10月19日, 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分别从安东 (今丹东) 、长甸 (diàn) 河口、辑安等地渡过鸭绿江, 进入朝鲜作战。从10月25日至12月24日 , 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 连续进行了两次战役, 歼敌5万余人, 于12月6日收复平壤, 并把敌人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初步扭转了战局。

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7日, 志愿军发动了第三次战役, 歼敌1.9万多人。1月25日至4月21日, 志愿军再次发动第四次战役, 歼敌7.8万人。4月11日, “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被撤职, 由侵朝美军第八军军长李奇微接任。4月22日至6月10日, 志愿军又取得了第五次战役的胜利, 共歼敌8.2万余人。

美国在形势更加不利的情况下, 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 同中朝代 表签订了 《关于朝 鲜军事停 战的协定》, 历时3年零32天的朝鲜战争结束。中朝军队共歼敌百余万人, 其中美军39万人, 击落击伤敌机12200余架, 击沉击伤敌舰艇257艘, 击毁和缴获敌 军各种作 战物资无 数。至此, 中国人民抗美援朝运动也胜利结束。

朝鲜停战后, 中国人民志愿军又帮助朝鲜人民为战后的恢复和建设做了大量工作。1958年10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 返回祖国。

篇9: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教学反思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戏剧单元。学生对戏剧这种文学样式的了解相对缺乏,但对影视作品却并不陌生,大多数学生还是影视或影星迷,这就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切入口。教学时可先从师生都熟悉的一部影视作品切入,然后引出剧本的写作,介绍剧本的特点:有高度集中的矛盾冲突,跌宕起伏的情节结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本单元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为: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与相关的各种活动的开展,把握剧本在语言运用、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上的特点,加深对现实人生的了解与体验,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均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日出》是戏剧大师曹禺的一部力作,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成就与创作风格。《钦差大臣》是俄国杰出戏剧大师果戈理的代表作,它所揭示的结构性腐败被称为“绝对的、永恒的、世界性的邪恶”,因而超越了时空,至今回响不绝。《放下你的鞭子》是我国街头剧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产生过巨大的历史作用。这三个剧本,横跨中外,风格各异,有助于学生认识多样的人生和多样的文化。学生对本单元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较为陌生,教学中应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手段(幻灯片、录像)帮助学生了解作家生平与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全剧剧情,鼓励学生多渠道地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戏剧的特点,也为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戏剧作品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要通过分角色表演和课本剧排演,让语文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深入体会戏剧冲突和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在活动中体味探究与创造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基本特点:激烈的戏剧冲突,凝练的戏剧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

2.通过戏剧排演的指导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合作意识。

四、课时分配

本单元总课时为10课时:《日出》3课时,《钦差大臣》3课时,《放下你的鞭子》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写作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

《日出(节选)》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日出》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和考虑戏剧特点的前提下,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排演课本剧的形式组织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阅读、探究的兴趣;二是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和有关剧情,在丰富学生戏剧知识、帮助学生解读课文内容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一种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审美愉悦。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语言特点,特别要了解课文是如何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的。

2.从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出发,把握作者憎恶腐朽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课本剧的排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戏剧特点,培养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家作品

(二)讨论感知戏剧情节

请几个同学口述课文梗概,互相补充和订正,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讨论探究

1.课文主要的戏剧冲突是什么?是怎样发展的?

2.从这几次矛盾冲突中可以看出黄省三怎样的性格特点?

(四)在把握戏剧内容和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

1.理解这篇戏剧的语言特色。

(1)剧中人物语言不仅要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所处的特定环境。重点朗读黄省三控诉潘、李二人的台词,体会并读出黄省三的内心感受。

(2)试补出破折号后省略的话,并说说剧本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文中有三处破折号用得特别传神:

①那你还可以到街上要——

李石清故意不把话说完,想试探一下黄省三,看他有什么反应,他看到了黄省三脸红不安的样子,似乎有些幸灾乐祸。

②您说,要我去——

对黄省三这样一个胆小怕事的读书人来说,他不敢说出,也羞于说出这个“偷”字来,他没有这个胆量。

③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

黄省三被逼急了,心里发出绝望的吼叫“我非要杀了你”,但是面对潘月亭的怒喝,被吓住了,不敢说出“你”。对黄省三的怯弱李石清早已看透了:“他是说他要杀他自己——他这样的人是不会动手害人的。”

2.两人一组选择某一人物的某一段台词,诵读并解析,互相评议,进一步通过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心理。

四、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日出》。

《钦差大臣(节选)》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钦差大臣》描写了一个偏僻的小城里发生的一段故事:以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吏听到钦差大臣要来视察,个个惊慌失措,竟将一个过路的贵族子弟赫列斯达可夫当作“钦差大臣”,对他百般逢迎,拼命贿赂、拉拢。课文节选的是第八场和结尾部分,也可以说是这部喜剧的高潮部分和最富讽刺意义、最精彩的部分。这部分很适合排演课本剧,宜在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和相关剧情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分角色演出,在演出过程中体味作品漫画式的人物形象、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和独具匠心的剧情设计,从而充分发挥戏剧表演的学习功能。“哑场”一节,可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此时各种人物的内心感受,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剧中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简约传神的舞台说明分析作者笔下漫画式的人物形象。

2.欣赏作者精巧独特的剧情设计和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

3.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解这部讽刺喜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有条件的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钦差大臣》影像资料。学生为分组排演作必要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及相关剧情,导入新课。

(二)学生分角色朗读,目的有三:其一,进一步了解剧情;其二,揣摩人物语言和心态,把握人物的神态、动作和个性特征;其三,为短评写作奠定基础。

(三)分小组表演,思考问题:

1.以竞赛形式分两组演出,学生评点、交流。

2.剧中市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揭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3.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有什么表现?想象一下,真钦差到了之后,他们将会有怎样的表现。(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言之成理即可。)

4.画出赫列斯达可夫在信里对市长及其他官员的评价,以此入手,分析赫列斯达可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五、写作指导

自选角度,写一篇小剧评。参考题目:1.一幅绝妙的讽刺图——《钦差大臣》人物形象分析;2.讽刺戏剧的一个范例——谈谈《钦差大臣》的语言艺术;3.此时无声胜有声——试析《钦差大臣》的“哑场”设计。

六、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整部《钦差大臣》。

《放下你的鞭子》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放下你的鞭子》是抗战初期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街头剧。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戏剧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欣赏戏剧的一般方法。故此,应让学生在独立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交流,把握人物性格、作品主题及社会意义。同时,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他们对戏剧特别是对街头剧的认识。运用本单元知识,尝试自编自演小话剧。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卖艺汉、香姐、青工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普遍的社会意义。

2.在整体把握剧情的基础上,了解街头剧政治性、鼓动性、时效性、通俗性相结合的特点。

3.巩固并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自编自演小话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交往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相关知识导入新课

1.街头剧

街头剧又称活报剧、广场剧,多以大众关注的政治时事为题材,对观众进行形象化的宣传,是一种反映时事新闻的短小活泼的戏剧样式,因常在街头演出而得名。街头剧具有很强的政治性、鼓动性、时效性、通俗性,它所反映的往往是当时最热门的话题。

2.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烈火燃遍中国。广大民众急需发动和组织起来进行一场全民族的抗战。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应运而生。它不管在哪里演出,都激起了观众对日寇的极大仇恨,不知有多少热血青年就是因为看了这部街头剧深受感染和教育而毅然奔向了抗日的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放下你的鞭子》这样的街头剧,成了团结民众、发动民众、鼓舞民众奋起抗战的有力武器。

(二)从整个剧情和相关台词入手,探究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编写小话剧

篇10: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82、83页内容。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24时计时法学生在生活中有广泛的运用,这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24时计时法”还是个很抽象的概念,因此在课堂上,我为学生精心选取了大量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素材,通过让学生比一比、拨一拨,说一说、辨一辨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一天中时间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计时法的计时方法,体会时间与生活密不可分,利用钟面等直观教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探索“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材分析】

《24时计时法》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24时计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互换。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通过展示时间轴,将一日的时间展开,将抽象的、不断流逝的时间与直观的数轴联系起来,借助几何直观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24时计时法;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真正体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知道一天有24时,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并能对两种计时方法进行熟练的转换。

2.学生经历动手操作、体验感悟,理解24时计时法的计时方法以及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

3.感受24时计时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价值,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合理安排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能够正确的将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转换。

【教学难点】

理解24时计时法的计时方法以及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钟面模型,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视频)播放两个好朋友相约明天7点见面的场景。

2.小结。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

1.探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

2.19时?这是一种什么计时法?他跟我们说的晚上7时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计时法。

(二)探究24时计时法

1.了解1日是24时:

(1)观察钟面,看看和我们平时见到的钟面有什么不同?

(2)介绍:1日为什么是24时。

(3)揭示什么是24时。计时法

2.体验感知24时计时法: 拨一拨,尝试解决三个问题:

a.从0时到中午12时,经过了()小时。

b.从中午12时再到0时,又经过()小时。

c.一天是()小时,经过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转了()圈。

3.经历过程,体验感知:

(1)探究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迎新年视频)

新的一天就是从晚上12时开始的,因为是一天的开始,所以我们也叫作0时。

(2)边解说边用课件演示时针转第一圈。

(3)边解说边用课件演示时针转第二圈。

(4)小结。

(5)完成表格:两种计时法的表示方法。

4.拨一拨:

同桌合作,拨出一天的作息时间,并说说这个时候你在做什么。

5.教学时间轴,探讨今天、昨天、明天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写一写:

师描述,学生用不同的计时法记在练习本上。

2.同桌互出一题,同桌完成。

3.辨一辨:

两种计时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总结两种计时法。

4.找一找: 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用24时计时法来计时的?生说一说,教师课件展示一些。

5.用一用:

出示车辆禁行标志:看到这个牌子,你知道了什么?

老师今天早上开车在7点20准时到校,可以通过吗?

下午18点回家,可以从这条路上通过吗?

四、拓展延伸

1.介绍古代的计时方法。

2.探讨24时计时手表。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24时计时法

1日=24时

24时计时法:(根据课堂生成板书)

篇11: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学习内容中“面积”与“周长”一直以来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学生在学习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时候,往往容易把它与周长的计算混淆了。对此,特意安排了“面积与周长的比较”一节练习课,旨在对已学知识加以区分和归纳,同时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与周长扫清障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学生了解面积与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求面积的问题理解为求周长,求周长的问题理解为求面积。本课中,以求黑板四周的长度(周长)和贺卡的大小(面积)作为契基引入,关注引导学生从概念、计算方法、计量单位上进行方法的比较,让学生更牢固掌握面积与周长的区别,意在深化概念本质,从而达成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安排一节练习课,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和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概念,能熟练地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计算方法,以及正确使用它们的计量单位。并能灵活地运用面积与周长公式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首先,我以激趣导入,营造一个“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情绪和亲切感,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本课中,以“六一”儿童节的话题引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自主探索。始终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本节课以始终“比较”为主线的思维方法,通过直观性引导学生采用比较的方法和积极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对知识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分析,能使学生更切实地掌握各个知识要点的联系和区别整理成表,使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篇12: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反思

这一单元教材,是围绕儿童丰富多彩的同年生活这一专题展开的。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和时间赛跑》《检阅》《争吵》为精读课文,《绝招》为略读课文。

《和时间赛跑》是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情绪的散文。“我”因外祖母去世而悲伤不已,后来听了爸爸的一席话,看到太阳落山、鸟儿飞行等自然现象,明白了要珍惜时间,体会到了时间的重要性和怎样珍惜时间。《检阅》讲述了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对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节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争吵》围绕课文“我”和克莱帝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绝招》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文中细致刻画的小柱子这个人物形象鲜活欲出,跃然纸上。可以说,他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典型代表,很多学生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尊,好强,不服输。此外,在语文园地中,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分别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同学交流自己学本领的经过,这样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对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愿说。

篇13: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教学反思

一、谈话导入, 激发幻想“热情”

学生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 对《西游记》中孙悟空非常熟悉。同时, 也看过很多动画片, 如《喜羊羊和灰太狼》、《猫和老鼠》、《奥特曼》等, 学生对里面的动物、植物、人物的神奇“变化”常常心驰神往。教学时, 教师可以在学生认知经验的基础上, 让学生相互介绍看过的动画片中的动物、植物、人物变成什么, 是怎么变的。随后再引导学生说说如果自己会变, 想变成什么。这样的引导, 既开启了学生的记忆之门, 引起对“变”的遐想, 又“触”动了学生的兴奋点, 为后面的“乐于想象, 易于动笔”作了铺垫。

二、开阔思路, 放飞想象“激情”

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 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想象引领到广阔的大千世界。当学生说, 我想变成一只甲壳虫时, 教师适时表扬:“你真会想象, 想象自己变成动物。有想象自己变成植物的吗?你想变成什么呢?”教师这样引导, 能开启学生的思路, 激发学生的想象, 让学生按照“我想变成______________。我 (要做什么) ____________”的句式进行练习。学生先自己组织语言, 然后说给同桌的学生听, 既遵循了习作教学由说到写的规律, 又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一个由发散到聚焦的过程。实现了思维、语言、表达的同步发展。

三、指导方法, 顺畅表达“心情”

学生想写的欲望被充分激发起来后, 教师要对“怎样写”作适当指导, 为学生提供两到三篇范文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构段方式, 掌握习作的方法。

(横式构段方式范文)

孙悟空有七十二变。哼!那有什么了不起的, 我有九九八十一变呢!

假如我会变, 我想变成一位眉清目秀的姑娘。我走上了春的舞台, 把长袖一挥, 顿时, 柳树上冒出了嫩绿的小芽儿, 油亮亮的, 让人不忍心去摸它。

假如我会变, 我想变成手持荷花的夏姑娘。我走上了夏的舞台, 在森林上空飞几圈, 山坡上, 苍翠的树木、青青的芳草给森林戴上了一顶绿“皇冠”。

假如我会变, 我想变成身穿葡萄的姑娘。我走上了秋的舞台, 赶到果园, 轻拂每一棵果树, 不到一会儿, 苹果红了, 像小朋友的脸蛋儿;梨黄澄澄的, 葡萄水灵灵紫莹莹的, 石榴咧开红红的大嘴笑了。

学生通过阅读就会发现, 习作可以分别写变成几样东西, 每变成一样东西就构成一个自然段。

(纵式结构的范文)

一天夜里, 我躺在床上, 心里默默地想着自己看过的书, 想着想着, 我就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梦乡。

在梦里, 我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本《语文、数学重点难点》的辅导书。一个叫“李杜芸”的小女孩, 用双手捧着我, 津津有味地阅读着里面的内容。

“啊!”忽然, 小女孩长叹一声, “终于看完了, 里面的内容可真丰富啊!要是再有一本这样的书, 那该有多好啊!”于是, 她用手轻轻地将我合上, 放进抽屉里。

我摇动着身子, 嘴里念道:“沙拉沙巴卡, 变!”顿时, 许多小星星转来转去, 合成了六个大字“十万个为什么”, 那些星星忽然筛下一束金光。我的封面焕然一新, 哇!我“身体内”的知识和字都换了换位置, 我变成了《十万个为什么》!

那个小女孩走过来, 打开抽屉, 捧起我, 惊奇地说:“呀!《十万个为什么》!我最想看的书!”我看着她的笑容, 我也甜甜地笑着。

正在这时, 一阵熟悉的闹钟声传入了我的耳帘。

原来是一场梦。

学生认真阅读短文后就能明白, 假如我会变, 可以只写变成一样事物, 再具体写干了什么, 结果怎样。

四、自改互评, 分享愉悦“笔情”

篇14: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教学反思

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再贴近,我在导入新课时捕捉住生活中的几个场景,通过录像呈现出高楼、篮球场、游泳池的长方形块面,鲜艳生动的画面,具体可感的生活实际场景,引起了学生新知的欲望:是呀,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长方形的面积,这种办法在实际生活中太麻烦,也是行不通的。怎么办呢?这样就引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应该寻找一个简便地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在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通过一次实验而发现的,是不能成为科学发现的结论,还必须通过“验证”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在任何一种发现活动中,新的认识、新的结论不能盲目、划率地断言,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我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既渗透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改进措施

我反思了一下,觉得有可能是经过比较后,一些理解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也想采用那种公认的方法做,但做的时候又不仔细思考,也不是很理解,所以出错率就比较高了。另外在采用了“自主互助”的教学模式后,我在度的方面把握不好了,教师该强调的地方不敢多说了,导致学生的思路偏离得很厉害。听了周主任的点评后,受益匪浅,为我今后的道路指明了方向。

篇15: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

单元知识架构:

学生在第上册已经认识了周长,并学习计算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本单元是这方面知识的递升。包括有:认识面积与面积单位,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以及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的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体会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

3、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4、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5、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1、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的单位。

2、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划分:5课时

面积…………………………………………1 认识面积单位………………………………1 面积单位的实际应用………………………1 探索面积公式………………………………1 铺地面………………………………………1

第一课时 面积

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的概念模糊容易和周长混淆。内容:第42页面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的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教学重点: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教学难点: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的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法:讲授法,图形练习法,归纳法 学法:图形练习法,动手操作法 教具准备:图形

学具准备:练习本、笔、书、尺。教学过程:

1、感受面积,形成对面积的感性认识。

(1)利用学生现有的物品,让学生摸一摸物体的表面。如:书、桌子、硬币、手掌、课前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面。(2)认识面有大小之分。

活动:比一比老师的手掌与某学生的手掌谁大。比一比数学课本与数学练习本的大小。比一比长方形与正方形、三角形之间的大小。

(3)引出面积的概念。

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用数学语言说一说:我们可以说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比数学本封面的面积大……

2、数学活动,比一比谁的面积大。

P42,比较正方形的面积大还是长方形的面积大。准备用具:5角硬币、尺子、剪刀。让学生分组活动,讨论比较的办法。(1)用硬币摆一摆。正方形摆了9枚,长方形摆了10个。(2)把2个图形重合,再比较重合以外的部分。

(3)在两个图形上“打方格”,比一比哪个图形的方格多。

3、进一步感受面积。

画一画。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3个面积是7个方格的图形。通过画图,让学生体验一个数学事实,就是:面积相同的图形形状是可以不同的。

4、通过练习,渗透利用方格比较面积大小的便利。(P44练习1、2、3、4)做P44练一练。

作业:摸摸生活中的实体,感受面积的大小 附板书

面积

比面积的大小

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认识面积单位

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的概念模糊容易和周长混淆。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教学重点:体会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教学难点:体会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 教法:讲授法,动手操作法,公式练习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公式练习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图形 学具准备:练习本、笔、书、尺。教学过程:

1、利用上节课“比较面积”的活动,将学生画的“格子”图展示。(有的学生打的是2厘米×2厘米的方格,有的同学打的是1厘米×1厘米的方格)让学生再说说昨天比较的方法和理由。

2、提出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方格的格子数目的大小比较出面积的大小。现在老师的信封里也有2张纸,一个上面有10个方格,一个上面有40个方格,哪张纸大呢?

让学生充分讨论,体会到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3、讨论如何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小。什么样的测量结果才是有意义的。

师:假如我们不规定方格的大小,那么想想,测量结果会有几种呢? 师:应该规定用多大的方格量比较好呢?

4、介绍、认识1平方厘米。

我们把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规定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5、动手量一量。

准备A4白纸,将书本外框画于其上。打边长是1厘米的方格,进行测量。作业:同步

附板书:

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面积单位的实际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换算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的单位时容易出错。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的单位。教学重点: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的单位。教学难点: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的单位 教法:直观教学法,图形练习法 学法:图形练习法,强记法

教具准备:直尺,长方形、正方形图形。学具准备:练习本、笔、书、尺。教学过程:

复习一下P44页第3题,说明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用“数格子”来表示。

1、利用直尺,来打一打格子,测一测上节课中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的面积。让学生汇报。

2、提出活动目标:让学生量一量课桌的面积。

重点讨论:在量比较大的面积时,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测量方便吗?用多大的正方形比较合适呢?

3、在学生讨论得到共识后,提出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来测量。让学生画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体会它的大小。说一说,生活中看到的什么物体它们的面积也接近1平方分米。

4、介绍1平方分米的读法、写法。

5、以小组为单位,动手量一量课桌的面积。

6、利用教室现成的1平方米的方砖,让学生认识1平方米的大小。

为增强1平方米的大小是多少,安排下面的活动,在黑板上画出1平方米。估计教室门的面积。(可以利用米尺帮助估计)作业:同步 附板书:

面积单位的实际应用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

学情分析:

学生在计算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的单位时容易出错。不能根据题意灵活地选择正确单位。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运用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2、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法:图形教学法,讲授法 学法:图形练习法,公式法

教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的平面图形。学具准备:练习本、笔、书、尺。教学过程:

1、估一估。

在估计书中三个长方形的面积时,让学生说一说学则哪个面积单位估计比较合适。让学生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感觉。

2、摆一摆、填一填:

让学生都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亲手摆一摆,数一数上面三个长方形分别要用几个小正方形才能摆满。把结果填入书中的表格;观察填好的表格,让学生找一找其中的规律。并鼓励学生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3、试一试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建立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可以向学生指出正方形也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同样适用于正方形。

4、习题中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容易忘记书写单位,或单位与长度单位混淆。在作业中要注意强调面积与周长的区别。面积的计算公式与周长的计算公式的不同。

5、介绍、认识1平方厘米。

我们把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规定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6、动手量一量。

准备A4白纸,将书本外框画于其上。打边长是1厘米的方格,进行测量。作业:同步

附板书

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铺地面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运用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时容易忘写面积单位。内容:第50页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

3、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法:图形教学法,讲授法,动手操作法 学法:图形练习法,动手操作法 教具准备:正方形、长方形的平面图形 学具准备:练习本、笔、书、尺。教学过程:

1、出示问题:

小明家卫生间有一块长5分米,宽5分米的地面损坏了,需要多少块面积是25平方厘米的方砖才能修补好?

让学生先对“地面”的大小有个正确的认识。可以在黑板上先画一个25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在让学生在自己的纸上画一个25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然后讨论,怎么算出需要多少块砖。

当学生逐个摆放后,提出,假如手上的小正方形有限,能不能用少量的小正方形预测出需要几块砖?

引导学生把问题特殊化:先解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面,需要几块25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让学生可以用手上的纸张来完成解决这道题目。

2、填一填:

结合上面的探究活动,将P50的填一填完成。使学生知道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

3、探究1平方米=?平方分米

利用教室现成的素材-----低砖,先让学生测量一下地砖的大小。然后探究1平方米的地砖上可以摆几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4、1公顷、1平方千米。

利用周边的环境,如足球场,广场对1公顷、1平方千米有所感受。

作业:同步 附板书:

铺地面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公顷=()平方千米。

篇16: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教学反思

1.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7: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教学反思

“平均数这一概念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概念,也是个很重要的概念,这节课我结合教材注重让学生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本质意义,理解平均数的内涵,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猴妈妈分桃子的事例,通过教师的贴图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出猴妈妈分桃子的不公平,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在例题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了“套圈比赛”的录象,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我抛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生组,有的认为女生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套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在教学中,我为了帮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我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

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

上一篇:十个全覆盖总结讲话下一篇:“审计局审计计划”财政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