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老王》教学设计

2024-05-05

七年级语文《老王》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七年级语文《老王》教学设计

在显示生活中“老王”这个称呼已经变味了,今天小编带大家回归课文,看一下杨绛先生笔下的“老王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老王》教案设计范文,供大家阅读。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王》教案设计范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如何刻画人物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1、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品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教学重点:1、把握老王的人物形象刻画;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主旨,并让学生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

教学难点:1、体会老王与作者夫妇之间的相互关爱,体察作者的爱心,理解本文的主旨;

2、让学生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背景音乐:《让世界充满爱》)

同学们,正如歌曲中所呼唤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以真纯的情感善待、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他人,那么人世间真的会多一份阳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残酷。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如果我们能够去关注平凡的人,那么我们才能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今天就有这样一个机会来关注一个名叫“老王”的不幸的人,看看从他的身上我们能学到些什么呢?

二、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

杨绛,生于1911年,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著名作品有《我们仨》,《澡堂》。

2、背景介绍

《老王》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是作者在文~的背景下写的。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时期,是一个荒唐**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干校劳动锻炼去了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3、基础知识

伛(yǔ)荒僻(pì)攥(zuàn)塌败(tā)取缔(dì)

骷髅(kū lóu)滞笨(zhì)愧怍(zuò)惶恐(huáng)

三、整体感知课文

快速阅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勾画出与老王有关的信息,并思考问题。

(1)老王的生活过得如何?

(2)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走近老王

指名朗读读1—4段,思考:作者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情况?从这些信息你读到了什么?(从职业、家人、外貌、居住条件等方面来看)

职业:蹬三轮车 :谋生手段艰苦

生活艰苦 身体:半瞎子 :生理缺陷

老王是一个苦人 居所:塌败小屋 :居住条件恶劣

姓名:老王(没名):地位低微

精神凄苦 老光棍:孤独终老 单干户

受恶意攻击 被人瞧不起

思考:“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车。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提示: 体现了“我”与老王之间的关系较融洽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为什么说“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提示: 两个“也许”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是作者的猜测,从可看出老王身世无人知晓,他从来就不受人重视。“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侧面再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

五、品味老王

阅读5—22段,作者回忆了老王一生中的哪几个生活片段?从这些片段中体现出了老王怎么样的性格特征?这些片段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带送冰快,车费减半 忠厚老实,不贪钱

载病人看病,坚决不要钱,拿钱后还不大放心低声问我 善良淳朴

给改装三轮装护栏,为客着想 心地善良,一心为人着想

临死给我送来香油、大鸡蛋 懂得感恩

老王性格特征:忠厚老实 心地善良 知恩图报

思考:1、文中“他哑着嗓子悄悄地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为什么要“哑着嗓子悄悄问”?

提示:表现了老王憨厚的神态,让作者心中格外感动。善良淳朴

2、文章写了老王很多事情,哪件事情写得最详细最感人?

明确:临死前送鸡蛋、香油还人情。

指名朗读8——16段,讨论:

① 作者刻画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两种描写手法(肖像、行动)?找出具体的语句加以体会。

②你怎么看待老王送鸡蛋香油的行为?为什么重病还坚持亲自送礼?(提示:感激“我”家平时对他的关心照顾 知恩图报)

展开全文阅读

③为什么老王说不收钱但又把钱收下?(提示: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给他送钱,平白给“我”添麻烦。体现了老王的朴实、善良。理解“我”不愿意白接受礼物的想法)

④“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攥”“滞笨”“直着脚”说明了什么?

提示:简单的几个字,描绘出了老王离开时的情形。叫人怎能不为他的身体、生活所担忧,也为第二天老王去世埋下伏笔。

小结:老王是不幸的,他在生活的贫困线上挣扎,穷苦卑微,他的艰苦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对这样不幸的人,我们应当给予同情和关心。但是老王又是可敬的,他善良淳朴、关心人、讲仁义、重感情,这是值得我们敬重的。

六、写作训练。

爱是人间的春风,是生命的源泉,缺乏爱心的社会将会是一片沙漠,一片荒原。通过与街头墙角那些摆小摊、扫大街、捡破烂的沟通、交流,对你一定很有触动,请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投影显示以下文题,请学生任选其中一题说出自己的写作构想。

(1)他(她)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人(如:勤奋好学、助人为乐、热爱生活、乐观、充满爱心……)

(2)我逐渐了解了他(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让学生简述叙事内容。

课文中老王穷苦卑微但纯朴善良,他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他的眼睛又不好,一生凄凉艰难,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但是老王心眼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是一个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极其纯朴的好人。

二、善待老王

思考:1、面对老王的遭遇,那作者一家对老王又是怎么样的呢?写到了哪些事情?

2、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为什么要“强笑”?

提示:一个“强”字,写出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心理,既可怜老王,又感激老王,又不得不打趣,可以调解气氛。

3、老王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照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愧怍”。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坐他的车,照顾他的生意 富有同情心

我女儿知道他有夜盲证,便送他大瓶鱼肝油 “我”女儿关心他

老王再客气也给他应得的报酬

询问老王能否维持生计 “我”关心老王

老王送来香油、大鸡蛋,不能让他白给,也给了他钱

。。。。。

作者性格特征:富有爱心,具有同情心,尊重别人

4、还有人关爱老王吗?

三、关注“老王”

研究探讨:1、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引导:换另一个角度来想想看,作者跟老王的交往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是因为老王有财有势作者才跟他交往的吗?不是,老王善良!作者是一个作家,是一个知识分子,而老王是一个社会底层的人,是地位低微的人,作者却并没有瞧不起他,并不认为他低人一等,这体现了作者怎么样的一种观念?平等!再看看,作者非常同情和关心老王,这说明作者非常有爱心,这体现出一种人道主义精神)

平等

极富爱心 善

互爱(人道主义)

(主要是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现在,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作者一家都是对不幸者老王怀有一颗爱心,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

2、怎样理解“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与老王一生的辛劳相比,作者夫妇在文~中所受的折磨不算什么,算得上是幸运的人,因而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作者回想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她感到愧怍。

3、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幸的人,许多弱者,而我们生活在幸福之中,生活在爱的光环里,让我们学习杨绛女士,把爱之光分一些给身边的人!

四、总结与扩展

1、这篇课文叙述的事情较多,作者是怎样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开头四段写老王的基本情况,按逻辑顺序编排,一是职业,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生活就苦。下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安排,回忆与老王的交往。

2、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呼声?

呼吁我们:对不幸者、卑微者要持一颗爱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关心他们,多给他们以善心,这样一来社会就更加发展和文明了。

(平平淡淡中孕育着真情,平平凡凡中折射出人性的真、善、美。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让我们为老王喝采!为老王那颗金子般真挚而诚恳的心喝采!)

3、拓展延伸

你周围有老王这样不幸的人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五、布置作业:生活中的“老王”的不同原形

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送鸡蛋、香油部分。指导:要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在领会老王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

教师赠言:

我们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雷莎修女(南斯拉夫印度)

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浇灌世界。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心存善良仁厚之意,胸怀平等博爱之心。

板书设计:

幸 运

展开余文

“我”—————善良

交 | | 体

往 | | 现

老王——————善良

苦——不幸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王》教案设计范文二

一、教学设想

本课预计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完成文学作品第一个层面的解读,即对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作一整体梳理;第二课时完成文学作品第二个层面的解读,即对文本的语言、结构以及组织材料等方面的写作特色进行品味学习。

两课时各有侧重又相互融合。前者是后者的铺垫,侧重于“文”,把握内容的同时应重视人文思想的熏陶;后者是前者的深入,侧重于“语”,品味习作特色的同时应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程度不够,第一层面的解读可考虑分为两课时进行。)

二、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及思想情感,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体会作者的善良,引导学生以善良对待善良,关爱弱者。

(二)教学侧重

体会人物特点与琐碎叙事之间的相互关系。叙事表达出人物特点,叙事服务于人物特点。

(三)课堂预设

1、新课导入

说说自己身边最苦的人。(职业、生活条件、身体状况)

2、研读老王之“苦”

(1)随机朗读(1——4)自然段;

(2)讨论老王之“苦”:生活艰苦 精神凄苦

[设计说明]

先结合导入讨论老王生活之“苦”:职业——蹬三轮 身体——残疾 生活——塌败小屋 再追问老王精神之“苦”:孤独、无亲

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

3、研读老王之“善”

(1)默读(5——22)自然段;

(2)讨论老王的品质:善良 朴实

[设计说明]

体现教学侧重,引导学生概括老王品质,寻找文本依据,通过对老王“送冰,送人,送香油、鸡蛋”等叙事的深入研究,理解老王的善良、朴实,应随机结合学生回答品味本文细节的传神之处。可设计感性题目如“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使你感动?”之类。

4、梳理“我”一家之善,领悟文本思想感情

(1)讨论:“我”一家的善良都表现在何处?

(2)讨论:老王死后,作者认为自己对老王这样关爱够了没有?

(3)结论:呼唤周围的人对苦人、弱者更多一份关爱。

[设计说明]

老王的善良都是通过我和老王的交往展开的,所以,在前一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应当很快梳理出:我与老王闲聊;女儿送鱼肝油;坐车照顾老王生意;关心老王生活;不白吃老王送的东西等事例。重点应当讨论(2),从而推敲末段——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为何愧怍?),当不难得出结论,把握文本思想情感。

5、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关爱身边的弱者、苦人: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都会有穷苦人、弱者,他们需要社会更多的同情关爱。同学们,学了本文之后,你准备怎样对待刚才(课前导入)介绍的身边的“苦人”呢?

[设计说明]

联系文本主题及生活实际,根据课堂时间,作适当的讨论,肯定学生的爱心。

6、课后作业

仔细观察身边的苦人、弱者,以最简洁又最感人的语言描写出他们的生存状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语言以及组织材料方面的特色。

2、局部对比学生与杨绛的描述,学习体会作家精彩的写法。

(二)教学侧重

体会杨绛运用朴素简洁的语言以及琐碎平淡的叙事还人物以真实,并且产生震撼效果的写作技巧。

(三)课堂预设

1、回顾上节所学

简述叙事内容及主题,为语言、组材特色分析作铺垫。

2、讨论语言特点

(1)联系课后第二题,举例说明本课语言特色;

(2)归纳语言特点:简洁 朴素

3、讨论组材特点

(1)举例说明叙事特点;

(2)归纳叙事特点:琐碎平淡

4、小结杨绛作品特点

运用朴素简洁的语言以及琐碎平淡的叙事还人物以真实,这种看似冷漠,仿佛“他者”的叙述,却产生惊人的震撼效果。读者合上作品,才发现一种冷冷的悲凉自心底弥漫而来,感人至深却在不经意间,这是杨绛给我们带来的文学。

5、讨论学生习作得失

(1)典型习作(上节课后作业)投影阅读;

(2)对比杨绛讨论得失;

(3)修改各自上节课后作业。

6、选择作业

课后练习三“改写”或者“我读杨绛”选一。

附板书:

苦: 生活艰苦精神凄苦

1、老王——以—善—良—对—待—善—良——杨绛

善: 善良 朴实

语言 简洁 朴素

2、杨绛作品———————————— 真实震撼

叙事 琐碎平淡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王》教案设计范文三

○课型:教读课

○教学目标:理解老王的“苦”与“善”;学习把琐碎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整体的写法;理解语言风趣含蓄、简练风趣的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在我们周围有一些人,他们生活艰难,不被人重视,却有金子一般的心,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文学翻译家杨绛的《老王》这篇文章,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齐读课文后,找出生字词,师生一起解决。

○引导学生整体感悟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

在这篇课文中,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对课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归纳:

这篇课文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

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

作品写到“大革命”,那是荒唐的**的年代。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

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卜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

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

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讨论研究问题

1.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2.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是怎样组织的?

引导学生先列提纲,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安排。

指导与明确: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文~”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①他送伪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②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①句“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①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②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①句“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①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②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①句说“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布置作业:(选作一题)

1.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人物思想感情。以老王为第一人称,就要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要在领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

2.在你的周围有像老王这样的人吗?他有什么样的特点?在周记本里记下来。

篇2:七年级语文《老王》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老王一辈子很苦,但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淳朴的好人。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理解老王的苦与善,体会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的关心、爱护。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弱者、卑微者。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及文章的思想情感,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过程和方法

学生课前预习,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问题讨论、品读等方法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老王的苦与善,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引导学生关爱弱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老王的苦与善,体会文章的情感。

2、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的理解。

难点: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的理解。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

2、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这个单元是以“爱”为主题的。学习中,我们看到了鲁迅对自己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的真挚怀念,感受到长妈妈那颗善良的爱心,读到了《背影》中平凡父亲的爱子深情,也见证了李森祥小说中那位要强的父亲拼命苦干的一生,每一位小人物都给我们带来了心灵上的一次震撼,让我们看到平凡人的伟大。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篇反映小人物的散文,题目是《老王》。(板书)

二、检查预习,介绍作者。

1、作者介绍: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长篇小说《洗澡》。

1、生字词的读音

蹬惶肿胀塌败眼翳荒僻攥滞笨镶嵌

2、完成老王的名片

教师归结:苦

三、速度全文,把握文本内容

1、速读全文,找出老王为我们做了哪几件事?从中可以看出老王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送冰

送钱先生

送鸡蛋

一字概括老王:善

2、老王是不幸的大好人,那“我”呢,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零散地分布在文中,采用跳读的方法给找出。)

交流总结:

坐老王的车

送鱼肝油

关心生活

给钱

询问生计

我是一个有善心的人

四、理解“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

1、我是关心老王的,老王死了我为什么又会感到“愧怍”呢?

(引导学生重点研读送鸡蛋部分)

(1)、老王送鸡蛋部分你最难忘的是他的什么?

着重研读对老王的肖像描写。

A齐读8-9段。

B作者如何写老王的外貌?突出怎样的情感?

(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把老王写的丑、写得恐怖,目的是把感动留到后面,这是铺垫之法。)

C指明同学有感情的示范朗读。

(2)、改变人称读10-16段

A指明学生以老王的口吻来读。

B老王为什么站着等我?

老王来表达谢意,而我不理解,还给钱,这是对他的侮辱,同时我也没能让他进屋坐坐。我只关注了老王的外貌,而没看到他美好的内心。所以我内疚。

C引导学生体会“攥”“滞笨”“直着脚”等词的丰富意义。

2、“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有怎样的含义?

(补充介绍__期间的杨绛。)

我从__中走出,我是幸运的。作者对老王感到愧怍不仅仅是老王对他的关顾,还有作者的平等思想,人道主义精神。幸运者有责任照顾不幸者,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

五、拓展

关爱不是挂在嘴上,也不是写在纸上,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上。文中的老王已去,生活中的老王无数。展示生活中的老王图片。看了这些,读了本课,你一定有话要说,请写在周记上。

六、结语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从小事做起。同学们不要忘了温家宝总理说得“爱同学、爱老师、爱学校”。

七、板书设计

老王

愧怍

幸运者不幸者

关注善良体察善良苦

我们老王

篇3:七年级语文《老王》教学设计

一、课堂之源———链接师生的思想

语文课堂的开始, 笔者认为应该是师生之间思想的链接。 在大多数的语文课堂上, 老师一进课室便是打开书籍, 进入课堂的教学内容, 长期如此, 这种教学行为会让学生的思想变得麻木, 甚至有点机械化。 很多学生就是在这种呆滞、麻木、机械的课堂中渐渐失去对语文的兴趣。 因此, 笔者认为, 课堂伊始, 师生进行思想的链接是非常重要的。 正所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伊始进行思想链接, 是师生思想磨合的开始, 对教师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显得尤为重要。 这也是王君老师的《老王》给我的深刻启示之一。

在王君老师的《老王》中, 课堂一开始, 首先, 王老师建立了课堂规则, 告诉孩子们, 在她的课堂中不会有被遗忘的学生。 这种方式在我看来是她在课堂上与学生建立思想链接的第一步。 其次, 她叫学生回答问题, 并非像传统课堂那种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推进而进行号数、队伍的轮流, 而是随机的。通过几个学生的回答, 与学生建立了第二步的思想链接, 即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被叫到是随机的, 随时都有可能被叫起来回答问题。 为了回答好问题, 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要不断进行思考。 这种思想的链接保证了整个课堂不冷场, 也不会仅剩老师一个人的声音。 最后, 王老师在课堂上无时无刻地不在链接学生思想。 对每一个学生的回答, 她会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评价, 再反问其他学生对这种回答的认同、看法, 实现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思维的不断碰撞。 以课堂开始前的热身为例, 让学生就“骷髅、愧怍、荒僻……”几个词语造句。 个别学生一开始有些腼腆, 王君老师立即落实了她课堂的规则, 随机让学生回答问题, 并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运用激将法、鼓励法、表扬法等让学生积极参与, 使得整个课堂由一开始学生的局促不安到渐渐热烈起来。

总之, 通过对王君老师的《老王》教学录像的观察, 结合传统语文课堂的缺陷, 我认为一个语文老师要让课堂成为全体总动员的课堂, 首要的便是链接师生思想。 要明白理解了学生之需、让学生理解语文课堂之需, 建立在这两个基本点上, 课堂才能动员全体学生。

二、课堂之根———倾听心灵的声音

传统的语文课堂, 多是语文老师自导自演, 加之受语文应试影响, 一些学生在语文课堂中, 总被应试答案的思想牢牢捆绑住, 在问题的回答上总是追求一个完美答案。 渐渐地, 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失去了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 这种现象导致语文素养与人文气息的培养迟迟无法落实, 甚至成为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对此, 基于对语文素养和人文气息培养的理解, 我觉得一个语文课堂, 应该创设情境, 让学生倾听自己的心灵, 说出自己的心声。 在这种观点上, 王君老师的《老王》与我的观点不谋而合, 让我更加坚信这种教学方法的正确性。

王老师在未进入《老王》的教学时, 就用辩证事实的方法告诉学生要说出自己心灵的声音。 她将全中国的孩子在课堂开始时便借助教参书的现象抛给学生, 循循善诱, 告诉学生这是一种不好甚至毒害学生的现象, 让学生收起教参书, 试着独立思考, 并对其中发出与众不同声音的学生予以表扬。 这其实是王老师引导学生发出自己心灵声音的开始, 也是王老师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第一步。 在接下来的《老王》学习中, 王老师不断创设不同的情境, 比方说她自己是老王, 学生是杨绛, 或者学生是老王, 而她是杨绛, 甚至联系社会病态, 以“小悦悦事件”、鲁迅对看客的评价等, 将普遍存在的看客现象抛给学生, 让学生思考站在看客角度的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老王、看待杨绛的不安、看待社会的冷漠的。 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是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 自己读课文, 自己表达自己的感悟, 自己深挖对文本的理解。 另一方面, 将开拓的探讨与文本内容联系, 就像在探讨杨绛该不该心安的时候, 要求学生从文本找, 而不是单纯联系实际泛泛而谈。 此外, 她的教学还普及了杨绛的遭遇, 让学生在了解杨绛的一生后, 再次探讨这个问题。 并且, 在课堂情境教学中, 王老师都在用行动告诉我们, 老师的任务是负责提问题给学生思考, 而非告诉学生答案。 这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课堂中不断思考, 教学目标在无形中得到了真正落实。

综上所述, 王君老师的《老王》教学使我意识到一个符合新课标的课堂, 应该是师生之间共同探讨的课堂、师生之间思维碰撞的课堂、师生之间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这引导着我在今后的语文实践教学中, 课堂要始于链接学生的思想, 重于让学生倾听自己的心灵声音, 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使课堂成为师生的全体总动员。

摘要:语文课堂在很多学生看来一直索然无味。很多时候都是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 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教学的目标, 迟迟未实现。本文通过观看王君老师的《老王》教学实录进行分析, 深刻意识到一个好的课堂、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 应该是师生全体总动员的课堂。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文素养,人文教学,全体总动员

参考文献

[1]李学.也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 2012 (12) .

篇4:《老王》“生活化语文”教学设计

我一直坚持“生活化语文”教学。所谓“生活化语文”,简言之,就是把读写、听说、积累等语文学习行为生活化,当日子来过,进而牢固地养成语文学习的好习惯,真正实现语文生活化、生活化语文,真正使学生成为功底厚、素质高,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自主人格和创新能力的“语文人”。我的“生活化语文”包括三大系统:课堂教读生活化、说写历练生活化、积累指导生活化。其中,课堂教读生活化这个大系统下辖四个子系统:(1)教读策略生活化,(2)提炼整理生活化,(3)思辨训练生活化,(4)学文悟写生活化。

教读策略生活化,强调教师在课堂教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深读课文,走进课文生活,与作者和作品主人公进行深度的心灵对话,充分体验、感受,思考作者何以这样而不那样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运招用技,进而真正理解作者语言文字运用和文童结构布局的妙处,既到位地学好“文”,也用心地学做人。

提炼整理生活化,强调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把自己用生命和心灵体验、感悟到的最初那个毛坯式结论,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提炼、加工、整理出来。长期坚持,逐渐自觉地养成好习惯,并慢慢慢发育和提升学生自主独立的精神和人格。

思辨训练生活化,强调教师要善于抓住一个个契机,点燃学生的思辨火花,对学生进行思辨训练,以促进学生自主养成思辨习惯,进而由课内到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校到社会,长期坚持思辨训练,不断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形成独立思维能力和自主人格。

学文悟写生活化,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学懂悟透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的缘由,实现以教师“教读”促学生“学写”,达到学文悟写生活化的理想境界。

课堂教读只有回归生活,才会充满情趣和活力,才会真正唤醒学生对语言的热爱,才会充分调动起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才会最有效地完成语文教学的本务。同时,也只有课堂教读生活化了,学生的语文和人文素养的发育和提升才有可能是有根基的和扎实高效的。《老王》的教读方案,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设计的。教读过程中,围绕“那是

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杨绛和主人公老王的内心世界,深入思辨、探究作者杨绛的“幸运”和“愧怍”,进而探究老王的“不幸”。在思辨、探究的同时,还注意融入“学读悟写”和“提炼整理”的训I练,充分体现了我的课堂教读生活化理念。

二、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展示目标

同学们都读过课文了。这堂课,我们就解决两个、口]题:第一,我们一起来认识—下老王,了解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二,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中的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有何深意。

(二)师生研读课文,深入对话、交流、探究

1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反弹琵琶,在文末提出问题,进行溯源思辨和探究。

2提出第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认为自己是幸运的?

引导学生思辨和探究。请学生在课文里找出老王关心、帮助作者及家人的言行片段。尤其是老王送作者丈夫去医院看病以及去世前送鸡蛋和香油给作者一家的情节,启发学生用心读关键语句,深入揣摩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深刻领悟这些语句在表情达意上的妙用:

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适时联系“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引导学生走进老王的内心世界,理解和把握淳朴、厚道、善良的品格。在启发、引导学生思辨、探究的过程中自然地适时融入以下内容:

老王冒着思想落后、没有政治觉悟、不主动与“反动权威”“黑帮分子”“牛鬼蛇神”划清阶级界线的政治压力,真心诚意与杨绛一家交往,掏心掏肺地关心、帮助他们。这是一种淳朴、善良的品格。在他眼里,没有什么“反动权威”“黑帮分子”和“牛鬼蛇神”,没有什么无情的阶级斗争,有的只是真诚、淳朴、厚道地待人,有的是对落难的好人无私无畏的同情、关爱和帮助。老王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有一个很多所谓的高贵者所没有的高尚、独立、淳朴、善良的灵魂!

3结束第一个问题的思辨、探究,整理结论。

作者认为自己幸运的理由:

(1)自己的生活状况比老王优越(精神领域并不见得优越)。

(2)自己得到了老王真心诚意的关爱。

(3)自己得到了老王的真诚、淳朴的尊重。

(4)自己终于认识到了老王独立、伟大、崇高的人格,终于看到了老王身上闪耀着的人性的光辉。

(教师同步择要板书,最后给学生时间来认真整理笔记。)

4提出第二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认为老王是不幸的?

请学生再读关键语段,找到作者关心老王的言行。在启发、引导学生思辨、探究的过程中自然地适时融入以下内容:

知识分子天生清高,容易居高临下地对待下层劳动者,不肯与下层劳动者平等相融,不能够尊重下层劳动者的人格。所以,对老王的生存状况不去主动多关心。

同学们可以联系当今社会农民工的现实状况,思考—下城里人和农民工的情感隔阂,或许有助于我们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

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及家人有自闭心理—总怕接触人多会招惹麻烦,待人冷漠甚至有些麻木。所以跟老王总是保持一定距离,用钱打发老王快走了事,不能在人格上给予平等的尊重,甚至根本就没有感受到老王身上的人性光辉,也没有感受到来自老王的真心和温暖。

老王是不幸的。这不幸远不止于他的身体条件、家庭条件、生活条件、文化条件等不如作者,更多的应该是作者给他造成的不幸——真爱的不对等、人格的不尊重。

写这篇散文是为了忏悔和自赎,是为了真诚地向老王道谢和致歉,是为了赞美来自社会底层的崇高的人性美,也表达了作者希望人性美的绿洲永存于世间的美好理想。

5结束第一个问题的思辨、探究,整理结论。

作者认为老王不幸的理由:

(1)老王的身体、家世、生存状况很不幸。

(2)自己比较冷漠,对老王的关爱严重不足,相比之下严重失衡。

(3)自己没有平等地对待老王,没有同样真纯、平等善待他那颗金子般的心。

(4)自己总想着用钱来答对老王,没有给予老王人格上足够的尊重,没有真正认识到他独立、伟大、崇高的人格,没有看到老王身上闪耀着的人性的光辉。

(教师同步择要板书,最后给学生时间来认真整理笔记。)

(三)课堂练习

1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老王是一个真纯善良、人格高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

2“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这句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参考要点:(1)老王病得十分严重;(2)老王对作者一家人的关爱之情;(3)作者对老王感激和赞美。(提示语:很多时候,情感都是通过描写和叙述表达出来的,这句话是作者含着眼泪的揶揄回味,我们含着眼泪品读吧。)

(四)教师小结

篇5:八年级语文《老王》教学反思

作家杨江的作品法老,写在文革时期,作者和马车夫的法老的故事。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学术权威被公认为反动的学术权威,被叛变到地上,踩在脚上。然而,法老的任何邪恶风没有丝毫影响,他仍然尊重钱中??舒和杨江夫妇,他认为他们是好的,知道会报告,垂死感谢好人。法老的生活是苦的,由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着,他的眼睛不好,生活是黯淡的硬。但他的心是好的,诚实善良,关心人民,法老的作者虽然穷人谦卑,但精神不受任何污染,是非常简单和好。作者在文章中暗中提出了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社会问题。

在准备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只有在法老和作者的善良,但仍然不真正明白作者多年来对他们的灵魂深深的自责和内心的内疚,良好的行为,没有对作者的深入理解倡导平等和人道主义的概念。

所以,在前级,我让学生充分预览文本,整体的感觉,整理出想法 :为了理解写了几件法老的文字,作者对法老做了几件事,因此,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书读得薄。

然后带领学生阅读细节,领会法老。有很多细节的文字描述,请标记描述法老的行动,语言,风度,心理句子,标记你最感情的话,写一个你的阅读情绪,你读出法老的一个怎么样?这个设计的原因是为了让学生在作者的感觉中品尝语言。从课堂的效果,学生可以掌握描述的细节体验的感觉,品尝出一个穷人,老,孤独,残存的法老,法老的仁慈,仁慈,仁慈的报告,也从一般的杨江到法老做的事情,在一个良好的经验杨江。

我们感觉到法老的生命关怀和言语安慰的作者,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文章末尾写道:这是一个幸运的人,一个不幸的耻辱请大家结合文章的内容,独立思考,小组说话。要看看哪个组是第一个展示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这是本文的难点,也是理解文章关键的关键,所以我设计了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我带领学生讨论小组,然后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显示答案,我发现学生只懂法老发送芝麻油和鸡蛋,我没有要求他喝一杯茶,也采取钱侮辱他对作者的意图没有深刻的理解,我在那时添加了写作背景

从杨江密宗仪式的信息无论-黑暗的云彩和金边):

(1966年8月)大会革命群众愤怒地指控我们各种罪行,并宣布未来待遇:一是无工资,月生活费几元;二,每天工作后,身体上市,卡上说明身份和自己的认罪,并得到群众的批准;三,劳动力的组成,听取指挥的行动,以及监管小组的监督。我们两个人的经验是类似的。他的全职扫荡院子里,我的全职扫妇女厕所。

在愤怒的诅咒的人群中,我们知道我们的大群展示是帮派,国民党间谍,苏联修复间谍,反动学术权威,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等。

我和他的同伙从雨棚里掉下来,只担心掉进鸡里,但从这成了一只水狗,每个人都可以欺负侮辱。

在这个时候,我带领学生读第一 六自然段,经验法老对我们是一个朋友对待,是倾销所有,我是国王同情大于平等,拒绝接受。所以笔者在文章末尾写了一篇文章:这是一个幸运的人不幸的不幸在面对贫穷,病态,孤独,法老,杨江女士觉得他们很幸运,即使她也遭受不幸,但她自己苦熬,只看到法老的苦,只有经常爱人才能关心人,她的言行散发出人性的温暖,她和法老,散发出人道主义的光。

在这一点上,引导学生完成文本的解释。

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是人类情感的微妙影响,心灵的沉默。而要实现新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的目标维度,教师必须有课程意识,课堂在动态过程中承担情感的启发和价值观的指导任务。充分引导学生走向对话的灵魂。使学生从心灵的多角度情绪成为学生的宝贵精神生活,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心灵。超越精神交流的文本的唯一方式。是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最佳实施。

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激善良,经验平等和人 道教,我也进行了文字扩展的延伸: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法老,我们和他们也有语言沟通,意识形态碰撞,我们面对法老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态度?然后提出了门卫,学校餐厅服务员,清洁学校厕所的健康阿姨的照片,让学生与他们在我们面对这些法老的态度的过程中与他们谈话,让平等和人道主义的居民学生。

最后,老师总结,本课结束:无论我们是幸运还是不幸,我们都要被爱,我们可以像特蕾莎修女,用大爱做小事,只要我们感觉良好,只要我们是平等和真诚的对待每个人,尊重每个人,老师相信你有我,有成千上万的法老,世界将成为一个美丽的世界!

全班设计,突出学生作为主体教学哲学,引导学生学习,品尝,讨论,交流,展示,在自主的感知,在困难的讨论,经过讨论交流。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演出阶段留给学生。

整个类实现平等对话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是老师和文字,学生和文字,老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是碰撞的思想,是情感交流。使语言教学保持灵性,确保阅读教学的成功。

为了确保团队合作学习的效率,团队合作问题是有价值的,分配给小组的任务要明确,使小组讨论不会在形式上,以确保有效的合作,课堂效率。

篇6:七年级语文《老王》教学设计

自我反思:

1、主要优点:

备课精心准备,教学目标、重点设置合理,教学设计比较有层次感。主问题设计很合理,课堂教学教学环节转换井然有序;学生参与度较好,学习情绪饱满,课堂气氛和谐。教学效益好,目标达成度比较高。

2、存在的不足:

在指导学生研读过程中,由于学生预习课文不够充分,加上给学生研读的时间比较紧,所以没有呈现出更多的亮点;在拓展延伸上,老师只是一带而过,需要再进一步的延伸,让学生感知这个社会还有很多和老王一样的普通人、弱小者,需要我们的关爱。

3、启发与收获:

(1)课前学生一定要充分预习

(2)教学构思巧妙与否,关键是老师要深入研究文本

篇7:八年级语文《老王》教案

知识和能力:

1、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及思想情感,理解老王的“苦”与“善”及作者的善良。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提高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等。

过程和方法:

1、在个人自主感悟后,学生、老师和文本之间展开“对话”,在共同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实现能力训练与提高。

2、揣摩本文意味深长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以善良对待善良,关爱弱者。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老王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体察善良,关爱不幸者。

2、体会杨绛运用朴素简洁的语言以及琐碎平淡的叙事写人物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生活中吸引我们的常常是那些散发光芒的人物,如:影视明星、歌星、体育明星等等,他们的出现往往招来羡慕和赞扬的目光。其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还是平凡普通的,他们有的在平淡中咀嚼幸福,有的也许遭受了这样那样的不幸,如果我们能够去关注这些平凡的人,那么我们才能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今天就有这样一个机会来关注一个普通人“老王”,我们又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一)认识老王:

1、请看课本P79页插图,从画像上看,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何依据?(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关注他人的习惯。同时为接触作者笔下的老王、理解老王打下形象基础。)

2、面对陌生的老王,我们心中有诸多疑惑和猜测,假如这个老王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关心他什么?把你的关切向他表达出来。如他的职业、他的生活、他的家人等。(意在唤起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蓄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读书。)

(二)、了解老王:

1、走近老王: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圈点,可旁注,去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速读课文,划出你认为重要的或你感觉优美的字词句,意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评说老王:

刚才看了老王,现在又读了老王,老王是不是你心目中的那个老王?你对他的关切作者告诉你没有?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的人,表现在。”的形式表达出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概括能力,完成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理解和整体把握。)

如:孤苦伶仃、生活艰苦、淳朴善良、知恩图报、关心别人等,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老王的“善”和“苦”。

三、重点研读:

(一)品味经典

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意在体会作者安排详略的匠心。)

师侧重引导学生精读8――22段,“老王送香油、鸡蛋”,质疑探究。

提示:

1、为什么老王去世前还要给我送香油?文章中,当“我”要给老王钱,他不要,可后来还是收了钱。为什么?

2、欣赏对老王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学习写人的.方法)

3、课文中老王的话语不多,却十分有表现力。你能就这些只言片语推测一下老王当时的心理和表情吗?

4、老王劝说“我”收下香油和鸡蛋的情节作者没有描述,请你设想一下,老王当时是怎么说服“我”收下的?

(二)解读重点句

善良老实憨厚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照顾他的杨{有什么样的感受?明确: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为什么作者会这么想?

明确:照顾太少,关爱不够(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愧怍”)

换句话说,作者觉得她应该要更关心老王,更要照顾他,帮助他。由此我们能得知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善良(文中哪些地方还能表现作者的善良?)

四、拓展延伸

1、假如你是老王的邻居或一个熟识的人,面对老王的遗像,你心里好受吗?你有什么话要对老王说吗?

2、在这个日渐冷漠的世界里,还能有你们这样一群热心人,实在难得。我替老王感谢你们。可是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老王”,我们应怎样关爱他们?

(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所做的)

五、小结(音乐《爱的奉献》)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不幸与幸运之分,甚至差别很大。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而没有歧视他们的理由。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不要按捺住自己的热情,应该拿出来为别人打通幸福的道路。假如你是一团火,就要给别人送去温暖。假如你是一朵花,就要给别人送去芬芳。让我们用爱呼唤爱,用善点燃善!

篇8:七年级语文《老王》教学设计

一、重构需要, 教学生成的现存距离

笔者在一年前上过《老王》, 当时的课堂效果不错, 作业的质量也挺高, 笔者以为应当落实的知识点都已经落实了, 拿着这份教学设计, 一年后重新执教这篇课文, 还可以做哪些改进呢?并由此想到, 追问当时上课的学生, 在一年以后关于《老王》这一课还留有多少记忆?于是, 在初三任教的班级进行了一个调查与访谈, 请他们写出此时此刻脑海中仍然记得的关于《老王》这一课的内容及知识点。经过梳理这些问题, 对照原先的教学设计, 基本理清了原先教学过程中教学生成的几个问题:

1.教学设计缺乏有效的导入生成

关于作者的介绍, 只是在上课导入环节中在大屏幕上投影介绍了一下, 没有形成有效的课堂生成, 也就没有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导致学生信息储存量少, 如关于杨绛的信息, 学生基本遗忘了, 尤其是杨绛的“绛”字, 很多学生忘记了怎么写。没有花时间落实课文的字词, 本以为这不是这篇课文的重难点, 公开课时就摒去了枯燥的字词环节。此结果导致了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课堂生成过于突出教师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花了大量时间去分析文章的重点语段 (8~16段) , 因此学生对于老王给“我”送来香油和鸡蛋这一片段记忆深刻。也正因为教师过多地突出了这一段情节, 并割裂了这一段情节与前面其他几件小事的关系, 导致学生忽视了文章的其它部分, 表面上的课堂完整掩盖了知识点断裂这一事实。因此, 造成学生掌握知识点零散, 全文这么多件事, 学生记得最多的就是老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 其他事情几乎无印象。学生普遍记得老王是一个善良忠厚老实的人。

3.教学生成缺乏学生的主体参与

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化教师的作用, 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 在关于杨绛的“愧怍”教学中, 原本是课文的重点讲解, 原以为这应该是学生掌握得最好的一个知识点, 呈现的结果却是, 很多学生只记得表面的理解, 挖掘出来的深层含义已经抛到九霄云外。造成学生理解发生变化, 答案五花八门, 理解也各有不同。

二、重新审视, 教学生成的两种立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学生成体现着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角色的理解与价值诉求的领悟。如何创设有活力的教学情境, 在互动、对话中欣赏学生, 鼓励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显得意义重要。如果立场不同, 同样一堂课的教学生成则会发生明显的区别。

笔者在一年前上《老王》与一年后再上《老王》一课作了比较, 可以发现两课之间的明显区别 (见表) 。

在相同教学内容的两堂课上, 教师在处理教学生成问题上, 表达的语境发生明显的改进。在原有的“达成生成—关注生成—使用生成”过程中, 教师站在自我立场上, 而学生只是这个生成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已。而通过改进的课堂设计中, 教学生成问题则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由“教学—生成—再教学—再生成”的路径发展, 在教学与生成的不断反复变化中, 将课文教学内容推向纵深发展, 使《老王》这堂课在不同的节点上、不同的段落上精彩纷呈, 推动学生的知识建构与认识的持续发展。教师在这节课上, 不是主演者, 而是倾听者, 推动者, 最终达成课堂教学的有效境界。

三、重整策略, 教学生成的两种情境

那么, 什么样的教学情境能够导向有价值的教学生成, 并由此推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从本质上说, 就是尊重学生自由参与课堂教学的权利、互助对话、平等交流以及多元的激励评价等。说到底就是在课堂创设问题情境和互动情境上, 如何促成学生的学, 从而达成教师的教。而在《老王》这堂课上, 一年前后两节课的设计中, 可以看出这些不同元素。

1.创设问题情境上的策略变化

一年前, 在上述教学生成问题上, 学生完全依赖教师的发现一步一步实现教师原先设计的教学问题的解决,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生成过程中, 无法掌握学生的内心动力与变化。

一年前的《老王》课的教学, 在课文讲授过程中, 教师把握几个问题展开。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 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 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 不能让他白送, 也给了钱。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 三轮改成平板三轮, 生意不好做, 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善良, 知道老王有夜盲症, 送给他大瓶鱼肝油。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决, 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 不要钱, 拿了钱还不大放心, 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 受了人家的好处, 总也不忘, 觉得欠了人情, 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以上两题学生回答较理想, 很快就能在文中找到答案。

一年之后, 同样在《老王》这堂课上, 教师事先进行了对学生的调查, 并作了问题分析。因此, 在设计上作了明显的改观。根据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核心问题的情境, 引导学生参与思考, 甚至主动发现问题思考。最关键的地方是引导的方法上。

一年后, 同样在执教《老王》, 教师把课堂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品读”课文, 在此基础上, 逐步达成教学生成的。教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强化个体阅读课文 (放声读, 轻声读, 默读……) , 同时思考老王为什么要把香油和鸡蛋送给“我”?在这个问题的解答中, 学生回答了“我”对老王的种种好处, 将文章的1~7段的内容很自然地衔接了起来, 并与文章的重点语段重点事件整合成为一体。在教师的引导下, 还采用集体品读与探究, 让学生齐读文章的8~16自然段, 并且探讨老王在什么情况下送香油和鸡蛋这个问题?学生依靠课本, 再现了老王临死前一天的模样和动作, 在分析中, 他们不但体会到了老王在如此虚弱的身体条件下为“我”送东西的一片赤诚, 并且感受到了杨绛写作时用词的准确及形象。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在临死的前一天, 这样虚弱的身体条件下, 老王给“我”送来如此珍贵的香油和鸡蛋, 老王是把“我”当成了?学生很自然地得出了“亲人”这一概念, 老师再次引导:杨绛是否把老王当做“亲人”?课堂不断深入研讨。

在这里, 学生完全进入了课堂教学中的应有角色, 不再被动的学习, 接受的知识点不再是割裂的, 在自我阅读课文的过程中, 不断完成教学生成问题, 以及随之而产生的生成教学问题, 不断把课堂学习推向高潮, 在掀起的这波浪潮中, 立于潮头的是学生, 教师是推动者。

2.创设互动情境上的前后调整

一年前, 教师在创设互动情境时, 把自己放在主体地位, 学生被牵着鼻子追随着教师创设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发现, 由于没有给学生留足思考与学习的时间, 学生不能很好完成课堂的教学生成问题, 需要教师的大量补充才完成教学生成。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积累与对文本思考就达不到原先的要求。也就出现了本文调研的结果。

一年前, 在执教《老王》时,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揭示文章意旨的课文最后一句话, 学生们是怎样理解的?怎样看待文中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关爱?结尾一句话, 应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 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 关注他们的命运, 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 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 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 所以感到“愧怍”。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 身子僵直, 样子非常怕人, 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 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 总觉得在他生前, 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 都是人道主义精神, 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对于这个问题, 学生答了一半, 老师补充了一半, 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教师以《甲午丁未年纪事》的片段实现情景再现, 通过让学生阅读, 引导他们走进“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年代, 进一步理解杨绛当时身处的恶劣环境, 体会她无法全心全意关怀老王的苦衷。学生依赖课外材料及老师的讲解, 基本听懂了。

一年后, 教师对《老王》做了重新调整, 大量地创设互动情境, 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索的机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调控和组织, 实现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的共同参与,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 实现教与学的互融,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创设互动情境中, 把大量时间留给了学生, 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 自由表达思想, 在对话中达成课堂生成。

一年后, 在上《老王》课时, 在教学生成上, 不断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在学生得出了“亲人”这一概念, 老师再次引导杨绛是否把老王当做“亲人”?课堂不断深入研讨。学生们开始展开一场辩论, 从文中各种描写和叙述去寻找蛛丝马迹, 最后大家慢慢体会到:杨绛对老王好则好矣, 却不是亲人般的爱。她对老王很关心, 却不贴心, 不知心。于是立刻有同学找到了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几年过去了, “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学生自发地提出了问题, 并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课文,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不合逻辑的细节描写, 想一想它们的荒谬之处。学生找到了文中很多由于“文化大革命”而产生的荒唐之事, 在老师的引导下, 渐渐明白当时杨绛所处的环境之恶劣, 再比照原文中的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明白了她也是身处不幸的人, 不能也不敢太多地去关心另一个人, 于是理解了杨绛。再借用巴尔扎克的名言“悔和爱是人的两种美德”, 对于杨绛在文中的忏悔, 不但理解, 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最后, 在配乐下朗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学生声情并茂, 在朗读中结束全文的教学。

这里,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得到了充分展示, 课堂学习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自然而然地碰撞出灵感和智慧的火花, 课堂生成将自然成为一种常态。

四、重新感悟, 教学生成的理性选择

相同内容的一堂课, 在相同教师执教的情况下, 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笔者一再回忆一年前的那一堂课, 慢慢地领悟到:那时太用力地去挖掘和灌输, 像一个辛勤的园丁把大量的养料都冲刷到花朵上, 浮在表面, 很快就流走了, 只有他们自己张开细胞吸收的, 才真正成为他们自己的养料。也就是说, 在课堂上只有学生自己主动参与探究而得到的理解, 才能真正被他们吸收为知识。

1.自主学习是促进课堂教学生成的有效途径

要实现课堂生成的有效达成, 实现教学目标, 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2.思考质疑是促进课堂教学生成的重要条件

因此, 学生在课前的预习、感悟、思考、记录显得十分重要, 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落实课堂教学, 教学生成的效果会更加明显有效。在这一环节中, 要把握好两个关键点, 即预习思考和发现质疑, 这是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部分。在《老王》课教学中, 事先让学生预习, 可以了解掌握课文作者杨绛的简介和钱钟书的信息, 以及相关的著作等等。这些背景材料的自主学习比教师在课堂上简单的介绍更有效果。

3.互动探究是促进课堂教学生成的基本保证

这是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在课堂教学生成过程中的问题要采取的一种办法。《语文课程标准》中认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想象力, 开发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要让学生掌握这些能力, 就必须让他们的大脑在课堂上完全活动起来, 让大脑做体操, 让大脑体验思维的风暴, 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因此, 在同课异构中要注意教学生成的不同语境。比起上一个教学设计, 这次的《老王》教学更加地立足文本, 立足学情。在教学生成中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由学生思考, 由学生互动探讨解决。教师不再大面积地灌输知识, 只是起到引导和点评的作用。课堂上每一个教学生成的解决显得更加地顺水推舟, 学生对老王和杨绛的情感产生也是自然而然地生成。这一次学生的记忆一定会特别深刻, 因为由自己探索得来的知识会变成脑海里闪亮的恒星, 而不是划过夜空的流星。

摘要:教学生成是课堂发生的问题或见解诉求, 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生成性特质。在同课异构过程中, 以《老王》为例, 结合自己前后课堂教学的调查与改进, 在教学生成的立场、情境、策略选择上有了新的认识, 使课堂教学更有实效。

关键词:同课异构,教学生成,初中语文

参考文献

[1] .商利民.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生优秀硕士论文, 2005.

[2] .马玉琪.为学习创生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中小学综合卷) [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

[3] .余文森.课堂精彩生成:尽在生命活动中[N].中国教育报, 2007-3-2: (6) .

上一篇:农村小学体育工作报告下一篇:小学生法律知识题.doc(修改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