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反射定律教案

2024-04-28

光的反射定律教案(共8篇)

篇1:光的反射定律教案

【教学难点】

利用光的反射控制光束的方向、镜面反射和搜反射的成因

【教学过程】

一、 科学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师生合作实验活动:

多名同学从不同位置用激光笔将激光射向教师手中的平面镜,全体学生共同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讨论该现象能说明什么为题。

教师改变平面镜的角度学生观察现象发生什么变化?

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几个基本概念: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及反射角

3、学生分组进行试验,探究三条线位置关系

教师介绍器材的使用方法

学生将实验内容填入记录表格

学生交流试验结果

学生总结实验结论

4、学生分组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试验

学生将试验结果填入记录表格

学生总结试验结论

5、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反射定律内容

6、学生讨论交流,利用试验装置进行试验探究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特别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操作中遇到的困难

二、 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

1、 教师说明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于生产生活中,造福人类

2、 学生说出自己对反射定律的应用设想

3、 学生利用潜望镜观察发光的蜡烛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光在潜望镜中的工作原理

4、 教师展示中华号月球车,并由此提出问题,地球和月球间距离是多少。并由学生回答地月间距离的方法

三、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师演示用手电筒照射贴有小镜子的白纸,学生观察是镜子亮还是白纸亮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形成的原因

四、 学生活动“如何将太阳光导入大厅”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将太阳光导入大厅

学生设计将阳光引入大厅的方案

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案

教师提出问题:这样设计在实际中应用会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教师提出问题:这个设计方案还存在怎样的不足

学生提出改进方案

篇2:光的反射定律教案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分为“照亮目标”和“运用光的反射”两个部分。《光的反射》是上 一节课《光是怎样传播的》的延续,同样是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不同的是这节 课研究的是光在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会怎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科学探究

● 通过实验、观察、探究、交流等方法,理解光的反射及运用。● 制作简易潜望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实验、善于思考、善于动手的能力。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理解什么是光的反射。教学难点: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激光手电筒、镜子、靶子、书、尺子、笔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3张图,问学生从中知道光的什么特性?(复习强调:光沿直线传播。)那么,光除了沿直线传播这个特性外,还有什么特性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板书:

4、光的)

出示靶子。问:是做什么用的?(射击)射击还需要什么工具?(枪)这节课我们用手电筒来代替枪来完成几次特别的比赛,大家想不想参加? 正课:

活动一:怎样让我们的手电筒照到黑板上的这个靶子呢?关键是什么?(请3位同学参加比赛,学生在书P30画出光路图)讲述:刚刚这个实验的关键是手电筒要最准靶子,这是因为光具有怎样的特性?如果没有对准,还能射到靶子吗?没有对准目标,一定就射不到靶子吗?

过度:接下来的实验我们增加难度,看看手电筒不对准靶子,能不能射中靶子呢、大家觉得需要那些器材? 活动二:

挑选4名学生参加比赛,每人射击时间5秒,射中的其余同学给予掌声鼓励。同事思考,这一次射击和上一次有什么不同。

小组活动,利用桌上的器材,组内进行比赛,思考并完成书P30光路图 问:成功射击到靶子上的同学举手。谁能说一说这一次和上一次有什么不同?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板书:改变了传播方向 过渡:刚才同学们用镜子完成了一次困难的射击任务,可是还有一个更困难的任务在等着大家,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能够完成?

活动三:隔物射击。讲解射击要求:这次的射击中,手电筒仍旧不能直接对准靶子,而且,还要用科学书,也就是障碍物,立在手电筒和靶子之间,想办法让手电筒发出的光最重射到靶子上。在这次实验中,同学们要思考亮点:第一,这次光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第二,实验中为了射击成功,同学们做了哪些调整?别忘了在书本P30页画出光的传播路线图。(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问:成功射击到靶子的同学举手。请成功的小组上台演示。请学生上台画光路图。

总结:后两次实验和第一次不同。第一次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我们只要将手电筒对准靶子,就能射中。而后两次,我们的手电筒都没有对准靶子,但是我们用到了(镜子),而镜子使光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同学们知道这种现象叫什么吗? 将课题补充完成:

4、光的反射

问:光碰到镜面,穿过去了吗?(没有)对了,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其实呀,光在反射时,还有一个奇特的特点。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演示一个实验,同学们认真观察。

演示实验:光在水中的反射 问:发现了什么?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是直的吗?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和镜面的角度有什么关系?这个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视频再看一遍。视频播放:光的反射规律 讲解学生画的活动三光路图 讲述:知道了光的反射现象,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哪些时候或者哪些装置用到了光的反射? 问:镜子能反光,那其他东西能反光吗?比如我们的黑板?设想一下,在一件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的房间里,大家能看到东西吗?那要看到东西,怎么办?(开灯、开窗、点蜡烛)有了光之后,物体能反射光,反射光线进入眼睛,所以我们就看到东西了。那么,黑板能反光吗?薛老师能反光吗?我们能进一步说,所有能被我们看到的物体都能(反光)。问:照明灯为什么要装灯罩?

问:教师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

讲述:光的反射还帮科学家解决了一个难题。同学们阅读书P31最后一段。过渡:光的反射还有什么用呢?一起看一张图片,同学们猜猜是什么?潜水艇上有一个装置被称为潜水艇的“眼睛”,它让水兵在水下就能观察海面上的情况,同学们想不想也自己做一个?我们一起通过原理图看看制作时要注意什么。思考:反光有这么多用处,那是不是反光越多越好? 总结:这节课大家学到了什么?

板书:

4、光的反射

篇3:光的反射定律教案

所谓探究, 就是指学生或通过自己的活动, 或在老师的引领下, 通过各种方式的主动学习, 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探究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自我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不能一遇到问题不去想办法解决, 而总是等着老师给出答案;当学生一遇到问题时, 老师也不能就急忙将答案告诉学生, 而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拿“光的反射规律”的教学来说吧, 几年前我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白色硬纸板, 并在纸板上事先画好法线、角度刻度线, 然后在“光的反射”一节课中, 先让学生用激光笔在白色的纸板上找到反射和入射光线, 让学生注意两条光线与法线夹角大小的关系, 重复数次后, 按课前安排, 随即让学生把激光笔从纸板左边 (或右边) 拿到右边 (或左边) , 再重复数次实验, 并提醒学生注意两条光线与法线的方位关系, 最后再让学生将白色纸板沿法线向后折为两半, 问学生在另外半块纸板上能否找到反射光线 (学生答未能找到) , 之后再与学生依次讨论, 一一得出反射定律的条文。这样的教学过程看似井井有条, 课堂气氛也较活跃, 只要设问及时, 学生均能踊跃回答出实验现象包含的规律, 但学生是在老师事先安排的活动程序中被动地学习, 这其实是老师在学生具体活动、探究中放不开手脚, 怕探究偏离了自己设计的主线, 怕探究花费了太多的时间, 怕这怕那, 所以还没等学生探出个结果, 老师就已草草收场, 提出下一个设计好的问题。所以教学中看不出学生思维活跃、主动探究的场面, 而是被动地跟着老师“探究”, 这不叫探究, 而应该叫做“设圈上套”。这样的探究与其说有, 还不如说无。因为它不但不能使学生真正地学到科学的方法, 还会曲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百害而无一利。当然, 教学中不可能处处都让学生活动, 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科学规律。但是教学设计中一旦安排了科学探究, 就不能不让学生真的去探究, 不能是老师一问, 学生一答, 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搞“探究”。

经过认真的反思, 我现在仍让学生课前准备好白色纸板, 但不让他们先在板上画东西, 而是让学生再准备好铅笔、直尺、量角器等。上课时, 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就是要找出光在反射时遵循的规律, 然后让学生用激光笔, 平面镜和他们带来的纸板, 试着在纸板上找到反射光线。这样学生兴趣盎然, 积极动手实验。可是有些学生尝试数次均未能找到反射光线, 而另外一些学生经过失败后终于找到了反射光线, 我看见他们开始若有所思起来。这时, 可及时地提醒学生思考为什么有时看不到纸板上的反射光线, 有时又看得到?学生很快发现当纸板与平面镜垂直时:较易找到反射光线。这比起以前教学时一开始便告诉学生实验中纸板一定要与镜面垂直效果更好。当所有学生均意识到要让纸板与镜面垂直时, 我又告诉他们可以用铅笔记下历次实验入射到镜面上相同一个点的光线的射入位置和射出位置, 此时学生已完全放开了手脚, 实验室成了他们主动探究的乐园。数分钟后, 打开实验室的电灯, 发现大多数人开始用准备好的铅笔、直尺和量角器在纸板上开始画、量了起来。又过了数分钟, 当我问学生是否发现了什么规律时, 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有的学生站起来说他们量出每次的反射光线与镜子的夹角都跟入射光线与镜子的夹角是相等的, 有的学生说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会随激光笔位置的改变而变小或者变大, 也有的学生说有一次他们小组没有找到反射光线, 只是看到光线特别明亮 (光垂直镜面照射) ……在学生稍稍安静下来之后, 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今天实验应得的结论, 绝大多数学生的答案都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虽然他们并不明白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含义) , 但也有学生回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反射面 (镜面) 的夹角大小相等”。在这个时候, 我提醒学生“今天刚开始实验时有些同学没有找到反射光线, 是不是那几次实验中光没有被镜子反射?”学生一下子静了下来, 并开始窃窃私语。此时我让学生拿起白纸板, 只用激光笔照射镜子, 问学生能否看到反射光线或入射光线?光是否被镜子反射?这时有学生回答, 在他身旁同学身上看到了反射光线, 我及时提醒学生注意侧面的墙壁上或天花板上出现了什么现象, 学生很快明白此时虽看不到反射或入射光路但光仍被镜子反射。这时我才让学生把纸板从中间对折后再垂直压在镜子上, 让学生观察另外半块纸板上能否找到反射光线?这次实验完成时, 大多数学生已能明白只要光照到镜子上都会被反射, 但却不一定能看到反射光路, 这就充分说明了光在反射时并不只是“角相等”这样一个规律;从而能使学生深刻领会“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必共面”, 这也应当是光反射时必定遵循的规律之一。这时才告诉学生可以以刚才的对折线为基准来判断空间两条光线的位置关系, 这条实际并不存在的线叫做法线, 而两条光线与它的夹角才叫做反射角、入射角, 学生便能逐一领会反射定律的精神,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结果。

篇4:光的反射定律教案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了解光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了解凸面镜、凹面镜对光的作用及应用.

(3)掌握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应用.

(4)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会对放大镜、照相机、幻灯机的相关现象进行调节.

(5)理解凹透镜对光的作用,会应用凹透镜解释一些现象.

(6)理解色散及透明体、不透明体的颜色.

[应用举例]

例1关于日食和月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地球在月球的本影里能看到日全食

B.地球在月球的半影区内能看到日偏食

C.月球进入地球的半影区时,可看到月偏食

D.月球全部进入地球的本影区时,可看到月全食

解析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由月球和地球形成的本影与半影区如图1(a)和(b)所示.

图(a)中,1是月球本影区,2是半影区(3称为伪本影区).

图(b)中,1′是地球的本影区,2′是半影区.

当地球进入月球本影区1可以看到日全食,在半影区又可看到日偏食(在伪本影区3可看到日环食).

当整个月球进入地球半影区2′,由于仍有部分太阳光射到整个月球,整个月球是亮的,故在地球上看不到月食.只有当部分月球进入地球本影区1′,部分进入半影区2′才能看到月偏食.当月球全部进入本影区,发生月全食(此时看不到月亮),A、B、D都正确.本题应选C.

例2平面圆形发光片甲的直径为D1,圆形遮光板乙的直径为D2,已知D1<D2,现如图2所示把甲、乙与很大的光屏MN平行放置在暗室内,在光屏上可看到乙的本影与半影,则().

A.当甲向左移动时,光屏上本影的面积将增大

B.当甲向右移动时,光屏上半影的面积将减小

C.当甲的直径稍稍增大时,光屏上本影的面积将增大

D.当甲的直径稍稍增大时,光屏上半影的面积将增大

解析发光体甲经遮光板后,在屏上形成的本影和半影区域如图3中所示,由光路图可知:

甲左移时(如移至虚线位置),本影面积减小;甲右移时(相当于从虚线位置移至实线位置),半影面积增大;当甲的直径稍稍增大时,本影面积将减小.所以A、B、C都错.应选D.

例3某人站在木架上,其脚下地面有一光源S,眼睛到光源的高度为3m.现在人面前2m处竖立一块平面镜MN,如图4所示,则光源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到达人眼所走过的路程是多少?

解析此题要作图后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求解.

如图5所示,设p为眼睛,Q为入射点,S′为光源S在镜MN中的像.由题意SN=S′N=2m,SP=3m.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SQ=S′Q,则有SQ+QP=S′Q+QP=S′P,

又△S′PS为直角三角形,SS′=SN+S′N=4m,

即SQ+QP=5m.

光源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到达人眼走过的路程是5m.

另外,根据图示分析得到:

SQ+QP=S′P,S′、Q、P三点共线.由此可说明光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反射时光行进路程为最短.

例4如图6所示,MN为一平面镜,a、b、c、d表示一个不透明正方体的四个侧面,其中b面跟平面镜平行,e是观察者的眼睛所在位置(位于正方体的正下后方),则图中观察者().

A.可以观察到a、b、c、d四个侧面

B.通过平面镜可以看到a面和b面

C.通过平面镜可以看到a面及部分b面

D.通过平面镜只能看到a面,不能看到b面的任何部分

解析人眼观察到物体的必要条件是:从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能直接到达眼睛或经平面镜反射后能到达眼睛,由图7可知,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到c面,也无法通过平面镜观察到d面,A、B错.由于a面各处经镜面反射的光都可到达e处,b面上图中p点以下各处镜面反射的光也可到达e处,所以C正确,D错.本题应选C.

例5游乐厅里的哈哈镜表面呈波浪形,使人像变形,令人发笑,那么().

A.表面凸的部分是把人像拉长了

B.表面凹的部分是把人像拉长了

C.表面凸的部分是把人像变短了

D.表面凹的部分是把人像变短了

解析哈哈镜的镜面弯曲不平,有的部分是凸面镜,有的部分是凹面镜.人们所看到的是经哈哈镜所成的虚像.根据镜面成像的规律可知,凸面镜始终成缩小的虚像,而凹面镜能成实像,也能成虚像,但像比物大,哈哈镜上表面凸的部分可看作凸面镜,所看到的像应当比实际的物体小,感觉是把人变短了.表面凹的部分可看做凹面镜,所看到的像比实际的物体大,感觉是把人变长了.所以选项B、C是正确的.本题应选B、C.

例6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离平面镜越远时像就越小

B.只有在平面镜正前方的物体才能在平面镜中成像

C.比平面镜大的物体,不能在平面镜内形成完整的像

D.某人通过平面镜能观察到自己的像,当他靠近平面镜时,反而有可能看不到自己的像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知识,镜中成像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它不会随物体离镜子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中的经验和光学知识告诉我们,平面镜前方的物体不论是正前方还是旁边的都能在平面镜中成像,如图8所示.设AB为一个站立着的人,认为人眼就在A处,Q为斜放在地面上的镜子,当人站立在A1B1位置时,由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作图,成像位置在A′1B′1,此时人能看到自己的脸和全身像,我们发现镜子Q的长度比人的高度要小.当人向镜子走近到A2B2处时,成像位置在A′2B′2,此时像

A′2B′2发出的光不能全部到达人眼,因此人不能看到自己的脸和全身像了.选D.

例7如图9所示,天花板上有一不透明的物体P,左侧S为发光点,M为与天花板平行的平面镜,用作图法标出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照到球右端天花板上的范围.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作出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的虚像S′,如图10所示,反射光线好像都是从S′发出的.一方面应考虑障碍物对光线的遮挡,画出对应的光线AC以及入射光线SA;另一方面还应考虑到障碍物的像对光线的阻挡,画出对应的光线BD以及入射光线SB.因此,通过作图可得天花板上照到的范围是CD.

例8如图11所示把两个平面镜垂直放置,一人站在镜面前不断走动,则().

A.在任意位置都只能看到自己的一个像

B.最多看到自己的一个像

C.最多看到自己的两个像

D.最多只能看到自己的三个像

解析由于两平面镜互相垂直,从一个镜面反射的光无法在第二个镜面上再次反射,这两个镜面对成像的作用与一个镜面一样,所以这个人通过镜面只能看到自己的一个像.选B.

例9如图12所示,以平面镜MO和NO为两个侧面的一个黑盒子里有一个点光源S,黑盒子的另一侧面EN上开着一个小孔P.观察者在盒外沿EN走过时,他能几次看到S所发出的光?请画出光路图来证明你的回答.

解析光源不经任何反射直接向小孔射出一束光.另外经两个镜面一次反射后有两束光可射向小孔,第四束光经两次反射后射向小孔.故观察者在盒外沿EN走过时,他能四次看到S发出的光.光路如图13所示.

注意,在作光路图时,根据人从镜中看物体好像是光从像直线射入人眼的特点,为确定从小孔射出的光线,故应先根据对称性作出像的位置S′、S″、S?苁.其中S′是S在MO镜中的虚像;S″是S在ON镜中的虚像,而S?苁是S经MO镜和ON镜两次反射后的虚像,确定的方法是作关于镜的对称虚像.

例10夏天,当阳光透过树荫的缝隙时,常会见到地面上有一个圆形光斑,如图14所示.已知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L,测得小光斑的直径为d,树高h,试列出估算太阳圆面的直径D的表达式.

解析地上的光斑是太阳经密集的树叶缝隙(小孔)所成的像,简化为图15所示.由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关系得

■=■·D=■d≈■d.

例11已知太阳半径R=6.95×105km,月球半径r=1.75×103km,日全食时太阳与地面的距离H=1.5×l09km,则地面上能见到日全食区域的面积多大?

解析如图16所示,设地面上看到日全食区域的半径为x,由

■=■,得x=■

=■km

=1.57×103km.

例12如图17所示,在平面镜MM′前,有一物体AB,如果眼睛能看到物体AB的全像是在什么范围内?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和像对平面镜的对称性来确定AB在平面镜MM′所成的像A′B′的位置.

过像点A′,连接A′M并延长A′M至E点,连接A′M并延长A′M′至D点,则在MM′和EM、DM′所包围的范围内,全能看到A点的像.同样,过像点B′,连接B′M并延长B′M至C点,连接B′M′并延长B′M′至F点,则在MM′和MC,M′F所包围的范围内,都能看到B的像,如图中斜线所示的部分.

如果要在平面镜MM′中同时能看到物体 AB两点时像的范围,应在图中EM、MM′和M′F所包围的部分,即图示中斜线重合的部分.

在图示中EMC和FM′D所包围的范围中只能看到物体AB某一部分像,而看不到整个物体的像;在图示中CM、MM′、M′D所包围以外的部分,都不能看到物体AB的像.

例13透过蓝色的玻璃,进行下列观察,结果是().

A.观察黄色气球,可以看到绿色

B.观察白色气球,可以看到蓝色.

C.观察红色气球,可以看到黑色

D.观察各种颜色的气球,看到的都是蓝色

解析物体分透明体和不透明体两大类,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而有色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

蓝色的玻璃只能透过蓝光,用它观察黄色气球时,气球反射的黄光无法透过蓝色的玻璃,由于没有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中,因此看到的是黑色的气球.

用蓝玻璃观察白色气球时,气球反射的各种色光只有蓝光能透过蓝色玻璃进入人的眼睛中,因此人看到的是蓝色气球.

用蓝光观察红色气球时,气球反射的红光无法透过蓝色玻璃,由于没有光进人人的眼睛中,因此看到的也是黑色气球.

用蓝色玻璃观察各色气球时,只有白色的气球和蓝色的气球能反射蓝光,并透过蓝玻璃进入人的眼睛,使人看到是蓝气球.

而黄色、红色、绿色等其他颜色的气球,用蓝玻璃观察时,一律是黑色.

本题应选B、C.

篇5:光的反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反射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绘制简单的光路图;知道在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反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能力;增强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的反射规律的理解及应用;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理解及应用。难点: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具:激光小手电,镜子,激光演示仪,课件 学具:镜子 白纸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光学知识的综合运用的体现。也是本章知识的重点,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掌握和应用光学知识,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学习理解后面将要接触到的关于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定律等等相关知识,有着重要的分析、铺垫和引导意义。学生对光已经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紧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还要重视探究实验的过程,从而建立光反射的科学概念。为了能较为清楚地阐述光的反射这一基本概念,又要使这一理论既不枯燥,又比较直观,在教学设计中特意选择了学生们都知道的小故事《爱迪生救妈妈》,为本节课提供研究线索,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改变了书上将光反射的应用至于教学内容最后的做法。将其前移,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及前沿科学中最新的应用例子。让学生有意识的去认识学习光的反射是有趣的、有用的、是应该掌握的知识。最后,在有关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这一问题的设计上,采用了学生小实验的方式,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有意地去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实验探究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对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达到两个目的:1.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遇到问题时,先科学合理的猜想、再设计探究方案、利用选择的仪器,实际操作实验、最后根据数据和现象来总结),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精神。2.通过探究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光的反射定律,落实好教学的知识点。在分组探究结束之后,又让有所发现的小组,来给全体同学做展示,达到全体同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并给时间让全体学生再动手做一做,让没能探究出结论,或探究过程有问题的小组也能有机会完成探究实验。这样利于全体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利用一则故事《爱迪生救妈妈》,请一位学生阅读。见ppt3 让学生通过认真听,积极思考问题。教师:同学们爱迪生想了一个什么办法来救自己的妈妈?学生:是利用镜子来反射月光。教师:爱迪生可真聪明啊!他想到利用光的反射来照亮整个屋子。太了不起了!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光的反射》吧!引出本堂课的课题《光的反射》见ppt4。

二、新课教学

演示实验:激光射向与黑板垂直放置的镜子上(课本p22图1-39),观察光是怎样传播的?见ppt5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这个实验思考,你能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光的反射?见ppt6

(一)光的反射:

光由一种均匀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物质时,在它们的分界面上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太阳、电灯、蜡烛等物体发出的光会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我们就能看见这些物体了,许多不会发光的物体为什么也能被我们看见呢?学生感悟:人眼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里。见ppt7 设问:月球不是光源,但是我们为什么能看到月亮?见ppt8 学生:月亮反射了太阳光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利用光的反射的实例?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交换一下彼此的看法。

学生:讨论、交流、生生互动。由此引入光的反射现象应用。教师:通过讨论哪位同学能列举利用光的反射的实例? 学生:例如有照镜子,自行车的尾灯,潜水艇的潜望镜„„。

教师:既然光的反射这样有用处,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光的反射遵循怎样的规律呢? 学生:想。

教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寻光的反射遵循哪些规律吧?不过在探究之前老师先向你们介绍一下光的反射现象中的几个重要的名词。见ppt9 老师利用课件模拟光路图明确三线、两角、一点。使学生认识关于:界面、入射光线、入射点、法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这七个名词及其意义

(二)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探究:教师首先进行适当引导:大家猜一猜当入射光线确定后,反射光线可能会怎样传播呢?我们应通过哪几个层面的探究来确定反射光线的位置? 同学们通过讨论,提出以下探究任务:

探究(1)三线共面问题 探究(2)两线位置关系

探究(3)反射角和入射角大小问题

这三个探究过程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全部参与,并对积极主动的学生给予激励评价。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教师对学生进行巡视和指导,及时肯定学生的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引导学生完成ppt10表格比较实验结果,交流评估并得出结论:光的反射定律:在光的反射过程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如果光垂直照射到反射面上时,出现什么情况?如果入射角增大或减小,反射角会怎么变化?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探究(4):当光垂直照射到反射面上时,出现的情况 探究(5):当入射角增大(减小)时,反射角变化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评估并总结:当光垂直照射到反射面上时,“三线重合”,入射角和反射角都为0;当入射角增大(减小)时,反射角也增大(减小)。见ppt11 教师用模拟课件展示规律的全过程见ppt10 强调:(1)法线是界面的垂线。(2)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3)入射角为零,反射角也为零。(4)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互换。

教师展示例题

一、已知图中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线。见Ppt12 老师边画图边介绍作图的步骤,同时请一位同学指出界面、入射光线、入射点、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

课堂练习1:如下图所示,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及度数 见Ppt13

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作图,其余同学在草稿纸上作图。

小实验:用一块板挡在两个学生之间,使彼此不能看到对方,怎样才能彼此看见呢?见ppt14 由于学生有此经验,用一块镜子就能解决。然后教师演示实验:光路的可逆性。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交流:让入射光线逆着原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镜面,反射光线将是怎样传播的呢?见ppt15

(三)光路具有可逆性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老师展示例题

二、已知图中反射光线,请画出入射光线。

见Ppt16 老师边画图边介绍作图的步骤,让同学进一步理解光路是可逆的。课堂练习2:画出下图的反射光线 见ppt17

课堂练习3:画出下图的入射光线 见ppt17

请四位同学到黑板上作图,其余同学在草稿纸上作图。见Ppt17 老师针对练习中的图稍加强调:当入射光线垂直镜面时,反射光线是同一条,只是方向相反。小实验:用手电照在镜面上反射可以在墙上得到一个光斑,而照在一张纸上却得不到。这是为什么? 见Ppt18 由此引出光的反射的两种类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种反射类型 见Ppt19和 Ppt20。

(四)镜面反射:平滑镜面将互相平行的入射光线都沿某一相同的方向反射出去的反射。(反射光线之间也是平行的)

(五)漫反射:粗糙表面将平行的入射光线向各个方向反射的反射。比较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异同并举例。见Ppt21 让学生讨论:(1)电影银幕用光滑的白布可以吗?应该用什么样的布,为什么?

(2)黑板用久了会发生“反光”现象,同学们不易看清黑板上的字,这是为什么?平常黑板发生了什么反射?

(3)我们为什么能从不同方向看到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见Ppt22 老师稍加解释说明。

三、课堂小结

由学生作课堂小结:本节课上我们学到了光的反射定律,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知道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和区别。掌握了科学探究方法,知道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今后我们就可以利用科学探究方法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了。

教师引导,归纳,并适时给以鼓励和肯定。

四、作业布置

见作业本相应练习

五、课后思考

1.假如光线不能够被反射,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2.为加强反射,到处都用平面镜将会怎样?

篇6:光的反射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1)什么是光的反射及光的反射中的入射点、入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2)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能力训练点:(1)通过观察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 过对研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出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3)通过 对光的反射规律的阐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德育渗透点: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教育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

4.美育渗透点:通过实验作图,使学生提高欣赏色彩美,线条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光的反射规律 光的反射规律的教学是本章知识的重点,在用实验的方法探索反射现象的规律时应当注意 在学生对实验有了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利用活动投影幻灯片再现实验中所反映出来的 三线、两角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光的反射规律的基本内容。

2.关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教学 将白纸用图钉固定在木板上,把小平面镜固定在白纸的中央,打开手电筒去照白纸的中央,让同学们观察,结果只有部分同学看到小平面镜很亮,纸比较暗;而其他多数同学看到的 现象是白纸很明亮,平面镜很暗谈.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启发同学考虑,同样是光的反射,同是一个实验,为什么得出不同的结论,从中引发同学思考,进而去探究原因,从而使学 生认识到,同是光的反射,但是由于反射面不同而产生两种不同的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具学具】

教师用器具:激光笔、平面镜、反射规律演示器、量角器 插有大头针的硬纸条。

学生实验用器材(2 人一组):平面镜片、白纸板、量角器、手电筒(玻璃前糊上开窄 缝的牛皮纸)。【学法引导】

本节课光的反射规律可让学生通过“发现并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 实验—解通过观察和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得出结论——交流与合作——提出新问 题”科学探究式方法得出。

【设计思想】

“光的反射”是一节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于一身的课。其中光的反射规律是 本节的核心,也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有效阵地。在授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发现 并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解通过观察和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 据——得出结论——交流与合作——提出新问题”的探究式教学过程,自己“发现”并总 结出光的反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1:打开投影仪,它发出了一束光,拿一块平面镜放在投影仪上,对着全班照射一圈,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镜子反射出的光。活动

2:拿一块面积、形状与平面镜相同的硬纸壳,再做同样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效果与刚才是否相同”“为什么效果不同呢” ? ? 请同位之间相互讨论一下,看一看能否找到探究问题的途径?学生回答。教师对各种方案均 不做评价。师:同学们刚才的回答都很好,那么,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来研究光 的反射。

二、新授内容:

概念教学——演示 1:打开激光笔,它发出一条红色光线。师:它在空间走过的道路不是察 觉,我们可以用一块白纸板接收它。演示 2:用激光手电沿白纸板面照射,显示其轨迹,然 后,再对着白纸板下的平面镜照射,使学生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师:从手电筒发出的 这条光线叫做入射光线,被镜子反射出去的那条光线叫做反射光线。演示 3:利用立体模型 演示它们在空间的情况,并介绍反射面与入射点的概念。要研究这两条光线的位置关系,师: 相当于做一道几何题。做复杂的几何题应加入辅助线,从而使问题解决起来比较方便。演示 4:拿出一根用电线做的辅助线模型。师:我现在拿来了一条辅助线,它加在哪个位置对于 研究我们的问题比较方便呢?请讨论一下。学生讨论,教师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将辅助线模型 插在立体模型上。师:这条线与反射面垂直并且和两条光线都相交,有利于确定它们的位置 关系,并且,这条线不偏左也不偏右,非常“公正”,公正得像一个法官一样,因此我们就 称它为“法线”。这是法线与两条光线在空间的情况,空间是立体的,研究起来比较复杂,我们可以转化成平面问题去研究它,从而使问题简化。下面,请看投影片。教师通过演示复 合式投影片,让学生复习巩固反射面、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的概念,同时引出入射角 和反射角。

【师生活动】

光的反射规律的研究——“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过程[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三条线和两个角,要研究光的反射所遵循的规律,其实就是要研究三线两角之 间的关系,那么,怎样去研究呢?显然,它可以分为两个问题,一是三条线的关系,二是两 个角的关系,其中,三条线的关系反又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研究,即①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②三线的位置排列关系如何,从而,使这一问题变为三个小问题。下可能是什么关系?有多少种可能的情况?请前后 四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讨论一下,将所有可能的关系都找到。学生讨论,举手抢答。教师也可 以与学生一起参与猜想并要求发言,最后,将各种猜想都体现在板书上。(教师让全班同学 为回答问题的同学鼓掌喝彩。)

请同学们讨论、猜想第三个问题,看看两个角可能的各种关系,既有与事实相符的正确的猜想,也有与事实相违的 错误的猜想。当然,我们应保留正确的而反驳、去掉错误的。但能否随便地说某个猜想是正 确的、某个猜想是错误的呢?显然不能。光靠猜想还不行,还要通过我们物理学中的有力武 器——实验的方法去检验、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介绍桌面分组实验器材:激光笔、硬纸壳、平面镜、量角器。我们就是要用这些非常简单的器材去大胆地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操作,从而去反驳错误的猜想,保留正确的猜想,解决本节的问题。怎样去设计一个实验研究二角的关系呢?请同学们 相互讨论一下自己的实验方案。学生讨论,各组找到自己的方法。方案不要求统一。[观察和实验]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操作。实验完毕,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反驳错误猜想 A、B、D,保留正确猜想 C,猜想 C 就是问题三的结论。从而,解决了这一问题。[得出结论(交流 与合作)] 师生们根据实验数据,在板书中将 A、B、D 擦掉,只保留 C,即∠反=∠入。(评: 之所以先研究二角关系,然后再研究三线位置排列,最后才研究三线是否共面,是为了使问 题由易到难。)如何通过实验去研究三线的位置关系呢?这也是困扰我多年的一个问题,我 总想通过实验做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都在法线同侧的情况,即猜想中 B、C 这两种情况,但总是不能成功,通过刚才的学习,我感到同学思维活跃,创造性强,你能否帮助老师在实 验中做出这两种情况,解决我的疑难问题?如果做不出来,那么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评: 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使他们在探究中认识、体会这种方法的作用,又突破了这一实验难点。)学生讨论、实验操作,但做不出 B、C 情况。师:都做不出来 B、C 的猜想情况,这反过来说 明了什么? 生:猜想 A 是正确的,即: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教师将板书中 B、C、D 擦掉,保留 A、E。如何通过实验去探究三线是否共面呢?显然,看在不同的平面上 能否观测到反射光。那么,怎样才能得到不同的平面呢?我们将硬纸壳怎样做就能得到不同 的平面?请讨论一下,然后根据自己的想法去操作。学生通过交流与合作,反驳猜想 A、C,保留 A 为正确结论,即: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不同一平面内。教师将板书中 B、C 擦 掉,保留 A。到此为止,我们已经将光的反射所遵循的规律通过自己的双手探索出来,—请 同学们讨论一下,将规律完整地表述出来。

光的反射的种类——研究了光的反射规律,我们仍然不能解释课前提出的问题,原因在于我 们在研究光的反射时太片面了,只注重了三线二角的关系问题而忽视了反射的另一个重要的 方面——反射面的问题,没有反射面就不可能有反射。因此,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73 页,自 学并讨论有关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三个自然段。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新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要 从不同侧面、角度去完整地认识事物,运用自学的方法,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 阅读能力。学生讨论、自学——通过自学,回答课前的问题?再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回 答——镜子是发生镜面反射而硬纸壳上发生漫反射,因而效果不同。教师利用复合式投影片 边演示边介绍两种反射的有关内容。可见,反射可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分别发生在 光滑平面和粗糙表面上。当用平行光入射时,由于面的不同造成法线方向的不同,进而使反 射光线的方向不同,镜面反射时反射光线也平行,向着同一方向,光很强,刺眼,但在别的 方向上却看不到反射光。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某同学在阳光下用镜子照你时,稍一偏头 就可躲过去,而在漫反射中,反射光线向四面八方,光线分散、不强、不刺眼,可以使我们 从不同的方向上看到反射光。漫反射是我们能够看清万事万物的原因所在。另外,镜面反射 的优点是可以将光射到很远处,但也有缺点。现在有许多高楼大厦的外墙用像镜子一样的材 料贴成,虽然很漂亮,但一旦阳光通过它反射到司机眼中,就可能发生交通事故,这也是一 种污染,叫做光污染,已经引起了许多专家的重视。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镜面反射、漫反射的例子。

【布置作业】

1.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公元前 2 世纪(西汉时期)成书的《淮南万毕术》中有这样的记载: “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其下,则见四邻矣”.这里是根据高悬的平面镜和盆中水面两次反 射成像的道理.这可以看作是现代潜望镜和各种利用光的反射特性改变光路的仪器的祖先。2.请任选下列之一为题写一篇小文章:(1).《如果没有光的反射现象,世界会变成什么 样?》(2).《如果只有镜面反射而无漫反射„„》(3).《如果只有漫反射而无镜面反 射„„》 3.以 3 至 5 人为一小组,调查一下学校或家庭在社区的光污染现象,写一份调查报告。

【教学后记】

篇7:光的反射物理教案

1.知道光的反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反射面、入射点

2.会设计“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过程、动手进行实验、完成探究报告

3.知道反射定律、光的反射分类4.知道反射时光路可逆5、知道能看到不发光物体的原因

重点、难点:光的反射定律和应用,反射定律中的“三线共面”的理解

课堂导学

自主学习

1、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发光的物体?例如:蜡烛、日光灯、电视。

②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例如:月亮、课桌等,我们也可以看的见,是因为这些物体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所以,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这种现象就是光的反射。

2、光的反射规律:

光路图

角i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①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x,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x。

②x、x和x在同一平面上;

③x和x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④在反射现象中,x 角等于x角。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问:①两名同学,甲同学能通过镜子看到乙同学的眼睛,乙同学能看到甲的眼睛吗?

②补充光路图,并求反射角和入射角。

注意:①光在反射时,光路是x的x②入射角为00时,反射角为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探究:①用小镜子反射光线,照入同学眼睛会有什么感觉?周围的其他同学会有什么感觉?

②如果在镜面上铺一张白纸,又会有什么感觉呢?原因是什么呢?

(1)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平行光线射入时,光线x射出)

(2)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平行光线射入时,反射光线朝x)

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

练习反馈一、选择题

1.一束光斜射到平面镜上,当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逐渐减小时,则(x)

A.入射角逐渐增大,反射角逐渐增大 B.入射角逐渐减小,反射角逐渐减小

C.入射角逐渐增大,反射角逐渐减小 D.入射角逐渐减小,反射角逐渐增大

2.一束光斜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为70°,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x)

A.35° B.20° C.55° D.30°

3.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则从侧面看去(x )

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篇8:探究光的反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1:如图是苏科版物理教材介绍的实验方案教材中实验所用的器材是两个大小相同的带有量角器的光屏, 其中一个光屏与一个小平而镜垂直, 另一个光屏可以绕着ON的对称轴转动, 并且与平面镜垂图一直, 用一个激光笔作为光源如 (图1) 所示。将平面镜M水平放置, 然后把一块标有刻度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硬纸板由A、B两个部分组成, 且可沿接缝ON折叠, 使一束光线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 从硬纸板上读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 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测量对应的入射角与反射角, 得出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以法线ON为轴, 将硬纸板的B面向后旋转, 这时在B面上还能观察到反射光线吗?从而得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三者在同平面内。

用这样的演示实验装置, 是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 用激光笔沿光屏射到平而镜上, 观察在光屏上留下的轨迹, 实际上是用光屏上的反射点的集合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 简便易行, 教学过程容易就地取材, 进行实验探究, 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学生使用激光笔时不稳定, 想要观察一个稳定的反射现象需要调查整较长时间, 另外科学的严谨性也值得商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经常发现我们只在后侧研究, 就得出结论时是不科学的, 但当转到前方, 在一定的范围内, 即使不在同一平面也可以看到B板上有光线存在。这在教学过程我们是不能回避的, 我们要么和学生分析形成原因在光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束光线, 有一定的粗细, 当然我们也可以改进们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2:如右 (图2) 所示, 1是平面镜, 2是编织毛衣用的竹针 (表示法线, 用铁架台固定竹针与镜面垂直) , 3是激光笔, 4和5是缝衣用棉线。制作时, 可用铅笔刀小心地在竹针的尖端横划一道刻痕, 把棉图二线牢固地系在竹针刻痕处。学生通过前面已经认识到,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一一对应的, 让学生用棉线、竹针、激光笔代替, 并让棉线从激光笔中引出, 用竹针将棉线固定, 光沿着棉线射向平面镜, 另一位同学在另一侧寻找, 直到棉线将光路显示出来为止, 记录此时棉线位置, 我们研究棉线的位置关系即为光线的位置关系。

但在研究过程中, 我们无法保持光线长时间存在, 无法直接研究, 我们需要记录光线所在的位置, 我们只需要让光线与棉线重合时, 本实验装置的巧妙之处是用棉线寻找反射光线, 向学生在展示空间立体, 经过比较长时间的寻找, 学生会有找到光线的瞬间都有惊乎的表情, 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设计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 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 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实验方案3:在圆形烧瓶缸中放入水和少量牛奶搅拌均匀如图3所示。水是透明物质, 光在水中传播不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 所以要掺入少图三量光反射效果较好的白色牛奶。牛奶不要过多, 否则不易于观察光线固定激光笔于划槽之上, 让激光射入缸底一点。引出法线, 在划槽上用自行车车条代替法线, 放置于入射点上方。在旋转过程中让各个方向的同学都可以看到在旋转过程中三条线之间位置的变化, 其中在某一个角度三条线“重合”, 这一现象证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在玻璃缸表而画上量角器, 让入射光线的入射点射到原点, 多次改变入射角度, 观察反射角的大小变化和与入射角的关系, 同样可以研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位置关系, 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本实验方案与方案件2相比较而言, 学生理解过程更容易接受, 采用方案1中方法将光线在一个空间中显示出来, 给学生一个空间立体感, 突破板面的缺陷, 直接研究所看到的光线, 此方法的确是一个创新的思想, 但本实验只能作为演示的实验非常合适, 并不能作为学生作为实验探究的设计, 而且此方法实验结构相对较为复杂, 有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现象。

上一篇:小学生一个快乐的人作文下一篇:合工大研究生英语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