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技服务业的思考

2024-05-16

对科技服务业的思考(精选6篇)

篇1:对科技服务业的思考

关于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思考

一、关于科技服务业

(一)科技服务业概念的界定。

关于科技服务业的概念,至今没有没有一个系统的定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王晶教授通过应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的思想方法,结合我国现行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市场运行特征,分析研究了科技服务业的系统构成和功能作用,并在与“科技中介”概念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以系统和动态的观点,对科技服务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她认为:科技服务业是以技术和知识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产业;其服务手段是技术和知识,服务对象是社会各行业;科技服务业属第三产业范畴,是第三产业(服务业)的一个分支行业。该定义指出了科技服务业的服务手段是技术和知识,服务业对象为社会各行各业,科技服务业的产业属性属第三产业。

(二)科技服务业的构成一般认为,科技服务业主要包括咨询业(包括工程咨询、管理咨询、技术咨询等)、技术贸易服务业、科技信息服务业、科技孵化业(包括企业孵化器及各类科技园)、科技风险投资业、科技培训业、技术监督服务业、知识产权服务业及其他技术服务业等各类行业。

(三)科技服务业的基本特征

科技服务业围绕着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其基本特征有:

1、科技服务性

这是科技服务业最为明显的特征,它表明了两层含义:一是表明它是一种服务活动,其劳动对象不是以实物表现出来,而是作为服务活动表现出来;二是表明它是一种与科技有关的服务活动。

2、知识智力密集性

科技服务业属于典型的知识型服务业,它主要靠从业人员的智力来获取收益。因此,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第一资本是人力资本,第一资源是人力资源,第一要素是知识要素。

3、效益的高外部性

科技服务业不仅是现代服务业的新业态,具有独立的产业特性,为社会创造经济财富(一般发达国家科技服务业约占其GDP的 3%~5%或更高),而且是典型的外部性较高的产业。一般认为,科技服务每创造 1个单位的收益,就能为服务对象带来5个单位以上的收益增加(或经营成本与交易成本的降低)。

(四)科技服务业的功能作用

1、科技服务业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了有效的渠道。“科技成果转化”在国外一般称为“技术转移”,反映

了科研活动从创意、技术研发、产品研发到产业化技术扩散全过程的完整内容。快速高效地完成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提高创新能力、增强企业产品竞争力、提升产业结构水平,这些都需要发达的科技服务业作为保障。可以说,科技服务业对科技成果的转化起着较大的促进作用,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了有效渠道。

2、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调动各种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

一项科技成果从创意、技术研发、产品研发到产业化技术扩散,整个过程中需要科研人员、技术人员以及生产人员等各种主体不断的创新,需要有大量的物质付出。

二、我国大多数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一)90%以上的研发服务型企业都分布在大城市,而县市区特别是乡镇科技成果转换服务体系很不健全,科技整体素质不高,科研、中试、开发能力和基础设施薄弱。

(二)科技型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竞争力差,未形成自己特色、功能配套、市场稳定的支柱和骨干。

(三)经济发达程度不够,各行业对科技成果的吸收消化能力差,对科技服务需求空间小,导致中小城市科技信息不灵,决策能力不足。

(四)科技服务业中的国有投资仍占有很高的比重,特别是现有成果转化服务组织和农技推广机构几乎全部为政府承办。过于依赖政府的结果是,这些机构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公平性,使得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活力不足,服务效率不高。

(五)农村和社会对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尚缺乏足够认识,科技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合理,较高层次人才中,多为农业技术人才,而社会急需的科技信息、咨询、评估、代理、投资等其他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则比较匮乏。

三、促进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需要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引导,重点扶植,全面推进,确保健康顺利发展。

1、在服务体系的建设上,以地级市为中心和重点,以市、县驻地为依托,以企业、乡镇、农村和第三产业为服务对象,通过网点建设形成信息共享、咨询服务和技术服务按网点或区域合理布局分工、互相依托、优势互补的协作网络。

2、在基础设施和手段建设上,应集中力量在中心城市建成功能健全、适用性强、具有现代化管理手段,集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服务中心,并以此为基地,建立一批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服务网络。

3、在方法上,实行科技服务职能与政府的科技管理职能结合,把科技服务作为政府职能的延伸,将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由单纯的管理变成管理与服务配套展开,使之产生整体效果。

4、在保障体系上,根据有关发达国家的经验,由政府 参与管理,有关职能部门联合制订管理与扶植的政策法规和引导资金投向的行为是有效和必需的。鉴于该项产业发展的不可预见性较大,应建立足够的风险基金,要配备和适当集 中科技人员,经过培训,形成一支素质较高的科技经纪人队伍。

篇2:对科技服务业的思考

一、关于发展我市科技服务业的思考

(一)重点领域

1.技术交易与科技咨询服务业。鼓励发展研究创新、技术转移、技术需求分析、咨询评估等高端科技中介服务业,建设网上技术市场、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开展技术交易评估咨询服务,培育提升科技中介服务水平,促进咨询业发展。

2.知识产权服务业。大力扶持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积极引进和培育代理、评估、转移等各类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建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诚信管理和资质评估制度,强化中介服务机构职业培训服务,规范知识产权代理行为,促进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企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3.检验检测技术服务业。引进、培育和壮大一批与我市重点产业关联紧密的检验检测机构,积极推进制造业和农业检测、食品药品检测、安全生产检测等公共检测业务的服务外包。积极扶持检验检测机构发展壮大。积极推动检验检测机构机制创新和“科研、检测、标准”三位一体功能的发展,不断增强检验检测机构的自我发展能力。

4.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加快互联网技术和软件技术在商贸、物流、金融、旅游、文化、公共服务、农业生产经营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发展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1 — 构建网络贸易、物流结算平台等技术服务体系,完善电子支付和结算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技术服务,推进网络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设,完善电子政务系统。

5.科技金融服务业。积极推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探索企业融资模式,鼓励企业发行企业集合票据。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基金,鼓励民间资本兴办科技创业投资机构,鼓励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贷款设立科技银行,推动科技担保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科技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扶持担保机构为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贷款担保。

(二)主要任务

1.加强科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 根据全社会科技创新需求,立足我市优势和特色产业,以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为主线,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开发服务平台建设,提升骨干重点企业创新能力;重点建设我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各产业集聚区内科技孵化器,建设完善科技开发培训服务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的重点科技服务机构,加强综合性科技信息库建设,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运转高效的科技创新服务支撑体系,为提高我市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大动力。

2.加强科技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为科技创业提供服务 以市科技开发培训服务中心为建设重点,以科技研发为核心,为重点产业提供技术支持、信息咨询、知识产权转让等多种— 2 — 形式的服务,实现智力资源和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根据科技创业和中小企业发展需求,加强合作、共建、联盟等方式有效集成各类技术创新资源和科技创业投融资资源,建设集科技成果汇集发布、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技术交易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完善创业辅导培训、技术产权交易、科技创业投资和科技贸易促进等共性服务能力,提高产业科技孵化服务能力。

3.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健全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和市场导向作用,推动科技服务机构按照服务标准化、管理信息化、机制市场化的要求发展,使其成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积极探索建立或引进营销、进出口服务等中介机构,集中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信息服务、人员培训等配套服务,有效提升科技企业孵化的效率和成功率。加强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技术产权交易以及咨询、评估和知识产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围绕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拓宽技术转移渠道,建立区域性技术转移联盟。

二、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一)增加财政投入。一是建立政府财政对科技服务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每年财政资金对科技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收入的增长幅度。二是设立科技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出台落实各种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推动科技服务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构筑人才高地。鼓励、支持高校开设相应专业课程、从事相关专业研究,为科技服务业可持续发展储备高级专门人才。鼓励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领办、兴办科技服务机构。加大从业人员的多层次培训、教育力度。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吸引更多人才来我市从事科技服务业。协调推进科技咨询师、科技评估师、项目管理师、专利代理人等专业培训和执业资质考核认定工作。

(三)优化发展环境。以制度建设为中心,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充分发挥政策的集成和导向作用,尽快制订、推行一批有利区域科技服务业发展与市场体系培育的政策措施。优先支持具有行业带动和经济拉动作用的科技服务业项目建设。规范科技评估、技术交流和技术产权交易等服务行为,实施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计划,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四)健全考核制度。健全科技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定期公布全市和分县区服务业发展水平、结构等主要指标。把科技服务业发展纳入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县区、各有关部门都要把科技服务业发展任务分解落实到工作计划中。做好服务业发展目标下达、督促检查与考核等工作。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四日

篇3:对许昌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思考

1 国内形势对气象科技服务工作产生的影响分析

该气象局的气象科技服务工作, 多年来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经济的相关政策等的约束、指导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 尤其是政府做出的相关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我国也对气象系统进行了相关的改革, 在这个大的改革趋势的潮流下, 气象科技服务的工作必须要沿着国家改革的方向不断的努力发展很难。

2 许昌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现状分析

许昌市气象局现辖禹州、长葛、襄城以及鄢陵这4个县 (市) 的气象局和许昌市国家基本气象站。该气象局设置机关办公室、人事教育科以及业务科3个管理科室。下面设置4个直属事业单位, 主要包括:气象台、科技中心、防雷中心以及核算中心。下面对许昌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

2.1 许昌市气象局人员情况分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 许昌市气象局相关部门现在有在职职工83人, 这其中有53人为市局工作者, 66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占据着总人数的80%左右。此外, 44人具备工程师以上的专业技术, 副研级的高工业有6人, 这些人共同承担了许昌市气象的相关工作。

2.2 许昌市气象局的精神文明建设分析

在做好相关的业务服务以及现代化工作等的同时, 对党风廉政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和气象文化的建设也同步的进行。这样的工作态势营造了一个风气清正、干劲十足的工作氛围, 使全市的气象科技服务事业的发展呈现出了一个良好的态势。从2009年发展到现在, 许昌市气象局获得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金单位、服务第十届中原花博会的先进单位、全省重大气象服务、气象科技服务以及人影工作等的先进单位等等荣誉称号。

2.3 服务职能方面的扩大

许昌市近几年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等给气象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 积极的地方的相关政府以及单位进行沟通、协调, 联合政府和相关的部门下发文件, 把气象部分的具体工作列入到地方的事业规划, 尤其是和安全生产有关的工作。积极的开展多个部门的工作会议, 和相关的部门建立好联系, 遵照“资源共享”的原则, 来进行科研和业务等方面的合作, 这样就可以进一步的发展行政管理职能以及部门的优势, 也围绕着全市的经济工作来推进全市的气象科技服务的工作快速、稳定的发展。

3 许昌市气象科技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尽管许昌市气象科技服务已经快速稳定的在发展, 但是仍然避免不了存在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阻碍着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脚步, 是亟待解决的, 下面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对于相关的解决措施也进行了总结。

3.1 气象部门自身特性带来的问题分析

气象部门属于双重管理的部门, 相关法律规定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要对气象局的工作进行很好的领导和协调, 把气象事业的发展也加入到中央和地方等同级的国民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之中, 这样保证充分的发挥社会大众以及政府决策、经济发展等服务的功能。但是, 到目前为止, 虽然许昌市气象局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仍然有部分地区的事业费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于气象事业发展需要的经费投入力度。因此, 在做好服务的同时, 还要切实的解决那些影响气象事业发展的大问题, 促进地方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能够跟得上国家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脚步。

3.2 防汛抗旱工作方面的问题分析

水资源是人们生存必不可少的一项资源, 对于水资源的讨论也是一个热度持久不退的话题, 因此, 对水资源的利用以及防汛抗旱方面也是气象科技服务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基于上述水资源的重要性, 就需要气象相关部门加强对于降水观测项目的建设和实施, 尤其是重点区域,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防汛抗旱都需要气象相关部门提高降水预报、预案以及情报的准确度和及时度。加强对于气象传播设施的建设, 把乡镇的气象信息服务站作为纽带, 来进行信息传播设施的建设, 以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作为传播的平台, 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播气象信息。此外, 对天气预报播放的时间和频率进行调整, 设置在收视率比较高的时间段, 使辖区范围以内都能够及时的接受到气象信息, 这样就很好的避免了由于不能及时接受气象信息而采取措施导致的灾害的发生。

4 结语

气象科技服务涉及很多领域, 尤其是在农业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就十分必要了。上述对于许昌市气象局的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进行了很好的分析, 只有把气象科技服务做好了, 才能够很好的服务辖区的农业等行业的发展, 从而促进辖区范围内经济的发展, 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上述对问题以及解决措施的分析, 希望可以给未来气象事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菁菁, 孟万鑫.浅析气象科技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河南气象, 2010.

篇4:对科技服务业的思考

科技成果产业化

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关系

在我国,科技成果一般分为理论成果(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应用技术成果和软科学成果3大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1996年5月15日)第2条指出,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根据信息处的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发展新产业”及以后的工作,包括新产业的产生,以及从新产业发展到大蓝海产业的过程。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定义及研究,科技成果创新、转化到形成大蓝海产业分为2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解决的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化及商品化,第二阶段关注的是新产业的发展及大蓝海产业的形成,需要规模资源的凝聚、配置、优化及规模服务,包括大量产业资本的引入、现代物流、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大规模营销、现代企业管理及其他大量优质专业中介服务,并由此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业新业态的形成。

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业的基本任务是如何提高3率:

(1)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度提高;

(2)新产业业态加速率:缩短新业态产生加速周期,比如:由3年降至2年;

(3)大蓝海产业产生率:缩短产业发展周期。

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业

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系

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一部分,另外,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中其他服务业态的关系也不是割裂的,而是存在交叉,并不断融合及相互促进。

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业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科技支撑服务。提供的服务有:

(1)高端人才及管理人才的引进及培养;

(2)引导并支持社会风险资本对高成长或开拓新兴业态的企业的资金投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促进形成新业态;

(3)科技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形成大规模市场,例如:高清电视、闪联数字家庭、电子支付、RFID、IPv6、宽带无线网及无线互联网等,支持形成大蓝海产业;

(4)品牌建设与管理、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咨询、信用体系、个人隐私保护等产业环境的优化,营造发展大蓝海产业的支撑环境。

需求将不断增加

虽然目前对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业还没有权威的统计体系,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的类别显然属于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业的统计范畴。按照《2007年北京统计年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增加值已经超过全市GDP的10%,由此可以得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需求不断变化,也将会不断涌现新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业态。

国外的创新做法

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但国外很少直接使用“科技成果转化”这个概念,与之意义最为接近的是“技术转移”和“技术创新”。西方国家的学者对技术创新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环境的变化和生产经营活动的现实需要,技术创新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侧重点可能不同,但是任何一种单项创新都离不开企业各环节、各层次的支持、配合。涉及到诸如市场调查预测、决策、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安装、管理、市场开拓、市场营销等一系列过程的系统活动。正是这种全系统的联动,创新才有坚实的基础,创新才有成功的保证。

未来的技术创新行为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全球化、多学科交叉及用户深度参与。相应的技术创新服务也将以新的形态呈现。Living Lab的蓬勃兴起,正是这种创新变革的本质体现。

典型案例:Living Lab

Living Lab是一种致力于培养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为支撑的面向未来的信息科学创新模式和创新体制的全新研究开发环境。Living Lab立足于本地区的商业和生活环境,以科研机构为纽带,建立以政府、广泛的企业网络以及各种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开放创新社会,将商品和服务的设计者和使用者有机联系起来,解决了社会需求、用户需求与企业产品开发行为相脱节的问题。

Living Lab作为一种全新的创新孵化器,建立了一个协作网络。以科研机构为纽带,一方面它将用户需求实时的引入创新应用的研究和开发阶段,使之形成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创新产品和应用理念,另一方面它与企业界一道,将好的理念付诸实施,并负责评估测试,使用户的产品成为产业化推广的商品。通过这样的方式,Living Lab为技术产品的设计者和使用者提供了联系渠道,为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和销售这一完整的产业链条提供了灵活而有效的服务。

篇5:对科技服务业的思考

陕西气象科技服务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陕西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对成功经验、存在不足及新形势下的.挑战进行了归纳,从公共气象服务和科学发展的角度论述陕西气象科技服务工作今后发展的战略思考以及夯实基础、发展五大项目、实现四个转变的具体策略.

作 者:米天明 MI Tian-ming 作者单位:陕西省气象局,西安,710014刊 名:陕西气象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ANXI METEOROLOGY年,卷(期):“”(2)分类号:P49关键词:公共气象 科学发展 战略

篇6: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

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

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 最近,笔者就如何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在桃江县进行了调查研究,从中得到几点启示:农业发展必须有一个健全的农业服务体系

一、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可以推进农业技术进步,使农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现实情况表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离不开健全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否则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就不能被广大群众所掌握,就不能得到很好地转化。现阶段农业先进县并不是缺少技术、缺少科技成果,而是有技术,缺乏推广途径和手段,技术干部大都停留在

上面,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只有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才能把科技成果送到千家万户和各个生产环节,使科技成果的研制者、传播者、接受者能够融为一体。

二、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可以缓解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的矛盾,提高农民经营农业的积极性。

从桃江农业发展实践看,科技在农业增产增收中所起作用表现得越来越大。去年全县通过配方施肥技术,扩大杂交水稻、“双底”油菜优良品种的种植面积,推广免耕农作制度,推广畜禽、鱼配套饲养技术等科技措施,增加经济效益约5200万元。据18个科技推广较好的村调查,每工日的纯收入由过去的15元提高到现在的30元,务农的纯收入能高于从事二、三产业的收入,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的矛盾,稳定农户科学种田、科学经营的积极性。

三、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可以

逐步完善在“户为基础”的条件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改革传统农业提供示范。

如何在家庭联产承包形式不变的条件下,把科技网络向村、组、户延伸,这是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提出的要求。倘若我们以科技服务为桥梁,把以“户为基础”的生产单位同社会化生产联系起来,大面积推广科研试验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既可以改革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又可以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农业科技服务在粮食高产区处于滞后状态

一、虽有体系,但机构配置本末倒置。

主要是“两个不顺”:一是体制设置没有理顺。县一级成立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目前无法协调四站、一所、一校之间的关系。教育、科研、推广、生产体系之间各网一面,缺乏配套性协作。二是人员配置没有理顺。全县县乡两级

共有各类农业科技人员254人,其中县一级农技人员占%,乡镇一级占%。村没有配备农技员,技术推广工作则由村级班子负责传递。这种倒宝塔型人员配置结构,既与农技推广相脱节,又与网络延伸相抵触。这“两个不顺”使科技传递出现“断层”,网络分布出现“断面”,专业指导出现“断线”等服务滞后现象。

二、虽然运转,但措施配套脱节错位。

一是少数地方搞农技推广,各自为阵,单项技术之间缺乏有机结合。有的科研人员热衷于室内研究,不愿从事大田试验。科研成果被闲置的情况也很突出。二是技术与投入脱节。近几年农技部门经费不足的困难比较突出,有的正常农技活动也被压缩。

三、虽有服务,但层次很低囿于表面。

一是服务项目缺乏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系列化服务;二是服务质最缺乏高效、低耗、优质的规范化服务;

三是服务方式缺乏技农贸一体化的多样化服务;四是服务体系缺乏技术、资金、物资三配套的标准化服务。这种低层次的服务,往往形成星与点之间的辐射盲区,放弃了内围死角;少数农技推广单位甚至把主要力量放在不是搞技术推广,而是搞经营上,即使搞了些科技推广项目,也是高价收费,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给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工作带来了一定消极作用。

建设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现实途径

一、针对多成份、多门类的农业经济格局,调整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把科技服务的主攻点放在村一级。

根据桃江县实际,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应当建成头轻、腰硬、腿粗、脚大的宝塔型结构。这是近期内要解决好的重要问题。笔者的思路是:第一,调整县级,重点是“减肥”。理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站、所、校之间的关系,使挂帅的有实权,充分发挥其指挥协同职

能;对功能相同,职能相近的重叠机构,可以作适当调整和合并,把富余的科技人员下派到乡镇去;采取“三不变”轮换制的办法,鼓励科技人员下基层搞示范、搞承包,对出类拔萃的农技人员可直接分配到乡镇担任农技推广的领导工作。第二,充实乡一级,重点是补齐。乡镇农技服务要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技术人员的配备原则上要保持在50%以上,在科技力量调配上要注意向边远地区倾斜;农技服务内容可由生产过程中的服务逐步向产前、产后全过程方面发展。不能一步到位的可分阶段按规划实施。经济实力不足的,宜走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办法,不宜向农民摊派抽薪。第三,强化村一级,重点是完善。组织上要健全村农技综合服务队,配齐农技员,也可根据本村特点,配置畜技员、鱼技员等。为减轻群众负担,有技术的村干部可以交叉任职。在技术指导上以面对面、手把手的辅导为主,也可用示范户的办法,一户带十户,十户带全村。

二、针对多层次、多内容的农业技术工作机构,分解职能,从实处起步,把服务的立足点放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上。

县一级农业职能机构有数十个,若加上乡一级,机构更多,如何搞好各部门分工,很值得研究。有计划地分解,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防止无效劳动,很有必要。笔者设想科研机构的主战场,就在引进科研成果、试验科研成果、比较科研成果等方面做文章,研究课题可分解到人,完成时间也可一并落实。农技工作部门则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上。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抓住能启动全县农业生产大踏步发展的带有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项目进行重点突破、推广;也可选择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效益高,并与现有重大科技成果相结合的项目进行推广,促进科技推广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三、针对低素质的农业劳动力结构,改进农业科技指导方法,把科技培

训的着力点放在田间示范传递上。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农业劳动力普遍存在低文化、低素质的问题,难以适应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农业、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要求。如何提高科技在农村的接受程度,现阶段除了加强农村劳力的培训、教育外,比较现实的途径是要把科技培训着力点放在田间示范传递上。一是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科技示范户、专业户队伍,使之遍及全县所有村组。二是农技人员要与农民实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用田头讲座、田头诊断、田头示范等形式,把技术直接送到千家万户。县农业技术学校,应把培训重点优先放在村农技员和“两户”队伍上,并逐年轮换,以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四、针对多机制、多功能的农村经济服务实体,把经营的出发点放在无偿或低偿服务上。

农村经济服务组织,应端正指导思想,处理好服务与经营的关系,立足“围

绕服务搞经营、办好实体促服务”,强化为农服务意识。对常规、普及技术实行无偿服务,开方配药、适用技术实行低偿服务,高难技术实行有偿服务。同时,乡一级要合理配置好服务与经济的力量,在自食有余的情况下,力争使多数民办技术人员从事农技服务、推广工作。

上一篇:电网企业组织管理效率下一篇:2011司法考试大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