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的实践方法

2024-05-17

社会实践的实践方法(通用8篇)

篇1:社会实践的实践方法

一、确立主题

报告的主题应与实践主题一致;

要根据调查和分析结果,明确主题;

主题宜小,且宜集中。

二、取舍材料

①选取与主题有关的材料,去掉无关的,关系不大的,次要的,非本质的材料,使主题集中、鲜明、突出。

②注意材料点与面的结合,材料不仅要支持报告中某个观点,而且要相互支持。

在现有有用的材料中,要比较、鉴别、精选材料,选择最好的材料来支持自己的意见,使每一材料以一当十。

3、布局和拟定提纲

实践报告的提纲有两种,一种是观点式提纲,即将调查者在调查研究中形成的观点按逻辑关系一一地列写出来。另一种是条目式提纲,即按层次意义表达上的章、节、目,逐一地一条条地写成提纲。也可以将这两种提纲结合起来制作提纲。

4、起草社会实践报告

①结构合理。(标题、导语、正文、结尾、落款)

②报告文字规范,具有审美性与可读性。

③通俗易懂。注意对数字、图表、专业名词术语的使用,做到深入浅出,语言具有表现力,准确、鲜明、生动、朴实。

5、修改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起草好以后,要认真修改。主要是对报告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进行检查,加以增、删、改、调。

社会实践报告,是指参加社会实践,对实践中的感受做的客观总结。内容要客观真实的反映社会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篇2:社会实践的实践方法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活动 评价的方法应充分体现新课程中倡导的评价理念:重过程、评价主体多元化、淡化量化评定。评价重过程主要应体现为充分以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长记录袋中的 过程材料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评价主体多元化应体现在评价操作中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参评和教师综合评价的有机结合上。淡化量化评定则应主要体现在摒弃百分制的量化甄别法。

一、学生自评

一个主题活动完成后,要求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总结、反思。从参与态度、任务完成情况、方法技能的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总结、反思,写好活动总结与体会,并在教师指定表格的相应栏目内填写自我评价 的等级。

二、小组互评

同一活动小组的同学相互间认真交流活动中的感受与体验后,要对每个同学在活动中的收获和不足形成一个简要的评语。评语不面面俱到,主要写突出的收获和对主要的不足方面提出希望。然后在指定的几个方面(或学生自定的方面)评出等次。

三、家长评价

邀请家长参与学生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活动的过程管理、学生的总结、交流和展示活动,并对自己的子女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家长评价的依据主要是:①平时所了解子女开展活动的情况;②查阅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长记录袋。要求家长具体做两点评价工作:一是写出突出学生个性的简短评语,二是在指定的评价项目中给出评价等次。

四、教师综合评价

篇3:社会实践的实践方法

1 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

以培养高质量创新应用型的优秀人才为目标, 以实验课程内容优化与整合为基础, 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为重点, 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通过改革实验教学过程, 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采取启发式、互动式、开放式和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及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从而建立起符合现代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验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 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

2.1 强化实验预习和讨论, 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等方面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 改革实验教学方式, 优化整合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 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实验过程改革内容包括:一是注重学生平时实验习惯培养。学生进实验室的第一堂课是安全、环保和实验习惯教育课, 教育学生掌握安全知识, 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并通过开卷考试加深学生安全、环保和良好实验习惯的意识;实验习惯单独计算成绩, 占实验总成绩的10%, 并制定了21条管理细则, 按规定累计扣满10分后, 必须重修该门实验课。二是仪器设备单独培训:随着实验仪器设备种类和操作复杂度大幅度增加, 依照惯例在课堂上进行仪器操作培训, 很难达到熟练操作的程度, 既影响了仪器操作训练质量和实验结果, 又容易造成仪器设备的损坏, 已不适应现代实验教学的需要。采用仪器设备提前单独训练, 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具体做法是每学期开学的前三周, 实验室开放, 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本学期实验的需要, 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基本技术、仪器操作训练;经教师考核合格后, 发给仪器使用合格证, 学生凭证进行下一步实验, 同时每台仪器设备都配有塑封的简单操作规程, 随时提醒操作注意事项。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很好的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技术, 而且提高了仪器设备完好率, 节省实验学时。并编写了《药学常用仪器设备使用指导》配套讲义。三是实验理论提前统一讲授:把实验教学相关理论从理论教学中分离出来, 整合为一门“药学实验原理与技术”课程, 单独讲授实验相关理论, 贯穿6个学期。将原来教师随堂讲授, 学生按步就班操作, 改为在实验前1~2周统一讲授, 学生预习, 找出实验中的关键问题和注意事项, 带问题做实验, 加强实验教学效果;动手操作前利用5~10分钟进行闭卷随堂考试, 检查学生预习效果。这样不仅节省了实验学时, 提高了实验效率, 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搞好实验总结讨论:每个实验之后组织学生总结讨论, 每次讨论首先由指导老师简单介绍该实验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然后再由学生提出自己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得到的实验结果, 师生共同探讨;最后由指导教师对讨论中提出的全部问题进行总结, 并穿插介绍相关学科前沿知识、技术和方法。该环节使实验教学方法由灌输式教学变为启发式教学, 调动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实验兴趣, 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总结能力, 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2.2 改革实验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药学学科对本科生应掌握的实验教学内容的要求, 确立每一个环节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的内容。再根据学生对知识、技术、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成度, 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指导到自主逐步提高。我们结合药学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建立的教学方法包括:将全部实践教学内容统筹规划, 按基础、专业、实训、生产实习及毕业设计分成五个层次, 使实践教学内容由基本实验技能掌握, 到综合运用基本技术与方法训练, 再到模拟生产实际训练, 最后到生产及研发实际操作训练, 形成一个系统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把完成教育任务、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实践统一于完整的实践教育过程之中。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实施, 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 激发了学生兴趣和潜能, 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

3 应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 辅助实验教学

针对药学自身动态、微观、连续性强的特点, 在实验教育技术手段开发与应用上, 根据不同实验内容采取不同的表现形式。重点应用模拟演示、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视频录像、微机数据处理等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实验教学。

几年来, 制作了主干实验课程的教学视频录像, 通过生动的视频演示, 精练的解说, 让学生较直观地感受和了解实验的操作技术。制作了全部基础实验课程的多媒体课件, 用于教师对实验的讲授和学生对实验的预习, 帮助学生对每个实验的总体把握和实验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的理解, 保证每个实验前做到心中有数, 保证实验过程的顺利完成。配备多媒体教学系统, 并接入实验中心局域网和教育网, 随时可调用网上实验教学资源。

4 建立全方位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是一个系统工程, 除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外, 还需要有质量评价体系作保障。只有建立了多途径、多形式、多措施、全方位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才能使先进的实验教学方法得以贯彻落实, 实验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每学期对在校学生、助教研究生和教师进行综合问卷、座谈和教学检查等方式的实验教学效果评价。征求学生、教师和校内外专家意见, 并认真研究和及时整改;每学期专门召开一次实验教学研讨会, 总结实验教学改革经验和不足, 提出改进意见, 确保实验教学的各项改革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多元的学生实验成绩考核方法, 涵盖学生实验习惯、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创新实验、实验理论考试和实验操作考核等多方面,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综上所述, 实验教学方法关系到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贯彻, 合理的实验教学方法应该有利于学生实验兴趣和实验积极性的调动, 有利于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因此, 在实验教学方法改革中, 我们要不断分析、查找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采取相应的措施, 从而建立起符合现代学生认知规律实践教学方法。

摘要:根据独立学院药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药学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整合, 以倡导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为重点,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岗位竞争能力为目的, 通过启发式、互动式、开放式和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及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实现了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从而建立起符合现代学生认知规律的实践教学方法。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凤梅, 张向红, 韩忠义等.机械类 (对口) 专业机械设计课程群组优化的改革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3) :159-160.

[2]李方.论教学方法的概念及历史变迁[J].现代教育论丛, 2002, (4) :1-9.

篇4: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的“德阳实践”

2014年11月,《科技创新与品牌》记者曾随同中国科协领导前往旌城,就德阳市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进行实地调研。如今,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曾经的“德阳模式”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取得哪些新的进展?让我们共同一探究竟……

新思路

2009年6月,中国科协在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举办创新方法(TRIZ理论)的宣讲, TRIZ理论第一次被正式引入德阳。

2011年,德阳市科协组织企业科技人员、院校老师6人,参加中国科协在青白江攀成钢举办的技术创新方法师资培训班。德阳的创新方法师资队伍建设也从这时开始萌芽。

一年后,全国第一支地市级的技术创新方法培训团队在德阳成立。该团队由高校教师、企业专家组成,专门为企业提供TRIZ理论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培训。

随着团队不断成长壮大,2013年,德阳市技术创新(TRIZ理论)推广应用专家组正式成立。中国科协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原总工程师李赤泉受聘为专家组总顾问,领军人才由山东莱钢集团首席创新专家、技术中心主任、研究员级高工李丰功担任。

专家组先后引进著名TRIZ理论专家、东北大学赵新军教授,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郏义征副教授等专家学者。专家组成员也从最初成立时的5人发展到现在的22人。

一个颇具规模的的专家团队正在茁壮成长。

2012年,德阳市科协先后在德阳东佳港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东汽实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举办3期TRIZ理论培训。来自企业的360余名科研一线技术人员参加TRIZ理论宣讲培训,140名技术骨干参加深度训练培训。

这是培训团队交出的第一张“成绩单”。

2013年,德阳市科协先后在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四川德赛尔化工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举办TRIZ理论培训6期,在泸州、内江、南充3个兄弟市举办培训3期,宣讲培训840人,深度培训359人;2014年,在特变电工(德阳)、凉山彝族自治州开展培训6期,宣讲培训465人,深度培训261人;2015年,共开展培训9期,宣讲培训680人,深度培训260人;2016年上半年,共培训9期,宣讲培训2080人,深度培训60人。

几年来,专家组立足德阳、服务四川。截至2016年6月,在德阳市内及四川省其他市(州)开展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推广32期,宣讲培训学员4400多人,深度培训1000余人。

在培训过程中,专家组根据新形势下技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培训工作的需要,结合几年来的培训推广经验,组织编订《TRIZ:技术创新方法——德阳市技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培训教材》一书,并进行多次修订编印。该教材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实用性、针对性,为进一步搞好创新方法培训工作奠定了基础。

此外,专家组还将TRIZ理论的推广应用范围拓展到机械制造、化工、食品、医药、建材等领域,打破了传统TRIZ理论仅在机械、冶金行业应用的惯例,形成了新的案例,丰富了TRIZ理论的应用范围。

2014年11月,德阳市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推广应用专家组还因此荣获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创新团队”荣誉称号。

新机制

良好机制的形成,是TRIZ理论推广应用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

在几年的TRIZ理论推广应用工作中,德阳市确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为依托”,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技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协同机制。

“TRIZ理论的推广应用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德阳市科协主席陈云彬告诉《科技创新与品牌》,“要真正让TRIZ理论在企业中生根发芽,让广大的科技工作者掌握并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最终能见效益、出成果,就必须要有政策支撑,更要有经费保障。”。

为此,德阳市科协积极向市委、市政府领导汇报情况,阐明TRIZ理论推广应用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争取得到政策与经费方面的支持。2013年,德阳市将TRIZ理论推广应用工作正式纳入财政部门预算,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2万元用于创新方法的培训工作。从此,德阳市TRIZ理论推广应用工作有了固定的经费保障。

德阳市科协还将TRIZ理论推广应用工作定义为一项公益事业,由市科协负责组织专家组成员为企业提供免费培训;创建“德创·中国”(DC&C)创新服务平台,为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平台支撑。

依托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资源,联合四川省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建立“国家科技部群众性创新方法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试点省项目(四川)培训基地”暨德阳市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培训基地,基地配有课桌、黑板、电脑、投影仪等设施,安排专人管理,方便专家组进行创新方法培训授课。

同时,专家组按照“TRIZ理论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两条主线系统设计培训方案,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学员为对象、以工程问题为纽带”的互动教学。

培训前,专家组先与培训企业取得联系,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确定参加宣讲和深度培训的人员名单,对企业参加培训人员进行登记,收集工程技术问题,并在培训前组织培训专家到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产品、技术领域等情况,专家组根据调研和工程技术问题备课。

培训后,向培训考核合格的学员颁发《创新方法培训证书》,向参培优秀学员授予“优秀学员”称号;专家组与已培训企业保持长期联系,开展创新方法回访对接服务,了解和掌握企业应用创新方法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帮助企业分析、指导、解决技术难题,做好培训效果的后续跟踪。

专家组同时在企业遴选4至6名掌握创新方法,对研发工作有激情、有热情的技术骨干组成创新小组,将研发成果及时向专家组上报,专家组进行成果整理,并将先进经验、案例进行宣传推广。目前全市参培企业组建企业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小组38个。

一系列措施的实施,逐渐形成了德阳市创新方法培训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在德阳市内,乃至四川省内引起强烈反响,深受企业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欢迎,为进一步搞好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活力。

未来,专家组还有一个新的计划,那就是实施“百千万工程”——

“计划用6至8年时间,培养上百名TRIZ理论专家,上千名工程师熟练掌握应用技术创新方法解决科研问题,上万名技术一线人员从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培训和推广应用中受益。”

篇5:敏捷测试的方法和实践

有一次,当开发人员完成当前Sprint 任务的代码之后,测试人员、开发人员和产品经理一起来浏览产品、从头到尾走一遍,产品经理发现了问题,认为需要对功能进行比较大的修改,这时开发人员估计需要两天时间才能完成代码,但测试人员反对这样做,我们本来只有5天测试时间,加上这次新做的功能比较多、开发代码质量不高,验收测试已经很紧张。如果再延迟两天,测试没法完成。产品经理说,你们不是在用敏捷测试方法,应该测得很快,三天应该能完成测试工作啊!

什么是敏捷测试呢?敏捷测试当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测得更快,绝对不是比以前用更少时间进行测试,也不是将测试的范围缩小了或将质量降低来减少测试任务。也有人说,只有敏捷开发,没有敏捷测试。下面我们将要讨论一下:

究竟什么是敏捷测试?

敏捷测试有哪些流程改进?

测试人员如何面对敏捷测试的挑战?

在敏捷测试中如何制定相应的自动化测试策略?

什么是敏捷测试

假如将过去传统的测试流程和方法硬塞入敏捷开发流程中,测试工作可能会事倍功半,测试人员可能会天天加班,而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敏捷测试应该是适应敏捷方法而采用的新的测试流程、方法和实践,对传统的测试流程有所剪裁,有不同的侧重,例如减少测试计划、测试用例设计等工作的比重,增加与产品设计人员、开发人员的交流和协作。在敏捷测试流程中,参与单元测试,关注持续迭代的新功能,针对这些新功能进行足够的验收测试,而对原有功能的回归测试则依赖于自动化测试。由于敏捷方法中迭代周期短,测试人员尽早开始测试,包括及时对需求、开发设计的评审,更重要的是能够及时、持续的对软件产品质量进行反馈。简单地说,敏捷测试就是持续地对软件质量问题进行及时地反馈,如图1所示。

图1 敏捷测试定义的形象描述

敏捷测试流程的优化

在敏捷方法中,需求变化比较快、产品开发周期很短,我们目前采用四周时间,也就是每个月发布一个新版本。开发周期短,功能不断累加,给软件测试带来很大的挑战,软件测试流程要做相应的调整。例如,我们原有的测试规范明确规定,首先要建立项目的主测试计划书,然后再建立每个功能任务的测试计划书,测试计划书有严格的模板,而且需要和产品经理、开发人员讨论,并和测试团队其他人员(包括测试经理)讨论,最终得到大家的认可和签字才能通过,仅测试计划经过“起草、评审和签发”一个完整的周期就需要一个月。在敏捷方法中,不再要求写几十页的测试计划书,而是在每个迭代周期,写出一页纸的测试计划,将测试要点(包括策略、特定方法、重点范围等)列出来就可以了。

在原有测试规范中,要求先用Excel写出测试用例,然后进行讨论、评审,评审通过以后再导入测试用例库(在线管理系统)中。在敏捷测试中,可能不需要测试用例,而是针对Use Case或User Story直接进行验证,并进行探索性测试。而节约出来的时间,用于开发原有功能的自动化测试脚本,为回归测试服务。自动化测试脚本将代替测试用例,成为软件组织的财富。原有测试规范还要求进行两轮回归测试,在敏捷测试中,只能进行一轮回归测试。综合这些考虑,敏捷测试的流程简单有效,如图2所示。

图2 敏捷测试流程简要图

在敏捷测试流程中,如前所述,测试是一个持续的质量反馈过程,测试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给产品经理和开发人员,而且某些关键方面也要得到我们足够的关注,主要有:

测试人员不仅要全程参与需求、产品功能设计等讨论,而且要面对面地、充分地讨论(包括带语言、视频的即时通讯),仅仅通过邮件是不够的。

参与代码复审(Code Review),并适当辅助开发人员进行单元测试。

在流程中增加一个环节“产品走查(Product Walk-through)”——测试人员和产品经理、开发人员等在一起,从头到尾将新功能看一遍,可直观、快速地发现问题。

新功能的测试和回归测试策略

测试任务简单地可分为新功能测试和回归测试。在敏捷方法中,针对这两部分的测试建立相应的策略,以提高测试的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质量风险。新功能测试的策略主要有:

不需要测试用例,直接基于用例和对需求的理解来完成新功能的验证。即使要写测试用例,只要保证各个功能点被覆盖,不要过于详细(大颗粒度)。

持续地进行验证,一旦某块新代码完成(Code Drop),就开始验证,而不是等到所有代码完成后才开始测试。这也包括参与到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中。

实施端到端(End-to-End)的测试,确保完整的业务流程的实现,同时,也容易发现业务逻辑不够清晰、不够合理等各方面的问题。

阅读代码来发现问题,可以和开发人员工作保持同步,消除测试周期的压力。

基于经验,可以实施更多的探索性测试、组合交互性(Interoperation)测试和用户场景(User Scenario)测试,更有效地发现埋藏较深的缺陷。

回归测试是敏捷测试中需要面对的难点。每次迭代都会增加新的功能,一个产品可能会经过十几次、甚至几十次迭代,回归测试范围在不断增大,而每次迭代周期没变,可能还是一个月。这样验收测试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回归测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动化测试,因为很难将回归测试控制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当然,还是有些办法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回归测试的范围,例如:

通过执行Code Diff 来了解代码变动的所有地方,再做代码关联分析,就可以明确知道要进行哪些地方的回归测试,回归测试范围会大大缩小,

基于风险和操作面分析来减少回归测试的范围,例如回归测试只是保证主要功能点没有问题,而忽视一些细节的问题。

持续测试的过程,只要有时间,就进行测试,包括开发人员、产品设计人员都参与到日常的试用和测试中来。

自动化测试策略

由于开发周期短,需求、设计等方面沟通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没有足够时间开发自动化测试脚本,至少对新功能的测试很难实现自动化测试。这时候,就需要正确的策略来提高自动化测试的效益,如图3所示,并说明如下。

图3 自动化测试的策略

构建一个灵活的、开放的自动化测试框架,如基于关键字驱动的自动化框架,使测试脚本的开发简单易行,脚本维护也方便。

针对稳定的产品特性开发自动化测试脚本,也就是针对前期完成的已有功能开发自动化测试的脚本,而大部分新功能测试采用手工测试

集中精力在单元层次上实现自动化测试,主要由开发人员实施,测试人员提供单元测试框架,并辅助完成一些所需的基础工作。

在产品设计、编程时就很好地考虑了自动化测试的需求,使全面的、自动化的底层测试、接口测试成为可能,尽量避免用户界面(UI)的自动化测试。

良好的IT基础设施,包括自动化构建软件包、自动化版本验证(BVT)、自动化部署、覆盖率自动产生等。

敏捷测试工具

自动化测试依赖于测试工具,所幸的是,目前已有很多敏捷测试工具。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是简单地列出一些常用的敏捷测试工具,不再深入讨论了。

单元测试工具:TestNG、xUnit家族(如JUnit、NUnit)、JMock、BizMock等。

功能测试自动化:ThoughtWorks Twist。

Web功能测试(frontend):Selenium IDE/RC、WatiR、WatiN。

Web service测试工具(backend):soapUI。

性能测试:JMeter+BadBoy。

验收测试框架:Fitnesse、Tellurium。

敏捷测试过程管理工具:微软的Visual Studio ,包括TFS 2010、Scrum模板(MS VS Scrum 1.0)、Test Manager 2010、Coded UI Test等。

业务智能(BI)应用的测试框架:Oraylis BI.Quality (+ NUnit)。

其他一些协作工具等,如TestLink、BugZilla、BugFree、Wiki等。

测试人员在敏捷方法中的价值

在敏捷方法中,开发人员的主导作用更明显,系统设计、编程实现、单元测试、重构等看似关键的一些任务都落在开发人员身上,测试人员容易被边缘化。那么,在敏捷方法中,测试人员的价值又如何体现呢?

在需求和功能设计讨论上,测试人员可以站在客户角度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扮演“用户代表”角色,强调用户体验,真正体现测试人员和开发人员的互补作用。

测试人员不仅扮演“用户代表”角色,而且通过需求讨论、代码复审等各种活动及时地提供质量反馈,包括代码质量、接口一致性等,保证在产品构造的整个过程中质量受到足够的关注,以提高质量改进的持续性和可视性。

测试人员应积极参与单元测试,即使不参加单元测试,也应督促开发人员进行单元测试,确保单元测试达到80% 以上覆盖率,确保开发出具有良好可测试性的代码。

在敏捷方法中,往往将一个大的系统开发分解成多个小的子系统(模块或组件),集成测试和端到端(End-to-End)测试显得更为重要,测试人员在这些测试上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产品发布前,验收测试和回归测试依然不可缺少,这更是测试人员的用武之地。

一个迭代周期结束后,对缺陷根本原因进行分析、总结规律,帮助开发人员建立良好的习惯,预防缺陷,从根本上提高产品质量。

理想情况下,测试人员掌握设计模式、具有很好的编程能力,可以和开发人员进行角色互换,如在当前版本开发中担任测试人员角色,在下一个版本开发中则担任开发人员角色。这样双方对不同角色的工作有着更深刻的认识,消除沟通的障碍,开发的效率和质量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总结

根据上面的讨论和我们的实践,最后针对敏捷测试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就是:

敏捷测试就是持续测试、持续反馈,扮演“用户代表”角色,确保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

敏捷功能测试 = 新特性的手工测试(Use Case验证和探索性测试) + 原有功能的自动化测试 (回归测试)。

敏捷测试人员和开发人员的区别越来越小,理想情况下,敏捷方法中,测试人员和开发人员在不同的迭代周期可以互换。

敏捷测试流程依据不同的团队特点、不同产品的特点而不同,因地制宜,适合才是最好。

作者朱少民,网迅(中国)软件有限公司资深QA总监。中国科技大学软件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软件测试认证委员会(CSTQB)资深专家。在软件工程 领域颇有建树,先后获得多项科技进步奖、出版十多部著作和高校精品教材,如《全程软件测试》、《软件测试方法和技术》等。

篇6:胎教的最好方法与实践意义

一、语言胎教

孕妇要时刻牢记胎儿的存在,并经常与他对话,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行为。

说些什么呢?你可告诉胎儿一天的生活。从早晨醒来到晚上睡觉,你或你的家属做了什么?想了些什么?有什么感想?这都可以说给胎儿听。早晨起来,可先向描述胎儿天气情况,是阳光洒满大地,是风雨飘扬,是白雪皑皑,还是春光明媚秋高气爽。甚至温度的高低等教都可说给胎儿听。去洗脸间也可描述那里的一切。“爸爸为什么刮胡子?妈妈为什么化妆?肥皂为什么起泡沫?吹风机为什么能把头发吹干?„„”一个小小的洗脸间可让你每天有讲不完的话题。将穿衣时的衣着打扮告诉胎儿,今天穿的衣服是什么样式,什么颜色的,什么布料做的。接着在镜子里将自己视觉化,把这些信息传递给腹中的胎儿。把头脑中想象的及实际情况都用语言表达出来。在把思考转变为语言的过程中,你的思维与印象变得更加鲜明,胎儿就会逐渐地接受这些信息。打扫房间、洗衣服、做饭、买东西、去医院、去银行,或者织毛衣、看电视、洗澡,等等。总之,生活中的一切都可对胎儿叙述。

这是胎教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不可忽视的环节,你的这些行为会对胎儿大脑会带来有效的刺激。绝不能把给胎儿讲话,看作是负担而懒得去做。而要通过和胎儿一起感受、思考和行动这一天的生活,使母子间的纽带更牢固。并培养胎儿对母亲的信赖感及对外外界感受力和思考力。

二、阅读胎教

定时念故事给腹中的宝宝听,可以让胎儿有一种安全与温暖的感觉,孕妇若一直反复念同一则故事给胎儿听,会令其神经系统变得对语言更加敏锐。

一般人都认为母亲是否有求知的欲望,会直接影响胎儿。因此,准妈咪们最好每天多读一些书,并把书上的事情告诉给胎儿听。

1.实施月份

怀孕第8个月直至生产前,是施行阅读胎教的最佳时机。医学研究发现,胎儿的意识萌芽大约发生在怀孕第7~8个月的时候,此时胎儿的脑神经已经发育到几乎与新生儿相当的水平,一旦捕捉到外界的讯息,就会通过神经管将它传达到胎儿身体的各个部位。

此时,胎儿脑外层的脑皮质也很发达,因此可以确定胎儿具有思考、感受、记忆事物的可能性。

2.练习方式

选一则你认为读来非常有意思、能够感到身心愉悦的儿童故事、童谣、童诗,将作品中的人、事、物详细、清楚地描述出来,例如:太阳的颜色、家的形状、主人公穿的衣服,等等,让胎儿融入到故事描绘的世界中。故事要避免过于暴力的主题和太过激情、悲伤的内容,选定故事内容之后,设定每天的“说故事时间”,最好是夫妇二人每天各念一次给胎儿听,借说故事的机会与胎儿沟通、互动。

注意事项

1、为了让母亲的感觉与思考能和胎儿达到最充分的交流,最好是保持平静的心境并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2、在念故事前,最好先将故事的内容在脑海中形成影像,以便比较生动地传达给胎儿。

3、如果没有太多的时间,只能匆匆地念故事给胎儿听,至少也要选择一页图画仔细地告诉胎儿,尽量将书画上的内容“视觉化”地传达给胎儿。

“视觉化”就是指将鲜明的图画、单字、影像印在脑海中的行为。研究发现,每天进行视觉化的行为,会逐渐增强将讯息传达给胎儿的能力。

4、在选择胎教书籍时,不要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自以为宝宝会喜欢哪些书籍,尽量广泛阅读各类书籍。

三、音乐胎教

音乐胎教是对胎儿智力开发具有特殊功能的一种方法,可从以下3方面进行。

1、选择孕妇喜爱的音乐,以动听悦耳的轻音乐为主

(1)优美的音乐能使孕妇分泌更多的乙酰胆碱等物质,改善子宫的血流量,从而促进胎儿的生长发育,而且还能使胎儿在子宫内安稳。

(2)音乐的节律性振动对胎儿的脑发育也是一种良好的刺激,这将促使胎儿大脑发育。

2、父母唱歌给胎儿听

父母的歌声对胎儿是一种良好的刺激,能促使胎儿大脑健康发育,也是父母与胎儿建立最初感情的最佳通道。

3、胎教传声器

胎教传声器要求无磁,音乐频率范围在500?1500Hz之间。选择噪音小、配器简单的音乐,白天听轻松欢快的乐曲,使胎儿处于兴奋状态,晚上听柔美小夜曲,使胎儿进入睡眠状态。

四、阳光胎教

光照胎教是在胎儿期适时地给予光刺激,促进胎儿视网膜光感受细胞的功能尽早完善。光刺激对胎儿的视网膜以及视神经有没有损害呢?北京天坛医院产科对动物实验结果证明光照对视网膜以及视神经有益无害。光照对胎儿无害,那么胎儿是否能看到光?利用彩色超声波观察,光照后胎儿立即出现转头避光动作,同时心率略有增加,脐动脉和脑动脉血流量亦均有所增加。这表明胎儿可以看到射入子宫内的光亮。胎儿的感觉功能中视觉的发育最晚,7个月的胎儿视网膜才具有感光功能。

光照具体方法:孕6个月以后,可以每天用手电筒(4节1号电池的手电筒)紧贴孕妇腹壁照射胎头部位,每次持续5分钟左右。结束时,可以反复关闭、开启手电筒数次。胎教实施中,孕妇应注意把自身的感受详细地记录下来,如胎动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是大动还是小动,是肢体动还是躯体动。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记录,孕妇可以总结一下胎儿对刺激是否建立起特定的反应或规律。不要在胎儿睡眠时施行胎教,这样会影响胎儿正常的生理周期,必须在有胎动的时候进行胎教。光照时可以配合对话,综合的良性刺激可能对胎儿更有益。

五、抚摸胎教

父母用手轻轻抚摸胎儿或轻轻拍打胎儿,通过孕妇腹壁传达给胎儿,形成触觉上的刺激,促进胎儿感觉神经和大脑的发育。经过抚摸训练出生的婴儿,肌肉活动力较强,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较灵敏,在生后翻身、爬行、站立、行走等动作的发展上都能提早些。

抚摸胎教的方法包括:

1、每天睡前听胎教音乐之前进行。孕妇仰卧放松,双手放在腹壁上捧住胎儿从上之下,从左至右顺序地抚摸胎儿,反复10次后,用食指或中指轻轻抚压胎儿,然后放松。

2、到妊娠6?7个月时,孕妇能摸清胎儿体形,可进行推晃锻炼,即轻轻推动胎儿,使他在腹中散布。

3、抚摸胎教要求定时进行,开始每周3次,以后根据具体情况逐渐增多,每次时间5?10分钟。

4、如果抚摸胎教配以轻松愉快的音乐,效果更佳。在抚摸时应注意胎儿的反应,如胎儿用力踢腿,应停止抚摸,宫缩出现过早的孕妇不宜使用抚摸胎教法。

六、体育胎教

从怀孕第7周起,小家伙就开始活动了,小至吞咽、眯眼、咂拇指、握拳头,大至伸展四肢、转身、翻筋头,都可以做到。准妈妈和准爸爸可以通过动作和声音,与准宝宝沟通信息,这样做,他会有一种安全感,感到舒服和愉快。出生后也愿意同周围的人交流。在母腹中进行体操锻炼,小宝宝的肌肉活动力增强,出生后翻身、抓、握、爬、坐等各种动作的发展,都比没有进行过体操锻炼的要早一些。

你可以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给小宝宝一个信号:孩子,快来和妈妈做操。

躺在床上,全身尽量放松。在腹部松驰的情况下用双手捧住胎儿,轻轻抚摸,然后用一个手指轻轻一压再放松。这时胎儿便会作出一些反应。如果此时胎儿不高兴,就会用力挣脱,或者蹬腿反对,你就要停止。在刚开始的时候,胎儿只作出响应,过几个星期后,胎儿对母亲的手法熟悉了,一接触妈妈的手就会主动要求“玩耍”。

胎儿6、7个月时,母亲可以感觉出他的形体,这时就可以轻轻地推着胎儿在腹中“散步”了。8个月时,母亲可以分辨出胎儿的头和背了。胎儿如果“发脾气”用力顿足,或者“撒娇”身体来回扭动时,母亲可以用爱抚的动作来安慰胎儿,而胎儿过一会儿也会以轻轻地蠕动来感谢母亲的关心的。

如果能够和着轻快的乐曲同胎儿交谈,与胎儿“玩耍”,效果会更好。

叫宝宝做操比较理想的时间是在傍晚胎动频繁时,也可以在夜晚10点左右。但不要太晚,要是他兴奋起来,手舞足蹈,你还怎么睡。你也不希望小宝宝一生下来就黑白颠倒吧。

篇7:社会实践的实践方法

——社会实践报告

高二(26)班 李海楠

问题引出

在今天,教育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评判一个国家是否强盛的重要依据,而教育的普及性、公平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那么,在城市的边缘——乡村,其教育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由来是什么以及怎样解决呢?以这次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为契机,我们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进行了社会调查。

调查结果呈现

1. 在我们途经的一所乡村小学——关山小学,我们发现了以下情况:

① 学校占地面积小,校内建筑只有一栋两层的教学楼和一栋办公楼,且陈旧不堪。

② 学校设施落后,没有发现图书馆、多媒体设备、活动室等。校园内操场坑坑洼洼,也没有发现活动设施。

③ 学校教师配置严重不足,没有对应的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老师,教师的职业水平也有待考量。

④ 学校所在位置与各个村庄较远,据我们亲身经历,从后来我们到达的黄质边屋村步行前往学校,需要40分钟的时间。然而,据我们了解,黄质边屋村并不是最偏僻的村庄,再有因道路多为土路,下雨下雪天又必定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⑤ 教育设施相对优越其它学校均在纸坊县中心,从我们来时的行程来看,步行到达约1小时20分钟。

2. 我们随后到达黄质边屋村,对那里的村民进行了随机采访,获得了一下信息:

① 村里的儿童多为留守儿童,父母多外出打工,常年不归。② 家中长辈(多为爷爷奶奶)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学习并不能有所帮助。

③ 高中毕业后考入大学的学生少之又少(我们调查的村庄今年没有),部分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更多的则直接外出打工。

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通过对关山小学和黄质边屋村的调查走访,我们发现乡村教育与城市的教育存在巨大差异,主要是这几个方面:硬件配套设施、教师资源配置和教育观念。1. 硬件配套设施

乡村学校的硬件配套设施严重不足,从教学楼、操场、活动器材到多媒体教室、图书馆,甚至教学教具都不齐全。

这种硬件上的不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是课堂教学限于枯燥的抽象说教;同时也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学生在校期间的课余活动单调,不能接触到先进多彩的知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城乡教育的财政投入的巨大差异,乡村教育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通过笔者在网络上查找的资料表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在教育领域的投入占GDP达到6%以上,而我国的公共教育经费投入仅为GDP的3.48%(2008年数据)。在此基础上,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就更少了,出现这种状况也不足为奇。2. 教师资源配置

单从学历一向指标就能发现问题,笔者所在的学校(华师一附中高中部)在招收新老师时最低要求即学历到达研究生,而现在城市的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几乎都在本科以上,反观乡村学校,本科学历的教室并不多,大部分乡村教师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甚至在所授的专业技能方面都不能达标。学历的差别,致使城乡教师在教学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深浅上也显示出一定的差距,对教育水平和教学效果自然存在不小的影响。

另外,通过调查笔者还发现,乡村教师的学科比例严重失调——音乐、美术、英语、体育等学科的老师格外少。在笔者经过的关山小学,甚至出现一位音乐老师教授多个年级的现象。

在人才流动的今天,在经济利益悬殊的驱使下,由于乡村经济条件、工作待遇较差,大学毕业回到基层任教的学生寥寥无几,尤其是英语、艺术这样的先进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导致了基层人才纷纷涌向城市,是城市集中了大部分的一流教师。3. 教育观念 乡村的教育观念与城市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农村的学生多为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跟随爷爷奶奶生活,老一辈的生活观价值观对孩子有颇深的影响。一下为调查时一位老爷爷的话,“学又学不好,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上了大学又能怎样,花那么多钱,最后还不是找不到好工作”。

在这种思想的趋势下,家人对孩子的学习并不十分重视,曾经考上大学就是出头之日的的想法已消失不见,紧随而来的是让孩子早些出去打工挣钱。如此,乡村的整体教育水平并不能得到提高,对乡村教育的发展也是很大的阻碍。

问题的改善办法

1. 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据笔者了解,国家有关方面已制定目标确保在2012年的教育经费投入达到DGP的4%,这是一个可喜的消息。然而我们也希望政府能切实做到承诺,因为早在1993年就曾立下同样的目标要在20世纪末完成,我们看到10年过去了依然相去甚远。2. 成立相关的机制,培育更优秀的教师深入到农村教学。

积极开展城乡教师的交流学习活动,积极开展城乡学校手拉手援助活动。有关部门应定期组织基层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到城市示范校学习、实践、交流;组织城市示范校教师到基层学校支教、开展示教活动;城乡学校间定期组织教学交流活动,条件好的城市学校可对基层学校提供一定物质援助,帮助基层学校解决一些实际困难。3. 加强城乡学校学生间的交流

积极开展城乡学生间的交流学习活动,通过相互了解、学习,取长补短。农村学生可从城市学生那里增长见识,城市学生可了解到农村学生学习、生活的艰辛,学习他们的刻苦精神。对于地域较远的两校,可通过网络架设联系桥梁。此外还可增长城市学生对农村学生进行捐物援助的奉献爱心活动。

结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教育作为科学技术的必经之路尤其显得重要。作为正在高速发展的国家,我们应加大对教育尤其是乡村教育的关注和投入。

篇8:社会实践的实践方法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对教育提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大学外语教学对语言实践的探索逐步加深, 培养具有高素质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成为了高等教育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在外语语言教学中, 增设外语实践类课程成为了实现注重语言知识灌输的同时加强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必修课程, 由于课程面向全校大面积非英语专业学生, 人数多、操作难, 语言实践一直是困扰大学英语教学的一大难题。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大学英语学时日益缩减, 尽管英语教师在课堂力求对高校大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进行综合性训练, 但我国学生所处的文化土壤以及语言环境薄弱, 课堂之上的训练时间与训练方式对于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无疑是杯水车薪。因此, 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利用课堂之外的时间来弥补自身在语言实际应用方面不足的需求十分突出。目前, 大部分高校主要通过组织开展学生自主参与的各类零散外语实践活动辅助开展, 并未真正形成体系。如何保障和解决数千名学生的语言实践, 并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考核, 亟待英语教育者大力探索。

二、“英语实践”课程的设计

在广泛调研其他高校相关做法及校内师生有关意见建议的基础上, 西南石油大学于2005年就展开了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外语实践方式的实践与探索。学校依托“校园之声”外语调频广播电台为广大的学生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学习实践平台。电台不仅利用音频传播的特性为广大师生听众提供了一个英语有声天地, 还利用电台的自制节目, 如《校园新闻》《精彩演讲》《银幕之光》等栏目为全校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2012年, 电台组织的多项竞赛全面升级为西南石油大学外语学科竞赛, 赛事以“实践”为指导思想, 依托外语调频电台组织开展。通过“校园之声英语播音员大赛”“校园之声英语听力大赛”“校园之声新闻写作 (翻译) 大赛”“校园之声英语演讲大赛”“校园之声英语口语大赛”等5大类7分项学科竞赛为全校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英语实践机会。2014年, “英语实践”课程作为“大学英语”拓展课组之一被正式纳入全校人才培养方案, 第二课堂外语实践纳入学分, 正式迈入第一课堂。“英语实践”是在“大学英语”课程语言运用实践需求下应运而生的, 该课程面向全校各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 旨在通过依托外语调频电台的语言实践平台进行有组织, 有层次的, 涵盖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的外语学科竞赛及各类英语实践活动。并积极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和实践环境,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各种语言学习策略,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外语技能实践环境。

“英语实践”课程为大学英语拓展课组中的选修课之一, 课程旨在要求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各项语言实践活动和学科竞赛, 提升其综合文化素养, 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听、说、读、写、译方面的能力。学生可以由入学第一学期开始, 通过积极参加经外国语学院认定的各类英语实践活动逐渐积累, 并自主决定在任意学期选修接受评价。

三、“英语实践”课程的评估方法

为实现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方向自主选择课程实践项目, 但同时避免实践的单一性, “英语实践”课程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1) 学生需参与说、读听、写译三大不同类别的至少5项活动, 确保实践的全面性。 (2) 针对不同的实践项目, 考核评价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情况下, 学生只要参与实践便可获得基础分, 在此基础上不同得分取决于学生参与实践的效果。竞赛类项目根据学生参与活动的赛果核定分数, 不同级别的获奖等级分别对应不同分数段。活动类项目则依据不同活动的参与次数给予认定。例如, 校园新闻撰稿, 稿件被采用1篇获得基础分, 采用次数越多, 得分越高。口语角活动, 也是依据参与实践的数量核分。有效保障了实践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的统一性, 评分的客观性、公正性。 (3) 该课程以学生语言实践为主 (占总评成绩的90%) , 课程结束时学生仅需提交一篇500词左右的英文实践报告 (占总评成绩的10%) , 很好地实现了以实践为导向。

四、改革所取得的成效

1. 促进了外语实践课程项目的系统化, 解决了大面积学生参与实践的难题

“英语实践”课程涵盖了二十余项可持续开展, 并具有高度系统性的学科系列竞赛及外语实践活动, 每学期可为全校学生提供超过7000人次的外语实践机会, 解决了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大面积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实践难题。

2. 课程设计精英化与大众化相结合, 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语言实践项目

“英语实践”课程实践项目的设计既有适合英语基础水平较高、喜欢挑战自我的外语精英参加的学科竞赛, 亦有适合普通学生参与的简单外语活动, 这不仅使优等生发挥了自己的学习优势, 让他们有机会脱颖而出, 也调动了一般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通过参与次数的不断积累, 愉悦的语言实践活动使普通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更加注重知识的积累,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使他们在第一课堂的学习中更加勤奋努力。

3. 推动了课程考试时间的全程化, 有效实现了“以赛促学”

由于“英语实践”的活动开展贯穿全学期、全学年、全学业期, 每一项活动均为一次实践项目的考核, 考核时间全程化。学生也可以多次参加, 反复实践, 提高实践成绩。考虑到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性, 课程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参与度做了明确的要求, 这样更好地发挥了考核的“指挥棒”作用, 达到了“以赛促学”的作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学生的参与过程中, 学生们不仅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 努力使自己的优势得以发挥, 而且在参赛的过程中得到教师们的相应指导, 不断处于自我追求与突破的状态中。

摘要: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 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如何在注重培养英语基础能力的同时,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让学生把语言的使用融入学习的各个环节, 成为了外语教育者关注的热点。从课堂内的实践拓展到课堂外的实践, 再让第二课堂实践以纳入学分的形式高姿态进入第一课堂, 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和实践, 并探索出一条针对提高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路径, 以及探索行之有效的英语实践课程设计和评估方法。

关键词:外语实践,课程设计,评估方法

参考文献

[1]刘红梅.大学英语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 (高校研究与评估) , 2010 (07) :23.

[2]张勇刚, 李宁, 周广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08) .

[3]张积林, 韩明.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管理观察, 2011 (19) .

[4]谈柄发, 崔世海.普通高校专业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19) .

上一篇:服务礼仪与行为规范下一篇:征文比赛奖状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