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省会东大门,争创南昌文明镇

2024-05-06

打造省会东大门,争创南昌文明镇(精选3篇)

篇1:打造省会东大门,争创南昌文明镇

打造省会东大门争创南昌文明镇

麻丘镇党委书记姜卫民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学、各位同仁:今天,作为三届赴外地学习培训班的学员代表发言,我感到非常荣幸。

今年4月份,市委组织乡镇干部就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到同济大学培训,这对我们长期奋斗在基层第一线的同志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南昌市第二期城乡规划建设领导干部培训班的全体学员,在班长刘荣根部长的带领和精心组织下,时刻牢记市委的要求和任务,形成了热烈浓厚的学习氛围,开展了丰富有益的班级活动,做到了组织严密,纪律严明,要求严格,学风严谨。在培训过程中,同济大学培训中心的领导和老师对我们的学习非常重视,课程安排丰富紧凑,案例讲解深入浅出,后勤服务热情周到。通过学习,使我们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启迪了思维,窥到了门径,受益匪浅。学习归来,在上海的所见所闻印象非常深刻,促使我结合实际,对麻丘镇的规划与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一、学习体会

这次赴上海参观考察,我深深体会到: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搞好小城镇建设,必须树立四种意识:

一是规划先行意识。规划是建设小城镇的龙头。规划既要符合本地实际,又要应适当超前,建设分期进行,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确保小城镇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达到整合空间形态、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功能布局、促进产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目的。规划一经确定,就要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改变,要有延续性,一届接着一届执行。

二是特色兴镇意识。要注重特色,注重细节。特色决定品位,细节决定成败。既要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又不能盲目仿效,注重发挥后发优势,避免走弯路。要根据本地资源条件、自然景观、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人文背景等进行创新性的开发,扬长避短,形成特色,科学定位,做出精品。

三是和谐发展意识。要把小城镇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失地农民的的生计问题结合起来,把它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先导工程来抓。不能强行搞建设,而是通过兴建小城镇,实现一、二、三产业的齐驱并进,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为财政提供后续财源,让农民工作在厂区,居住在镇区,生活在社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四是生态保护意识。抓好小城镇建设,必须始终对环境保护引起足够重视。切实解决污水污物的任意排放、垃圾的随意堆积和占道经营等问题,实现镇容镇貌的美化、绿化、净化,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

二、理性思考

抓好小城镇建设,就麻丘镇而言,关键是要立足镇情,找准自身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面对发展形势,重新审视麻丘,麻丘的核心竞争力究竟在哪里?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区位优势。麻丘镇隶属南昌高新区,地处南昌城东,18公里东外环穿境而过,西抱万顷瑶湖,距南昌市中心八一广场14公里,既享有城市的近距离辐射,又远离都市的喧嚣,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人居环境均属一流,是城东最适合人居、休闲、创业的地方。瑶湖有近3万亩的水面,拥有Ⅰ级空气Ⅰ级水质。根据《南昌城市总体规划》“西进、东拓、北控、南延”的总体思路,麻丘镇处在320国道及昌万公路的中线发展轴上,因而在南昌市做强做大的战略中具备独特的地位。

二是交通优势。江西省二级公路——昌万公路和南昌市东外环路——京福高速乐温段在境内交汇,往西对接市区北京东路,往东直达沿海。从南昌市区到麻丘仅10分钟路程,226路公交车直达。从乐温高速下来的大量人流、物流由麻丘境内的昌万线进入南昌市区是最便捷的路线,加之境内的南峡线、武泾线,麻丘已成为南昌市东面的公路交通枢纽。

三是人文优势。麻丘社会稳定和谐,乡情民风淳朴。今年上半年在拆迁安置任务重的情况下,仍保持了越级上访零记录。麻丘中学是全省三所农村重点中学之一。麻丘人勤劳、厚德,有1万多人外出经商、务工,年末存款余额达2.5个亿,呈现一片蓬勃生机。

四是基础优势。城镇功能完善,交通、电信、信息、供电、市场网络密布。整洁宽阔的街道,绿树掩隐的村庄,四通八达的水泥公路和平坦的优质油路展示出现代文明。集镇街道“井”字型框架已经形成。麻丘正在逐步成为物资集散地,信息交流地,商贾云集地,高新产业的延伸地。

五是组织优势。麻丘的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市委农工部的有关领导,南昌高新区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实地考察论证,对麻丘“争创南昌文明镇,打造省会东大门”的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高新区曾主任提出要把麻丘建设成为南昌市最靓丽的大门。

准确分析自身的特色和潜在优势,

篇2:打造省会东大门,争创南昌文明镇

立足新起点谱写新篇章

和顺县地处山西省境东陲,太行山中段。全县总面积2250平方公里,为晋中版图最大的一个县。辖5镇5乡,294个行政村,总人口14.1万。谈到“十二五”时期和顺的发展愿景时,县委书记孙永胜信心满怀地说,和顺拥有丰富的资源、良好的生态、巨大的潜力和难得的机遇。去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和晋中市委、市政府建设全省“四化”率先发展区的战略部署,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通过集体研究,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和顺县的发展思路:树立“和民心、顺民意”的理念,打造“五地两区”、实现“三个跨越”、建设“山西东大门”,实现“百亿和顺”的目标。“五地两区”涵盖了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既是和顺实现转型跨越的战略目标,也是富民强县的总体方向。“百亿和顺”是省委袁纯清书记去年7月份在和顺调研时,给和顺提出的新目标。和顺人民就是要通过5年的奋斗,力争到“十二五”末,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经济结构更加合理,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一个和谐和美的新和顺将崛起于三晋大地。现在,整个和顺思发展、议发展、谋发展的氛围正在形成,经济发展的环境比过去有了明显的改善。今年以来,在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下,全县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特别是财政收入从2010年底的7个亿增长到2011年底的9个亿,预计到今年年底完成12个亿,增幅一直保持在晋中市第二位。

走好转型路实现新跨越

在全省上下掀起转型跨越发展的新高潮之时,和顺县作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全国重点产煤县,是如何在转型跨越大潮中砥砺前行的?县委书记孙永胜告诉记者,和顺的发展可以讲是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多年来产业结构单一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按照省委、省政府转型发展的要求,他们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做好大文章,走好转型路。一是工业转型。坚持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并举,加大煤矿技改建设力度,去年完成煤炭产量750万吨,“十二五”末要达到2000万吨。同时,引进了投资136.6亿元的煤层气新型工业化综合利用示范区项目,开工建设了煤化工、洗煤、煤矸石砖厂、瓦斯发电等一大批煤炭产业链延伸项目。阳煤集团百万吨尿素一期18·30项目、银圣化工硅钢镁项目竣工投产。阳煤集团晋东煤机维修制造项目、佰裕东粮食加工等一批非煤项目扎实推进。二是农业转型。围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新发展设施蔬菜6000亩,大力实施“十企百区千户”现代养牛业工程,形成了“园区养殖+出口销售+屠宰加工+双孢菇种植+品牌市场”的产业链条。“和顺肉牛”被国家质检总局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县用于“一村一品”建设资金达到5000余万元,重点打造万亩小杂粮产业基地和核桃经济林基地,新增核桃种植5000亩。三是文化转型。按照省委书记袁纯清提出的“大作品表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大会展集聚”的“五大战略”,发挥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把资源变成资本、变成项目,拉动旅游产业大发展,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等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云龙山森林公园、太行龙口天险、懿济圣母雕塑广场、倒流奇泉、八路军石拐会议纪念馆、走马槽等景点景区;成功举办了首届乡村国际艺术节暨第五届牛郎织女文化旅游节和第六届牛郎织女文化旅游节,进一步把和顺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构筑了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产业支撑。

引来金凤凰开创新局面

招商引资、借船出海是加快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和顺作为一个山区县,是如何做好招商引资这篇文章的?孙永胜如是说,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的重要载体,实施了国企、央企引进计划,就是每年引进一个国企、央企、全国500强、世界500强,项目总投资在100亿元以上。县财政拿出300万元作为招商引资基金列入财政预算,激励全县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到招商引资活动中。去年农博会,签约单体项目136亿元。今年,第六届牛郎织女文化旅游节期间签约了13个项目,投资额300亿元,其中与华电煤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大型煤炭-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该项目总投资265亿元。下一步,还要分别与京煤集团、新东方铝业、保利集团、中冶集团、中铁集团对接,保证每年至少在和顺县上一个投资达百亿元以上的项目。

建设宜居城展现新面貌

在全省上下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和顺县的城市建设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孙永胜向记者介绍说,城市建设搞好了,可以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去年,他们修编完善了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完成了西大街翻修续建和清漳河河道治理,新建了永和南公园。县城沿街单位、门店拆墙透绿工程共拆除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今年,着力推进大县城建设,实施了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园林绿化、保障性住房、基础设施等城市建设重点工程20余项,概算总投资30亿元。全面启动城中村改造工程,涉及改造范围15个区域,被征收户1680户、房屋27万平方米,总投资10亿元。他们突出“让利于民”的宗旨,做到规划、拆迁和建设“三同步”,实现了“零上访、零违纪、零投诉”的和谐搬迁目标。投资153亿元的文昌森林公园,动工建设。他们相信,只要坚持以高远眼光、高位标准的理念,大气魄谋划,大手笔建设,和顺建设宜居利居的大县城指日可待。

实事惠民生回应新期待

推进跨越式发展,就是从发展的角度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孙永胜说:让人民更幸福、社会更和谐是转型跨越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和顺是经济欠发达县份,财力并不宽裕,但近年来,他们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做到“四个倾斜”,即向困难群众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从去年到现在,全县投入民生的资金达9亿多元,占到全县财政收入的50%以上。每年县政府完成向人民承诺的10件实事。在全县开展了“五名”兴教活动,2011年、2012年,县财政分别拿出33万元、35万元对“功勋教师”、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名学生给予重奖,深受群众好评,被称为和顺教育的“诺贝尔”。总投资4640万元,实施了薄弱学校综合改造工程。倾力实施新的“五个全覆盖”,实现了两年任务一年完。城乡低保覆盖面逐步扩大。投资4.04亿元,新建保障住房2500套,新建、改建卫生所89个,新建中医院即将投入使用。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8.5%。建成敬老院9个。投资345万元建设了社会管理网格化指挥中心,构筑了公共安全网、社会服务网、居民自治网“三网合一”的责任体系。他们相信,随着民生工程的深入实施,老百姓得到的实惠一定会越来越多,老百姓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越过越红火。

作风大提升树立新形象

转型跨越,干部是决定因素。加快转型跨越需要一支作风过硬、敢于争先的干部队伍。孙永胜说:作为一名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不断强化公仆意识、服务意识,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和顺能否进入科学发展快车道,是对全县各级干部的能力和作风的重大考验。去年以来,县委特别重视抓干部队伍和干部作风建设,分步实施了“干部能力五年提升”规划,先后开展了干部作风转变年、干部作风提升年活动,让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城市建设、移民搬迁等急难险重工作中领任务、受锻炼,并选派年轻干部到信访部门挂职,使广大干部的能力普遍得到提升,作风基本实现转变。去年以来,开展了三次“百个单位千名干部”大规模征求意见活动,共收集到意见建议5233条。建立了科级领导干部工作日志制度,开展“晒”日志活动,让干部相互评议,群众监督评议,展现干部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风貌。开展了500名科级干部下基层帮农促增收活动,派驻115名科级干部到农村担任第一书记。在全县43个县直职能部门和执法执纪部门中开展了“公开身份、公开号码、公开职责”的“三公开”服务活动,直接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110多件。

党建作引领再创新辉煌

今年是中央确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迫切要求用新思维、新举措来审视和谋划基层党建。在认真调查研究、总结基层实践经验基础上,和顺提出了“六个引领”,即党建引领经济发展、党建引领项目建设、党建引领民生改善、党建引领社会事业、党建引领和谐稳定、党建引领队伍先进。在组织建设上,开展了“县委书记与百村书记座谈”和企业调研活动,倾听农村干部和企业职工的心声,了解基层的真实现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创新推行了“两保一奖三考核”“三定双评四议三公开”等机制。组织开展以“八个一”为主题的干部下乡住村活动,孙永胜书记带头先后10余次分赴所包村李阳镇下石勒村和义兴镇联坪村开展下乡住村工作。在干部任用上,坚持“重品德、重实绩、重公认”的用人导向,在全省首家推行全委会票决制度,在县乡换届和县直单位人事调整中实现了“零举报、零上访、零违纪”,满意度测评达100%,保证了风清气正。在党风廉政建设上,制定出台了《中共和顺县委关于对新任科级领导干部实行廉政承诺实施办法》,实行廉政公开承诺制度。精心打造了八路军“石拐会议”纪念馆、东大街“廉政文化一条街”、“农家廉政文化大院”等廉政教育基地。总之,他们通过“六个引领”以党建工作率先转型为跨越发展提供凝聚力、原动力,不断提高全县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篇3:争创文明单位 打造示范高中

校本精神——创建的灵魂支撑

这种灵魂支撑靠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个意识。

一种精神就是“拒绝平庸,崇尚一流,追求卓越”精神。竹溪一中一直把“拒绝平庸,崇尚一流,追求卓越”作为发展追求、工作要求和治校理念贯穿教育教学中,注入全校教职员工脑海里。通过学校层面的深层解读,教师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际、学生结合自己学习生活实际的不断内化,这种精神逐渐成为学校的核心文化。在这种文化力量的引领与鼓舞下,全校师生总能保持激情,从每一件小事的落实做起,从每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做起——“拒绝平庸”;在总体目标、阶段性目标的引领下,一步步踏实向前,将“崇尚一流”做为做人做事的出发点。

一种态度是专注与纯粹。长期以来,学校要求全体师生用专注与纯粹的态度,面对每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面对每一天的学习任务,不把时间耗费在无聊的事上。

一个意识是作品意识。作品意识就是精品意识,学校要求全校师生将每一天的工作与学习都当作品来完成,用热爱与创意将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学习任务做到最好,从而成就精彩的“作品人生”。

校园文化——创建的氛围支撑

学校充分利用新校园的建设机遇,主动将文化元素注入硬件建设之中。从“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入手,将精神文明与校园环境充分结合,让墙壁说话,让花草育人,让榜样示范,让文化引领,建设多元化的育人环境。

整体规划墙壁文化、石刻长廊、主楼门厅、校园CIS系统;主体雕塑《孔子》,雄浑明快、寓意深刻;开卷《论语》,寓意儒学传统;竹、水池寓意知识渊源、凸显竹溪地域特征。科技实验楼图文展示载人航天、基因工程等高新科技知识,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教学楼图文展示英雄楷模、时代先锋、著名科学家、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展示茶叶、魔芋等竹溪主导产业及竹溪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对学生进行爱我家园教育。

校园因景植绿,因绿配景,“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给师生创造了优美的校园环境;温馨的宿舍文化,激情飞扬、个性独具的班级文化,节俭有礼的餐桌文化,再现了学校传承儒学文明、追求和谐发展的理念。

德育生态——创建的活动支撑

文明单位创建的生命力在于用实践推动群体道德内化与素质提升。学校始终把德育为首、立德树人作为治校、办学方向,坚持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

在教师中开展“三树立”主题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精神品位和师德品质。即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树立改革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将最先进的教改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将学生德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构建“三三二”主体德育模式,即“在校讲勤奋、讲荣辱;在家讲孝敬、讲感恩;在社会讲公德、讲责任”的“三讲”教育,“自尊、自强、自律”的“三自”教育和 “成人、成才”的“两成”教育,将其贯穿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学校管理之中;开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挺起民族的脊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系列德育校本教材,并有计划地作为必修课将其安排至三个年级,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贫困生奖励机制和救助机制,成立“爱心社”,把每年的教师节定为“爱心接力活动日”,发动师生和社会力量有计划、有组织地帮扶贫困学生;建立敬老爱老、拥军、科技等多个德育基地,积极开展敬老爱老献爱心、拥军爱军、学习消防安全知识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每天一次的德育教育、每日一次班级量化;十星学生、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礼仪标兵等各种评比活动;妇女节、青年节、建党节、教师节、重阳节、国庆节等传统教育活动;法制报告会、感恩励志演讲会、校园艺术节、科技活动月等系列德育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公民道德、时政、品德、心理健康、安全、文明礼仪、法纪、感恩励志、爱心教育。

精细管理——创建的制度支撑

文明单位创建不仅内强管理的过程,更是外树形象的过程。山区高中在生源、师资、教学硬件方面与先进地区相比存在着明显差距,要发展必须从管理上寻找突破口。

积极推进“依法治校、民主管理、从严治校”,用法理看管学校,管理在机制中运行。制定《竹溪一中章程》,完善覆盖学校各方面工作和所有教职员工的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制,建立完备的管理制度体系。

注重调查研究,创新管理方式。学校通过“外值”评价年级、处室,年级、处室通过“内值”评价所有教师。评价制度注重把过程评价与终端评价相结合,在评价中让各部门,各备课组、各寝室、各班级、各小组团队荣誉的捆绑共担,通过精细化评价打造优秀团队。

始终坚持教代会制度,重大问题教代会讨论,让教职工具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坚持学校与学生对话机制,高度重视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合理建议及时解决,所有意见建议及时反馈说明。每月召开一次全体教职工大会,统一思想,凝聚智慧、明确工作重点,使每一项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社会贡献——创建的成果支撑

随着教学改革和文明创建的深入,学校对社会贡献逐年增多,社会形象日益向好。

学生在全国、省市级学科竞赛中多人次获奖,多名教师在省市教学比武中获奖,省市级课题多项结题,教师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

学校连年荣获“十堰市教学质量优胜单位”。以2014届为例,参加高考的八个学科中七个学科全市同类学校排名第一,一个学科排名第二。教育教学实现了“低起点、高落点”的目标,在本地区高中学校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近年来,十堰市内各高中及临近陕西省部分学校近2000人来校交流学习。学校也因为教育教学成绩突出,于2014年9月获得县政府特别嘉奖。

与此同时,学校通过践行“传承文明,立德树人,善教乐学,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努力实现“关注差异,因材施教,知能并重,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的培养目标,一届届优秀毕业生从学校走出去,走到各个工作岗位,成为竹溪县域经济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

(作者系竹溪县教育系统工委书记、竹溪县第一高级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 鄢志勇)

上一篇:云南乳制品调研报告下一篇:经典富有人生哲理的励志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