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的观测作业

2024-04-22

云的观测作业(精选9篇)

篇1:云的观测作业

云的观测教学反思

云的观测教学反思1

这学期我第一次教四年级的《科学》。说实话,刚拿到教材我有点傻眼了,因为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真的很不同,教材上都是提了问题后,让学生做实验,然后自己得出结论,书本上根本没有明确的答案,并且我也没有参考书。我只好凭我自己所掌握的现成知识,帮助学生归纳答案,实在没办法就在网上查找。同时,我认真阅读教材、分析教材、钻研教材,逐步摸到了一些门道。

科学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除了科学实验探究外,主要就是讨论这种形式了。通过讨论,使得学生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但在一般的讨论组织中,往往是学生说个不停,课堂气氛显得空前活跃,其实讨论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在《云的观测》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在讨论前明确讨论要点。作为学习活动中的讨论,应该让学生在讨论前有所准备,让学生独立地尝试着解决问题,以便在小组讨论中有话可说。围绕“云的类型特点”这个讨论主题,先让学生根据书本上的云的图片和文字进行辨别,找出其差异。这样,在讨论时,学生就有的放矢,紧紧围绕讨论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得讨论活动不但氛围浓,而且效果好。

2、引导学生有效拓展讨论范围。讨论活动不仅应该体现出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而且要体现学生间互相讨论的思想和方法,并在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的同时获得自信。假如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过大、过难,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就“根据云量多少确定天气状况”这个讨论主题,在上第一个班级时,学生在讨论中陷入了僵局。在根据出示的图片判断天气状况时,学生出现了猜测的现象。后来,我注意了问题的设计逐层推进。从“判断方法”“各种类型的例图”到“今天天气的判断”,通过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讨论,学生不仅由浅入深、步步深入地理解了所学知识,而且也帮助学生理清了前后知识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条理化。

以上所述,仅仅是我的一点体会,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得不断摸索、不断探讨,使自己在科学教学方面不断创新,如鱼得水。

云的观测教学反思2

在上《云的观测》这一课前有幸听了周源源老师的一堂公开课,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花费了很多心思,包括查资料、备课、制作教具、制作课件。同时,我也在自己的前2个班上过了这一内容,原本以为可以在后一个班上把课堂控制好,大体上掌握学生在课堂上可能的表现和回答。然而,一节课下来,我发现事情并不是像我想象中那么简单,通过反思,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班级与班级之间也是有差异的,教师在上课时应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现实水平展开教学内容。比如有的班级基础叫薄弱,那就要多注重基础教学,有的班级基础较好,那就可以适当地深入。记得在485班和486班上《云的观测》时,当我问学生如何根据云量来划分晴、多云、阴时,学生很轻松地答出来了,但是在487班上课时学生的回答不是很理想。因此,原本以为5分钟可以完成的任务拖延了3分钟,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备课和上课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创造性工作,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准确地调节课堂。

第二,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反馈。当我在教学时常常只顾自己的一方面,而忽视了学生的反应。因此,课堂中出现了学生似乎听懂了但实际应用时却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由,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了新知识后仍然会用自己原有的经验去解题。比如,当我让学生根据云量判断天气时,学生对天气作出判断的根据仍然只是停留在自己原有的理解上。又比如在让学生判断一张积云的图片时,有的学生说是积云,有的说是卷云。对于学生的分歧,我没有加以讲解,没有抓住这个补救的机会,而只是采取了回避的方式直接把正确答案告诉了学生,这样使得学生巩固知识的缓解被削弱了。

第三,在室外观察活动中,我觉得自己没有把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和具体的操作说清楚,从而导致学生在室外观察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没有把所要完成的任务做好。

第四,当我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时,我发现自己讲的时间太多,而留给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实践的时间太少。从而也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单一,缺乏灵活性,未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努力地改进以上四个方面的缺点,让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愉快,也更加高效有质,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云的观测教学反思3

本节课学生除了对云量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外,还将研究云的类型,而后者也是教学的难点。

观察天上的云,根据其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我想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作基础,要实现上述目标是困难的,反之,单纯的了解已有的书本知识,没有一定的亲身体验和探究,也是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

因此,我首先在用足用好教材上下工夫,采取阅读法和讨论法理解气象学家是如何给云分类的`。对不同类型的云,我让学生从高度、形状、颜色、云层覆盖的范围、云层可能产生的天气变化等方面对教材所提供的内容作深入地研究,让学生在知识层面对云的分类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为较好的识别云的类型提供帮助。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直接观察到的云,教师提供的云的图片进行分类,学生学以致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大力提倡有效教学的今天,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并适用于特定的条件,在大力提倡探究学习的同时,也需要“接受学习”为学生带来高效、便捷获得科学知识,直接吸收前人社会实践的科学成果,这就如美国教学心理学家所说,每一个学习者都必须依据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发现,又依据“接受学习”来得到知识信息。

云的观测教学反思4

这堂课的观测任务主要侧重两个方面:

1、对云量的观测;

2、对云的形状的观测

1、对云量的观测

云是学生都很熟悉的东西,但真正地让学生能准确地用“晴、多云、阴”描述云量的多少,就有点困难。在这之前,对云量的观测主要注重感官体验,即云量少则为晴;云量稍多,则为多云;云量基本覆盖整个天空则为阴。但是随着观察的深入,学生会发现,在实际观察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比较难判断的情况,什么情况下,云量算是少?什么情况下云量算是多呢?似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且每个人的感觉体验不一样,这给天气现象的观察记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于是,在此基础上,趁机为学生展现由气象学家约定的判断标准显得很合时宜。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水平,教材中借用了图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来判断云量的多少。即:将判断云量的标准用较为精确的分数手法表现出来,既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也增加了一定的趣味性。从而也为学生解决了心中的困惑,意识到观测方法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

2。对云的形状的观测

天空中的云千奇百怪,对于它们的观测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我主要从2个方面着手:

A、借用谚语抓住特征,辩识云图片。“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城堡云,地上雷雨临。空中云鳞天,不雨也疯癫,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引导学生根据谚语中对云的描述在云图片上找出对应的云。这一环节生动有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辨别能力,使学生学会判断较简单的云,从而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B、分类整理,将辩识能力应用到现实。不同种类的云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对其进行分类整理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对于这时候整理出的三种云需要重点说明,引导学生找出这三种云的特点,并根据他们的特点对当天的云进行观测,到此时,对云形状的观测由之前对图片的辩识转化成了对现实中云的辩识,很好的提升学生的能力。

由此我深深地感受到,在科学课堂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索的能力,科学概念的建立虽然也重要,但是并非终极目标。教师必须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敢猜,敢想,敢说,敢做的意识。并且提高知识的应用率。

云的观测教学反思5

一、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班级与班级之间也是有差异的,教师在上课时应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现实水平展开教学内容。比如有的班级基础叫薄弱,那就要多注重基础教学,有的班级基础较好,那就可以适当地深入。记得在四一班和四二班上《云的观测》时,当我问学生如何根据云量来划分晴、多云、阴时,学生很轻松地答出来了,但是在四三班上课时学生的回答不是很理想。因此,原本以为5分钟可以完成的任务拖延了3分钟,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备课和上课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创造性工作,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准确地调节课堂。

二、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反馈。当我在教学时常常只顾自己的一方面,而忽视了学生的反应。因此,课堂中出现了学生似乎听懂了但实际应用时却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由,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了新知识后仍然会用自己原有的经验去解题。比如,当我让学生根据云量判断天气时,学生对天气作出判断的根据仍然只是停留在自己原有的理解上。又比如在让学生判断一张积云的图片时,有的学生说是积云,有的说是卷云。对于学生的分歧,我没有加以讲解,没有抓住这个补救的机会,而只是采取了回避的方式直接把正确答案告诉了学生,这样使得学生巩固知识的缓解被削弱了。

三、在室外观察活动中,我觉得自己没有把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和具体的操作说清楚,从而导致学生在室外观察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没有把所要完成的任务做好。

四、当我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时,我发现自己讲的时间太多,而留给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实践的时间太少。从而也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单一,缺乏灵活性,未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努力地改进以上四个方面的缺点,让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愉快,也更加高效有质,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云的观测教学反思6

通过今天上云的观测这一节,学生已能通过观察天空中云量的多少,来判断天气现象,比如说晴天、阴天、多云。也能简单通过观察图片判断层云、积云、卷云。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就是云的分类这一部分。层云、积云、卷云的特点是个难点,应该让学生反复的读,达到背诵的目的。再就是通过分析层云、卷云、积云的特点,引出科学家给云分类的标准:云的高低与形状。

应该说这一节课,效果比降水量这一节课强多了,无论从课件还是从内容环节的相扣上,学生积极性,也非常的高涨。但是课件方面还是有一点点小小的遗漏,应该把很多精美的云的图片给同学们放放看看,让他们更充分的去认识层云、积云、卷云。再就是讲解观察云这一部分,把天空看成一个圆,把它平均分成四分,这一部分最好也应该用课件展示出来。这样会更直观一些。

总起来说,这一节效果还算良好,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云的观测教学反思7

当前,全市中小学正在开展“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其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围绕同学生长这一核心,充沛发挥同学主体性、合作性、发明性,加大同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力度和探究力度。”“生态课堂”重在同学主体地位的落实,形式上主要看师生活动时间的多少。杜郎口模式体系中时间模式就是10+35,作为我们小学来讲,同学自主学习的时间也应该保证在25——30分钟。科学教学中,同学的自主学习活动除了科学实验探究外,主要就是讨论这种形式了。通过讨论,使得同学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但在一般的讨论组织中,往往是同学说个不停,课堂气氛显得空前活跃,其实讨论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在《云的观测》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在讨论前明确讨论要点。

作为学习活动中的讨论,应该让同学在讨论前有所准备,让同学独立地尝试着解决问题,以便在小组讨论中有话可说。围绕“云的类型特点”这个讨论主题,先让同学根据书本上的云的图片和文字进行区分,找出其差别。这样,在讨论时,同学就有的放矢,紧紧围绕讨论主题,发表自身的见解。使得讨论活动不但氛围浓,而且效果好。

2.引导同学有效拓展讨论范围。

讨论活动不只应该体现出对同学思维的训练,而且要体现同学间互相讨论的思想和方法,并在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的同时获得自信。假如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过大、过难,同学就会无从下手。就“根据云量多少确定天气状况”这个讨论主题,在上第一个班级时,同学在讨论中陷入了僵局。在根据出示的图片判断天气状况时,同学出现了猜想的现象。后来,我注意了问题的设计逐层推进。从“判断方法”“各种类型的例图”到“今天天气的判断”,通过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讨论,同学不只由浅入深、步步深入地理解了所学知识,而且也协助同学理清了前后知识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同学思维的条理化。

云的观测教学反思8

云是学生都很熟悉的东西,但真正地让学生能准确地用“晴、多云、阴”描述云量的多少,就有点困难。往往学生不能分清楚的是多云和阴这两种天气。利用书本上的三个圆认识云量。本节课还有一个难点,对层云、积云、卷云的判断。这个知识能通过阅读的方法进行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区分判断三种不同的云,特别是积雨云和雨层云的区别,学生概括出三种不同云各自的特点以及所对应的天气情况,然后小组分发云的图片,认识不同的云及文字说明。在练习中发现,学生在判断云的种类的练习中没有出现错误,得到了比较好的成效。

在《云的观测》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注重以观察为主,收集已有信息资源,让学生课前观察云,搜集云有关资料,为本课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2、遵循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理念,让学生充分自主合作探究,独立地尝试着解决问题。对云的形状的观测教学时我采用下面方法,效果感觉还不错。

天空中的云千奇百怪,对于它们的观测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在处理这块内容时,我主要从2个方面着手:

①借用谚语抓住特征,辩识云图卡片。“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城堡云,地上雷雨临。空中云鳞天,不雨也疯癫,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引导学生根据谚语中对云的描述在云图卡片上找出对应的云。这一环节生动有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辨别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学会判断较简单的云,从而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云的观测教学反思9

云是学生都很熟悉的东西,但真正地让学生能准确地用“晴、多云、阴”描述云量的多少,就有点困难。往往学生不能分清楚的是多云和阴这两种天气。利用书本上的三个圆圈认识云量是一个难点。

本节课还有一个难点,对层云、积云、卷云的判断。这个知识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更加远,能通过阅读的方法进行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区分判断三种不同的云,特别是积雨云和雨层云的区别,学生概括出三种不同云各自的特点以及所对应的天气情况,然后小组分发云的图片,认识不同的云及文字说明。

练习下来后发现,学生对于书面的判断不容易出错,老师出示的练习题也能顺利完成,()但是当带领学生实地去观测云时,大家又好像不会判断了,都傻傻的愣在一边,只有平时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再尝试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进行判断。

由此我深深地感受到,在科学课堂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索的能力,科学概念的建立虽然也重要,但是并非终极目标。教师必须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敢猜,敢想,敢说,敢做的意识。并且提高知识的应用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反思的有效运用心声教学反思

篇2:云的观测作业

云是学生都很熟悉的东西,但真正地让学生能准确地用“晴、多云、阴”描述云量的多少,就有点困难。往往学生不能分清楚的是多云和阴这两种天气。利用书本上的三个圆圈认识云量。本节课还有一个难点,对层云、积云、卷云的判断。这个知识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更加远,能通过阅读的方法进行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区分判断三种不同的云,特别是积雨云和雨层云的区别,学生概括出三种不同云各自的特点以及所对应的天气情况,然后小组分发云的图片,认识不同的云及文字说明。在练习中发现,学生在判断云的种类的练习中没有出现错误,得到了比较好的成效。

在《云的观测》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在讨论前明确讨论要点。作为学习活动中的讨论,应该让学生在讨论前有所准备,让学生独立地尝试着解决问题,以便在小组讨论中有话可说。围绕“云的类型特点”这个讨论主题,先让学生根据书本上的云的图片和文字进行辨别,找出其差异。这样,在讨论时,学生就有的放矢,紧紧围绕讨论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得讨论活动不但氛围浓,而且效果好。

2.引导学生有效拓展讨论范围。讨论活动不仅应该体现出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而且要体现学生间互相讨论的思想和方法,并在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的同时获得自信。假如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过大、过难,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就“根据云量多少确定天气状况”这个讨论主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题,在

篇3:夜间云的观测方法

1 留心观察傍晚云的发展演变规律

要正确判定夜间云, 傍晚的时候就应该注意观测天空云的分布情况, 了解当天云的发展与演变规律, 为夜间云的观测打下基础。如果傍晚云的性质稳定, 变化不大, 则夜间可能持续。如果白天是对流云, 就要根据傍晚观测云是发展还是衰退来决定夜间可能会演变成何种云状, 再根据白天云状演变规律, 结合当时天气状况、气象要素来分析其后可能会出现的云状, 做到心中有数, 为夜间云的观测打下基础。入夜以后, 更应该认真监视云的变化, 以确定、掌握云的演变过程[1]。

2 认真分析夜间云的主要特征, 正确区分各类云

(1) 卷云。卷云很薄时, 星光位置分明, 稀疏零散, 且可以透过云层, 呈灰白色, 没有闪闪发光的感觉, 这种情况往往容易给人造成错觉, 误认为碧空无云;而碧空无云时, 不仅星光闪闪四射、耀眼, 并且星光布满全天。

(2) 卷云、卷积云。一般呈灰白色, 云厚处只能看到较明亮的星光, 云薄处必须仔细分辨才能看出一些卷云的特征。卷云在月亮周围经常有不完整的晕, 而卷积云则没有。

(3) 卷层云。一般也呈灰白色, 云薄时, 星光模糊;云厚时, 大部分星光看不见, 只能看到几颗亮度较大的星星且光点模糊。在月亮周围常有完整的晕, 隐约可见云的结构, 星月光呈乳白色。

(4) 密卷云、高积云。夜间, 当密卷云很低时, 很容易误认为是高积云, 有月光时透光高积云常可见环绕月光的月华, 云体光滑、紧密, 而月光下的密卷云, 有时虽也出现不完整的月晕, 但常模糊一片, 边缘发毛;无月光时, 高积云仅云缝可见星光, 而密卷云云片处可见隐约的星光。

(5) 高层云。云层呈黑色, 一般不见星光, 在云层较薄时月亮如隔了1层毛玻璃, 仔细观察可分辨出云底比较均匀与地平线间有1条分界线。

(6) 层积云。云块排列比较整齐规则, 多呈灰白色或深灰色。透光层积云的云隙处星光清晰可见, 蔽光层积云则不见星光, 在云层起伏显著时, 往往云块中部颜色较深, 边缘颜色反而较浅, 明暗相间比较明显。积云性层积云则是对流发展受阻, 由积云顶部扩展或云顶塌陷平衍, 也或是傍晚时地面的受热空气上升直接凝结而来, 多呈扁平的长条状, 云块也比较厚, 这种云持续时间不长, 很快消散。

(7) 雨层云。一般呈黑色, 当地面有较强的灯光照射时呈灰白色, 即使仔细观察也看不出与地平线之间有分界线, 且伴有连续性的雨或雪。

(8) 碎雨云。呈灰白色或黑色, 常出现在降水时或降水前后的降水云层之下, 云体散乱破碎, 形状多变, 移动速度较快。

(9) 层云。这种云很低, 受地面灯光照射时呈灰白色, 当地面灯光强烈时, 云底呈白色, 模糊不见星光, 云很薄时可隐约见到个别星光和月亮轮廓。

(10) 积云、积雨云。积云在夜间好象孤立的黑色物体悬挂在天空中, 垂直发展旺盛的积云像耸立的山峰。积雨云在夜间比较好辨认, 出现时往往伴有闪电和雷声, 云的顶部有卷云的结构特征;当较强的积雨云经过测站时, 各种气象要素均有明显变化, 如气压、气温下降, 湿度增大, 风向突变, 还常伴有电闪雷鸣, 即使看不到闪电和听不到雷鸣, 也会有乌云翻滚, 天空更加黑暗, 很快就会刮风下雨, 而且雨滴比较大, 阵性明显。

(11) 层积云、卷云与烟幕的区别。靠近工矿区或城市附近的夜间, 尤其是傍晚、拂晓时, 容易把一条条或一片片的烟幕误认为是高积云、层积云或卷云。其主要区别是:烟幕 (带) 出现在下风方, 可看出与地面平行, 移动较快, 而云并不一定出现在下风方, 它与地面常呈斜交, 移动不如烟幕明显。

3 结合星月、灯光仔细分辨判定云

夜晚观测前应先进入观测场停留片刻, 待眼睛适应黑暗的环境渐渐看清天空的状况后方可进行观测。应注意, 一是在有月光的夜晚, 由于月光自上而下照射, 因此云愈高愈白, 愈低愈黑;在无月光的夜晚, 当云底受到地面灯光的照射时, 由于灯光是自下而上照射, 因此云愈低愈白, 愈高愈黑;在无月光而且云底也没有受到地面灯光照射时, 一般均呈黑色[2]。二是在无月光或月光微弱的夜晚, 应充分利用星光来判定夜间云。可以根据星光的疏密情况来判断出云块的大小和间隔, 从星光模糊程度可以确定出天空中是否有云以及云层的厚薄高低。有云处, 通常不见星光或仅见个别较亮的星光;无云处星光闪烁发亮, 天空呈蓝紫色;有薄云和高云时星光隐约可见, 有中低云时, 仅在云的空隙处露出星光。再根据云的厚薄、高低结合云幕状况来确定天空存在的是层状云还是块状云。三是在无月光的情况下, 如云幕均匀, 见不到星光, 明暗一致, 就是层状云, 比较厚的就是高层云, 而天空较亮、云层较薄的就是卷层云。反之, 若云幕不均匀, 云块与云块之间有云隙, 可见星光, 则为块状云。四是可结合各种气象要素的变化及伴随的天气现象来判定。若有雨雪降水现象出现时, 可以根据雨雪下降的大小、强度变化等确定天空中具体是什么云状, 这样一步步地深入分辨, 才更有利于对云作出准确的判断。五是夜间观测云时, 要注意卷云和银河的区分, 不要把银河误认为是卷云。银河是一条横过天顶附近的白色弧带, 总是慢慢地、速度均匀地向西移动着, 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内很难看出它在移动, 而卷云分布是没有规则的, 也不局限于在天空某一位置, 其移动情况短时间内就可觉察出来[3,4]。

4 结语

夜间云的观测有一定的难度, 但只要做到以下几点, 就能够不断地减少失误, 逐步提高夜间云的观测质量:一是熟练掌握各类云的定义、特征、生成和演变规律;二是加强对云的连续观测, 找出本地云的发展和演变规律;三是结合当时出现的天气现象、有关气象要素的变化、云图和雷达回波等进行综合判定;四是不断总结夜间云观测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田小芳, 黄贵生.夜间云的观测与能见度的关系[J].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9 (A02) :136.

[2]梁桂花, 张小平.浅谈夜间云天的观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18 (8) :223-224.

[3]杨秀艳, 邵连杰, 宁刚.浅谈夜间云的观测[J].吉林气象, 2007 (3) :44.

篇4:指示性云的观测与编码

关键词:指示性云;观测;编码

中图分类号:S1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159-1

所谓的指示性云是指对当地天气变化有指示意义的云(既不是系统云,也不是地方性云)。就云体本身而言,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气层状况,对未来的天气变化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与指示作用。所谓指示性,一般指辐辏状、钩状、波状、堡状、絮状、荚状等特殊云体。指示性云码包括CL2、CL3、CL9、CM8、CM9、CH4、CH5、CH6。指示性云的出现一般都预示着大气层结构很不稳定,因此观测与编码的准确性是反映当时天空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对飞机航行、人工影响天气和天气预报都有重要意义。以下就指示性云的观测与编码做一些总结。

1 CL2、CL3、CL9的观测与编码

1.1 天空以CL1为主,但其中有一部分已发展成CL2,CL应编报电码2

1.2 在傍晚时候应注意CL1、CL2的演变趋势

天空中有CL1和CL2,有一部分已平衍成CL4,并已确定这种平衍的趋势将成为云的主要演变趋势时,即使CL4的云量较少,CL云也应编报CL4。但当这种平衍趋势还不能确定为了云的主要演变趋势时,CL以编报电码1或2为宜。

1.3 普通层积云与CL1、CL2同时存在时一般不在同一高度上,此时无论积云量有多少,CL应编报8

如果普通层积云与CL2同高存在,则CL应编报电码2。

1.4 积云发展到鬃积雨云的过渡阶段,花椰菜形的轮廓渐渐变得模糊,顶部开始冻结,形成白色毛丝般的冰晶结构

秃积雨云存在的时间一般比较短。CL3的特征是顶部轮廓模糊,但显然不是卷云状的,也不是砧状的,凡具有这些特征时CL云码编报3。

1.5 CL9云浓而厚,云体庞大如高耸的山岳,顶部开始冻结,轮廓模糊,有纤维结构,底部十分阴暗,常有雨幡及碎雨云

积雨几乎总是形成降水,包括雷电、阵性降水、飑、大风及冰雹等天气现象,有时也伴有龙卷风,在特殊地区,甚至产生强烈的外旋气流,下击暴流。这是一种可以使飞机遭遇坠毁灾难的气流。因此必须及时准确地记录及编报CL9。

2 CM8、CM9的观测与编码

2.1 CM8的出现说明中空大气层是不稳定的,CM8常出现在气团内部,也可见于冷锋前部

夏季早晨出现CM8,常是雷雨天气的象征,但这需要低空与中空的不稳定相结合,才能形成雷雨天气。当低空比较稳定或因大气中水汽含量太少时,CM8出现后,不一定天气要转坏。中云族中的荚状高积云比较经常出现,由于变化快,基本处于不同的高度,因此需经常留意观察天空。中云族中的堡状和絮状高积云如有出现CM也应编报8。

2.2 与CM8一样,CM9的出现也预示着中空大气层是不稳定的,但CM9比CM8更为强烈

CM9常出现于冷锋来临之前,表示天气即将急剧转坏,有时CM9也可出现在雷雨天气之后,说明中空仍很不稳定。CM9的显著特点:一般都出现在几个高度上,形状或分布很不规则。具有这些特征的中云时CM须编报9。

3 CH4、CH5、CH6的观测与编码

3.1 CH编报4时“常常是钩卷云”,并非一定就是钩卷云。卷云有系统侵盖天空且常全部增厚CH也应报4

3.2 CH5、CH6都是辐辏状卷云或卷层云,或只有卷层云,有系统地侵盖天空,且常全部增厚

若有这些特征时就可根据卷层云幕前缘的高度角来编报CH5或CH6。若这些云量只是有所增加而不是系统发展,则可根据实际情况编报其他云码。

云的观测必须注意云的连续演变,值班时要时刻观察云天变化,特别应注意指示性云的观测与编码,使观测资料真正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并如实地反映观测上空的真实状况,这是一个观测员的职责与荣誉所在。

参考文献

[1]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J].气象出版社,2003.

篇5:《云的观测》教学反思

本节课还有一个难点,对层云、积云、卷云的判断。这个知识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更加远,能通过阅读的方法进行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区分判断三种不同的云,特别是积雨云和雨层云的区别,学生概括出三种不同云各自的特点以及所对应的天气情况,然后小组分发云的图片,认识不同的云及文字说明。

练习下来后发现,学生对于书面的判断不容易出错,老师出示的练习题也能顺利完成,但是当带领学生实地去观测云时,大家又好像不会判断了,都傻傻的愣在一边,只有平时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再尝试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进行判断。

篇6:《云的观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

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2.方法与过程目标:在课堂学习和观测实践中,学会观测云状和云量并做记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观测云的乐趣,意识到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难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

圆形纸片,多媒体,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组建气象站。

师:老师想在班上组建一个气象站,让同学们过一把气象员的瘾。当一名合格的气象员可不容易,要懂得许多跟天气有关的知识,还要收集许多资料。你们愿意吗?

生:我愿意。

(出示图片)

师:前面我学会了用晴、多云、阴等来表示天气现象?

师:同学们能从图上看出这些天气情况吗?

生:(晴 多云 阴)

师:看来同学们的学习能力很强,对学科学知识有很大的兴趣。哪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云的观测》。

二、新课教学

1.云的组成(播放录像)

让学生了解云是由什么组成的。2.晴、多云、阴的划分

出示图片

划分方法:如把天空当作一个圆,你能用涂色的多少表示出晴、多云、阴。

3.云的类型

师:同学们现在轻松一下来欣赏一组云的图片,再欣赏的同时,仔细想,认真看,讨论交流这些云有什么特征?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云的特征对这组云的进行分类。

生:学生汇报

师:先把图片放到一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5页,阅读一下看看气象学家是如何对云进行分类的?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解决以下问题:

(1)气象学家把云分成几类?

(2)每一种云有什么特征?

(3)根据什么进行分类?

(课件出示层云、积云、卷云的图片)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云的类型及特点,现在我们再把图片上的云进行分类。

生:学生根据云的类型和特点将云进行分类。

师:回想一下我们刚才观察的云属于哪一类型的云。

4.课外拓展

出示天气谚语

5.室外活动:云的观察

现在老师布置一下观测任务:

·观察天空中的云量。(今天的天气是晴天、多云、阴天?)

·估计云的高度。(低、较高、高)

·记录下云的形状。(可以画图,可以把云的形状和熟悉的事物进行联想。)带好文具,将你观察到的天气情况记录到天气日历记录表中。(如果有太阳请注意不要直视太阳。)

五、板书设计

云的观测

晴、多云、阴的划分方法

云的分类:积云 层云 卷云

篇7:云的观测作业

一、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班级与班级之间也是有差异的,教师在上课时应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现实水平来展开教学内容。比如有的班级基础叫薄弱,那就要多注重基础教学,有的班级基础较好,那就可以适当地深入。记得在四一班和四二班上《云的观测》时,当我问学生如何根据云量来划分晴、多云、阴时,学生很轻松地答出来了,但是在四三班上课时学生的回答不是很理想。因此,原本以为5分钟可以完成的任务拖延了3分钟,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备课和上课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创造性工作,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准确地调节课堂。

二、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反馈。当我在教学时常常只顾自己的一方面,而忽视了学生的反应。因此,课堂中出现了学生似乎听懂了但实际应用时却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由,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了新知识后仍然会用自己原有的经验去解题。比如,当我让学生根据云量判断天气时,学生对天气作出判断的根据仍然只是停留在自己原有的理解上。又比如在让学生判断一张积云的图片时,有的学生说是积云,有的说是卷云。对于学生的分歧,我没有加以讲解,没有抓住这个补救的机会,而只是采取了回避的方式直接把正确答案告诉了学生,这样使得学生巩固知识的缓解被削弱了。

三、在室外观察活动中,我觉得自己没有把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和具体的操作说清楚,从而导致学生在室外观察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没有把所要完成的任务做好。

四、当我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时,我发现自己讲的时间太多,而留给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实践的时间太少。从而也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单一,缺乏灵活性,未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

篇8:夜间云的特征及观测方法

关键词:夜间云,特征,观测方法

云是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 是预示未来天气变化的重要征兆, 大气中的各种物理状况可以通过云的分布、数量、外形、变化以及移动来进行分析和指示。云的夜间观测是目测项目中难度较大的一项, 错记、漏记现象极易发生, 因为其观测条件受到多方面限制, 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 熟练掌握夜间云的演变规律和特征。为了提高观测水平, 使夜间云的观测记录更为准确, 现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 对夜间云的观测方法进行总结, 以供参考。

1 夜间云状特征

(1) 卷层云。一般呈灰白色, 云厚时, 月亮呈乳白色, 在月亮周围常有完整的晕, 隐约可见云的结构, 只能看见几颗亮度较大的星星, 大部分看不见星光且模糊;云薄时, 星光稍微模糊且分布均匀。

(2) 雨层云和高层云。当地面有较强的灯光照射时雨层云呈灰白色, 一般呈黑色, 常伴有连续性的降水, 即使仔细观察也看不出与地平线之间有分界线;高层云一般不见星光, 呈黑色, 在云层较薄处仔细观察可分辨出云底比较均匀, 月亮如隔了1层毛玻璃, 与地平线有1条明显的分界线。

(3) 卷积云和卷云。一般卷积云在月亮周围没有晕, 而卷云经常有不完整的晕。一般出现云薄处必须仔细分辨才能看出一些卷云的特征, 云厚处只能看到较明亮的星光, 呈灰白色。

(4) 积雨云和积云。积雨云的顶部有卷云的结构特征, 出现时往往伴随雷声和闪电;当来势猛、云量多的积雨云经过时, 测站湿度增大, 气压、气温下降, 风向转变, 各种气象要素均变化明显, 还常伴有雷声和闪电。在夜间垂直发展旺盛的积云像耸立的山峰, 好似孤立的黑色物体悬挂在天空中。

(5) 层积云。蔽光时全部不见星光;透光时, 云厚处不见星光, 云薄处星光模糊, 云隙处星光清晰可见。在云层起伏显著时, 边缘颜色较深, 往往云块中部颜色较浅, 可以看出其明暗相间较明显。

(6) 高积云和密卷云。在夜间无月光时, 密卷云云片处可见隐约的星光, 而高积云仅云缝可见星光。当密卷云很低时, 常模糊一片, 容易误认为是高积云, 而月光下的密卷云, 边缘松软, 有丝丝缕缕状。月光下的透光高积云云体紧密、光滑, 常可见环绕月光的月华。

(7) 层云。通常模糊不见星光, 云层很低, 当地面灯光强烈时, 呈灰白色, 云底呈白色或略带红黄色, 云很薄时可隐约见到个别星光和月亮轮廓。

(8) 碎雨云。此云常出现在降水时或降水前后的降水云层之下, 呈灰白色或黑色, 移动较快, 云体散乱破碎, 形状多变。

2 夜间云的观测方法

(1) 观测准备。一是夜间观测之前的准备工作。为了更好地进行夜间云的观测, 观测前应先使眼睛适应环境, 然后再进行观测。傍晚时应随时关注云的分布状况和变化, 根据视觉, 结合实测云高, 云体移动速度、颜色, 星光的清晰、疏密程度及周围天气现象估计云量和云状, 同时应当参照傍晚时云状进行综合判断[1]。二是注意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对本站无云时夜晚的星光分布情况、各季节常见云的类型应当了解, 同时掌握常见的云底高度范围及星星较密集 (或者稀疏) 的天空方位, 以便正确判断夜间的云状。

(2) 注意不同类型云的区别。一是薄的卷云。夜间薄的卷云必须仔细辩认。有卷云时, 星星没有闪闪发光的感觉, 呈灰白色, 且稀疏零散;当卷云很薄, 容易误认为是碧空, 因为星光可以透过, 但碧空星光布满全天, 星光闪烁会使人产生耀眼的感觉。二是银河和卷云的区别。虽然卷云与银河区别明显, 但是夜间观测时易把银河误认为卷云。一般卷云分布很不规则, 呈灰黑色, 有时可以察觉其移动;而银河呈一白色条带状, 总是出现在天顶附近, 其位置全年不变。

(3) 利用辅助方法观测。一是利用星光判定。月光较弱或无月光的暗夜, 星星是判断夜间云的重要依据, 利用星光的清晰程度、明暗有无、疏密程度等进行辅助。夜间月光较明亮时, 云的观测与白天观测基本相近, 仅云的颜色以及某些细节不易观察。二是结合夜间净辐射量的变化判定云状。在夜间, 净辐射一般为负值, 其主要是大气向下和地面向上的长波辐射量的差值, 在夜间云观测中, 有条件的台站可以利用净辐射量的变化来对夜间云的演变过程进行初步的判定。有浓雾或者很低的碎雨云、雨层云和层云时, 净辐射值较大, 云越低越厚时则净辐射值越大, 有时会出现0或较小的正值[2];云量越小、越薄、越高时, 净辐射值越小, 天空无云时, 净辐射值最小;净辐射值在锋面或积雨云过境时变化明显, 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夜间云高低、云量变化大时, 净辐射值随之变化, 而夜间云比较稳定时, 净辐射值很稳定。根据夜间净辐射值的变化规律, 有利于夜间云的观测和判定。

(4) 避免误观测。一是卷云、层积云与烟幕的区别。在傍晚和夜间, 工矿区、城市附近常出现烟幕, 呈条状或者片状, 容易与层积云、高积云或卷云相混淆。应注意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 云与地面常呈斜交, 不一定出现在下风方, 一般移动不明显;而烟幕常移动较快, 与地面平行, 并且出现在下风方向[3]。二是积雨云的误观测。在对本站的非积雨云进行观测时, 如果远处出现闪电, 则容易将其与积雨云混淆, 造成误判断。非积雨与积雨云的主要区别是:积雨云出现时, 各种气象要素如温度、气压、湿度等变化明显, 闪电强烈, 人容易感觉到阴暗潮湿、发闷不适等。三是浮尘和卷层云的区别。浮尘在天空均匀出现时, 很容易被错误判断为卷层云布满全天。其主要区别在于, 浮尘出现时, 星光呈淡白色, 且浮尘没有特定结构;而卷层云隐约可见云的结构, 在月光周围经常有晕, 星光呈乳白色。另外, 还可以结合天气形势来考虑。

3 结语

尽管夜间观测云有一定的困难, 但观测员仍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以提高观测内在质量为目的。熟记各类云的定义、特征, 掌握其生成和演变规律[3,4,5]。平时工作中注意积累经验, 加强业务学习和组织集体观测的力度, 努力提高夜间云的观测水平, 从而提高观测记录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3:121.

[2]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86:131-132.

[3]中国气象局.气象辐射观测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6:91.

[4]陶林科, 桑建人, 杨有林, 等.宁夏层状云降水指标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0 (1) :44-47.

篇9:雷达观测在防雹作业中的应用

关键词 雷达观测;防雹作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P482;S4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1--02

冰雹作为局部地区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在对数值预报或天气图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很难发现冰雹的出现,而雷达的使用为监测冰雹云的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了将雷达的功效充分发挥出来,监测人员必须对环境对流条件、大尺度环流天气背景进行熟练掌握;同时,要时刻关注冰雹云的前期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将冰雹天气雷达的监测工作做好。冰雹云的雷达回波特征不仅具有许多共性,还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存在。经过实践表明,不同地区和季节、不同类型的雹云、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存在有明显的差异。

1 冰雹天气的雷达观测要求

冰雹云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十分明显的突发性特征,通常情况下对流云在转换为冰雹的过程中只需要30 min,从初始回波到降雹现象出现有时只需要十几分钟,虽说降雹范围有限,但是却表现出了明显的局地性特征。在对雹云进行监测之前,监测人员需要制定出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主要包括统计降雹资料、对雹云、雷雨回波的气候统计进行对比分析,为了更好地判断相关指标,需要熟练掌握回波的特征量和回波参数;对于目标区域内一天内的冰雹时间分布和地理分布也要进行熟练掌握[1]。此外,要将影响本地产生冰雹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分型、概率分布的统计研究工作做好,这样可以为监测冰雹云的大尺度天气背景提供方便,从而对冰雹的相关天气预报信息进行熟练掌握。

在使用雷达对冰雹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如果判断不清天空云况的宏观情况,需要实现定时搜索功能。搜索观测步骤要以先低仰角、远距离,后高仰角,近距离的搜索要求进行。如果对流回波不具有生成冰雹的条件、仍然属于雷雨回波或者是普通阵雨时,为了更好地查看雷雨回波是否有向冰雹云回波进行转变时,可以实行监测性观测方法。一般情况下,如果雷雨回波发展比较强盛,此时的观测间隔要保证在15 min之内进行。一旦雷雨回波向冰雹云回波进行转变时,应当对其进行连续型的跟踪观测,监测人员要确保获取到的冰雹云回波单体或者在三维空间中的系统资料尽可能完整[2]。应选取不同增益衰减的PPI和几个不同的仰角和1~2个单体的RHI作为不同的观测方案,在操作过程中要确保速度够快,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捕捉到更多的回波图像信息。

2 冰雹云雷达回波综合参考特征

2.1 冰雹云雷达回波性状特征

在雷达平面显示图上,一旦有“人”字形的带状回波出现,很容易在“人”字形的两带交界处出现降雹现象;如果有钩状现象在出现在对流云的发展阶段,此时在钩的位置处通常是强的回波中心,也可以称之为降雹点;如果有手指装的回波在回波中出现,而连接主体和指尖出往往是发生冰雹云的主要区域;如果有涡旋状回波或者“V”型缺口的回波出现,在其顶端的强回波区域内是发生冰雹的主要区域。

2.2 冰雹云发展的重要特征

冰雹云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是雷达回波增长的速度比较快,雷达回波在增加过程中的开始时间往往是生成冰雹的3 min之后,5~8 min之内雷达回波的高度达到最大值,此时冰雹云内的含水量也达到了最大值。通过观察雷达垂直剖面图可以看出,强回波顶高、回波强度以及回波顶高在短时间内都开始大幅度增加,在5 min内增大了1 000~2 000 m。由此可以看出,识别雹云的最重要方法就是在出现降雹天气之前查看回波在短时间内是否出现大幅度增长。

2.3 超级单体雷达回波

在垂直剖面图上对超级单体进行分析,气流在上升过程中垂直方向的速度比较大,在极短的时间之内水汽很难凝结膨胀,在云中其他部位形成的降水粒子很难进入到这个区域内,所以很容易有弱的回波区出现,就是我们称为的穹窿。在最大上升气流区的上部,出现了一个强的回波区即含水量的累积区或者可以称之为冰雹增长区。在它的上面出现了冰雹云的高回波区,而其后侧是强回波区,又可称之为回波墙,在其前侧是悬挂回波。经过雷达实际的监测表明,在距离雷达高度显示上有回波穹庐、回波墙、悬挂回波以及旁瓣回波出现,这些都可以称之为强雹云。

2.4 冰雹云回波高度特征

通过对雷达垂直剖面图进行分析发现,反映对流云运动的强弱可以用雷达回波垂直发展高度来进行表述。通常情况下,回波顶高随着积雨云垂直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积雨云发展越高,回波顶高也会增加,出现冰雹的概率就会越高。如果云层中水的含量比较少,出现降雹的可能性就会大幅度降低,这是因为云内上升气流的强弱很难通过回波顶高来进行反映,回波顶高只是对云内较大降水粒子达到的高度进行反映,在形成冰雹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于强大的上升气流。此外,查看回波顶是否穿过对流层云顶也可以作为判断雹云的指标,它可以有效地反映出云顶部上升气流的强弱。结合各种气象资料和多年的观测经验表明顶部超过对流层的雷暴中有80%会出现降雹现象。

3 雹云回波特征在人工防雹工作中的应用

在进行人工防雹作业的过程中,作业人员除了结合自己的宏观观测外,还要借助于雷达探测进行。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对雷达回波特征进行科学分析,作业人员可以根据雷达监测到的雹云形状、雹云回波强度、雹云变化等资料,对雹云进行准确识别,找出合理的人工防雹作业部位,要时刻抓住作业时机,将冰雹出现的可能性降到最大,减轻冰雹灾害造成的损失。

通常情况下,对快速发展或者在局部地区生成的单体回波要引起作业人员的关注,要对其进行密切关注,当雷达回波强度中心和放炮站之间的距离在70 km的范围时,要同空域管理部门及时进行联系,制定出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防雹作业方案,作业人员和装备要时刻处于随时待命状态。

冰雹云回波参数的判定:回波高度在一分钟内增加了400 m或者回波强度在每分钟之内平均上升了2 dbz,或零度层以上出现强回波;或云体正负温度比大于1∶2。在进行人工防雹作业的过程中,作业部位要选择在冰雹云体的前沿部位;同时,要确定上升气流区域防雹作业时机及用弹量与雷达回波强度、回波顶面积和回波单体面积、温度、回波性状的关系。

4 结论

综上所述,将冰雹天气的雷达观测要求与天气雷达判别冰雹云回波参考特征进行结合,借助于雷达对海南省三亚市的回波进行分析,這种方法可以提前判断出冰雹云。观测人员一旦发现冰雹云回波特征,就要迅速开展人工防雹作业,从源头上阻碍冰雹云进一步的发生、发展,将冰雹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从而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参考文献

[1]郑国光,陈跃,王鹏飞,等.人工影响天气研究中的关键问题[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2]孙国德,裴巨才.雷达识别雹云指标和防雹作业方法[J].山西气象,2001(2):32-37.

上一篇:小学活动总结范文300字下一篇:德育副校长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