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转诊工作计划

2024-05-06

双向转诊工作计划(精选9篇)

篇1:双向转诊工作计划

双向转诊工作计划

一、双向转诊管理

为了合理利用卫生资源,构建新型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引导居民有序就医,逐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和对口支援医院应相互协作,建立畅通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为居民提供方便、连续、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一)工作原则

l、坚持以满足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为出发点,开展符合农村实际、多种形式并存的双向转诊工作。

2、坚持遵循患者自愿和确保医疗安全的原则。(二)工作要求

1、农村卫生服务机构

(1)农村卫生服务中心应设专人负责协调双向转诊工作,建立制度,明确职责,加强管理和监督检查。负责培训农村医生掌握双向转诊的条件、一般转诊和危急。重症患者转诊流程,加强与支援医院的沟通与联系,保证双向转诊工作的顺利开展。

(2)农村医生对病情符合转诊指征得患者,应逐项填写统一格式的双向转诊单中的“双向转诊存根”和“上转诊单”,详细填写病情,并向患者交待注意事项,同时通知定点支援医院有关部门。患方要求转诊的,应酌情考虑。对患方不同意转诊的,应请患方签字并记录在健康档案(诊疗文档)中。(3)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对接诊的急危重症患者,要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并及时通知急救中心进行转送,同时负责通知定点支援医院有关部门做好接诊工作,并提供上转病人的病历和相关检查资料。

(4)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对上转患者要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在患者转出5天之内进行追访,及时了解和掌握转诊病人的诊断治疗情况。对转回的患者应按照上级医院的意见进行管理,保持医疗服务的连续性。

(5)对从定点支援卫生的大医院(以下简称:支援医院)下转的患者应及时建立健康档案,纳入健康管理。

2、支援医院

(1)支援医院要设立专职机构或指定部门,统一协调和规范管理双向转诊工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畅通渠道,减少环节,明确流程,为转诊患者提供方便。

(2)由专人负责接待农村卫生服务中心(站)上转和联系下转患者工作。安排本医院专科医生接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转的患者,并在相应科室按一定比例动态预留用于接收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等4种常见慢性病上转住院病人的专用病床或优先考虑安排农村卫生服务机构上转的患者住院。

(3)支援医院可通过会诊、预约等形式为农村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转诊忠者开通绿色通逆,并对上转的住院患者免收挂号费。对持有农村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具的农村专用直通检验中请单的居民免医院挂号,直接为其提供检查和化验服务。

(4)支援医院要保证持有双向转诊单的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治,医生接诊后应详细填写“双向转珍下转单”,提出转回意见和建议。

(5)支援医院在下转康复期的病人时,要提前通知受援农村卫生服务中心(站),并提供下转病人的有关资料和康复治疗注意事项,并指导农村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后续治疗和康复工作。(三)转诊参考指征

1、上转参考指征

(1)不能确诊的疑难复杂病例;

(2)重大伤亡事件中,处置能力受限的病例:(3)有手术指征的危重病人:

(4)因技术、设备条件限制不能诊断、治疗的病例;

(5)由支援医院与受援农村卫生服务中心(站)共同商定的其他转诊病人。

2、下转参考指征

(1)急性期治疗后病情稳定,具有出院指征的病例;(2)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病例;

(3)珍断明确且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病例;(4)老年护理病例:

(5)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病例;

柏山卫生院

篇2:双向转诊工作计划

一、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

20xx年,医保办按照医院制定的双向转诊相关制度和服务流程,积极开展双向转诊的相关工作,门诊病人通过积极的沟通,基本上能按社保的相关要求,分流转至各个社区医院,住院病人转诊主要通过临床科室与合作医院之间直接联系,没有登记病人转诊信息。

二、病人转诊情况。

20xx年,我院双向转诊的病人,在医保办有登记记录的下转病人有xx人,主要为门诊慢性病人,上转病人270人,主要为住院病人。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过一年的运行,双向转诊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住院转诊人数较少。

2、住院病人下转没有通过医保办登记预约。

3、病人不配合。

经分析,主要原因有:

(1)病人对基层医院的.服务水平不能接受,不同意转诊。

(2)医院病床使用率不高,没有转诊必。

(3)社区医院只是海南省或海口市本级的定点医疗机构,有些有需求的病人担心不能报销,不同意转诊。

(4)海南医保政策没有规定病人病情达到哪些情形,要强行转诊(除海口市居民医保),医院很难推动该项工作。

四、整改措施。

1、完善服务流程,增加预约转诊流程,

2、加大双向转诊临床督导和宣传力度,增设临床科室双向转诊病人登记本,双向转诊工作列入每周查房督导内容,

篇3:双向转诊工作计划

1 双向转诊的难点及其原因

所谓双向转诊,是指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即病人所在地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站和农村乡村卫生院、所,以下简称“基层”)首诊的危重和疑难病症病人,及时转具备相应条件的医院(即包括城市的大医院和农村的县级医院,以下简称“医院”);并将在医院经治疗病情已稳定需要康复的病人和被确诊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病人及时转基层,从而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的目标,以改善基层病人门可罗雀,而医院病人人满为患现象。双向转诊有时也可包括城市的大医院和农村的县级医院之间的互转。经多年实践,我国的双向转诊普遍存在两大难题:

(1)病人向下级医院,尤其是向基层转诊很难。双向转诊,按理应既有上转也有下转,然而现实情况普遍是:病人上转容易而下转却很难,因而上转的病人较多,而下转的病人却很少,有的基层接收下转的康复病人一年才有几个,甚至一个都没有。

(2)要让更多的病人在基层首诊也很难。按双向转诊要求,理应除急诊外的其它疾病均应在病人所在的基层首诊,如果基层条件有限,再转具备相应条件的医院治疗。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城乡居民看病在基层就近首诊的比例并不高,大多数病人会舍近就远,直奔大医院。这导致我国医院,尤其是大医院病人人满为患,而基层病人却门可罗雀。

由于以上两大难题,致使我国双向转诊工作普遍效果欠佳,因而“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也一直只是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美好愿望而已。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病人下转难和在基层首诊难呢?

(1)因为医院与基层不是“一家人”,而是各自独立的不同利益主体,医院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自然不愿将病人转给外人。

(2)因为医院与基层仅靠一纸书面协议书无法约束双方的双向转诊行为,因而很难建立合理、有效的双向转诊激励和约束机制,从而负责双向转诊的相关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十分有限,其服务质量很难让病人满意。

(3)因为基层需要独立承担风险,万一发生了医疗事故,有些基层可能因无力承担经济赔偿责任而被迫关门,因而医院即便愿意将术后康复病人下转给基层,有些基层也未必敢接收。

(4)因基层的医疗条件普遍较差,尽管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基层的财政投入,基层的硬件有一定改善,可是服务水平和质量短期内难以明显提高,病人依然不放心在基层首诊和康复。虽然在基层看病报销比例比医院更高,然而在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面前其吸引力有限。

在上述四个方面的主要原因中,基层的服务水平不高是不能吸引更多病人下转和在基层首诊是最关键原因,而其主要原因又是:

(1)中国目前还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的财力有限,大多数地方除了保障基层公立医务人员的工资外(目前村医还没有工资保障),在其它方面(包括医疗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很难有更多的投入。

(2)我国公立医疗机构人员调动手续复杂,医学专业大学毕业生一旦在基层就业,也许一辈子就只能呆在工作条件和工资待遇较差的基层工作,高学历优秀医学人才不愿意选择基层就业,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地方基层的医卫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3)尽管政府近年来组织医院与基层对口支援,可是因缺少内在动力,医院的帮扶积极性并不高,不少对口支援单位只做些表面文章。如有的医院只给基层几万元应付了事,并不愿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帮助基层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4)尽管国家新医改政策要求医务人员晋升职称必须有在基层工作经历,但许多医院对下派的医务人员工作表现并不十分关心。其结果,下基层蹲点只不过是为自已的医务人员晋级镀金,而对基层的帮助并不大。

综上所述,建立合理、有效的双向转诊制度,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在医院”目标,不能完全依赖政府的行政手段,而是要在体制和机制创新上探索新的双向转诊模式[2]。

2 建立“112”双向转诊模式

如何才能让医院自愿将符合条件的病人下转?如何才能提高基层的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让更多病人自愿在基层首诊和康复?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三项措施:

2.1 建立由现有公立医院与众多公立基层卫生机构(含城市和农村)成为“一家人”的双向转诊管理体制[2]。

在农村建立以现有的县级公立医院(如县人民医院或县中医院)为龙头,以现有的公立乡、村卫生院、所为服务网络的紧密型农村公立医院集团;在城市建立多家以现有公立综合性大医院为龙头,以专科医院为成员,以现有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服务网络的紧密型城市公立医院集团。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其服务网点均可不受现有行政区划限制,可按人口分布密度和相隔距离建立。在农村,可挑选部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所归当地乡镇卫生院所有和管理,收编的村卫生所医卫人员应享有乡镇卫生院医卫人员的同等待遇。农村公立医院集团不仅有对其成员单位(包括乡村卫生院、所)享有人财物管理权,同时也应有为其成员单位分担医疗事故、经济亏损风险的责任。该措施的意义在于:

(1)让龙头医院与基层形成“利益共同体”,促使龙头医院自觉从业务、技术、资金、设备上帮助基层,即便在有些地方的政府财力有限、政府组织的对口支援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基层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样能得到明显提高。

(2)如果成为紧密型医院集团,在基层工作的医卫人员都是医院集团的员工,人员内部流动比较容易,只要有能力并能做出成绩,随时有机会被调往医院施展自己的才华,那么,就能吸引更多有高学历的优秀医学人才到基层就业。

(3)由于基层背后有技术和经济实力雄厚的医院集团为靠山,大大增强了基层抗风险能力,从而让更多的基层在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也更大胆接受医院下转的病人,也让更多的病人放心在基层首诊和康复。

(4)基层能充分利用其网络和区位优势,在医院集团的指导和帮助下,向当地城乡居民提供更加方便、廉价的防病与治病服务。

2.2 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双向转诊奖励和问责机制。

首先,让双向转诊病人享受“三优”(即优惠、优先、优质)服务,让病人从双向转诊中得到实惠,从而有更多的病人乐意在基层首诊和康复。

同时,对医院集团内负责双向转诊工作的相关单位和个人,明确岗位责任目标和绩效考核标准,并将考核结果作为相关人员的职称评定、职务和岗位调整、工资和奖金发放标准的重要依据。对双向转诊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反之则进行问责(这是非医院集团的协作关系所无法做到的)。

该措施的意义在于:当医院与基层成为“一家人”之后(即排除了体制障碍之后),还必须调动和增强负责双向转诊相关单位和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否则双向转诊的相关制度依然得不到落实。而只有建立了合理、有效的奖励和问责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后,科学、合理的双向转诊制度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2.3 建立公立与非公立两种城乡医院集团的公平双向转诊竞争机制[3,4]。

充分利用国家新医改方案提出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办医政策,运用社会资本,分别在我国的城市和农村整合现有民间医疗卫生资源(包括现有的城市和农村民营医院集团、医院和个体诊所的医疗卫生资源),建立以大医院为龙头,同样将服务网络分别延伸到城市社区和农村乡村(同样打破现有行政区划限制)的紧密型非公立(包括民营或股份制)城市和农村医院集团,让其享受与公立医院一样的平等政策待遇,与现有的公立医院集团展开公平、充分竞争。同时政府主管部门也应与公立医院集团管办分离。该措施的意义在于:

(1)打破城乡卫生资源完全由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垄断局面。尤其是农村,如果将现有的县、乡、村公立医疗卫生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县、乡、村“一体化”的农村医院集团,必然形成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垄断的结果必然是低效率和低服务质量。只有通过公平、充分竞争,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2)改变目前一些地方对基层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只收权利,不尽义务的现状。尤其是农村有些地方通过行政强制手段将原分散的村级个体医生集中在一起,成立一家由政府高度控制的村卫生所(即所谓的一村一所),并让医生平均分配(不分工作能力和质量)医疗服务利润,这让原有村级医疗服务的竞争氛围荡然无存。尤其是这种卫生体制不伦不类:说它是公立的,可是政府不给医生发工资,也不给投入医疗设备;说它是私立的,政府却要对它实行人财物全面管理。这种做法对于村医而言是不公平的。如果建立了公立与非公立两种农村医院集团,就可理顺现有畸形的村级卫生管理体制:现在村级卫生所的医生,要么是公立医院集团的员工,享受公立医院集团的待遇,并接受公立医院集团的管理;要么是非公立医院集团的员工,享受非公立医院集团的待遇,并接受非公立医院集团的管理。

以上三项措施归纳起来为“1+1+2”双向转诊运作模式。“1+1+2”包括:“1”为建立由龙头医院与基层卫生机构成为“一家人”( 即建立紧密型医院集团)的双向转诊管理体制;“1”为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奖励和问责(即激励和约束)的双向转诊管理机制;“2”为建立两种(即公立与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公平的双向转诊竞争机制。必须强调的是“1”、“1”、“2”三者缺一不可。“112”双向转诊模式适用于城市和农村,能帮助城乡居民缓解看病难困境。

“112” 双向转诊模式有可能帮助双向转诊逐步走出转上而不转下的困境,让更多的病人自愿在基层首诊和康复。然而,要想实施这一模式并非易事,因为任何改革和创新都是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既得利益者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眼前的利益。所以,如果要想要实施“112”模式,需要找准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通过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并选择几个已有一定基础的县(区)乡进行试点,成功后再扩大范围。这样做的可行性:一是“112”模式的做法符合国家新医改政策;二是“112”模式能帮助政府缓解群众看病难,并能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为了让“112”模式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必须制定和完善更多相应的配套措施[5]。

参考文献

[1]熊茂友.社区卫生服务与“四一三”医保模式———社区卫生服务难点与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杂志,2004(23)4:18-19.

[2]江永.关于解决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三大基本理论[J].中国卫生经济杂志,2007(26)11:18-19.

[3]江永.多元化办医势在必行[J].医药经济报,2009-02-26.

[4]熊茂友.大庆医院的“三合一”之路集团模式能否复制[J].医药经济报,2008-7-11.

篇4:“双向转诊”:好花何时结好果

医疗改革的“急先锋”

家住宣武区姚家井社区的李老先生“搭乘”社区的双向转诊直通车来到友谊医院的“双向转诊专区”。李先生今年80岁,一直在姚家井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最近总感到头晕、心律不齐,但由于害怕大医院的专家号难挂,老人家就一直在家休养着。

在社区双向转诊正式实行的第一天,老人家一早就来到了姚家井社区卫生服务站,熟悉他的王大夫赶快给老人开了到友谊医院的转诊单。转诊单上除了老人的身份信息外,还有社区医生对老人病情的简要概述以及初步诊断结果。

在王大夫的陪同下,李老先生来到友谊医院一层的客户服务部双向转诊接待区登记,挂了社区转诊号,随后在八层的双向转诊专区顺利看上了事先预约好的专家。从挂号到就诊,前后只花了十多分钟。

友谊医院副院长韩小茜介绍,友谊医院特意在门诊楼8层开辟了“双向转诊专区”。这里不但设有独立诊室,还可以进行大部分的化验、检查以及收费。病人一旦来到专区,就不必再跑上跑下了。为缩短社区病人的就诊时间,医院将尽量安排转诊病人第二天就诊,住院病人在5天内能住进大医院。

“双向转诊”得到了社会的积极响应和热烈评价。其具体流程是:辖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分诊到全科诊室或住院部。达到转诊要求的,如发现大病症状等,由医务科审核同意后进行转诊,其中门诊病人凭社区开具的转诊单转至上级医院急诊、门诊或辅检科检查,医院的检查结果返回社区;住院病人凭社区开具的转诊单和入院单转至上级医院,进行住院治疗。

治愈的病人直接出院,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管理;有康复需要的病人则凭上级医院的转回单转回社区,进行康复治疗。

某卫生局医政科科长尹先生解读道:“双向转诊”,就是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将因设备、医疗技术有限无力医治的病人,及时转入县、区一级或市一级医院,为上转诊;上转病人术后病情稳定后,上级医院及时将病人转回基层医院进行康复治疗,为下转诊。上级医院转来的患者,可在接诊医院享受免收挂号费、诊查费,减免住院床位费15%、化验检查费10%、治疗费5%,优先就诊等“两免四减一优先”待遇。同时,接收下转病人的各接诊医疗机构,不允许作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各医疗机构建立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设立专线电话,24小时服务。

代表医疗新方向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签订协议之后,如果病人需要,只凭社区医生开具的转诊单就可以直接到大医院就诊。对于那些曾经凌晨四五点钟就去医院排队挂号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据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建辉介绍,目前管理中心已经和十几家医院签定了协议。在双向转诊方面做得较好的是东直门医院。为了更好地处理和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站之间的“转诊”,这家三甲综合医院专门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科。目前,东直门医院和合作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之间已经实现了化验单直通,服务站的化验单在东直门医院有效。如果急诊病人转诊,社区医生电话通知即可。

双向转诊勾勒出的前景是美妙的。国外大医院几乎没有门诊部,到大医院看病的人都是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诊,社区医生能根据每名居民的实际情况找到更合适的地方和医生。目前国内的现状距离这种理想状态还有很长一段路。王建辉承认,虽然已经和十几家大医院签了协议,但双向转诊的工作还处于起步期,特别是下转诊——如何让综合医院自愿把处于康复治疗期的病人转到社区医院也是个问题。

记者就社区卫生服务采访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急救外科主任王晓临。“社区医疗体系建设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之一,其目的是使那些正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尽快地脱离亚健康状态,使那些现在患有某些疾病的人尽早尽快地康复或最大限度地减轻由于疾病所造成的痛苦,特别是为那些慢性疾病患者、年老体弱及残疾病人服务。”王晓临说。

社区医院问题多

记者亲眼目击,同样是社区医院,在北京天桥医院,一个普通的检查,就有几十个检查与护理,而一次普通的看病,就收3000多元。而当事人质问的时候,医生说:“我开单据的时候,你也没有异议啊!这些检查你都是自愿……”正遇一个病人对医生进行投诉,这个病人的母亲也是医生,对许多不必要的检查提出异议的时候,这个医生才说,这些检查也是为病人好……这样的社区医院,又怎么让消费者放心?

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市民认为社区医疗的就诊环境不理想:硬件匮乏、设备陈旧,尤其是在一些偏离中心城区的卫生中心,心电图、B超等基本医疗设备都比较落后。

让很多上班族感到不便的是社区医疗机构的开诊时间。“他们的开诊时间是上午8∶00~12∶00,下午2∶30~5∶30,有时我们下班想看个感冒,或者晚上腹泻想拿点药,都会吃‘闭门羹’。”在CBD上班的白领张玮莉小姐说。

“现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供应的药品还是太少,我现在用的一种降压药是80毫克的,但是这次社区用药目录上没有这种药,所以我只能到大医院去开药。如果以后我们慢性病人都须在社区看病,那我希望社区的药品目录进一步扩大,药品的供应也要跟得上。”患有高血压的张大爷也很少去社区医院就诊。

2006年,卫生局促成了市内8家大医院与18家社区卫生中心结成“对子”,进行“对口帮扶”。大医院不仅定期派出专家到社区卫生中心坐诊、指导、带教,还为社区医护人员提供到大医院进修、学习的机会。这18家社区卫生中心解决不了的问题,病人可以由社区卫生中心介绍到对口的大医院治疗,有些大医院还专门为这类病人开辟“绿色通道”。而对从大医院转回社区进行康复治疗的病人,大医院还有专家定期查房,跟进病人的病情。一年下来,其中一些结对单位已经实现了“双向转诊”的模式。为此,卫生局今年计划推广这种合作办法,争取每个社区卫生中心都能与一家大医院结成对口帮扶的对子。

利益分配是关键

“我们最担心的是上转的病人转不回来。”北京某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位医生说。北京市卫生局妇社处处长肖称,市卫生局仔细考虑过下转的问题,此次双向转诊下转的原则有6条:急性期治疗后病情稳定,具有出院指征的病例;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病例;诊断明确且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病例;老年护理病例;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病例;由上级支援医院与受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共同商定的其他转诊病人等。支援医院还要设立专职机构或指定相应部门,专门负责接待社区上转和联系下转病人,并制订具体双向转诊实施方案,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4种慢性病,在相应科室按一定比例动态预留用于接收上转住院病人的专用病床。

“经过我们诊断后,如果发现患者的病情不是我们服务站力所能及的,就将患者转入医院,可医院却没有将轻病患者转给社区卫生服务站。”某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人李先生表示。据某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徐先生介绍,今年以来,从他们服务站转入医院的病人有20余个,可转回来的只有4个,而去年没有一个转回来。

“这涉及到利益问题,医院当然是来者不拒,而服务站向医院转大病病人也是出于无奈。”某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人表示。据业内人士透露,挂号费、门诊费等占某些医院利润的45%左右,医院自然不愿将这部分利润拱手送人,针对大病社区转医院,而小病医院不转社区现象的存在,主要还是运行机制问题。

某大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部一针见血指出:“现在医院之间竞争何等激烈,公立医院又不是全额财政拨款单位,医护人员的一切奖金福利都靠自己找。病人资源对各大小医院来说,无疑就是财富的象征,谁愿主动打破利益格局,把到口的肥肉分出一部分来‘扶贫’基层医院?”

“建立畅通的双向转诊机制,首要解决的是利益分配的问题。”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建辉认为。

具体细则亟待完善

北京市卫生局妇社处处长肖说:“现在很多人关心双向转诊的标准,关心这个标准什么时候出台,实际上转诊的标准包括很多方面,例如病情、年龄、家庭条件、医保等十分复杂,所以出台双向转诊指导意见更符合实际。”

据介绍,现在已有的社区病人上转条件包括几个方面:不能确诊的疑难复杂病例;重大伤亡事件中处置能力受限的病例;有手术指征的危重病人;因技术、设备条件限制不能诊断、治疗的病例;由上级支援医院与受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共同商定的其他转诊病人。

事实上,“双向转诊”的瓶颈恰恰主要存在于后几个环节。

其一,由于社保的区域性非常强,有些参加社保的病人住院后,如要转诊其他医疗机构,很可能要自费。

其二,许多医院只能做到“参考”原有化验单,相当部分患者转诊后仍需要重新检查。最关键的是,由于社区医院和大医院之间很少“亲兄弟明算账”,存在病源不足和资金紧缺等诸多实际问题的社区医院,就不可能主动地将病人转向大医院;而在许多病床并没有饱和的大医院中,一些本该转到社区医院康复的病人又不会轻易被分流出去。

另外,患者在大医院住院进入康复期后如需转入社区继续康复治疗,可能还面临着医疗保险能否报销的问题。

一位医疗界人士对记者说,目前国内开展双向转诊的城市普遍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问题。这是因为,我国城市里的多数病人没有经过社区,而是直接去大医院就诊,因而也就不存在需要转诊的问题。在一些双向转诊机制非常成熟和发达的西方国家,如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大医院根本不设门诊,只设病房,病人都是通过转诊。英国超过90%以上的居民由社区全科医生提供24小时预防、诊断和初步治疗保健服务,除急诊外,一般专科治疗均需通过全科医生转诊。

由于刚刚开始,医院、社区和患者对其都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具体的实践也需要在很多细节上有周密的安排。这些都需要各方积极努力,让这个绿色通道真正通畅起来。

“双向转诊”会不会变成对患者的“双向乱宰”?

市场经济改变了社会,也改变了人心,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最高目标的社会价值观,几乎彻底颠覆了“悬壶济世”和“救死扶伤”的千古医训,“看钱治病”和“以药养医”变成了医院“乱宰患者”的生存选择。

“双向转诊”这种符合现实的医疗措施能否一路走好,的确应该引起人们的警惕。毫不夸张地说,如今的医疗体制本身的“免疫系统”的确存在严重问题。

美好的“双向转诊”会不会变成对患者“双向乱宰”?会不会变成对患者“双向欺骗”“双向推诿”?收取“双向红包”?在“双向转诊”的医疗机构内部会不会出现“双向腐败”……长期以来,基于医疗的专业名义,再加我国医疗资源存在紧缺和不公,医患关系一直处于严重不对等的状态,患者就像刀俎上的鱼肉,医生说什么就是什么,要开什么药就开什么药,丝毫容不得患者的半点质疑声。

这些都是不得不警惕的潜在危险。尽管这种担心在各种媒体有关“双向转诊”的赞扬式评论中没有提及,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评论者,我们却不能不思考。

医疗改革与每个人、每一个家庭的利益息息相关。而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高居“庙堂”,是否能深刻体会到广大民众及生活在最底层的百姓,对医疗服务这个公共产品的具体需求和承受底线?

篇5:开展双向转诊工作情况汇报报告

一、健全双向转诊工作制度及组织机构:

(一)制定了《双向转诊制度及流程》,确保该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成立了双向转诊领导小组,由业务副院长任组长,医务科主任为副组长,各临床科室科主任为成员。

二、陆续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双向转诊协议书》,建立工作联系,按照协议稳定开展双向转诊工作。

三、转诊情况:

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了50人次,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了7人次,医院转诊了55人次,医院转诊了44人次,医院转诊了99人次,医院转诊了21人次,医院转诊了52人次,医院转诊了45人次。

四、存在问题:

1、受开放病床数所限,床位极度紧张,在没有事先沟通与准备的情况下,转诊来的病人很难及时落实好床位,对保证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的顺畅有一定困难。

2、我院还没有成立双向转诊办公室或客服部,转诊工作暂由医务科兼管,转诊来的病人需到急诊科先登记、然后办理入院等相关手续,对于保证双向转诊的服务水平有一定影响。

3、我院医务人员人力紧张,本院医疗工作的开展已经出现人力不足的状况,对于派出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坐诊或指导诊疗工作,存在较大困难。

4、目前医疗风险高,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学检验检查水平达不到三级医院要求的情况下,对检查结果实行同城互认,会增加误诊漏诊风险,不利于为病人提供优质诊疗服务。

篇6:双向转诊工作计划

与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有利于加强我院与各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联系,逐步形成一个有序的双向转诊网络,构建“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我院早在2004年就制订了《卫生资源共享运作实施细则》,探索与“双向转诊制度”相似的就医模式,以方便群众就近就医,促进区域卫生事业的平衡发展,在接到《关于印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上级公立医院双向转诊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文件后,我院总结了工作经验,稳定推进双向转诊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健全双向转诊工作制度及组织机构:

(一)制定了《双向转诊制度及流程》,确保该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成立了双向转诊领导小组,由业务副院长任组长,医务科主任为副组长,各临床科室科主任为成员。

二、陆续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双向转诊协议书》,建立工作联系,按照协议稳定开展双向转诊工作。

三、转诊情况:?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了50人次,?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了7人次,?医院转诊了55人次,?医院转诊了44人次,?医院转诊了99人次,?医院转诊了21人次,?医院转诊了52人次,?医院转诊了45人次。

四、存在问题:

1、受开放病床数所限,床位极度紧张,在没有事先沟通与准备的情况下,转诊来的病人很难及时落实好床位,对保证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的顺畅有一定困难。

2、我院还没有成立双向转诊办公室或客服部,转诊工作暂由医务科兼管,转诊来的病人需到急诊科先登记、然后办理入院等相关手续,对于保证双向转诊的服务水平有一定影响。

3、我院医务人员人力紧张,本院医疗工作的开展已经出现人力不足的状况,对于派出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坐诊或指导诊疗工作,存在较大困难。

4、目前医疗风险高,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学检验检查水平达不到三级医院要求的情况下,对检查结果实行同城互认,会增加误诊漏诊风险,不利于为病人提供优质诊疗服务。

篇7:医保转诊转院(双向转诊)规定

一、转诊转院原则:患者自愿、保证安全原则 ;分级诊治原则;专科特色原则;资源共享原则;连续治疗管理原则。

二、转诊转院条件:

(一)转入条件:二级以下医疗机构难以实施有效救治的病例;受诊疗条件限制不能诊治的疑难复杂病例;突发公共卫生和重大伤亡事件中,处置能力受限的病例;因技术、设备条件限制不能处置的病例;疾病诊治超出基层医疗机构核准诊疗登记科目的病例;需要到上一级医疗机构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的病例;其它原因不能处置的病例。

(二)下转条件:急性期治疗后病情稳定,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患者;诊断明确,不需特殊治疗的患者,或诊断明确,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各种恶性肿瘤患者的晚期非手术治疗和临终关怀;手术愈合后需长期康复的患者;需长期护理和照护的老年患者;自愿要求转回基层医疗机构和挂钩合作单位后续治疗或康复者;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患者。

(三)上转条件:我院难以诊治的疑难复杂病例;因受技术、设备条件限制不能处置的病例;自愿要求转市级医院的病例。

三、转诊转院程序和医保待遇

(一)转入程序和待遇:患者持下级医院开具的《重庆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转院转诊证明》或《重庆市基本医疗保险市内非参保地三级医院就医申请表》到所在地医保管理机构审批同意后(72小时内),持初始病历检查资料和相关手续到我院医保办登记盖章后到入院处以“转入”方式办理入网登记手续;患者在24小时内办理转入登记,只补足三级医院起付线标准费用,不再扣取起付费;出院时持《重庆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转院转诊证明》或《重庆市基本医疗保险市内非参保地三级医院就医申请表》、出院证到医保办审核和结算。未按规定在72小时内到当地医保管理就够办理转诊转院申报审批手续的(职工医保到当地医保中心审批,居民医保到当地社保所审批或电话告知),其住院起付线提高5%,同时报销比例下降5个百分点。职工和居民医保病人在市内二级及其以下医疗机构住院由本人自助选择,不受转诊转院限制。

(二)下转程序和待遇:患者病情稳定后需转往下级医院继续康复治疗的患者,在本人或家属签字同意前提下,由主管医生开具《双向转诊联系单(下)》,并做好转回登记,详细填写患者治疗情况和注意事项,经科主任签字后,交医保办盖章送对外医疗办预约基层医疗机构,然后转回继续康复治疗,主管医生对下转患者3天内电话回访病情和给予指导;患者出院时以“转院”方式办理审核结算和结账手续,患者在24小时内转回基层医疗机构不再扣取起付费。

篇8:双向转诊制度与医疗集团模式初探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医疗集团

自国务院八部委《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十部委《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发布以来, 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截止2005年, 全国已经建立了3 04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9 12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总机构数12 168个。地级市和市辖区的开展率较高, 分别达到96.47%和88.97%, 县级市比较低, 只有54.01%, 但都超过了50%[1]。

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有利于建立分级、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 实现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 解决医疗卫生资源不足与医疗卫生资源浪费的双重矛盾。而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中, 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与有效实施又成为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因而国家鼓励和支持社区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与试试,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 明确指出“要把社区医疗服务纳入职工医疗保险, 建立双向转诊制度”。

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是双向转诊制度中的纵向转诊形式, 它是指下级医院对于超出本院诊治范围的患者或在本院确诊、治疗有困难的患者转至上级医院就医, 反之, 上级医院对病情得到控制、情况相对稳定的患者亦可视情况转至下级医院继续治疗[2]。

1 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制度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可以有效地规范医疗服务流程, 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工合理的医疗服务格局, 被认为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 却出现了许多的问题:①观念陈旧, 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及作用未得到充分的理解和重视;②转上不转下:往往是下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病人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 而从上级向下级转送的病人几乎为零;③缺乏统一的转诊标准、程序和监督机制:何时转诊、如何转诊、转诊后的医疗责任等含糊不清、缺乏统一的标准;④社区卫生服务的职能未得到充分的落实:社区医院定位不清, 没有把自己定位到健康、保健等基本医疗服务, 与上级医疗机构没有形成资源互补的医疗体系。

基于这些问题, 使得双向转诊制度得不到充分的落实,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没有真正的发挥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条件差、管理水平低、全科医生素质水平有限, 造成群众对社区医院普遍缺乏信任;②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不完善以及病源“等于”财源的医疗机构收益体制, 形成了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冲突;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定位和服务范围不清;④社会医疗保险和公费医疗等政策法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⑤宏观法律环境的制度缺陷, 缺乏规范双向诊治的程序、监督、管理性法规。

2 对策建议——医疗集团发展模式

2.1 组建医疗集团的作用

2.1.1 形成利益共同体

双向转诊制度无法得到有效实施的根本原因在于上级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经济利益存在对立性[3]。在我国现行的医疗体制中, 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不健全, 医院作为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 需要通过增加病源、服务项目等来增加医院收入, 因而上级医院没有将病情稳定可转至社区医院的病人下转的内在动力, 更没有给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更多资助与支持的动力, 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于诊疗条件差、医生治疗水平有限等无法吸引足够的病源就诊。通过建立以上级医疗机构为中心、结合区医院与周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医疗集团, 可以形成利益共同体:作为一个统一的医疗集团, 集团的利益状况关系到各个子系统的利益, 同样各个子系统的利益状况也会影响到整个集团的利益, 因而上级医疗机构和社区服务机构都有提高自身利益状况的内在动力, 而双向转诊制度对双方都有益:上级医疗机构通过下转减轻病床压力、提高有效就诊人次等, 社区医院提高病床使用率、增加病源等。从而双方都愿意落实双向转诊制度, 这样从根源上消除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对立。

2.1.2 实现信息沟通与共享

在双向诊疗制度的实施过程中, 信息沟通障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一方面,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院在转诊程序、标准等方面缺乏统一的认识与标准;另一方面, 上级医院对转诊病人出具的社区医院的检查结果不认可, 重复检查、重复收费的现象比较严重, 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以及病人医疗费用的增加。组建医疗集团后, 可以有效的杜绝上述问题:集团内部建立统一的有关转诊程序与标准等的规章制度予以规范;集团内部检验结果的互认等。

2.2 组建方式

遵循“市场能够解决的领域, 政府应当尽量地减少干预”这样的经济原则。一方面, 国家对医疗机构的补偿不足, 医疗机构需要通过提高服务数量、质量, 降低服务成本来增加收入。而现今, 上级医院面临着人满为患、医疗资源供应不足和医疗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应用的双重矛盾中。上级医院有通过与社区医院合作将病人分流、集中精力进行大病、重病治疗及科研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 外界和内在的因素造成的社区医院病源不足、负债经营的局面, 同样使得社区医院有与上级医院的合作来解决以上问题的内在动力:依赖于集团内上级医院的支持与业务指导, 不仅能够有丰富的病源改善经营状况, 而且能够增强自身的服务水平。综上两方面, 利益导向将会促使上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合并或兼并重组等市场方式自发的形成医疗集团, 而集团内部实行的双向转诊途径也将变得更为可靠与便于管理。

因而, 医疗集团的组建可以采取以市场自发导向为主, 以政府政策引导、鼓励为辅的方式。

2.3 组建模式

医疗集团作为一种有效地资源整合方式, 目前, 全国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实施, 主要的模式有:松散协助型, 以1996年12月组建的南京市鼓楼医疗集团为代表;联合兼并型, 以上海瑞金医院和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医疗集团为代表;松散联合型, 介于以上两者之间, 以2000年陆续成立的北京市天坛、宣武、友谊等7家集团为代表集团;联谊经营型, 以上海华山医院华山神经外剥 (集团) 医院和辽宁沈阳博爱齿业集团为代表;资产重组型以沈阳东方医疗集团为代表[4]。

不同组合模式的探索, 为组建医疗集团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拟在以南京市鼓楼医疗集团模式为代表的松散协助型基础上, 建立新的医疗集团模式, 以求克服松散协助型模式产权不清、约束力弱的问题, 建立新的更有利于双向转诊开展的集团模式, 具体模式见图1。同松散协助型模式一样, 集团以一家大型综合医院为核心, 以地域优势和学科专业优势为纽带.联台周围区医院组建而成松散协作型医疗集团。以协约管理为主要形式, 没有隶属关系, 相互联合的各个单位法人、产权、人事、分配等方面仍各自为政, 经营上独立自主。但同时为克服这种松散模式约束力弱的问题, 在医疗集团内部成立医疗服务中心, 专门负责集团内部的双向转诊工作, 进行全面地统筹、管理工作。此外, 还可以根据需要, 对人口较少、地理位置较偏远的地区可设立小型的社区卫生服务站。

2.4 建立配套措施

2.4.1 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和收费制度

完善配套的社会医疗保险和收费制度是医疗集团内部双向诊治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其一, 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到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报销单位中, 使集团内部相互转诊涉及地费用报销问题得到解决, 从而为相向转诊地实施扫清障碍, 并且可以适当地提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报销比例, 以从体制上鼓励居民优先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 起到分流病人的作用。其二, 改医疗保险的报销制为预付制, 对医保个人实行按人头定额。这样在医疗费用定额的前提下, 可以促使医疗集团充分利用集团内部的多层级的医疗体系来降低医疗成本, 实现集团总体盈利:常见病、多发病由社区医院门诊完成, 病程进入稳定期地下转社区医院。

2.4.2 建立集团内部信息系统

建立统一的集团内部信息系统, 把病人的健康档案、病历、检测报告等信息纳入到系统中, 使病人的信息可以实现内部共享与利用。向上转诊时, 同时上传病人的病史和在社区医院的检验报告, 避免上转后的重复检验, 缩短病人就诊时间及降低病人就诊费用。下转病人后, 同时下转病人的病历和诊断报告, 并实时进行双向的信息沟通, 对医疗服务进行指导, 提高卫生服务质量。

2.4.3 改革绩效考评体系

绩效考评是保障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 也是引导医务人员行为的有效工具。医疗集团可以将双向转诊的实施和效果纳入员工的绩效考评体系, 激励医务人员更好的开展双向转诊。如将年医院医生下社区指导次数和效果评价、向下转诊次数、双向转诊率等指标作为医务人员的年度考评指标。

3 结语

总之, 依托组建医疗集团模式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双向诊治工作是一项有力的手段, 可以理顺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经济关系, 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信息资源的沟通与共享。通过市场的方式组建,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提高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同时应当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和收费制度、集团内部信息系统等配套措施。

参考文献

[1]鲍勇.医改战略突破:实施双向转诊制[J].中国医疗前沿, 2006, 33-38.

[2]刘洋, 王小芳.双向转诊制度问题探讨[J].社区卫生服务, 2004, (12) :72-73.

[3]冯毅.浅析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机制的缺陷及对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5, 22 (2) :53-54.

篇9:双向转诊工作计划

从2007年4月1日起,全国全面推行大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制度。“双向转诊”的医疗惠民新规出台半年多,具体实施和进展情况如何?记者就此走访了已经实行“双向转诊”的部分医疗机构。

“双向转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老百姓就医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也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最需解决的问题。最近进入老百姓视野的“双向转诊”医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社会的积极响应和热烈评价。所谓“双向转诊”,就是大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携手结对,对辖区患者提供优势互补无缝连接的“双向转诊”医疗服务方式。做好双向转诊工作,可使医院和社区居民获得“双赢”。

“双向转诊”具体流程是:辖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分诊到全科诊室或住院部。达到转诊要求的,如发现大病症状等,由医务科审核同意后进行转诊,其中门诊患者凭社区开具的转诊单转至上级医院急诊、门诊或辅检科检查,医院的检查结果返回社区;住院患者凭社区开具的转诊单和入院单转至上级医院,进行住院治疗。上级医院治愈的患者直接出院,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管理;有康复需要的患者则凭上级医院的转回单转回社区,进行康复治疗。

72岁的于大娘就是“双向转诊”制度的受益者之一。在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了于大娘此次转诊的整个过程。医生介绍,于大娘患有糖尿病、冠心病,是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定点门诊大病患者。于大娘因眼睛不适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就诊。接诊医生考虑到于大娘有可能是糖尿病引发的眼病,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眼科专用的检查设备,因此,为于大娘开具了转诊单,建议她到市立医院眼科诊治。于大娘持转诊单来到市立医院,该医院负责接待转诊患者的导医台工作人员立即为她联系了眼科医生。经详细检查,医生认为于大娘的眼睛只是患了结膜炎,无大碍,用一点眼药水就可以了。在于大娘带去的转诊单下方,眼科医生写下了诊断及治疗意见。谈起这段看病经历,于大娘感慨地说:“以前去大医院看病要花一上午的时间,现在一个小时就解决了,真是太方便了。感谢政府为群众办了一件好事。”

“双向转诊”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院间的双向转诊制度,无疑是最终解决群众就医问题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双向转诊”既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又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于大医院、社区医院、患者三方都有好处,可谓“一举多得”。然而,自去年“双向转诊”试行以来,无论是“首诊制”还是“双向转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看不中用”的情况,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双向转诊零病例”的现象。

“我们最担心的是上转的患者转不回来。”北京某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位医生说。青海省西宁市某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人李先生也表示:“经过我们诊断后,如果发现患者的疾病我们服务站无能为力,就将患者转入医院,可医院却没有将轻病患者转给社区卫生服务站。”据介绍,今年以来,从他们服务站转入医院的患者有20余个,可转回来的只有4个,而去年没有一个转回来。 “双向转诊新规,对老百姓来说,确实是件大好事。但政府的美好愿望,对各大医院来说,可能就是一厢情愿的事了。”某机关干部称,“比如说下转到下级或基层医院的患者,不允许做重复检查的规定,很多医院就不愿接受。姑且不说利益得失问题,就是重症患者术后到了康复阶段,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出了医疗事故谁负责任?显然,下转的上级医院恐怕不愿分担责任吧?医院既然不能硬抗,那就只能软拖。”

某大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部的观点更是一针见血:“现在医院之间竞争何等激烈,公立医院又不是全额财政拨款单位,医护人员的一切奖金福利都靠自己挣。患者资源对各大小医院来说,无疑就是财富的象征,谁愿主动打破利益格局,把到口的肥肉分出一部分来‘扶贫’基层医院?”

但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恐怕还在机制的设计和安排上。目前的“双向转诊”仅在医疗技术的支持与合作、病源的交流与互动上有明确和详细的安排,而在诸如“医保”衔接通用、检验检查单互认、医疗收入“分红”等关键问题上则语焉不详。事实上,“双向转诊”的瓶颈恰恰主要存在于后几个环节上。

其一,由于社保的区域性非常强,有些参加社保的患者住院后,如要转诊其他医疗机构,很可能要自费。

其二,许多医院间只能做到,“参考”原有检验单,相当部分患者转诊后仍需要重新检查。最关键的是,由于社区医院和大医院之间很少“亲兄弟明算账”,存在病源不足和资金紧缺等诸多实际问题的社区医院,就不可能主动地将患者转向大医院;而在许多病床并没有饱和的大医院中,一些本该转到社区医院康复的患者又不会轻易被分流出去。

另外,患者在大医院住院进入康复期后如需转入社区医院继续进行康复治疗,可能还面临着医疗保险能否报销的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各方积极努力,让这个绿色通道真正通畅起来。

“双向转诊”勾勒出的前景是美妙的

“刘主任,请再帮我看看血压。”上午10时,69岁的李文良专程到东四卫生站找北京军区总医院专家刘春萍。李大爷的高血压就是刘主任到社区医院上班后发现、确诊的。今年4月底,李大爷说头晕、眼前发黑,一量血压170/110毫米汞柱。从那以后,他一直在刘主任的指导下用药,调整饮食,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在家门口,就能有三级医院的专家给瞧病,方便多了!这心里也踏实!”李大爷直竖大拇指,“以前最不爱去医院,挂号难,往返一趟大半天。现在好了,我每周都来找刘主任。”

在人们的印象中,去社区医院看病的多数是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站无法吸引更多人来看病的一个原因是,人们对医务人员的水平仍然信不过。

改变人们对社区医院的传统看法,提高对社区医院的认知度,还需要长期的努力。对处于改革期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来说,挑战才刚开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签订协议之后,如果患者需要到大医院治疗,只凭社区医生开具的转诊单就可以直接到大医院就诊。对于那些曾经凌晨四五点钟就去医院排队挂号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双向转诊”勾勒出的前景是美妙的。国外大医院几乎没有门诊部,到大医院看病的人都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诊的,社区医生能根据每位居民的实际情况找到更合适的地方和医生。目前双向转诊的工作还处于起步期,距离上述理想状态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特别是向下转诊——如何让综合医院自愿把处于康复治疗期的患者转到社区医院还是个问题。

上一篇:中秋慰问活动总结下一篇:毕业生入党志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