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师德建设

2024-05-16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师德建设(通用6篇)

篇1: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师德建设

教师职业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种崇高的社会职业。教师是传授人类文化遗产和现代科学技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专业人员,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光荣的人民教师一直被人们尊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培养幼苗的园丁”。教师的工作和劳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民族的兴衰、文明的建设、人民的贫富和国家的未来。人们感到,当前的教育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还远没有办到让人民满意的程度。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师德建设,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树立教师良好形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县教育局印发了《“师德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在全县组织开展以“珍爱学生,敬业奉献”为主题的师德建设行动。为配合“师德建设行动”的开展,本人将《师德养成读本》中的部分内容在QQ网上展示,一起学习共勉。在今后的师德建设中,一方面进一步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着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另一方面希望教师加强自我修养,自我勉励,达到学为人师,行为师范的师德养成目标。在新的时期,教师能肩负起历史的使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崛起培养优秀人才,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作出贡献。

陶怡云

2011年10月3日

新时期师德要求

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的说法最早见《北齐书.王昕书》:“杨愔重其业,以为人之师表。”师表就是榜样,表率,即在人品学问方面做别人学习的榜样。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教师应该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这说明,做教师工作的,必须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修炼自己的道德情操,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以自己的“识”、“言”为学生之师,“德”、“行”为学生之范,言传身教,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以德立身”,“以身立教”,最终达到为人师表这一崇高目的,做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对教师的要求,古往今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师必须不断注意自我修养,自觉用师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自觉增强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能正己,焉能正人?”教师应时时刻刻以自己的人格影响人,以自己的品行感化人,以自己的言行引导人,处处是学生的模范,事事是学生的榜样。

第一,要有宽厚仁爱的道德修养。万事德为先,育人尤重。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敦厚的品质,仁慈的爱心。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育人过程之先是师者道德情操、人格形象对学生的提前感召,其次才是师生学识、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所表现出的道德面貌,既是学生认识社会,认识问题,认识人与人关系的一面镜子,也是学生道德品质成长的最直观、最生动的榜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品行学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信任、尊重,无不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师之重,是师德之重。

第二,要有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每个人即是做不到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至少也要精通自己的专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为人师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学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第三,要有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知识是一片无边的海洋,任何人都不可能游到彼岸。无论是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在日常生活里,老师都要让学生在自己身上看到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尊重科学的勇气。

第四,要有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都不同。接受新思想,更新观念,才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锐意进取也是为人师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师必须不断进取,不断充实,不断创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到像教师这样严格的监督,也没有任何人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如教师一样深远的影响。全社会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使教师处于巨大的压力中,现代的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素养、广博的科学知识、前瞻的教学理念、丰富的教育技巧,还需要高尚的情操、新锐的眼光、理性的思考和对生活满腔的热情。现代教师不仅需要具有真、善、美、爱的情怀,还要集使命感、幽默感、凝聚力、感召力、爱心、细心、活力、毅力等优秀品质于一身,唯有如此,方能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

关爱学生

教育是一门传承的艺术,教师是一项神圣的职业,教师的魅力在于睿智,教师的灵魂在于师德,教师的伟大在于宽容,教师真正的力量在于关爱。教育的真谛在于一个“爱”字。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学生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可见爱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的出发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的审美对象是鲜活的生命,教育者要用审美的眼光去“读”学生的心灵,挖掘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促使他们更优秀。“关爱学生,用心培养”作为一句口号很简单,但真要落在实处却考量着每位教育者。关爱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健康、品德和习惯;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要关心学生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科学与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育。

关爱学生在于尊重学生。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学生独特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发展自己,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教师只有对学生有强烈的爱心和责任感,才会真诚地对待学生,关爱学生,使师爱如阳光雨露般濨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关爱学生在于帮助和保护学生。学生群体多种多样,特别有一些弱势群体,包括孤儿、单亲家庭的孩子、特困家庭的孩子等,教师需要对他们倾注特别的关爱、保护和帮助,鼓起他们自信的风帆。关心保护学生,还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应该包括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良好的体能和健康的体魄等。教师要关心鼓励学生热爱体育,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使他们健康活泼地成长。关爱学生在于严格要求。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不能把教师对学生的爱,仅仅设想为用慈详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是一种纯粹的无目的的情感享受,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而,关爱学生必须包括严格要求学生,严格要求与温暖关怀共促学生健康发展。

关爱学生还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身心健康才是真正健康。从某种程度上,学生的心理健康更重要。学校教育片面发展,学生就不可能有完美的人格。少数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现代教育工作者应通过教育和引导,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让学生抬起头来做人”,使之拥有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阳光”心境适应环境,适应社会,赢得学习、生活和事业的成功。

教书育人

教育是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最主要的手段,是一种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人类历史绵延数年,教育的内涵随着生产和生产方式的变更而发生改变。但不管出现怎样的发展变化,教育培养人也就是教书育人的基本特征始终如一。

教书育人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书,即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发掘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二是育人,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简言之,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教书育人是教育过程的本质反映,实施者主体被称为“教师”,客体就是“学生”。《礼记》曾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使命,是教师的神圣天职。

教书与育人作为教育的一种实践及其作用,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统一体,从来就没有脱离育人而教书,或者只育人不教书的教育活动。教书和育人从来都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教书是育人的前提和基础,古人曰:“文以载道。”教书是育人的载体,书教不好,育人就失去了载体,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育人是教书的灵魂和指导思想,如果把传授知识比作一条乘风前进的船,那么育人应该是船上的舵与帆,育人贯穿教书全程的一条线。

教书易,育人难。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培养塑造高级专门人才,又要向学生阐述做人、做事的道理,进行道德情操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有益的公民。因此博览典籍使自己成为饱学之士,勤练技艺使自己成为专业高才,深研规律使自己成为教育行家,是每个教师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

教书和育人是一门艺术。爱因斯坦说:“学校要求教师在他的本职工作上成为一种艺术家。”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按照美学尺度的要求执行教学法则,灵活运用语言等各种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教学风格美、教师人格美等既是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又使教学具有了审美价值。

治学研究

教师这一特殊职业,不仅要求德高为师、身正为师,而且还要求做到学高为师、技高为师。拥有深厚的学问功底,是教师“为人师”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是一个教师为人师的业务水平、素质方面的客观要求。要培养高水平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学识渊博,学业精深。教师,尤其是新时期的教师必须拥有渊博的学识、深厚的学问功底,必须是“术业有专攻”的“经师”。“学为人师”指的就是这个要求——或者说在“专”的方面的要求。所谓“名师出高徒”,就是指治学研究方面教师的高深造诣对学生成才的直接影响。

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育才任务,因此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学问的储备。在给学生一瓢水之前,教师自己先要储备好一桶水、一池水乃至源源活水。另外,教师要把教育理论研究的成果引入教学实践中,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统一起来,将先进的教育技术与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形成高品位的艺术性教学。所以,教师为了学问的储备,就要在治学即做学问上下足功夫。

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越高,办学层次越高,对教师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要求就越高。教师教好书育好人,搞好人才培养这是为社会服务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教师具备优秀的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则可致力于探索、攻克自然与社会的科学技术难题,关注并解决国计民生乃至全社会的重大需求。每一个教师都应当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具备相应职务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教师只有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去引导、示范、感染和带动学生,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教师是以培育人才、繁荣学术、发展先进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这是无比光荣的使命。这一神圣的使命同时要求教师在治学研究过程中,应具有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严谨治学、锐意进取、独立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引领科学文化进步;能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力戒浮躁,潜心钻研,注重学术积累,创造出精品成果;加强团结、和谐合作,在学术研究中互相切磋交流,共同进步提高。在学术诚信出现滑坡的当今,人们呼吁学者要恪守学术诚信,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防止科研教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规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端行为以及学术腐败行为。教师在此方面的严格自律更是责无旁贷。

自警自励

在教师师德养成的过程中,教师的道德教育固然不可或缺,但教师的自我修养更不能被忽视。提高教师自我修养的自觉性——这是由“他律”向“自律”升华的关键,是师德要求内化为教师道德素质的必要条件。师德由“他律”向“自律”的升华,关键在于教师自我道德的养成。道德教育是教师道德内化的外部条件,教师进行自我修养的自觉性才是起根本作用的内因,它在师德内化、师德养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自律就是强化自我内在约束,用勇于自我批评、自觉接受监督等方法和途径加强自身师德修养。自律包含两个非常重要的修养内容——自警、自励。自警,就是经常警示和告诫自己不要违背道德规范,以自己和别人过往的教训来警示自己保持头脑清醒,不要重蹈覆辙。对教师来说,就是要经常警示和告诫自己,如何具备为人师表的德行、为经师的学问。一是警示自己不要违背为人师的原则和师德规范,二是以自己或别人的教训来告诫自己,引以为鉴。自励就是自我勉励,以高尚的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精神激励和鞭策自己努力进取。对教师来说,自励就是要经常激励和鞭策自己,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自励主要是从积极的方面鼓励自己奋发向上,建功立业。由于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加上社会媒体对金钱、享受、消费等不正确的导向,当前存在社会风气不纯甚至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有些教师表现出精神迷失,信念淡薄,责任与爱心淡薄,不求上进,急功近利。“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教师加强自我修养,自我勉励,达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养成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古今中外名人的一些座右铭,都要自警、自励的含意。最常见的方式是为自己设立处世、修身、治学等方面的信条或者原则,作为座右铭,或置于案头座右,或悬挂于室内床头,或书于日记扉页等等,以便能时时给自己以勉励和激励。自警自励,对于教师的师德养成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一个有效的养成途径。

教师高尚师德的养成,需要从个人和社会两方面共同努力。一方面,教师应选择健康的人格理想作为人格发展的价值参照系,加强个人师德的养成与内化,从自律做起,从自身做起,逐步养成好的心性品德,达到高级的思想道德境界。另一方面,社会要创造一个健康的外部环境,为教师个人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特别是要逐步改善社会政治环境,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缓解其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同时加强舆论引导,用健康、正义、公平的社会环境来促进教师个体高尚师德的养成。

篇2: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师德建设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 扎实推进全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先进性建设,着力解决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党员队伍建设水平有新的提高、基层党组织活力有新的增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有新的进步、基层党建工作保障机制有新的进展、改善民生工作有新的成效,为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目标要求

通过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员素质、永葆党员先进性、健全和落实党建工作机制;有重点地解决目前全镇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力争在强化基础、提高素质、示范带动、健全机制等方面取得突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保持稳定、促进和谐的作用,全面提高全镇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全镇基层组织建设基础工作更加扎实、常规工作得到提升、重点工作不断创新、难点工作有所突破,形成职责明确、运转协调、制度健全、保障有力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新格局。

三、方法步骤

按照镇党委的统一安排,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将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2年2月13日至3月10日)。镇党委召开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动员大会,对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各党(总)支部要及时召开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动员会议,要结合实际对零二七范文网[/fanwen/]本党(总)支部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进行扎实安排部署。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要亲自进行动员,明确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工作任务、方法步骤,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各项工作中来。各党(总)支部要认真研究制定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并于2012年3月10日前报镇党委组织办。

(二)开展调研阶段(2012年3月10日至3月31日)。各党(总)支部要针对党组织作用发挥情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本各党(总)支部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三)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4月16日—11月30日)。镇党委组织办具体负责各党(总)支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具体实施。各党(总)支部要积极探索新时期新阶段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明确责任分工,采取有效措施,有步骤、有计划地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确保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取得实效。镇党委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将派出督查组,对各党(总)支部开展活动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指导,促进各项措施的落实。

四)总结验收阶段(2012年12月1日—12月31日)。各党(总)支部要认真总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积累的好经验、好办法,并把成功做法和经验用制度的固定下来,形成长效机制。12月10日前,各支部要对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情况进行自查,并将自查报告报镇组织办。12月20日前,镇党委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要对各支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四、工作任务

(一)加强党组织班子建设,增强支部战斗力。

1、加强村级党员干部的培训。建立村级党员干部培训经费保障机制,为村级党员干部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建立健全分级培训责任制,按照分工负责、分级培训的要求,在认真实施上级“基层组织建设年”精神培零二七范文网[/fanwen/]训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制订计划,积极探索整合培训资源的有效途径,采取定期培训、集中轮训、外出考察等,大规模培训村级党员干部。举办4次以上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村委会主任培训班、村级党员干部培训班、实用技术人才培训班。

2、重视村级党组织队伍建设。以选好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着力加强村级党组织班子建设,对作用发挥不好、群众意见较大的党员干部要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加强驻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干部的管理,强化责任意识,使其切实为村里的群众服务,为村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按照“一定三有”的要求,建立健全党员干部政策激励机制,保证村级党组织办公经费和党员干部的报酬待遇。

3、完善基层党内民主。建立健全村委会定期向党组织报告工作、村党组织定期向党员和村民代表通报工作,村“三委”联席会议等制度,形成“三委”统一协调、决策规范的工作机制,增强村级班子合力。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党员议事会和“一事一议”民主决策机制。大力实施党务公开制度,不断拓宽党务公开渠道和内容,把大事小事公之于众,方便党员和群众监督,密切党群关系。

(二)抓好“五个好”党支部建设,提高整体水平。

1、签订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齐抓共管。今年,镇党委制订了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各村要围绕镇党委的目标责任制订村级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并且公示上墙。镇党委将着重完善抓党建工作责任制定期议事机制,形成“书记带头抓、组织部门专项抓”的新局面,真正营造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党建氛围。每月召开一次党委会专题研究党建工作,每月召开一次组织工作例会指导村级组织开展工作。

2、以“五个好”党支部的标准建设支部。按照“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建设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标准要求,抓好“五个好”村党支部创建工作,重点在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实行民主管理上下功夫,进一步壮大经济实力、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服务功能、发挥示范作用,增强村级班子整体合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今年,我镇创建5个以上“五个好”村党支部。

3、抓好后进组织整顿提升。镇党委将加强后进党组织班子建设,按照“一村一策,对症施治”的方法,逐村排查问题,零二七范文网[/fanwen/]对活动成效不明显或无成效的农村党支部进行批评、帮扶,帮其查摆存在问题,制定整改措施,选派得力干部驻村整顿,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选准、配强党支部书记,逐步使各项工作走向正规化。

(三)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强化党员培训和管理。

1、壮大党员队伍。按照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认真抓好发展党员工作,确保党员的素质和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发展党员实行公示制和票决制,确保发展党员的程序和素质符合有关规定和要求,重点抓好在生产工范文网[]作第一线、高知识群体、农村优秀致富能手和青年、妇女中发展党员工作。每个党支部年内至少发展2名党员,示范村党支部年内至少发展3名党员。

2、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认真开展党员集中培训工作。全面落实镇党委集中组织学习、党员活动日、“三会一课”等制度,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载体,扩大教育覆盖面,增强党员教育实效性。以提高党员“双带”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素质提升工程,不断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政治、理想信念、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强化农村实用技术、创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使党员在“双带”中提升素质,体现先进性。

3、严格党员管理。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和监督,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和党内监督条例。健全和完善农村党员承诺制,每个党员年内要承诺为民办实事不少于2件,有能力的党员不少于3件,并在党务公开栏公开。镇党委组织办每半年检查一次落实情况。

(四)建好党组织活动阵地,增功能强服务。

1、加大建设力度。按照上级财政支持、村级财政配套的办法,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新建和改扩建工作。积极整合有关资源,筹措建设资金,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并通过修建国旗台、花园、硬化地坪,进一步美化、绿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提高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水平。今年,结合上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项目,计划新建、重建、扩建和维修5个以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2、配好活动设施。积极协调,多方筹措资金,为已建成的活动室配齐配好办公设备,做到布置规范,软硬件齐全,室内设施实现“五有”(有办公桌椅、有村级档案资料、有党员教育学习材料、有学习宣传园地、有电教设备),做到“六上墙”(党组织设置、党员队伍基本情况、村和村级配套组织基本情况、各项职责制度、经济发展规划和奋斗目标、青妇兵工作安排)。

3、发挥综合作用。进一步健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和使用制度,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依托,不断完善功能,并通过组织开展党的工作、村民议事办事、党员群众技能培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村级组织活动范文网[]场所的作用,提高活动场所的综合利用率,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成为党员群众的教育管理中心、决策议事中心、技术培训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切实做到“一室多用”、“一室多能”,使之真正成为干部之家、党员之家和村民之家。

(五)扎实开展党建活动,广泛服务群众。

1、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力;开展“双百夺旗争星”活动,争先进,树典型,使党组织和党员学有标杆、赶有目标,以创先争优推动工作;深入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动脑筋、想办法,结合各自工作实际,提高为群众、为企业服务的水平。要总结创先争优的做法和经验。每个党(总)支部至少建立一项务实管用的制度,促进公开承诺、上级点评、群众评议和书记接访、成员走访、定期反馈等做法规范化、长效化。今年,在已有5个创先争优示范点的基础上,再成功打造3个示范点。

2、抓好“双培双带”工程。把更多青年农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提高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能力。进一步深化主题,把以培养致富带头人为主拓展到培养各类建设人才,引导范文网[]党员在发展的各个方面体现先进性;进一步丰富内容,健全培养和带动机制,全面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进一步完善机制,规范组织领导、措施方法、主要内容和目标任务;进一步创新方法,全面提高“培”的层次和质量,增强“带”的规模和效益。

3、做好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作。加强对现有27个远程教育接受站点的管理,建立健全维护和日常管理的长效机制,保证每个站点必修课收看每周4次以上,每次少于3个小时。利用远程教育站点学习党的方针及政策、致富信息、科学种植新技术等,使远程教育成为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免费大学”、“开放课堂”。促使“支部+远教+协会”的工作模式得到进一步深化和规范,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广大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镇党委成立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组织实施。各党(总)支部主要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切实履行职责,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确保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顺利开展。各党(总)支部建立定期工作汇报制度,每月向镇党委组织办书面汇报一次活动开展的情况,并及时通报情况,研究部署工作。二)加强督促检查。镇党委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抽调专人组成督导检查组,对全镇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督查指导,帮助各党(总)支部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零二七范文网[/fanwen/]对领导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工作滞后的各党(总)支部及时进行通报。各各党(总)支部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经常性的督查和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三)加强舆论宣传。镇党委组织办根据基层组织建设年的重点工作,制定具体的宣传方案,及时宣传推广各党(总)支部在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镇党委开辟“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专栏,切实加强对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开展表彰活动。为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整体推进全镇基层组织建设工作,2012年底,镇党委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将根据检查验收结果并结合活动期间督导检查组的督促检查情况,对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情况进行评比,对成绩突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篇3: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师德建设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督察工作基本情况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教社科[2008]5号) 的有关规定, 进一步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学科建设, 教育部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 (暂行)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 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组织全省高校按照建设标准开展了认真细致的自查工作, 各高校对照有关指标体系逐项核对, 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查找问题, 对没有落实的项目制定整改进度表, 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 自查工作进展顺利, 成效显著。

6月8日至6月17日, 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组织3个专家组, 依据《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 (暂行) 》, 按照标准中涉及的5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38个三级指标, 对全省38所普通本科高校进行了专项督察。督察采取“听、查、看、访、评”的方式进行, 具体程序是:督察组听取学校领导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的工作汇报;督察组查阅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的有关文件、会议记录、领导讲话及其他档案资料;督察组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的机构建设情况, 包括独立二级机构的设置情况、机构负责人的配备情况、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等办公设备情况等;督察组召开座谈会或对有关师生就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状况进行个别访问;督察组评议;督察组在“听、查、看、访、评”的基础上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进行综合评价, 依据课程建设标准作出督察反馈意见。

督察过程中, 各高校高度重视, 认真组织、精心准备迎接督察的各项工作, 从人员组织、材料准备、课件制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督察组成员工作认真负责, 督察过程严格标准, 反馈意见实事求是。在督察组和各高校的共同努力下, 此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督察工作顺利进行, 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有力地推动了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各项制度的规范和完善, 也为下一步开展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类院校的督察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以督促检查为抓手,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断完善

近年,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批示精神, 按照中宣部、教育部的统一安排和部署, 精心组织, 统筹规划, 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意见》, 积极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实施试点工作。举办了以“校长与大学生全面发展”为主题的大学校长德育论坛, 启动实施了全省高校德育评估工作, 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 学时学分和教材管理进一步规范, 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得到加强。我省高校从2006年秋季新生入学开始, 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课程设置、学时学分进一步明确, 教材使用进一步规范。启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课程建设计划”, 目前全省已经遴选确定了61项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课程。不断加大学科建设和科研支持力度, 实行政策倾斜。从2008年起,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项目实行单独申报、单独评审、单独立项。三是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省教育厅在河南大学建立了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基地, 14年来共举办培训班34期, 培训骨干教师5600多人次, 为提高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设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奖励基金, 迄今已经表彰奖励优秀教师442人次。从2008年起设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奖”, 表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四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改进, 教育教学状况初步改善。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 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立和完善专家听课评课制度、教师集体备课制度, 改进和完善考试考核方法,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全面检验各高校近年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实际效果, 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学科建设, 把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督促检查是重要抓手, 也是重要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只有通过督促检查, 才能进一步总结工作中的特色和亮点, 找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之处。在此次督察过程中, 我们发现并挖掘了全省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探索出的诸多工作特色和亮点, 成果颇多, 成效显著。但是, 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 成绩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个别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 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还没有落实到位;个别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专项经费没有单列, 经费额度不够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亟待优化, 学校支持教师外出培训和参观考察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学科支撑薄弱, 科研能力尤其是课题联合攻关能力需要提升;教学内容、形式和手段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等等。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认识和体会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 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提高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稳定的现实问题, 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的重任, 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

1. 领导重视是关键

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项建设的关键所在。此次督察过程中,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中的A项指标, “独立设置直属学校领导的、与学校其他二级院 (系) 行政同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二级机构, 承担全校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 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此项指标之前有些是属于二级院 (系) 下属的三级机构, 有些是与其他专业院 (系) 混在一起, 隶属关系多种多样, 但是经过自查整改和督察, 绝大多数学校能够完成整改任务, 均按要求成立了独立的二级机构, 直属学校领导。这种短时间、高效率完成的机构单设, 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 也意味着领导重视对于推进某项工作的重要程度和决定作用。因此, 强化领导重视, 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能够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各项工作就能迎刃而解。

2. 队伍建设是保证

近年, 各高校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 从总体上看, 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数量偏少, 个别学校距离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1∶350至1∶400的要求相差甚远, 教师工作压力较大, 教学任务较重, 根本无暇顾及科学研究;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 具有博士学位和正高职称的教师数量偏少;教师的专业背景多样, 素质参差不齐, 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改善。因此,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对于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改进教育教学状况显得尤为重要。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 努力造就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认真做好选聘配备工作, 实行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 新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是中共党员, 具备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 工作期间应兼职从事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要加强教师培训, 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加强教师培养工作, 鼓励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博士学位, 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积极创造条件, 组织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 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国情, 开阔视野。

3. 健全机构是平台

独立、健全的教学科研组织机构是教师开展工作的组织保障和依托。按照中央要求, 各高校都要设置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这个机构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构, 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依托单位。通过此次督察我们发现, 我省本科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基本上都已经按要求独立单设, 但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类院校的教学科研组织建设总体上还比较薄弱,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的隶属关系依然多种多样。因此, 各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类院校要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设置的有关要求, 及时调整机构设置, 尽快把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调整到位, 独立单设,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和科研平台。

4. 学科建设是基础

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 是稳定教师队伍、关系教师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2005年, 国家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 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6个二级学科, 这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大突破, 也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举措。目前, 我省高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 学位点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 我们在督察中发现, 个别学校还存在着不足, 主要是没有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 而是呈现分别设立的现象, 影响了力量整合和学科建设。因此, 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学科发展经验, 探索学科发展规律, 加快资源整合力度, 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 汇聚学科队伍, 发挥学科建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为学科建设发展和教师事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5.方法手段是载体

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状况, 切实做到让科学理论入脑、入心, 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改革教学手段, 增强课堂讲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以中班教学为主体, 提倡小班教学。提倡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学, 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 活跃教学气氛, 启发学生思考。重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 倡导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新手段, 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做到“网上网下教学互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不断改进考核办法, 逐步建立“闭卷与开卷、道德认知与实际行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日常思想状况与关键时期表现相结合”的科学测评体系。

篇4: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师德建设

[关键词]农村;基层组织;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D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11-0061-03

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本调研报告着眼于上海市崇明县乡镇、村居队伍尤其是村居党组织书记、基层协管员、村民小组长队伍建设,通过梳理现状、厘清问题、剖析原因、提出对策,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农村基层队伍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夯实基层基础。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推行“公推直选”和“大海选”,选优配强村居“两委”班子。2012年,按照“公推直选”的要求,指导全县村居党组织全面完成了换届工作,共选举产生新一届村居党组织班子成员1023名,选举成功率达100%,村居党组织班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同时,指导全县村居委会进行换届选举,共有252个村委会实行“大海选”,“大海选”率达95%;52个居委会采用直选方式,直选率达80%。通过选举产生的新一届村居委会班子,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文化层次更加合理,男女结构比例趋于平衡。

(二)实施“班长工程”,打造一支高素质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2013年,根据县委1号调研课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崇明县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推进“班长工程”的实施意见》,加大从乡镇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选派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力度,为农村基层输入了新鲜血液,进一步优化了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结构。截至目前,共选派85名机关、事业优秀干部到村任党组织书记。

(三)充实基层力量,推进机构编制向基层一线倾斜。按照全市关于市级机关“瘦身”、基层一线“强身”的总体工作部署,在对乡镇机构编制配置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逐步增加乡镇编制总量。2014年5月,已为18个乡镇增加177名编制,平均每个乡镇9.8名,其中行政编制44名、事业编制133名。

(四)加强激励保障,促进村居干部更好地为民服务。建立健全以“基本报酬+业绩奖励”为主要内容的村居干部报酬考核管理机制,逐步提高村居干部报酬水平;为在职村居“两委”干部办理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实施老村干部养老生活补贴,切实解决了其后顾之忧。同时,对担任村居正职3年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优秀村居党组织书记、主任,每年拿出一批乡镇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岗位,实施定向招录。2009年以来,全县共有34名村居党组织书记、主任通过定向招录,进入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共有7名村居党组织书记被选拔进入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注重把优秀的村居党组织书记选为市、县、镇三级“两代表一委员”,提高其政治待遇。2009年以来,全县村党组织书记中,被选为市“两代表一委员”的有7人,被选为县“两代表一委员”的有88人。

(五)推进整合管理,理顺精简“万人、千百人就业项目”。自2012年5月起,根据上海市统一部署,按照“管理下沉、队伍整合、推动转制、规范运作”的总体思路,通过实行管理职能下沉到乡镇,改革管理体制,完善“三定”(定岗、定人、定责)责任机制,强化监督和考核,实行人员统筹使用等一系列措施,逐步实现了事权、人权、财权的统一。2014年4月,出台了《崇明县关于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意见》,全县大部分乡镇已在该项目上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化管理”的运作模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年龄普遍老化。当前,崇明县农村基层队伍尤其是村居干部队伍存在年龄普遍偏大的问题,而且是越到基层,社会管理人员的平均年龄越大。有关数据显示,全县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50岁,50岁及以上的占53%;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7岁,50岁及以上的占33%。在“万人、千百人就业项目”从业人员中,男性50岁及以上、女性45岁及以上的比例均已超过70%。村民小组长的平均年龄已超过60岁,年龄最大的达92岁。

第二,文化程度偏低。从目前情况看,崇明县农村基层队伍文化程度总体还不高,呈现出越到基层,文化程度越低的趋势。村居干部中虽然有过半数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但大多是通过在职进修所取得的。在“万人、千百人就业项目”从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超过了80%。而在最基层的村民小组长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超过了90%。

第三,能力素质不高。相对于时代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当前崇明县农村基层队伍的能力素质还存在较大差距。部分村居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强,缺乏群众工作能力和化解复杂矛盾能力;工作责任心不强,办事不力,处事不公。村级后备干部整体质量不高,部分后备干部底气不足,开展工作不够大胆,作用发挥不够明显。部分村民小组长岗位责任意识淡薄,满足于做村“两委”的“传声筒”,工作流于形式,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出现末梢堵塞。部分“万人、千百人就业项目”从业人员专业技能较差,实际工作能力、服务理念等都与形势发展的需求存在一定距离。

第四,后续力量不足。近年来,乡镇机关事业人员虽然新进了一大批年轻人,但其适应岗位、成长成熟还需时日。村居干部后备力量薄弱,尤其是优秀的村居正职后备力量缺乏。村民小组长队伍青黄不接,合适人选来源匮乏。“万人、千百人就业项目”从业人员只出不进,但农村基层工作任务与群众各类需求却只增不减,现有服务力量与群众需求不相匹配。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尚在起步阶段,人员数量不足、领域分布不均、结构不尽合理、专业能力不高、队伍稳定性不强。全县缺乏社会组织业务建设和合作共治的枢纽式平台及专业服务类机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工作机制还不健全,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不够,作用发挥十分有限。

第五,管理存在盲点。在农村基层治理方面,还存在管理触角不全、信息渠道不畅、人员统筹使用难、存在覆盖盲区等问题。对村民小组长队伍建设,还存在职责不清、定位不高、疏于管理等问题。

(二)原因分析。上述问题的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有:第一,经济基础薄弱。目前,崇明县经济基础和产业基础薄弱,就业岗位少、就业压力大,本地优秀人才难以留在农村,长期以来“精英流出大于流进”,留在农村基层的人在学历层次、年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等方面,与时代发展和工作要求还存有较大差距。

第二,岗位吸引力低。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基层工作的内容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近几年村居干部、村级后备干部、村民小组长等的待遇有所增长,但总体还处于较低水平,岗位吸引力不足。

第三,管理考核不到位。对基层干部的考核体系还不够科学合理,存在重待遇激励、轻问责处罚,布置任务多、指导监督少的倾向,针对体制外的村居干部、村级后备干部及村民小组长等还缺乏有效有力的监管手段,对村民小组长的教育培训力度不够。

第四,统筹整合不完全。崇明县农村基层队伍分布较散、人员复杂,尚缺乏“一盘棋”的统筹考虑和“一整套”的管理体系。对于哪些队伍适合统筹到乡镇,以及统筹后的各自职能分工、力量整合,县级职能部门与乡镇还有待进一步沟通联动。对于哪些基层队伍应该直接下放到村居,乡镇与村居还有待统筹协调。对于基层各支队伍在基层治理中以什么样的幅度最为科学有效,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实践。

三、对策思考

(一)进一步健全领导统筹体系,形成基层队伍工作合力。一是健全领导体制。建立由县委、县政府领导,各乡镇具体实施的农村基层队伍领导体制。县级职能部门加大对农村基层队伍建设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乡镇、村居两级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落实相关责任。二是进一步加强力量整合。按照“专业执法队伍拉条、公共服务队伍到块”的原则,通过上下联动、争取政策,进一步理顺条块关系、明晰条块职责,加强职能归并、统筹人员管理,激发队伍活力、提高工作效能,努力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结合崇明县实际,建议将党群、统战、工会等条线的社工队伍也一并下沉到乡镇,由乡镇来全面统筹。

(二)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选优配强村居干部队伍。一是推进“基石工程”,加强村居干部人才梯队建设。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吸引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崇明籍高校毕业生回村工作。注重从社会各界青年人才中选拔村居后备人才,坚持公开透明,力争选优选强。二是深化“班长工程”,加强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要把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放在重要位置,深入推进“班长工程”,通过选派一批、调整一批、招聘一批、培育一批,努力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要面向社会,内外结合,多渠道选拔各类优秀人才,确定一批村居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三是完善选拔机制,加强村民小组长队伍建设。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要求,严格选任标准,认真做好小组长推选工作,注重将“万人、千百人就业项目”从业人员中的合适人选推选为村民小组长,鼓励村“两委”班子成员、村级后备干部、党小组长、妇女小组长、户口在本村的大学生村官等兼任村民小组长,不断优化村民小组长队伍结构。有条件的村可在村民小组探索设置组委会,规范村民小组事务管理。

(三)进一步增强教育培训实效,提升基层干部能力素质。一是明确教育培训职责。在县级层面,县级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开展相关条线的专题培训,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负责村居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主任的年度轮训,每年均不少于1次。在乡镇层面,要制定农村基层队伍培训计划,每年对村居干部、村居后备干部、村民小组长及基层协管员队伍开展集中教育培训不少于1次。在村居层面,要结合实际,每年至少开展1次针对村民小组长及有关协管员队伍的专题培训。二是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继续坚持“小班化、菜单式”培训,注重将理论学习与实务案例、课堂授课与实地考察、专家讲解与学员讨论等结合起来,逐步实现教育培训的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三是加强日常培养带教。加大培养力度,落实带教培养、轮岗学习、一线锻炼等措施,帮助后备人才提升能力、融入工作。有条件的乡镇可探索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实训基地”、“名书记工作室”等,通过悉心带教、精心培养,不断提升基层干部工作能力。

(四)进一步完善监督考核机制,促进基层干部履职尽责。一是明确监督考核主体。县级职能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乡镇党委、政府承担具体领导和指导职责,负责组织实施对农村基层各支队伍的运作管理;村居负责对村民小组长及所属村级管理队伍的日常管理。二是完善监督考核制度。进一步落实村居干部目标责任管理、工作随访、谈心谈话、述职评议、跨村交流任职等一系列制度,健全长效机制。村级组织可采取村民小组长“双向承诺”(村民小组长向村“两委”承诺、向本组村民承诺)等办法,明确村民小组长的基本职责,完善联系村民小组长和工作例会等制度,规范村民小组长履职行为。三是鼓励群众参与考评。结合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群众参与的农村基层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鼓励引导群众有序参与,根据实际适当增加群众评价的权重。四是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与基层干部队伍的报酬发放、评优推先、选拔任用等挂钩,形成奖优罚劣的用人导向。同时,加强宣传引导,强化典型引路,选树一批基层干部先进典型。

(五)进一步落实激励保障措施,激发基层干部工作干劲。一是逐步提升工作报酬,增强岗位吸引力。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综合考虑农村基层干部工作表现、任职年限、群众满意度等因素,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干部报酬考核管理机制,形成鼓励村居干部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激励导向,加大县、乡镇两级财政投入和托底力度,逐步提高报酬水平。二是拓宽发展空间。继续做好从优秀村居党组织书记、主任中定向招录乡镇公务员、事业人员工作,并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建议将公务员定向招录报考年龄放宽至45岁。加大从优秀村居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乡镇委局级后备干部的力度;积极推荐优秀村居干部作为各级“两代表一委员”人选,形成从基层一线选人用人导向。三是探索社会化管理运作模式。在总结居家养老项目社会化管理运作经验的基础上,注重发挥民办非企业组织等的作用,推进林业养护、河道保洁等项目“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化管理”运作,进一步提升工作效能。加强项目化运作,吸引社会组织机构通过公平竞争,取得政府委托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项目。

篇5: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师德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和市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建设一支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的高素质干部教师队伍,现就我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承担者;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中坚力量。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状况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对外开放环境下,学校教育和师德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从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促进我县教育事业和谐均衡优质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及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为重点,强化师德教育,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造就一支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让人民满意的干部教师队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政治方向原则,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广大教师,引导教师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人为本原则,坚持把职业道德的要求与教师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切实尊重、关心、理解、帮助教师,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增强师德建设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实事求是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贴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切忌形式主义,务求师德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广大干部教师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实践者;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要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关键问题,用正确的理论和观点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维护国家利益;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各种落后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紧密结合国情、市情、民情进行教育教学,不传播、散布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言论,不传播低俗文化,不出现有失干部教师形象的言行举止。

(二)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广大干部教师要有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站在时代的前列,努力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典范。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把本职工作、个人理想与教育现代化的宏伟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为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而教书育人的崇高职业理想。

(三)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广大干部教师要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先进教育理念,自觉遵循教育规律,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1-

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大力提倡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

(四)进一步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广大干部教师要牢固树立自尊自律意识,自觉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做学问的品质;在授课、阅批作业等工作中,坚决反对敷衍马虎、降低标准等行为;坚决反对在招生、考试等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违纪违规行为;坚决反对在教研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行为;坚决反对教师讥讽、歧视、侮辱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坚决反对从事有偿家教、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其它商品,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财物等以教谋私的行为;严格禁止组织纪律涣散给工作造成严重影响或损失等违背师德规范的行为;严厉惩处败坏教师声誉的失德行为。各单位要勇于查摆学校中存在的有悖师德的问题和现象,对问题要认真梳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对事业发展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要在教育、预防和惩治措施上加大工作力度,对违背师德的问题坚决予以纠正。

四、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突出重点,把加强师德建设作为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1.以学习教育为重点,确保《规范》内容入心导行。各单位要定时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每学期组织教师进行师德师风专题学习教育不少于两次,引导教师自我反省、自我整改、自觉提高。

2.以爱岗敬业为重点,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要求教师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爱岗敬业,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用科学的人生观引导学生,用博大的爱心关怀学生,用精湛的学识教育学生,用健全的人格熏陶学生,用良好的形象影响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书育人。各单位要把“爱心与责任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使师德建设工作的考核有抓手、有依据。各单位每学期要至少组织一次以爱心与责任活动为重点的主题系列教育活动。

3.以典型培育为重点,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各单位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宣传阵地,通过多种渠道和载体,广泛开展多样化的、寓意深刻的、有声有色的,有利于促进师德认知、激发师德情感、培养良好师德行为习惯的创造性教育活动,增强师德教育的生动性、实效性。要加强师德建设的正面宣传和教育引导,开展主题性系列报道、先进人物专访、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征集和评选活动,为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社会对教师队伍的认同度和美誉度。各单位都要努力挖掘培树本单位的先进典型。

为确保师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各单位都要认真制定师德建设实施方案,做到时间安排、教育内容、考核方式、活动效果四落实。

(二)建立制度,切实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1.建立家教申报制度。教师不得从事有偿家教,不得外出有偿兼课。在家辅导亲友子女不得收取任何费用,辅导前向学校申报,得到同意后方可进行。如擅自外出有偿兼课、在家辅导学生收授财物、没有履行申报手续的,一律视为有偿家教,查实后视情节轻重予以严肃处理,其师德考核直接认定为不合格,在年终考核、晋级、评优中将采取一票否决制。

2.建立谈话制度。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要定期和教师开展谈话活动,具体要做到“四必谈”:一是新教师必谈,讲解师德规范,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引导他们从工作第一天起就立志做一名师德高尚、群众满意的优秀教师;二是问题教师必谈,对政治思想觉悟不高的教师,对学生有意见、家长有反映、社会有非议的教师,要及时找其谈话,帮助他们自我反省,责成他们自我整改,帮助他们提升思想觉悟;三是优秀教师必谈,总结优秀教师的工作经验、感人事迹、可贵精神,树立师德建设的典型,为本校教师提供学习的榜样;四是党员教师和入党积极分子必谈,要求党员教师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党员先进性,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问题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教师,由教育局主管负责科室对其进行诫勉谈话。

3.建立随机督查制度。各单位要通过面向社会公开师德举报电话,自觉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监督,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师德建设监督网络,及时把握每位教师师德师风情况。要设立师德师风意见箱,进一步畅通信息沟通渠道。教育局每学期组织专项督查,对检查结果进行认真梳理,对师德失范行为进行通报,对违规违纪行为进行处理,对师德工作进行调研和指导。各学校每学年至少组织一次学生评教师、家长评学校、教师评班子活动,留存完整的档案资料,以备检查、分析、研究师德建设工作之需。

(三)完善机制,确保教师队伍持续稳定发展。

1.完善领导机制。各单位要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把师德建设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全过程。各单位要成立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党政工团等有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师德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同志要深入教师,深入学生,分析师德现状,提出工作措施,解决实际问题;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做好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工会、共青团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教活动,营造教师爱岗敬业、爱生乐教的良好氛围,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完善考核机制。各单位要结合教师学考核工作,把师德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坚持教育为主、重在规范、客观公正、民主公开、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原则,采用领导考核与教师考核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年终考核与日常督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个人自评、学生评议、教师互评,由学校师德考核小组综合评分,确定师德考核等次,并进行校内公示。

3.完善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教育局加大力度表彰奖励师德高尚的教师和师德建设工作成绩显著的学校,每两年表彰一次并适当提高表彰比例。对检查中发现的师德考核工作不力、师德师风不正的学校进行通报批评,取消学校评优评先等资格,并追究学校负责人责任;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综合考核没有评为“合格”以上等次,不得申报高一级教师职务,不得参与评优奖励和派出进修学习;严格落实教育局教师“八项要求”和“五项承诺”,对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教师,视情节进行行政处分、调整岗位、校内待岗、解聘教师职务,直至取消教师资格。

4.完善培训机制。建立健全岗前、岗位相结合,职前、职中一体化的师德教育培训机制,进一步完善新教师入门指导制度和教师专业水平测试制度,努力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机制,使师德培训制度化、规范化,为师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四、切实加强对师德建设的领导

(一)高度重视。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师德建设,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事关教育形象和工作全局的大事,纳入工作总体规划,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学校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师德建设,制定操作性强、科学严谨的学校师德考核评价体系。要切实把师德建设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开展以师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教师轮训,并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二)加强领导。教育局将建立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全县师德建设工作,各学校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保证师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关方面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篇6: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师德建设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粤发[2005]12号)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确保我校顺利完成国家示范校各项建设任务,现就加强我校学风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1.学风建设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环节。学风是学校办学理念、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思想品质、学习精神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优良的学风是保证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学风建设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永恒主题。

2.加强学风建设也是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重要内容。目前,学校绝大多数学生的学风状况是好的,学习目标明确,态度端正,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刻苦学习。但是,在学风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少数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学习缺乏动力,学习目的不明确;少数学生还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学习自觉性、积极性还不够高;少数学生纪律观念淡薄,课堂纪律松散,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时有发生,考试作弊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建设国家示范校的要求存在很

度。

6.加强课堂管理,以教风促学风。任课教师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主动参与学风建设,积极维护课堂的教学秩序,对迟到、旷课、早退、课堂纪律松散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要移交学生管理部门依照有关学生管理规定给予一定的纪律处分。

7.严肃考风考纪,以考风促学风。在深化考试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大力加强考风建设,把考风建设与学生职业素质训导、诚信教育结合起来,贯穿于学风建设的全过程。在严格考试纪律的基础上,实行学生拒绝作弊个人承诺制,以以学生的庄严承诺来体现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

8.不断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以班风促学风。设立“创建好班级”基金,继续实施“创建好班级”工程,把校院两级学风督查考评结果、英语二级(四级)通过率、技能证书获取率等纳入评选指标体系,掀起“比、学、赶、帮、超”的学习热潮。继续深入开展“学习一帮一”活动,促进结对帮扶活动的制度化、经常化,绝不让一个学习后进同学掉队,让互帮互助在班集体中蔚然成风。积极实施周末留校自修计划,大力倡导成立周末留校自修小组,以班集体的力量促进周末自修的常态化。

9.大力加强宿舍文化建设,以宿风促学风。继续开展星级公寓评比,加大党员示范公寓建设力度,举办好一年一度的宿舍文化节,努力打造安全、文明、卫生、有序、和谐的学生生活园区,为学生更好地休息和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组建宿风党员督查队,积极主动地做沉迷于网络游戏、上网聊天等娱乐性活动同学的思想工作,大力推进学习型公寓、学习型社区的建设。

经验和学习方法,以先进典型来带动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13.不断完善学风激励机制。要对当前奖学金评比办法进行修订,使之更加完善。完善和落实各级各类学风建设先进集体和个人奖励制度,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每年评选出特级、校级、院级学习标兵若干名,给予嘉奖,组建学生标兵先进事迹报告团,大力宣传学习标兵的先进事迹,在学生中掀起“学习标兵、争当标兵、赶超标兵”的热潮,切实发挥学生标兵的正面激励和导向作用。

14.加强领导,在全校形成齐抓共管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全校上下配合,齐抓共管。各学院要把学风建设作为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为全校学生的学习、成长、成才服务,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学风建设的具体落实方案和措施,组织实施。

上一篇:九年级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教案讲解下一篇:教研员优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