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层信访不信法现象

2024-05-05

论基层信访不信法现象(精选3篇)

篇1:论基层信访不信法现象

“信访不信法”是一种不正常现象,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信访不信法”现象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不可忽视。当“信访不信法”的现象和意识大行其道之后,通过信访实现诉求的情况就会大量出现,更多的公共资源将被占用,规则遭到破坏,有的访民甚至滥用权利,要挟公权,形成另一种不平等,必然会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局面。

“信访不信法”是当前社会

生活中的一种客观现实存在,我们应当理性对待这一现象。“信访不信法”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政府官员、司法官员不作为或乱作为,行政、司法过程本身存在的诸多不足,信访、领导批示可以迅速解决问题也是群众“信访不信法”的重要原因。

笔者认为,当前要缓解基层“信访不信法”现象最根本的出路在于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努力建设法治国家,将各类矛盾纠纷的解决逐步引导到法治轨道上来。

一是要依法行政,增强政府的公信力,从源头上化解信访压力。必须坚持强化政府责任,依法行政,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才能避免和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一个法治社会,需要具备完善的法治制度,一个廉洁的法治政府,要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行政行为监督机制,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二是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的权威性,争取当事人由信访向信法转变。司法权威的树立,最关键的是司法裁决的终局性应得到肯定和尊重。首先在案件的办理中必须遵循法律规定,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彰显法律的公平、公正;其次,案件的裁决结果应当得到双方当事人、有关部门和人员以及司法机关自己的尊重,确保司法裁决的终局性。再者,正确的司法裁决一定要加大执行力度,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最终受到法律的维护和保障。唯有公正方可树立司法权威,群众普遍会认识到“法”比“访”更可信,更可依,“信访不信法”的现象必然会减少。三是要反腐倡廉,确保权力的廉洁性,努力实现领导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政府和司法机关都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干部自身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努力保持干部队伍纯洁,对于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提高司法的权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自觉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廉洁教育,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变“信访”为“信法”不是一朝一夕便的事,在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反腐倡廉,提高国家机关的公信力,是消除产生“信访不信法”意识和现象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推动国家的法治进程,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安居乐业。

篇2:论基层信访不信法现象

“人不伤心不落泪,人无难事不上访”对于当今很多群众来说,遇到了难以解决的困难,上访是他们的希望所在。但上访之后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的情况常常出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上访群众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应该由哪个部门解决,只好一窝蜂往信访部门挤。信访部门受理后,几经周转,延长了事情的解决时间。群众焦急难耐,必然反复上访,越级上访。甚至出现有理无序违法上访或无理违法取闹的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凸显,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主要矛盾纠纷。特别是征地拆迁补偿、相邻关系等成为新一轮影响农村稳定的一大障碍,对于这些矛盾纠纷解决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党委政府在群众中中间的威信。解决好了,群众自然理解支持政府工作,解决不好了,群众与政府直接对立,对政府的工作不予配合,甚至予以千方百计予以阻挠。而不能正确对待处理自己的矛盾,不能正确应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到处上访,省州市领导写信留言,诉说自己的问题,甚至不计代价进京上访。

近年来,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利益关系的进一步调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显露,一些因新的利益关系所产生的矛盾通过信访这个社会问

题的“晴雨表”显现出来。纠其群众愿意信“访”,而不愿信“法”的真正原因在于:

一、群众认识存在误区。1.由于群众文化素质层次不齐,对于处理问题上存在千奇百怪的办法,有打官司的,也有给领导写信的,甚至还有赴京上访的。对于领导的批示,群众认为有了领导批示,下面的工作人员才严格按规定办事,没有领导的批示就简单的认为他的问题没人管,问题也没有解决无望。很巧的是真有这样的事。兰州市榆中县小康营乡杨玉明女儿不能上学的事,杨玉明不知跑了多少回,就是解决不了,而就在榆中县县委书记在公开大接访中,了解道小康营乡杨玉明女儿不能上学的情况后,当即指示县教育局,全额免除杨玉明女儿高中阶段的所有学费,同时责成县民政局给予杨家一定的困难救助。这就是典型的领导知道了,信访问题有人管了,问题也得到解决的案例。2.缺乏依法办事能力。有些群众抓住了两道干部的心理弱点,把自己的问题故意闹大,但我们有些领导害怕上级领导知道,对明显违背原则和政策的当事人,就不计后果的息事宁人,而这就是一部分调皮户、难缠户从中占到了占便宜。在利益面前,你叫群众怎么信“法”呢?

二、司法程序周期长,群众不愿陷入打官司泥潭,认为信访渠道解决问题快。在我们城郊镇来说,我镇群众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群众有了难心事,自己没有注意,到处乱告状、上访,而群众很少把自己的矛盾纠纷起诉到法院,我们知道一件普通民事案件法院受理后在6个月内才作出一审判决,当事人不服,还要进行二审,还要经过3个月才能拿到最终判决,对于老百姓来说,一件简单的民事案件经过6个月,才能拿到一审判决,对他们来说,时间太长,力不从心。这也是群众不愿意交到法院,而愿意进行上访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信访不受任何限制,不付费用。但打一场官司,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这样的费用,对相当一部分还不富裕的农民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法律手续对于农民来说,又显得比较繁杂,还难执行。而上访一般花费较少,而且“操作”方便,有时“上访”到一位领导人,一个“批示”就解决了问题。这样,既经济又实惠,因而不少农民也就选择上访。

四、群众缺乏对基层干部的信任。我们有些干部作风粗暴简单。工作缺乏公平、公正意识,对群众的问题缺乏耐心,三言两语就打发了。对群众工作浮、懒、散,迟迟不予解决、不办事。甚至有些干部拿了群众好处乱办事。这又是群众信“访”不信“法”的又一重要原因。

稳定的局面、安定的环境,直接关系到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序进行以及各项社会活动蓬勃开展。但是日渐快速发展的社会与农民群众落后的文化素质极不相适应。要想彻底根治群众信“访”不信“法”症结,需

重点做好:

一、农民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1.引导农民群众消除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彻底消除群众认识上的盲区,认为对簿公堂影响不好,找政府解决是大家在思想上、情感上都能接受的方式。多深入基层体察明清,站在群众的角度上多进行一些换位思考。相信我们的问题会有两外不同的两种结局。2.对农民群众进行维权意识和政策、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教育群众遇事通过正当的方式,合理的渠道解决。利益一旦受侵,都要通过正常渠道、途径解决。不要随便就上访。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司法途径解决。3.严格按制度办事。对于少数村民受利益驱动,组织策划群众上访,煽动群众闹事,以便自己从中获利德严格按规定制度办,坚决抵制闹事者从中获得任何好处利益。

二、干部依法办事水平有待提高。一是部分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加强信访工作在全党工作大局中的地位认识,摆正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增强群众观念,多为民请命办事,对信访工作做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出现问题,不能一推了之。二是干部能力水平欠缺。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干部依法行政意识淡薄,政策观念差,不能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局面,真正遇到难题,能讲政策,说道理,拿不出新招,调解处理起来比较周全,真真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三、进一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切实加强基层组织浮、懒、散的问题。在我们基层有些干部服务群众能力差,矛盾

纠纷的排查调处不及时,甚至还存在拖延、推诿和踢皮球现象。群众反映不通畅,矛盾久拖不决,产生越级上访和聚众上访等问题。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有专人负责,接待答复群众来信来访。

四、设立信访接待日。有些群众只相信领导,缺乏对一般干部的信任,领导的答复比较可信,把自己的事非要让领导知道。要认真破解这个难题,建议镇上应设立党委政府一把手接待日,对于一些无法解决的矛盾纠纷由领导亲自答复彻底消除群众的顾虑,根治群众没有希望的事还要抱着希望到处告的局面。

五、法制环境有待改善。一些群众的合理诉求,可以选择诉讼渠道,也可选择信访途径。要让群众不去信访,拿起法律去维护自己的权益,除非向信访不收任何费用、并且问题几天就解决了。因此在对于群众信访问题上政府出台一些诉讼费用减免政策。必要时有些案件可以由信访部门直接转交司法机关进行调查裁决。

信访是体察民情民心、观察社情民意的窗口,更是加强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具体到国家机关来说,信访工作是我们倾听人民群众呼声、了解人民群众需求、征求人民群众意见、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增进人民群众理解的重要渠道。做好信访工作,对于我们增强执法为民思想,树立自身良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新形势下,农村信访工作主要面临诸多的问题。如何掌握信访工作的主动权,把握和

篇3:琼瑶维权为何“信访不信法”

其实,如果大家换个角度看的话,又不难理解琼瑶的选择。正如曾经打过大量版权官司的律师朱立新告诉记者,侵犯著作权属于民事纠纷,认定特别麻烦,“若按照正常的申诉流程,一般到一审都需要6个月,此时《宫锁连城》早已播完了”。一位资深制作人则坦言,这种情节构思上的类似很难被界定为抄袭,“把背景换掉,只扒人物关系,桥段来回拼贴,不做连续的拷贝。这样的事在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经常发生,向好莱坞扒桥段。”

《宫锁连城》究竟有没有抄袭《梅花烙》,不仅很难下结论,而且细究起来也不现实。毕竟,作品雷同的现象在影视界比比皆是,还没有什么标准能用来衡量谁抄袭了谁。面对琼瑶和网友的质疑,当事人于正表示“绝对只是一次巧合和误伤”。既然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说法,那我们就先将抄袭与否放在一边吧。现在的问题是,就算没有抄袭,《宫锁连城》与《梅花烙》在主线、支线、主情节等方面如此的雷同,又有意思吗?

上一篇:三篇范文行天下议论文下一篇:报关员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