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清玄作品有感

2024-05-16

读林清玄作品有感(精选6篇)

篇1:读林清玄作品有感

读林清玄作品有感

林清玄(1953—?),笔名秦情,林打开,名字来源:清而不玄。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

一、小学初读林清玄:

记得小学最早接触林清玄的作品是收录于语文课本里的《和时间赛跑》和《桃花心木》,那时还懵懵懂懂的,书中所寓含的道理在老师的引导下还是能明白的。其文字通俗易懂,文风清新淡雅,底蕴深厚,善于营造一个故事氛围引导读者入境,到结尾笔锋一转,夹叙夹议,书中的道理便深刻地印于脑海中。在小学,涉猎不深,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的《桃花心木》。联系现今,我从小到大都生活在爸爸妈妈身边,得到了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不过人大了免不了单飞的的时候。在大学,强调的是学习自主,生活自立,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自己的平台。桃花心木只有学会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才经得起风吹雨打,茁壮生长;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只有多动手、多思考,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将来才能更好地在以后不确定的社会环境中生存。

二、高中略读林清玄

高中自有闲暇时,闲来无事,便有目的的买了本《林清玄散文集》阅读。在小学的基础上,对他的又有不同的感受。简单平实的生活故事,蕴含着细腻的情感,几句平淡的话语,却在不经意间让人深思人生道理。读林清玄的文章,我觉得就像沸水中的茶叶,先是浮浮沉沉不安定,最后茶叶吸收了水分,慢慢沉淀,变得丰润而自信,并且把无色无味的水变成了一锅香茶。

在书中有太多脍炙人口的名言,最激励人心的一句话便是:“山谷的最低点正是山的起点,许多走进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来,正是他们停住双脚,蹲在山谷烦恼哭泣的缘故”。我们人生确实有许多“低谷”,这是避免不掉的,我们要适应自己不是“第一”的日子。无数的“低谷”可能使我们在挫败中流泪,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山的明媚就在山的顶点,我们需要做的是整理一下心情重新攀登,坚持不懈、努力追求,人生才会一片春光灿烂。

三、大学再读林清玄 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再读,又有新的感受体会。林清玄作品里,不乏亲情,乡情,以及他对人生的见解等等。譬如他写到浴着光辉的母亲,就是一句宝贝不怕,便透露出一个母亲对孩子无限的关怀。某些感动就是从这些细枝末节衍生出来的,不必轰轰烈烈,就是那么一句话,但却实实在在。作者的眼睛就是如此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被人遗忘的点点滴滴,在他的笔下重现,带给人真实的触动。对于人生的见解,作者的人生观念是不去追求虚茫的物质条件,只要每天都有一点甜美,有一点幸福的感情,就很好了。当心静的时候,想想每天发生的幸福的事情,哪怕你只有在某一时刻感受到了,那就是幸福。

四、结语

读林清玄作品,会让我们看清很多事情,会让我们变得坦然。其文,清幽而大气,恬淡自然,散发着宗教气息,包含了浓浓的佛教禅理,对人生有着深刻的认识。看完之后,感觉心慢慢地沉淀下来,静静感受着心灵与生命的美好。其短小精悍的哲理小品总令人讶然,那些普通平常的生活景象、社会百态竟蕴涵有如

此深刻细微的生命哲理!似一位得道高僧在轻解禅道,一语中的,总令我如醍醐灌顶,幡然醒悟,于是,对生命,有了更透彻明了的理解。

篇2:读林清玄作品有感

这是我最喜欢的散文诗,出自林清玄的《芒花季节》。

小时候家里长辈喜欢买《读者》,我也就有幸从不大的版面中读得他的文字,当时只感觉他文如其名,清、玄,给人以清新雅静、纯真恬淡的感觉,原来命运早就在不经意之中,就为他埋好了人生的伏笔……

清新淡雅又蕴含哲理,无意中,我就喜欢上了这样的文字。后来长大了,又更喜欢他在雅致的文字中流露的丝丝禅意。不急不缓地读着,我虽不懂得什么是开悟,但生活却需要这一种特殊的情愫。

后来有看到过书封上先生的照片,他的外表也许与他的文章不相称,没有玉树临风的儒雅,没有月朗清风的洒脱不羁……可是,他的心是柔软的,他的眼是冷寂的,所以他的内心清明高洁。

后来再想走近他时,却发现他已远去,月光相伴,诗酒同行。生命的历程就像是写在水上的字,顺流而下,想回头寻找的时候总是失去了痕迹。他走了,那个“文如流水,语似冬阳”的人在一年前就离开了。试问,这世间有谁会如他一般活得潇洒自在?他曾说过,人间最美的境界,是清欢。

说到清欢,在我看来是生命的减法,在我们舍弃了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绑,回到最单纯的欢喜之中,是生命里最有滋味的情景。

他就这样把简单、通透的美融入到了涓涓文字之中,洗涤着我们的心灵。他也用一生践行着简单豁达、用心生活的人生哲学,给予我们感动与温柔的力量。他用文字唤起沉睡着的心,带着无数人去发现人世间的美丽。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个动人的微笑,一句温情的话语,皆能有令人感动之处。

我认为我走近了他,读过他的许多篇散文,我也渐渐体会到了一种平静,一种安稳满足的幸福感。我不再因为一些浮浅的虚名、一些虚妄的争执,而心烦意乱。我学会了平静下来,我学会了不再去花费时间去追逐一些昙花一现的荣耀,而是静下来提升自己。

篇3:读林清玄作品有感

中国当代油画的形态大致上可分为两种,一类趋向传统形态,另一类趋向当代艺术形态。前者往往是叙事为主的写实油画,后者是研究形式语言,或是表达一种观念的抽象油画。而石黄海先生的油画艺术,就介于这两者之间,在似与不似之间。在对西方油画的不断学习中,石黄海将中国绘画的意境之美与西方油画色彩的艺术精神糅合为一,从写境之实到造境之虚,其作品通过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艺术手法营造出了一种韵味十足的诗意意境。将“不似之似”这种东方特有的绘画语言,融入西方油画中,抒写着独特之美。

2. 石黄海创作中

石员外行乐图之容庐集金(局部)

石员外行乐图之容庐集金(局部)

不似之似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美学范畴,是中国画重神似、重情义两种艺术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最早提出不似之似理论的是明初以画竹闻名的王绂,他在《书画传习录》中说:“今人或寥寥数笔,自矜高简,或重床叠屋,一味颟琐,动曰‘不求形似’。岂知古人所云‘不求形似’者,不似之似也。”这段话就活画出某些人的耍滑头的便宜主义行为,不劳而获的偷懒欲望,这虽非当下之言,但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先贤穿透时空先知先觉的能力。

石黄海的绘画作品,在对自然客观刻画的同时,更看重的是在自然中用心感悟自身、与天地沟通的一种思维,于是自然中物象的具象写实也就受到了抑制,而再现的物象不仅仅有了高度概括的客观自然的特征,更是融合了其主观意识的表达,表现出的意象性形式更自然、真切、动人。这种意象表达既不同于具象,又不同于抽象;既是具象的含蓄的表达,又是抽象的具象化;有时候是“似与不似”的和谐,有时候又是“不似之似”的意境。

在石黄海近期的艺术创作中,我们可以明确地感受到“不似之似”的独特之美。在《石员外行乐图之容庐集金》这幅作品中,石黄海将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油画同时糅合于日本金屏之上,融合了宋人的《荷塘纳凉图》描绘出了一幅石员外“雅赏”之景。画面中,石员外悠然地倚靠于凳椅之上,看着两位奴仆陆陆续续摆放出来借这青山绿水坡地晒晒的所藏之物,似在露出满足之感。这种青山绿水的“虚”景与所晒青铜器的“实”景相结合,巧妙地将心中之情与眼中之景统一起来,给整个画面造成了强烈的空间美、动态美、传神美,给人以最大的真实感和自然感。同时金屏这一特殊材质也使得整个画面有一种闲适荣祥之气。由此也可看出,石黄海对于所收藏之物的喜爱。

1. 青铜,110cm×70cm

2. 新创雪景立鹤图,120cm×90cm

石黄海对于青铜器皿的喜爱之情同样也体现在《青铜·羊》中,这幅作品是今年年初时石黄海的应时之作,描绘了六件与羊有关的青铜器,并为其一一作了介绍,让观者在欣赏的同时又可增长知识。整个画面采用了最为普遍的三角形构图,器皿造型精准、色调真实,画面整体上处理得都非常通透干净,具有表现力。石黄海的这幅作品可以说是其心灵与器皿碰撞产生的“迹画”,带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和痕迹,同时配以书法,正映证“书画同源”,画中题字,使书画汇合成一个艺术整体,给人以更加丰富的美的享受。

而石黄海的另一幅作品《新创雪景立鹤图》则是将清代画家沈铨的《雪蕉立鹤图》与实景相结合,以油画的形式将其描绘出来,似是模仿又似写实,虚虚实实,用石黄海的话来说,真真是美不胜收。沈铨的《雪蕉立鹤图》,整幅作品构图平稳严谨,赋色明艳。芭蕉与仙鹤高低呼应,设色古朴雅致。仙鹤回头顾盼,神态悠然,姿态生动,极为传神。

石黄海的作品似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面中一只仙鹤站立在芭蕉旁,身上片片洁白的羽毛,勾勒细腻,羽色素朴纯洁,腹羽丰满,背羽如雪,足和喙刻画得十分逼真、细腻,体态飘逸雅致,栩栩如生。其旁边的芭蕉,显现出岁月的悠远与苍茫,蕉叶上留出的白边表现雪,暗处又增加些许的绿,似乎在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芭蕉后的松树和下面的点点梅花像在映衬着这个事实,就连湖面也是被满满的绿所覆盖,远处的枯枝与近处茂盛的松树形成对比,似乎在述说着:春天已渐渐逼近,冬天在慢慢地离开。整幅作品被一片青色所笼罩,冷气中透露着一丝暖意,画面敷色浓艳,注重渲染,流溢出清新之气,这应该是石黄海细心观察生活的结果。

3. 青铜·羊,120cm×90cm

《新创雪景立鹤图》这幅画中所运用的色彩,体现了石黄海“以意赋彩”的色彩观,对于自然物象的物理色彩,并不是盲目服从,而是突破了色彩对形的依附,从而解放了色彩,使其独立性得以自由的发挥。“绘画中兴之所致的色彩表现往往突破了形的界限,形与形之间常常因色的表现需要而牵连、交错、模糊以至不知形之所以,使色彩构成对形的吸收、消融而突出色的表现效果”,而由此产生的“似与不似之间”的现实距离感散发出了一种朦胧而悠长的东方意味。这也体现了东方的美学精神与西方现代艺术巧妙融合之境。

作为收藏家,石黄海是成功的,不仅仅在于他收藏的数量多,而在于他对收藏的尊重与严谨,更重要的是他这种愿意与人分享的精神。去年,在安徽博物院筹备一个以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战争为主题的纪念展览时侯,石黄海先生及夫人乐田谷女士将潜心收集的关于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相关文献、照片等230余件无偿捐赠。这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精神,不由地让我对石黄海先生肃然起敬。

作为艺术家,石黄海也是成功的,不是说其作品造型的准确性,而是艺术的再创造与人文情怀的融合。石黄海在创作中不自觉地追求“从客观形象到艺术境界之间,亦即‘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之间,有时是非常非常之遥远,有时又只毫厘之差”的不似之似的意境,并将“似与不似之间”的中国朦胧意象融入画面,体现了石黄海内心精神的自然而然。

篇4:读林清玄作品有感

恬淡自然,蕴含佛理,是林清玄散文的最大特色。他的文章犹如远方走来的一位女子,初时,不能让人有惊艳之感,再看,就如一道山泉,缓缓地向我们的心中渗透。他的文字犹如一股真淳的凉风,读完之后,能让人心静如水。像他这样的智慧清新的散文,在当今的文坛并不多见。他所主张的人心应“如水”、“如镜”,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对洗涤人心灵,开启人性的灵智很有益处。

读林清玄会让我们看清很多事物,会让我们变得坦然。他的文字有种淡淡的香,看完之后会使人懂得感恩与向善,常常与他一起进入那富有禅意的世界。以他的散文净化自己的心灵,可以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他别样的文字,犹如混沌人世间的一片净土,带着莲花般的馨香。

林清玄的文章,小故事里有大智慧,平淡而隽永,轻松自然,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往往以最细腻的情感把你打动,值得一遍遍地去回味。

链接中考

《心灵上的百合花》(2004年重庆市)(2006年安徽省课改区);《梅香》(2005年重庆市);《好雪片片》(2006年浙江省温州市);《生命的化妆》(2007年四川省广安市)(2008年江苏省镇江市);《红心番薯》(2008年山东省威海市);《黑暗的剪影》(2008年北京市密云县)

桃花心木

林清玄

乡下,老家前面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林场的桃花心木已是高达数丈的成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高大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不同的是,这是旱地,不是水田。

树苗种下以后,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也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种了桃花心木苗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感到愈来愈奇怪。更奇怪的是,有的桃花心木苗有时就莫名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补种。我起先以为他太懒,隔那么久才为树浇水。但是,懒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后来我以为他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的人怎么可能行事那么从从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是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应该不会这么容易就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保收。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很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只要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都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生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底,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可以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

他的话,使我非常感动,想到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比较经得起生命的考验。因为在不确定中,我们会养成独立自主的心,不会依赖。在不确定中,我们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生命的法则不可能那么固定、那么完美,因为固定和完美的法则就会养成机械式的状态,机械的状态正是通向枯萎、通向死亡的路。

当我听过种树人关于种树的哲学后,每天走过桃花心木苗时,内心总会有些东西被触动,这些树苗正努力面对不确定的风雨,努力学习如何才能找到充足的水源,如何在阳光中呼吸,一旦它学会了这些本事,百年的基业也就奠定了。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样高,是那么优雅而自在。宣告着自主的生命。

种树的人不再来,桃花心木也不再会枯萎了。

(选自《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08年第11期)

浅析深想

这篇文章主要写作者乡下老家屋旁,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种树人育苗却没有规律,作者感到很奇怪。后来,作者从种树人的话中,明白了这样做的目的:让树木克服依赖心理,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从而长成百年大树。作者从中感悟到一个育人的道理:人只有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生活,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主动地锻炼自己的意志,才能学会独立自主地生活,健康地成长。本文采用由物及人的手法,道理深刻,给人启迪。

且读且思

1.种树人育苗没有规律,作者感到很“奇怪”,种树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2.当作者听完种树人关于种树的哲学后非常感动,为什么?

3.生活中,有许多人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在挫折中奋发努力,取得了辉煌。请举例说明。

4.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作为家长和老师应如何教育温室中生长的孩子们。

鞋匠与总统

林清玄

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林肯,在他当选总统那一刻,整个参议院的议员都感到尴尬,因为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

当时美国的参议员大部分出身望族,被认为是上流、优越的人,从未料到要面对的总统是一个卑微的鞋匠的儿子。

于是,林肯首度在参议院演说之前,就有参议员计划要羞辱他。

在林肯站上演讲台的时候,有一位态度傲慢的参议员站起来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为自己虽然不能打败林肯却能羞辱他而开怀不已。

林肯等到大家的笑声歇止,他说:“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做得那么好。”

参议院陷入一片静默里,林肯转头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是我从小就跟随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

然后他对所有的参议员说:“对参议院里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我无法像他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声全部化成赞叹的掌声。

林肯没有成为伟大的鞋匠,但成为了伟大的总统。他被认为最伟大的特质,正是他永远不忘记自己是鞋匠的儿子,并引以为荣。

当六祖慧能去拜见五祖弘忍的时候,弘忍问他说:“你是哪里人?来我这儿求什么东西呢?”

六祖说:“我是岭南人,只求向你学习佛法。”

弘忍笑说:“你是岭南人,又是没有受过教化的蛮人,怎么能成佛呢?”

慧能说:“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却没有南北的差异。蛮人的身份与和尚的身份虽然不同,佛性究竟有何差别呢?”

弘忍暗中赏识,最后终于把衣钵传给这位岭南来的蛮子,自幼丧父的樵夫。

批评、讪笑、毁谤的石头,有时正是通向自信、潇洒、自由的台阶。

那些没有被嘲笑与批评的黑暗所包围过的人,就永远无法在心里点起一盏长明之灯。

(选自《报刊荟萃》2009年第1期)

心灵花开

林肯出身地位低下,父亲是个卑微的鞋匠。面对态度傲慢、自恃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人”的嘲讽,林肯凭借自己的智慧,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同样,六祖慧能面对五祖弘忍的质问,不卑不亢,昂起自尊自信的头颅,也是值得我们赞赏的。本文通过这两人的事例告诉我们:批评、讪笑、毁谤的石头,有时正是通向自信、潇洒、自由的台阶的道理;同时也告诉我们普通的人应该有一颗伟大的心。

且读且思

1.议员们的心态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2.林肯是怎样回应参议员们的嘲笑的?其高明之处在哪里?

3.文章写六祖慧能拜见五祖弘忍时两人的对话有何用意?

木鱼馄饨

林清玄

冬季里的一天,天空中飘着无力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使人觉得格外空灵,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所在。

那木鱼声敲得十分沉重有力,从满天的雨丝里飞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地穿过巷子,远远地,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地从巷子那一头走来。摊车上挂着一盏小灯,随着道路的起伏,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一走近,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敲奏木鱼,他的回答竟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于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大众生活的工具。

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于是我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亚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时候,远远听到他的木鱼声,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馄饨,才继续我未完的工作。

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作为卖馄饨的信号是别具匠心的。

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至于吵醒熟睡的人们的工具,而且在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一样大声叫嚷,他觉得有失尊严。最后他选择了木鱼——既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卖声,又不至于打断熟睡者的美梦。木鱼就是木鱼,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它,仍旧有它的可爱之处,即使是用在一个馄饨摊子上。

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和他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经成为那一带夜生活中尽人皆知的人物,他显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里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叫卖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对他,对吃馄饨的人来说,都已成为生活里的一部分。

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可是老人已经完全忘记我了。我想,岁月于他只是云淡风轻的一串声音吧。我站在巷口,看他缓缓推走小小的摊车,消失在巷子的转角。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未睡者的心灵。

(选自《读者》2008年第7期)

禅心禅意

本文写一位以敲木鱼为号卖馄饨的老人,把木鱼当作生活工具的事,赞美了充实人世的生活之美。佛的空无变成一份实在。这位卖馄饨的老人选择木鱼的理由让作者明白:“木鱼总是木鱼,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它,它仍旧有它的可爱处,即使是用在一个馄饨摊子上。”这木鱼馄饨让他明白,“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佛心原本是在我们心里的。作者就是通过对这些带着禅心的小人物的刻画,把智慧和宁静传达给读者的。

且读且思

1.将标题“木鱼馄饨”改为“卖馄饨的老人”好不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2.“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作为卖馄饨的信号是别具匠心的。”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其“别具匠心”?

3.请简要说说文中“木鱼对他,对吃馄饨的人来说,都已成为生活里的一部分”一句的含义。

篇5:读《林清玄散文》有感

别样的相逢,善意的笑,提着喇叭的老者与作者喝酒闲聊。在旁人看来,这无非是一件令人惬意的事情。谈笑间,老人提起了他难以忘怀的过去,出人意料的是,作者与老者竟是同乡。感慨间,作者借过喇叭,吹出一曲淡淡的乡愁。平凡的生活中苦乐交织,带给人无穷的回味。告别老人,又是一个新的故事,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丰富多彩的故事中。即使是一个小小的乞者也能够带给作者深思。每当作者回忆起小时候的点点滴滴,就会想起自己最喜爱的一篇佛经。宗教并不全是迷信,有时也会带给人灵魂的洗礼,启示人们世间的真谛。字里行间,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体现了真情的流露,时间的变迁。一个个富含哲理的小故事,连同着作者的亲身经历,看似深奥,又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它们纵横交错地穿插着作者的记忆,在脑海中隐约可见。曾经的记忆渐渐拼凑成一副副动人的画卷,往事如流水般涌现出来,是那么清澈、透明。

当清晨的第一抹�光照射大地,当一天的劳动将要开始,作者的心头总会涌过一丝喜悦的情感。劳动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可以让我们在其中收获一些意外的惊喜,丰富我们的课外生活。一些顽强的植物总会在寒冷的冬天里,静静的等待着春天的降临,等待着冲出土壤的时刻。那时,已经是生机盎然的春天了。然而到了秋天,山上的芒花,一夜之间竟染满了山坡,优美的山间景色令人流连忘返,丝毫不输春天的生机。植物的博大精深,还 需要我们细细去参透,去领悟。它们有各自的特性,酸甜苦辣影响着它们在人们口中所谓的“美味”,偶尔有些还 会散发出淡淡的清香,陶冶人们的情操。生命的进程不一定是平淡无奇的,只要我们有愿望,有理想,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就一定会发现一些有意义的事,值得我们去回味,去享受它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快乐。

三生石的故事甚是感人,并流传的很广。这种轮回的故事,对于人们来说,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的。所以它成为了中国的一块非常有名的石头,据说还 有很多典故就是在这里诞生的。除了关于轮回的故事,还 有许多民间传说也是被人们广为流传的,这些故事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想象力。在作者精心营造的氛围下,这些故事变得更加生动,更能带给人美好的遐想。用指尖轻轻翻过柔软的纸,不忍破坏如此美好的意境。于是看的更加认真,更加仔细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佛寺里的生活那么的有意思,怪不得作者要住在佛寺里。其实寺庙里那种清静悠闲的生活,也是我所向往的,只可惜没能去尝试一下。如果有这样的一次机会,我一定要像作者一样去好好清静一番,忘掉尘世的喧嚣。

两个香甜可口的红心番薯,勾起了作者幼时的回忆。每当作者抱怨每天都吃番薯时,他的父亲就会激动的说起少年时的往事,说多了,在作者心中就成为了一种“番薯训诫”。这或许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子女的方式吧。正是因为有一段这样的童年,作者在以后的日子里才会留意番薯的踪迹。这份珍贵的回忆伴随着红心番薯带给作者的感触,深深的`埋藏在作者的内心世界里。作者的弟弟与作者有着相同的容颜,但是个性却截然不同。直到有一天,作者亲眼目睹弟弟的死亡,那天,作者伤心至极。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弟弟离开了,作者强烈的惦怀着弟弟,这种思念的情感,在文章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见一斑。一株株银合欢盘踞了整个山坡,它的生命力之旺盛是令世人所惊叹的。虽然银合欢对人们来说没有多大的用处,但在作者心中,它低矮、亲切、摇曳在风里是那么好看,表达了作者对银合欢的喜爱之情。

作者去非洲旅游,看到了尼罗河畔美丽的景色。这里是作者梦想多年的地方,却让作者感到了失望,因为在他眼前出现的,是一条脏黑的河流,这条河彻底打破了我们的幻想。除此之外,作者还 去了世界各国,领略到了异国的风土人情,这些都给作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增强了我们这些读者对世界各地的了解程度。

篇6:读《林清玄散文》有感

读一个人的选集,如看一个人的人生;读一个人选集的精彩片段,犹如在踏勘着他人生的轨迹。在林清玄的文中,看到的其实是他自己的昨天在写明天,林清玄所写下的那一片篇篇优美的文章,总是与我的心同频共振。

在他笔下的字眼里,我总是能读到清清玄玄的几分奥妙,如浓浓的几分乡愁,如对红尘俗世的疲惫与厌倦;亦如对那茫茫未来的不安与彷徨……也许是隔了几十年岁月的沧桑吧!我只能读到这几分玄奇,却无法真正地去读懂它。

从《立刻完成的灵药》中,我感受到了:人的成长唯独不可缺少的便就是时间了,时间也变成了改变命运的最佳方法;我从《活的钻石》中,明白到了一切事物都重在意义,而不重在外表;我又从《生命的化妆》里,知道了最好的化妆其实就便是一个真实的自我;读《发芽的心情》我懂得了面对挫折与困难时,熬过去,便则是成功;我读《桃花心木》,又晓得了生活得靠我们自立;我又读《在梦的远方》,读到了有些梦想虽然是遥不可及,但只需要坚持,变就能成功……林清玄那一个个清丽的文字,带给了我无穷无尽的感受……

书中的一切都这么自然、宁静;亲情、爱情、友情,至淡至真。他在文章中借助佛教禅宗的顿悟、空灵,来阐述人生的价值与开掘了生命那无穷的底蕴。每一篇文章都是幽雅清韵的,如同一碗带着茗香的清茶,值得你去细细的品味。

把书放在床头,睡觉前读几篇,然后便能安然的入睡,在梦中去参悟它;在书桌前,一边喝着一杯热茶,一边读着它,让一缕清风吹进你的心房。

上一篇:游戏产品商业计划书下一篇:商务合作会议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