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个人阅读笔记

2024-04-21

堂吉诃德个人阅读笔记(共11篇)

篇1:堂吉诃德个人阅读笔记

一个拥有疯狂骑士梦的乡村富地主,带着一个纯真的梦想,一身简朴得引人发笑的戎装,一个单纯善良的侍从,踏上了困难的骑士之路。

这是西班牙最后的一个骑士。

一路上,他都被称为疯子。他没有丧气,似乎毫不知情,将现实世界中的一切魔法化。

他是以失败告终的,但我认为,他成功了。因为在他临终时,他醒悟了,骑士道应该结束了,他当初决定闯天下的决定不是对的。骑士小说也应日趋衰落,以至彻底灭亡。

我十分地感动,感动于堂吉诃德那单纯的维护和平的决心,感动于他的善良,感动于他的勇敢。

也许我永远也会铭记,堂吉诃德带我的教训与带给我的鼓励。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绪由着主人公的心情上下起伏,仿佛身临其境。它没有没有《三国演义》的震奋人心,没有《红楼梦》的千式百样。但是,它带给我的比任何一本书都多,比任何一本书都好,比任何一本书都受益。

我很深刻的一首诗上的一句话:“人世的愿望皆落空,许诺的是安逸,得到的却是阴影,尘烟和梦花”。也许,我们盼望很多东西,不过相反,我们得不到很多东西,谁也愿意人生一路顺风,但是,不免有坎坷磨难。

很多事情都不能如我们所愿,这个乡坤贵族堂吉诃德也希望自己可以平定灾难,但是,此时的他正被骑士小说的梦幻思想所感染,他带给人们与带给自己更多的是失望,困难与伤心。

他以心待人,但是又怎样呢?公爵不断地捉弄他,把他当作一个笑柄。他却不知情,依然一心一意,天真地满足人们的要求,但是总是弄巧成拙。

他没有错,书分有好书坏书,骑士小说对人们的帮助不大,反有危害;而塞万堤斯这本《堂吉诃德》就对我有很大帮助。他学习了骑士小说中那种愚昧的思想,但是他的本性是善良的,他是个大好人。

桑乔(堂吉诃德)的侍从也让我感触很深,书上的一句话:侍从比比皆是,唯他忠实无华。在磨难中,他和他的主人成为了真正的好朋友,也变的稍有文采,学会了思考问题。

篇2:堂吉诃德个人阅读笔记

理想与现实总归是有差异的,就像《堂吉诃德》这本书的主人公——堂吉诃德,正因为他分不清理想与现实,从而引发了一大堆囧事。

本书的主人公堂吉诃德迷上了骑士小说,整天幻想着自己是诱地一位除暴安良,受人尊敬的大骑士。有一天,他找来了自己祖父曾经穿过的一副已经烂得不能再烂的铠甲,又找来了几块已经生锈的铁块披在自己的一匹马驹身上,认为这是陪同他一起征战沙场的战马,他还威逼利诱地找了一位仆人,还将隔壁村当一位姑娘当做自己的意中人,开始了一场糊里糊涂的大冒险,在这些年里,他还几次险些丢掉性命,最后,她被一位同乡找来的书生扮演的白月骑士所打败,返乡回家。刚没多久,就生了一场大病,梦见了自己的经历,回头一想,实在是十分荒唐可笑。

读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如何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在我们有了一个伟大的理想时,我们要先看一下我们有没有实现这个理想的能力,如果有,我们还要看一下周围的环境容不容得下自己实现理想;如果没有,我们要通过努力来让自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当然,如果你的理想是不好的,我还是劝你不要为此努力。同时,如果你的理想是对个人有利对社会有利对国家有利的,那么你一定要努力,不然这一切都只是空话,毫无意义。另外,在现实中,如果你在那边瞎做事,你就会像堂吉诃德一样。

篇3:《暗恋者》阅读笔记

一、学而优则仕的幽灵

“学而优则仕”, 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读书人的梦想。“为仕”, 就是为官。官, 在旧时的中国, 既是权力的象征, 也是治理天下的必备要素。特别是旧时的读书人, “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这也不全是坏事, 因为他们要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梦想, 只有借助仕途, 否则是无法施展抱负的, 这种本可以理解的知识精英一类的官本位思想, 到了近现代却成了“官位———资源———享乐”的代名词。

尤其是当今社会, 权力代表着一切, 本应在象牙塔中潜心学问的教授们, 也加入到权力争夺的大军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中国的学校的官员一直以“相当于某级”而存在, 比如部级大学校长, 相当于副部级;学校内部也设置了处级主任, 科级处长等职位。这些职位的设置与当下某级官员下台后仍享受某级职务待遇是极其一致的。特权思想的存在, 直接影响到本应该潜心学问, 治理好学校的学校领导, 它“必然带来知识分子目标的偏移、人格的扭曲和价值的失范” (汪政《暗恋者序》) 。

《唱歌比赛》中看似有意思、荒诞的行为, 却正诠释着当今大学知识分子对权力的追求。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为了唱歌, 可放弃自己的正常业务, 其真实的目的是为了博导, 为了当副院长;年轻的宋小吟, 不顾自己孩子的疾病, 甚至将生病的孩子托给别人, 其真正目的是为了当工会副主席。众人的积极, 不是为了学院争光, 而是为了区区价值千元的演出服。相对而言, 做得最为冠冕堂皇, 最为隐蔽的是吕步云。先是利用职权邀请人才为学院指导老师, 然后, 又大言不惭的要求大家必须夺得第一名。对于不太合格的人, 也毫不含糊地将其踢出。看似为了“艺术”的背后, 实则是各自在规划着自己的仕途。当大家各自为仕途在奔波, 在追逐的时候, 吕步云则不动声色, 十分平静。直到小说结束, 大家才恍然大悟:其实这场比赛最大赢家是吕步云, 其他的不过是他实现目标的一个棋子罢了。“他现在已经是副校长了, 升成副厅级”了。

追逐权力的欲望, 让平静校园里的人们的目光游移不定, 他们无法静下来读书, 静下来思考, 静下来探讨, 只是试图借助各种手段来寻求谋取权力的机会;一旦成功, 名利双收。自然他会把这种浮躁的心态传递给同事, 且成为人人效仿的对象, 于是浮躁如同瘟疫一般在知识分子中弥漫开来。那些手中无权的人就拼命地向权力靠拢, 力争使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打捞记》中相公身为大学教师, 却没怎么读过几本书, 也没写过什么像样的文章, 但凭着自己的玩得转, 名利双收, 不仅不到四十就评了教授, 而且还当了博导, 享受国家的专家津贴。大和则靠着进京寻找权力的依靠, 不仅拿下了重点项目, 还有可能被评为博导, 甚至连他送礼的钱也被权力者从项目经费中返还。更可笑的是《主席台》中的朱自明, 为了让儿子看到自己能坐在主席台上, 为了稍稍显示一下自己向权力的靠拢, 拉人凑数也要搞一次所谓的学术报告会, 甚至拉上了食堂的工人师傅。其目的就是要坐一回主席台。第二天晚上, 当他看到“学校电视新闻”中自己坐在主席台上的时候, 他便有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满足和自豪。“他无比高兴, 简直有点心花怒放了。”且不说这次报告会的含金量有多少, 单就朱自明为了向权力靠拢所付出的代价, 就可以看出他内心中该有多么的浮躁, ———为了这次报告会, 他甚至把儿子存钱罐中的用来买玩具的钱都搭上了。对于朱自明来说, 能上主席台已经成了他能在学院生存下去的前提。“这种感受越深, 动力就越大, 行为就越荒唐, 喜剧性也就更为强烈, 对权力崇拜的讽刺当然也更有力。” (汪政《序言》)

二、独立精神的滑坡

对于大学知识分子而言, 人们更看重的是他们的自由独立的精神。知识社会学创始人曼海姆把知识分子比做是“自由漂浮物”。这是一个完全没有根基的社会阶层, 具有同质性和异质性两重性。同质性是指他们有大致相近的文化背景, 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异质性指其主张可能迥异, 可以像未附着在“皮”上的“毛”, 在天空自由飘浮。蔡元培治理北大的时代, 强调“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 其根本点, 也是强调知识分子应有的自由独立的精神。但当今知识分子在大都成为体制内的“有机成分”的时候, 其独立精神正在逐步的消弱, 以致于成为商业化、政治化、功利化、世俗化的工具。

尤其在今天, 当手中的知识一旦能与物质利益挂钩的时候, 做为大学教授最为为人称道、最为显著的独立精神往往会荡然无存。学术研究、课题实践, 乃至论文发表, 一切都取决于经济价值的大小, 而不在于学问本身。《两个研究生》中的“我”, 论文没有一篇是独创的, 大都是东拼西凑。出版过一部专著, 但把直接引用, 间接引用, 乃至书前书后的序跋, 参考文献拿走, 十八万字的专著, 仅有二万多字是自己独立的写作。自然, 这两万多字中所包含的“独立精神”, 也就要大打折扣;而“我当博导的条件, 竟然是屈从于权力, 交换条件是招收院长的儿子, 完全丧失了自身的立场、原则。更可怕的还在于“象我这样水货博导多得是, 实事求是讲在我们学校一百多位博导中, 名副其实的只有十几个, 其余的跟我一样, 都是水货。”

大学者, 大学问也。梅贻琦说过:“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当大学精英们的独立精神完全丧失时, 人们所期待的大学可以产生传承文明、创造新文明的大师愿望, 便化为了泡影。而一旦独立精神的缺失, 剩下的当然就是屈从。屈从政治、屈从世俗、屈从功利。对于政治的屈从, 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 《暗恋者》中并没有涉及, 可以理解为也是一种屈从。而实质上, 当今大学中缺乏像鲁迅、胡适、蔡元培等等一代精英身上所具有的独立精神, 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人们又向社会、世俗低头, 去寻找能为自己带来利益, 享乐的东西。《打捞记》中, 几个人沉迷于麻将, 甚至在外包房玩麻将, 舍不得散场, 而不是坐在书房中做学问、孜孜以求。《天边的情人》中, 钟求实在学术研究方面并不出众, 而关于情人的理论却是一套一套的, 被广大情种们奉为经典。《我的丈夫陈克己》中的董学礼, 在谈到专著时说:“你可以东拼西凑一本专著嘛, 好多教授的专著不都是用剪子加糨糊弄出来的吗?……现在的所谓专著, 十本中间有八本是东拼西凑的。”这里就不仅仅是独立精神滑坡的问题了, 而是更可怕的人格缺失。试想一个教授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独立精神, 充斥在内心的东西就是屈从、屈从、再屈从, 那么他们身上所担负的文明的传承、民族的复兴的责任还剩多少呢?

陈克己 (《我的丈夫陈克己》) 是一个让人五味杂陈的人物。他忠于妻子, 即使糟糠之妻, 也一直相守相望;坚守学术底线, 绝不做东拼西凑的专著。但就是这个令人同情, 让人唏嘘的好人, 其实是最缺乏独立精神的人。因为自己的文章与导师的观点相悖, 既使书稿受到好评, 且有可能在学术界引起轰动, 他也绝不拿出来出版, 一定要等到导师百年以后再出版。这里, 他把对导师的培育之恩, 与学术的独立精神相混淆, 毫无坚持真理的勇气。其实他的独立精神的缺失绝不是源自于外部。洪教授也好, 周围同事也罢, 没有人对他施加任何影响, 他完全是自愿放弃学者应有的独立精神。也许有人认为可以说他没有独立精神, 但不能说他有浮躁的心理。其实在他表面看起来平静的背后, 其浮躁的心理是十分明显的。外面的会议不敢参加, 原因是害怕通讯录上填“副教授”三个字。回家走小路、钻树林, 不是因为自己的妻子检废纸而感到丢人, 而是怕别人问起自己职称。当听说洪教授病危时, 他翻出自己的书稿, 只等洪教授归天……可以说在他平静的背后, 一直有着一颗躁动不安的心, 一直在为自己的教授职称而操劳。但上天捉弄人, 意外的车祸, 既结束了一个好人的生命, 也完结了一颗浮躁的心。

三、学术人格的异化

大学教师是学术人格的载体和主体。知识分子虽然不具备道德的优先性, 但作为人类精神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大学教师的学术人格是其对社会发言、成为社会的独特个体的基础。但由于受到社会浮躁的影响, 当今大学中部分知识分子出现了学术人格的异化却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一部分人的身上, 看不到知识分子应有的理性反思, 看不到他们对社会秩序和权力关系应有的批判与匡正;反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标新立异”, 其结果自然是脱离现实, 远离了为社会服务的宗旨, 自然也就毫无价值可言。《粉丝》中的老韦, 表面上清高威严, 最初对所谓的侄子冷眼相看, 对侄子的吹捧还能严正对待, “快打住吧, 太肉麻了。”但随着侄子周人杰把住了老韦的要害, 老韦就变得服服帖帖。老韦写了一本《变态心理探微》, 自然反响者了了, 为了标新立异, 不顾客观现实, 不顾科学。“眼下但是倡导标新立异, 谁头脑发热了, 谁心血来潮了, 谁神经出了毛病了, 都可以创建一门学科”, 由此而杜撰出来的书的价值可想而知, 自然也就没有了反响。而周人杰正是抓住这一点, 又说是他的“粉丝”, 又是请他签名。总而言之, 老韦所需要的一切虚荣, 周人杰都如数送上, 自然也就敲开了老韦的大门。尽管后来老韦知道周人杰不是自己的妻侄, 但因为自身虚荣的需要, 他不仅为周人杰销售产品, 而且还让这个压根看不懂书但却会奉承人的“侄子”成了他的座上宾。《捞尸》中的何日休同样如此。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不去做理性的分析, 却专心研究“死亡哲学”, 并且家中堆满了有关死亡的书籍, 就连墙上的大照片, 也是“一片辽阔的坟地, 墓碑如林, 花圈如海”。这也难怪他在原学校郁郁不得志, 只好另投他门。

在功利化至上的今天, 学问成了个人沽名钓誉的工具, “学术不再以其严谨性和神圣性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牵绊, 学问不再是作为一个人知识修养的标志, 学问几乎成了人们谋取名誉利益乃至人生快乐的一种工具和途径”。如此的“学术研究”, 使部分知识分子的学术人格异化也就在所难免。《暗恋记》中很多篇目都涉及到了这方面的问题。《两个研究生》中的“我”, 出版的专著弄虚作假, 十八万字的书中, 自己仅有二万多字, 课题是靠自己托关系, 送经费弄来的。但还是因为这种学术人格的异化, 使我得了好处, 成了博导, 并且还招了领导的儿子, 与领导搭上关系, 可谓前途无量。《打捞记》中, 相公的博士生涉嫌论文抄袭, 且署了相公的名字, 被记者调查, 被弄得焦头烂额。其实相公看似冤屈的背后, 正是学术人格异化的表现。博士的论文, 哪个敢不署导师的名字, 当今社会中因署名打官司的案例屡见不鲜。由此可见, 大学中导师强迫学生的成果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并不是个例。《保卫老师》中的林柏吹, 真是人如其名。虽出版了好几本专著, 但课讲得“东拉西扯, 浮光掠影, 花拳绣腿”。因此他的那几本所谓的专著就该打上问号。而小说的后面, 就给予了回答, 博士写了大部分内容, 林柏吹却偏要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前面, 贪天之功, 并且还有脸找博士算帐, 大暴粗口, 骂自己的学生“不要脸”。究竟谁“不要脸”, 读者自己会有公论。

其实知识分子学术人格的异化远不只这些, 特别是近些年, 为了一己之利, 将真正学术世俗化、商业化、虚假化 (不是指署名虚假, 是指学术研究的数据、结论造假, 贻害社会) 层出不穷, 学术化的大学变成了利益化的学校。这些方面小说集中有所涉猎, 但不算突出, 我们期待作者拿起手中的手术刀, 将学术人格的异化全方位的剖析出人, 给当事者以警醒, 给疗救者以靶标, 给社会以希望。

四、学术评价体制的缺陷

当前学术评价制度的设计, 往往是以老师的科研成果来量化教师的一切, 包括工作津贴、职务晋升、课题分配等等。它的出发点无疑是正确的, 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就出现了偏差。大学在对教师成果的考核中, 尤其以量的要求最为突出, 这自然就带来了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的产生。虽然说行为个人负责, 但导向的力量却是强大的, 让当事人无法逃避的。

试想, 在大学中哪种人最容易上位?哪些人最容易晋升?列出几类来, 请大家评判。一类是教书深受学生欢迎, 但发表论文较少的人;一类是教书一般, 但发表论文较多的人;一类是教书敷衍, 但却出版了专著的人, 一类是善于钻营, 出版的所谓专著论文一大堆的人;一类是甘于寂寞, 厚积薄发, 发表论文少而精的人。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这也就无怪乎大学教师无论如何要发论文、出专著, 因为有了这些, 就有了晋级的机会, 有了晋级, 自然也就名利双收。西安外国语大学王天宝教授, 针对当下的体制造成的弊端指出:“大家在一起谈论的不是房子孩子, 就是如何找关系发论文, 学问连提都不提。”

由于体制的原因, 受到最大伤害的要属陈克己了。当年评教授不需要专著时, 他把指标让给了别人, 再下来评教授则“一定要有一本专著才行”。可自己虽有专著又不敢出版, 怕伤害到自己的老师。因而一天到晚在焦躁不安中度过。他怕开会, 因为通讯录上填“副教授”是一件脸上无光的事, 他怕见人, 因为怕别人问起自己的职称。用他妻子的话说就是“最让陈克己感到没面子的还不是我捡废纸这件事。他最在乎的是他的职称。”尽管陈克己的学生提出可以帮老师弄出一本专著来, 但还能够坚守学术道德底线的陈先生还是拒绝了学生的好意。陈克己最后的丧生, 不只是个人生命的结束, 也是他在现行学术评价体制下的学术生命的彻底完结。试想假若洪教授不死, 再残喘几年, 那么陈克己的专著仍然不能出版, 他的教授评选仍然是遥遥无期, 这和他职称生命的完结又有什么两样呢?

正是由于这种评价机制的弊端, 才诱导了为数不少的知识分子, 只问收获, 不问耕耘。他们难以坐上十年的冷板凳, 难以在浮躁的社会中把持自己, 有的是抄袭剽窃、钱学交易, 项目分赃等学术腐败。具体表现为学生作文, 导上挂名;凭空捏造, 无中生有;东拼西凑, 争当文抄公……这种现象固然源自于他们内心的浮躁, 但学术评价机制设计的不合理, 导致的负面影响, 也不可小觑。

《两个研究生》中的“我”靠东拼西凑, 成了博导, 由一个文抄公, 一下子成为了“国家的栋梁”。《打捞记》中的相公, 因博士生剽窃论文, 且将导师的名子写在前面而接受调查。其实这个没有正儿八经写过什么文章, 一天到晚出没于各种娱乐场所谓的博导及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专家, 难道真的不知道博士生的剽窃及论文上的署名吗?《保卫老师》的陈柏吹为了把自己的名字写在自己本无多少功劳的论文的第一位, 不惜与学生大暴粗口。更可笑的是《主席台》中的朱自明, 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 五十五岁的他只是一个副教授, 为了能坐一次主席台, 在校电视台露脸, 提高一下人气, 可谓殚精竭虑, 最后连儿子的零花钱也被他挪用。终于露了一次脸, 却被儿子骂为“神经病”。

其实由于评价体制的缺陷带来的还不只这些。近年来见诸媒体的国家重点项目芯片制作造假、大学校长虚报成果、师生对簿公堂的案件时有耳闻。就大学日常管理而言, 不少深受学生欢迎, 潜心教学的教师往往是副教授职称却难以提升;而专著颇丰, 名气稍大的博导, 又往往不受学生欢迎。这不能不说由于制度的缺陷, 已经影响到了对下一代的培养, 甚至有些不良习气也开始了承传。《两个研究生》中的两位学生, 连环设计, 谋取利益。《帽儿为什么这样绿》中的“我”的学生陈晓, 为了让“我”评上教授, 甘心给我再戴一顶绿帽子。如果, 沿着这个思路考虑下去, 那结果该是多么的可怕啊!

五、教师自身道德的缺失

社会的发展, 必然带来大学与社会更加紧密的联系, 当生活在象牙塔中的知识分子走向社会时, 他们猛然发现社会现实是如此的美好, 光怪陆离的现象是如此的诱人, 于是以前潜藏在内心中的私欲便如火山爆发式的迸将出来, 而且爆发得更为猛烈, 更为露骨。随着整个社会的开放, 人们对大学教师也给予了更多的理解和宽容, 当然也可以说是失望, 他们不再是社会道德的楷模, 也不再是清高特立的化身。“为天地立命,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业已成为一个过去时, 甚至他们比社会走得更远。因为他们有更多的办法, 更机巧的谋略, 更多的资源, 让自己的道德滑落得更彻底。有关这方面的内容, 《暗恋记》中表现的是十分充分的。具体地说, 主要表现在物欲和情 (性) 欲上。

应该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原先出现的“脑体倒挂”的现象基本上得到了纠正, 大学中的教师群体的收入, 应属于小康水平, 在物质方面国家给予了优厚的政策。但由于私利的无限膨胀, 人们在物质方面永远无法得到满足, 于是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身份优势和知识优势来尽可能的为自身谋取利益。当然正当的谋利无可厚非, 而在浮躁情绪支配下的谋利很难说是正当的。大和进京为自己申请课题, 先是送礼以争取课题;课题有了, 自然经费也有了, 并且得到好处的人还在拨款中将大和的送礼钱也一同拨回。大和可以说是名利双收, 而且是一种空手套白狼式的收获 (《打捞记》) 。小说集中, 许多人为争取教授职称或博导资格, 投机钻营, 除了为名所累之外, 恐怕就是物质利益的驱动, 因为教授比副教授要多大几百块甚至上千块钱。还可以在住房、课题、加工资等等方面占优势 (《帽儿为什么这么绿》) 。这也就无怪乎一些大学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 去评教授, 去争博导。

道德缺乏的另一方面, 也是人们一直诟病的对象, 那就是部分大学教师在情欲方面的不加节制。《电话亭》中, 匡乃吉和朱小尔, 利用白夜教授的好色, 投其所好, 谋取利益;而白夜教授看到朱小尔“眼珠子都会掉出来”。为了得到色欲的满足, 白夜教授与二人展开了可笑的斗智斗勇。《卖豆腐的女人》中的教授, 一直为自己妻子的胸太小而不满, 当看到卖豆腐的女人乳房特别大时, “两颗眼珠子一下子就飞了出去”。并因此而想方设法地勾引, 想入非非地意淫。

《红杏是怎样出墙的》中的梅亢美, 因为看到了教师进修班的美女, 本没有他的课程, 硬是让教学秘书加开了这门课。更可怕的是这位梅教授公开让女学生做他的情人, 当被拒绝后, 又上演了一出跳楼的闹剧。试想当一位知名教授爬到楼顶, 大呼学生名字要她当自己的情人时, 他的道德已经从人人敬仰的高山之上滑落到了道德的圈外。

此外像《吃回头草的老马》中的老马, 《南下记》中的老薛, 《暗恋者》中的傅立石, 《天边的情人》中的锄禾, 《保卫老师》中的陈伯吹等等, 他们虽然表现各一, 情形不同, 但都不约而同的表现出自身道德的缺失, 充满着对情欲的渴望。开放的社会中不断上演的情色故事, 又在他们身上不断上演着。这恐怕不能单纯地归咎于外部的影响, 自身甘愿坠落, 彻底抛弃了自身的职责, 自身欲望基因的存在, 才使他们呈现出各种令人不齿的嘴脸的真正因素。

六、浮躁的延续

如果说中老年知识分子的浮躁, 除了其它所有因素, 可怕的大跃进、荒唐的文革时代及开放之初的脑体倒挂给他们物质生活带来的巨大的伤痛和记忆的话, 那么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浮躁又该如何去理解呢?物质贫乏的年代, 给知识分子带来的伤痛, 让人记忆犹新;改革开放之初, 大学里授卖饼子的声音犹在耳边回响, 所以一旦有了机遇, 他们内心长期被压抑的浮躁便喷薄而出, 为己谋利, 相互倾轧, 追求名利等等背后, 无外乎是自身的欲望实现最大化而已。可新一代的知识分子, 他们的浮躁, 他们的拼命“钻研”, 他们的计谋迭出, 又是从何而来呢?除了自身的因素外, 他们在大学中的耳濡目染, 对上一代欲望的代代相因, 应该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当下的一些年轻人, 在急速发展变革的面前, 往往束手无策, 他们嫌自己的成功太慢, 怕自己的层次不高, 又无力解决自身前进中遇到的各种阻力, 于是纷纷效仿, 积极钻营, 而且脑袋之灵光, 智力之非凡, 手段之巧妙, 令人昨舌。

《电话亭》中匡乃吉和朱小尔这一对情人, 为了从教授那里套出试题, 投其所好, 巧设美人计。同时又不想让教授得手, 借助公用电话, 威胁教授, 以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既要得到试题, 又不能让教授占了便宜。当其伎俩被教授识破后, 又故伎重演, 其结果, 读者可以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帽儿为什么这样绿》中的陈晚, 做为学生, 先是与老师同居, 虽说孤男寡女, 又不违犯法律, 但总让人感到别扭, 尔后更进一层。当她知道手握评职大权的人对自己的美色垂涎之时, 便毫不犹豫的让自己心爱的老师再戴一次绿帽子, 当然, 也为自己的老师挣来了“教授”的头衔。当她游走于心爱的教授与色鬼组长之时, 当他拉关系, 请吃饭, 甚至有些大义献身之时, 你不能不佩服她的胸有成竹与游刃有余。

更令人惧怕的是两个研究生。男的运筹帷幄, 老谋深算, 女的则巧施美色, 投其所好。从表面看两个毫不相干, 甚至还是竞争对象;但暗地里二人狼狈为奸, 相互配合, 唱出了一出绝无仅有的双簧。水向东在幕后策划, 蓝天在前台表演, 步步为营, 稳扎稳打, 最后逼得老师只能用学生自己命的题考学生;还要在蓝天的威胁之下破格录取了她。可以说一位大学教授在与晚辈的较量中, 彻底败下阵来。这也就无怪乎教授发出由衷的感慨:“从某些方面说, 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已经远远地超过了我, 简直可以反过来对我进行指导, 我应该拜他们为师才是。”

青年知识分子的可怕之处在于, 他能从根基上伤害到民族的文明。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之中, 他们往往会以群体的方式展示出浮躁的一面, 从而彻底溃烂一个民族的肌体。因而, 拯救他们就显得迫切而重要, 汪政教授指出:“自梁启超首倡中国少年说之后, 少年、青年、孩子在文学中一直承担着革命与未来的喻义, 岂料百年之后, 天翻地覆, 这一形象可能要发生主题学和美学上的大改变了。他们或许要被赋予沉沦腐朽, 失望与未老先衰的新的定义。鲁迅曾经急切地呼告‘救救孩子’, 这一声音今天又将响起, 不过, 语义已经不复当年。”

七、结束语

大学知识分子, 在看似平静下的浮躁, 其实是一种暗流, 是一种比当今官场、商场中更加可怕的暗流。如果说官场、商场的浮躁还有政令、市场的巨大调节作用的话, 大学的浮躁, 则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机制下的管理模式要求知识分子必须快出成果, 多出成果, 出大成果;另一方面部分知识分子为了迎合需要, 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地浮躁起来, 因而, 单靠他们自律式地去净化自己的心灵, 远离浮躁是不可能的。

正因如此, 晓苏在小说中并没有给出治疗的良方, 在这看似悲观、失望、沉重的背后, 实则是作家的一种无奈。如果有人认为单凭作家的一己之力, 就可以拯救一代人的灵魂的话, 那几乎是痴人说梦。但作家的良知又促使他们不能不正视眼前可怕浮躁, 不能不表现浮躁背后的种种丑陋的现象, 以及浮躁可能带来的可怕的后果。所以, 小说更大的价值恐怕如鲁迅先生所说:“揭露其病痛, 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摘要:晓苏的短篇小说集《暗恋者》特别塑造了一批现代社会大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以冷峻的黑色幽默, 拷问当代大学知识分子的灵魂。小说中的各色人物在畸形地追求权力、金钱、美色的同时, 随之而来的是独立精神、学术素养、人格道德的滑坡和沦落, 谈笑间也直抵对当代学术评价体制的质疑和浮躁的物欲社会的反思。

篇4:阅读《堂吉诃德》的一点建议

一、选好版本加借鉴,事半而功倍

首先要选好版本。因为我们所读的外国文学作品,翻译得好不好很重要,翻译较差的版本不能全面、真实地表现作者的创作初衷。所以,我们建议选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版本,因为这个版本历时最长,影响最大,当然也最有权威性。其次,在阅读之前,先查一查有关这部经典的相关介绍,对这部经典有一个粗略的认知,作为中学生,我们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字斟句酌,所以,借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利用现成的结论去审读文本,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要随时准备好字典和笔,碰到不认识的字词,要查一查,想一想,顺便增加我们的字词贮备。

二、留留意,了解一下作品的创作背景。

《堂吉诃德》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西班牙依靠其庞大的骑士队伍雄霸欧洲,远征美洲,造就了西班牙的“黄金世纪”,其文学也繁荣起来,骑士文学对于冲破中世纪神学禁欲主义的束缚和人性的解放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不过随着封建经济的解体和火枪火炮的使用,骑士文化越来越不合时宜,并变得庸俗化。为此,塞万提斯决定“把骑士文学的地盘完全摧毁”,他沿用骑士作为主角的写作形式,把骑士制度、骑士精神漫画化。小说描绘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社会广阔的生活画面,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腐朽,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倾向,表现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部小说出版后,西班牙的骑士小说也随之崩溃。

三、回回首,想一想故事梗概

概括小说的故事梗概是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一个必需的过程。读完《堂吉诃德》,我们要试着想一想其故事梗概。我们可以这样向别人讲述:在第一卷中,堂吉诃德是个瘦削的、面带愁容的小贵族,由于爱读骑士文学,入了迷,竟然骑上一匹瘦弱的老马“驽马辛难得”,找到了一柄生了锈的长矛,戴着破了洞的头盔,要去游侠,锄强扶弱,为人民打抱不平。他雇了附近的农民桑丘·潘沙做侍从,骑了驴儿跟在后面。他以一个没有正式封号的骑士身份出去冒险,他完全失掉了对现实的感觉而沉入了漫无边际的幻想中,唯心地对待一切,处理一切,因此一路闯了许多祸,吃了许多亏,闹了许多笑话,然而一直执迷不悟:他把旋转的风车当做巨人,冲上去和它大战一场,弄得遍体鳞伤;他把羊群当做军队,冲上去厮杀,被牧童用石子打肿了脸面,打落了牙齿。在第二卷中,他继续去冒险,又吃了许多苦头,弄得一身病。他的一位朋友假装成武士把他打翻了,罚他停止游侠一年。堂吉诃德到死前才悔悟过来。

四、用用心,分析一下主人公

读小说,弄清小说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是中心任务。通过阅读,我们应该归纳出这个典型形象:

1. 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的人。他因读骑士小说入了迷而想入非非,丧失了基本的理性。他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现实生活,无视已经发生了变化的时代。

2. 堂吉诃德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痛恨专制制度,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清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许这就是他那理想化的骑士精神,但他对此是如此的迷恋和执着,如此的不可思议,已完全变成偏执。

3. 堂吉诃德是一个永不妥协的斗士,他为实现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精神令我们折服。堂吉诃德敢于为主持正义、清除罪恶而忘我斗争,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他都毫不怯懦,永不退缩。

五、动动笔,概括主旨联现实

《堂吉诃德》之所以成为世界之最,是因为它提出了一个人生中永远解决不了的难题: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自古以来,理想和现实是左右着人类的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体。而《堂吉诃德》正是利用文学形式将这对矛盾揭示得深刻而生动,使得每代人都感受到果真如此,予以认同。堂吉诃德不仅心中向往骑士生活,而且把这一愿望付诸行动,可是时代变了,骑士制度早已成为历史,他只好以幻觉来实现当骑士的向往,干出许多愚蠢、荒唐甚至疯狂的事,结果,给别人造成损失,自己也吃了苦头。现代社会中,大到国家,小到个人,似乎都有堂吉诃德的影子。

总之,堂吉诃德敢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来捍卫道德、正义和信仰,即使大多数情况下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这种不屈不挠、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实在是令人敬佩的。

一、填空题。

1. 《堂吉诃德》是 (国)的作家 的代表作。

2. 堂吉诃德的家乡是阿尔卡拉——德埃纳雷斯镇,他的仆人名叫 ,他的马名叫 ,他心目中的恋人名叫 。

二、简述小说情节。

1. 简述堂吉诃德在树林里遇到财主的相关情节。

2. 简述堂吉诃德与大车上笼子里的狮子决战的相关情节。

3. 简述堂吉诃德与白月骑士相斗的相关情节。

三、问答题

1. 堂吉诃德为第一次出行做了哪些准备?

2. 《堂吉诃德》有怎样的艺术特点?

一、1. 西班牙 塞万提斯

2. 桑丘 驽马辛难得 杜尔西内娅

二、1. 夜色朦胧,堂吉诃德在树林里遇到一个财主正用鞭子抽打一个放羊的小雇工。他愤怒地用长矛戳去,还令财主付清工钱,财主吓得连连答应。但堂吉诃德骑马刚走,财主又绑住小雇工,把他打得奄奄一息。

2. 堂吉诃德和桑丘遇上了一辆大车,上面运送的是两头献给国王的狮子。堂吉诃德命令赶车人打开狮笼,要和狮子决一雌雄。笼门打开了,狮子打了个哈欠,转身卧倒,就是不肯出笼应战。堂吉诃德自认降伏了狮子,放大车离去。赶车人答应,一定把这件英勇的事迹禀告国王。

3. 一天清晨,堂吉诃德全身披挂,到海边闲逛。这时,迎面来了一位白月骑士向他挑战。决斗中,堂吉诃德被打翻在地,只得服从白月骑士的命令,停止游侠生涯,返回故里。原来,白月骑士就是好心的加尔拉斯果学士。

三、1. 他怀着极其焦躁的心情,忙着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头一件就是把祖上一套废弃不用且破烂不堪的盔甲翻了出来,擦洗修补,供自己穿戴。接着他想到自己的马,这本来是匹瘦得皮包骨头的老马,他却特地花四天工夫给它取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驽马辛难得,表明它过去虽是劣马,现在当上骑士的坐骑,就成了一匹稀世难得的骏马了。他又苦思了八天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堂吉诃德,自觉此名听起来很有传奇意味,配得上骑士的身份。最后他记起所有的游侠骑士总有一位名媛淑女做意中人,于是便选定了他非常倾慕的一个邻村的牧猪姑娘作为心上人,又给她取了一个甜蜜的贵妇名字——杜尔西内娅。

2. 这部小说在塑造堂吉诃德形象时,用喜剧性的手法写一个带有悲剧性的人物。他把人物放在一个个不同的情境之中,用讽刺的笔调和夸张的手法,一再描写人物的荒唐行为,造成喜剧性的效果。小说中所写的一个个故事都可以独立成篇,情节的进展并没有内在的联系,只是为了在重复之中,突出和加强喜剧效果。小说还着重描写人物主观动机与它的客观后果之间的矛盾,在喜剧性的情节中揭示其悲剧性的内涵。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作品中,桑丘与堂吉诃德无论在外形上,还是在内涵上,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两对照,相得益彰。这一构思也是塞万提斯的创造,它不仅有利于塑造人物,而且增添了小说的情趣,突出了作品的哲理意味。

篇5:堂吉诃德阅读笔记心得体会

也可以说,堂吉诃德是一个具有游戏精神的流浪者。他看到曼波里诺头盔、城堡、公主;其他人却只看到理发师的盆、旅店、村妇。他们不是堂吉诃德,他们没有那种精神。他以游戏的眼光观察世界,世界应该是有趣的,看到的不应该只是农业社会,而应该是骑士社会。

对于堂吉诃德,疯就是生活,因此他要无缘无故地发疯。“他仅有的疯狂举动就是对死亡的圣战:‘堂吉诃德的疯癫真伟大,原因在于产生疯癫的根源也伟大,即永远不熄灭的生存渴望,这是最张狂的傻事和最英勇的源头。’”神父和剃头师傅把堂吉诃德带回家,以为待上几个月他就不会再犯疯病,可是堂吉诃德只有发疯才能活下去,所以他开始了第三次出行。

堂吉诃德只不过是镜子里面的奥德修斯,在旅途中寻找故乡,即便那是一种无节制的生活。他只是在过自然的生活,顺应身体的召唤、情绪的宣泄,而不是节制。堂吉诃德只有在旅途中才是堂吉诃德,在村庄里,他只是吉哈诺或科萨达。他总是在和由于为人正派而博得“好人”名声的阿隆索的身份对抗,堂吉诃德可以离开阿隆索,但是阿隆索却不能够离开堂吉诃德,如果堂吉诃德意味疯的话。

篇6:堂吉诃德个人阅读笔记

书的最后一页有这样一段话是评价《堂吉诃德》这本书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划时代的现实主义巨著。正如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所说:“在欧洲所有文学作品中,把严肃和滑稽,悲剧性和喜剧性,生活中的琐屑和庸俗与伟大和美丽......这样的范例仪贝于塞万提斯的《堂吉词德》。”我觉得这段话说的特别好T即把堂吉词德穿着骑士服做他心中觉得正义的事的兴奋感与喜悦感写出来了,又把在他人眼中看到堂吉词德的滑稽感,还有堂吉诃德想成为一名英勇的骑士惩恶扬善,保卫和平的坚贞向往在他人眼里是多么的荒唐可笑......都概括了出来。

通过了解欧洲当时的时代背景,我知道从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英国海军歼灭后,,西班牙便不复“海上霸主”的地位。彼时,资产阶级已然兴起,且日益强大,而封建贵族则逐渐没落,贵族们曾经缔造的王朝辉煌及“骑士时代”亦成过往云烟,不复存在。无所事事,坐吃山空的没落封建贵族能无限缅怀过往荣光,却又无力扭转趋势,只好阅读当地最为流行的骑士小说,一时间,庸俗,粗鄙的骑士小说大行其道,引得时人竞相追捧。塞万提斯对这种沉迷于骑士梦想的虚浮风尚嗤之以鼻,于是决定创作《堂吉诃德》,“把骑士文学德地盘全部摧毁。”

篇7:堂吉诃德读书笔记

《堂吉诃德》主要讲了一个瘦弱的没落贵族――吉哈达的故事。吉哈达读骑士小说入了谜,自己也想仿效骑士出外游历。他从家传的古物中,找出一副破烂不堪的盔甲,并为自己起了一个叫堂吉诃德的名字,又物色了邻村的一个挤奶姑娘,取名叫杜尔西内娅,作为自己终身为之效劳的意中人。然后骑上一匹瘦马,带上矮胖的侍从桑丘,三次周游全国,希望创建除暴安良的骑士业绩。谁料闹出了不少笑话,不仅到处碰壁受辱,而且被打成重伤,甚至被当作疯子送回了家。

堂吉诃德是一个涂抹着喜剧色彩的悲剧人物。他向往自由,具有高尚的人文主义精神。同时,他也是一个天才的幻想家,沉浸在自己的梦想中,不断地幻想着用骑士精神来改造现实,因而屡屡上演各种闹剧,让人为之捧腹大笑,在笑声中引人深省。

在现实中,我也是一个爱做梦的女孩。总想些稀奇古怪的事情,也许在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是我想总有一天,梦想也会实现,有梦才会有追求。

篇8:堂吉诃德读书笔记

《堂吉诃德》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原名叫阿伦锁q吉哈达,是一个乡坤,他读当时风靡社会的骑士小说入了迷,自我也想效仿骑士出外闯荡。他从家传的古物中,找到一副破烂不堪的盔甲,自我取名叫堂吉诃德,又物色了一位仆人桑丘和邻村的一个挤奶姑娘,取名杜尔西尼娅,作为为自我终生效劳的意中人。然后他骑上一匹瘦马,离家出走。堂吉诃德按照他脑子里的古怪念头行事,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闹出许多荒堂可笑的事,他的行为荒诞不经,自我也经常挨打受苦。他最后一次到家后即卧床不起,临终才明白过来。他立下遗嘱,唯一的继承人侄女如嫁给骑士,就取消其继承权。

初看这本书时,我以为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翁神经质的“勇敢精神”在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越发看不起他。但是细细品味,又觉得书中蕴含了一种道理,人的一生就是为了自我的目标不顾一切地去实现它。在实现的过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根高粱秆儿似的游侠骑士,那位奇想联翩的绅士时刻体现出他正直、善良的本性,这是人类最崇高的品质,因为太单纯了,才闹出许多笑话。

篇9:《堂吉诃德》读书笔记

如陈凯先先生在屠孟超先生的译本前所言:“《堂吉诃德》取得如此高的评价是作者始料未及的 …… 读者的不断阅读本身就是这部作品的生命力所在,也是作者创作的延伸。”有心的读者也会从中不断发现新的意义,这样可以不断被挖掘的内涵可能是这部作品能够经受时间考验的原因。

作品洋洋洒洒八十余万字,在主角的冒险之外,还穿插了许多动人的爱情故事,可谓“小说里的小说”。

堂吉诃德这个形象,不单单是一个骑士小说的受害者。“游侠骑士在古代非常有用,在当今也非常需要。只是在当今的世界上,懒散、贪图享受、热衷于吃喝玩乐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是作者借堂吉诃德之口批评他所处的时代。“我知道通向美德的道路异常狭窄,通向罪恶的路十分宽阔。然而,我也明白,这两条道的目的地和归宿完全不同:那条通向罪恶的路虽然又阔又长,却是一条死路;美德的路虽然狭窄,却是一条生路,甚至还能得到永生。”堂吉诃德对名节的过分注重、夸张的语言和看起来画蛇添足的自我约束,会让人感到很滑稽可笑,用现在流行的“中二”一词形容再恰当不过。但是仔细想想,游侠骑士的精神真的毫无可取之处吗?严格自律的人比起懒散、贪图享受、热衷于吃喝玩乐的人难道更加可笑吗?被堂吉诃德逗笑过后,应该思考的是这些问题。

“我心里明白,自己确实着魔了,这样一想,也就心安理得了。如果我认为自己没有着魔,却这样懒懒散散,胆小怕事,任人家将自己关在笼子里,不去救援那么多急着等我去救苦救难的穷人弱者,那我的良心必然会受到极大的谴责。”有那么几次,我认为堂吉诃德其实并没有失去理智,他只是希望能用自己滑稽的行为让优秀的骑士精神重新被人们拾起。可惜他做的事情实在太荒谬了,已经远远超出了警示世人的范围。他本来就是一名心善的绅士,不过是相信了一些别人不相信的东西,模仿了一些没必要去模仿的行为,于是失去了自我,我是这样理解的。

“他在骑士书中读到过,骑士们在森林中,或在旷野里连续几个夜晚不睡觉,想念自己的情人。堂吉诃德也要学他们的样。”这段话让我想起了那些孩子,他们喜欢上了动画片里的某个人物,便会争着要学他的样。“堂吉诃德听着神父的话,脸色一会儿红,一会儿白,就是不敢承认是自己释放了那批囚犯。”孩子们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在别人还不知道的时候,也大多是不敢承认的。他到死都没敢承认自己就是被打败了的那个堂吉诃德。这样一个像孩子一样天真可爱的人,也难怪大家都喜欢他。

桑丘这个人物,与堂吉诃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桑丘更加现实,他会因为自己毛驴丢了而一直向主人提起;因为阿尔蒂索多拉答应送他几件衬衫没有兑现,他念念不忘;心里总想着自己的那个海岛,对路上吃的苦受的累喊冤叫屈。他才不管什么骑士道,为了主人的报酬,他宁愿欺骗主人,拿鞭子往树上打。然而他也并不是见钱眼开的人。在海岛上,他秉公执法,不。“我赤条条来,又赤条条去,既没有吃亏,也没有占便宜,这是我同其他总督不同的地方。”他也是一个有追求、有坚守的人,可惜最终只能在社会的最底层跌爬滚打。

篇10:堂吉诃德读书笔记

今天按照之前的计划,沿着西丽高尔夫球场门前的人行道来回跑了三遍,步量了一下,单边大概是七百米左右,一个来回一千五,所以速度仍旧很慢,之后直接跑回家,花了四十五分钟,之前沿河的部分是半个小时,那条道偶尔有车进出,树很高,安静,也有鸟叫,但没有了粪便和垃圾暴晒后的味道,相反,透过铁丝网能够看到球场里面的景致。最近两次,体会到了小郝所说的要脚后跟先着地,脚底滚动着向前的感觉,确实有减震的效果,我想到了很久以前看到的用来跑步的假肢,脚的设计是一个弧形的钢板。

堂吉诃德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于塞万提斯讲故事的能力,他真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本来平淡无奇的事情经他描绘立刻生动活泼了许多。吸引力强的书籍带给阅读者一种甜蜜的苦恼,由于太过投入了,手不释卷会产生一种与当下生活的脱离感,精神上如此,体力上也如此。

篇11:《堂吉诃德》读书笔记

初看《堂吉诃德》,可能会认为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庸俗之作,主人翁神经质“勇敢精神”在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越发看不起他。但是细细品味,又觉得书中蕴涵了一种道理。人们最基本本质就是为了自己目标不顾一切地去实现它。在实现过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根高梁杆儿似游侠骑士,那位奇想联翩绅士,时刻体现出他正直、善良本性,这是人类最崇高精神,因为太单纯了,才闹出许多笑话。同时,他为了追求理想而不顾一切做出近乎荒唐举动胆量也让人有一些感动,毕竟,世上能有如此勇气执著追寻心中圣地人并不多。

塞万提斯写《堂吉诃德》时,为是打击、讽刺胡编乱造、情节离奇骑士小说及其在人们中造成恶劣影响。本打算写成几个短篇故事,后来写着写着,他把自己生活经历和人生理想都写进去了,思想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现实,直至描绘了西班牙社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成为现代人了解和研究西班牙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一部百科全书。

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一方面针砭时弊,揭露批判社会丑恶现象,一方面赞扬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贫济弱等优良品德,歌颂了黄金世纪式社会理想目标。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共同感情,它可以穿越时空,对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具有现实感。相隔四个世纪之后,仍感动着每一个读者。《堂吉诃德》中出现了近700个人物,描写生活画面十分广阔,真实而全面反映了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西班牙封建社会现实,揭露了正在走向衰落西班牙王国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无耻,对人民疾苦表示了深切同情。

《堂吉诃德》是一本好笑书,可当翻过最后一页时,心里却不禁在问:“究竟是谁真可笑?堂吉诃德?还是我?”突然想起刚进大学校园时,一位夫子说:“读《堂吉诃德》第一遍是笑,第二遍是哭,第三遍是思考。”难怪每每想起这个奇情异想末路骑士时,心里总会涌起一种异样感觉——塞万提斯创作了一个让人不得不笑又不得不哭悲剧。

上一篇:窗帘简介范本下一篇:凝重的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