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成果报告范例

2024-05-16

课题研究成果报告范例(精选6篇)

篇1:课题研究成果报告范例

圆柱在抽动纸张上运动规律的探究

李权

赵敏(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演示实验室 上海 200092)

摘要:本文介绍开展研究型学习的一个实例。通过定性实验现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通过开展现象的物理分析,培养学生理论分析能力;通过半定量实验测量,提升学生的实验研究能力。

关键词:抽动纸张,运动规律

水平桌面上有一张纸,放一个圆柱形物体在纸上。快速抽出纸张,观察并研究圆柱体在静止前的运动情况。显而易见,圆柱体的运动为两种方式的结合,一为平动,一为滚动。但是,在静止前,圆柱体会向抽纸的方向运动、还是向相反方向运动?是滚动还是平动?滚动的方向与平动的方向一致吗?要解答这些问题,关键在于了解运动的不同阶段中,圆柱体所受的摩擦力作用。下面,我们将从动力学角度,来深入探究圆柱体的运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并详细探讨其在静止前的运动情况。

一.理论分析

通过粗略实验,可以观察到,圆柱体离开纸面后,在桌面上移动时,有三种运动方式,分别为圆柱体平动先停(图1)、圆柱体滚动先停(图2)、圆柱体平动与滚动同时停止(图3)。为方便研究,我们将圆柱体平动与滚动分开探讨,并规定向右抽纸的方向为平动速度v正方向,圆柱体逆时针滚动的方向为滚动角速度正方向。

图1 圆柱体在桌面上平动先停

图2 圆柱体在桌面上滚动先停

图3 圆柱体在桌面上平动与滚动同时停止

假设圆柱体在运动过程中,只受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作用,如图4所示,忽略空气阻力、以及纸面与桌面交界处的能量损失。由于整个过程中,圆柱与纸面间的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圆柱与桌面间的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只与圆柱体质量m、圆柱体转动惯量I、纸面与圆柱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纸、纸面与圆柱之间的滚动摩擦系数K纸、桌面与圆柱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桌、桌面与圆柱之间的滚动摩擦系数K桌有关,且这些物理量均可近似为定值,所以圆柱体在每个运动阶段的受力均近似认为是恒力。故上图中不同阶段的v-t图像均为直线,只是斜率不同而已。

Nf

图4 圆柱体受力分析图

引入圆柱体在纸面上的平动加速度a1与角加速度

1、圆柱体在桌面上的平动加速度a2与角加速度2。设圆柱体在纸张上运动的时间为t1,t1时刻的平动速度为v1,角速度为1。设圆柱体脱离纸面后在桌面上运动的时间为t2(t2从圆柱脱离纸面时刻开始计时),t2时的平动速度为v2,角速度为2。令圆柱质心平动速度为0时,t2t平动停止。

当圆柱在纸面上运动时,根据运动学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有圆柱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满足:

[1]

f纸纸N纸mgma

1(1)

则圆柱在纸面上的平动速度

v1a1t1纸gt1

(2)圆柱所受的滚动摩擦力矩满足

f纸rNK纸I1

(3)

圆柱在纸面上的滚动速度

11t1mg(纸rK纸)t1I

(4)

在桌面上运动时,有圆柱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满足:

f桌桌N桌mgma(5)

圆柱在桌面上的平动速度

v2v1圆柱所受的滚动摩擦力矩满足

f桌mt2N(1t12t2)

(6)mf桌rNK桌I2

(7)

圆柱在桌面上的滚动速度

21N(桌rK桌)tImg[(纸rK纸)t1-(桌rK桌)t2]

(8)I当圆柱质心速度为0时,平动停止,此时对应时间t2t平动停止纸t1,相应的圆柱转动角速度为 桌平动停止Nt1mgt1[K桌纸K纸][K桌纸K纸桌]

(9)I桌I桌由(9)式可知圆柱静止前的运动情况。若平动停止0,这说明转动方向尚未改变,也就是说圆柱的平动比转动先停;同理,若平动停止0,则圆柱的滚动先停止;若平动停止0,则圆柱的平动与滚动同时停止。也就是说,K桌纸K纸桌的大小直接影响了圆柱体静止前的运动状态。二.实验验证

为了解以上理论分析的正确与否,我们分别实验测量了纸、桌、K纸、K桌四个物理量,并通过高速相机观察圆柱整个运动过程,进行实验验证。

首先来看塑料圆柱在抽动纸面上的运动。实验得到纸面与塑料圆柱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纸0.38,桌面与塑料圆柱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

桌0.25,纸面与塑料圆柱之间的滚动摩擦系数,桌面与塑料圆柱之间的滚动摩擦系数K桌0.03854m。计算可得,对于塑料圆柱,K纸0.08742m有纸K桌桌K纸0.007403m0。根据(9)式可知,平动停止0,即圆柱的滚动先停止,然后其质心平动才停止。这与图5中的塑料圆柱在抽动纸面上的运动现象完全相符。

然后来看木质圆柱在抽动纸面上的运动。实验得到纸面与木质圆柱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纸0.4286,桌面与木质圆柱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桌0.381,纸面与木质圆柱之间的滚动摩擦系数,桌面与木质圆柱之间的滚动摩擦系数K桌0.001m。计算可得,对于木质圆柱,有K纸0.0013m纸K桌桌K纸0.0000647m0。仍然是圆柱的滚动先停止,然后其质心平动才停止。这与图6中的木质圆柱在抽动纸面上的运动现象也十分相符。

三.

总结

通过以上的讨论可知,圆柱体在抽纸后的运动过程,与它和纸张、桌面的滑动摩擦系数和滚动摩擦系数有关。若K桌纸K纸桌0,则圆柱体的平动先停止,随后滚动才停止;若K桌纸K纸桌0,则圆柱体的滚动先停止,随后圆柱体质心停止平动;若K桌纸K纸桌0,则圆柱体的平动与滚动两种运动形式同时停止。

(感谢同济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室在本题目的探究过程中,在实验装置及理论分析方面给予的有力指导。)

参考文献 [1]漆安慎 等.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305

篇2:课题研究成果报告范例

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 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XXX综合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掘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养成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习惯。而这些正好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另外,课堂提问还有助于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控教学进程,改进教学。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在选择与使用时常常会出现偏差,并因而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教学时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和各自的教学目标、教学实际情况采用相对合理地提问方式,充分把握有效的黄金时间,有价值的引发不同层次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让每一个角落的学生进行课堂表达,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针对我校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提问随意性大,提问缺乏互动性,提问重统一性,轻针对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因此,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每位教师

认真研究、探讨。把“提高小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研究”作为研究课题。一方面通过教师的教学案例,思考如何增强课堂提问有效性,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改进和提高课堂提问的基本技能。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发展性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发展性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建立能促进儿童一般发展要求的教学。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2.发现教学理论

发现教学要求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对一些事实和问题的独立探究,积极思考,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3.有效教学理论

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辩证统一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

四、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通过课题研究逐步改变我校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提问随意性大,缺乏互动性,重统一性,轻针对性等问题。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思考、探究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找到有效提

问的技巧和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实践和研究:

(1)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问题。(2)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技巧和策略。

由于我组教师所教学科包括了语文、英语、美术、品社和信息技术,所以要求各位参与研究的教师要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进行实践和研究。

五、研究方法:

1、文献借鉴法:检索与课题相关的近年来国内外的各种原始文献及学校的相关档案,了解关于教学策略研究已做的工作,吸取对本课题研究有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调查研究法:通过运用问卷、访谈、研究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有关问题或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事实,并形成关于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

3、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创造条件,对实验对象施加影响。有目的的观察记录实验对象的变化,从而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并聘请相关专家担任本课题研究的指导顾问,提高课题研究的计划性和效益性,以使课题规范、正常的运作,从而达到既解决问题又增长认识的双重目的。

4、案例研究法:选取所有参与研究的教师所在班级,以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为研究案例,以便从实践中积累研究成果,形成经验总结和实验研究报告。

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将进行为期2年的实践研究。

(一)准备阶段:2010年4月--2010年6月。

1、组建课题组

2、现状调查,形成方案。申报立项。

3、学习相关的理论。(每两周一次)

4、聘请专家和领导召开开题会。

(二)实施阶段:2010年6月--2012年1月。

1、制定工作制度。

2、各学科教师展开研究。

3、学习相关的理论。(每两周一次)

4、定期召开会议,汇报研究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

5、举行研究课、观摩课,组织听评课活动。

6、撰写案例、总结、论文,积累资料。

(三)总结阶段:2011年1月--2012年4月。

1、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2、收集相关的案例、论文,编写成集。

3、收集相关课件,组织成集。

4、申请鉴定结题。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在研究中的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课堂教学探索性的实验积累,加以分析、评价、完善,在教育教学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经验,以有效开展课题研究。

(一)积极参加科研培训,深入学习相关理论。深入学习有效性提问的有关理论,掌握有效性提问的基本方法;围绕课题,通过学习和讨论,查摆存在问题,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定期进行集中学习,通过现场看课、网上查找、杂志阅读等方式收集若干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初步整理出有效性提问的典型片段进行学习。

(二)承载课例展示交流。学校每学期开展每人至少一节公开课活动。上课的时候,每位听课老师的手上除了听课笔记之外,还有一份“课堂提问”记录表课题表格;评课时,更是牢牢抓住“有效提问”这一主线。教学时,从设计到交流凸显了课题研究;外出听课时,把别人出色的提问技巧记录下来并多进行交流。通过听普通教师的课(或是自己的课)收集教学实录并初步整理出提问的典型片段,做出了课例研究;根据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理论分析,制定出对有效性提问的参照目标。

(三)撰写教育教学随笔。坚持撰写读书摘记,每课授完后写教后反思,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一项继续教育工作,用教学随笔的写作,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和专业水平,通过书写笔记,能围绕课题研究展开讨论,撰写研讨反思或论文。

篇二: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

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重“生成客体”——即重教材中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轻“生成主体”——学生的状况。教学设计以知识逻辑结构为依据设置教学环节,并在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在“走”教案似的教学中,“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活”的学生,遏止了他们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机械、刻板和程式化。因此,时代呼唤新的语文课堂,学生需要新的语文课堂,而新的语文课堂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只有在生成的语文课堂中学生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全面的提高。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

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是一个全新的热点话题,也是一个值得教师潜心研究的课题。海盐三毛小学沈海波老师的《“动态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策略的研究》,希望通过研究,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不断生成促进课堂发展的教学资源,并在教师的巧妙引领下,使语文课堂尽显师生的智慧。为此,该课题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研究:

1、预设方案设置一定的空间,给予一定的弹性。

2、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为学生资源生成创造一个空间。

3、探索教师引领策略。江苏省灌云实验小学钱海萍老师的课题《课堂教学中生成性的研究》则侧重从生成性的课堂观出发,以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认识课堂教学,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建构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为此,她从三个方面进行生成的研究:

1、师生互动的强化。

2、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创设。

3、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

本课题将充分吸收他们课题的研究精华,从不同的角度,即从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操作层面,对教学预设和课堂调控两大领域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尽可能地使课题研究的成果系统化、可操作、有成效。

三、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是一个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是自己知识意义的构建者,在认知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学习的选择性、体验性、主动性、主观性,将学习看成是学习者对外在信息自主“生成”意义的理解过程。已有的经验是生成性学习的核心因素。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将以建构主义的理论作指导,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优化语文教学的途径与策略。

教学设计是一门设计科学,设计的本质在于决策、问题求解和创造,因此它的发展根植于教学的设计实践领域。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对象不是教学系统的性质,而是教学系统的设计方法;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对象也不是教学规律,而是如何使实际教学更符合教学规律的方法。因此,课堂教学预设需要以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为依据,研究教学设计的整合性、动态性、生成性,使课堂教学从单一走向整合、从“呆板”走向“灵活”、从“接受”走向“建构”。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语文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习它,主要不是进行知识系统的构建,而是一个能力构建的过程,是一个语文素养提升的过程。生成性语文课堂,优

化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提供学生的学习语言的实践空间,使学生一方面掌握语言规律,积淀语感经验,形成语文能力,从而习得语言;另一方面,为学生打建更好的阅读体悟的平台,使学生能真正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体味,充分地与作者进行精神的碰撞与交流,获得思想的滋养、情感的濡染、审美的熏陶。

三、课题界定

所谓生成,具有动态性、建构性、多元性的特点。“生成”具有很丰富的内涵:从认知发展角度看,它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从思维发展角度讲,它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能力发展角度讲,它是由“不会”向“学会(来自: 写 论 文 网:研究范例:《小学动态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从“生疏”到“熟练”的提升;从情感发展角度讲,它是学生对文本情感的认同与共鸣;从个性发展角度讲,它是学生个性的张扬和价值观的形成。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文本为教学资源,以动态生成为主旋律,以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为手段,引导学生在形象感知、情境感受、情感感染、心灵感动的语文学习中,内化知识、建构意义、发展语言、张扬个性、升华情感、完善人格。

从教学策略与课堂生成的关系讲,前者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后者,教学策略的价值取向就在于为课堂生成提供最佳途径和最大可能,将生成的过程最优化和生成的空间最大化。本文将从教学预设策略和课堂调控策略两个方面进行课题研究。

四、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生成意识,提高教师的预设能力和调控能力,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具智慧,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2、通过课题研究,从成功的案例中探索出一整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成效的,具有推广价值的生成性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并服务于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

3、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最佳发展,使学生在生成性的语文课堂中,发展语言、张扬个性、升华情感、完善人格,全面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五、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教学理念:从“为教”走向“为学”。课堂中的每句话,每个环节都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或激发需要,或指向学习。

教学设计:从“线性”走向“板块”。从“刚性”走向“弹性”。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简洁性和教学功能的厚度。

教学策略:从“有痕”走向“无痕”。从“无招”走向“有招”走向“无招”。

教学状态:从“问答”走向“对话”。从“枯燥的思维状态”走向“丰富的精神状态”。把问题当作对话的主题或读悟的引领要件。

课堂调控:从“无机”走向“有机”。具体研究的重点:

(一)教学预设策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生成也需要预设,精彩的课堂生成离不开匠心的预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精心的“预设”为学生搭建课堂生成的平台,让预设与生成珠联璧合、和谐共生。

1、教学结构——变“刚性的线型设计”为“弹性的块状预设”

“教学思路清晰,学习头绪繁杂”是“刚性的线型设计”的课堂教学特点之一,而“弹性的块状预设”,不但要有宏观的整合思想,而且要有微观的弹性设计,教学板块既简约又厚实,既有开放的空间,又有深化的“支点”。基本模式为:最佳导入——最有效的整体感知——有重点深入阅读。

需要研究的是优化重组教材的方式:

(1)自然结构式。即尊重教材的原有结构,组织教学。

(2)变式结构式。即改变教材原有的结构,重新组织教材进行教学。

2、板块教学——要抓好三个关键要素:

导入的角度与导入语言。把握重点阅读的提升点。抓住重要的语言训练点。板块教学的基本策略:

感悟的重点:是重要的语言现象,重要的词句。

感悟的途径:是从读入手,读中感悟(探究、体验),转化语言,提升精神。

感悟的方式:有朗读感悟、提问感悟、多感官感悟、换位感悟、变式感悟,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多层次的感悟、多角度的发现。

A、“体验——生成”策略。

“体验——生成”是指在语文学习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生活(学习)经验和亲身经历来感受语言文字,在真切的感受活动中获取信息,受到启迪。在语文教学中,体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①有声朗读体验。对于一些情感性和美感性很强的课文,教师可以借助于情境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入情境,走进文本,从而获得真切的体验和语言的实践。

②视觉冲击体验。对于一些典型的或者新的语言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呈现文本中的语言现象——→再现文本语言所描绘的事物形象——→体验文本语言所蕴含着的情感”的语言转化途径,引导学生在形象的感知、情境的感受中,通过视觉冲击,促进语言的转化,实现精神与语言的同构共生。

③换位感受体验。换位是指改变学生的阅读角色,让学生以文本中的主人公的身份,进入到角色所在的精神世界中去,从而获得真切体验。在换位体验中,教师可以采用变式的方式,情化了“外部活动”,强化了内心体验,学生在“外部活动—→内化”、“内部活动—→外化”的双重转化过程中,语言得到了内化,情感得到了升华。

B、”质疑——生成”策略。

“质疑——生成”是一种富有成效的语文学习方式。

需要研究的是三个问题:

第一、如何质疑:应抓住文本中的“可疑”之处,引发学生心中的疑惑,将疑惑转化为问题,培养质疑的意识,提高质疑的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多或少地对课文中值得质疑的内容,如课文的题目、文中的重点词句或语言空白点等等,作适当提示或暗示,以增强质疑的针对性。

第二、如何处理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问题要进行质量评价和有序梳理,利用有价值的问题。

第三、如何解决问题。要利用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发现问题—→多元发现—→互动对话”的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带着问题解读文本,发现新知,建构意义。

3、问题设计:变“单纯的思维性”课堂提问为“多维的读悟性”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读中感悟的催化剂,是激活思维的金钥匙,是引发情感的导火索。课堂提问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维度、学习方式。因此,我们需要对问题的外在形式和内在价值指向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研究两类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趣化问题设计。注意问题的形式具有情趣性、人文性、儿童性和艺术性。

(2)强化问题功能。注意问题所包含着的功能。

A、以“问”促读性问题。教师借助于问题,引发学生的阅读需要,然后借助学生强烈的阅读期望,进行自读自悟。

B、以“问”促疑性问题。教师借助于问题,引起学生在读中质疑,引起学生的深思和多思。

(3)优化问题运用。变“答问”的手段为“对话”的主题。

4、教学语言设计。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催化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因此,精彩的课堂,离不开精彩的教学语言,而精彩的教学语言具有情化和催化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充分考虑导语的引导角度、语言的冲击力、表达的动情度;其次,要用教学语言情化文本、感化学生,从而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动情心动的心理环境,使课堂闪耀出思维、情感与智慧的火花。

因此,我们需要研究的是三类教学语言在课堂中的运用,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引发新的阅读需要,引发学生的浓厚的求知需要,唤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望,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这三类语言是:前导性语言、过渡性语言、评价性语言。

具有新颖性的特点,关注导语的情趣度——时代性、人性化,增强可听性和可感性。具有多变性的特点——关注导语的角度和力度。

5、课外拓展设计。

拓展性阅读是一种基于尝试、深层阅读之上的超文本阅读。即通过“学法迁移拓展”和“创新实践拓展”等形式,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从课本引向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和课外实践的语文综合能力,以及多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需要研究的是这两类拓展在教学中的运用。

(1)规律性迁移拓展。这种拓展将运用迁移规律,把学生从掌握语文规律引向运用语文规律,从课内学习引向课外学习、从现实发展区引向最近发展区。

(2)创造性实践拓展。这种拓展,是鉴于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欣赏与批判的基础上,通过对文本加以创造性的变式、扩充与延伸,对语文课程进行二度开发与运用。变式。即对文本加以改编,诸如把古诗改写为记叙文,把课文改编课本剧,把长文浓缩成小诗等;扩充。即利用课文语言描述中的空白点,或揣摩人物的心理,或推想事态的发展,或通过想象将景物内容具体化;延伸。即借助文本中有价值的内容,通过搜集、处理和加工课外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进行超文本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课堂调控策略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随机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要通过随机评价的手段,“适时利用”这种新的教学资源。所以,我们需要研究在以下五种情况下的最佳评价调控。

(1)当学生对话精彩时,抓“精彩”促生成

学生答问精彩时,鼓励、赞赏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只停留在赏识层面上是不够的。如果我们把这种“精彩”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新的资源,通过即时评价,引领更多的学生走进这“精彩”的世界。

(2)当学生认识肤浅时,抓“肤浅”促生成

由于受年龄和学历的影响,学生在理解、感悟上,难免会有所肤浅。如果我们把这种状

况视为一种教学资源,那么,我们可以以学生的“肤浅”作为教学起点,运用“调控——生成”策略,引导学生浅入深出

(3)当学生争论不休时,抓“争论”促生成

在互动对话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生面对某一问题纷纷发表不同意见的情况。这种面对学生的争论,教师应牢牢把握良机,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在争论中彼此交锋、碰撞、融合。

(4)当学生答问错误时,抓“错误”促生成

当学生答问错误时,教师既不能奉送“真理”,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利用学生错误中的可利用因素,或追问暗示,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或反诘归谬,即以学生错误答案为前提,推衍出荒谬的结论,让学生在前因后果的矛盾中顿悟。

(5)当课堂发生意外时,抓“意外”促生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时常会提出一些出乎意外的问题。教师若装聋作哑,则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严词斥责,将泯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若敷衍搪塞,将使学生疑窦倍增,如坠云雾。最有效的办法是先了解“意外”背后的真相,继而因势利导,巧引妙导,把学生的“脱轨”的思维引导到有价值的发现上来。

篇三: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结题报告

普集镇中心小学

张会婷

薛巧霞

一、课题的提出

1、现代数学教育应对时代挑战的需要

2、新课改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

3、我校教师要求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迫切希望

二、课题的界定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性教学必须为实现这个理念服务,是教师为了实现这个理念而采取的教学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教学策略,指导教学、服务教学。

2、通过研究,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自觉地在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数学教学研究能力。

3、通过研究,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通过研究,完善教学教研制度,促使新课程改革在学校的进一步深入实施,提高课程改革的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们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性教学策略包括:

(一)活动教学的策略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

(二)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的策略

1、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数学问题

2、贴近学生实际,探索数学问题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三)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1、备教材要“懂、透、化”。

2、备学生要 “实”。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四)激励评价的策略

五、研究方法和措施

1、研究方法:

(1)调查法(2)文献法(3)行动研究法(4)经验总结法(5)案例分析法

2、研究的操作措施(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理念,形成有效教学的新理念。

(2)行动+反思,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提高。

(3)完善教学教研制度,使每位数学教师都能自觉进行教学研究。

(4)通过典型教例研究,获得相关经验。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第一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学习、讨论、确定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2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撰写阶段性小结。

第三阶段:(2014年3月~2014年7月)总结和推广、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成果:

根据新课程观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

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经过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大家的教学感受,我组初步构建了以下几点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活动教学的策略

(二)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的策略

(三)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篇3:课题研究成果报告范例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十五”期间, 吉林省电化教育馆组织全省电化教育示范校的科研活动,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是五年来全体实验教师辛勤劳动的结晶, 其中部分成果具有较高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为尽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 使科研成果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为更高地发挥示范校的辐射作用, 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吉林省电教馆总结了长春市103中学与幸福乡小学“十五”期间实验课题的基本经验, 肯定了他们科研的成果, 决定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我们学校与灯塔乡中心校协商研究决定, 共同承担了“双教一课”的研究课题, 把促进教师提高作为重点研究内容。另外, 我们结合本校教师队伍比较年轻, 有待提高整体素质的实际情况, 借鉴“八五”期间学校的成功经验, 将全校教师纳入科研队伍, 让他们在科研实验中锻炼, 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使我校教师“不断超越自我, 尽快把自己塑造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能力、有经验、有智慧、有作为的科研型教师”因此, 我们决定在校内年轻教师与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结成师徒对子, 深入实施“双教一课”的课题研究。

(二) 课题研究的意义

该课题的研究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首先, 完善了教育科研的全过程。教育科研成果的取得只是教育科研的部分工作, 科研成果的推广是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科研工作的延续和发展。一项科研成果不及时推广就不可能转化为社会效益, 就不能发挥促进教育发展的作用。再好的科研成果束之高搁, 就失去了成果的价值和意义。“双教一课”是“十五”期间的科研成果, 我们推广之, 应用之, 就是科研成果普遍应用的过程, 就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的具体体现。

“双教一课”的行动研究是将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 通过面对面的培训进行传授的过程, 是培养年轻教师, 打造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是城乡教师尽快提高教学水平, 更新教学理念的有利渠道;这项研究能够使优秀的教育资源, 发挥最大的效益, 促进资源共享, 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双教一课”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素质, 而提高教师素质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学生发展, 促进学校发展。“双教一课”科研课题是验证性研究, 是科研成果的转化, 只要我们认真学习之, 推广之, 就会对我们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建设, 对年轻教师的成长与提高有极大的作用。

二、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一) 研究的内容

根据省电教馆的课题指南的具体要求, 我们确立了以教师提高为主线, 以科研、教研、培训为载体, 倾力促进教师发展,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诸多方面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提高, 学习水平的提高, 学习质量的提高, 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内容。电教示范校在“双教一课”的研究中, 不只是向协作校赠送一些教学设备和教学软件, 也不只是共同备课, 共同听课, 提供几份优秀教案。如果局限在这个范围之内, 那么“双教一课”只能说是两校的联谊活动, 最多是一次教研活动。作为科研课题要有研究的价值, 充分体现研究的学术性, 真正促进研究者的全面提高, 就必须解决研究的内涵。即在“双教一课”的研究中要研究什么?要有明确的研究内容, 明确的研究目标。而这些内容及目标又要符合教育发展的方向, 课程改革的精神。这样才能赋予科研课题鲜活的时代性、前沿性、新颖性, 才能增强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所以, 我们与协作校达成共识, 确定了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即以“问题为线索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的研究”, 在这一结构模式中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主动发展。在不断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同时, 在研究中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学识水平、教学能力, 进而达到教师素质的提高, 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的目标。

(二) 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素质, 促进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其研究的具体目标:

近期目标:

(1) 努力形成学科教学带头人队伍,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具体要提高学科专业知识的储备, 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形成学习秩序民主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活动多样化、教学风气自主化的课堂教学, 使课堂真正变成学习的乐园。

(2) 通过行动研究, 促进教师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变革, 为学生提供更加宽松的探究、发展的空间, 使学生诸多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3) 通过行动研究,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全面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远期目标:

(1) 了解学科发展方向和最新科研成果, 提高教育专业知识的修养, 包括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知识。

(2) 经过三至五年的研究, 努力打造品牌教师, 争取全区有名望、全市有影响、全省有印象的品牌教师队伍。

(3) 经过三至五年的研究, 争取协作校教师队伍素质有极大提高。

三、研究的方法及特色

(一) 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密切结合教学工作渗透研究内容。行动即研究。通过双教一课, 共同备课, 互相听课, 互相评课, 以及面对面的培训、一对一的指导、教育叙事、博客等形式, 鼓励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达到有所感悟、升华和提高的目的。本研究结合调查研究、观察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对行动的结果进行全面的搜集、分析、归纳和总结。给研究的结果以正确、恰当的归因。

(二) 研究的特色

根据行动研究方法的特点, 我们采取了“三位一体”的研究策略。即以教育科研为主线, 采取边培训、边提高、边研究的策略, 使教师在科研、教研、培训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发展和提高。我们在“理论引领, 同伴互助, 自我反思, 超越创新”指导思想的原则下, 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研究方法。

1. 音像资源的对比研究

学校拥有大量的全国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我们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对比研究。

(1) “看”———观看名师教学, 认真品味名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教学风格。

(2) “议”———小组内提出问题, 并讨论, 找到自己与名师的差距, 学习名师哪些教学理念和方法。

(3) “讲’———按照名师的理念备一节课, 在小组范围内讲授, 供大家点评。但要注意学习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 不是照猫画虎的模仿。

2. 集体备课的案例研究

以年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 由一人做中心发言人, 针对某一课的内容进行分析、讲解, 确定重点, 明确难点, 以及三维目标的确立。组内教师展开讨论, 各抒己见, 由中心发言人形成教案, 并且做课, 供大家观摩研讨, 而且要填写评价表格。通过具体案例的研究形式, 解决了教师存在的具体困惑, 加快了教师水平的提升。同时, 在评价他人和被他人评价的过程中也是认识能力的提高, 是感性向理性升华的过程。

3. 集体评课的深化研究

每次观摩课之后, 课题组都要组织听课教师集体评课, 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 对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节给予肯定, 指出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不足。使每个教师在同伴的合作中得到提高。

4. 师傅带徒弟的一对一的研究

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我们开展了师带徒的培训活动。这是一对一的指导, 面对面的研究, 师傅要做引路课、示范课, 徒弟要做汇报课, 学校规定每组师徒每学期互听互评课不得少于十节。

5. 平等、和谐的个性化研究

为调动两校参与研究人员的积极性, 我们确立了“平等、合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基本思路。在具体操作中, 我们选派优秀教师与协作校教师组成研究小组, 也是学习共同体, 共同选择课节, 共同备课。由主备人形成基本教案, 小组成员在基本教案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包括文本教材、学生资源、教师资源、环境资源。在集体备课时, 以文本教材为基础再充分挖掘形成了基本教案, 但是它不能适用于每一所学校, 每一个班级, 每一位教师。如果强行规定必须使用统一教案, 势必削弱教学效果。所以, 小组成员一定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个体差异, 结合自身的文化底蕴、教学经验、教学个性、教学风格, 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校外资源、信息技术资源, 融这些课程资源为一体, 形成具有特色的个性化教案, 分别实施教学过程。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 引导学生的思考, 主动探究, 合作交流, 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训和指导。在相互听课、评课的基础上完成反思材料和整理教案、完善教案。

6. 读书沙龙的理论研究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 我们随时为教师提供阅读书籍或者提供读书目录, 并且提出研讨题目, 定期组织读书沙龙。为教师提供交流的环境和场所。例如:结合科研方法缺乏的问题, 学校组织了阅读《教育科研百题解答》并且开展沙龙活动。随着教师阅读量的增加, 教育理论逐渐丰富, 理论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促进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三) 研究的突破点

1. 以科研小组为基础的研究组织

课题研究要求示范性与协作校的教师结成对子, 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面对面”的培训, 我们在此基础上做了调整和发展。选派优秀教师与协作校参与研究的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小组, 同时在本校内广泛开展“双教一课”的课题研究。我们按年组、学科把自愿参与研究的教师组成十个科研小组, 在以“问题为线索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大框架下, 结合各个研究小组的具体情况, 选择研究内容, 制定研究方案, 落实研究任务。使研究真正开展起来, 坚持下去。这是研究组织形式、研究内容的扩展和突破。

2. 以教师发展为目标的科学检测

“双教一课”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我们结合教师评价研究, 制定了《教师自我展示评价标准》, 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全面展示参与课题研究以来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的提高与发展。为考察课堂教学的效果, 拟定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从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策略等方面对每一节研究课进行综合评价。保证了每一节研究课的质量。这是检测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新突破。

3. 以科研轮值课为载体的研究活动

为使课题研究保持经常性、形成制度化, 我们开展了轮值课活动。每一位参与研究的教师都要在每学期作一节研究课, 提供给全校教师观摩和研讨。每个科研小组都要与作课教师共同备课, 共同形成基础教案。课后还要共同评课。共同备课是对研究课的认真设计, 授课是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的认真实施, 共同评课是教学实践活动的认真总结, 是教学理论的升华。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每位教师的帮助与提高效果是十分显著的。这是研究形式的新突破。

4. 以改变学习方式为核心的研究内容

“双教一课”的研究目的是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 但是我们认为教师的提高不能只是单单依靠共同备课、共同听几节课、评几节课就能够提高的。而必须增强他们的研究意识, 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 让他们在研究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逐渐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所以, 我们赋予课题研究以新的研究内容。即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构建。这样, 就突破了课题指南中的单纯的“双教一课”的形式。使研究课题更加具有丰富的研究内涵, 更加具有操作性, 提高了研究课题的学术性和科学性。

四、研究成果

开题研究以来, 由于市、区电教部门的支持, 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两校参与研究的人员的协作配合和积极努力, 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 物化成果

1. 优秀课例

在历次科研轮值课和教研活动中涌现了一些优秀课例。综合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体现了教师理解课程标准、驾驭新教材的能力, 全面反应了教师基本素质提高的过程。课例也体现了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质疑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及学习方式的改变, 努力逼近课题目标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结构。

2. 优秀课件

随着研究课题的深入开展, 教师整合、制作优秀课件的热情高涨, 综合体现了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 创设教学情境, 启动学生思维的基本理念。教师自制课件, 在历次评比活动中有多件被评为优秀课件, 其中,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垂直与平分》、《求三角形的面积》等被吉林省电教馆资源库收录。《英语》、《社会》、《科学》、《语文》等学科的课件在吉林省电教馆组织的教材评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这些教材是教师辛勤、刻苦专研的结果, 也是电教科研丰硕的成果。

3. 优秀论文

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 教师不断发现和总结经验, 撰写了大量的教学叙事、教学反思材料、教学论文。反映了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说明了教师在研究活动中不断地搜集整理信息, 不断地提高自我的认识水平和研究能力, 反应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4. 优秀教案

教案是每节研究课要认真设计的基本材料。经过科研小组集体备课、授课教师的撰写、不断修改和完善, 出现了许多符合课程改革理念, 适合学生发展需求, 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供条件的优秀教案。我们将这些教案提供给协作校的教师, 供他们参考。其中一部分在西安区教育网站上交流, 点击率很高, 在全区范围内有广泛的影响。

5. 学科带头人队伍基本形成

通过三年来的课题研究, 极大地锻炼了教师, 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批年轻教师茁壮成长, 逐渐成熟, 不断有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他们在省、市电教部门、教研部门组织的各种研讨活动中做了观摩课、表演课、研讨课等。

图1为课题研究前、后各级学科带头人数量对比情况。

(二) 非物化成果

1. 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经常性的研究活动, 唤醒了教师的科研意识, 在集体备课进行教学设计时, 关注了用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在授课过程中, 注意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在评课中, 注意寻找规律。基本形成了备课是研究的构想和设计, 授课是研究的操作与实践, 评课是研究的反思和升华等浓厚的科研氛围。

2. 初步形成了学习共同体

在一系列的研究活动中, 集体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和发挥。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在集体研究活动中, 遇到问题大家研究解决, 或者寻找资源学习, 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操作能力。教育科研的凝聚力使他们形成了学习共同体。

3. 探索了改变学生学习方法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题研究的目标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经过研究人员的不断探索, 初步总结了以问题为线索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图2为以问题为线索的课堂教学模式示意图。

4. 积累了开展学科行动研究的基本经验

“行动研究法”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我国教育界广为利用的研究方法, 在我们学校还是第一次被正式采用, 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但是通过两年来的行动研究使我们从发现问题到立项研究, 从研究方式到过程操作都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例如:三位一体的研究策略;“理论引领, 同伴互助, 自我反思, 超越创新”的研究模式等。

5. 辐射与推广, 作为省级电教示范校不断推广学校成功的经验是我们的责任

2007年10月16日我们成功地承办了辽源市课题研究的开课活动, 宣读了主题报告《以科研为动力, 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和展示了四节优秀观摩课 (协作校一节) , 展出了收集的六类研究资料。全市十五所电教示范校领导与教师100余人参加了会议。对全市示范校课题研究的深入起到了促进作用。2008年11月15日, 我们组织了区级开课日活动, 进行了学术研讨, 五位教师宣读了学术论文, 五位教师演示了教学课件, 并且阐述了设计意图、使用方法和教学效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反响。

6. 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通过两年来的课题研究,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增强。我们在2至5年8个班级随机抽取80名被试进行了两次测试, 进行了t值检验, 结果证明了学生学习成绩的稳步提高。

图3为学习成绩提高对比表。

五、主要结论

(一) 以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为研究目的的“双教一课”研究课题, 经过几年的行动研究, 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从教师撰写的论文, 制作的优秀教学软件, 获奖的优秀课例完全可以说明教师教学水平、研究水平、研究能力、教学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双教一课”是提高教师素质,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较好的研究方式, 也是加强电教示范校和协作校联系的较好的纽带, 是提高农村教师基本素质的较好的研究方式, 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较好的研究手段。

(二) “双教一课”研究课题是一项验证研究, 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 确定研究的核心内容, 增强研究的时代性、前沿性、新颖性和可操作性

实践证明:我们确定的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研究内容符合时代的要求, 符合学生成长的需要。以问题为线索的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完全符合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同时也符合教育科研的规律, 那就是验证研究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丰富、发展和完善, 是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深化。

(三) “双教一课”研究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实践证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学能力的增强, 就会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较好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使信息技术恰当地与学科整合, 较好地应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艺术和教学策略, 较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的思考,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断地提高, 其综合能力不断地增强。

(四) “双教一课”课题研究, 必须有电教示范校、协作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强有力的支持, 两校参与研究人员的积极参与和坚持不懈地认真研究实验的变量, 全面地收集研究资料, 科学地分析和检测, 准确地研究实验的归因, 课题研究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也就是说, 只有认真地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 真正体现行动即研究。首先, 必须有周密的计划, 然后必须有切实的行动。计划与行动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有完美的计划和持之以恒的行动, 科研才能有收获。如果只有计划而没有行动, 再完美的计划也失去意义;如果有行动而没有计划或者行动脱离了计划的轨道, 其行动也是盲目的。所以, 必须保持计划与行动的协调与统一。在课题研究中, 对待计划与行动有种种不同的态度:其一是为了课题申报, 草拟计划便束之高阁, 计划停留在书面上不去实施, 不去行动;其二是计划的作用定位在应对各类检查, 装饰门面, 证明业绩上, 不去实施, 不去行动;其三计划落实不坚决, 行动不彻底, 或蜻蜓点水或走马观花, 敷衍塞责。凡此种种, 计划不能发挥指导、规范行动的作用, 不能在行动中予以实施和体现。没有行动的研究只能是纸上谈兵, 教育科研的作用与效果也就无从谈起了。把计划变为行动, 行动践行行动计划, 指导行动的规范, 行动促进计划的完善。我们在二者和谐完美的协调统一中, 使课题研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五) “双教一课”是电教示范校发挥作用的极好形式

“双教一课”课题研究由于有协作校的参与, 使电教示范校的教师有了充分与其他学校教师接触的机会, 使示范校教师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地向其他学校介绍, 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地向其他学校辐射, 优秀的教学软件不断地向其它学校传播。使示范校的作用得到了全面的发挥。

篇4:"环保小课题"研究报告

一.编题小组。根据调查,结合百分数的应用,编写了以下二题,供兴趣小组的活动使用。

1.我国森林面积为1.34亿公顷,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9%,世界森林总面积有多少亿公顷?

2.世界人均拥有森林蓄积量为71.8立方米,而中国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8.6立方米,中国人均森林蓄积量是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的百分之几?

二.实验小组。从树枝上摘下5片叶子,通过测量和估计,它们的面积分别为15平方厘米、16平方厘米、12平方厘米、20平方厘米和18平方厘米。设问:

1.平均每片叶子的面积是多少?

2.假如这棵树有10000片叶子,并且每25平方米的树叶能在一天释放出足够一个人呼吸所需要的氧气,请问:这棵树可供一个人一天所需要的氧气吗?

三.计算小组。(1)算出平均每片叶子的面积是:(15+16+12+20+18)=16.2(平方厘米)。

假如这棵树有10000片叶子,那么绿叶的总面积是:

16.20000=162000(平方厘米)

162000平方厘米=16.2平方米

16.2平方米<25平方米

计算结论:这棵树不可供一个人一天所需要的氧气。

(2)解答编题小组的两个题目:世界森林总面积为: 1.34.9%=35(亿公顷);中国人均森林蓄积量是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的8.61.8=11.98%。

四.调查小组。通过调查得知,现在好多餐馆都用一次性筷子。1家餐馆1天大约用200双一次性筷子,而1立方米树木可以生产45000双一次性筷子。

调查结论:照这样计算,1家餐馆一年要用筷子20065=73000(双),消耗掉树木730005000≈1.62(立方米)。

五.推理小组。根据以上数据推理:中国现在每年生产大约450亿双一次性筷子,如果我们以每根筷子长15厘米计算,把中国人每年用掉的筷子一根一根地接起来,可以绕地球多少圈?(地球赤道一周的长度大约是40000千米)

450000000005000000000=337.5(圈)

推理结论:把中国人每年用掉的一次性筷子接起来,可以绕地球337.5圈,大致需要砍伐2500万棵树。

六.网络小组。网上搜索得知世界森林覆盖率:日本67%、韩国64%、挪威60%左右、瑞典54%、巴西50%~60%、加拿大44%、德国30%、美国33%、法国27%、印度23%、中国16.5%。

网络搜索得出结论:我国森林覆盖率偏低。

七.研究结论。一次性筷子是树木做的,如此使用这么多的一次性筷子,要砍掉多少棵树来做筷子呀!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后果是,森林将遭到破坏,严重的将导致水土流失,引发洪水。自然的警钟告诫我们:要少使用一次性筷子,保护森林。

八.研究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们建议:

1.寻找一种既不破坏森林资源,用后又能自己降解的材料作为一次性筷子的替代品。

2.工商、环保部门加强监管,杜绝一次性筷子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3.加大环保宣传力度,让人们的思想认识得到提高,从而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篇5: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范例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课题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实验与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即让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理解,而又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理解形成与获得的过程中,增进数学的学习情感,学会与人交流,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与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心里都得到不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是这次课题的切入点和实施新课程的主旋律。

2、近几年来,学校近几年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等课题研究。在客观上已具备了一定的研究条件。为开展“自主、学习方法”研究的过渡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3、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逐步学会学习。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变静态学习为重视实践操作;变个体学习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实验的方向与目标、内容

1、本课题试图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对实施本模式的教学观、学生观、活动观、评价观与实施策略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改变本校参加试验班级课堂教学“高耗低能”的被动局面,使实验班的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乐园;提高实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实验教师的精神成长。

2、研究目标: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3、研究内容

(1).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积极转变教学方式;

(2).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3).小学数学自主合作学习的研究及自主学习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实施的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确立“转变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它过分强调和突出接受与掌握,泠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学生缺少自主、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

会,最终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销蚀。单

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课程改革推进的一个障碍,因此《课标》提出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目前推进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关键。教师在观念的转变的更新中,首先应坚决贯彻《课标》,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不利于教学的传统学习方式,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景观。其次,应深刻认识到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必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愈来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教与学需要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要在教学的各环节渗入学法指导,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方式,能针对性地克服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弱点,克服教师难以面向差异众多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扬长避短,共同提高,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到数学不在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学习数学的过程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与题海大战,而是通过讨论、钻研、发现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自主学习方式的形成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教师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构建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融入学生学习过程中,站在学生中间的教学方式所取代;过去由教师控制教学活动的局面要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情绪心理学家利珀认为:“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如探索性情境、故事性情境、游戏性情境、竞争性情境、生活性情境、实践性情境、激励性情境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从而体验成功探索的快乐。其次,教师的语言要注意调协效应、激励效应、期待效应,注意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使学生始终保持愉悦的学习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的学习,促进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协调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挑战,摆脱自身经验。

3、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1)创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开放课堂,营造探究环境

开放课堂,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者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在参与中表现。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课

内外和谐街接。更重要的是要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3)开放思维,留足探究的空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所以,在教学时,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探究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

五、实施步骤(1)在新一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针对研究内容,收集、整理有关信息资料,形成研究方案。

(2)建立健全课题研究机构,确保实验研究顺利开展。

(3)组织试点校教师和课题组成员进一步认识研究的意义,明确研究目标,采取不的措施,实施验证。

(4)定期组织学习,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切实转变师生角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定期汇报交流,要求试点班每月、每学期开一次实验汇报课,在实践中完善、总结,促进学生“探究——交流”的教学策略。做好学习、研究资料的存档工作。

(5)充分发挥教研室、教有组和备课组的协调作用,加强合作交流,不断改善知识结构。

六、组织及管理

1、人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曹大军负责课题的整体设计、协调、组织研究力量,保证课题的研究活动的顺利实施。

主要成员:轩丽英、赵霞负责撰写课题计划、实施细则、开题报告,整理课题阶段性成果,撰写阶段性实验报告(中期报告),课题结题报告及撰写论文。王莉、曹俊霞负责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疑惑搜集,安排实验老师,调查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并负责问卷的回收、整理、分类总结、搜集与课题相关的案例,及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王玉芝负责数学中自主学习的资料整理、分析、搜寻工作。

2、具体任务

(1)学期初,课题组与担任实验的教师围绕专题共同拟定实验计划。

(2)教研组要组织教师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及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以新的思想指导教学实践。

(3)抓好集体备课的工作。发挥备课组的作用,集思广益,重点研究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精神。

(4)加强听课评课的活动。实验点教师每学年围绕教师专题开课4节以上,各备课组也要经常性地进行年段互听互评活动。

篇6:课题研究成果报告范例

目录: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基于WEB邮件收发系统的解决方案 第3章 开发工具的选择 第4章 系统总体分析与设计 第5章 系统详细设计

第6章 邮件收发系统的运行与调试 第7章 心得体会和结束语

摘 要

Internet的爆炸性增长和流行使得大多数的电子邮件实现都采用internet标准,而且随着WEB浏览器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基于WEB邮件收发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电子邮件(E-mail)是Internet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了TCP/IP与邮件协议之间的关系,C/S模型的基本结构,E-mail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用户代理、输出队列、报文传输代理、邮箱)和实现E-mail收发的基本协议(SMTP,POP3)。运用windows socket网络编程界面实现邮件协议。针对传统集中式电子邮件的不足,提出了分布式电子邮件的概念,从对二者进行比较中得出分布式电子邮件的优点,并设计出实现分布式电子邮件的主要模块结构(收发模块、用户认证模块、邮件存储模块、用户接入模块等)。

第1章 前言 1.1开发背景 1.1.1 选题背景

本课题来自于实际应用,本论文探讨了基于WEB的电子邮件系统。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Internet/Intranet应用在全球范围内日益普及,当今社会正快速向信息化社会前进,信息自动化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从而使我们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随着Internet飞速发展,它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们亲切地把它叫做信息高速公路。随着计算机技术及通信技术的普及,人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访问internet,并从Internet中获取资源,Internet紧密的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个人上网目的,获取信息是第一位的。电子邮件是人们相互交流、通信的一种重要手段。几乎每一个电脑用户都曾经使用过电子邮件,而且许多新用户在第一次进入互联网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注册一个邮件帐号。而随之而来的就是邮件的管理成为人们关注的目标,而基于Web的邮件收发系统正是可以解决人们的难题。1.1.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目的

几年以前,基于 Web 的电子邮件几乎还不存在。而现在,几乎每一个电脑用户都曾经使用过基于 Web 的电子邮件,而且许多新用户在第一次进入互联网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注册一个 Web 电子邮件帐号。在 Web 电子邮件中,用户浏览 Web 页面、输入用户名和口令后,一个在服务器上运行的 Web 电子邮件程序在动态生成的 Web 页面上列出该用户的邮件,这样用户就不需要将邮件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中。由于不需要客户端软件,因此任何用户可以使用任何上网的系统查询他们的电子邮件。这与以前的客户端/服务器型电子邮件形成强烈的反差。在客户端/服务器型电子邮件中,用户采用的是客户端电子邮件应用(如Foxmail和Outlook)。

元搜索引擎的研究与设计

目录: 一.引 言 2 1.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 2 1.2 开发中文搜索引擎的几点建议 11 二. 元搜索引擎概述 12 2.1 元搜索引擎定义 12 2.2 元搜索引擎定义 12 2.3 元搜索引擎的特点 13 三. 元搜索引擎发展趋势 13 四. 一个元搜索引擎的设计构想 15 4.1 系统结构框架 15 4.2 功能模块介绍 16 4.3 实现中的关键技术 19 五. 总结 21

前 言

信息是人类生存的三大资源[王永成91]之一,也是现代化工业的三大支柱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全世界的文献信息量也在急剧增加,如何快速、方便、有效地从信息的海洋中找到需要的信息逐渐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Internet)的发展,信息更是爆炸般地出现在人们面前,如何有效地利用数量如此庞大的信息资源,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搜索引擎也应需而生。但是由于网上信息具有量大,格式杂,冗余度高,更新速度快等特点,目前的搜索引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用户的某些问题,但仍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按照搜索引擎的“全、准、快、好”评测标准,目前的几个著名搜索引擎的不足之处表现为:(1)页面索引数量少,有研究资料表明,目前任何一个搜索引擎索引到的网页都达不到互联网上网页的16/100[Steve99];(2)查询结果的准确度不够,有误检、重复等现象。这是用户面临的比较普遍的问题;(3)智能化程度较低,搜索引擎的查询形式单调,一般不支持自然语言查询,而且缺乏和用户的交互。

因此,开发出性能优良、界面友好的搜索引擎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本文将针对目前的搜索引擎所存在的主要缺点,围绕搜索引擎的若干关键技术作深入研究。

首先,有必要对搜索引擎的发展过程和现状作一个简单的描述。1.1.1国内搜索引擎的发展状况

上一篇:初中数学远程研修总结下一篇:领导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