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民教育文章

2024-05-17

读人民教育文章(共10篇)

篇1:读人民教育文章

读人民教育文章《绿满民生》读后感

读了重庆市渝中区民生路小学教师朱颖在人民教育的文章《绿满民生》后感触很深。看一座城市,就看它的文化。往往从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质里,就能够读出这座城市的显著个性和无尽魅力。重庆市渝中区民生路小学教师朱颖告诉我们:学校除去日复一日的劳作,除去一年年的重复,除去一届届学生的离校,积累和沉淀的就只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反映的是学校和个性和魅力,打造的学校文化便是“绿色校园文化”。绿色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和激励、约束与调适、凝聚与辐射的功能,它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质量,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

一、营造绿色文化,建设温馨校园

绿色文化是一种充满蓬勃向上的生机,旺盛的活力,和谐美好的文化。学校通过营造绿色文化来建设温馨的校园。

建设审美化的校园环境。校园是育人的场所,我们坚持把改观校容校貌作为一门隐性课程,力求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说话,把学校建设成为充满绿色,有自己的个性,环境优美的花园。我们在学校草坪中设置了简洁有力的格言、主题鲜明的图案;在走廊中设置个性化的校务、教务公开栏等,引导学生对校园的自主管理,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

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引导教师开展争创文明教师活动。通过宣传先进教师事迹、塑造名师工程,引导教师敬业奉献、和睦相处;通过关爱每位教师的送温暖活动,塑造家庭型的校园氛围;通过危机感、紧迫感、成就感的教育,引导教师团结协作,努力工作。倡导师生互爱,通过学习先进教育思想,转变教师观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开展行政承诺制、教师承诺制,提高工作效率。规范教师用语,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互爱互助献爱心活动,使学生体验人情美,同时培植同学之间的友爱。

成立色彩缤纷的学生特长小组。为了活跃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学校配备了各专用教育的场地、设备,成立了十来个特长小组。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补充,营造和谐、宽容、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非常重要。在创设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班级环境时,重视文化性物质环境、社会化环境、参与性环境、挑战性环境、心理性环境的创设,以形成民主、和谐、相互理解和支持的班级人际关系。学校改变班级设置,把班级改为有个性特色的中队,以一系列的绿色管理制度相配套,创设特有的班级文化。进入教室,每班教室的国旗等都有固定的位置,各班还根据同学们的意见,设置了一系列专栏,发布在中心小学网站上,充分体现了不同的集体和个人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形成了各班独特的人文氛围。

应对网络文化。随着学校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冲击力越来越强,如何应对网络文化显得越来越重要。学校通过实施计算机(网络)教育,帮助学生学会现代社会技能,培养信息时代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利用网络,吸收优秀的文化,屏弃庸俗、低级的文化,培养网络道德,帮助学生理解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区别,打通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联系。师生作品多人次代表区参加市级比赛。现在网络已作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之一,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通过为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培养学生质疑和要求教师学习“倾听”,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丰富课堂师生的互动关系,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增设班级岗位,把主人的地位还给学生,建立小干部轮换制,把管理的权利还给每个学生,丰富班内评价,把评价的责任还给每个学生,建设班级文化,把创造群体个性的任务还给学生等来关注学生文化。今年我校通过“我实践、我体验、我能行”,“校园绿色奥运”,“五自小公民”等特色鲜明的活动,让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探究,认真体验,大大地促进了学生文化的发展。

二、实行绿色管理,建设制度文化,构建可持续发展框架

绿色管理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高效的管理。学校以此为出发点,扬长补短,量力定位,制定整体发展中长期规划,确定学校发展的整体思路,即:“高举一面旗帜,坚持两全方针,争创三名,实现四化”。“一面旗帜”,就是实施素质教育;“两全方针”,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三名”,就是创名校、做名师、育名生;“四化”,是指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管理科学化、教学设施标准化、学生素质优良化。

根据学校发展的整体思路,确立了三个标准:“规范+特色”的办学标准,“教书育人”,的职责标准,“合格加特长”的人才标准,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了实现学校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学校采用整合管理模式。所谓“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

“整合管理模式”,是指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为出发点,要求学校各部门通力协作,各学科协调发展,多种育人方式互相配合,全面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发展。即管理上,以教学为中心,全面安排各项工作。教学上,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各学科协调发展,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思想、方法、内容的互相渗透,通过知识整合,形成整体有序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育人方式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全方位、多层次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通过整合,实现全校一盘棋,教学是中心,后勤围着“前勤”干,“前勤”围着教学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格局,真正实现全面育人。同时学校制订了详细的管理制度,作为制度管理的标准,构建可持续发展框架,实行可持续化的管理。

三、探索绿色文化内涵,建设精神文化,培育绿色师生。

建设绿色校园文化,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提供保障。社会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应该是怎样的,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是作为学校管理者经常思考的问题。为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造就绿色教师,学校采用“请、送、搭;传、帮、带”等方法,遵循“一视同仁,量才使用”,“创造竞争环境,促人进取”,“互尊互信,民主化管理”等原则,既看条件,又看变化和发展,既作定量分析,又作定性分析,既作形成性评价,又作终结性评价,以实现绿色教师应具备的九大目标。

我们应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为契机,不断总结经验,建设适合学校发展的绿色文化,实现学校师生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发展。

篇2:读人民教育文章

区政协副主席 李绍坤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富有成效的开展,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行动上补了钙、充了电,在为民务实、廉洁自律和提升为民服务理念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通过践行群众路线,思想受到了洗礼,灵魂受到了触动,为今后在工作中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为民意识,摒弃不良风气起到了指引和鞭策作用。

2014年12月人民日报先后刊发了《巩固从严治党的强劲态势》、《摒弃为官不为的消极状态》等六篇评论员文章,这六篇文章是党的群众路线活动即将收官之际继续巩固和拓展活动成果的一针强心剂,为活动结束后党员干部如何践行在其位、谋其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摒弃不良作风,紧密联系群众提供了行动指南,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通过学习讨论,总结精髓,对照检查,反躬自省,深刻领会文章精神,并决心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

一、坚持加强学习,强化党性修养。

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也是坚持从严治党的基础因素,通过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党性修养,不断增强政治警觉性和政治辨别力,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不断严肃党内生活,彻底根除“四风”,严格按照党员干部标准和党员义务反躬自省,检查批判和纠错,逐步在工作实践中增强党员干部意识,锤炼坚强党性修养。

二、坚持自我完善,改进工作作风

“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这句话是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的,也振聋发聩的指明了工作作风的重要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广大党员干部经历了一次严格的锻炼和考验。当前,作风建设正在全党上下稳步推进,同时也面临着不良惯性的挑战,活动结束后更要注重干部作风和工作作风的改进,把工作作风的改进落到实处,不断取得工作的新成效,切实把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当中,切实把改进工作作风和推动工作进展结合起来,时刻以群众为中心,围绕群众工作,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群众,深入实践,坚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群众,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作风上深入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在生活上关心群众,不断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认真履行职能,推进政协工作

篇3:读人民教育文章

本文拟对2007年全年《人民时评》的文章作一次调查分析,文中所有资料均来自人民网观点频道的《人民时评》栏目。该栏目分为“政治”、“经济”、“国际”、“其他”四类。

笔者认为,《人民时评》的文章从言路、文路和立意三方面体现了公民写作的特色。

一、广开言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如今,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受众迫切需要了解新闻背后的缘由和体制因素,迫切希望媒体对新现象、新问题予以及时迅速的解读和干预。作为国内权威新闻网站的评论栏目——《人民时评》的文章以深刻的思想评说百姓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疑点问题,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对社会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07年的425篇文章对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均有涉及,尤以政治类和其他类(包括教育、文化、健康、民生等)为多,共407篇。其中有关时政的评论占总量的近33.18%,涉及的问题包括政策解读、反腐倡廉、依法行政、机构改革和舆论监督等多个方面。而关于科教文卫和民生方面的文章占了近62.59%。评论文章的指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有批判,也有褒扬;有争鸣,也有建议;有阐释,也有研究,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章都有意识地为公众提供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引导公众对问题进行理性的关注,有利于形成有效的舆论环境以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民时评》的文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读者意识使评论能从平民角度说出人民的心里话。例如:在政治评论《今天,让我们体味祖国的关怀温暖》(2007年10月8日)中,作者就国庆期间人民网推出的“十大惠民政策”网上评选活动有感而发。回顾了国家的多项惠民政策,如:农村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使许多曾因贫困失学的农村娃回到课堂;取消农业税打破了千百年“皇粮国税”的定式传统。还有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建立城乡居民低保制度、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等等,都体现了党和政府正视民生疾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的信心和决心,让读者从心底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在经济评论《从猪肉价格暴涨成为热议话题说起……》(2007年5月23)一文中,作者认为当前的猪肉涨价情况有很大的人为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曾专注于解放生产力,养猪的规模化、产业化积极性被激发,屠宰市场也全面开花。此后,政府关注食品安全,围剿私屠乱宰,但对于如何保证在一定警戒价位下满足猪肉供应的关注度有所减弱。因此,对于此番猪肉涨价热潮,政府应以系统化的眼光和思路,深挖政策原因,把好脉、稳调控才能见实效。文章分析透辟,对平抑肉价及防止今后类似情况的发生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春运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迁徙活动,关乎亿万国人的出行。在评论文章《春运不涨价,叫好同时更有追问》(2007年12月7日)中,作者对铁路、交通部门的惠民之举表示赞赏,但也提出了问题,比如:老百姓能否真正买到车票?公路票价在所谓的“政府指导价规定幅度内适当浮动”,会不会成为难以降服的“怪兽”?春运不涨价能否制度化?这些提问真可谓想百姓之所想、言百姓之所言。

二、广开文路,在标题制作和言论写法上追求平民化文风

《人民时评》栏目的文章短小精悍、言之有物,少了居高临下的说教、多了平易近人的亲切。从标题制定到谋篇布局都精于构思、巧于安排,体现出明显的平民文风。

在标题制作上刻意求新,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艺术性。例如:《春节了,莫忘困难群众!》(2007年2月16日)、《请关注男士找媳妇的难题!》(2007年1月15日)等标题,用平民的口气讲话,朴实动人;而《岂能纵容“公款不花白不花”?》(2007年6月16日)、《节能减排,必须冲破“拦路虎”!》(2007年5月14日)等标题语言犀利、爱憎分明;还有《“关系骗子”、“特权崇拜”及“狼狈为奸”》(2007年7月15日)、《从贫困县的“文化遮羞墙”看里子PK面子》(2007年4月19日)等标题文采斐然,读来让人感觉清新明快。

在言论写法上,《人民时评》追求公理和正义,力图发出作为一个公民追求社会进步的肺腑之言,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例如:《吃“霸王餐”征“小姐税”“匪化”的权力》(2007年12月27日)一文,作者对福建省安溪县地税部门吃拿卡要、权力寻租,企业稍有不从便疯狂报复的行为予以了无情批判。文中没有晦涩的说教成分,朴实的话语既把问题讲得清楚明白,又对相关的权力机关进行了监督和警示。在五一前夕(2007年4月29日)的《黄金周近了,景点涨价“理直气壮”?》评论中,作者对我国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不良现象作了思考和剖析,体现了一个公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项社会建设均得以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各类社会矛盾和冲突也日益增多。中央一再强调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并将和谐社会建设提高到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这就需要借助每一位公民的参与和努力,需要在社会公共领域中孕育一种公共精神,而网络评论为此目标提供了一个最为有力的平台。正因为《人民时评》的文章用平民视角和大众语言据理点评,不厌其烦地呼唤文明和进步的公民意识、一点一滴地营造民主和法制的社会氛围,因此也获得了最高的点击率、转载率和网友反馈率,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从高处立意、小处着笔,注重人性化,体现人文关怀

网络评论相对于传统的报刊社论和评论员文章来说,通常开口较小,往往以某些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为由头生发议论,以使话题具有针对性。但言论的灵魂在于具有思想性,因此,网络评论在缘事而议的基础上还必须揭示其本质意义,升华主题。《人民时评》的评论多注意从小处着笔、从高处立意,把思想观点作为红线贯穿于全篇,使其具有比较普遍的指导意义。例如:在评论《从小小表格看管理思维的僵化落后》(2007年3月29日)一文中,针对“北京流动人员信息登记表”中要求外来人员必须填写“高危人员信息”、“绰号”等带有歧视性的内容这一情况,作者发表议论认为:小小的表格反映了政府部门一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僵化和落后思维,也反映了一些人对人权的漠视。文章通过身边可观、可感的真实情况来评说国家建设过程中的成绩和问题,引人思考、发人深省。

随着社会民主与文明程度的提高,“人文关怀”愈来愈受到新闻媒体的重视。新闻的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就是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的肯定。它以人为本,不仅着眼于生命关怀,而且着眼于人性、精神、情感和道德的关怀,把人的生存、人的作为、人的发展当作考察一切事物的价值取向。目前,我国存在数量庞大的政策性弱势群体,如城市下岗职工、农民工等。他们在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强烈失落感、内心真实需求以及现实带来的冲突矛盾,都需要新闻媒体提供社会、伦理甚至政治意义上的人文关怀。媒体不仅应真诚地关注他们,还要积极探求减少弱势群体数量与缓和社会矛盾的解决途径,促进制度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为维护他们正当的权益寻求制度和法规上的保证。

《人民时评》十分注重从人性、人文的角度关注热点人物和弱势群体,发表了大量相关评论文章。例如:在《孕妇的“一尸两命”能换来什么?》(2007年11月29日)一文中,作者对在北京某医院发生的孕妇死亡事件表示痛心的同时,剖析了悲剧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作者认为,在一些人的意识里,人的生命并非放在最高的位置,风险、利益、担心、麻烦甚至那些确实需要完善或改革的制度倒是占了上风,这与文明、和谐、人道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在《农民工进城就业之路,还靠政府来指!》(2007年7月11日)一文中,针对北京市执法部门在取缔自发劳务市场时遭遇多位农民工求职者“游击”战的新闻,作者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靠政府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从根本上保护农民工的利益。

作为社会的守望者,媒体对弱势群体的人性关怀有利于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从而有利于促进弱势群体与其他群体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相处。

四、一点不足及建议

《人民时评》栏目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表达公民的愿望和思想,对我国的民主、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舆论促进作用,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些不足。从2007年对《人民时评》的文章统计中可以看到,“政治”和“其他”两类评论的数量分别占总量的33.18%和62.59%;“经济”类评论仅占4.23%,而没有一篇“国际”评论。这种数量上的失衡现象也存在于以往的《人民时评》中,这与我国日益重要的经济和国际地位不太相称。

篇4:读人民教育文章

本文是《中国教育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栏目对作者的专访。当时记者采访了这一历史事件亲历者,曾担任过教育部部长、国家教委副主任的何东昌同志。

何老那年已85岁,虽然是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记忆力不减。他回忆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历史性文件是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高度关注下产生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中国教育的今天打开了一派大好局面,而且不断发展和创新。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使中国的教育焕发出勃勃生机,释放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教育的视野也不断扩大,在实际与实践中点燃了未来和希望。

何老说:“我们有十几亿的人口,如果把人口转化为人力资源那是任何国家不能比的。加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的事情就更有把握办成。”这些话对于我们今天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宏伟目标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办基础教育在当时遇到很大困难。“云南省有上万个办学点,山高水深,不把当地的政府动员起来,办教育是不可想象的。”可见办基础教育是动员了全社会的力量,因此教育水平提升得很快,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何老说起西北的情况:“我到过甘南藏族自治州,我们把活佛喇嘛动员起来扫盲、劝学,很有效果。还有宁夏,历史上,穆斯林家里有女童不读书,男女不同堂的说法。我们就倡导办女童学校,这就是因地制宜,分级办学就能适应这个要求。”

江苏省在国内属于发达地区,但洪泽渔民的孩子只能在船上上学。这说明改革前的计划体制是不适应教育发展的,而教育发展的唯一出路就是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改革的步伐越大,教育发展得越快。

加快教育发展的好办法,是要采取多条腿走路的方式,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校教育、成人教育一起抓,而突破点就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发展。“德国从资本主义开始前就有重视技术传承的传统。”职业教育办得很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这种思想对我们当今“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职教发展大逻辑”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何东昌最后说,他觉得中国的教育,任重道远,真正要变成高水平的教育,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读完何老的这段话,让我又想起当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学科为例,这个阶段不是要培养出许许多多研究地理的“小专家”,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地理知识、培养地理素养、强化地理技能,在课程改革中,注意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顺畅,在快乐的情绪中获取知识,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在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应运而生的,脱离了教育教学实践,教学方法就如同无源之水,慢慢地就会失去用武之地。为了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有用人才,一定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良做法,回归学生学习地理的本来意义。

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经验基础,帮助学生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使学生树立环境伦理观念和资源危机意识。

这次课改还强调活动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教师要全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艺术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扩大学生思想、学习等方面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不断提高学生的发展能力,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总之,办好教育、献身人民教育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必须要有崇高的社会理想。每一个教育人都要努力工作,大胆尝试,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在实践中锻炼,在锻炼中实践,使学生不断增加生活体验,会学习、会创造、会合作,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一代新人,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5:《人民教育》杂志文章心得体会

《人民教育》在第10期全文发表了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教育创新是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动力之源》,论述了江泽民同志讲话的重要思想和深远意义。在第9期刊发了《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消息,重点报道了朱?基总理在会上强调的“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同时,报道了李岚清副总理在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在第6期发表了《李岚清近期关于基础教育的谈话》,文章指出,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管理体制,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要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优质高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人民教育》在20第1期卷首语上发表了教育部部长陈至立《自觉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实践素质教育思想》一文,指出更新教育观念,必须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育人为本”这一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新教育观念,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在第2期刊发了陈至立同志《团结奋斗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推进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的文章,对各地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正确的导向作用。

篇6:读人民教育有感

长春市第159中学尹文慧

在学校领导的组织下,本月我认真阅读了《人民教育》这一刊物,刊物中内容真实,材料实用,道理深刻,让我受益匪浅。

其中《教育期待深度变革——对模式、有效教学和童年价值的思考》一文使我感触颇深,我校也推出了一个教学模式,走进教室,学生们分组而坐,进行导学案的自学。但仔细看了看学生的导学案,发现上面的题目多是从教材上直接迁移过来的。“什么样的学案是好的学案?这样的学案真正是基于学习、为了学习吗?”学生分组站立,几乎是表演式地头碰头、肩挨肩地大声讨论着。教室里一片沸腾,记者只听到一片噪声。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要想思考是根本不可能的。由此想到这种导学案设计有一定的误区,没有达到有效。

李帆老师引用了美国著名教育史家戴安娜·拉维奇的一段话:“在教育中没有捷径,没有乌托邦,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终极武器,没有神话也没有童话。学校的成功很难像生产线一样移植。”他说:“有用的模式,只会而且只能从学校内部、从教师身上‘生长’起来。” 这其中,他提到了了两个很重要的词,那就是自由和坚守。把改革的主动权还给校长和一线老师,充分

调动基层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坚守”就是要把握并遵循教育规律和教育本质。一有效课堂

对于有效课堂,李帆老师提出两点,首先,有效的标准是什么?应该是思维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具体知识的获得。优秀的课堂,其结构逻辑建立在学生的思维逻辑之上;优秀的教师,可以透过知识的表层看到学生思维发展的路径。

真正有效的课堂,不在于用多快的速度把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呈现给学生,而在于是否教给了学生思维方法、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在于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在他们思维的节点上进行了放大。这是因为,一个学科的思维方法、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是该学科的根源,涉及某一类问题的根本。而大部分的具体知识,不过是从这根上衍生出来的枝叶。千枝万叶,根茎只有一个。离开根茎,其他枝叶也就无所依附。

而我们现在很多所谓的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只是着眼于如何快速有效地让学生把握住具体知识,于是学生们知道了知识,却不知晓知识间的意义和联系;掌握了解题方法,却不能理解背后的原因和道理;他们手里握住了大量的“枝叶”,却放弃了最为重要的“根茎”。这样的课堂,单独一节来看,是高效的;但从学生的整体发展来看,无疑是低效的。

其次,用什么样的时间段来衡量教学是否有效?一节课、一学期还是三年、六年?眼下我们提倡的有效教学,恨不得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直指教学目标的达成,恨不得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能产生相应的教学效果。

教育教学所作用的人,其生命成长本身就具有致密、混沌、繁杂、非匀速的特征。所以,老师会发现,同样一个教学环境,对部分学生是高效的,对有些学生是低效的,而对个别学生是无效的,甚至是反效的。

在此基础上李老师又提出“有效教育”。一方面,教师必须要有深刻的专业学识。进行教学设计时,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思维方式、知识在整个数学体系中的位置以及知识的价值等都在考虑之中。另一方面,老师一定要把育人与教书巧妙地融合起来。课堂是一个载体,它承担着为“培养人”服务的重任,而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场所。

大约20多年前,美国面向小学生征集最聪明的一句话。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放太多东西。”

这句话,值得我们三思。

二、童年的价值

童年的价值在于自由生长,教育的价值在于引领和促进生长,在于引领孩子从自然善好之本走向社会善好之质。但当下的教育却往往以“呵护儿童”、“保护童年”之名,抹杀了童年自

由生长的价值。

中国学生的学习大多出于社会动机,功利性、目的性都非常强,而不是出于认识动机,强调对事物本身感兴趣。很多事实证明,认识动机一旦调动,产生的效果将是极其巨大的。

对于当下教育来说,如何培养、保护学生的认识动机,而不要人为地放大“社会动机”将是教育者必须关注的问题。

社会动机加剧了功利主义的力量,扭曲了童年的价值,绑架教育走上了轰轰作响的战车,以至于许多人把渡河的舟楫当作了彼岸,也让师生背负了沉重的负担。

正如海安王玉东老师所说,儿童是野生的玫瑰花,我们不能用遥远的未来来牺牲孩子的现在,我们要让这些野玫瑰在风雨中、在阳光中幸福地、自由地生长。切不可用捍卫童年、保卫童年的名义让儿童不能自由的生长。我认为孩子的自由最大的体现是思考的自由,我们现在往往设定更多的框框架架,让孩子在一个狭窄的圈子里成长。甚至,很多时候教师用一种先知先觉的面孔将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孩子,进而使得他们逐渐丧失思考力、反思力。

读罢《人民教育》记者李帆发表的文章《教育期待深度变革——对模式、有效教学和童年价值的思考》,我确实有很多感悟,但更多的是反思,因为我们的课堂效率到底有多低(不是有多高)?李帆老师的深度思考,可以说那些问题都是我们目前进行课改过程中所遇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他的个性解读无异于雪中

送炭,使我们心中存在的许多疑虑都得到了答案,也加大了我们进行课改取得成功必胜的决心!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让我们少走了不少弯路!我真正理解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关键在教师的教!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感到课堂时间不够用,甚至有时还会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总结其最大问题就在于授课不够清晰与直接,有时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有时则跑题,有时讲话超出了学生的理解水平,有时则削弱了教材内容呈现的清晰度,往往讲得满头大汗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我觉得老师若想把认真准备的课付诸实施,把教学原则成功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还必须达到上好课的一些基本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清晰授课、组织严密,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热烈。

篇7:读人民教育文章

2016-04-07 07:17:59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部署,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有力抓手。总书记指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广大党员要坚持学做结合、以学促做,“学”得深入,“做”得扎实。

基础在学,就是要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不信奉党的政治主张,不履行党员义务,不遵守党规党纪,不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学好党章党规、学好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这次学习教育的重要任务。广大党员要认真学习党章党规,牢记党员身份,增强党员意识,把握为人做事的基准和底线,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要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结合岗位实际,认真研读总书记关于理想信念、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等方面的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理解掌握系列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对党忠诚、树立清风正气、勇于担当作为。学习要有目的,也要讲方法。要带着信念、带着感情、带着使命、带着问题学,把学习党章党规与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统一起来,在学系列重要讲话中加深对党章党规的理解,在学党章党规中深刻领悟系列重要讲话的基本精神和实践要求,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

关键在做,就是要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党员合格的标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当我们党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都要提出合格共产党员的标准问题。这次学习教育,明确提出共产党员要做到“四讲四有”。讲政治、有信念,就要保持共产党人的信仰,不忘初心,对党忠诚,挺起理想信念的主心骨。讲规矩、有纪律,就要增强组织观念,服从组织决定,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讲道德、有品行,就要传承党的优良作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趣健康,道德高尚。讲奉献、有作为,就要牢记宗旨,干事创业,时时处处体现先进性。“四讲四有”是着眼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对党员提出的新要求,集中体现了党章党规、系列重要讲话的基本精神,广大党员要自觉践行,立足岗位、发挥作用,“做”出党员样子,用行动体现信仰信念的力量。

以知促行、知行合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重要观点。“学”是“做”的基础,“做”是“学”的目的。广大党员要把学和做统一起来,贯穿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全过程,统一于尊崇党章、遵守党规和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具体行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新胜利作出积极贡献。领导带头 以上率下——人民日报二论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来源: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2016-04-08

“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层层立标杆、作示范”,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党内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经验。这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但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作用依然十分关键,直接影响着学习教育的开展与成效。

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各级党组织及其负责人的主体责任,“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要在学习教育中作出表率,紧密联系领导工作实际,学得更多一些、更深一些,要求更严一些、更高一些,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总书记对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出的重要指示,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明确要求。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关键就是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在“学”上用真功,在“做”上见真章。

如何学得更多一些、更深一些?学党章党规,对于全体党员应学习掌握的内容,领导干部都应熟知尽知,同时还要掌握好与履职尽责紧密相关的规定和要求,提高做好领导工作所必需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学系列讲话,要在全面、系统、深入上下功夫,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带着信念学、带着感情学、带着使命学、带着问题学,尤其要把领会系列讲话蕴含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学习的重中之重,用以指导和推动各项事业发展。

如何要求更严一些、更高一些?做合格共产党员,这是对全体党员的要求,对于领导干部来说首先要做到,但不能止步于认识阶段。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关键要用行动来说话。对照“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四讲四有”合格党员标准,领导干部首先就要作出表率、立下标杆。紧密结合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真正触及思想、触动灵魂,解决好“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带头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带头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带头攻坚克难敢于担当、带头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这五个方面的问题,才能确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大家就会跟着学、照着做。在学习教育中,各级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务必躬身践行、当好表率,既领之、又导之,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无论什么职级、什么岗位上的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带头参加学习讨论,带头谈体会、讲党课、作报告,带头参加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带头立足岗位作贡献。这样层层示范、层层带动,上级带下级、班长带队伍,就能形成上行下效、整体联动的总体效应,引领整个学习教育扎实有效展开。

人民日报三论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带着问题学 针对问题改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时间:2016-04-09 星期六 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一个鲜明特点、一条成功经验。确保在全党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实际成效,关键是要按照总书记要求的,“突出问题导向,学要带着问题学,做要针对问题改”,把解决问题贯穿学习教育全过程。

这几年,我们党集中发力抓作风、严纪律、强制度,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升。但要看到,党员队伍中松垮散漫、名不副实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存在,党员意识淡薄、理想信念动摇、政治纪律涣散等问题也不是个别现象。同时,党内组织生活不严肃、不认真、不经常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党员教育管理还有待改进完善,一些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还需要加以整顿。“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不解决问题,就会流于形式、走过场。学习教育能不能取得实效,关键就看问题解决得如何。

带着问题学,才能学得深入;针对问题改,才能改得到位。对于“两学一做”要重点解决的具体问题,中央印发的学习教育方案用“五个着力”作了归纳。中央组织部印发的学习安排具体方案,分别明确了全体党员和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对于每个党员、干部来说,这些问题还是一个总体概括,还需要结合各自实际再对照、再细化,这样才能更精准对焦,有的放矢解决问题。带着自身存在的具体问题去学党章党规、系列讲话,就能不断解开思想扣子、纠正认识偏差。针对自身问题边学边改、即知即改,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做好一件件具体事情,就能不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篇8:伴着“问号”读文章

如果你能在阅读时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通过反复、仔细地阅读解开心中的“问号”,你就能把文章读通、读透了。那么,“问号”从哪里来?你可以尝试着从以下方面提问。

一、抓住文章题目提问

文章的题目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能抓住题目提出问题,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比如读到课文《鱼游到了纸上》的题目(人教版四下),你一定会奇怪:“鱼该生活在水里,怎么会游到纸上呢?”带着这个问题进行阅读,你就会更快地进入课文情境,从而弄明白——原来说的是那位聋哑青年绘画栩栩如生,把鱼画活了!再看《手术台就是阵地》(人教版三下),也让人纳闷:手术台应该在医院里,至少在后方,怎么会是阵地呢?这个问题直击文章中心,为理解课文作了铺垫,弄明白了这个问题,你对白求恩大夫的敬意就会多了几分。

二、扣住重点字词提问

任何一篇文章,都会有字词句段的重点。扣住其中一个或一连串的字词去提问,再释疑,则会进一步领悟文章的意蕴。《美丽的小兴安岭》(人教版三上)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这里的“浸”是不是让你脑海中冒出问号:雾又不是液体,怎么用“浸”呢?带着这个问号研究全文,才发现这个“浸”字妙极了:它说明了小兴安岭的雾水汽大、范围广,“浸”在雾中的森林仿佛一幅朦胧的水墨画。还有,文中 “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这里为什么用“封”?“树木抽出新的枝条。”这里为什么是“抽出”,而不是“长出”?当你解开这些疑问时,相信你已经把课文读透了。

三、盯住标点符号提问

标点符号虽小,但作用不可小觑,我们同样要把它们盯紧了,并且要善于从这些“小不点儿”身上发现问题,从而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

当你阅读《桂林山水》一文(人教版四下)时,你也许会关注这两处标点符号——其一,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其二,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为什么两句结尾处的句号,一个在引号里面,一个在引号外面呢?相信这个小问题定会激起你探究的兴趣,而当你找出答案后,你就拥有了更多的收获,就能更熟练地使用标点符号啦。

篇9:读人民教育文章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教育部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题,言简意赅,寓意深远,意义重大。读王文湛同志《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如千斤》心有体会,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切实做好学生的培养工作。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学生集中的地方,是培养人才的园地。作为我们中学教师要站在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负责的高度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教师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改革创新,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加强自身修养。我们要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寻求新形势下对学生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以及新渠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增强本身工作的创新能力和影响力,提高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和向心力。

中学党员教师更要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加强理论创新,促进文化繁荣,引领社会进步潮流,形成以学校为主阵地、学生为主体、倡导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把文化的传承、创新、交流统一起来,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积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肩负起引导人类文明进步的神圣使命。

篇10:人民调解调研文章

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是新时期人民调解制度创新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在2011年1月1日的正式实施,结合斜桥人民调解工作的实际情况,斜桥司法所对辖区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对辖区内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

现斜桥镇位于海宁市中部北缘,与市区毗邻,离海宁中国皮革城仅5公里。全镇常住人口6.2万、新居民1.6万,现全镇有19个村、社区调委会,19个企业调委会,5个区域调委会,2个专职调委会,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利益格局调整涉及的矛盾纠纷也日益凸显。

一、当前基层社会矛盾纠纷主要特点

(一)民间主要矛盾纠纷发生新变化,呈多样化、复杂化趋势。新时期市场经济的推动,乡镇的人民调解工作,其中传统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作为民间主要矛盾纠纷的地位没有改变,同时曾经被忽视的环境及生态、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工程建设中群众利益维护等经济内容的新型矛盾纠纷日益突出。其中,因土地承包、村务管理、征地拆迁、企业改制、拖欠工资、交通、工伤事故、党群干群关系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大幅增加。参与者成分日渐复杂,涉及工人、农民、学生、离退休干部、个体户等多行业人员,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纠纷亦不断增多,调解难度越来越大。

(二)重点工程建设和招商引资引发的矛盾纠纷突出。一是镇“两新”工程、新硖许线建设引发的矛盾纠纷突出。在斜桥镇“两新”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拆迁、征地、迁坟以及后续的选房、建房等方面的矛盾纠纷纷至沓来。二是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引进项目未通过环评即投入生产,导致企业附近环境污染等引发群体性事件,如斜桥光伏企业环境污染事件,因河道污染,引起群众堵路等行为。

(三)纠纷参与人数向群体性发展。以往的民间纠纷集中在家庭邻里纠纷,属于小范围的纠纷,纠纷人数也局限于几个人。随着现在社会矛盾的凸现和转移,群众与企业,群众与政府的矛盾,动辄就是几十上百人,如“两新”工程中遇到的几十户集体信访反映情况,此类事件不是单起,已影响到党委、政府的正常办公秩序。

(四)物价上涨、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逐渐影响到矛盾纠纷尤其是重大矛盾纠纷的调解,社会上存在“不闹没有钱,闹闹就有钱”等说法,遇到交通事故、工伤事故等调解,家属往往会提出在法定补偿的前提下,要求额外补偿,以交通事故为例,死者家属往往会要求肇事方拿出动辄几万、几十万的额外赔偿,如果肇事方不拿出来,就有到肇事方家中闹事,甚至到政府披麻戴孝来要求政府解决。而政府处于维护社会稳定等考虑,往往会给肇事方做工作,对双方进行协调,进行法律框架外的额外补偿。

二、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人民调解作为基层维稳的“第一道防线”,对于全镇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镇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充分发挥工作主管能动性,把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处臵在萌芽状态,以“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为工作思路,着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各类矛盾纠纷,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巨大作用。当然,我镇人民调解工作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是认为人民调解是“软组织”,只有出现问题的时候才需要,平时各个调委会尤其是村一级和企业调委会基本处于挂空名,无实质工作的状态。人民调解工作难以摆上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约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二是有的领导思维僵化,解决矛盾纠纷领导缺乏手段和信心。往往以维稳为理由,强行解决某些矛盾和纠纷,治标不治本;三是认为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能不能发挥作用,取决于基层组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基层政府缺乏有力的引导和指导;四是人民调解的宣传力度不足,全社会认可、支持人民调解工作的氛围相对缺乏,人民调解的作用与社会大众的认知程度相差悬殊。一些群众认为调解没有强制力,导致出现矛盾纠纷时不去诉讼而是上访,或者干脆采用“土办法”进行解决。

(二)调解组织机构建立但不健全。斜桥镇有镇调解委员会、村级调解委员会,区域联合调解委员会,新居民调解委员会等等多个调委会,在调查中发现调解组织普遍存在有牌有章、但无相对固定办公室、文书案卷未归档或归档不及时规范等现象。调解组织网络存在“断层”与“空档”。根据《人民调解法》规定,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企业调委会由职工大会、职工代表会或工会会议选举产生,但在执行中走样,将调委会选举混同于村委会、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设立,甚至有些调委会未进行选举,直接由村委会、村党支部指定人员担任。

(三)调解队伍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群体性等特点,客观上要求调解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法律素质与调解工作业务技能。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员普遍存在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欠缺,调解工作方法、技巧掌握不多,调解手段以“软、磨、拖”为主要手段。有些调解员政治思想觉悟不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差,责任心不强,不能公正调解,影响了人民调解的成功率。加之调解人员集中培训教育较少,多数只是采取以会代训的方法讲一下,时间短,内容讲解不系统,是调解员素质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三、关于人民调解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深化认识,着力构建“大调解”体系

人民调解组织处于最基层,分布面广,队伍庞大,组织网络覆盖广。人民调解员熟悉社情民意,能及时了解、化解矛盾纠纷,在“大调解”工作体系中具有前端性、基础性和关键性地位。当前要抓住《人民调解法》颁布这个重大发展机遇,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种调解资源,着力构建“大调解”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目的。在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工作中,要本着 “人民调解为主导、司法调解为后盾、慎用行政调解”的调解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三种调解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切实搞好三种调解方式的衔接和转化,提高调解的法律效力和履约率,使调解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工作实践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抓好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充分调动人民调解优势,发挥司法调解的后盾作用。二是抓好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的衔接,发扬人民调解的亲和力优势,发挥行政力保障。三是抓好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建立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沟通机制,切实发挥调解的效力。

(二)建立健全调解机构,建立调解组织网络

要创新人民调解组织形式,在村(社区)、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发展行业性、区域性人民调解组织,在不同行业和系统建立各类专门调解组织,健全和完善人民调解工作网络,同时司法机关要加强业务指导,并积极参与到基层调委会的人民调解中。当前重点是抓好企事业与乡镇、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人民调解工作联系制度;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所有调

解委员会都要按照“五有”(有相对固定的办公场所、有人民调解委员会标牌、有印章、有调解文书、有统计台帐)和“三落实”(组织落实、制度落实、工作落实)的要求,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建设。

(三)强化指导,建立完善人民调解工作的长效机制

加快发展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必然结果,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工作,并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加强指导,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司法行政机关要科学制定人民调解指导意见,进一步强化指导与管理。二是加强培训,提升广大人民调解员的业务水平。法院、司法行政机关要加强人民调解队伍的培训工作,尤其是村级调委会成员的培训,加大培训力度,创新和改进培训模式。三是加强规范化建设,使人民调解制度与诉讼制度有机衔接。司法行政机关要规范调解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杜绝调解纠纷的随意性。要规范调解工作纪律与工作方法,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要严格遵守不收费的规定,防止搭车收费,变相增加被调解人负担。四是落实经费,保障人民调解工作正常开展。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机制。真正实现充分调动调解人员积极性,稳定基层调解队伍,确保人民调解工作健康、稳定开展。

斜桥司法所

上一篇:作业成本法在下一篇:见习教师带教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