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作文深入解读高考作文趋势

2024-04-21

2023年高考作文深入解读高考作文趋势(精选8篇)

篇1:2023年高考作文深入解读高考作文趋势

2014年高考作文深入解读高考作文趋势

(一)掌握材料作文的基本流程

高考的命题宗旨是“稳中求变”,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因此,材料作文依然是2014年乃至此后一段时间的主打作文题型,考生应对此有足够的重视,应熟练掌握材料作文的基本“流程”与操作技法。

首先,要读懂材料,对所给材料进行“艰苦”的剖析(尤其是材料中关键的词句),进而领悟其主旨意义,理出其中所蕴涵的深层的写作指向,这就是“读”。

第二、“引”。所谓“引”就是在写作时扼要概述你所要引用的材料中的信息——即你所阐述的论题,否则就是无本之木,就会“走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所给材料很长,就要概括引用;假如是几句诗歌、名言等短小材料,则可以全部引用。对此,考生应区别对待,不可定于一尊,一概而论。

第三、“联”,就是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包括自己在内),这是供料作文的本质特征,即通过材料本身,揭示其所蕴涵的本质意义,否则,也只能是空发议论,文章没有说服力,显得干瘪苍白。

第四、“议”,就是说,材料作文大多要求写成议论文体,对材料所揭示的问题、现象等发表看法、见解和主张。尽管现在考试已淡化文体要求,提醒广大学生,尤其是考生朋友一定要注意。

第五、“结”,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供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无不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寓意,并且,不同的读者读后的视角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所得出的论题(结论)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作文者能够突破“人云亦云”的传统思维定势,力避“千人一面”的文章出现,必须展开“发散思维”,即“不囿常规,探求问题多种解决途径的开放性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其特征是从同一信息源生发出来的不同看法,不同结果”。总之,材料作文要按照“读—引—议—联—结”这一思路框架形式行文,惟其如此,才能驾驭这一文体的作文特点和写法,做到立意深刻、新颖,论证充分、有力。

(二)要做好论据的“储备”

1.新闻时事类

对于这类材料作文,考生在高三这一年里,除了在课堂上学习有关时政内容外,自己也要有目的地收听收看中央电视台、省市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实事追踪”、“新闻与报纸摘要”等栏目,各类中央级报刊和地方报刊、网站,或是阅读短平快的文摘等,1

以获取一定量的相关信息,以便对可能考到的材料作文心中有数,不至于闻所未闻,束手无策。

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每天可以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浏览1-2篇省级及以上报刊中有关时评类的名家名篇,从这些全国知名时评高手的文章中学会写法,得到启示与借鉴。另外,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专项写作训练必不可少。

2.知名人物类

这类材料作文,一定要抓住主要人物所说的话,或是材料中议论的句子,即材料的主旨句,或是考生自己综合材料的大意,再围绕材料的中心意思进行阐释、论证,或夹叙夹议。如辽宁卷的最好一句话“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就基本上明白了材料的意义与命题者的意图。

3.名言哲思类

适当阅读古今中外一些思想家、科学家等短小精悍的作品和书刊,如《意林》《读者》《成功之路》等,在阅读的时候,应全面、正确理解材料,尤其是精炼、深邃话语的意蕴,围绕某一方面,选择小的切入点写作。比如今年和2011年上海的作文题,还有其他省市的作文,如安徽省2012年这个材料作文,就在《读者》上见过。

勤于“操练”

做好了以上准备,最后就是勤于练习了。包括每天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试卷;每周至少写一篇800字的作文,每天200字左右的随笔、随感,养成这样良好的写作、随记习惯,考生的写作水平就会与日俱增,与时俱进的。

(三)作文结构要简化

清晰就是好结构,简化就能高清晰。高考作文是戴镣铐的舞蹈,考生的自由创作限制在一定枷锁之中。文章结构也有相应的制约因素,这是由阅卷者阅卷时间的短暂性。以及考生手写字体的模糊性决定的。为了让阅卷者迅速把握文章大意,结构务必要清晰,清晰就是好结构。如何才能清晰呢?最好是简化结构,或是简单的并列式、层递式,最好还有清晰的过渡句或过渡段。简化结构的内涵阐述如下:

其一,结构最好模式化。写高考作文,最好采用考前精心准备的现成的模式化结构,这样不仅能节约时间,而且能保证文章质量。临时安排行文结构,难免百密一疏,更何况,天下文章的结构本身也比较固定,不必在此之上花太多时间。

文章的主题结构简化有一个常数——三。记叙性文字无非是讲故事,最佳的故事结构就是一波三折。譬如“三打白骨精”、“三打祝家庄”、“三顾茅庐”等就是,第一次,失败,一折;第二次,失败,又一折;第三次,成功,最后一折。形成这种模式是由读者的阅读心理决定的。一折,读者有了阅读期待;二折,阅读期待更强烈;三折,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因为总让读者期待下去,会失去阅读兴趣的。除了明指的,还有暗含“三”的,华容道上,曹操有“三笑”,曹操的奸而不智,诸葛亮的智而不奸,就是在这“三笑”中得以充分体现。明白这些道理,我们便知道如何处理故事的结构了。议论性文字的主体结构主要体现在论证层面,常用的就是并列式(含正反对照式)、层递式、综合式结构。并列式、层递式的简化也最好以“三”为常数,并列则三个论证部分并列,层递则三个论证部分层递。

其二,段落最好精短化。段落安排精致短小,这应是年年高分作文在结构上的共性。因为段落精致短小,阅卷者才容易在极短时间里把握大意,及时发现亮点。相反,总是三四百字一段,又加之文字为考生手写,不规范,且是网上阅卷,电脑呈现本也不够清晰,阅卷者把握段意就困难了许多。

其三,段首句最好主旨化。一个段落主旨,最好放在段首句。也就是说,段首句应当体现主旨,展示文采,引导思路。因为段首句是阅卷老师容易注意的地方,各段段首句写好了,一篇文章的脉络往往就清楚了。比如05年北京卷高分作文《说“安”》,开头:提出论题,京剧艺术是安和、安稳、安详的。第二段:段首句,“剧情方面,京剧是安和的。”第三段:段首句,“伴奏方面,京剧是安稳的。”第四段:段首句,“表演和风格方面,京剧是安详的。”结尾段:京剧却不能“安于现状,安常处顺”,要“推陈出新”。仅看这些段首句,便已知七分文章。

其四,跌宕起伏处最好标识化。文章当以曲折跌宕跳跃为美,高考作文当然也应如此。但凡跌宕起伏处最好明确标识出来,以求文章脉络明晰。如何标识呢?固定语句反复表述,割分为独立小段或设置过渡段。高考佳作《勿以好恶论断之》一文中,“勿以好恶论断之”的句子就多次出现,使文章思路有了提示和引导,从而使文章结构呈现出呼应完整之势。

其五,精彩之处最好独立化。一些精彩的句群或句子,思想精彩或语言精彩的,我们最好让其单独成段,以便引起阅卷者的注意,一俊遮百丑,阅卷者有了好感,这分数可能就上去了。用网络语言说这叫“亮骚”。

以上五法的运用,主要应该体现在构思准备阶段,先想好,拟好纲,视纲而写,作文便高效而高质量。当然,在写作过程中也一定要有一种结构意识,随时注意文章结构的清晰和简化。

篇2:2023年高考作文深入解读高考作文趋势

2017年高考很快飘散在风中,社保各界对其的评论喧嚣与热闹也渐渐淡去,但对于很多省份的2018届高三师生而言,迎接的将是第三年全国统一命题。为此,对2017年高考9套卷10道作文题的思考和回望就显得更加重要。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一样是选材丰富、形式多样,每道题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它们紧扣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社会热点,从国家大事到环境保护,从中国特色到身边事件,让每个考生都能在写作中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旗帜鲜明地阐述个人观点。在这里,我们针对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呈现的特征,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解读、归纳思考,把握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方向及其作文材料的来源,在回顾的同时,对2018年高考作文命题进行预测和展望,为指导来年的高考生如何备考、迎考,做一点儿努力。一

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综述

传递国家政策,弘扬传统文化,关注社会热点,探究科技发展,2017年高考作文基本延续2016年的高考作文命题理念,亦符合培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式的时代青年的要求。1.立德树人,彰显学科特色 高考作文的命题,具有特定的导向作用。2017年的命题切合教育部提出的“2017高考语文的命题重点,……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核心价值标准,推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实现”。立德树人,贯穿于多套试卷的写作试题命制中,体现语文学科独具的“以文华人、以文育人”功能。

新课标全国卷Ⅰ的作文是“中国关键词”,要求考生选用相互间“形成有机的关联”的关键词,来向外国青年“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作要求中的明确指令,就是鼓励考生要理性思考、畅所欲言,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

北京卷题目二是“共和国,我为你拍照”,要求选择一幅或几幅画面,来“显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这是要求考生要将个人的命运与共和国的发展紧密结合,要胸怀爱国之心,把握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变迁。这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便油然而生。

考生在面对此类作文题时,要有崇高的爱国情怀,更要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平时要多关注国家、社会大事,做到素材翔实、丰富,叙议结合。2.传统文化,弘扬民族自信 中华民族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在高考命题中,从不同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引导考生抒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是语文学科的优势,也是职责所在。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激励奋进的名句和故事,需要青年人铭记和传承。这是展现民族自信的重要方式,因此要求考生要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思考、认知和评价,从而更好地关注和传递。

新课标全国卷Ⅱ作文是“从所给的6个名句中选2个或3个”来自行立意。所给的6句话,有的选自《周易》,有的来自杜甫、李清照、魏源,还有的来自鲁迅和毛泽东。这些名句,都带着人生哲理和思考,带着他们的情怀,容易激发考生通过对历史名人的认知,结合亲身经历,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天津卷的作文题“重读长辈这部书”中,明确提出了“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打开时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从长辈身上,考生能看到传统文化在他们身上的表现,在耳濡目染中,在言传身教中成长起来。写此类作文时,考生要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更要看到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这样才能在表达上做到言之有据,令人信服。3.社会生活,思考身边事件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地生活在尘世上的,需要关心身边事件,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事、物。身处群体环境,很多事看似与考生无关,其实又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作为社会人,要去关注、思考发生在周围的事件,见仁见智,提出观点,阐明看法。社会责任要敢于担当、正视和评价。上海卷的作文题以“预测”为话题。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不以为然,但无论愿意还是无视,总是要去思考;江苏卷的新材料作文是以“车”为话题的。车来车往,见证时代的发展,也承载世间的真情,还折射社会观念的变迁;北京卷题目一是以“说纽带”为题。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聚,当今时代,很多方面都离不开纽带。北京、上海、江苏,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三地的命题都侧重于社会生活,由此能看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再是独行客的时代,更多的是要考生关注人际交往,融入社会发展,懂得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要写好此类文章,必须对发生在身边的事件加以关注,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联系社会现象来分析、探讨。4.书香流芳,思考万象人生

“读书辛苦事,得失寸心知”。国家领导人在很多场合中,都提倡国民多读书。读历史、读哲学,从书中汲取知识、感悟人生。在今年高考题中,虽然没有直接以“读书”来命题,但与“书”有着密切的联系,透过“书”的表象,看到社会冷暖、人间万象。

山东卷的“24小时书店”,任何人都可以进书店读书,对读书的页数不做要求,书店随时欢迎前来阅读的人,书店提供的,不仅仅是书,更多的是社会的温情;浙江卷作文是“人要读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由具体的书到抽象的心灵之书,这让考生更多地懂得思考人生;天津卷是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要求考生多角度去“读”,去思考“书”的实质和内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更多时候,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读的不仅仅是眼前的文字,更重要的是要读“书”里面的情怀和精神,读作者涌动的欢笑和泪水,这样才算是读懂了“书”。

在面对此类文章时,不能只看到“书”的内容,更要关注“书”背后的故事,以及与其关联的背景常识,这样才能深入其中,读出个人滋味。5.热点新闻,创新出题方向

新闻一旦成为热点,势必引发各大媒体转载,并引起国人关注。作为考生,平时要多注意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热点新闻事件出现,一般而言,是与国家政策的调整有关,与新事物的发生有关。窥一斑而知全豹,牵一发而动全身,及时地了解把握,才能正确面对。

新课标全国卷Ⅰ中的“共享单车”“广场舞”“空气污染”“美丽乡村”等关键词,都是一些社会热点,它们引发考生去思索新闻现象,探究社会背景。2017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为国选材的高考制度,推动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为此,与之有关的命题,随之应运而生。新课标全国卷Ⅲ“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关注社会热点、思辨人生人性。遇到此类作文时,考生要对相关新闻做深入的了解,还要结合个人对问题的认知。选择材料时,要贴近时代气息,才能引起阅卷老师注意。6.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科技进步,方便每一个人。在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的高科技产品,时常在我们身边出现,与生活的日常密不可分。高考命题,为缓解教育不均衡现象,对科技方面的话题,进行有效地拓展和利用,引导高考生思考时代、关注国家发展动向。新课标全国卷Ⅰ中的“高铁”“移动支付”,是当前热门的词语。“高铁”是人们出行的首选,“移动支付”的购物付款方式,已经渐渐深入人心,被民众接受。江苏卷的“车”,既让考生反思以“木车”为代表的“传统文明”与以“轿车”为代表的“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也写出因科技进步小车进入寻常家庭带来的便利。通过讲述和“车”有关的故事来展现人情冷暖、亲情温馨、社会发展、风气变化等。

写此类文章,要关注身边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更要思考社会相关事件,才能在落笔时做到立意深刻,条理清楚。二

2018年命题思路展望

近三年高考命题,越来越侧重国家大事,更贴近时代社会。学生不再是单纯地闭门读书,更重要的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只知道读书的学生,只是“学生”而已,关注国家、社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才是真正的“国之少年”。遥想2018年高考,新一届的高三师生在备考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国家政策,掌握重大事件

“一带一路”是我国面对国际新形势提出的发展倡议,国家为此坚持不懈地努力推进。类似如此重大的事件及其相关内容,考生们平时必须通过不同的渠道掌握清楚,对此要有所了解。为此,作为教育者或家长,一样要关注和帮忙搜集信息,提供给考生可阅读的相关材料。2.突发社会新闻,置身其中思考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的时代已经过去,考生要从身边的实际出发,观察并思考身边生活,做一个深谙社会、理解社会的青年,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稳健,走得更远。类似“共享单车”“广场舞”“食品安全”等关键词,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这就要求考生对身边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新闻,不能熟视无睹,要进行思考和分析,关注有关部门的具体做法和媒体的评论。普通的社会现象,一旦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就得引起思考,做一些材料的搜集和探究。

3.梳理传统文化,命题推陈出新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沉淀,从古典诗词、名言名句到人际交往、礼尚往来,都有着极好的延续。北京卷2014年的作文题“老规矩”、2016年的“老腔何以令人震撼”,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中国关键词”里的“京剧”“中华美食”等,均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在高考作文命题的材料中。因此,考生在备考时,要在总结过往命题内容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思考新的命题角度。4.关注言论名句,拓展思维方式

名人言论,耳熟能详,一旦成为作文命题的材料,就需要考生多加注意。2016年江苏卷的言论作文“有话则长,无话则短”,2017年浙江卷“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书”,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6个名句选2个或3个,都是从言论名句出发,来命制作文题目。为此,在备考时,对常见的名言名句或具有哲理性的诗词,进行分类梳理,关注其立意角度,从不同方面来练习。三

2018年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高考作文的命制,虽然很多机构、个人都有专门的猜题,但能猜中的寥寥无几,或者说只是出现类似的命题材料而已。为国选材的高考,其命题是有着严格要求的,作为老师很难一语中的。作为考生,也不能投机取巧、临阵磨枪。写作要想获得高分,还是在于平时积累素材和写作经验、熟练掌握构思技巧,才能临危不惧、从容面对。

1.揣摩他山之石,提升审题意识

高考作文,对广大师生而言,平时并不会给予太多关注。因为作文写就高分,不是一夕之功。很多考生每次考试,无论如何努力,作文也就43分上下。其实,每年高考结束,总有合适的高考满分作文书,或是备考类的杂志上市。考生在看书中的高考作文或是学生范文时,要学会揣摩别人的审题立意、选用材料、升华主题等,做到胸中有丘壑。2.侧重文体训练,固定呈现方式

考场作文,考生一般写议论文或记叙文,其他文体难得一见。为此,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要根据自己的写作习惯,逐步确定考场作文的文体;然后,对文体的特点进行了解,再根据平时看他人高分作文得到的经验,选择更合适的结构形式,比如增加小标题,比如论证时采取正反结合的形式等。让平时的写作有一定的呈现方式,并不断地强化练习,规范格式。3.加大信息交流,分享、交流观点 每个人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同,如通过学校提供的平台,或是同学之间的课间交流等。对国家大事、社会突发的问题,同学们可以进行交流、分享,不仅能掌握事件的内容,还能在谈论中见仁见智地提出观点,有利于积累知识素材。4.夯实写作基础,掌握构思技巧

面对高考命题,一味地注重猜测作文命题材料和角度的方法,显然是不可取的。大家唯有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懂得去读懂材料,分析确定立意的角度;写作时语言表现要流畅生动,富有表现力,且文章结构上条理清楚,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方能获得高分作文。

篇3:2023年高考作文深入解读高考作文趋势

2014年高考18套作文试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从命题形式上看, 这18套作文试题不约而同地全部采用“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 考生在立意与选材方面, 都有极高的自由度, 便于尽情发挥。在文体要求上, 江西卷与湖南卷明确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 其他省份一般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从题材内容方面看, 2014年全国各地作文题的主题体现了一个中心———“紧跟时代脚步, 密切联系生活”, 并且在材料、话题中更多地引导考生用辩证、创新的思想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主题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现代社会的发展与文化传统的传承。如北京卷的“老规矩”、天津卷的“假如有一款芯片”、广东卷的“胶片与数码时代”、辽宁卷的“科技改变生活”等, 都需要考生对科技或人文在现今社会的发展以及造成的影响作出科学、准确的评述。

第二类:人生哲理与辩证的处事方法。如新课标卷Ⅰ的“两人过独木桥”、上海卷的“从穿越沙漠看自由”、安 徽卷的“剧 本修改谁 说了算”、山东卷的“不一样的眼光”、湖北卷的“登山观景”等, 这一类型的题材, 都隐含着对同一事件或现象不同的处理态度或方法, 考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支持的观点作文, 也可以用思辨的方式综合加以论述。

第三类:人物事迹评述。如湖南卷的“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重庆卷的“租房”、全国大纲卷的“老王生病”等, 这类题目首先需要考生从材料中的人物、事迹中, 准确提炼出相关的人生态度或处世观点, 再加以自己的理解作文。

在此, 谨对2014年高考部分作文试题的命题及审题立意作一简要评述。

1.课标卷Ⅱ———喂 食动物丧 失觅食能 力 (内蒙古、贵州、甘肃、青海、西藏、海南、吉林、新疆、黑龙江、云南、宁夏)

价值取向:倡导自立自强的生存意识。

命题及立意指向:这道试题关注成长体验, 关注生活哲理。可以由动物保护问题, 进一步谈及人事, 讨论教育的问题。这个话题, 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 是当下的热点问题, 有利于考查辩证分析的能力。审题立意主要有四个角度:1从学生成长的角度:野生动物依赖喂养会因惰性而失去生存能力, 同样, 在青少年成长中, 如果长辈过度呵护, 甚至溺爱, 也会让他们失去自立、自强的生存能力。因此, 过度关注孩子、包办孩子一切的做法是错误 的。据此可立 意为:为人应自立自强, 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要学会独立, 学会生存;人要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2从家长、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要学会“放养”, 不要一味“圈养”, 该放手时要放手, 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和生存能力。3从保护区管理者的角度:要尊重自然规律, 遵守规则, 遵守法律。4从游客行为的角度:可以写遵守规则、文明出游等。

立意辨析:对游客“喂食”这一生活现象, 固然可以赞成或反对, 但就考试题目来讲, 命题意图显然倾向于后者。所以, 拒绝“喂食”, 培养独立生存意识当是命题者的本意, 当然是最切题意的。再者, 要由喂食动物上升到如何培养人。如果就事论事, 就犯了幼稚病。

2.全国大纲卷———老王生病 (广西)

价值取向:考查深层 挖掘、独立思 考的能力。

命题及立意指向:题料选取了一则真实感人的新闻事件来命题, 引导考生联想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和谐、诚信、敬业、平等、文明”等关键词, 选材贴近现实, 突出时代精神。

对于故事性材料, 要把每一 个主体 (主人公) 分条拿出来, 整合成一个大的论点, 尽量不要单向思维。这道题的主体有两个:老王和老板。解读试题要从二者的关系入手, 不宜单独立意。材料有两层意思:老板慷慨解囊, 充满爱心;老王打工抵债, 奉献爱心。乍一看, 材料叙述的是一个爱心传递的故事。倘若立意为“人人都献出一份 爱, 这个世界 就变成美 好的人间”, 固然没有大错, 但只抓住了表象, 没有深入破题。世界需要奉献出爱心的人, 更需要懂得领受他人善意、心存感恩的人。这样立意, 论点就会饱满起来, 立意就更加新颖, 论述就更加独到。当然, 这个题目还可以有如下立意:1诚挚信任, 互敬互助;2爱心、责任、担当;3友善、和谐、诚信;4正能量。

立意辨析:类似于这样看似简单的题目并不一定好写。应试中常常犯的错误是头脑简单化, 思维单一化, 立意大众化。写爱心传递不算离题, 但没有独到见 解, 也只能屈 居下等。因此, 立意为“懂得领受他人的善意、心存感恩”, 才能独领风骚, 获得满意的得分。

3.安徽卷———剧本修改谁说了算

价值取向:引导考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命题及立意指向:这则作文材料紧贴时事要闻, 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生活, 能对现实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改动剧本, 到底谁是谁非, 不能一概而论。剧本创作时, 当然剧作家说了算。但真正拍戏的时候, 导演和演员也很重要, 他们有权修改剧本。最佳选择是, 谁说的有理谁说了算。

这个题目隐含了一个关键词———“规则”。演员是在用灵魂演戏, 要恪守规则, 但必要时也可以突破规则。材料有以下立意角度:1遵守规则。从这个角度讲, 表演艺术家的改动剧本是对原著的不尊重, 是对规则的破坏。考生可以写规则的重要性, 它旨在约束我们的行为, 让整个社会走向规范。2创新突破。艺术是允许个人发挥的, 社会也需要在创新中寻 求突破。艺术家改动剧本如果是合情合理的, 无可非议。3辩证分析。能否改动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 如果是正面的、积极的, 就值得赞赏;如果是负面的、消极的就应该剔除。所以, 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创新。从尊重、包容等角度来切入, 也是切题的。

立意辨析:这道试题的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辩证分析的能力。如果单就 该“改”与不该“改”单向分析, 顾此失彼, 厚此薄彼, 是难以获得高分的。

4.山东卷———不一样的眼光

价值取向:倡导独立的个性思维品质。

命题及立意指向:材料从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窗”切入, 通过提示不同人透过窗看到的不同风景, 设置作文的突破点, 寓意深刻。考生要注意运用发散思维, 多角度地思考“窗”的含义, 联系生活实际, 充分发挥想象, 解读寓意。

这道试题审题难 度不大, 可写范围 很广。从材料来看, 对象是窗子, 可以由此确定话题为“窗外的世界”。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学识、文化底蕴、胸怀气度、见识眼光, 写出个人对世界的独特认识和感受。可以从对待景物看法的角度强调“人生价值的选择”“人生定位”, 也可以写“人之所以产生不同的认识是由人的经验阅历决定的, 是视角不同决定的”, 都属于完美审题。当然, 能够反映自己独到的见识胸怀, 如“对同样一件事, 人们的判断是不同的。只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就好”, 得分会更高。

立意辨析:本题重在考量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话题是宽泛自由的, 但不能游离于材料之外, 信口开河。要始终牢记一点, 作文必须是“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 立意必须是积极健康的, 否则, 就一定不会得高分。

5.江西卷———课内外学习探究

价值取向:培养深入思考、探寻问题本源的思维方法。

命题及立意指向:这是一个最能体现改革的勇气、最“接地气”的作文命题。试题以“探究型学习方法”为中心话题, 要求考生对学习中的“探究”到底是一种乐趣、还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 又或是流于形式的作秀进行认真地、全方位地探讨。这一命题贴近考生生活实际, 具有实用性、独创性的特点。审读这个材料, 可以按两个层次展开。第一层, 要体会到“探究型学习方法”跟其他任何事物一样, 也存在着正负两个侧面;第二层, 要把握提示语中对“体验、见闻”所进行的“思考”。一般来讲, 体验不同, 见闻异象, 根本原因是“探究学习”中的主动与被动状态不同。这样, 就深入到对主动“探究学习”与被动“探究学习”的深层面的思考。经过这样一番思考后, 采用立论性议论文或思辨性议论文的思路来谋篇布局, 成文便不会有大问题。

立意辨析:解读这道试题, 像作文命题一样, 也需要深入“探究”, 不能只停留在“探究型学习方法”这一现象上, 蜻蜓点水;而要透过现象, 探究同样的方法下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体验或结果, 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立意才是高远的立意。

6.湖南卷———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价值取向:弘扬执着 追求与无 私奉献的精神。

命题及立意指向:这是个事例类材料作文。试题直接以“最美乡村干部”为材料, 弘扬正能量。材料紧扣实际生活, 言简意赅, 主题集中, 立意显豁。审题时抓住两个词就行了, 那就是“执着”和“信念”。这个乡党委书记在很穷的地方干了八年, 因为他有一个执着的信念, “心在哪里, 风景就在哪里”。

事例类材料作文的解读可以分“三步走”:1提词。从材料中提取“村支书”“留下”“建设乡村”“心在哪里, 风景就在哪里”等关键词;2匹配。将人和事进行联想搭配, 如大爱、行动、先相信再看见等;3整合。将人和事与平时建立的名词库连接起来, 寻找对应点。名词库如:隐忍与坚强、善意与感恩、坚持与理想、承诺与诚信、责任与使命、自知与进步、生命与博爱、友情亲情与爱情、平凡与伟大、荣耀与耻辱、先相信再看见、合作与共赢、大爱与行动等。“三步”梳理之后, 就可以确定立意:1从乡党委书记的“心在哪里, 风景就在哪里”, 可提炼出“有梦想, 就会成功”“执着追求是成功的基础”等主题;2从“其他人不肯去”, 可他“一干就是八年”, 可以提炼出“坚持信念, 成就梦想”“守望的力量”“艰苦的环境能检验和造就人”等主题。

立意辨析:这道题审题立意难度不大, 只要抓住“心在哪里, 风景就在哪里”, 从正面立意就行。对这样的题目, 构思行文时选择新颖、典型的素材, 追求内容新奇, 这是制胜的关键。

7.湖北卷———登山观景

价值取向:考查思维 品质和分 析问题的能力。

命题及立意指向:这个题目比较务实, 强调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题目贴近生活, 立意、构架不会有太大的障碍。题目从一个普通的场景入手, 意图通过不同的人对于风景“好不好”的分歧的描述来启发 思考。思考时应把握一个原则, 即强调每个人一定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仁者 见仁, 智者见智”, 好与不好, 自在人心, 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知道。

本题考查思维的层次性、关系性、周全性, 很有区分度, 充满“近”与“远”、“好看”与“更好看”、“登”与“不登”等思辨角度。面对同一个问题, 每个人总有自己不同的评价角度, 而我们要做的, 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用自己的耳朵去听, 用自己的心去感受, 然后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力, 用充分的心智成熟能力, 去做出自 己的决定。可以从年轻人如何培养自己的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处事的能力立意, 也可以从做人不要人云亦云, 凡事要亲身经历后再做判断来下笔。从人物的角度出发, 可以有“注重实践, 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人生要自己独立思考、选择, 不能偏信尽信他人之言”等意旨;从事件的过程看, 材料隐含着过程与结果、自信与盲从等生发点, 考生可以选择合适的“立足点”确定立意。

立意辨析:这道题的审题立意要严防走极端, 即肯定一个, 否定一个。不同游客的回答都是从切身体验出发, 没有对错之分。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身上。只要自己不盲从, 有独立的判断就足够了。

8.浙江卷———门与路

价值取向:考查思辨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命题及立意指向:试题要求就“门”与“路”谈感想, 属于两概念作文题。意在引导考生思考自己的个体生命成长,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侧重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审题时要从“门”和“路”这两个关键词入手。“门”和“路”都有象征意义, 立意过程可分两步走:第一步, 明确它们的象征意义。“路”的本意是道路, 是从甲地到乙地的过道, 它可以象征“做事情的过程”“办事的方法、途径”等意义;“门”的象征意义更复杂一些, 如果其本意是“家门”, 那么可以象征“起点”, 当然也是一个人的归宿, 象征“事情的起点或终点”。门又有“门槛”之意, 可以象征“阻碍”“障碍”等。明确了象征意义, 就可以做第二步———立意了。考生只要紧紧抓住“门”和“路”, 在两者之间寻找一种关系, 立意就不容易“跑偏”。根据上述分析, 可以提炼出以下几种观点:1探索 (奋斗) 之路引领我们走向成功之门;2规划之道让我们走向成功之门;3成功之门是新探索之路的起点;4不能让成功之门堵住了我们的探索之路。

立意辨析:这是个关系型话题, 审题立意重在阐明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不能将它们任意割裂开来, 分别在“门”或“路”上做文章。

9.福建卷———空谷联想

价值取向:考查联想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

命题及立意指向:这是一道具有类比推理、联想想象思维的作文题, 又是一道与考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作文题, 表意简洁清晰, 比较好入手。

审题时, 要紧紧抓住“空谷”“悬崖峭壁”“栈道桥梁”几个词语, 用类比、联想想象的方法, 进行寓意化理解。“空谷”可以类比成我们所处的环境, “悬崖峭壁”可以联想到人生所遇到的困难、逆境和挫折;“栈道桥梁”可以联想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想到希望。面对空谷, 有的人用悲观的心态去看待它, 眼前就会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有的人则以乐观的心态去看待它, 空谷在他们的眼里就是一条光明大道。两种不同的感受, 其实说的是两种人生态度。可以从心态方面切入:1险境并非绝境, 不管何时何地, 都要始终抱定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2不同的心境成就不同的人生;3寻找出路, 走向成功;4敢于逢山开路, 遇水搭桥, 方能走出人生空谷。

立意辨析:材料中的两句话, 表明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对于这两种态度, 我们要毫不犹豫地否定前者, 即否定畏首畏尾不敢行动的人;肯定后者, 即肯定积极乐观、充满行动精神的人。不能是非不辨, 否则就可能偏离题意。

10.天津卷———假如有一款芯片

价值取向:考查联想想象能力和思辨能力。

命题及立意指向:这个题目出得巧妙, 难而不偏, 新而不怪, 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前瞻性。题目有一个核 心意象———芯片, 它是一种 象征———科学技术。这个主线很重要。不管考生写什么, “科技”这一关键词不能丢。试题立意是, 科技是对我们生活至关重要的因素, 但绝不是能够代替人类的因素。它能给我们公式, 却不能替我们思考;它能让我们背出诗词, 却不能给我们审美体验;它能拉近人与人的距离, 却取代不了深沉的情感……如果学生能够抓住这个辩证关系, 就抓住了作文的要义。比如知识的获得, 不仅仅是结果, 更是思考的过程;我们继承传统文化, 不是只达到会背诵这样的浅层要求, 科技无法代替我们去欣赏和传承。如果再往深处探寻, 讨论“科技让我们的生活看似便捷, 却始终奴役着人们屈从于它的设计而丧失了思考力”, 一定会获得好评。

立意辨析:“科技”的发展到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这是本文应着重阐释的。审题立意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简单地肯定否定, 要从正反两方面作客观论述;二是重在联想和思考, 要有一定的想象力和预知未来的能力。

11.上海卷———从穿越沙漠看自由

价值取向:考查由浅入深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命题及立意指向:这则作文材料表达清晰, 这样的呈现方式可以减少考生阅读题目所需要的时间, 较大程度地避免了阅读对考生作文能力测量的干扰。材料展示的是“穿越沙漠”的问题, 怎样穿越?“道路和方式”可以自由选择, 但目的和要求不容改变。很明显, 题目要求考生围绕“自由”与“不自由”进行哲理思考, 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关于“自由”与“不自由”的关系, 形象地表达为:你可以跳舞, 但要知道你是带着镣铐跳舞的。“自由”要坚守底线, 不能恣意放纵。你需要在一个社会规范的大前提下, 充分发挥你的个性, 但是你不能挑战和藐视社会认同的基本价值。构思谋篇时要由穿越沙漠联想到学习、生活、社会中的“不自由”, 进而思考如何正确认识、对待普遍存在的种种限制, 正确理解世上没有绝对自由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立意辨析:这道题审题并不难, 但立意有高下之分。如果仅就穿越沙漠就事论事, 必定蜻蜓点水。要善于发散思维, 由浅入深, 将题目跟国家命运、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联系起来, 这样就显得有高度, 有深度。

12.北京卷———老规矩

价值取向:树立核心价值观, 弘扬传统文化, 学会批判性思维。

命题及立意指向:这是个非常典型的时评类材料, 考查考生对“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一现象的认识, 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所起作用的思考, 本质上是一个“传统观念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应该如何被对待”的话题。

材料介绍的“老规矩”体现出文明、友善、勤俭、节约、不管闲事等 生活准则。要 针对这些“老规矩”该不 该“淡忘”发表 自己的看 法。从“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提炼出要知礼节, 守孝道;从“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提炼出要考虑别人的感受, 学会分享, 不能自私;从“不许管闲事儿”提炼出规矩可立可破, 要有责任心;从“笑不露齿, 话不高声”等懂得要注重个人修养;从“忠厚传世, 勤俭持家”提炼出要提倡勤俭节约。虽然角度很多, 难度不大, 但是区分度很明显。应对材料作深层思考:我们丧失了规矩, 传统文化被我们丢掉了, 原因何在?因为如今一切都讲究现代化。在快节奏生活中, 传统文化等许多美好的东西被忽略了。用这样的批判性思维去解题立意, 一定会高人一筹。

立意辨析:本题并不是要考查考生是不是了解“老规矩”本身, 而是要求考生对传统文化该不该传承以及怎样传承做深度思考。不能简单立意为“要多了解‘老规矩’, 做个学识全面的人”。

13.四 川 卷———人 只 有 站 起 后 世 界 才 属于他

价值取向:培养学生 正确的人 生观和价值观。

命题及立意指向: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生、未来的一种关注, 立意积极向上, 着意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给定材料是一个含 有必要条 件关系的 复句, “人”只有“站起来”是条件, “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是结果, 显示了二者间的密切关系。这里的“人”可理解为个体的人, 也可理解为集体、民族、国家;既可指物质层面的, 更可指精神层面的。材料的核心词汇应该是“站起来”。审题时可以运用词语的二次定义法:这里的“站”不能简单理解为物质形态上肢体的站立, 更可以是精神上的高高挺立。一个真正 拥有世界 的人, 不仅要在形体上昂首阔步地站立着, 更要在精神上能够足以独立天地。可有如下立意:树立崇高理想并付诸行动;勇敢面对挫折、困难、逆境;乐观自信地面对外部世界;勇于担当, 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修身立德, 行善行孝, 做大写的人。

立意辨析:写作时务必揭示出二者的关系, 即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只有自立自强了, 才能成就被仰望的人生、事业, 获得社会认可, 赢得世界尊重。写作此题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不能揭示前后分句关系, 单纯去写“坚强”“自立”的重要, 导致偏题。

14.重庆卷———租房

价值取向:牢记责任意识和公德意识。

命题及立意指向:这个叙事型作文材料, 可谓一波三折。一个游客去海滨度假, 打算租房。老人建议游客先“试住几天”再作决定。几天后, 游客准备签合同, 却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玻璃杯, 老人原谅了他。之后情节突转, 老人却因为游客把玻璃杯碎片与其他垃圾一起装袋而拒绝租房。结尾处垃圾袋上的提示语既体现了老人的关爱之心, 也交代了拒绝租房的原因, 体现了一种价值引领, 彰显了一种责任担当, 成为审题立意的突破口。这个题目具有多元化的含义, 考生还可以多角度挖掘, 如关爱与责任、善良与宽容、尽职与原则、生态与环保、细节决定成败、细微之处见公德等。

立意辨析:这道命题, 小材料蕴涵深主题, 小细节彰显厚关爱, 小对话体现大境界。要于细小处发掘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一个人的文明素养, 一个人的道德情操。写作时要用联系的方法, 阐述清“小”与“大”的关系。

15.辽宁卷———科技改善生活

价值取向: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命题及立意指向:这个题目很契合当下“发展与环境”的主题。含义丰富, 角度灵活。可以从男孩的角度出发, 谈谈现代科技带给当代生活的丰富色彩及便利, 也可以从老人的角度谈谈自然状态的美, 但这些都不是最佳角度。要深刻理解材料中老人的“颔首, 又沉思摇头”“可惜”等文字的含义, 作深层解读。“颔首”, 说明老人同意男孩的说法;“又沉思摇头”与“可惜”, 是肯定之后的否定, 这正是要点所在。老人的感慨, 让人想到现代科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比如雾霾等环境污染。所以最佳解读应该是从“辩证地看待社会发展”这一观点出发, 从“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发展的得与失”等角度, 论述社会要发展, 自然也要保护, 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要同步进行。

立意辨析:材料中, 男孩“喜新”, 老人“怀旧”。孰是孰非, 不能把个人意愿强加于他人身上, 全盘肯定或否定, 这样的文章是缺乏严密性的。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互补, 科技美与自然美完美结合, 才是正确科学的发展观, 也是唯一最切合命题本意的解读。

篇4:2016年高考湖北满分作文解读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满分作文】

莫将分数功利化

一考生

当今社会,分数功利化的现象日益严重,不少家长对孩子要求极严,得不到满分便拳脚相加;而有的家长则“及格万岁”,认为只要及格便是好的。不管外界看法如何,我认为这两种做法均不可取,因为这都是将分数功利化的行为。(认识深刻:一语中的,两种看似不同的奖罚,有着相同的本质——将分数功利化。)

近年来,“虎妈狼爸”层出不穷,因其用严厉的教育方式将子女“打”进名校而闻名,并赢得人们的争相热捧。在这种大趋势下,我只想问一句——这样做真的对吗?(选用“虎妈狼爸”教育热点,进行评论。)先不论这种“高压”教育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会造成何种影响,从社会进程上来看,现在早已不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对读书不好的学生岂能一棒子打死?

莫将分数功利化,分数虽重要,但也不是唯一,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尤为重要。十年前的神童退学事件留下的一地鸡毛仍历历在目,从小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换来了什么?换来的只是因生活无法自理而被中科院退学的通知,这样的分数至上,这样的本末倒置,是不是可以停止了呢!(选用神童退学的反面事例加以论证。)

其实,不少家长都明白,一百分和九十八分并没有多大差距,他们只是忍不住攀比之心。更何况分数不是一切,你又能肯定地说考满分的孩子一定比别的孩子能力强吗?既然不能肯定,那为什么要将孩子们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多得那一两分上呢?为何不将这时间花在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上呢?社会需要的并不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而是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评析前两段反面教育事件:社会需要的并不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而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达尔文小时候成绩并不出众,而且还喜欢在课余时间观察小动物和昆虫,若将他放在现在,恐怕不少人都会认为他“不务正业”,但正是这份“不务正业”才结束了“神学”数千年的统治,才有了我们今天的“进化论”。(列举正面事例,表明正确做法。)是的,无法否认,我们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绝对不是只有“学习”。

内地首富马云也并不是名校毕业生,但这并不妨碍他在电子商务界呼风唤雨。(再加一正面商界事例,例证充分。)由此可见,学习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评析以上两个正面事例,进一步论证——我们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绝对不是只有“学习”。学习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

是的,无法否认,一份优秀的成绩单或多或少会对你的未来有所助益,但为了这个苍白的理由而牺牲孩子的童年,扼杀他们的梦想,未免太残忍了一些。

一百分也好,九十多分也罢,甚至刚及格也无妨,莫将分数功利化,因为分数不能代表一切。(结尾收束有力:语言辩证,回扣漫画,重申观点,回应文题——莫将分数功利化。)

【满分解读】

◎立意:本文依据漫画的寓意,提出了不能将分数功利化的观点,见解深刻。

◎论证:作者从正反不同角度阐述了能力比分数更重要的道理。材料丰富,论据充足,文章中心突出,内容充实。

◎语言:“无法否认,但”“是不是”“岂能”等语言准确辩证地表达了作者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的思辨性,思维缜密,说服力强。

差 别 待 遇

一考生

赞扬与责骂的差别在哪儿?

对于小明来说,是一百分与九十八分间的毫厘。

对于小亮来说,是及格与不及格间的跨越。

这样的差别待遇看似毫无道理,仔细思索却能悟出其间的合理。

人生来不尽相同。自呱呱坠地时起,每一个生命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其自身的优秀与价值。生命如此,又怎能以一条统一的刻线、单薄的规矩丈量一个个鲜活而独立的生命呢?(见解全面,整体把握:作者为漫画中的两种做法点赞,找到了异中求同的切入点——因人而异,差别待遇。语言诗意——生命如此,又怎能以一条统一的刻线、单薄的规矩丈量一个个鲜活而独立的生命呢?)

千年前,圣人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主张,弟子三千人,有富可敌国的巨贾,有位极人臣的政客,形形色色不一而足,(两两对举:孔子弟子中的巨贾与政客,同是孔子学生,身份也有差别,但同样成功。)而孔子,则成为被后世称赞、景仰的伟大教育家。究其根本,在于其能准确地把握每一位学生的优劣长短,扬其长补其短,因材施教。正是因为这样的“差别待遇”,才使每个人都尽展其能,各得其所。

社会对于每个人,应有不同的要求,正如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既不能缺少轰隆雷鸣的马达,也不能没有默默无名的一颗小小螺丝钉。(马达与螺丝钉类比对举,作用有差别,但同样需要。)可能对于小亮而言,九十分是他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度,及格便是其尽其所能的结果。若是我们只用统一的标杆来评价不一样的人,那世界将会埋没多少奇能与怪才!

是的,我们社会需要差别待遇!正如航天器的研发需精确到小数点后十多位,而汪洋恣意的草书国画只求神形俱备即可;(善用类比,精密与疏狂对举,要求有差别,但同样必要。)正如廉颇以身经百战的显赫战绩位列上将,蔺相如以如莲巧舌精巧说辞拜为上卿;(廉颇与蔺相如历史名人的例证支撑,一文一武两相对举,职务有差别,但同样重要。)正如“舌尖上的中国”中一位位能人以食物谱写精致,正如《我在故宫修文物》中一双双巧手以古物刻写精华……(再用类比,一食物一古物,媒介有差别,但结果同样精彩。)各行各业,各得其所,差别待遇而实现整体的共赢!(两两对举人物事物,事例论证、类比论证,说服力强。极其生动有力、层层深入地论证了:“正是因为这样的‘差别待遇,才使每个人都尽展其能,各得其所。”“若是我们只用统一的标杆来评价不一样的人,那世界将会埋没多少奇能与怪才!”“各行各业,各得其所,差别待遇而实现整体的共赢!”)

由此观之,作为肩负着向国家与社会输送人才重任的学校,更应抛弃条条框框,摒弃墨守成规之道,改革创新,因材施教,用一把把不同的刻刀,雕琢出莘莘学子各自的独特形态,以不同的标准,相同的诚意,培养出各有所长的栋梁之才!(回扣漫画,落脚教育:学校更应因材施教,一视同仁,培养各方面的人才。)

我一直坚信,每一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芳华,每一个存在,都有其独特的意义。而我,愿养我浩然之气,展我独特风采!

差别的待遇,相同的匠心;不同的准则,同样的期许。“差别待遇”,无差别!

【满分解读】

◎结构:文章特征鲜明,结构严谨,逻辑严密,本文紧扣因材施教这一中心,从人的先天差异,先圣的经典垂范,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等角度,推论出学校“差别待遇”因材施教的匠心与意义,令人信服。

◎论证:举例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运用得恰到好处。

◎语言:“生命如此,又怎能以一条统一的刻线,单薄的规矩丈量一个个鲜活而独立的生命呢?”“轰隆雷鸣”“默默无名”“显赫战绩”“如莲巧舌”“养我浩然之气,展我独特风采”“差别的待遇,相同的匠心;不同的准则,同样的期许”等等词句精彩纷呈,比喻、对偶、成语、对比处处可见,诗意与哲思共存,生动与深刻同在。

假如我不曾见过太阳

一考生

犹记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一句哲理诗:“假如我不曾见过太阳,我本可以忍受黑暗。然而太阳已使我的荒凉,变成更新的荒凉。”其意在于,本来知足的人们会因新生的或更好的事物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标准或要求。(开篇气势非凡:将哲理诗与漫画巧妙嫁接,令人击节赞叹,作者的文学素养与思维高度非同一般。)

不满足,是因为可以更好。其实,我们需要这种不满足来追求更高的标准。

或许,很多人认同傅佩荣的这句话:人生种种,无论悲喜逆顺,最后难免都是“水过无痕”,而懂得知足,总会在这平静的水面上感得半许清凉。常言不知足,不是贪得无厌,而是严格要求。比如,一个孩子考了不及格而下一次及格便获得表扬,这是一种知足,但更多的是赞扬他的进步。而另一个孩子上一次考了满分,这一次没能拿到满分而受到批评,不是不知足,而是本可以做得更好。(引入一名言,顺势点及漫画,辩证地表达出知足与不知足之间的统一性。无论表扬还是批评,皆因要做得更好。)

不是说梭罗“我在天空垂钓,钓一池晶莹剔透的繁星”的隐居生活不值得羡慕,也不是说古代文人“天子呼来不上朝,一心只谋三分田。餐风饮露好风雅,被天席地度韶华”的胸襟不值得赞扬,(诗意再次彰显)而是,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如狄更斯所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当然,我只想强调前半句。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们进入“竞速时代”的时代背景暂且不提,难道我们不应该顺着时代潮流逐梦人生吗?

相比之下,我更欣赏攀登高峰翻译《追忆似水年华》的徐和瑾,“在德国最需要道德领导力”之时迎难而上的默克尔总理以及凭一己之力穿梭在战场,以笔为刀剑炮火表达其人道主义情怀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不知足、不屈服、有执着、有信念,从而登上令人敬仰的巅峰。(除了诗意与哲理,华美与深邃,本文也不乏现实例证,彰显了作者广博的眼界,使得本文有了厚度和力度。)

“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一句话唱出多少人逐梦走向理想殿堂的青春心声。说到此,我还得对艾米莉的诗反驳一番。逐梦青春的路,再多汗水和泪水也不会荒凉。是啊,假如我不曾见过太阳,我本是偏安一隅的小草,可既然有了太阳,为何不趁大好时光追逐他的步伐?(结尾更是奇崛,对开篇的诗句做了翻新,青春的无畏和朝气尽显。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极富感染力。)

知足,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不知足,我们才能在燃烧的青春中绽放。(知足与不知足的辩证思维贯穿始终,用语极有分寸。)我曾见过太阳,所以我不满足,我要追随它的脚步,诗酒趁年华!

【满分解读】

◎结构:知足与不知足两相对照,有诗句的对照,有名人胸襟风采的对照,在对照中表达作者的倾向,更具说服力。

◎语言:用词优美:“我在天空垂钓,钓一池晶莹剔透的繁星。”诗意满篇,给人以美的享受。用词有度:“不是说……不值得羡慕,也不是说……不值得赞扬,而是……”“知足,是一种……;而不知足,才能……”,全篇用词绝不非此即彼,彰显了作者的态度,温和而有力,鲜明而辩证。

◎文体:将诗意与论证融为一体,散文化的议论,增强了议论文的欣赏性,但是又绝对不会失去议论文该有的结构和严谨,此文在规范中不失灵动,实为难得。

篇5:2023年高考作文遥远的绝响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是的,我听到了乌江之畔“霸王别姬”的慷慨悲歌。身受十几处创伤的项羽,历经垓下大战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之后,兵败如山倒,退到乌江,虽有一叶轻舟可乘,但作为八千江东子弟的首领,无言一人独归,羞愧难当之下,自刎而亡。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他从容的做出了选择。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是的,我听到了。辛弃疾面临江水,登危楼,望中原,拍栏杆,热泪横流。当一个爱国臣子打算以身许国,打算血洒大漠,马革裹尸,但被迫离开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只能仰问苍天,恕撞不周。他的沙场英雄志核爱国形象铸就的诗词,透露出一种凛然的杀气和磅礴的气势。耳畔又回响着他一遍遍的哭诉、一次次的告白;忘不了他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念去去,千里烟波,雾霭沉沉楚天阔......”是的,我听见了。凄凉的深秋,柳永的羁旅之愁全融入了烟波浩渺的千里江水中。秋风萧瑟,寒蝉凄厉,迫近黄昏,城外帐篷,与亲人设宴饯别,心中纵有千言外语,只有眼泪凝视。离别的人的心灵总是脆弱的,经不起太多的离散。路途迢迢,唯有思念如沉沉烟波,相伴左右。

篇6:2023年高考作文遥远的绝响

我信步迈进庭院,只是奇怪,向来禅师这里人流如潮——来找禅师排解疑惑的人总是很多,今天却只有我一个人。

推开禅师的房门,“吱”一声,门是虚掩着的。我走到禅师面前,道了一声:“禅师我来了。”禅师只微微阖了一下眼帘,便说道:“那我走了。”我不解,问禅师:“禅师,我还有问题要问呢。”禅师只道:“想想一共有多少个问题,想好了,就来问我。”

我虽没有搞懂禅师的意图,但还是按照禅师的话去想了——我原先只有一个问题的——但是现在,我却因为这么一想,高的思绪万千,甚至不知我今天来的目的。入夜了,院子里的道人们都结束了一天的修行,回房就寝了。我却还在禅师的房子里,思考着,思考着。我想知道的,想了解的太多了,根本无法理出头绪。我想到一个问题又有一个问题,一整夜我都思索。一无所获之时,我不知不觉的睡着了。忽的,远远地一声钟响。我醒了,天已蒙蒙亮。看见禅师在院子里敲钟,我便问禅师:“禅师,我想了一夜,我想知道的太多了,结果最后把我原先想要问您的问题给忘了。”

禅师微微一笑:“你的心里装满了其他的东西,当然会疑惑。当你心中只有一个问题时,再来问我。”我望着禅师走进禅房里,还是大惑不解。只得看看庭院里的景致,一丛四季海棠开得正旺,一株宝塔松立于院中,秋风吹过,只卷起地上的黄叶,而松却岿然不动。就这样我站在院子里,又是一个充满疑惑的一天。在我不知该如何使心宁静下来时,我猛然记起:我要来问的问题——我将如何选择将来的路。我都不知我如何又将其记忆起,可能只有这满院的秋色知道吧。

正当我要再去询问禅师的时候,禅师便再也不说话了——只是轻轻敲着木鱼。我又问禅师:“我到底该如何选择未来呢?”禅师依旧不动。半晌过去了,禅师只说了一句话:“再想,当你没有问题之时再来找我。”我刚想让禅师留步,禅师却又头也不回地走开了。我真的陷入了困境,我要是没有问题我还会来问禅师吗?我却只好在禅房里思索……

篇7:2023年高考作文遥远的绝响

夤夜,一阵阵似曾耳熟的声音,在寂黑的寝舍内愈来愈显得清晰。于是便屏住气息,用心去捕捉那音响的渊源。骤想起,原来床头的暖气片由于年久失修而漏水,舍友在其下面放置了一个盛接的盆子,漏水滴入盆里而发出了那样深沉悠长的音籁。一颗心,顿时在空洞的黑暗里悬浮了起来。这难道是那往昔幻景的再现么?

多么希望忐忑的心能过沉静下来啊,就像那窗口树梢上静如处子的银月,又如那随水驿动的砾石,得以片刻的安然休憩。然而,思绪却总欢畅缠绵似那川流不息的逝水,挽携着记忆的碎片,走走停停,如两厢无猜的幼童,嬉戏不止。

记忆的深坳里:霏霏雨季,低矮狭窄的屋檐下,母亲和大姊因无力从离家很远且深达十数丈的老井汲水——恭敬地擎着僧钵似的粗瓷大碗,和家中那沉甸甸的唯一的塑料盆,在盛接着飞瀑般直下的檐雨。彼时,母亲的脸庞凝滞沉沉,嘴里不住地喃喃自语。那情形,很像她和村里的婆姑姨嫂们,一道去村里寺庙膜拜神像时的景状,庄严肃穆,至虔至诚。后于逐渐明白的事理稍知,母亲是在暗自默默地祈祷着:为的是,田里那干旱萎蔫的庄稼能够得到雨水的滋润;为的是,多盛接一些用以缀命的雨水,因为她无法去和村里的壮劳力争抢辘轳把而汲水;为的是,她心中的苍天就这样缓降甘霖而不要瓢泼豪洒,使得屋脊蒿草丛生几近半多世纪的老屋裹着腐土簌簌漏雨,不得不在满屋摆放上粗瓷大碗和那沉重的塑料盆——令我们姐弟无处立足憩息(父亲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工作)。记忆中彼时的母亲,总是蹙眉喟叹踽踽徘徊,几回回均是背对过我们,转身饮泣。朦胧中,但见她微颤的双手,扯起一方塑料纸为我们遮蔽出一方栖身之地。而我,却在母亲过早佝偻的背影的晃动中,在她无奈地用塑料纸庇护的羽翼下,无知而又香甜的睡去……

偶有时千里梦回,仍见母亲斜坐在那个破旧的杌凳上,一手轻轻捶背,一手紧扯着那方为我们能在屋内安睡而遮挡漏雨的“帐篷”。摇曳的灯光晕里,那注视我们的眼神似乎少有光泽,呆滞而又深邃;唯有微微抿着的嘴角,泛着因我们安睡而使她稍稍欣慰的凄凉的浅笑。我多想一骨碌爬起身来,用我孱弱的小手抹去她脸庞和灰发上,那些漏雨滴溅的黄褐色的泥水。然而,望着那帐篷上的一滴滴漏雨,渐渐汇成一股股细细的浊流,顺着倾斜的边角流下,沿着母亲紧捏着帐篷边角的手臂滑落,又在肘部聚成水滴,最终跌进她脚旁边一个粗瓷碗里,滴答叮咚地响个不停……我却在茫然痴迷地呆望中,不知不觉地复又进入梦乡。

篇8:2023年高考作文深入解读高考作文趋势

一、2010年考纲解读

1. 考试性质及能力要求。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以下简称《考纲》)的生物学科部分与2009年相比,无论是能力要求还是考试范围,基本保持不变。《考纲》仍分为五部分:考试性质、考试内容、命题要求、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和题型示例。考试性质为选拔性考试,择优录取。考试内容的能力要求仍为四种,即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考纲》对上述四个方面的能力作了明确的界定。

2. 考试内容分析。

2010年《考纲》规定的考试范围包括9个板块,约133个知识点与17个实验,这些内容涉及必修一、必修二的全部内容;选修部分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对必修部分的拓展和延伸,还包含生物学热点问题,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过程等。

3. 命题的指导思想。

“命题要求”中明确指出“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因此,2010年高考生物试题将继续全面考查考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继续围绕能力考查这个中心,考查考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继续关注社会、经济和环境等现实问题。

二、近三年试题特点与变化趋势

1. 内容分布特点。

特点一:注重主干知识,兼顾知识覆盖面。近三年试题中均涉及了“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遗传变异和进化”及“生物与环境”四大主干知识,但考查的比例和形式略有区别。如2007年和2008年的考卷中主干知识的比例为83%,2009年为78%。

特点二:选修内容不容忽视。近三年考查选修教材知识占分比例分别为:2007年33.3%、2008年33.3%、2009年22.2%,可看出选修内容的地位,这是现行高中生物教学向已经实行的新一轮高中课改迈进的信号,是与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接轨的过渡,同时也预示着新的高中课改过渡过程中,选修本的教学内容不容忽视并应加强。

2. 能力考查特点。

特点一:注重与生产、生活和健康相联系。如以当前全球范围内流行的甲型H1N1型流感为背景,近三年试题对考生应用“免疫”方面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连续的考查。考题中频繁出现围绕人体激素调节、微生物与发酵工程产品、光合作用与生物固氮等方面的内容所设计的问题,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命题原则。

特点二:多元化的呈现方式。纵观近三年的考题,曲线图、表格、流程图等丰富了试题呈现的形式,充分体现了对获取信息的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如2008年第30题Ⅰ,要求通过对曲线图及实验流程图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解释果实成熟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规律。2009年第31题要求考生根据曲线图提供的信息,分析试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得出实验结论,对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

特点三:文字表达量大幅增加。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全国理综卷(大纲版)生物试题非选择题的标准答案,字符数分别是130个、265个和322个。2007年几乎都是填空题的形式,2008年填空兼顾表达的形式,2009年几乎是长篇大论式的答题形式。另外,2009年生物试题号题由原来的2个增至4个。文字表达量的大幅增加,对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在更短的时间内作出较为准确简练的表达。

三、对2010年命题趋势的展望

1. 稳重求变,突出能力。

2010年《考纲》与2009年基本相同,所以命制的试题的题型、题量、范围、考点分布等也应基本稳定。如有变化,试题可能将会在新情境、知识整合和应用能力方面有所突破,可能会加大图表类命题的考查力度,以相关隐形知识为背景材料考查过程与方法的试题可能会增多。

2. 突出主干,加强综合。

主干知识年年考,非主干知识轮流考似乎已成为一种模式,所以四大主干知识仍是命题的重点,实验题的情景或许会有所创新。试题会注重章节内综合,以及必修与选修教材间的知识联系,由点向面综合考查过渡。

3. 注重方法,强化探究。

2008年和2009年理综Ⅱ卷的生物实验设计类题的题量大大增加,这说明高考对实验的考查力度有所提升,以教材实验中隐含的大量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知识为背景,2010年实验命题可能会对探究类实验设计步骤的思维的正确性,对现象与结果分析的逻辑关联性等方面有较大力度的体现。

4. 取材新颖,关注热点。

以源于社会生活和经济与环境等方面的知识为背景材料,关联生物学相关知识,在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以“流感”、“低碳经济”等热点与新兴名词为背景材料的命题在2010年的考题中可能会得到延续。

四、2010年生物高考备考冲刺阶段的备考策略

1. 回归课本,构建网络。

任何一年的考题中,基础知识题都会占到相当大的比例,学生应利用有限的时间对《考纲》中列出的知识点做逐一梳理,把零散的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以便能快速、正确和高效地提取相关的知识。

2. 教练结合,排查纠误。

考生在答卷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审题不清,不明命题者的意图;选择题鉴别、判断不准;概念含糊,思路不畅,推理能力不强,思维不严谨;不会处理图解、图表、数据、曲线等信息;实验题得分率一直偏低,不能按照实验原理表述;表述笼统、不规范,不会用生物学专业术语正确答题;时间不够,考试焦虑。

出现的原因:阅读能力差,理解不透,分析不全,处理信息能力弱,不会联想;基本概念、原理掌握得不够准确,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缺乏;学生的解题心理,解析生物图表题的方法、技能、迁移能力薄弱;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够扎实,背景知识较窄;解题习惯不良,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考试技巧和考试心理亟待加强。

冲刺阶段的复习应选择前一阶段各类测试(如月考、周考等)中暴露出的知识漏洞、思维方式的偏差、解题规范的疏忽等,有针对性地适度训练,认真分析、总结和归纳出同类型题的解题规律和方法,避免相同失误再现。

3. 选做真题,模拟演练。

选择近几年各省区的高考真题进行“实战”演练,是一种在短期内能较大程度提升应试能力的措施。在演练过程中学生要注意临场应试的几个原则: (1) 认真审题,弄清题意。 (2) 做选择题不要轻易地把生活经验往试题上套,要用学科概念、原理,去分析、比较、推导。 (3) Ⅱ卷最好按顺序做。答案要准确、简洁、规范化,即要做到层次清晰、表述条理、逻辑严谨,紧扣原理,尽量使用规范化的学科语言。

4. 关注热点,联系生活。

高考命题会对近几年特别是前一年度内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中的重大事件或热点问题有所体现。如200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化学奖中“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H1N1流感”、“低碳经济”等,都可以成为命题的切入点。但要注意切不可为“热点”而“过热”地投入,要善于从材料的问题情境中去联系理论,理性地去分析思考。

5. 调整心态,从容应考。

生物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引导学生进行考试前的心理调适,勉励学生以正常的心态面对高考,克服紧张、畏惧、消沉等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经过平时的认真学习和系统而全面的复习,是完全能够取得理想成绩的。

上一篇:化风险于无形的最高境界下一篇:家长会发言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