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的建议

2024-05-05

农业发展的建议(精选6篇)

篇1:农业发展的建议

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市场机制与政府主导组织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改造一家一户分散、低效经营的传统农业,唯一的出路就是发展规模化、高科技、高效益的现代农业。

一、主攻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领域

1、积极稳妥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指在人工设施保护条件下,通过工程技术手段为生物提供适宜环境,达到高产优质生产,并应用先进的工业化作业方式,从事相关生产活动,提高劳动效率。根据所强调的对象不同,有时也称温室农业、可控环境农业。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设施农业能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更适合人多地少的山区发展。

我县要应用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引进利用智能化温室、日光温室、节水灌溉设备、水肥一体自动化控制设备、农业机械化,电子灭虫仪及其他农业电子科技信息技术等,促进山区茶叶、蔬菜、食用菌、油茶、苗木、花卉、果蔬育苗等发展。设施农业需要较高的资金、技术投入,分散的农户都去搞有困难,通过政府组织、企业主体经营方式,举办高科技农业示范园,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先行先试,并配套一定的扶持政策,再向群众辐射推广。

2、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及休闲观光农业。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超市中销售的由COFCC和OFDC认证的有机蔬菜价格是常规蔬菜的3倍以上。休闲观光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等通过规划设计和开发利用,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人们休闲增进居民对农业和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是农业与休闲旅游业有机融合的新业态。例如,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正在创建4A级旅游景区。杨凌现代农业创新园,收取门票经营,他们的理念是“我们不仅是在种植蔬菜,更是在生产健康”,创新了“吃、住、品、行、游”的产业链。今年“五一”期间,以“走进杨凌,体验绿色”为主题,举办了首届现代农业休闲游暨采摘节活动。共设置十一个瓜果蔬菜欢乐采摘点:有三十个品种的玫瑰采摘园,早熟的桃类等新鲜水果采摘园,降压菜、观音菜等蔬菜采摘园,杏鲍菇等菇类采摘园,游客不仅能观赏到各类蔬菜瓜果,还能够亲自采摘,体验劳动乐趣,同时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科普知识教育基地。新西兰猕猴桃原产旅游有限公司常务董事格雷姆•克莱斯曼,围绕“休闲农业”主题,介绍发达国家和国内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公司依托猕猴桃种植基地发展休闲农业,企业休闲观光园按照商业模式运作,全年对外开放,适合大家庭经营,通过开发系列活动,引导游客参与简单的农活或水果种植,游客在体验中了解猕猴桃的营养价值及以猕猴桃为原料的系列有机产品,并将这种体验与人际圈中更多朋友分享,从而扩大观光园顾客群体。以这种寓游于乐,寓知识于休闲,寓经济于生态和谐发展的商业模式奠定了公司客户体系。袁家村位于著名的唐昭陵脚下。近年来,袁家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已成为广受游客欢迎的乡村民俗休闲地。村成立了休闲农家协会,协会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礼仪培训,休闲产业在规范化、特色化经营中得到快速发展壮大,服务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未来袁家村将大力发展有机生态农业,打造陕西绿色健康农产品第一村镇。某某生态条件优越,林地广阔,发展有机茶、有机稻、有机蔬菜、有机鱼、散放土鸡、喂青稞饲料黑毛猪、大别山黄牛等有机农业大有可为。结合某某旅游产业大发展及美好乡村建设,把设施农业和有机农业精品化、田园化,增强观赏性、娱乐性、体验性,就能形成某某特色的“吃、住、品、行、游、乐”的休闲农业,吸引长三角及华中地区的广大消费群。

3、注重发展创意农业和智慧农业。创意农业以美学经济理论为基础,以附加值文化为核心,借助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通过创意有效地将科技、人文要素、文化艺术活动、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以及市场需求融入农业生产,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整合资源,把传统农业发展为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构筑多层次的全景产业链,实现产业价值的最大化。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本届上海展团展示了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西安交通大学863“智能灌溉控制技术”,西安现代农业展示中心开展大田和温室大棚作物灌溉水肥一体化精确控制技术试验,可数字化自动控制注肥注水比例,提高灌溉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节水、节肥、增产。前来参加杨凌农高会的宁夏农民王田说:“现在种地从播到收都是全程机械化。遇到病虫害问题也不用自己跑了,对着远程教育系统就可以咨询专家。” 某某要结合休闲观光农业,在交通便利的旅游大镇发展创意农业,通过科学的、艺术的、原生态的奇思妙想,创造高欣赏价值的产品,使每位顾客流连忘返,过目难忘。要结合农村信息化、远程教育、电子商务营销网络及设施农业建设等,注重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逐步构建我县的智慧农业体系。

二、建议创办安徽大别山(某某)农业高科技创新示范园。某某现代产业园主要发展工业,建议在毗邻现代产业园的白塔畈镇创建大别山农业高科技示范园。

1、意义:一是某某是农业大县、资源富县、生物种类多县,创建大别山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有利于加速某某科技与现代农业融合进程;二是白塔畈镇交通便利,并且能与万亩茶山花海景观结合,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形成新的融高科技农业、农家乐休闲为一体的旅游景点,带动新县城发展;三是除了近年来实施“5+1”项目外,某某也要创造新的经济亮点;四是对全县现代农业发展起到科技示范辐射作用;五是将来还能为安徽某某职业技术学校提供教学、科研、实习基地。

2、内容:以设施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先进技术设施,结合无土栽培技术、智能温室、日光温室、自动喷灌、滴灌等为手段;以新优品种培育(茶叶、油茶、板栗、瓜果、蔬菜等)、农作物标准化生产、珍稀林木栽培、花卉盆景培育、食用菌及中药材栽培等为主。设计一期工程200亩,二期工程500亩。

3、依托:技术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负责主体规划设计、技术指导,他们有创建杨凌示范园区经验);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协助技术指导)。

4、机制:一是建立政府主导组织推进,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二是借助安徽某某职业技术学校等“5+1”项目,作为拼盘、延伸开发项目纳入向省和有关部委(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农业部、水利部、科技部等)申报项目体系,争取省(部)、县共建。

三、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

1、明确用工业理念指导发展现代农业的内涵。是指在改造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中,导入和借鉴现代工业的先进理念和现代企业管理机制,使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融入到社会化大生产之中,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和农村的城镇化水平,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一家一户各自为战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必须走工业化之路,用工业理念办农业,用专业化致富农民,实行工农一体化,这样才能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发挥规模效应。

2、要打造从种植、养殖到加工、营销一体化、产业化的产业链。切实改变我县不少农村产业大都处于种植、养殖层次,卖初级产品、附加值低的现状。鼓励引进先进加工技术,例如创办某某茶饮料、板栗蓉(酱)、香菇片(酱、松)及灵芝、天麻、茯苓提取药物等加工业。

3、引入工商资本,发展龙头企业,用现代企业管理大办农业。通过龙头企业引领,建基地、拓市场,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田园成为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原料车间,使农业对接工业,并利用各种行业协会,形成一条龙服务的产销链。例如开发某某油茶、茶叶、果蔬、食用菌产业等,农业实行企业运作,农民不再是面向黄土背朝天,是统一服装、统一规范的农业工人,基地如车间,合理布局办公区、种植区、加工区、科研区、生活区、休闲区等。基地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智能大棚可以控温、控湿、控肥、控营养。食用菌生产全部实现自动装置控制,加工和包装流水线作业。

4、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以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反租倒包等工业理念来流转土地,使土地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集中,形成区域化、集约化生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利用某某县为全省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县机遇,大力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组建某某“土地银行”,加大全县土地流转力度,为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创造良好条件。

篇2:农业发展的建议

1、注重科学规划和科技培训,稳步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省、市、县都要加快制定相应的生态农业发展的具体规划,引导生态农业的健康、有序、稳步发展。要成立生态农业发展领导机构,明确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加强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指导和监督,部门要间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发展生态农业的合力。同时,要注重运用科技手段发展生态农业,处理好农业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搞好生态技术培训,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2、要进一步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主要是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和技术扶持力度。要针对地方优势产业,出台地方性的倾斜政策,加大对绿色生态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提升特色农产品的比较经济效益,确保生产不受影响。要进一步加大技术扶持力度。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市农业生产的全新课题,经验不足,农业主管部门及相关科研院所要派出专家到农民个人、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培训指导。

3、要进一步加大绿色生态农业品牌的创建力度。目前,虽然我们具有地域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及产品,但农业品牌建设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品牌建设力度,按照“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和“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的要求,支持特色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积极鼓励标准化基地和示范区产品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申报国家名牌农产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等有利于绿色(有机)食品品牌化的行为。要以组织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为方向,扶大扶强,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

4、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和农田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力度。要全面推广种植绿肥、测土配方施肥、植保绿色防控等技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措施,改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大力推进生态农户、生态自然村的建设速度,尽快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全覆盖,切实做好工厂

篇3:都市农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都市农业的起源和概念

都市农业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 是由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首先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 在国内引起人们注意并迅速被越来越多的大城市所接受。都市农业是指在都市化地区, 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 综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 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它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 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的农业, 是当代世界农业的新趋势和模式之一。

都市农业的特征及功能定位

都市农业的特殊性使得都市与都市农业两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既有都市对都市农业的依赖性, 又有都市农业对都市的依存性, 概括地说, 都市农业具备6个特征。一是融合性, 表现为都市农业是无城乡边界的农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传统的城乡布局被打破, 城乡界限变得模糊, 且逐渐走向和谐统一。农业以其优美的环境, 通过在都市内建立各种观光花园和娱乐园, 形成插花状、镶嵌型布局。二是多样性, 表现为都市农业是功能多元化的农业。都市农业不仅要为都市提供名优农副产品, 而且要具有为城市市民提供优美生态环境, 提供旅游观光场所, 进行文化传统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功能。三是集约性, 表现为都市农业是高度集约化的农业。随着都市农业区域中经济地租的上升, 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 都市农业转向资本、科技密集和土地集约型的发展道路。因此, 与一般农区农业相比, 都市农业更有基础也更有条件从设施、生产、加工、流通到管理, 形成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农业体系。四是开放性, 表现为都市农业是市场一体化的农业。都市农业通过市场网络把千家万户农民与市场紧密连接起来, 进而推进农业的专业化、基地化, 突破了小生产的束缚, 实现了开放式经营。五是外部性, 表现为都市农业具有准公共产品特性。都市农业的社会公益功能 (如自然景观形成、传统文化继承、国土资源保护、水资源养护、自然环境保护等) 具有较强的外部性, 具有准公共产品特征。六是脆弱性, 表现为都市农业需要加以重点保护。在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 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活垃圾的排放直接破坏着农作物的生长, 使都市农业生产率下降。因此, 都市农业最容易受到农业用水污染、光照不足等自然环境恶化的影响, 为了保证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需对都市农业采取有效保护。

从都市农业的特征分析, 现代都市农业既具有与传统乡村农业相同的一般功能, 又具备了一些独特的、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功能, 主要表现为产业功能和社会公益功能, 见图1。

发展都市农业的重要意义

从都市农业特征和功能定位可以看出, 都市农业拓展了农业的发展领域与范围, 提高了农业的经济地位, 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因此, 发展都市农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 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城乡融合和农村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 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又是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关键环节, 都市农业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空间利用能力, 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增加了农民收入, 缩小了城乡差别, 达到了城乡共同繁荣与发展的目的。其次, 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都市农业除了提供采摘、观赏、垂钓、游乐等活动外, 人们还能通过亲自劳动体验农村丰富的乡土文化、民俗, 进一步增强保护文化遗产、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性。第三, 有利于摆脱农业发展困境,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尽管城市周边地区土地资源相对缺乏, 但城市所具有的强大的工业技术、物资装备和科学技术比较容易向农业渗透, 都市农业发展能有力地带动和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第四, 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都市农业将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扩展, 扩大了农业的经营范围与服务领域, 为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国内外发展都市农业的经验借鉴及发展建议

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法国巴黎是高度城市化的地区, 其面积和人口数量与北京接近, 但巴黎的都市农业非常发达, 除为城市供应食品外, 都市生态、景观、休闲和教育方面的功能也比较显著。尤其在利用高新技术种植新鲜水果、蔬菜、花卉, 以及为市民营造运动休闲场所、青少年涉农教育基地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 值得借鉴。巴黎的都市农业有3个特点:农场规模较大, “菜篮子”产品的农场规模较小, 农业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荷兰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就是这样一个土地十分珍贵、农业资源相对贫乏的小国, 到20世纪60年代末一跃成为全世界仅次于美国和法国的第三大农业出口国, 蔬菜、花卉、猪肉、马铃薯、鸡蛋等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都市农业成为荷兰出口创汇的主要来源。荷兰的都市农业以“菜篮子”为主体, 通过走农业工业化、科技化、高投入、高产出的道路, 大力发展设施精细农业, 不少农产品单产都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日本的都市农业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 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 其布局呈点状和片状分布;农业生产结构以果蔬生产为主导;园艺生产设施先进;都市观光、休闲、体验农业是都市农业重要组成部分。

新加坡自然资源贫乏, 耕地面积少, 农产品不能自给, 因此, 新加坡把追求高科技和高产值作为都市农业发展的目标, 以现代化集约的农业科技园为载体, 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力, 并大力发展农业生物科技园区, 运用现代化先进设备, 进行新农业技术, 如动植物基因研究、新品种选育等的研究开发工作。

我国部分城市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北京都市农业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 通过开发都市农业的生产功能, 促进了种业、设施等高效农业的稳步发展, 逐步走出一条特色之路。据有关资料显示, 北京市设施农业生产面积达到1.98万hm2, 2008年上半年, 全市设施农业实现产值15亿元。通过开发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 促进了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快速发展。全市约有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 000家, 有400家生产单位的780多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有60多家企业生产的230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 有60多家生产单位通过有机农产品转换期认证。通过开发都市农业的生活功能, 观光休闲农业迅猛发展。全市发展各类农业观光园、采摘园2 000多个, 发展了100多个市级民俗旅游村和7 000多个市级民俗旅游接待户。通过开发都市农业的示范功能, 整合科技资源, 开展科技攻关, 新技术、新品种及新产品推广, 提升了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科技在都市农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上海市是中国第一个将都市农业列入“九五”规划和2010年国民经济发展纲要的城市, 并已在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庄园农业、市民农业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 有力促进了都市农业向产业化、科技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作为现代化的大都市, 上海市重点发展了一定规模的都市生态农业系统, 如绿色食品生产系统、都市园林绿化系统、生态农场系统和生态牧场系统等。特别是近年来, 上海旅游农业也有了较大发展, 崇明前卫村、东平林场、孙桥现代农业园区等3个农业旅游示范基地已初具规模, 是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

结合天津市的区域特点, 天津把近海滩涂的利用和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建设内容, 海洋农业成为天津的生态特色, 同外向型和加工型农业一同成为天津市的主体农业, 其自产蔬菜等鲜活产品, 除满足自身需求外, 还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供应基地。此外, 通过部分企业建立原料基地等形式, 使60%的农户进入了农业产业化体系。畜禽业的大力发展, 促进了种植业从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的快速转化, 优质饲草、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快速增加。

西安市将都市农业类型分为3种:一是特色产业区, 如临潼石榴、草莓生产区;二是工厂化农业区如主要生产花卉、蔬菜和种苗的杨凌、蓝田、草滩示范园;三是休闲度假区, 如以东晋桃园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村, 设置有观光、餐饮、休闲等内容, 使人们在欣赏自然风光中度过快乐时光。

成都市都市农业主要有园艺产品、养殖产品、林产品、中药材产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旅游探险等, 经过多年的发展打造了多个国家级农业基地, 如温江区花木种植面积已达5 333 hm2, 被国家林业局和中国花卉协会确定为“全国花木生产基地”;龙泉地区水果种植面积达1.7万hm2, 其中水蜜桃5 666 hm2, 被誉为“中国水蜜桃之乡”;金堂县脐橙种植面积超过9 333 hm2, 被国家林业局誉为“中国脐橙之乡”;双流县的草莓种植面积超过2 666 hm2, 是全国第二大草莓生产基地;彭州的蔬菜种植面积达3.33万hm2, 为全国4大蔬菜生产基地之一, 年销售额8亿元。

武汉市光热水资源充足, 特别适合都市农业的发展, 他们将“菜、鱼、肉、奶、禽、游”六大产业确定为发展目标, 并努力致力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的主要类型有:高科技农业、休闲旅游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加工农业、特色养殖业、绿色园艺农业。规划建设了双柳高科技农业示范区、东西湖现代设施农业区、汉南特色绿色食品农业区、江夏北部绿色园艺区、江夏中南部名特水产养殖区和新州中北部集约种养区6个园区。

我国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 我国都市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 对都市农业发展的认识不够。都市农业在中国是一种新兴农业, 由于重视和宣传力度不够, 传统农业观念仍然深入人心, 只重视农业的经济功能, 而忽视其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 抑制了农业的持续发展。第二, 各地发展都市农业的特色不突出。都市农业发展可以借鉴国外以及国内其他地区的经验, 但是, 很多地方往往只是照搬照抄, 没有结合自己的地方特色, 也没有体现各地不同的乡土文化, 从而使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化。第三, 缺乏规划与布局。目前, 我国都市农业发展中缺乏规划的现象比比皆是, 从而导致发展方向与功能定位不明确, 主导产业不突出, 品牌效应不明显, 进而给投资、管理和经营带来困难。第四, 投融资渠道单一, 科技投入不够。主要体现在:资金来源单一, 没有调动有效资金发展都市农业;用于都市农业发展的科技投入不够, 导致科技原创及突破性创新少, 技术集成不够;新型资源整合平台缺乏, 功能弱小, 科技核心竞争力不强。第五, 制度创新滞后。都市农业最容易遭到城市工业盲目扩张的破坏。由于政府政策的滞后、缺失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不完善, 导致了一些地方盲目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农业, 破坏了生态环境, 没有达到实现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因此,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规范化管理是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针对以上问题, 提出了加快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一是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加强政府对发展都市农业的领导。都市农业是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必须更新全社会对农业的传统观念, 提高对都市农业的认识。通过典型引导, 鼓励和激发企业、农民、农民合作组织的创新意愿, 提高其组织化程度, 逐步使之成为都市农业建设的主体。二是因地制宜, 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都市农业。发展都市农业不仅要充分发挥本地区自然、资源优势, 还要扬长避短, 突出区域特色,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人新我特”。三是搞好都市农业的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工作。发展都市农业要进行全面规划, 规划中要明确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 确定发展方向, 选准主导产业, 树立产品品牌。对选准的重要项目要重点开发、整体规划、集中资金、分步推进, 使都市农业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区域特色。四是加大对都市农业的资金和科技投入力度。应加大对都市农业的投资力度, 制定相关扶持政策, 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投资。增加科技投入力度,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提升农产品的品质, 充分发挥科技对都市农业的引领作用。五是加快制定法规政策, 加快制度创新, 加强科学管理。科学的政策、健全的法律是促进都市农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着力推动制度创新, 在正确的农业功能定位下, 制定一系列惠农政策。或尽快出台一系列相关条例或管理办法, 并对都市农业各种园区的设置条件、申请程序、补助方式、土地利用方向、建设规模、资源与环境保护、检查验收方法以及其他相关条款做出明确规定, 使都市农业走上正确的发展轨道。

太原市发展都市农业的分析与思考

太原市发展都市农业的优势

1) 区位优势。

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 具有连接南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 是我国北方联系西部地区和沿河发达地区商流、物流、人流、资讯的重要枢纽城市。它地处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 坐落在两山间海拔800 m的河谷平原上, 四季分明, 日照充分, 昼夜温差较大, 无霜期较长, 非常适宜于粮食、蔬菜、林果、花卉、畜牧业的发展。

2) 技术环境优势。

太原市通过实施“科教强农工程”, 狠抓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建设, 逐步完善了农业科技推广体制, 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如清徐大运农艺园、中晋科技示范园区等一批科技园区成为全市农业科技示范、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培训的有效载体, 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几年, 太原市农业育种工作发展迅速, 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专用、多抗农作物新品种陆续选育成功, 如葡萄“早黑宝”、晋麦63号、玉米强盛31号、“旱玉5号”及高科技无公害食品之一的“水果玉米”等。

3) 经济环境逐步改善。

2009年, 太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5 607元, 高收入阶层、中产阶层比重在加大, 城市居民已经处于由物质向精神消费的转型, 这将有利于高科技、高附加值都市农业产品的发展。

4) 政策环境良好。

太原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实施“绿色百强”工程, 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同时, 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着力推进高效农业、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展示中心建设, 着力推进绿色安全农产品加工中心、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 加快农业结构性调整, 为太原市发展都市农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太原市发展都市农业的劣势

1) 理念因素。

尽管太原市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不断增长, 但其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却逐年下降。本已匮乏的耕地与水资源逐年稀缺, 加剧了城市扩张与农业发展的冲突, 在这种态势下, 弃农思潮构成了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威胁。

2) 水资源缺乏。

太原地处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 水资源短缺严重, 全市水资源总量仅6.6亿m3,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 m3, 为山西人均占有量的一半, 全国人均占有量的十分之一。地下水水位也因煤矿的过度开采, 以及电力、冶金等行业的大量消耗而大幅度下降。

3) 生态环境较差。

作为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和资源型城市的太原市, 环境污染一直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化肥、农药造成的土壤污染, 工业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导致的河流严重污染。另外, 城市的空间扩张和郊区农村的城镇化, 也挤占、压缩了太原市都市农业发展的空间。

4) 农业劳动力成本较高。

太原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因此其土地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机会成本大, 从而导致农业劳动力成本高于周围地区25%~30%。

5) 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 太原市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59%, 小学文化程度占到20%,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5%。

6) 产业化水平较低。

目前, 太原市农业产业化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经营机制不完善, 表现为:生产基地建设集约化程度较低, 综合开发能力不强;农副产品加工滞后, 精品、名牌产品甚少, 龙头企业不多, 与省会城市地位极不相称;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滞后, 尚未形成规模较大、辐射较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外销渠道, 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企业布局分散, 产业链短、产业聚集效应弱, 产业导向不明确, 缺乏科学的产业规划。

太原市发展都市农业的机遇

1) 奶业发展空间较大。太原天然牧坡草地资源丰富 (主要分布在阳曲县、娄烦县和古交市的丘陵地区) , 但开发利用率不足。目前, 太原市小店区、晋源区饲养的奶牛品种主要是经过改良的“荷斯坦黑白花”, 占到总量的90%以上, 每头成年母牛年产奶量能达到6 t, 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有力支柱。2010年, 太原市日消费牛奶量近200 t, 为太原牛奶加工业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

2) 根据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规划, 未来10年内, 太原市将建设成为生态园林城市, 为此, 太原市将规划建设“三大生态圈”, 以提升城市品位。依托太原市东、西两山整治及生态建设的契机,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在植被恢复和林木绿化过程中, 要将美化林、经济林、水保林有机结合, 将东、西两山建成森林公园+植物园+果园的综合性生态公园, 使其具有生态、休闲、观光一体化的功能。

3) 加快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农业。依据太原市蒙山大佛、云顶山、葡峰山庄等山、水、园、林、庄旅游资源特色, 结合新农村示范村镇建设, 大力发展集观光、采摘、旅游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园区建设, 推出风光欣赏、农事休闲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

4) 核心城区的都市农业应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为首选。大力发展以蔬菜、水果、花卉为主的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农业科普园, 增加城市青少年涉农教育功能。

篇4: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泌阳县的实践看,现代农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不少产业项目仍停留在指标数字上,没有细化实施方案,有些产业发展目标缺乏前瞻性。

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龙头企业少,带动力不强。大部分产业没有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无公害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较为滞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处于初始阶段,缺乏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支持,缺乏领军人物,没有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三是农村务农劳动力素质偏低。年轻力壮的人一般外出打工,在家搞产业的多是老人和妇女。在这个群体中,懂技术、善经营、有文化的人不多,整体素质偏低。

四是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实际上成为农村投资的主体。但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一般是小规模分散经营,资本积累少,扩大再生产能力十分有限。农村金融机构服务 “三农”的力度不够。加上县级财力紧张,没有资金大量投向农业。

五是农业科研水平较低。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相脱节,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严重不足,科技对现代农业支撑力度不够。基层虽有农业技术方面的机构,但推广体制不活、手段落后、知识老化,影响了现有技术的推广普及和潜在效益的发挥。

二、财政支持现代农业问题分析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折射了财政支农措施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

——财政支农投入相对偏少,基础产业难以做大做强。农业规模小、效益低,没有规模和效益优势,而财政支农投入政策强调规模,扶优扶强,致使一些困难县难以争取到上级财政的支持。

——财政支持偏重农田水利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忽视其它软件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财政支持一般局限在农田水利、农村清洁能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业市场体系、服务体系、执法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等方面的建设支持不够。由于农村现代物流体系没有建立,服务水平低,标准化生产难以推广,品牌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难以加强,致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形势。

——财政支农资金没有形成合力,难以发挥资金效益。多年来,财政支农资金分别掌握在发改委、扶贫办等多个部门,导致财政支农资金多头管理,统筹使用困难,项目实施范围和建设内容有相当程度的交叉重复。

——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力度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与现代农业发展相脱节。现代农业需要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支持,将现代农业科技项目转化为成果,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但由于县级财政困难,只能依靠单位自筹资金引进数量有限的设备,难以达到用现代物质技术条件装备农业、发展农业的要求。

——财政支农项目资金地方配套“一刀切”,严重制约地方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相关部门下达的涉农项目大都要求县财政配套资金,遇到像泌阳县这样的财政穷县,涉农项目又多,县级配套压力很大。

三、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作为承担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财政部门,在财政支农政策的设计和安排上,应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把思路统一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高度上来,突破固有体制的束缚,加大投入力度,及时进行财政支农政策调整创新。

(一)建立现代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1.增加对“三农”的硬投入。资金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逐步形成现代农业稳定投入来源,确保“硬”投入资金与惠农政策的高度统一,防止虚假预算和开空头支票。

2.完善支农惠农补贴政策。近年来,财政支农惠农补贴发放标准不断提高,发放数额逐年增加,发放范围不断扩大。县乡财政应结合近年来财政支农惠农补贴实际发放情况,不断总结发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完善发放办法,探讨发放方式,降低发放成本,确保支农惠农补贴资金安全、直接到达农民手中。

3.鼓励和引导社会投入。县级财政应充分利用财政补贴、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激励性政策,为社会投资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环境,不断开辟新的农业和农村投入渠道。要利用财政投入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主体作用,对农民、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以及社会力量投资投劳兴建农民直接受益的生产生活设施,给予税收减免和财政资金补助。

(二)突出财政支持现代农业重点 。

1.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以农业综合开发、民办公助水利设施等建设项目为载体,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要建立现有水库、渠道等水利设施岁修制度,切实保障基本农田灌溉和农民饮水安全,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要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要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实施进程,切实提高耕地质量。重点抓好水、电、路的建设、改造和耕地质量的提升,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2.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要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逐步扩大农机具财政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积极引进、示范、推广农业新机具、新技术,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技术水平和作业率。认真实施“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努力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3.加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要提升农口部门社会化服务能力,加强乡镇农业社会化服务力量,从人员、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同时,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4.支持节约型、生态型农业基地建设。要确保环境安全,推广资源节约化、废弃物资源化,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进一步增强标准化生产意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检验体系,通过成立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机构,开展动植物检疫、农业兽药检测、饲料肥料质量鉴定、绿色食品鉴定。按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个层次,建立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努力实现种养业生产质量的飞跃。

5.支持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农业受自然、市场风险的影响越来越大,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迫在眉睫。要加强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将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经费,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逐步提高财政补贴标准。

(三)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促进粮食生产安全。县级财政、农业部门应充分利用粮种补贴、粮食直补、农业综合补贴等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要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提高土地质量,严格执行耕地审批和补偿政策,实现占补平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优化粮食品种,改善粮食品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2.发展壮大特色农业。要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板块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培育工业原料基地。县级财政要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和项目建设,建设高标准水产、水果、蔬菜、食用菌、烟叶等绿色、特色基地,形成区域间现代农业种养结构优势互补,发展壮大特色农业,确保农业产业结构总体平衡。

3.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重点支持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发挥龙头企业在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中的带头作用。积极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发挥和调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带动能力。

(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农民稳定增收机制。

1.培训新型农民。要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劳动者技能。通过劳动力转移培训补助等形式,加快农民知识更新,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使农民有能力参加多领域建设,增加农民就业渠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创新财政扶贫方式。要建立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解决好农村特困群体最低生活保障和生存保障。要加速“整村推进”进程,帮助贫困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特色经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捆绑各类扶贫资金,加大对贫困村镇的集中投入,并建立限期脱贫责任制、脱贫跟踪帮扶制和返贫责任追究制,以此增加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收入,巩固扶贫成果。

3.加快农业科技推广。要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加快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运用,大力推进畜牧品种改良技术、农作物先进栽培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蔬菜水果保鲜和运输技术等。通过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五)加快支农支出改革,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新机制。

1.深化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整合支农资金,是解决农业项目重点不突出、部门职能重叠交叉、资金使用效益不佳等问题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应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科学安排支农资金投向,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逐步使分散的财政支农资金向集中使用的方向转变。以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为重点,将性质相同、范围类似、用途接近的专项资金进行适度调整和整合,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需要。对于目前由不同渠道管理的农业投入,尤其是对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防止项目重复投资或投资过于分散,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能够归并的支出事项,建议由一个职能部门统一负责。

2.完善“民办公助”、“以钱养事”、“以奖代补”运行机制。发展现代农业,政府是资金投入的主体,农民是建设的主体。因此,财政部门应不断完善“民办公助”、“以钱养事”、“以奖代补”运行新机制,引导和激励广大农民、农民合作组织主动参与现代农业建设,逐步形成财政持续投入、农民自愿投入、社会广泛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3.建立支农投入绩效考评机制。要结合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情况,建立健全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管理、监督制度。研究制定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管理使用机制。实行支农项目、资金定期通报制,探索建立“激约并重、奖惩结合、奖罚分明”的绩效考评机制。

篇5: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建议

案由: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建议 提案者:赵文筠 提案内容:

在政协临泽县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县委书记张学勇讲话和政协主席李多瑛、张晓兰对政协第八届工作情况报告,报告中所指:“活力临泽、富裕临泽、秀美临泽、宜业临泽、幸福临泽的决策部署,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等重大问题,开展协商建议,为实施“十三五”规划添力、增推力、聚合力”体现客观发展规律,也符合时代特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这几年临泽县农业得到很好发展,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生产方式落后,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仍然突出,总体而言农业生产还处于小生产的耕作方式,对照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求仍然有很大差距。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严重制约农业水平整体提升,以至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土地整改: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户种植模式已经明显成了发展现代农业的障碍。土地分户承包种植,除了土地边界,农田道路与沟渠造成土地浪费之外,最大的障碍是无法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化、自动化装备进行大面积耕作,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和标准化。

二|、鼓励土地流转或托管:土地要走规模化之路,而现行土地制度是一家一户的土地承包制,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以农业合作组织为纽带,使土地连片规模化生产或流转方式是解决规模化生产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积极培育农业合作组织:农业合作组织的培育、发展、支持应与农村两委班子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选用政治坚定,有本领的致富带头人和合作组织领导人。

四、要切实加大农业投入及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农业本身积累很低的一个产业,靠农业自身积累很难实现农业现代化。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状况,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五、鼓励和积极引导农业企业走进农村,建立基地,做长产业链,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农业企业基地的建立,从源头上控制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从而为整个产业链打下坚实的品牌基础。

六、对职业农民培训: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随着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组织形式也要与之相适应。

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在全县各乡镇设立市场信息公开大屏幕随时更新,放便农民对市场多了解,不被市场人为或其他不明因素盲目种植、二道贩子压榨、利益层层缩水造成农民信心打击,产业失调现象。

八、市场规范整顿:对于无风险抵抗力、黑心商贩、投机、扰乱市场的企业和个人望有关部门监督、监管。

篇6:推进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的建议论文

定西市设施农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定西市从1988年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蔬菜生产为主要内容的设施农业发展较快,全区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面积0.18万hm2,产量9.91万t,产值1.786亿元。以设施蔬菜为主要生产田,占蔬菜生产总面积11.1%,产量占总产量的12.8%,产值占总产值42.1%。由此可见,设施种植业已成为定西地区农业生产中的支柱产业。截至,设施农业生产面积达到0.39万hm2,底,全市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中小拱棚等设施种植面积累计4726.7hm2。

1以形成特色产业为主,做好规划布局

国家的政策的大力支持对定西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定西市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认真编制设施农业发展规划,精心谋划设施农业重点项目,积极争取进入国家和省市的“十二五”规划中,全力推动定西市设施农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集中连片、规模建设”的原则,按照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在渭河流域、洮河流域和漳河流域及城郊等交通便利、水肥条件好、土壤肥沃的地区大力发展蔬菜产业,适度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大力发展精细蔬菜和高档瓜果;在洮、渭、漳河沿川灌区、引洮工程灌区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重点发展高原夏菜和反季节特色蔬菜产品,积极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绿色品牌蔬菜。

2有效利用政策支持,解决资金问题

设施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它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要紧紧抓住国家和省上扩大内需、扶持发展设施农业的有利时机,精心编制一批质量好、水平高和辐射带动面广的设施农业项目,积极向省上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要想解决设施农业发展资金缺乏,应采取“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和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原则,充分发挥政策支持和利益导向机制作用,整合资金发展设施农业,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资金扶持,并积极协调金融部门给予信贷支持。同时,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动员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回农村发展设施农业,利用企业成熟的服务体系和销售体系,把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技术手段引入设施农业生产中,发挥行政推动和市场引导两个方面的.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3加强多行业的合作

设施农业的研究,不仅是作物的基础研究、栽培研究,更是设施工程和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因此这是园艺、生态、农业工程等多学科的研究。要想研发出一整套过硬装备及配套技术,形成与国际同类产品的强有力的竞争,必须做到设施农业的产业化,它是设计、制造、生产、销售集,农科贸一体化系统。为了使整个系统顺利运转,需要建立社会服务体系、生产组织体系、人才培训体系、商品供求信息体系等,因此,必须加强多行业的合作。

4加强技术交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因为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促进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所以科技部门的支持成了定西市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定西设施农业的发展,要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的档次。首先,加强科技知识的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文化素质。努力培养一批懂技术、懂管理、会指导的技术推广服务队伍,加强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水平。对现有农技人员进行设施农业技术的培训,努力提高科技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和服务农民的水平。通过开展理论培训、现场指导培训、电视电教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典型事例引导等方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教育培训体系,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掌握先进种养业技术,有效提高农民的整体技术水平,提高他们对设施农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其次,加大科普教育,促进新技术示范推广。设施农业的主体是农民,因此,我们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广大农村基层的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在农村大力开展设施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讲座,组织有关专家送科技下乡,以科技示范园、科技示范户建设为抓手,以点带面,加速示范、推广。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编印宣传材料、现场观摩、专题培训、考察学习、入户动员、算帐对比、党员带头、干部示范、大户引路、党员冬训、思想教育“三到户”、百名科技人员下基层等活动的开展,组织致富能人和致富典型开展巡回宣讲,制作各类宣传画、宣传牌、广播、电视等形式,加大对设施农业建设的宣传力度。

5建立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促进设施农业持续发展

针对定西市干旱半干旱气候特征,大力开展旱作设施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建立设施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农业科技创新为平台是为广大农民、农业专家提供交流互动、咨询服务的网络平台,同时为农业产品生产者和商家提供服务支持。发展设施农业必须以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切实解决设施农业发展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

6建立健全市场体系,打造设施产品品牌

6.1完善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是设施农业的发展的主要载体,市场问题、流通问题与设施农业快慢、好坏有直接关系。首先要在生产环节引导农民按国家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规程、肉类生产标准进行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其次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在农产品生产的集中地区兴建区域性交易市场;第三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搞好市场信息服务。高度重视中介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连接生产流通之间的纽带作用。

6.2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

上一篇:南方周末新年致辞下一篇: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目的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