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实验题

2024-05-16

微生物学实验题(通用6篇)

篇1:微生物学实验题

医学微生物学练习题: 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G+菌的细胞壁的特点是____________.A.较疏松

B.无磷壁酸

C.有脂多糖

D.有脂蛋白

E.肽聚糖含量多

2.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A.脂蛋白

B.肽聚糖

C.几丁质

D.胆固醇

E.脂多糖

3.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是____________.A.肽聚糖

B.磷壁酸

C.外膜

D.脂质双层

E.脂多糖

4.溶菌酶溶菌作用的机制是____________.A.切断肽聚糖的聚糖支架

B.抑制四肽侧连与五肽交联桥的联结

C.干扰细菌DNA的复制

D.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E.损害细胞膜

5.细菌的革兰染色性不同是由于____________.A.细胞核结构的不同

B.细胞壁结构的不同

C.细胞膜结构的不同

D.磷壁酸的有无

E.中介体的有无

6.青霉素的抗菌机制是____________.A.切断肽聚糖的聚糖支架

B.抑制四肽侧连与五肽交联桥的联结

C.干扰细菌DNA的复制

D.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E.损害细胞膜

7.革兰染色所用染液的顺序是____________.A.稀释复红,碘液,乙醇,结晶紫

B.结晶紫,乙醇,碘液,稀释复红

C.结晶紫,碘液,乙醇,稀释复红

D.稀释复红,乙醇,结晶紫,碘液

E.稀释复红,结晶紫,碘液,乙醇

8.关于细胞壁的功能,下列哪项是错误的____________.A.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

B.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C.有助于维持菌体内离子的平衡

D.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E.决定细菌菌体的抗原性

9.关于细菌L型的特性,下列错误的是____________.A.高度多形性

B.革兰染色阴性

C.去除抑制物后,可回复原有形态

D.仍有一定致病力

E.在低渗高琼脂培养基上生长

10.下列不属于细菌特殊结构的是____________.A.荚膜

B.质粒

C.鞭毛

D.菌毛

E.芽胞

11.下列各种微生物不能通过除菌滤器的是____________.A.麻疹病毒

B.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C.支原体

D.L型细菌

E.以上都可以通过

12.质粒是细菌的____________.A.核质DNA

B.胞质中核蛋白体

C.异染颗粒

D.中介体

E.核质外DNA

13.关于细菌细胞壁的功能,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____.A.保持一定的形状

B.控制渗透压

C.抵抗青霉素

D.参与物质交换

E.有噬菌体受体

14.细菌细胞膜与真核细胞膜不同之处在于____________.A.磷脂

B.甘油

C.糖脂

D.固醇类物质

E.脂肪酸

15.与细菌致病力有关的结构是____________.A.芽胞

B.异染颗粒

C.中介体

D.核蛋白体

E.菌毛

参考答案:

1.E 2.B 3.E 4.A 5.B 6.A 7.C 8.D 9.E 10.B 11.B 12.E 13.C 14.D 15.E 2.细菌的生理

1.下列物质不是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一种是____________.A.色素

B.细菌素

C.热原质

D.抗毒素

E.抗生素

2.大肠菌素是属于____________.A.色素

B.抗生素

C.内毒素

D.外毒素

E.细菌素

3.人工培养病原微生物的最适宜温度是37℃,但应除外____________.A.大肠埃希菌

B.结核分枝杆菌

C.浅部真菌

D.痢疾志贺菌

E.霍乱弧茁

4.下列细菌中繁殖速度最慢的是____________.A.大肠杆菌

B.链球菌

C.脑膜炎奈瑟菌

D.结核分枝杆菌

E.变形杆菌

5.IMViC试验常用于鉴别____________.A.肠道杆苗

B.葡萄球菌

C.肺炎球菌

D.脑膜炎奈瑟菌

E.厌氧菌

6.消毒是指____________.A.杀灭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

B.杀死物体上所有病原微生物

C.杀死细菌芽胞

D.使物体上无活菌存在 E.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7.属专性需氧菌的是____________.A.肺炎链球菌

B.结核分枝杆菌

C.破伤风梭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沙门菌

E.大肠埃希菌

8.不属于生化反应的实验是____________.A.VP实验

B.外斐实验

C.糖发酵实验

D.吲哚实验

E.甲基红实验

9.细菌对糖的分解能力不同,主要是____________.A.营养型不同

B.酶系统不同

C.糖的种类不同

D.氧气存在与否

E.细胞膜通透性不同

10.去除热原质的最好的方法是____________.A.蒸馏法

B.高压蒸汽灭菌法

C.滤过法

D.巴氏消毒法

E.干烤法

11.下列哪一项不是抗生素范畴____________.A.可由真菌产生

B.可由放线菌产生

C.可由细菌产生

D.只对产生菌有近缘关系菌有杀伤作用

E.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

12.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是____________.A.二分裂

B.有丝分裂

C.孢子生殖

D.复制

E.出芽

13.下列有关菌落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____.A.可分为S、R和M型菌落

B.肉眼可见

C.由1个细菌形成

D.一个菌落包含成千上万个细菌

E.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

14.研究细菌性状应选用____________.A.迟缓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E.任何时期

15.细菌合成抗生素、外毒素多在____________.A.迟缓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E.任何时期

16.细菌变异多发生在____________.A.迟缓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E.任何时期

17.无机盐对细菌生长代谢的作用不包括____________.A.构成菌体成分

B.调节菌体内外渗透压

C.细菌代谢能量的主要来源

D.促进酶的活性

E.某些元素与细菌的生长繁殖几致病作用密切相关

18.属于选择培养基的是____________.A.血琼脂平板

B.伊红-美蓝培养基

C.疱肉培养基

D.肉汤培养基

E.含铁双糖培养基

19.大肠杆菌IMViC试验的结果是:____________.A.一十一+

B.一一++

C.++一一

D.十一+一

E.十一一十

20.液体培养基主要用于:____________.A.分离单个菌落

B.C检测细菌毒素

C.鉴别菌种

D.增菌

E.观察细菌的运动能力

21.关于热原质,错误的叙述是:____________.A.大多由革兰阴性细菌产生

B.是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

C.注人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

D.可被高压蒸气灭菌破坏

E.吸附剂及特殊石棉滤板可除去液体中大部分热原质

22.细菌合成代谢产物中与细菌鉴定有关的是:____________.A.内毒素

B.热原质

C.抗生素

D.维生素

E.细菌素

参考答案:

1.D 2.E 3.C 4.D 5.A 6.B 7.B 8.B 9.B 10.A

11.D 12.A 13.E 14.B 15.C 16.D 17.C 18.B 19.C 20.D 21.D 22.E 3.消毒与灭菌

1.杀灭芽胞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是:____________.A.紫外线照射

B.煮沸5min

C.巴氏消毒法

D.流通蒸气灭菌法

E.高压蒸气灭菌法

2.下述不可能杀灭细菌芽胞的方法是:____________.A.煮沸法

B.巴氏消毒法

C.间歇灭菌法

D.干热灭菌法

E.高压蒸气灭菌法

3.乙醇消毒剂常用的浓度是:____________.A.100%

B.95%

C.75%

D.50%

E.30%

4.关于紫外线,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_.A.其杀菌作用与波长有关

B.可损坏细菌的DNA构型

C.265-266nm杀菌作用最强

D.其穿透力弱,故对人体无损害

E.紫外线适用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消毒

5.常用于空气或物体表面的消毒____________.A.高压蒸气灭菌法

B.紫外线照射法

C.滤过除菌法

D.巴氏消毒法

E.干烤法

6.常用于基础培养基灭菌____________.A.高压蒸气灭菌法

B.紫外线照射法

C.滤过除菌法

D.巴氏消毒法

E.干烤法

7.常用于手术器械的灭菌____________.A.高压蒸气灭菌法

B.紫外线照射法

C.滤过除菌法

D.巴氏消毒法

E.干烤法

8.常用于血清的除菌____________.A.高压蒸气灭菌法

B.滤过除菌法

C.紫外线照射法

D.巴氏消毒法

E.干烤法

9.将牛奶加热62℃30分钟的目的是____________.A.使牛奶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吸收

B.杀灭牛奶中的所有微生物

C.杀死牛奶中的病原菌

D.使牛奶不含活菌

E.防止或抑制微生物在牛奶中生长和繁殖

10.灭菌方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_.A.手术室空气-紫外线

B.排泄物-漂白粉

C.饮水-氯气

D.含血清培养基-高压蒸气灭菌

E.温度计-75%酒精

11.紫外线杀菌的主要机理是____________.A.损坏细胞膜

B.干扰DNA复制

C.损伤细胞壁

D.破坏酶系统

E.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参考答案:

1.E 2.B 3.C 4.D 5.B 6.A 7.A 8.B 9.C 10.D 11.B 7.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1.引起菌群失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A.生态制剂的大量使用

B.正常菌群的遗传特性明显改变

C.正常菌群的耐药性明显改变

D.正常菌群的增殖方式明显改变

E.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明显改变

2.条件致病菌致病的条件____________.A.正常菌群的耐药性改变

B.正常菌群的遗传特性改变

C.肠蠕动减慢使细菌增多

D.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E.各种原因组成免疫功能亢进

3.正常菌群的有益作用不包括____________.A.抗肿瘤作用

B.刺激机体的免疫应答

C.合成维生素

D.与外来菌竞争营养物质

E.刺激补体的合成

4.致病过程中引起两次菌血症的是____________.A.痢疾志贺菌

B.肉毒梭菌

C.白喉棒状杆菌

D.伤寒沙门菌

E.淋球菌

5.病原菌在机体血液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物质,并随血流到达其他器官,引起多发性脓肿,称为____________.A.bacteremia

B.pyemia

C.endotoxemia

D.toxemia

E.septicemia

6.下列哪种结构与细菌侵袭力有关____________.A.芽胞

B.荚膜

C.细胞壁

D.中介体

E.核糖体

7.类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在于前者____________.A.有抗原性,但无毒性

B.无抗原性,有毒性

C.无抗原性,也无毒性

D.有抗原性,也有毒性

E.仅有半抗原性,无毒性

8.脑膜炎奈瑟菌侵入血流,大量繁殖产生内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称为____________.A.菌血症

B.败血症

C.毒血症

D.脓毒血症

E.以上都不是

9.常用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有____________.A.菌苗

B.疫苗

C.BCG

D.类毒素

E.抗毒素

10.能引起内毒素休克的细菌成分是____________.A.肽聚糖

B.磷壁酸

C.LPS

D.O抗原

E.荚膜多糖

11.关于SHWARTZMAN现象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____________.A.是DIC的局部表现

B.是一种免疫应答反应

C.两次注射革兰阴性菌可相同或不同

D.动物局部可出现出血或坏死,但不会死亡

E.两次注射间歇时间应超过24小时

12.细菌代谢产物中,与致病性无关的是____________.A.毒素

B.透明质酸酶

C.热原质

D.细菌素

E.血浆凝固酶

13.细菌致病力强弱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__.A.基本结构

B.特殊结构

C.侵袭力和毒素

D.分解代谢产物

E.侵入机体的途径

14.内毒素不具有的毒性作用是____________.A.食物中毒

B.发热

C.休克

D.DIC

E.白细胞反应

15.关于内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____________.A.来源于革兰阴性菌

B.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

C.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D.性质稳定,耐热

E.只有当菌体死亡裂解后才释放出来

16.关于外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____________.A.多由革兰阳性菌产生

B.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C.耐热,使用高压蒸气灭菌法仍不能将其破坏

D.经甲醛处理可制类毒素

E.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17.带菌者是指____________.A.体内带有正常菌群者

B.病原菌潜伏在体内,不向外排菌者

C.体内带有条件致病菌者

D.感染后,临床症状消失,但体内病原菌为被彻底清除,又不断向外排菌者

E.感染后,临床症状明显,并可传染给他人者

18.吞噬细胞吞噬细菌后,不可能出现的后果是____________.A.可引起组织损伤

B.细菌被杀死消化

C.细菌不被杀死,在细胞内仍可繁殖

D.可引起细菌在体内扩散

E.细菌不被杀死,但发生变异

19.属于神经毒素的是____________.A.霍乱肠毒素

B.肉毒毒素

C.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

D.白喉毒素

E.葡萄球菌表皮剥脱毒素

20.与细菌侵袭力有关的因素是____________.A.某些胞外酶

B.内毒素

C.外毒素

D.芽胞

E.热原质

21.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主要是____________.A.细胞免疫

B.体液免疫

C.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D.补体的溶菌作用

E.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

参考答案:1.A 2.D 3.E 4.B 5.B 6.B 7.A 8.B 9.E 10.C

11.C 12.D 13.C 14.A 15.B 16.C 17.B 18.B 19.B 20.A 21.A

8.细菌检查方法与防治

1.下列那种疾病无特异预防方法____________.A.肠热症

B.百日咳

C.霍乱

D.鼠疫

E.食物中毒

2.机体获得人工主动免疫的方式是____________.A.注射抗毒素

B.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

C.注射细胞因子

D.注射胎盘球蛋白

E.注射类毒素

3.用于紧急预防____________.A.抗毒素

B.胎盘球蛋白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4.属于自然被动免疫的是____________.A.经隐性感染或患病后获得免疫力

B.经注射类毒素获得免疫力

C.经注射丙种球蛋白获得免疫力

D.经注射细胞因子获得免疫力

E.经胎盘、初乳获得免疫力

5.关于胎盘球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____.A.由健康产妇的胎盘和婴儿脐带中提取制备

B.主要含IGM

C.一般不会引起超敏反应

D.主要用于麻疹、甲肝等病毒性疾病的紧急预防

E.免疫效果不如高效价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6.卡介苗是____________.A.活疫苗

B.死疫苗

C.类毒素

D.抗毒素

E.以上都不是

7.可用类毒素预防的疾病是____________.A.伤寒

B.痢疾

C.白喉

D.结核

E.百日咳

8.关于活疫苗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____________.A.经人工培养获得的变异株或从自然界筛选出

B.能在机体内繁殖

C.免疫效果好且持久

D.比死疫苗易保存

E.比死疫苗用量小

参考答案:

1.E 2.E 3.C 4.E 5.B 6.A 7.C 8.D 23.病毒的基本形状

1.不是易引起念珠菌感染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A.与念珠菌病人接触

B.菌群失调

C.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D.内分泌功能失调

E.机体屏障功能遭破坏

2.白假丝酵母菌常引起____________.A.癣病

B.皮肤粘膜、内脏感染

C.皮下组织感染

D.毒血症

E.真菌中毒症

3.关于新生隐球菌致病性的描述,错误的是____________.A.是隐球菌属中唯一致病的真菌

B.主要经胃肠道进入机体

C.在体质极度衰弱者中引起内源性感染

D.主要致病因素是荚膜

E.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炎

4.RNA病毒的基因复制一般在细胞质内,例外的是____________.A.小核糖核酸病毒科

B.逆转录病碌科

C.弹状病毒科

D.副黏病毒科

E.呼肠孤病毒科

5.决定病毒感染性的关键物质是:____________.A.壳粒

B.核酸

C.衣壳

D.剌突

E.包膜

6.对病毒核酸的错误论述是:____________.A.可控制病毒的遗传变异

B.可决定病毒的感染性

C.可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

D.每个病毒只有一种类型核酸

E.只有DNA才能携带遗传信息

7.可直接作为mRNA翻译蛋白质的病毒核酸类型是____________.A.dsDNA

B.dsRNA

C.(——)ssRNA

D.(+)ssRNA

E.ssDNA

8.对病毒包膜的错误叙述是;____________.A.对脂溶剂敏感

B.表面刺突与吸附细胞有关

C.具有病毒种,型抗原特异性

D.其化学组成与宿主细胞膜完全相同

E.可保护病毒

9.对病毒包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____________.A.可引起免疫病理反应

B.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C.能和宿上细胞膜融合,利于病毒穿入

D.能保护病毒

E.除去包膜后病毒仍可保持感染性

10.对病毒特性的错误叙述是:____________.A.以复制方式繁殖

B.测量单位是微米

C.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D.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物

E.对抗生素不敏感

11.包膜病毒体不能引起感染的部位是:____________.A.呼吸道

B.消化道

C.泌尿生殖道

D.皮肤黏膜

E.神经系统

12.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病原微生物是:____________.A.真菌

B.细菌

C.支原体

D.衣原体

E.病毒

13.可将基因整合在宿主细胞基因上的病毒有____________.A.DSDNA病毒和(+)SSRNA病毒

B.SSDNA病毒和(+)SSRNA病毒

C.DSRNA病毒和逆转录病毒

D.(+)SSRNA病毒和逆转录病毒

E.逆转录病毒和DSDNA病毒

14.病毒与立克次体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A.均为非细胞型微生物

B.均只含一种类型核酸

C.均不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亡生长

D.均对抗生素不敏感

E.均以复制方式繁殖

15.大多数动物病毒的形态属于:____________.A.球形

B.杆形

C.砖形

D.弹形

E.蝌蚪形

16.病毒衣壳的生物学意义不包括:____________.A.保护病毒核酸

B.介导病毒吸附易感细胞

C.构成病毒特异性抗原

D.本身具有感染性

E.根据其壳微粒的数目鉴定病毒

17.下述病毒衣壳的特点中,错误的是:____________.A.由多肽构成的壳微粒组成 B.表面突起称刺突

C.可增加病毒的感染性

D.呈对称排列

E.可保护病毒核酸

18.关于病毒体,最正确的描述是:____________.A.是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B.是脱去衣壳仍有感染性的病毒核酸

C.是有刺突的包膜病毒颗粒

D.是可独立存在于细胞外的病毒颗粒

E.是结构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成熟病毒颗粒

19.大多数包膜病毒体对乙醚敏感是因为:____________.A.包膜表面刺突如血凝衰含大量脂类

B.病枣衣壳含脂质

C.核酸对乙醚敏感

D.包膜含大量类脂

E.包膜表面有乙醚受体

20.下列病毒的特征中错误的是;____________.A.只含DNA或RNA

B.严格细胞内寄生

C.有易感细胞的受体

D.对干扰素敏感

E.能通过细菌过滤器

21.痘病毒的形态:____________.A.球状

B.杆状

C.砖块状

D.蝌蚪状

E.弹头状

22.狂犬病毒的形态:____________.A.球状

B.杆状

C.砖块状

D.蝌蚪状

E.弹头状

23.流感病毒衣壳:____________.A.裸骸二十面体对称型

B.有包膜二十面体对称型

C.裸露螺旋对称型

D.有包膜螺旋对称型

E.复合对称型

24.可直接作为MRNA翻译蛋白的病毒核酸类型是____________.A.单股正链RNA

B.单股负链RNA

C.双股RNA

D.双股DNA

E.单股DNA

25.子代病毒释放的途径中不包括____________.A.细胞裂解释放

B.细胞融合释放

C.通过细胞间桥释放

D.出芽释放

E.整合释放

26.病毒感染细胞的宿主范围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__.A.细胞表面的受体

B.病毒表面的接触蛋白

C.病毒表面的血凝素

D.病毒的衣壳

E.病毒的包膜

27.逆转录病毒的核酸类型为____________.A.单股负链RNA

B.单股正链RNA

C.单股正链DNA

D.单股负链DNA

E.单股正链RNA二聚体

28.计算病毒体数量的单位是;____________.A.LD50(半数致死量)

B.DS0(半数感染量)

C.蚀斑

D.每毫升中的蚀斑形成单位

E.菌落

29.多数病毒的脱壳有赖于:____________.A.病毒的脱壳酶

B.病毒的溶酶体酶

C.病毒的蛋白酶

D.细胞的溶酶体酶

E.细胞的核酸酶

30.辅助病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A.增加另一种病毒的产量

B.抑制干扰素的产生

C.与另一种病毒发生基因重组

D.为缺陷病毒提供其所需要的基因产物

E.缺陷病毒提供其需要的基因

31.逆转录病毒特有的酶是:____________.A.依赖DNA的DNA聚合酶

B.依赖RNA的RNA聚合酶

C.依赖DNA的RNA聚合酶

D.依赖RNA的DNA聚合酶

E.胸腺嘧啶激酶

32.病毒遗传信息从RNA转为DNA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__.A.基因变异

B.基因转化

C.噬菌体转导

D.逆转录

E.基因重组

33.正链RNA病毒的核酸特点是:____________.A.自身带有聚合酶

B.需转录后才能翻译病毒蛋白

C.可直接作为MRNA翻译病毒蛋白

D.只能携带部分遗传信息

E.3’端自身折叠起引物作用

1.A 2.B 3.B 4.B 5.B 6.E 7.D 8.D 9.E 10.B

11.B 12.E 13.E 14.C 15.A 16.B 17.B 18.E 19.D 20.C

21.C 22.E 23.D 24.A 25.E 26.A 27.E 28.D 29.D 30.D

31.D 32.D 33.C

24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下列病毒中,通过神经播散引起全身感染的是____________.A.巨细胞病毒

B.EB病毒

C.单纯疱疹病毒

D.狂犬病毒

E.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可通过血流播散引起全身感染的病毒是:____________.A.鼻病毒

B.流感病毒

C.麻疹病毒

D.呼吸道合胞病毒

E.单纯疱疹病毒

3.在下列病毒中,不通过垂直传播的是____________.A.乙型肝炎病毒

B.EB病毒

C.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D.单纯疱疹病毒

E.流感病毒

4.中和抗体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A.阻止病毒基因的表达

B.阻止病毒吸附细胞

C.阻止病毒脱壳和穿入

D.阻止病毒的生物合成 E.阻上病毒的释放

5.病毒引起细胞病变的机制中,与免疫损伤有关的是:____________.A.病毒衣壳蛋白对细胞的毒性

B.病毒出芽造成细胞膜损伤

C.病毒改变细胞膜抗原引起细胞损伤

D.病毒包涵体对细胞的损伤

E.病毒的酶抑制细胞的代谢

6.关于病毒的致病机制,错误的叙述是:____________.A.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抑制了细胞的正常代谢

B.病毒合成侵袭性酶类使细胞裂解

C.病毒基因组与细胞DNA整合,使之发生恶性转化

D.病毒感染使细胞互相融合而死亡

E.病毒感染细胞膜抗原改变,引起机体免疫病理反应

7.包膜病毒的感染一般不直接导致细胞:____________.A.膜抗原性改变

B.转化

C.融合 D.裂解

E.出现包涵体

8.I型干扰素是:____________.A.活化T细胞释放的杀病毒蛋白

B.病毒感染机体产生的免疫球蛋白

C.细胞感染病毒后产生的糖蛋白

D.细胞感染病毒后产生的脂蛋白

E.抗病毒的化学疗剂

9.于扰索抗病毒的作用机制是:____________.A.诱发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

B.直接抑制病毒的生物合成

C.直接抑制病毒的释放

D.阻碍病毒吸附于敏感细胞

E.与病毒结合,阻止其脱壳

10.干扰素的生物活性中不包括:____________.A.抗毒素

B.抗病毒

C.抗肿瘤

D.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

E.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11.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特点中不包括:____________.A.间接灭活病毒

B.选择性作用于病毒感染细胞

C.种属特异性

D.高活性

E.只能针对某种病毒,作用有特异性

12.灭活下列病毒所需温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_.A.流感病毒

B.乙型肝炎病毒

C.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D.麻疹病毒

E.甲型肝炎病毒

13.关于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____________.A.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

B.60C30分钟能杀死所有病毒

C.包膜病毒体比无包膜病毒体更耐受反复冻融

D.紫外线不能灭活病毒

E.脂溶剂能破坏病毒衣壳

14.病毒灭活是指在理化因素作用下使病毒失去:____________.A.抗原性

B.感染性

C.血凝特性

D.诱生于扰素的能力

E.融合细胞特性

15.病毒凝集红细胞(血凝试验)的机制是:____________.A.红细胞表面抗原和血凝素抗体结合 B.红细胞表面受体与病毒表面血凝素结合 C.红细胞表面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 D.病毒与结合在红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 E.红细胞上的血凝素与病毒结合

16.进行病毒病原学检查的标本递送要求是:____________.A.孵箱保存

B.室温保存

C.加入防腐剂

D.冷藏速送

E.加入含抗生素和蛋白的运辅培养基中冷冻速送

17.可从粪便标本中分离的一组病毒是;____________.A.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脑炎病毒

B.狂犬病毒、轮状病毒

C.脊髓灰质炎病毒、轮状病毒

D.乙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

E.EB病毒、埃可病毒

18.检查包涵体可作为:____________.A.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标志之一

B.衡量病毒毒力强弱的标准

C.诊断乙型脑炎病毒感染

D.鉴定病毒的特异性依据

E.测定病毒数量的指标

19.细胞病变效应不包括:____________.A.细胞圆缩、脱落

B.细胞融合

C.形成包涵体

D.干扰现象

E.细胞裂解

20.判断流感病毒接种鸡胚尿囊腔是否生长应选:____________.A.红细胞吸附试验

B.血凝试验

C.血凝抑制试验

D.间接血凝试验

E.补体结合试验

21.用于估计病毒感染性强弱和数量的实验方法;____________.A.蚀斑形成试验

B.TCIDS0或ID50测定

C.ELLSA

D.PCR

E.EIA

22.可用于制备病毒灭活疫苗的理化因素是:____________.A.紫外线

B.甲醇

C.甲醛

D.乙醇

E.乙醛

23.预防病毒病最有效的方法是:____________.A.使用抗毒素

B.使用抗病毒化学疗剂

C.使用中草药

D.使用疫苗

E.使用抗菌药物

24.脊髓灰质炎病毒糖九疫苗后,机体可产生:____________.A.血清LGG、IGM

B.血清LGG、肠黏膜局部SIGA

C.血清LGG、咽部黏膜局部SIGA

D.血清IGA和LGG

E.肠黏膜局部SIGA

25.下述药物中,对治疗病毒感染无效果的是:____________.A.干扰素

B.抗生索

C.聚肌苷酸

D.黄连、黄芩

E.三氮唑核苷

26.接~R活疫苗后,体内产生的抗体种类主要是____________.A.IgG、SIgA

B.IgD

C.IgE

D.IgG

E.IEM

27.灭活疫苗的缺点不包括:____________.A.需多次注射

B.免疫维持时间短

C.疫苗成本高

D.诱导细胞免疫反应差

E.可发生干扰现象降低免疫效果

28.我国目前应用的乙型肝炎疫苗属于:____________.A.减毒活疫苗

B.灭活疫苗

C.亚单位疫苗

D.多价疫苗

E.基因重组疫苗

1.D 2.C 3.E 4.B 5.C 6.B 7.D 8.C 9.A 10.A

11.E 12.B 13.A 14.B 15.B 16.E 17.C 18.A 19.D 20.B

21.B 22.C 23.D 24.B 25.B 26.D 27.E 28.E

篇2:微生物学实验题

2、自然界中微生物数量最多的地方是()A、田野上空的空气B、河流C、土壤D、海洋

3、霉菌接种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A、倾注法B、点植法C、划线法D、涂布法

4、下列属于化能异养型的微生物是()

A、绿硫细菌B、氢细菌C、青霉菌D、蓝藻

8、食品储藏方法中,品质下降最少的一种方法是()A、低温B、真空C、腌制D、辐射 10、72~75℃/4~6秒是对鲜乳消毒的一种方法,它属于()A、低温长时消毒B、高温短时消毒C、高温瞬时消毒D、超高温灭菌

一、选择题

1、C2、C3、B4、C5、B6、A7、A8、A9、B10、C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具16分)

2、霉菌是真菌的一部分,其菌丝在功能上有一定的分化,可分为()和()。

3、微生物在生命活动中,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包括()、()、()、()、()五种。

5、影响微生物的生物因素有()、()、()、()四种。

7、要使玻璃器皿达到无菌状态,一般用()方法灭菌,而培养基则采用()方法来灭菌。

8、测定微生物生长的方法有()、()、()。

2、基内菌丝、气生菌丝

3、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5、共生、互生、寄生、拮抗

6、遗传变异

7、干热灭菌、湿热灭菌

8、细胞计数法、比浊法、干重法。

三、判断题

1、不同类群的微生物有一共同特点,就是它们生长的最低水分活度值都相同。()

2、微生物可浮游于空气中并生长繁殖。()10脂肪是微生物生长所必须的,同时,微生物也能使脂肪发生变化。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2、大肠菌群

五、简答题(共29分)

1、什么是培养基?配制培养基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什么是芽孢?芽孢具有哪些特性?参考答案: 二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名词解释

2、大肠菌群:指一群发酵乳糖、产配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食品中大肠菌群是指以100毫升(或100克)检样中大肠菌群最可能数(MPN)来表示。

五、简答题

1、答:培养基是指人工配制的适合于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培养基制备的原则: 1.选择适宜营养物质并调整其浓度及配比 2.控制氧化还原电位和PH 3.利用廉价且易获得的原料及灭菌处理

3、答:芽孢是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时,细胞内部形成一种圆形或椭圆形的特化的休眼体。化学性质:①耐热;②没有繁殖功能;③没有湿度要求;④很难杀死。

篇3:生物学实验设计题的教学体会

一、实验设计题考查的类型特点

1. 实验方案设计型

题目给出实验目的和器材, 让考生寻求正确的原理和方法, 设计出符合题意的实验方案, 主要考查考生对实验设计的总体把握能力。

2. 实验步骤设计或补全型

题目给出实验目的和器材, 让学生根据实验原理设计或补全实验步骤, 预测和分析实验的结果。此类实验题一般题目已给出一定的解题思路, 有的甚至已给出一个或多个实验步骤, 只是要求考生设计或补全后续步骤并预测和分析相关实验结果, 其答案也具有半开放性的特点。

二、实验设计题的教学策略

1. 积累实验设计题的背景知识, 进行实验加工

实验设计题考查的基点是教材的基础知识点。实验设计题考查的重点和难点是教材实验的拓展。考试中实验设计题的知识背景, 一般来自教材中某一个或几个实验, 也可能是来自教材中理论问题的实验化探索, 还有可能是对生物经典实验过程的再发现和再证实。因此, 平时在指导学生实验和设计实验时, 不仅要注重剖析教材中经典实验的实验设计技巧, 还要善于对教材内容有实验设计的加工意识,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 大胆给实验“变形”, 进行建模, 然后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 达到既动脑又动手的“练兵”目的。

例:关于“生长素”的内容, 至少可以加工成如下题材, 进行验证性和探究性的实验设计。

(1) 验证: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两重性。

(2) 探究:某浓度生长素对大豆种子萌发的作用。

(3) 验证:生长素影响果实发育。

(4) 探究:果实发育与生长素存在有关。

2. 把实验法的理论教学融会在阅读材料中

实验法就是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原理, 选择实验器材, 安排实验步骤, 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分析实验现象。平时的教学, 一般先讲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思路和方法、实验设计的步骤、注意的问题等。这种方法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学生不想听, 效果差。因此, 我们尝试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阅读材料《响尾蛇捕捉猎物》的文章, 同时要求学生思考实验法研究一般包括哪些步骤, 举例说明此实验体现了实验设计的哪些原则, 提问后, 分析总结传授实验设计的原则、方法等, 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师生双边活动增强,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强化实验设计基本步骤训练, 形成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

正确的思路和规范的设计训练, 是实验设计取得预期成效的基本保证。教师如果在平时教学中, 比如像“验证胚乳对胚萌发的影响”的实验教学, 能够有意识指导学生反复进行规范性的设计步骤训练, 便可在学生头脑中牢固形成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明确目的要求→联系理论原理→确定实验思路→设计实验步骤→预期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

4. 传授实验设计的方法技巧, 拓宽实验设计的训练思路

注重方法技巧的传授, 有助于快速提高实验设计能力。而技巧的关键是要弄清实验的起始状态 (包括隐含条件) 和目标状态, 并努力寻求沟通二者之间的“桥梁”。有效的沟通方法有: (1) 发散法。针对实验目标, 充分发散思维, 尝试多种方案, 寻求最佳方案。比如验证“CO2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必需的原料”实验设计。 (2) 填补法。通过填补实验起始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来完成实验设计。比如前述“验证胚乳对胚萌发的影响”实验设计。 (3) 类比法。利用已有实验知识和技能, 设计出有类比关系的实验。比如与酶有关的实验设计, 均可参照教材上“验证唾液淀粉酶的实验”来类比设计。

拓宽实验设计的训练思路, 实现实验设计训练的多样化, 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十分有益。 (1) 运用生物学史, 使学生认识到重大生物科学发现都依赖于科学家富有创意的实验设计, 从而牢固树立锐意创新的设计理念。 (2) 对教材经典实验重新设计, 通过变换个别实验条件, 尝试设计, 使学生树立勇于设计的信心。比如“光合作用实验”。 (3) 教师提出实验课题和实验原理, 由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材料准备和步骤安排, 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操作方案的技能。比如“设计制作小生态瓶实验”。 (4) 教师给出实验情境及目的、条件, 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比如“植物向光性实验”。 (5) 可利用教材中的课外、家庭实验和研究性课题等进行实验设计。比如“废旧电池对动植物生长的影响”等实验。 (6) 通过改进实验设计, 寻求最佳实验方案,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比如“测定洋葱表皮细胞等渗浓度的实验”。 (7) 利用实物投影、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 进行实验设计的示范教学、辅助教学和模拟实验。 (8) 注重实验设计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评价, 对成绩及时肯定和鼓励, 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分析漏洞和易忽略易错的地方, 使学生吃一堑长一智, 增强探索发现、攻关夺隘的勇气和信念。

5. 让学生亲手做实验

常言道, 科学不是“读出来的”, 科学是“做出来的”。生物实验也是如此。教师应让学生亲手做实验, 培养和训练他们的实验设计思路。对教材中提供的科学发展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经典实验的学习, 以及教材中的生物实验的实践, 培养和锻炼学生操作技能, 增进和提高操作技巧;通过实验操作, 感受操作要领, 认识和体会实验的一般程序, 理解、归纳、应用实验设计的主要方法。如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鉴定的验证性实验、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及其共同规律的探究性实验等, 从而建立科学方法的思考模式, 再进行实践, 如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探究光对某些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等。

6. 交流、点拨、总结、提高实验设计的能力

由于实验设计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再加上每个学生自己独特的思考方法和不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得出的结果是多种多样的, 设计水平高低不同。所以, 在进行了设计训练后, 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或引导学生交流设计成果, 总结出生物实验设计方案的基本思路和评价标准 (科学合理、设计简捷、效果明显等) , 从而使学生巩固实验设计方法, 提高实验设计的能力。另外, 通过学生对实验设计方案的讨论, 可以互相取长补短, 完善设计方案, 丰富设计内容。同学的启示和教师的点拨丰富了解题的思路, 启迪了思维, 通过交流点拨使每个同学对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实验设计能力从本质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实验设计题的答题策略

1. 不断总结, 找出共性

实验设计题遵循共同的原则、方法, 使得答题时存在着共性, 平时教学时师生双方要不断总结, 找出共性, 提高解答能力, 如对照实验的步骤设计可概括为“三步曲”, 第一步:共性处理 (分组、编号、添加相同的物质, 做相同条件下的处理等) ;第二步:变量处理 (注意体现单因了变量原则) ;第三步:结果处理 (观察实验现象、测量实验数据、记录实验结果) 。

2. 注意语言文字的表达

在实验设计中, 学生一般在时间、温度、物质的量上难以做到准确的量化描述, 故尽可能用“定性”的语言表达, 在实验步骤表述中巧用下列词语:如“一段时间”“适宜的温度”“适量的”“一定量的”“等量的”“相同条件下”“适宜条件”等。注意避免“词不达意”。例如有些学生描述“在甲、乙试管中加入A、B物质”, 如此表达显然与事实不符。准确的描述应为“在甲乙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A、B物质”或“在甲试管中加入A物质, 乙试管中加入B物质。”

篇4:微生物学实验题

关键词:微生物学 实验室管理 实验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119-01

微生物学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很强的实验性,而微生物实验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微生物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学实验作为生物的基础实验课,其实验的理论和方法对现代生物科学的每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现代生命科学、食品科学和环境科学等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想学生对生命科学基础知识以及生命科学的发展动态有个系统的理解,就必须做好微生物学的研究教学工作。微生物学的教学关键还是实验研究,然而一个实验室的设备先进与否,更是作为评定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体现。作为高等本科院校,高效的实验室管理以及合理的实验教学改革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尤为重要。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近些年我校对于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对实验室的管理做出如下总结。

1 增强实验室管理力度,提升教学质量

我们都知道合理的管理章程可为提升教学成果,培养和提升学生自主动手及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实验室的所有程序是一个完整系统,必须从细节做起,才能达到服务于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目的。

1.1 强化实验室管理,更新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有条不紊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才能创造安全有序的实验环境,从而是实验正常进行。具体实施如下:安排特定人员管理实验室,且制定除院办公室有备用钥匙外,和实验管理人员配带1把,其他人一律不得携带,从而确保了实验室的设备安全。水灾、火灾的防控是实验室管理的基本。高校微生物实验室也建有“实验室安全制度”和“实验人员职责”等制度。便捷的常规管理不但缩减了工作量,而且还降低了工作难度,使效率在逐步提升中。我们要求学生使用试剂后及时放回原处,便于本组同学或下组同学使用。避免了学生使用后随处乱放、不能及时清理的坏习惯,使得每次实验都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这样不但确保实验能毫无差错地开展,而且加大了实验室管理的安全性。

1.2 加强仪器管理,确保实验正常进行

显微镜无疑是最常用的实验仪器,如果管理不当会大大影响实验的进程。因此,在使用前要向学生多次强调务必要安全使用,其他仪器的使用也会同样强调,效果非常明显。为了便于检修,我们将所有的实验仪器都进行了编号,并将各仪器配有使用登记本,要求使用者在使用后及时登记使用情况。然后将其挂在有相应编号的显微镜上,并将显微镜放入相应编号的储藏柜中,这样整个实验室显得特别整洁有序。学期结束前,我们对所有的显微镜实施彻底查看,将需要修理的进行统计,然后将结果提交到秘书办公室,使其能够即时得到修理,确保下学期实验时显微镜能够正常使用。

2 强化实验教学改革,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2.1 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以往的生物教学实验检测过于看重实验报告上的最后结果,却疏忽了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实地动手能力。这种实验导致学生们觉得只要在最后填写的结论是对的就可以,根本不必实际操作,这种实验不仅失去的本身的意义,还大大地扼杀了学生参加实验的兴趣。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为此我们对实验核制度做了修改,将考核内容更改为从熟记实验报告—— 具体操作—— 真实做出实验报告。通过此次实验制度的完善相信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2.2 加强课堂整体连贯性

生物实验课是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课,为了使每个实验达到预期效果。在基础技能培训中,我们将实验步骤按顺序分为:基础实验、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实验、微生物数量的鉴定、细胞大小鉴定和微生物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培养基的制备及高压灭菌实验,该实验中制备的大量培养基可以供后续实验使用。通过整个过程,器皿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将深入学生大脑,以及是学生对实验基本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了解,可在原理上更进一步理解每一步骤的含义,在操作上不断领会每个细节的注意事项,这样熟练整个操作过程,养成较好的实验操作习性,为以后的深入研究垫下结实的基础。

2.3 让学生自主實施实验

为了锻炼学生实验的基本功,强化学生实验动手能力,需要对《微生物学》课程实验进行优化。验证性实验,学生只能学到很多底层的操作技能,却无法将所学内容与实践相联系起来。让学生领悟课堂上所学的实验技能,去进一步制定出新的方案,将不同的实验技能做到综合运用。这不光让学生掌握了实验理念,更巩固了实验技术,而且还提升了学生的积极自主操作技能。

传统理念中,实验前期准备都是由教师们进行,学生完全是被动学习知识,实验课时他们只需要按照实验步骤做下去即可。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学生都是自己着手准备实验,自己动手的学生不但巩固了实验课所学内容,他们的自主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进步,明显高于其他同学,保证了整节课的顺利进行。学生参与准备不但减轻了实验老师的准备工作量,还使学生亲身体验了准备实验的烦琐和辛苦,为他们以后做其它方面的实验和毕业设计奠定了扎实的地基。

3 结语

总之,一节实验课成功的进行和良好的实验室管理是密不可分的。近几年,通过我们坚持不懈地强化实验室的管理与工作方法的改革,收效非常明显。学生不但对微生物学这门看似枯燥无味的学科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进一步调动了教师们对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只要不断强化自己,勇于创新,坚持将实验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消除学生的散漫气氛,实验教学的质量必定还逐渐得到升级,教学改革也将推向纵深。

参考文献

[1]李顺鹏.微生物学实验指导[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3).

[2]尹军霞,张建龙.普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5(5):94-96.

篇5:微生物基础填空题

2、放线菌的菌丝根据其功能分化成、和

3、真菌包括单细胞的丝状的子实体较小的和子实体大型的。

4、病毒根据其宿主分为病毒、病毒、5、微生物根据其能量来源分为和蓝细菌属于真菌属于 生物。

6、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包括、和

常见的五大类。

7、培养基根据其成分分为、培养基。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

基是,高氏一号培养基是。根据其物理形态分为 培养基、培养基、培养基。

8、微生物纯培养常用的方法包括、、、。

9、细菌通过、三种途径实现基因重组。真菌常通过

和 实现基因重组。

10、微生物实验中固体培养基的灭菌常采用,温度用。接种工具采用 灭菌。

二、名词解释(30分,每解释5分)

菌落和菌株

质粒

菌丝体和子实体

发酵和发酵作用

厌氧呼吸

消毒和灭菌

三、问答题(48分)

1、什么是革兰氏染色?为什么会出现染色反应的差异?怎样确保染色结果的准确性?(8分)

2、简述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和配制过程。(7分)

3、在工业发酵的分批或单罐培养工艺中,试分析细菌的生长曲线的实际用途。(7分)

4、简述微生物生长的条件。(8分)

5、试举例说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10分)

篇6:微生物学实验总结

高熹

1120152430 时间如清风般从你我指间滑过,无声无息,快得我们都不曾驻足一望,莫然回首间,本学期的微生物学实验已接近尾声。一学期的时间虽短,但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们的良好配合和严格的实验操作,都将为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众所周知,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与理论高度结合的科目,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课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做实验,在实验中观察、分析相应的结果。所以我认为,要做好微生物学实验要有以下的四个能力:

1、独立思考能力

我想,在这个过程中,其中一个重要的感悟就是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当在试验中发现与预料过程所不符,那么必定是过程中出现错误,而寻找并解决的这个过程是书本中无法给予的。做实验绝对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看法,这样就要有充分的准备,若是做了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实验,那么做了也是白做。在实验过程中,自己看书,独立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也就加深了我们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2、突破创新能力

实际上,在弄懂了实验原理的基础上,我们的时间是充分的,做实验应该是游刃有余的,如果说创新对于我们来说是件难事,那改良总是有可能的。试着通过自己现有的知识,多想,多做,多总结,我想首先是作为一个求知者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必须坚守的原则,其次就是要敢于突破,我们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踮起脚尖即使触不到天空,也可以更加拓宽自己的视野。

3、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

在微生物学实验学习中,有很多特殊的、特定的实验,如有毒有害物质参与且不易排污的实验、不易操作或难以成功的实验、需要反复观察的实验、反应慢导致单位课时中难以完成的实验等。我们在研究改进措施的同时,也可以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作视频资料或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学习。

4、动手能力

动手操作对激发微生物学学习兴趣、帮助理解微生物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微生物学这样一种学科,动手能力的强弱与知识的掌握其实是同等重要的。如果动手能力太弱,所学习到的知识就无法通过有效的方式真正组织起来,那么学到的知识就只是输入而没有输出,只有理论而没有实践,对于这样一门学科,这样的缺陷是致命的,而这样的能力是必须具备的。

本学期我们一共完成了十个实验,分别是:显微镜油镜的使用、细菌形态观察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的形态观察和微生物的显微镜计数法、培养基的制备、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观察以及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细菌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应、微生物的诱变育种、水中大肠菌群的计数—MPN法、乳酸菌发酵实验、甜酒酿发酵实验、固定化酵母细胞发酵啤酒实验。

通过这些微生物学实验,不仅是对我理论课程的加深,更是对我实验能力的 一个显著的提高。其中,做实验的过程中,我认为以下的几点对于我未来的学习和科研具有重大意义:

1、严格的无菌操作,在微生物实验中,由于空气和环境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所以很可能造成培养基的污染,影响最终的实验结果,所以实验中,无菌操作尤为重要。各种实验用具要严格高温灭菌,防止用具本身污染。实验时,接种环、接种针、移液管口和涂布器等要在酒精灯下灼烧彻底,防止其上面附着着的微生物污染。在微生物实验操作时,有条件要在超净工作台下操作,降低被污染的概率,相关操作也要在酒精灯附近进行。使用超净工作台时要严格紫外灭菌和打开排风扇,手和相关器材进入操作台前要用酒精仔细擦拭,清除表面的微生物。无菌操作往往能决定着一个实验的成败,学会无菌操作尤为重要。

2、微生物实验中仪器的使用,我学会了高压灭菌锅的使用,以前的实验从未接触过,并且还复习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分析天平等仪器的使用,使我更加熟练。

3、微生物实验中,平板划线和涂布是最重要的两项操作,平板划线要注意画的连续性和可分辨性,平板涂布要涂均匀,否则都会影响后期的实验观察和结果。另外实验中其他操作,比如称量准确性,移液管的使用都很重要,所以操作要十分规范。

4、实验中的部分思想对未来的科研工作尤为重要,比如每一步都要设立空白对照组,在实验结果中做出比较讨论,这在未来的自我进行的实验设计中,这种思想的培养尤为重要。

5、另外,实验中模式菌的学习和使用为未来科研打好良好基础,比如典型的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和典型的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都是实验室的常用菌,如果未来还要从事微生物相关工作,这几种模式菌都必不可少。

6、实验结束后要及时观察结果,过了两天才去观察,结果部分平板已长出菌苔,对实验结果的观察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所以,结果观察同实验操作一样重要。

与实验操作相比,本学期的微生物学另一个重要的是学会团队的重要性,每个实验凭借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的,而一个团队就可以游刃有余。本学期的实验让我最感动是我们一个小组四名成员的精妙配合,造就了这学期的良好的微生物学实验的结果

上一篇:大气污染治理倡议书下一篇:村庄整治规划所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