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霸地中海的国家--古代罗马

2024-04-09

称霸地中海的国家--古代罗马(精选4篇)

篇1:称霸地中海的国家--古代罗马

称霸地中海的国家――古代罗马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及其性质;罗马共和国成为地中海的霸主;罗马帝国的建立;“罗马和平”;基督教的产生;基督教成国教;罗马帝国的分裂及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2.思想教育目标:

①了解斯巴达克起义的意义。认识在奴隶社会,奴隶起义是打击奴隶主统治,推动奴隶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②“罗马和平”的出现,对罗马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说明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能力培养目标:

①通过分析古罗马成为地跨三大洲帝国的过程。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对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看问题抓本质的能力。

③通过对基督教前后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罗马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和罗马帝国的演变

2.难点:基督教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法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帝国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国王在位时,发展成一个地跨三大洲的帝国的?(学生回答后,提问)如何评价这位国王?

[导入新课]亚历山大死后,帝国便分裂了,代之而起的是古代罗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六课

篇2:称霸地中海的国家--古代罗马

1.罗马共和国的建立 公元前5(板书)

意大利半岛是地中海北部的三大半岛之一,地形狭长,亚平宁山脉纵贯其间。半岛的东面隔亚得里亚海是巴尔干半岛,西面有科西嘉岛和撒丁岛,南面隔一条狭长的海峡是西西里岛,北部的阿尔卑斯山是一条天然的屏障。半岛气候良好,雨量充足,在波河,台伯河流域等平原地区土地肥沃适合经营农业。

罗马共和国就诞生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是在罗马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关于罗马城的起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0页的小字部分。哪位同学能为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一下?……

罗马城是由七个山丘上的村落发展而来的,素称“七丘之城”。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先后有七个国王统治着罗马,史称王政时代。这一时期,实际上是罗马由原始公社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国王实际上就是部落联盟的首领。相传,罗马的最后一任国王,是一个骄纵跋扈,独断专行的暴君。人民忍无可忍,在公元前509年推翻他的统治,建立了共和国。

早期的罗马共和国是一个以罗马城为中心的城邦,包括周围一块不大的地方。从五政时代到共和时期,也正是罗马奴隶制产生的过程。罗马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罗马进入奴隶社会。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一下课本31页第一段。思考一下,罗马共和国的最高行政长官的名称是什么?由什么样的人担任?(执政官,贵族)

罗马的最高行政长官是执政官,由百人会议从奴隶主贵族中选举产生,由两人担任,任期一年。他们权位相等,一切政令如果两个人意见不一致,就不能会诸实行。当国家遇到紧急情况时,经元老院提名,就以元老院中的一人为独裁官,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其任期不得超过半年。由于执政官任期短,两人相互牵制,所以真正操纵国家政权的是由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法律的制定和内外政策的决定都要通过元老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政权代表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奴隶主贵族)所以,罗马共和国的实质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

古罗马人非常崇尚军事,请同学们看课本31页左边《卫士手中的束棒》这幅图。根据早期形成的传统,罗马最高长官身旁有12个卫士相随,他们各人手持一束棒子。束棒中间插着一把斧子,据说,用棒子施笞刑,用斧子执行死刑,它们是权力的象征。鼓掌棒在拉丁语中,读作法西斯,这就是法西斯一词的由来。以后,法西斯逐步成为反动势力的象征。在战场上得胜的将军,将受到隆重欢迎,第一个攻上敌城的士兵被授予全冠,失败者常常受到冷遇,这种尚武精神是使古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的一个重要原因。

2.古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板书)

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罗马军队在意大利半岛南征北站,经过2的努力,于公元前3世纪征服了意大利。接着,罗马为取得地中海霸权,又同迦太基展开了长期的争夺,最后罗马取胜。与此同时,罗马向东扩张,征服了一些国家。到公元前2世纪,罗马共和国已经成为地中海的霸主。而霸主地位的确立靠的是尚武精神和长期的军事征服来实现的,长期的对外侵略扩张使罗马的奴隶制发展起来,但罗马社会内部却孕育着危机……

(结合31页下图讲授)

二、共和国的危机和帝国的建立(板书)

1.罗马奴隶制的发展(板书)

在长期的征战过程。罗马的奴隶制迅速的发展起来。同古希腊一样,古罗马的奴隶也主要来源于战俘、被征服的居民以及海盗掠来的人口。他们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被当成是会说话的工具,处境十分悲惨。在古罗马,奴隶主专门挑选身强力壮的奴隶送到角斗学校专门训练。让他们在竞技场上自相残杀或同野兽搏斗,用鲜血和生活来供奴隶主消遣。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公元前73年,在斯巴达克领导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奴隶起义。

2.斯巴达克起义 公元前73年(板书)(挂图)

期巴达克起义是古罗马规模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斯巴达克原是色雷斯人,在一次反抗罗马的战争中被俘,被卖到卡普亚的一个角斗训练所当角斗奴隶。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和他的伙伴78人提前起义,他们先到达维苏威火山,附近的奴隶和破了产的农民纷纷前来投奔,起义人数增加到1万人。罗马政府派军队周围了火山,斯巴达克带领大家用葡萄藤编成绳梯,趁黑夜缒下悬崖,绕至敌后,袭击敌人,罗马军队惊慌而逃。起义军驰骋在意大利半岛。到公元前72年,起义军已发展到12万人,他们屡次打败罗马军队,虽然起义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统治,起义军余部坚持斗争达之久。斯巴达克起义是“古代历史上被压迫阶级最光辉的斗争。”斯巴达克被马克思誉为“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

斯巴达克起义的发生表明罗马共和国已经出现严重危机,危机激化了奴隶主阶级的内部矛盾。共和国已无力实施有效统治,于是一些手握军权的将领试图建立更加有力的军事政权,以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3.罗马帝国的建立 公元前27年(板书)

军权在握的将领之间为争夺权利而相互攻杀。结果,凯撒在公元前49年,打败了他的敌人夺取了政权。以后的八年里他获得了无限期的独载权力,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军事独载者,共和国名存实亡,元老院的权力日益削弱。但凯撒的一些措施触动了元老们的利益,招来杀身之祸。

凯撒死后,各派又经过长期的争斗。公元前30年,凯撒的亲戚屋大维打败对手成为罗马的军事独载者,但屋大维没有恢复公开的军事独裁制度,而是把自己称为“第一公民”,也就是元首。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了元首制,元老院觉得屋大维有能力镇压奴隶和保护奴隶主利益,因此授予“奥古斯都”的称号,奥古斯都的意思是神圣、庄严。

在元首制下,元老受元首的控制,屋大维集军政、宗教、司法大权于一身,实际上他就是皇帝。屋大维统治时期,就是罗马帝国的开始。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罗马帝国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奴隶主)

古代罗马,无论是共和国,还是帝国,都是奴隶主专政的国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变了,但国家的性质没有丝毫改变。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4页。看一下思考题。(罗马共和国为什么会被罗马帝国取代?)找学生回答:(社会矛盾激化,以斯巴达克为代表的……沉重打击了……,罗马统治者力图实行军事独裁政权,以求巩固自己的统治)。

罗马进入帝国以后,继续对外扩张,请同学们看34页的地图,到公元2世纪,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它的疆域东起幼发拉底河上游,南抵非洲撒哈拉大沙漠,西临大西洋,北达不列颠、菜茵河、多瑙河和它的下游以北,地中海已成为罗马的内湖。罗马帝国初期的200年,是罗马的鼎盛时期,史称“罗马和平”。

三、罗马和平(板书)

奴隶社会出现的`和平是相对的、暂时的,但由于内战停止,社会安定对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罗马经济出现了繁荣。

那么,罗马和平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5页,看上面彩框的文字,我先找一个同学朗读,然后其它同学归纳。(农业,手工业,商业有发展,交通四通八达,贸易发展)

古罗马同中国的交往由来已久,我国历史上称古罗马为大秦。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东汉见到恒帝,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罗马和平时期,帝国繁荣一时,但统治阶级日益奢侈腐化,享乐成风。广大下层民众日益贫困,难以谋生,特别是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遭到过很多民族的蹂躏。在罗马的统治下,他们的灾难更加深重,多次反抗都遭到镇压,所以特别渴望“救世主”能拯救他们摆脱困境,于是基督教产生了。

四、基督教的产生 一世纪(板书)

1世纪,在巴勒斯坦地区,传道者宣传求世主就是耶稣。他教人忍受苦难,死后就可以升入“天堂”,这一信仰很快在这一地区传开。希腊语称救世主为基督。这个信仰耶稣为救世主的宗教就被称为基督教。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讲宗教时,提到一种作用,就是成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一种工具。基督教是否从一开始就具备这种作用呢?(不是,最初的基督教是反对富人和罗马统治的)早期的基督教是奴隶、穷人的宗教。教义主张信仰上帝,并虔诚悔罪的人才能升入天堂,穷人升天比富人容易。主张信教者把财产献给公社,一起过共产生活。这些主张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因此,奴隶、贫民都信仰它。基督教很快遍布罗马全境。贫苦信徒组成许多小宗教团体,后来逐步形成统一的基督教会。由于早期的基督教反对富人和罗马统治,遭到镇压。后来,富人控制了教会,教人忍受苦难,利于罗马统治,因此统治者开始改变态度。公元3,罗马皇帝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4世纪,宣布基督教为国教。此后,基督教完全成为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一个政权要靠宗教维持统治,笼络人心,说明其统治已经危机四伏了。的确,在帝国初期繁荣的背后,早已藏有隐患。

五、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板书)

3世纪起,罗马帝国爆发了全面危机,人民起义愈演愈烈。在北方的日耳曼人,也向帝国境内发起了全面进攻。特别是4世纪日耳曼人的一支西哥特人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罗马军队。此时的罗马已经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出示36页下挂图),东部的建都君士坦丁堡,史称东罗马帝国。西部的部分仍然定都罗马,史称西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的最后一个皇帝被日耳曼雇佣军首领废掉了。西罗马帝国灭亡了。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的历史结束了,开始了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

[巩固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罗马的历史,下面,我们根据图示共同回忆一下这节课的内容。

篇3:称霸地中海的国家--古代罗马

一、罗马与希腊初等学校教师地位考察

(一) 罗马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1、古代罗马的初等学校又称卢达斯, 这种初等学校在共和后期得到比较普遍的发展。它主要招收7—12岁儿童。教育内容主要是读、写、算, 其中包括《十二铜表法》和道德格言等, 但不重视体育和音乐。由于学校是私人开办的, 往往设在教师家里或寺庙屋檐下, 因此, 教学条件十分简陋[1]。教师往往是由一些有知识有修养的奴隶或被解放了的奴隶来担任, 更甚的是, 教师也有在奴隶市场上被拍卖的。

2、在罗马, 教育是在军事色彩浓厚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 国家完全掌握着教育, 非常重视军事体育教育, 忽视知识文化的学习, 因此教师地位不显。即使是重视部分知识的习得, 也是关注中等、高等教育, 而忽视初级学校教育, 这也是在古代罗马教师社会地位卑下的原因之一。

3、古罗马的教育家西塞罗曾经把职业划分为“自由的”与“卑贱的”两大类, 他把教师这个职业列在自由地与卑贱的职业之间, 由此也可见教师的地位较低。

4、下面是《讽刺短诗》中的一首诗, 它生动地描绘了罗马小学教师的生活:

可恶的教师, 男女儿童都讨厌的人, 你有什么权力来打扰我们?大冠子公鸡还没有报晓之前, 你就开始野蛮地大声打骂起来。工匠在雕刻讽刺骑马的法官的雕塑中把法官安上马背时, 敲打铁砧的金属声音也没有你声音大;在大型竞技场里, 观众为打败对手的斗士的喝彩声也没有你的声音大。作为你的邻居, 我们并不希望你能让我们睡个通宵, 因为偶然被你吵醒, 问题不大, 但你吵得我们彻夜不眠, 却是重大的折磨。把吵闹的教师解雇吧, 当你听到吵闹声时, 尽量采取措施保持安静吧[2]!

(二) 希腊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希腊的教育分为斯巴达的教育和雅典的教育。

1、斯巴达学校教师的地位

由于斯巴达的教育是以培养勇猛善战的军人为目的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不重视人的智慧的培养, 而且鄙视知识, 所以学校教师的地位很低。

2、雅典的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在雅典, 不同阶段的教育学校类型是不同的, 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可谓雅典的初等学校教育。7岁后, 除女孩继续在自己家里接受教育, 所有男孩进入私人开办的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学习。在雅典, 这是最初级的学校教育[1]。雅典人追求多才多艺, 全面和谐的发展, 但反对从事专门的职业或拥有专门的技能而作为谋生之道。例如学习音乐, 只是为了娱乐的要求, 但不可学得太好, 否则就有人指责[3]。由于这样, 教师的地位极其低下, 有些教师还是获得自由的奴隶, 收入菲薄, 不受社会尊重。教师作为一种阶层是最受轻蔑的。孩子们怀着一种优越感带着在上课时玩耍的爱物、豹、猫和狗等, 去上学就象去逛商店一样。游手好闲之徒进入小学校和角力学校, 就象他们进入店铺摊店一样, 继续闲谈, 观望, 严重地干扰了学校的学习。教师似乎明显地受着学生们及其朋友们的支配[2]。

二、古代东方国家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在古代东方国家, 知识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 教师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为国家培养统治人员、合格的官吏、文士人员, 所以教师的地位较高。同时, 各初等学校都极重道德品质的培养, 所以尊师重道被当作一种品质来培养。

(一) 古埃及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1、在古埃及, 存在着宫廷学校教育、神庙学校教育、文士学校教育, 但宫廷学校、僧侣学校和神庙学校的数量是很有限的。那些想成为政府官吏或寺庙祭司的地位较低的奴隶主子弟, 大多数进入“文士”所设立的学校学习。这些学校的教师大多是从神庙学校出来的。他们本来也是准备为官为僧的, 其中有的已获得一定官职, 握有一定权势;有的并无任何官职, 但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这些人的最大特点是他们都长于文墨, 并具有一定初步科学知识[3]。于是, 古埃及不但以僧侣、官吏为师, 而且产生了大批专业教师—文士。

2、僧侣乌若霍若新特在记述他设置学校的铭文上说:“我遵照法老的法令, 创办和管理学校, 学校的全部学生全来自显贵人家, 而非贫穷人家[4]”。这赤裸裸地表明, 入学校受教育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 所以教师的地位较高。

3、同时, 埃及的初等学校要求学生尊日神、忠国君、敬长官、孝双亲, 显然尊敬教师也在此之列。

4、在初等学校中, 教师可以随便施行体罚, 认为“男孩子的耳朵是长在脊背上的, 你不打他不听”, 包括贵族家的孩子, 这也说明教师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很高[3]。

(二) 古印度古儒学校教师的地位

古印度的初等学校教育主要是古儒学校的教育。古儒学校内的教师称为“古儒”, 古儒是由于在当时的印度, 科学知识的萌芽和发展, 传播多样化知识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经义具有研究而专门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的人。因为古儒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给儿童圣书, 即《吠陀经》, 所以古儒被认为是从事神职, 受到普遍的尊重。他们名义上为神效命, 不受报酬。实际上, 学生家长每每给他们以丰厚的赠礼, 学生无微不至地侍奉教师和服从师命, 因为师礼不周, 是要被开除的。

(三) 古代希伯来的教师地位情况

1、在古代的希伯来, 教师的地位也是相当高的。因为在希伯来, “人人必须受教, 才能人人成为上帝的真正信仰者, 才能保证民族不受衰亡的威胁, 所以不受教育的人必须被剥夺一切权力, 必须逐放城外, 没有设置学校的城市, 乃是不容存在的。”教育事业被视为神圣的事业, 所以教师也是受人尊崇的。

2、希伯来的教育是神学的附庸, 初级学校的最初阶段, 教师传授圣经中的《摩西五书》, 教师被人们成为“拉比”, 他们有较高的宗教修养和文化水平。随着希伯来的经典日益多起来后, 唯有拉比才能理解, 所以教师的地位又一次得到了提高, 他们不仅仅是学校的教师, 并且成为社会上享有权威的特殊人士。“拉比的语言是上帝的语言”, 通过这句话就可以看到古代希伯来社会中教师的地位之高。

总之, 由于宗教、阶级斗争、知识观的因素, 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在古代东方各国是较高的。

综上所述, 在古代东方知识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 教师较高的社会地位与古代希腊、罗马初等学校教师社会地位低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古代, 教师的社会地位并不取决于教师的水平、成就, 也不取决于教师对社会的生产、人们的生活和人的发展做了多少贡献, 而是取决于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 比如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 教育为哪个阶级服务, 国家统治阶级是怎样看待教育的等等因素。教师是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 社会应从希腊、罗马国家的教育事业汲取教训, 从古代东方国家教育事业过程中吸收经验, 全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和团体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中外教育简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3.3:140—2.

[2]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系译.外国教育史料[美]E.P.克伯雷选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0, 41.

[3]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22, 23, 31.

篇4:称霸地中海的国家--古代罗马

一、区际 (行省) 网络与经济交易

大规模税金流动是通过地方贸易与交易完成的。税金及税区外之交易对耕耘者产生巨大压力。罗马征服前, 耕耘者不付税金, 如今必须生产更多粮食以支付税金。耕耘者、工匠出售农产品、工艺品、纺织品、革制品、珀特思[pots], 以换取税金。D.P.S.孔雀 (D.P.S.Peacock) , 在“罗马船运和贸易:不列颠和莱茵省”一文中考察了珀特思 (pots) 考古证据及其分布图例证了长途贸易的能力和方向。J.都.普拉特.泰勒 (J.du Plat Taylor) 和H.柯丽瑞 (H.Cleere) , 在《不列颠考古学研究报告》 (1978:49) 中也论述了以货代税, 产品直接运往税金贸易区, 例如西班牙橄榄油运往罗马城。长途运粮尤其陆运, 要花很高的代价;德鲁繆 (J.Delumeau) 在《罗马社会经济史》 (1959:521) 阐述了这方面的内容。这种简单生产、分配、消费模式, 累积效应很重要。农业生产、劳力划分、工匠数目、城镇规模、地方市场、长途商业均有增长。政府公务员 (文官和武官) 、国家机器 (现役部队、警察等) , 以税金为薪水, 以购买粮食、服役和来自遥远的缴税新省的工艺品。前线将士和后方官员的需要促进产品增长。这暗示:经济在货币化, 交易在商品化, 生产、消费间的关系在延伸, 中间贸易、船舶抵押、银行事业在崛起, 城市发展达到有史以来最高水平。M.芬利 (M.Finley) 在《社会和历史比较研究》 (1977:305) “古代城市:F.D.古朗治至马克思.韦伯及其以后”一文中, 论述相当精密、周祥。这诠释了耕耘者个人行为与城镇生产者集体行为之间的紧密联系。

土地贵族居住在城市, 行省精英将租金花在行省城镇, 有助于形成地方贸易网。都市化地区如叙利亚和小亚细亚西部建立良好区际网, 进行大规模区际贸易。罗马征服推进了原有地区包括先进经济区在内的经济模式的发展。贷款给农场主, 当偿还不起巨息时, 就扣押不动产、资金、劳动力和土地, 实际上贷款只是对税金和贸易长时段相向交流的短暂适应。当地人只得接受事实:税金不花在本地, 而花在罗马帝国的核心地区如意大利、罗马城 (宫廷和中央政府) 和前线省这些“磁场”最大引力区, 结果, 核心省地区因征服而日益富裕, 这些先进区很快适应经济巨变, 帝国早期经济普遍繁荣。首先, 税金刺激了征服中形成的复杂贸易网。其次, 贸易是在互惠互利、互为供需基础上流动的。地中海盆地成为重要出口贸易区。第三, 需求结构和数量受到地中海气候尤其是雨量波动的严重影响。小麦、大麦、葡萄酒、橄榄油不需长途贸易。但年降雨量剧烈波动造成作物产量过剩或短缺, 不可预知的粮食过剩和市场需求也随之产生波动。

区际粮食贸易, 大多是海运贸易。舶来品满足人们最基本生存需要。简单地分为中央精英和土地贵族、奢侈品贸易和粮食贸易, 不能妥善解决罗马经济的复杂需求。这严重导致帝国交易品种、数量的复杂性。证据如下:虢爱特音 (S.D.Goitein) 在《地中海社会》 (1967) 中, 论述了公元前10世纪以后古典地中海贸易。同时, 《古罗马经济研究》亦列举了T.富饶柯 (T.Frank) 产品清单, 反映了古典经济史观。纳米邸崖 (Numidia) 的帕美拉 (Palmyra) 进口税表反映了贸易者的组织、手段。早期罗马帝国船舶吨位达到有史以来最高点。根据庞美 (P.Pomey) 和特車密 (A.Tchernia) 在《航海考古学》 (1978:233) , “罗马军舰和商船的最大吨位”, 公元前1世纪, 有400吨位的船舶, 与公元15世纪热那亚和威尼斯相当。科森 (L.Casson) 在《古代世界船舶和航海术》 (1971:183) 中也有相关论述。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后200年间, 西部地中海水下考古证据表明, 船难陡然增长。公元前最后两个世纪是前两个世纪的4倍, 也高于公元后头两世纪。颇具意义重大的是, 公元后头两个世纪船难数是公元后200—400年的2倍。这表明, 帝国扩张期和帝国早期 (200B.C.-A.D.200) , 海运贸易比以前频繁, 贸易量远远超过此后一千年的总和[2]。这样, 大规模区际贸易直接导致罗马帝国区际网络形成。

二、区际 (行省) 贸易量与中央政权的关系

区际贸易量的增长由资金供给量决定。商界主顾间的关系是通过货币交易来完成。货币交易是罗马长途贸易的重要因素。这种流动量反映了政治权势的掌控现状, 影响但不依赖贸易水平。

政府凭借政治权势通过税金、贸易和租金扩展货币量。帝国劳动力80%~90%是消费自己产品的耕耘者。大部分农场主深受税金、租金和市场商品的影响, 如刀具、衣服、武器、食盐等生活用品。罗马上层精英极其富有, 中下层亦不同凡响。因此大量粮食和商品需要交易。租金、税金都征自农场主的产品, 支撑罗马社会上层建筑。罗马政府向西部行省提升租金数目。缴租农场主必须出售粮食和劳动力以挣回所缴租金。这暗示:地方城镇的粮食市场在发展。元老和金融贵族来自行政区和地方的租金, 在日益增加。居住在城镇的农场主花更多租金。为了理解罗马政治经济学, 我们不得不考量临时的苛捐杂税、常规的税金和租金间的平衡关系。既然不易增产, 税金和租金就为有限剩余而竞争。私税越重, 国税就越轻。由于税金和租金促进罗马经济的货币化、商品化和城市化, 税金和租金大都花销在遥远的其他地区。

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后200年, 区际贸易巨增。帕克博士 (Dr.A.J.Parker) 收集545艘沉船, 大部分来自意大利、法兰西和西班牙沿海附近, 公元前157—50年———晚期共和国, 罗马银币剧增10倍。详情参见米歇尔·柯罗福德《目录》和《罗马共和时期钱币》有关内容。公元前157—50年间, 罗马每年发行银币量。按年代顺序, 币模是流通硬币量中唯一载体。每枚币模通常能铸造30 000枚钱币。公元前157—50年间罗马流通银币量提升了10倍。按常理, 贸易量与货币流通量是成正比的, 流通银币量增长了10倍, 那么贸易量也必然增长10倍。

货币供应和货币经济增长依赖两个进一步的条件:

一是公元前157年银币损失率。帕特森 (Patterson) 分析得出结论是:公元前157年银币年损失率为2%。此后百年, 罗马货币增加了10倍。

二是公元前157年银币初始库存。公元前157年初始库存, 即罗马流通银币的储藏量。据米歇尔·柯罗福德 (Michael Crawford) , 公元前158年储藏银币3 500万第那里。公元前120年, 初始储藏量3 500万第那里, 不足银币公元前158年的1/10。值得注意的是, 苏拉以前, 东部地中海储藏室银币极少, 这一诠释很重要, 说明我们研究对象只是意大利和西部地中海的钱币供应。

公元前70年, 西班牙继续铸造巨量银币。罗马本土银币增长代替被征服区铸币。共和国西部地中海供应的钱币的确增加了。新铸币数量巨大, 公元前119—80年, 每年平均1 400万第那里, 消耗50余吨白银, 相当于16世纪从美洲输入欧洲白银的半数[2]。公元前157—97年间, 柯罗福德认为, 铸币量主要由军事开销决定。公元前157—97年白银铸币量和军事开销间相互关系为100∶88[2]。

从这个意义讲, 首先, 军事开销是决定罗马政府铸币量的最为重要因素。其次, 元老贵族对每年国家需要的金银币有总量控制。说明政治权势对资金与贸易量以及货币经济的影响与密切制约关系。

三、皇权掌控区际 (行省) 货币经济流动

公元1—2世纪, 帝国货币经济, 突飞猛进。

公元前157—50年间, 西部地中海罗马银币供应量巨增, 说明此间西部地中海货币经济, 突飞猛进, 地中海水下考古铸币量和货物量俱增, 说明长途海运贸易增长。公元1世纪中叶以降, 累进效应促进大量旧币重铸、大量新银币贬值。假如, 罗马货币经济简单化和地区化, 国家在一个地区开销不会冲击另一个地区。钱币只在本区流通, 那么, 我们面临两个无法诠释的问题:第一, 核心行省如何贸易和获得银币、税款?我们知道, 罗马国家没有设立经营银币的机构, 以经营国家开销。第二, 皇帝在某地区巨量花销。例如M.奥里略长期在多瑙河地区作战, 留下巨量金银币储存遗迹。南德、北意、高卢、巴尔干和叙利亚的驻军城镇出土90 000余枚银币, 据此, 我认为, 早期罗马帝国货币经济已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公元后50—200年, 由皇帝定夺增减铸币数量。显然, 全帝国范围内各地区铸币率大致相同。例如, 图拉真头像硬币与戴克里先头像硬币比较。我们知道, 国家开销集中于罗马城和前线。钱币刺激贸易流动。韦斯帕芗和提图斯时期 (A.D.69-81) , 铸币量剧增, 图密善时期 (A.D.81-96) 巨降。涅尔瓦和图拉真时期 (A.D.96-117) 铸币量又意味深长地上升, 然后整个公元2世纪大部分时间又持平。这是一个经济稳定时期。西部考古证实, 公元3世纪某些城镇萧条, 贸易额下降。中央政府以货代税, 用定量小麦而不用金钱支付军队和官员。结果税金萧条, 引发贸易萧条。这就证实中央政权对罗马经济的直接影响, 中央政府的经济政策对罗马帝国经济一体化的掌控。

税金及其刺激贸易发展是帝国货币流通的重要因素。前文提及, 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后200年, 海运贸易有所增长, 罗马和西部地中海流通银币量增长10倍。早期帝国流通银币量大于共和晚期。这些论据彼此支撑。早期帝国税收及其对罗马经济史产生重要影响, 税金刺激贸易。

中央精英消费大部分从行省来首都的租金和税金, 同样对贸易产生影响。紧急时, 如起义、蛮族入侵或皇帝宫廷奢侈, 政府不得不通过花销储备金、没收富人地产和财产、增加税金、贬值银币等方法满足财力需求。罗马和平时代, 银币一再贬值。快速贬值带来一个螺旋式通货膨胀, 影响领薪将士和政府官员。贬值和通货膨胀与税金增长不成比例;贬值成为避免税率增长的重要手段。将士和地方官, 承担以货代税。中央政府不再将大量金钱从帝国一端转移到另一端。

富饶柯 (ESARv.7) 估计, 奥古斯都时期, 全国税收4亿5千万HS, 军队支出2亿7千5百万HS。三十万部队每年花4亿HS, 包括老兵退役金和特权兵、军官的开销。但有巨大不确定因素。但军队开销构成罗马国家预算中最重要的一项[2]。罗马将士薪水任何时期都没超过奥古斯都水平。显然, 对食物需求依赖气候、年龄、性别、体重、身高和能量。我们对消费最基本的净余产量和毛重产量加以区别, 对最基本消费量需要增加种子, 以满足农民翌年播种庄稼的需要。基本毛重产品包括所有粮食产品, 足够维持基本生活, 但不包括其他生产活动, 首先排出被服、居住和供热。这是对毛重产量的最基本估价。奥古斯都初期, 罗马帝国人口为5 400万。最基本净消费人均年250公斤小麦。《农业志》记载, 意大利农作物产量是种子的四倍。罗斯托夫采夫认为, 每摩底斯3HS (6.55公斤) 。古罗马著名农业经济史学家。科鲁美拉 (Columella) 在《论农业》中强调, “意大利谷物与种子比为4∶1。”罗特丽 (C.Rotelli) 在《意大利河流史》 (1968:121) “N.艺墨珥赛的农业生产效率”覃研了罗马税率问题, 结论是粮食采用什一税。埃及有效税率高于意大利10%。罗斯托夫采夫 (M.I.Rostovtzeff) 在《谷物研究》 (149页) 对此也有专题阐释。因此, 总产量越高, 税率越轻。总产量至少与两倍基本生活费用平衡, 税率少于10%。结论是, 罗马国家税金, 多于16世纪但少于1700年崛起的法英[2]。

由于罗马帝国行省精英行政管理者极少, 因此相对来说, 罗马政府用在军政官员及公务员、将士的花销很少, 因此罗马税率在世界历史上比较轻。这就与古代中国形成鲜明对照。特威特車特 (D.Twitchett) 在《唐朝财政管理》 (1963:217) 、馨盾 (W.Hinton) 在《梵神》 (Fanshen) (1966:39) 均提及:公元2世纪, 罗马40万人需要一位管理者。公元12世纪, 中国拥有相同人口, 1.5万人就需要一位管理者。中国政府官员是罗马的25倍。公务员薪水, 是罗马帝国25倍。

中央权力向基层细渗的结果是地方自治, 中央政府只是确定城镇及周围地区的税金总量, 余下的事由地方官决定。农业税, 是将帝国某些利益转移到中央精英的一种投资机制。特注, 共和晚期和元首制早期, 与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史形成鲜明对照, 罗马中央精英在行省扩张土地;意大利人在行省拥有更多土地, 更多行省土地贵族进入中央精英, 此乃一双向流动过程。结果, 早期帝国的中央精英比共和晚期更富有、更具特色[2]。

参考文献

[1]杨共乐.罗马社会经济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95-205.

上一篇:漫不经心的反义词是什么下一篇: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