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低碳生活心情日记

2024-05-05

我与低碳生活心情日记(共12篇)

篇1:我与低碳生活心情日记

我与低碳生活心情日记

当今社会,健康生活已成大潮流,人们越来越注重“低脂”、“低盐”、“低糖”的生活产品,但是我们却忽略了更重要的,就是“低碳”!所谓“低碳”者,当然不是说BBQ用的木炭,而是“二氧化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已令地球正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气候危机。低碳生活(lowcarbonliving),正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可以做的有很多,简单来说,我们可以分为三大项:悭电、悭气、回收。据统计,海南依靠风力、太阳能发电照明,可少排放23万吨二氧化碳、7134吨二氧化硫、3567吨氮氧化物,减少灰尘、炉灰、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6.4万吨。

为使三亚市更绿色,更环保,我们每一位三亚人都要行动起来,开始我们的.“低碳”生活吧。现在我和同学们已经开始了“低碳”生活,每次外出我们随手关灯、拔插座、减少电脑使用等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夏日炎炎,家里闷热,开着空调又太浪费,于是,我们大家一起去海滩游泳,即锻炼了身体又节约了电能;外出购物,我们就坐公交车或骑着自行车去,并且把需要的东西提前计划好,一次性采购齐全。学习和工作时,我们时刻注重节约纸张,不必要的材料不打印,需要打印的材料也坚持每张纸双面打印,您知道吗?节约纸张相当于保护森林啊。平时在食堂吃饭,我们坚持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自备餐具既卫生又环保。还有,我们的换洗衣服保持攒够一桶再洗不是因为我们懒惰,而是这样的习惯是为了节约水和电。饮食上我们少吃肉多吃菜,是因为这样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益,同时,也可以间接保护动物。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她毫不保留地为人类提供各种赖以生存的资源,而我们却不知道珍惜,还随意地毁坏自然资源,比如森林乱砍乱伐,导致水土流失,树木被黄沙替代;比如尾气排放,导致空气恶化,破坏性风暴日益增多。我们面临的是日益恶化的环境,即将枯竭的石化能源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资源,我们承受着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压力……

其实善良、乐观的我们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我们只需举手之劳就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我们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又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我们一代一代永续发展。

同学们、朋友们,做到低碳环保只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从节水、节电、节油、节气这样的小事做起,一起去建立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只要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就一定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低碳环保,从而让我们共同的地球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篇2:我与低碳生活心情日记

一、课题提出背景

据统计在中国,年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2.7吨,但一个城市的白领即便只有40平方米的居住面积,开1.6L的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12次,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会在2611吨。全球变暖的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生态环境。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想象如果我们的生活方式不改变,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

二、活动开展的目的和意义

1、树立一个正确的低碳生活的意识,能够引导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中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有用人才的摇篮,是学生成长、走向社会的重要通道,树立一个低碳生活的意识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力;

2、践行低碳生活的生活方式,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从真正意义上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学生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在今后的社会舞台上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低碳实践活动能够给社会环境和经济增长方式有一个质的改变;

3、倡导低碳生活,对帮助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树立低碳思维方式,有重要指导作用。低碳发展符合全面、协调、可待续的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是人类面对气候危机展开的拯救地球、拯救人类自身的一种方式,是改变依赖“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机遇。对我们来说,从生活习惯、消费观念、学习方式等多领域开展低碳教育和实践,既是加强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认识,又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身体力行,低碳活动,就是在践行科学发展观。

三、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所要探讨的问题是,随着低碳的概念被社会各界理解并接受,当代学生是否对低碳生活的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学生是否有意识的是落实低碳生活的各项措施;学生低碳生活的落实情况进行的好坏;学校政府对低碳生活是否起到了作用;是否还有其它因素影响着低碳生活的落实与发展?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本研究课题会结合具体情况,全面考虑低碳生活的各种行为因素,研究学生落实低碳生活的情况,着重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当代学生对低碳生活是否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以及各种低碳生活方法的落实情况 1

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描绘出学生低碳生活的现实情况。

2、从家庭情况、学校教育、学生自我意识等方面,探讨不同因素对低碳生活落实情况的作用和影响。

3、对学生个人的低碳生活作出评价,分析低碳生活落实的阻碍因素,探讨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落实低碳生活人生观。

(二)研究目标

通过对学生低碳生活认知情况以及落实情况作一个全面详细的了解,分析在低碳生活的落实上面存在一些阻碍,以及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推动学生自觉的投入到低碳生活的建设中去。

四、研究对象

在八年级抽取20人为调查的总体,对他们进行一个比较系统的问卷调查。

四、资料收集的方法

本课题的资料主要来自于下两个方面:

1、现有的文献资料。包括国内外最新的关于学生低碳生活方面的文献、国家的统计资料等。收集方法主要通过计算机检索以及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

篇3:我与螳螂的共处生活

外形:魁梧碧绿的身材一对战袍似的翅膀圆圆的眼睛

性格:慢条斯理优雅忧伤

“别跑。哈,我终于逮住你了!”远处田野里传来弟弟兴奋的叫声。你一定不知道这是在干什么吧?哈哈,告诉你,我和弟弟正在捉螳螂呢!

说时迟,那时快,螳螂已被弟弟“收入囊中”了。魁梧碧绿的身材,背上披一对战袍似的翅膀,一对圆圆的眼睛长在一个倒三角的头上,手捏一把带锯齿的大刀,让我联想到了《三国演义》中的关公。我指挥弟弟把螳螂放进一个正方形玻璃缸中,决定要好好和“他”处处。我一定要好好款待这位螳螂先生,决不仗势欺人。我们人类也不都是刽子手,我对昆虫充满了热爱之情。

我跑到野外抓了一些泥土和绿草放进玻璃缸中,好让螳螂先生在这里有家的感觉,为了怕螳螂先生寂寞,我又为他觅了一名歌手——蛐蛐儿小弟。从此蛐蛐儿小弟和螳螂先生的共居生活就开始了。

早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的时候,螳螂先生起床了。他并没有急着去吃早饭,而是慢条斯理地先用他的“大刀”整理衣冠,然后才去享用那美味的食物。他优雅地吃着饭,那样子就好像一位风度翩翩的绅士。吃完了早饭,螳螂先生又开始发呆了。他的目光呆滞地望着窗外,我竟从他的眼神中发现了一丝忧伤。难道这里还不够豪华舒适吗?让我们再来看看蛐蛐儿小弟吧!他昂着头,头上的触须一抖一抖的,好像在倾吐着早晨的欢悦。有时又一动不动,不知他到底在想什么,是思念家人还是对这个环境不习惯呢?

时间一点儿一点儿地过去了,夜晚降临了,星星在天上调皮地眨着眼睛,月亮也出来凑热闹,而此时,蛐蛐儿小弟和着浓浓的月色唱起了忧伤的歌。旁边的螳螂先生枕着他的“大刀”入睡了,蛐蛐儿小弟还是昂着头,唱着他的歌……

不知什么原因,我的内心萌生出一种悸动,也许大自然才是他真正的家!我双手捧起他们放到了草丛中……

(指导教师:康瑞红)

萌宠物独白:

篇4:我与《安妮日记》

时光荏苒,当年曾向安妮·弗兰克一家伸出援手、在其藏身岁月中坚持接济他们的米耶普·吉斯(安妮父亲的秘书),如今也已是高龄96的白发老妇。今年的6月7日,美国的安妮·弗兰克中心在曼哈顿举办了一场特别的演出活动,以此纪念这位早逝的犹太少女的75岁诞辰。而吉斯亦接受了该中心执行董事伊丽莎白·费里克为《人物》杂志而做的专访,与之谈起了她的朋友安妮·弗兰克在那段非常岁月中的点点滴滴。

1941年,12岁的安妮应邀参加吉斯的婚礼,而当时纳粹的铁蹄已踏上了荷兰的土地。

“我结婚的那天安妮身穿公主裙,头戴相宜的帽子,看上去非常漂亮。她一头乌油油的秀发光泽亮丽,一看便知她为此颇费了一番心血。我们很快便沉浸在欢庆的气氛中并暂时忘却了烦扰着我们的忧虑与不安。说实在的,我们中没有人真的相信事情会变得像后面那么糟。”吉斯如是回忆道。

1942年,安妮16岁的姐姐玛各被强令前往纳粹的劳动集中营,弗兰克一家被迫匆忙搬进父亲奥托工作之地的密室。在那里,吉斯已经为他们打点好了一切。

“恐惧与不安在他们的住所内蔓延开来,然而人人都尽可能对此避而不谈。为了给他们准备些生活必需品,我和汉克(吉斯的丈夫)还曾尝试着以雨衣为掩护,将成堆成堆的衣服和鞋子运往密室。第二天清早,我骑车来到弗兰克家的公寓,看到小安妮还穿着一身睡衣,站在那儿,睁大着眼睛,惊奇地面对着她人生中的重大变化。那天正好下雨,于我们而言却是有利的时机。我和玛各两人以平稳的速度蹬着自行车以防怀疑。当我们终于到达‘办公室’ 时,玛各因她眼前的景象而变得目瞪口呆。我于是领着她爬上了阶梯。”

在那些后来探访密室的日子里,吉斯常常与安妮促膝谈心。在吉斯的眼里,安妮的身上富有年轻人的特征——迅速成长、走向成熟。

安妮的身形之变化可谓是突飞猛进,没过多久她的鞋子就已不合穿了。有一天,吉斯偶然发现了一双虽是二手的却保养得不错的红色高跟女式无带浅口轻便鞋。吉斯把它们送给了安妮,后者对此表现出了掩饰不住的极大的兴奋。安妮正在迅速地长成一名年轻的女子,然而她却被迫藏身于这小小的密室之中,满怀着与她年龄不相称的忧虑与烦恼。除却战争,她也渴望能够与人谈论服装与时尚——和大多数的女孩子一样,她深深地喜爱着这些富有诱惑力的东西。吉斯是这样评价安妮的:“我相信安妮从不放弃希望,尽管她一直在忧虑。她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并且始终渴求着自由。”

显然,由于告密者提供的情报,1944年8月4日,纳粹军人包围了他们藏身的楼房,并将他们全部搜捕。

每当回忆起这可怕的一幕,吉斯仍心有余悸:“那一天我进城去代他们一家购物,我答应安妮我会尽快回来并和她好好谈一谈。11点钟左右时一个男人闯了进来。他手里攥着一把左轮手枪,并指向了我和我的合作伙伴们。我们全都吓呆了,身子动弹不得。我听到过道里传来了一个德国士兵尖锐的声音,他不停地咆哮和咒骂着,不断有可怕的字眼从他嘴里蹦出。我被他冠上了‘背叛者’的罪名。我还没有弄清楚我的朋友们出了什么事,就听见他们的脚步声沿着走廊和木制楼梯逐渐逼近。我只能用‘垂头丧气’这四个字来形容他们当时的表情。”

尽管不知道德国兵们是否会返回,米耶普和她的丈夫及其伙伴们还是走进了那间惨遭洗劫的密室。

“在一片狼藉之中我一下子就注意到了安妮的那本扎着桔红色布条的日记本。我知道对她而言这本日记本有多么珍贵。我让一位伙伴帮我拾起安妮所有的文稿,但我们非常害怕纳粹军官会回来抓我们。后来我把日记本藏到了我书桌的抽屉里。我从未受好奇心的引诱而试图翻看它,因为我明白它是属于安妮个人的秘密。我相信安妮一定会回来,到时我将把它归还给她。”

不幸的是,吉斯从那以后就再也没能见过安妮;然而战后已是一名母亲的她却于欧洲胜利日后的一个月在她的办公室里见到了奥托·弗兰克——安妮的父亲。

篇5:低碳环保生活日记

你知道什么叫低碳环保生活吗?低碳环保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记得以前爸爸总喜欢开着小汽车带我出去玩,而我有个不好的毛病就是晕车。每回坐在车里我总是晕晕乎乎的,头昏恶心,搞得我都没心情玩了。后来我在电视上看到了现在流行“低碳生活,绿色行动”我灵机一动,教育爸爸说:“爸爸你知道你每次开着汽车给地球带来了多少伤害吗?现在都要求低碳生活,你要少开车,能走路时尽量走路,这样不光能减少尾气排放,还可以锻炼身体呢!”爸爸笑着说:“你这个小机灵鬼,还不是你自己晕车才让我少开车带你出去玩。”“才不是呢!难道你不知道汽车的尾气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吗?而且汽车的燃料已经消耗了全球约1/3饿能源。所以减少汽车的使用对提高城市空气的质量,保障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大意义。”爸爸听了以后,直夸我棒。从那以后爸爸每次带我出气玩都尽量少用汽车了。在不经意间我居然成为了一位宣传低碳生活的环保小卫士呢。

在这里我呼吁,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应该保护好它,不要污染它。要做到低碳生活,其实很简单,从现在开始,从我们每个人开始。

篇6:低碳生活伴我行小学生日记

同学们:

绿领巾队员们,让我们凝聚每一份力量,减少碳排放,我们同样也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赶快行动,让我们一起为成为环保史上的减碳达人!

一、做低碳生活的实践者。少用纸巾,随手关灯,不坐电梯,少用一次性塑料袋、水杯,过年避免过度的大鱼大肉,少买衣服,少放鞭炮......我们能做到的有很多!

二、做节能减碳的宣传者。利用空余时间,把学习到的节能减排的好点子、好方法带回家中。再将好经验推广给两户或更多的邻居,做到地碳生活“1+2”甚至“1+更多”!以点带面,争做节能减碳的宣传者。

同学们,让我们崇尚勤劳朴素的美德,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地碳生活”的进程中明确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人人参与节能社会的建设吧

离开首都十来里的地方,有一座旧的地主庄园。它的墙很厚,有塔和山墙。

不过只是夏天,这里才有一个很富有并有地位的人家到这儿居住。这是这家人拥有的所有庄园中最漂亮的一座;从外面看,它就像是新盖起来的,里面的设备很舒适方便。门上的石头上刻着家族的族徽,族徽和窗子的四周用美丽的玫瑰盘缠着。庄园前是一大片草坪,像地毯那样平坦,这儿有红山楂,有白山楂,有珍稀的花种,就连花房外面也是如此。这家人雇了一位勤劳聪颖的园丁。看管花园、果园和菜园,真是令人赏心悦目。紧挨着园子的老园子还有一部分保持着原样,老园子里有黄杨树篱笆,黄杨丛被修剪成冠状或金字塔形状。在黄杨丛后面,生长着两棵高大的树。树几乎总是光秃秃的,使人容易想到可能是一阵狂风或者是龙卷风肆虐过它们,卷起大堆垃圾甩到它们的身上。不过,这一堆堆垃圾都是鸟窝。

记不起多少年以前,这里便有一群喧闹的白嘴鸦和乌鸦筑巢。这地方简直成了一座鸟城,鸟成了主人,是房产的.所有者,是庄园最古老的家族。下面住的人不关它们的事,不过它们能容忍这些在地上行走的生灵,尽管这些家伙不时朝它们放枪,把鸟儿的背震麻,吓得它们都飞了起来,惊慌地“呱!呱!”乱叫。

园丁经常向主人建议,把这两棵老树伐倒。它们看上去不雅观。砍倒它们,大家便顺理成章地摆脱了这些鸟儿的喧闹,它们会另觅地方的。可是主人既不愿意伐树,也不愿摆脱这些鸟儿。那是庄园少不了的东西,是古时遗留下来的,是绝对不能去掉的。

“这两棵树是鸟儿继承下来的产业,让它们留着吧,我的好拉森!”

园丁的名字叫拉森,不过这个名字在这个故事里并不怎么重要。

“听着,小拉森,您的活动场所还不够吗?整个花园,温室、果园、菜地?”

他有了这些,他以很大的热情和勤劳照料、管理、培育着这些园地,主人承认这点。但是他们却并不对他隐讳,他们在别的人家吃到的水果、看到的花儿比自己园子里的更好。这使园丁很伤心,因为他希望他的最好,他做的事是最出色的。他心地善良,忠于职守。

一天主人把他叫去,用温和却是主人的口气对他说,那天他们在朋友家吃到一种苹果和一种梨,汁很多,味道好极了,他们和所有的客人都赞不绝口。那些水果显然不是本国产的,但是如果我们的气候允许的话,应该引进,在这里落户。他们知道这些水果是从城里最大的水果商那里买来的。园丁应骑马进城去打听清楚,这些苹果和梨是哪里来的,再去订购点幼苗或者能嫁接的枝子来。

园丁很熟悉那个水果商,他代表主人把庄园里多余的水果卖给的人正是他。

篇7:我与低碳作文300字

在暑假作业里有一篇作文是:我与低碳。开始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回家问妈妈,妈妈说:低碳就是不浪费的意思。从今天开始我要学会节约每个资源,低碳生活从小做起。

1。在夏天热的时候尽量不开空调,风扇,傍晚我们可以到路边或公园里去乘凉,一阵风吹过,也是一件很美的事。

2。吃饭时我们可以借助路灯或月光早吃完饭,那样就可以不用开灯,这样也可以节约用电。

3。看电脑或看电视不要时间太长,要节约每一份资源。

4。在洗碗或洗完手时 要赶快关紧水龙头,不要浪费每滴水,告诉身边的人都来节约用水。

5。不要多开车、骑摩托车,尽量骑自行车、走路,这样既不污染环境,又可以锻炼身体,

篇8:我与清人日记研究

清人日记的两个鲜明特点

清人日记存世者,数量非常多,内容也要比过去任何一个朝代都更加丰富多彩,形成了两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清代满汉矛盾特别突出,记载满汉之间的矛盾与争斗,成了清人日记的一个主要内容。不少日记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尤其是清军入关伊始,满人政权刚刚建立的时候。

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可称为这方面日记的代表作。它记载从顺治二年夏四月十四日,督镇史可法“从白洋河失守,踉跄奔扬州,坚闭城以御敌”(王秀楚:《扬州十日记》(清抄本),四库禁毁书丛刊编委会:《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影印,史部72,第190~197页。)写起,逐日记载了清军攻克扬州前后的所见所闻,细节逼真,读后令人毛骨悚然。

十日之间,作者身处危城之中,全家八口,仅存三人,全城一片血腥,“行过一沟一池,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数不清的扬州百姓身首异处,读后使人不寒而栗,痛恨之情,油然而生。

然而,坊间却流传有《(扬州十日记)证讹》等文,怀疑此日记系伪造的。以余观之,此日记当系真作,其原因如下:

首先,开始时作者并未显示对清军之不良印象与恐惧,相反,对史可法所部入城后骚扰敲诈,不胜其烦。其文称:

予宅寓二卒,左右舍亦然,践踏无所不至,供给日费钱千馀。不继,不得已共谋为主者觞,予更谬为恭敬,酬好渐洽;主者喜,诫卒稍远去。主者喜音律,善琵琶,思得名妓以娱军暇;是夕,邀予饮,满拟纵欢,忽督镇以寸纸至,主者览之色变,遽登城,予众亦散去。(同上)

在大敌当前,清兵已临城下的万分危急时刻,史可法所率明军还要纵欢取乐,吹拉弹唱,而且要名妓作陪。该日记揭示了明末军纪之极端腐败,正是明朝亡国的首要原因,说明了作者不存偏见、无所袒护的客观立场。

其次,作者在日记中并非只是描述清军暴行,对于明末扬州地方之不良习气,以及民族败类之丑恶行为,多有揭示。如果非身历其境者,很难描绘出这样一幅图画来。如四月二十五日日记写一扬州女子,讨好清军时谓:

三衣匠一中年妇人制衣。妇扬人,浓抹丽妆,鲜衣华饰,指挥言笑,欣然有得色;每遇好物,即向卒乞取,曲尽媚态,不以为耻。予恨不能夺卒之刀,断此淫孽。(同上)

再次,日记在一定程度上还暴露了作者本人的丑陋人格。如写清军大举进入扬州之前,城内便有人组织欢迎。作者称:

忽叩门声急,则邻人相约共迎王师,设案焚香,示不敢抗,予虽知事不济,然不能拂众议,姑应曰唯唯。於是改易服色,引领而待,良久不至。予复至后窗窥城上,则队伍稍趺,或行或止;俄见有拥妇女杂行,阚其服色皆扬俗,予始大骇。(同上)

可见,在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作者活动的出发点,只是为了苟活,别无他求,其麻木不仁,不辨是非有若是者。像这样没有丝毫民族自尊,国家尊严感的人,是不可能伪造日记的。因此,认为《扬州十日记》是伪书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到了清代后期,满汉之间日渐融合。但是,在清代官员的日记中,仍然有一些关于满汉矛盾的言论。如赵烈文在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的日记中,记载了一段与两江总督曾国藩的谈话,颇含深意。其文曰:

初鼓后,涤师来畅谈,言得京中来人所说云:“都门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妇女亦裸身无祷,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余日:“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师蹙额良久,曰:“然则当南迁乎?”余云:“恐遂陆沉,未必能效晋宋也。”师曰:“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余曰:“君德正矣,而国势之隆,食报不为不厚。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赵烈文:《能静居日记》,《续修四库全书》562,史部传记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98页。)

赵烈文的这番话大胆指责清朝初年“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因而激起了汉族的反抗。这些言论与《扬州十日记》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赵烈文甚至还预言,清王朝不出五十年将会寿终正寝。赵氏能把这样“无父无君”的文字记述下来,真可谓有胆有识,也反映出他同曾国藩之间互相信任、无话不谈的亲密关系。人们常说,日记就像一面镜子,它可以折射出作者的心灵,可以反映出作者的内心深处隐藏最深的机密。《能静居日记》堪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其二,在清代二百六十多年漫长岁月里,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屡次兴起文字狱,以至于使许多文人动起笔来心有余悸。不少文人写日记,再三斟酌,翼翼小心,使清人日记内容受到很大扭曲。

日记主要是写给自己看的,用不着藏着掖着,遮遮掩掩,但也有例外的时候。每当政治不清明,专制制度横行之时,喜欢写日记的文人就要厄运临头了。

最典型的就是戴名世案子了。戴名世,字田有,安徽桐城人。他满腹经纶,喜欢舞文弄墨。此君也有写日记的嗜好。我读过他所写的《乙亥北行日记》,记述康熙三十四年六月初九日由南京出发,七月初二日到达北京的旅途经历。文字简练,清新细腻,把沿途的名山大川及所见所闻,一一叙来,如数家珍,堪称清人日记的珍品。戴氏记述是年四月初九日渡长江后,“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间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鸣犬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家之中,有万物所得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邓进深选注:《历代名人日记选》,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317页)

在戴名世笔下,把长江北岸农村的自然景象写得轻松自如,活龙活现。戴氏日记清朴自然,纪事真实,毫无矫饰。不想数年之后,这位文采飞扬的翰林院的编修,却因有御史弹劾其《南山集》中用了明永历年号,被康熙皇帝以大逆之罪,

诛灭九族。

后来,又有所谓查嗣庭案。查嗣庭,乃浙江海宁县人,康熙四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查氏兄弟四人皆中进士,可谓人才辈出,名闻乡里。后授礼部左侍郎,加经筵讲官,雍正四年任江西正考官,以试题为“维民所止”被人告发,谓其意在割取“雍正”二字之首,于是大祸临头。雍正帝为罗织其罪名,居然派人去抄家,专门搜查其日记,要从查氏日记中寻找罪证。这位封建君王还自鸣得意地称:“所出题目,显露其心怀怨望,讥刺时事之意。料其居心浇薄乖张,平日必有纪载。派人搜查其寓所及行李中,得日记二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起居注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雍正四年九月二十六日。)

其实,查嗣庭在日记中所记,均为鸡毛蒜皮的日常琐事。如,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记有皇帝逝世;数日后又写自己“患腹泻,狼狈不堪”;还写有“雨中飞蝗蔽天”等自然灾害,均被指责为“内容悖乱荒唐,怨诽捏造之语甚多”。雍正帝又牵强穿凿,深文周纳,称“其日记所载,狂妄悖逆之语,与汪景祺相为表里。而其诽议圣祖仁皇帝用人行政、大逆不道之言,不可胜举。”(同上)最后,查嗣庭被处以凌迟。因死于狱中,将其戮尸枭示,其子十六岁以上者处斩,其余有牵连者均流放三千里。

呜呼,哀哉!无论是戴名世,还是查嗣庭,这样充满才气,又有写日记习惯的文人,其下场实在可悲。他们的案件在清前期影响深远,很长时间内,文人们如惊弓之鸟,谨小慎微,噤若寒蝉,更不消说在政治上有所指陈了。中国历代封建文人,大概都没有享受过畅所欲言的福气。史家所谓的“康乾盛世”,大概也是清代文人思想上最不自在的年代,也是写日记最受限制的黑暗年代。以至于出现了像颜李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李塨这样著名文人,死前每月的日记的后面,总是写着“小心翼翼,惧以终始”。其实,封建帝王们剥夺了他们写日记的自由,窒息了文化人的思想,也就等于扼杀了整个民族的生机。中国后来的落后挨打,风雨飘摇,这未尝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从日记中可以读出民主思想与封建意识的碰撞

到了近代,随着西风东渐和欧风美雨的吹打,给清人日记增添了前所未有的内容。传统的中国文人,思想开始发生变化。他们开始怀疑,我们的制度是不是比西方优越?开新与守旧的斗争、民主思想与封建意识的碰撞,每每在日记中也能得到反映。即以郭嵩焘而论,读了他厚厚的日记,便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位晚清著名的“通达外情,明识政体”外交家的思想发展脉络。

郭氏最早接触西洋事物,是在咸丰六年奉曾国藩之命,前往浙江筹饷时取道上海,他在日记中颇为翔实地记述了在上海滩见到的西洋人和事。开始时他相当愚昧,谓:“近见西洋书,言日不动而地动,颇以为疑虑。”后来,他接触了来自大洋彼岸的学人,思想与认识逐步发生了变化。他于是年二月记载:

初九日,往看(西洋)火轮船……此范姓,近时人,造船为周行地毬之计,至极北地,船为冰所裂,遂不得还。……次至墨海书馆。有麦都事者,西洋传教人也,自号墨海老人。所居前为礼拜祠,后厅置书甚多。东西窗下各设一毬,右为天毡,左为地毬。麦君著书甚勤,其间相与校定者,一为海盐李任(壬)叔,一为苏州王兰卿。李君淹博,习勾股之学。王君语言豪迈,亦方雅士也。(《郭嵩焘日记》第1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1~33页)

郭嵩焘不但见到西洋人的大轮船,而且还遇见在那里为洋人当翻译的李善兰及王韬。通过交谈与观察,他得出了“西人举动,务为巧妙”,这比其早期的认识,已稍稍进了一步。

郭嵩焘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而善于思考的人往往都喜欢写日记。从郭氏日记可以看出,他通过接触外洋事物,逐步认识到盲目排外,无济于事;相反,应该通过向西方学习的途径,来摆脱困境。这种新思想为他招来许多非议,他在光绪二年二月初一日的日记中,向帝师翁同稣倾诉了自己无可奈何的心境。郭氏云:

方今十八省与洋人交涉略少者,独湖南与山西耳。能知洋情,而后知所以控制之法;不知洋情,所向皆荆棘也。吾每见士大夫,即倾情告之,而遂以是大招物议。为语及洋情,不乐,诟毁之。然则士大夫所求知者,诟毁洋人之词,非求知洋情者也。京师士大夫不下万人,皆知诟毁洋人,安事吾一人而附益之?但以诟毁洋人为快,一切不复求知,此洋祸所以日深,士大夫之心思智虑所以日趋浮嚣,而终归无用也。(第11页)

郭嵩焘对京师那些“但以诟毁洋人为快,一切不复求知”愚昧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抨击。他是出于对国家民族命运关切,才主张理解西方文化,并进而学习他们的长处的。

郭嵩焘的日记写得都比较长,看得出来,他是通过“观察一思考一写日记”,到“再观察一再思考一再写日记”这样程序,深入观察生活,仔细思考问题的。他坚持写了三十多年日记,从中领悟了许多治国良策。郭嵩焘大约是中国最早认识到中国的封建专制不如西方的民主制度优越的知识分子。他于光绪三年十二月十八日日记中写道:

西洋君德,视中国三代令主,无有能庶几者;及伊、周之相业,亦未有闻焉。而国政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其择官治事,亦有阶级资格,而所用必皆贤能,一与其臣民共之,朝廷之爱憎无所施。臣民一有不惬,即不得安其位。自始设立议政院,即分同、异二党,使各竭其志意,推究辨驳,以定是非,而秉政者亦于其间迭起而争胜。于是两党相持之局,一成而不可易,问难酬答,直输其情,无有隐避,积之久而亦习为风俗。(《郭嵩焘日记》第3册,第393页。)

郭嵩焘的这些日记,揭示了近代善于思辨的知识分子思想发展的脉络,由开始时对地球转动之说,表示“疑虑”,发展到后来,对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欣慕与向往,实在是高瞻远瞩,不同凡响。非常可惜的是,郭嵩焘的这些远见卓识,没有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传播开来,以至于封建专制主义的阴魂迟迟未能散去。

从日记中可以读出中西文化的交汇融合

日记是时代的风向标。到了晚清,中外交涉频繁,清人日记还包含了许多中西文化交汇融合的内容。尤其在同光宣三朝,许多中国的外交官及文人学士,都写出了新意迭出的日记。

这些日记内容有一个显明的特色,即具体介绍西方国家的社会风情与文化习俗,以及日记作者的领悟及感受。如近代著名科学家徐建寅,在担任驻德国使馆参赞时,曾在德、英、法诸国详细考察,写有日记《游欧杂录》。其中光绪七年八月十八日之日记云:

曾侯由俄国赴法,道出柏林,往火车站相迓。同游圆画馆、生灵囿,复游腊像院。院中新到腊像一位,面目衣履,与生人无异,能据案疾书,足有轮,可任意推置何处。揭其襟,则见胸膈间机轮甚繁,

表里洞然。开其机捩,则蜡人一手按纸,一手握管横书。试书数字于掌心,握拳叩之,则口不能言,而能以笔答,往往出人意表。曾侯在掌心写中国字,问余到外国几年?则蜡人书一月数。余亦写数华字掌心,问余几时能返中国?则答以冬间。其时,余未有归志,其后卒如其言,不知蜡人何以能先知也?此事若非目击,出于他人之口,鲜有不河汉其言。在外洋数年,所见奇异,终以此事为第一。其神妙莫测,真觉言思拟议之俱穷矣。(徐建寅:《欧游杂录》,《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南清河王氏版,第11帙。)

徐建寅在日记中记述的在德国腊像院所见的神妙莫测的腊像,与现代的机器人的功能颇有些类似,但是,肯定并非同类。然而,这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徐建寅的眼界大为开阔,对其在国内科学研究领域里钻研与制造,产生了很大的启迪和诱导作用。

与徐氏日记堪称姊妹篇的,还有薛福成的《出使日记》。薛福成,字叔耘,号庸庵,江苏无锡人,曾奉使英、法、德、比诸国,可谓思维敏捷、留心时务之人。薛氏的《出使日记》以记述他在欧洲的所见所闻为主要内容,文笔简洁明快,生动传神。他于光绪十六年二月二十三日写道:

与世益三同登法国新造之铁塔,高三百迈,当合中国之一百丈。乘机器而上,凡四换机器而至顶。每高一层,则下见川原庐舍人物车马愈小一倍,俯视巴黎,全城在目,飘飘乎有凌虚御风,遗世独立之意。(薛福成:《出使日记》,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版,卷1,第55页。) 据有关文献记载,巴黎埃菲尔铁塔始建于1887年,两年后竣工。次年初,薛福成便到此一游,他应该是最早登上埃菲尔铁塔的中国人之一。

次日,薛福成又在日记中十分传神地写道:

……又赴油画院,观普法交战画图。其法为一大圜室,以巨幅悬之四壁,由屋顶放进光明。人入其中,极目四望,则见城堡、冈峦、溪涧、树林,森然布列。两军人马杂,放枪者、点炮者、搴大旗者、挽炮车者,络绎相属。各处有巨弹坠地,则火光进列,烟焰迷漫。其被轰击者,则断壁危楼,或黔其庐,或赭其垣。而军士之折臂断足,血流殷地,偃仰僵仆者,令人目不忍睹。仰视天,则明月斜挂,云霞掩映;俯视地,则绿草如茵,川原无际。情景靡不逼真,几自疑身处即战场,而忘其在一室中者。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画也,皆幻也。夫以西洋油画之奇妙,则幻者可视为真;然普法之战,逾二十年,已为陈迹,则真者亦无殊于幻矣。(同上,55~56页)

薛福成采用白描的笔法,从进人巴黎的油画院那一刻写起,把普法战争的场面描绘得具体生动,活灵活现,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篇章,令人百读不厌。清人日记的魅力,在薛福成的笔下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长期阅读清人日记的实践中,我体会到大凡是爱动心思,喜欢用脑的人,都喜欢在写日记上下功夫,通过撰写日记来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正因为薛福成的日记写得精彩深刻,因此,他给朝廷的奏章同样光彩照人。我在清档中看到了他光绪十九年九月呈递的奏章,深感不同凡响。其文日:

臣观西洋大国,图治之原,颇有条理。英俄皆创国数百年,或近千年,炎炎之势,不始今日。今其制胜之术,屡变益精,舟车则变而火轮矣,音信则变而电传矣,枪炮则变而后膛矣……顾国必自强而后和可持。事变如此之棘,时局如此之艰,皆肇端于此数十年内……欧洲强国,四面环逼,此巢燧羲轩之所不及料,尧舜周孔之所不及防者也。今欲以柔道应之,则启侮而意有难餍;以刚道应之,则召衅而力有难支;以旧法应之,则违时而势有所穷;以新法应之,则异地而俗有所隔。交涉之事,日繁一日,应付之机,日难一日,诚不知何所底止矣。

惟是变通方能持久,因时所以制宜,伊古盛时,或多难以保邦,或殷忧而启圣。臣愚以为,皇上值亘古未有之奇局,亦宜恢亘古未有之宏谟。夫英国地多而势散,俄国土旷而人稀,法国政烦而民困。彼有所长,亦有所短;我有所短,亦有所长。诚能弃所短而集所长,自可用所长而乘所短,未得其术,则难者益难,苟握其窍,则难者亦易。(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奏为强邻环伺,谨陈愚计略备采择折》,录副奏折类,新政变法。)

薛福成希望皇帝能“恢亘古未有之宏谟”,在政治上破格拔擢“通达时势之英才”;军事方面整顿武备,练习水陆将才;经济方面则应开矿、筑路、振兴商务;此外还应培养外交人才。奏章中所提出的建议与其日记内容大多是相辅相成的。薛福成奏章递上之后,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光绪皇帝只是于九月二十七日用殊笔批了“该衙门知道,钦此。”(同上)于是,如此重要的奏章便被束之高阁,不了了之。当时,我们的邻国日本正磨刀霍霍,处心积虑地积极备战;而薛福成的重要建议,却被那些为慈禧庆贺六旬大寿而忙碌的大臣们彻底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标点、整理、出版、研究清人日记的前景非常广阔

清人日记之内容,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这是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比拟的。而且,清人所遗留下来的日记,除了少部分已经出版外,绝大多数还是抄本或稿本,有的由私人收藏,有的在图书馆、资料室的善本库里,待字闺中,等候发掘。

清人日记存世的未刊稿本虽然甚多,但要研究整理,殊非易事。即以新近出版的恽毓鼎的《澄斋日记》为例,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学界很少有人知道恽氏有日记存世。记得1978年冬季,我刚进入清史所研究生班,一天戴逸老师把我找去,称欲派我和王道成老师一起,陪中央文史馆的一位老先生整理晚清史料。这位老先生叫恽宝惠,宣统朝当过副都统,其父乃翰林院侍读学士起居注官恽毓鼎。闻讯之后,我颇感兴奋,大概因为我当时正在第一历史档案馆读光绪朝起居注的缘故。可是,等了好久,始终未能见到这位恽宝惠老先生。再后来,便听说他已病故。他人虽未来,却捎话说,其父有一部日记存北京大学图书馆。

得到此信息后,我想方设法地通过各种途径,想读到恽毓鼎的日记。帮忙最大的是我的学术“忘年交”、已故的陈庆华老师。他带领我到善本室,因为其弟子在那里负责。可是,左找右找,在书名目录中就是找不到《恽毓鼎日记》。后来,陈先生又不辞辛劳,带我找到在北大图书馆有“活字典”之称的副馆长梁思庄先生。我很幸运有此机缘,见到满头银发的梁老先生。她头脑清晰,记忆力超人,不愧为任公先生之爱女。她说,北大确有此书,系历史系邵循正、杨济安经手,在三年困难时期花300元购置的。陈先生便又带我找到历史系资料室的杨济安先生。杨先生对此书购置情形,记忆犹新,并称书名应为《澄斋日记》,凡五函。

篇9:我与低碳同行小学五年级作文

妈妈是个会过日子的家庭主妇,勤俭持家,家里家外,我都以她为傲。

衣柜的底层,妈妈会用旧报纸铺上一层,说是为了防虫去霉,从来不用防蛀香片,我也不喜欢闻那怪怪的味道,衣服晒后带着阳光的余温,收进柜子,没有杂味,多好。

我们每位家庭成员都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秉承了妈妈的节约之风。电视机从来都是关总电源,不让它处于待机状态,包括严寒的`冬天,都是从暖和的被窝中爬出来关电源的。

出门购物,我们会自带购物袋,是那种可折叠的布袋子,脏了洗洗,晒干了又可以再用。

别看我家节俭,日子可也过得有声有色。家中一年四季绿意盎然,富贵竹,常春藤,各有千秋,点缀的小家温馨惬意。那竹呀藤呀,可是用洗澡水交肥的。家中空气清新,比用空气清新剂强多了,伤风感冒见我都躲着走。

全家的节俭,其实在我看来,就是一种“低碳”习惯。原来“低碳”生活并不是苦行僧式的,同样也很舒适。

篇10:我与书为伴的旅程心情日记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清晨的朗朗书声在校园一角才落,孙老师就说:“好。下面请大家看古诗旁边的这幅画。你们将耳朵凑近了去听,听有没有水流的声音?”

古诗侧边一角,是一副黑白简笔的山水画。峰谷绵延的山旁,几颗树木错落有致的生长着。简洁的白描丝毫没有影响山的温情与草木的绿意和葱茏。一股清凉的感觉从繁茂的树叶间撒泻而下,瞬间,我似乎听到了一阵潺潺欢快的水声。仔细看去,花鸟草木生机勃勃,清晨林间的和谐宁静仿佛散发出一股清甜温爽的芳香逼人心扉。没有水的影子,耳畔却细流涓涓。

孙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课上严肃,课下温柔。直到三年级换了语文老师,我再也没有见过她。而这堂《画》的课却在我心目中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印象。我爱古诗,我爱阅读。小小的我一个字一个字的去读哥哥刚放下的书包里的语文课本,整日里迫不及待的将他那本诗词摘抄拿来读。那些数得过来的汉字,在我口中被一字一顿的念出来,随着食指尖一点一点的挪动,渐渐显现出一些形象来。如马良的神笔一挥,姑苏城外寒山寺内便钟影绰绰;蓑翁独钓,举目银装;伴随猿鸟的嘶鸣,长长的思念在船头迅速缩短,故乡越来越近;孤帆远影反倒是将长长的离情拉的更长更瘦……文字的笔画在瞬间抽象,从中分离出或婉约,或广阔的场景。它令你激动,令你内心豁亮,头脑通达,神清气爽。

记得在高中时,有一次县城搞了一场规模很大的猜谜活动。给出许多谜面,谜底是在给定的许许多多的规律难寻的成组词汇里寻找。我无意中在关于“楼台水榭”的诗意谜面上,联想到“近水楼台”与“向阳花木”的景象。在给定的.千百个成对词汇的谜底里,我看到了一个词——“逢春”!与它对应的组合是孔雀。众里寻他,蓦然回首,谜底就是孔雀。在那一刻,知识带给你的是亲切,是无比的感动,更是自信。这句诗为我带来了那时小小的人生里的第一笔财富——40圆钱,以及对知识魅力的稚嫩却执着的感受。从此,读更多的书的渴望在心底执着生长,思考的习惯在对知识进行好奇探索的途中,引领我一步步走向真理,走向丰富。

大学里,在外语专业的学习中,我被西方文学中的异域文化和动人的理性深深的吸引住了,对西方文学与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简·爱到蝴蝶梦再到双城记,我看到了英国乡间恬淡,穿束身礼服的活泼的姑娘,以及绅士淑女言谈举止间流露出的开放又克制的民族特质,甚至独立与仁爱的温暖人性;从拉伯雷到莫里哀到雨果再到司汤达等,法兰西民族自由奔放的浪漫激情扑面而来,徜徉其中,巨人风采、民族理性、人道思考与现实关怀等无一不耀眼璀璨……回首母语文化,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政治情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豁达胸襟等在传统文化的长河中无不闪烁中华民族的智慧光芒。这种温润婉约、张弛有致的气质是不同于西方理性又开放的文明的。

中西合璧,多种文化的交融为我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我开始不断拓展阅读范围,语言、文学、诗学、美学、哲学、政治等。将各种知识放在大熔炉里去洗炼和陶铸,你会惊奇的发现,随着视野空间的扩大,你迎来的是思维敏锐度的惊人变化。有容乃大绝不虚空。某天,当我一如既往的坐在图书馆阅览室时,一颗颗的文字不再是静止的。字里行间,你在波澜不惊中领略到一段历史的状况,一方风俗的奇异。错落的诗句里,字如珠玑,跳跃着的思想,如潮如浪,以各种独特的方式冲击着你的神经,敏感着你的一切生活经验。还有,我不曾了解的,哲学与理论还可以那样富有诗才激情,那样平易近人。在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吧”发人深省的言辞间,掩卷静思,无为为有为。毕业在即,我临时决定将考研的方向从英语语言文学转向外国文学。毅然撤下书桌上先前的复习资料,用写满字的一条短信告诉曾为我买专业书籍的老师我决定换专业了。很快,我收到他的回复,其中有说:“你的选择应会是更好的重生。”将先前的思绪化零,让自己轻装上阵。以简单的自我再次投入文学史的长河中拾珠捡贝,在国别文学的个案中感受具体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时,我像是一条久离大海的小鱼,重回水域,畅快自如。我似乎看到了重生的光辉。

如今,我是一名真正的外国文学教师了。走上讲台,课堂成了我的另一方水域。在这片大海里,我努力放松,力求让我的求知的小鱼儿们更客观的感受中西文化的差异,感知知识与理性的力量。在领略文学的旖旎风光时,让文学换化为高度的人文气质并在传承其社会功能中转化为自我与社会的生产力,成就自我,推进文明,有所承担。

篇11:我与文明同行日记

我们伟大的祖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文明礼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传统美德。那么,文明礼貌是什么呢?我认为文明礼貌是路上相遇时的一个微笑,是见到老师时的一声问好,是将垃圾投入垃圾箱时的一个动作,是过走廊时轻轻的脚步……,文明礼貌是一切文明语言行为,它不仅是一种物质,一种修养,还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那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我正坐在回学校的公交车上,车子一停,上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正抱着一个小男孩,好象是老奶奶的孙子。一看到这种情景,我立即站了起来,对老奶奶说:“你坐吧,奶奶!”老奶奶面带微笑的说“谢谢”。这声谢谢像春天一样温暖,迎面扑来,让我感到无比温暖。我深知,要做一个时时处处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还远无数不止这件事。家中来客人了,我会热情地给他们倒茶接水;上学时,我会和妈妈说声“再见”;在马路上,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让文明与安全同行;走进学校遇到老师和同学,我会热情地问好;……这样,文明就像空气一样时刻围绕在我身边。我的好习惯换来了长辈们的赞赏和同学们的信任友情,也使我更加的自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育人之本,养成为先。同学们像我一样行动起来吧!让我们把“请”“您好”“对不起”“没关系”这些礼貌用语记在心上,挂在嘴边,落实到行动上。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文明的主人。让文明礼仪之花开满我们幼小的心灵。让“文明礼仪与我们同行”。

篇12:心情散文:我与寂寞有染

寂寞如烟,发出了缕缕淡淡的略带干草味的烟。寂寞如丝,细细的,若隐若现。寂寞,如薄薄的轻纱,飞拂过面颊,感觉如此清晰而又漂漂渺渺。寂寞是一生离不开的梦境,那么近而又如此远。寂寞是陪伴左右的忠实朋友,挥不开而又躲不掉。今生,我与寂寞有染。寂寞并不代表孤独。孤独是心灵的凄苦,内心的彷徨无助,而寂寞是一种宁静与安祥的心态。在纷繁的人群中,我会感到寂寞。在嘻哈的说笑里,寂寞也会悄然而至。寂寞,是我戒不掉的烟,难忘而成瘾。

温暖的午后,我会泡上一杯清茶,手执书本,享受这份寂寞。看茶叶在杯中逐渐舒展,闻茶叶的淡淡清香,细品龙井的清爽与甘甜。如此寂寞的午后,清闲而又满足,没有俗事的干扰,任凭思绪随文字游走。悲喜之间,笑泪这间,随心所欲。虽然寂寞,但心并不孤单。

晚饭过后,信步行走着,不必如白天那样行色匆匆。听着鞋根在花砖上发出的沉稳而又安定的“笃笃”声,仿佛,万物都安静下来了。走到香樟树浓密的树荫中,静看周围繁华灯光,走进了“醉眼看繁华”的境界。走在路灯下,身影时刻不断地变化着。一会儿无限的.拉长、拉长。一会儿变得那么矮小。正如人的心境一样,时悲时喜,时忧时狂。

诗意的繁华,载不完尘世的沧桑!当看到太多的无奈时,我的心开始下雨。浮华的背后暗藏着暗淡的忧伤,寂寞在隐约之中,无奈之际,回到身边。再见亦是冷冷清清,本无所谓热闹,自是更喜欢这一份泠清。今晚,我民寂寞有染。

精彩的人,精彩着众人的精彩。无奈的人,无奈着个人的无奈。寂寞的人,享受着万般寂寞。沉醉的人,沉醉着各自的空间。过往的云烟、匆忙的过客、真切的情怀,在思索中疲惫。心中一直在探寻人生的完美,有寂寞相随,也许缺少那份喧哗,但能找到一种淡淡的平静。这大概就是我喜欢的一种意境吧!

喜欢听那些慢节奏的歌曲,在缓缓游走的旋律中,寻找我需要的宁静。可能老了,不再有太多的冲动与热情。想忘于江湖,当然的陶渊明在南山下,是否如我现在的心境呢!在虚浮的现在,寂寞也许是最好的清醒剂。在寂寞中思索,判断人生的出路。在寂寞中无奈,无奈过后会飞得更高。

上一篇:2023两会思想汇报下一篇:重阳节祝福语:九九重阳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