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

2024-05-06

医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精选8篇)

篇1:医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

1医院信息化建设意义

1.1医院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与病人的服务质量

医院信息化建设将建成集合就医、诊断、处方等多个流程环节,医生可以更加快速方便地调阅病人的就诊记录,病人可以较快实现划费、取药等,节约了就诊时间,提高了服务质量。

1.2加强经费管理,提高了经济效益

医院信息系统集成了物资管理与财务管理系统,对医院库存药品、经费信息等可以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就医环节、医院内部管理中因人为原因产生的减少了各类漏费、错费等误差。同时药品和物资材料管理子系统结合管理中的盘存等工作,对可以对药品消耗、安全库存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控,提高了库存管理的准确性,降低了资源浪费。

1.3有助于提高医疗人员的整体素质,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

在医院各个部门、各个业务流程、各个运作环境深入广泛应用信息系统,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信息化办公水平,也促使医院工作人员接触新科技、学习运用计算机的积极主动性,进而可以使全体人员素质得到普遍提高,提高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为建设现代化医院打下基础。

2医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建设不是简单地通过计算机、网络等手段代替传统的手工办公,而是从信息化处理的角度对整个医院运作流程进行优化。虽然我国多数医院已经实现了无纸化办公,但信息化应用的效果并不好,信息化的深度、广度依然不够。主要存在的问题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2.1医院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不够

由于医院信息化建设需要巨大的投资,而且建设过程较为漫长,短期内往往无法收到明显的成效,且经济效益不明显。这就使得部分医院领导对医院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而且对信息化关于医疗流程改革的意义不清晰,信息化建设成效不明显,而且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也缺乏合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

2.2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应用深度不够,无法对医疗主体业务管理进行有效的决策支持

由于部分职能部门对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本质意义认识较落后,且没有积极主动参与到建设过程中,所以医疗信息化建设往往集中在操作层次,真正的管理优化作用发挥有限,海量的数据资源无法对医院战略决策起到真正的帮助。

2.3对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关键把握不够准确

实际上由于医院大部分工作人员从业背景都是医学方面,仅仅从业务帮助方面考虑信息化建设的功能。对数据安全、稳定运行、数据备份等方面缺少正确的认识,这导致软件开发人员无法得到最准确的功能需求,在需求分析阶段收到的数据不够。

2.4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安全风险越来越多

医院信息化建设不仅包括技术的因素,也包含管理因素,还涉及到医院财务安全、病患的隐私安全等。目前网络环境越来越复杂,医院的科研、诊断数据越来越珍贵,以上资料都面临的较严重的安全风险。

3提升医院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措施

3.1建立有效的开发管理体系

医院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需要建立与医疗流程、医院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应用软件操作规程。技术必须服务于医疗管理,因此,在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医疗人员的全程参与,由其提出全面的功能需求,开发人员在调研医院运作流程基础上进行软件开发,使信息系统更好地服务于医院工作。

3.2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与时俱进

医院信息化建设虽然在短期内无法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但可以通过更加简洁、快速的流程降低医务人员工作劳动强度,并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进而实现医疗水平的提高。而且由于管理需求是在医院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的,因此信息化建设需求会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变而会不断调整,需要根据技术需求调整信息系统功能。例如医改政策的调整,医院信息共享、远程医疗协助的政策导向等新事件的发生,均需要医院信息化建设与时俱进,集成新的功能技术。

3.3以降低风险为目标,进行全方面安全建设

医院信息安全建设需要从事前预防,事中减损,和事后纠正三个方面提供全面的防护结构。工作重点在于降低数据泄露风险、支撑WEB可用性以及控制恶意访问,并提高主动防御能力,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风险分析,提高信息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例如可以考虑采用VPN技术保证医院与上下级机构安全数据交换;并按照信息安全保护等级,对业务系统进行多等级保护建设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全员参与,保障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可以对就医服务、医院管理工作带来真正的帮助。在未来还需要从提高医院信息系统安全可靠性、提升安全运维效率等角度完善,制定有效、准确的政策来推进医院的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赵建中,詹群生.基于信息化的医院成本管控精细化[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06):66-69.[2]丁剑,岳建,毛睿等.以患者为中心建设信息化示范医院[J].中国数字医学,2015(08):114-115.[3]王友俊,肖明朝,胡磊等.集团化医院平台的信息化建设模式探讨[J].重庆医学,2014(31):4142-4144,4147.[4]李明,王睿,童玲等.信息化建设在研究型医院建设中的探索与思考[J].西南国防医药,2014(06):667-668.[5]杜方冬,孙振球,饶克勤等.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实证分析与发展对策探讨[J].情报杂志,2009,28(05):42-47,59.[6]吴斌.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信息化建设对策[J].武警医学,2013,24(06):537-538.[7]陈勇.新制度下医院财务管理思路的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15,34(12):105-107.

篇2:医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

对策建议思考

随着2009年新医改启动和近年来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国各级医院都有了快速发展,特别是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从规模发展到内部建设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用医院文化引领医院发展,推动内部改革成为很多医院的选择。

一、医院文化建设的内涵

医院文化是以共同价值观和职业精神为基础,是医院所有职工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思维理念的统称,是医院长期发展积淀的底蕴和内涵,是医院制定战略规划、开展医疗业务、提升患者服务的内在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就文化表现形式而言,文化是行为结果的产物和印记;就文化本质而言,文化同样具有民族性、区域性,但由于医疗卫生行业的特点,医院文化还具有公益性、人文性、理想性等特点。

二、当前医院文化建设的现状

医院文化建设是思想意识形态的表现,属于上层建筑。从2009年国家新医改推行至今10余年,医院的床位数、人员数、业务量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学科、技术、能力都有了较大飞跃,基本上都建设成为环境舒适、硬件健全、人才集聚的区域医疗中心。但是,医院文化建设无法及时跟上,出现了职工职业素质、价值理念和人文修养等方面发展滞后的问题。不少医院在推进医院文化建设中,更多的是职工的文体活动、服务形式等方面的内容,没有真正建立医院文化体系。

(一)文化建设只注重形式忽略内涵

很多医院将医院文化等同医院标识文化、职工文体活动等,没有真正认清医院文化的实质,从而出现文化建设流于表面,缺乏文化建设的内涵。也有部分医院把文化认为是让职工听话、制度执行到位的工具,而忽略了医院文化建设的自发性和取向性。文化是医院的一种精神,是全院职工自发本能地践行职业精神和工作理念,让职工真正认同,而不是刻板地执行和遵从。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医院文化是没有意义的。

(二)文化建設千篇一律缺乏个性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区域有不同区域文化,文化的显著特征就是差异性。当前医院文化建设虽然从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层面建设,但大多千篇一律、举措相同,缺乏符合自身特色的文化建设举措。比如,大城市三甲医院患者较多,成立入院准备中心节约患者入院准备时间,缩短住院日;如果欠发达地区县市级医院,本来床位富裕,开展此项工作就是多此一举,且增加患者负担。因此,医院文化建设必须符合区域特征、医院实际和就医习惯等多层次、多因素,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医院文化建设体系。

(三)文化建设效应未能有效发挥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旨在建立全院职工行为导向,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不少医院在文化建设中缺乏目标性和导向性,为了开展文化建设,认为文化建设的内容越丰富、载体越丰富、活动越丰富,医院文化建设成效就越明显,没能有效发挥医院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和协调等功能。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开展过多文体活动,增加职工负担;大力推进制度建设,增加医院改革的约束力;过度开展不切实际的患者改善服务,导致很多举措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因此,医院文化的建设一定要与医院文化的战略规划相适应,与医院的发展目标相吻合,医院职工和患者的利益相一致,切勿导致一些文化建设成为空中楼阁、昙花一现。

三、如何有效开展医院文化建设

(一)医院文化建设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

医院文化建设脱离医院实际就等于闭门造车。因此,医院文化的建设必须结合医院发展历史、区域位置、文明程度和民族习惯等因素,紧密契合、同步协调、方向一致,真正将医院文化建设成为推动医院发展、提升患者服务、积淀管理成效的举措,成为医院管理的一种方式。

(二)医院文化建设一定要选择合适载体

医院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每一种文化都要选择适合的载体,切勿遍地开花。载体选择的标准,就是通过载体的建设是不是推进了医院发展,是不是丰富了内涵,是不是提升了患者的服务。同时,载体的选择要结合医院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要考虑成本控制、效益分析,不能好高骛远。

(三)医院文化建设一定要有长期规划

医院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几代医院人的勤劳付出和执着坚守,是一代代医院人在改革和发展中的探索成果,必须要有前瞻规划、阶段性实施。文化建设还要坚持继承和发扬的原则,适时创新文化建设内容,不断巩固发展成果,让文化建设在螺旋式的进程中前行,让一代代医院文化在文化建设中感同身受,自发践行,最终成为植根于员工思维的价值认同,真正将文化建设成为医院改革与发展中的有效管理思维和管理工具。

四、以医院文化建设推进医院改革发展的策略

医院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没有捷径,要结合医院战略规划、发展实际,建立制度,完善机制,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发挥好医院文化的导向、约束和激励作用。通过全院上下的遵循、执行和修订,建立起促进医院建设和发展的制度文化体系、物质文化体系和精神文化体系,成为医院长期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持续源泉。

(一)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发挥党建对医院发展的统领作用

贯彻落实《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的意见》,完善医院党组织建设和设置,规范和落实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组织生活制度,发挥好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好党员主体作用,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标杆,激励一批愿干事、能干事的业务骨干,为医院发展提供人才基础。充分发挥好基层党委的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保障医院的办院方向和战略规划符合医改政策,体现公立医院公益性,最大限度地保障医院在健康的发展轨道上运营。

(二)提炼医院文化精髓,打造符合医院特色的文化体系

要大力开展医院精神、办院宗旨、院训院规提炼工程,总结出符合医院实际、体现办院理念、得到职工认同的文化机制体系,最大限度地凝聚医院发展力量,画出医院不同系统、不同专业人员最大同心圆,营造出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医院文化氛围。要在医院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制定医院办院理念,确定医院长期发展愿景,并使之成为全院上下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三)推进医院制度文化建设,提高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

要将制度建设纳入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医院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患者服务、员工激励、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制度,将制度规定、工作规范、操作指南作为日常医疗业务的根本遵循,发挥制度建设的“火炭效应”,发挥好制度建设的指挥棒作用。要大力推进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以制度建设推进流程优化,以流程再造提升内涵水平,以规章制度规范诊疗行为,不断形成医院鲜明特色的制度文化、管理文化和服务文化,打造管理精益化、科学化医院。

(四)加强医院物质文化建设,提升品牌效应和患者就医体验

物质文化是医院文化建设重要资金投入部分,要坚持规划在先,分步实施,发挥效用。要科学规划院区部分、通道设置、楼层分布,创造格局合理、流程便捷、环境舒适的诊疗环境。要大力引进符合医院需要和患者需求的医疗设备,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满足学科建设和诊疗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就医体验。要规范医院标识系统,要统一格式、字体、颜色,形成规范统一、形象统一,具有独特性、识别性的视觉导视体系,全面提升医院对外形象。

(五)加快精神文化建设,提升社会满意度和社会影响力

要大力推進医院品牌建设,以名院、名科、名医建设为重点,以重点学科、特色专科为载体,培育医院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讲好医院故事,传播行业正能量。要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升职业素养,以职业规范、职业礼仪为重点,以优化服务、人文关怀为举措,打造有温度的医院,不断提升医院知名度和区域影响力。

要推进医院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开展廉洁从医活动,及时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加强医德医风管理和教育,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不断提升医院的社会美誉度和群众满意度。

篇3:医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

关键词:统计,信息化,建议

电子政务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实施统计信息化战略, 就是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专注于自己的职能业务, 通过统计工作网络化, 把包括组织资源、人力资源、业务资源、数据资源、统计调查对象 (客户) 等统计资源, 建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但在推进统计信息化进程中, 基层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对此, 本文在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一、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操作人员管理水平不高。

一是把统计信息化建设仅仅停留在用电脑打印文件、做做报表、收发E-mail就了事的层面。二是未通过统计工作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使统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和社会化程度, 进一步提高统计工作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公信度。

(二) 统计硬件发展缓慢是统计信息化前进的障碍。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只有基础设施建设好了, 才能保证在以后的改革中不处于被动状态。财政困难、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 近年来在基础设施改革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但微机的配置、网络的规模、宽带、技术标准、安全管理与实际需要和办公自动化的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 特别是基层统计机构的设备问题:一是部分单位无统计专用或常用微机, 所谓的常用微机也是多部门共用, 处理统计工作与其它工作有所冲突, 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设备落后, 操作软件不全, 经常出现死机、丢失数据现象, 难于适应统计工作需要, 在客观上导致整个信息化进程缓慢。因此, 要提高统计信息化程度, 加快网络化建设还必须加大对统计基础设施的投入。

(三) 软件开发相对滞后。

完善的硬件设施还需要配套的应用软件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统计信息化建设要考虑的是大量数据如何组织、以什么样的标准、如何保证数据的开放性和安全性等, 这都是信息化改革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点和重点。由于统计信息化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 软件开发相对滞后, 没有形成行业规范, 软件的推广和更新较慢, 难以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

(四) 统计机构人员素质问题, 也是制约信息化建设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一方面是技术水平落后、力量单薄。由于客观原因, 基层统计机构负责信息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是非专业毕业, 技术人员的水平仅处于处理统计报表程序问题及解决设备的简单问题, 欠缺开发的能力。二是缺乏“复合型”统计人才。长期以来, 技术人员与业务人员不能得到很好地衔接, 技术人员不精通统计业务, 业务人员只掌握简单的计算机运用, 结果在资料的开发过程中, 很少有人会使用数学模型, 如预测模型、决策模型及一些数学规划软件包SAS、SPSS, 影响统计资料的开发利用。三是最基层统计报表人员统计业务、统计电脑技术操作知识匮乏。部分统计员不懂得安装统计程序、解压、压缩及上报文件等操作, 对报表程序不熟识, 只懂得简单的录入, 一旦出现如涉及到公式问题就不知所措。四是统计队伍不稳定。基层统计报表人员一部分是兼职人员, 变动比较频繁。刚刚通过培训熟悉业务, 却又调走。因此, 整体素质水平不高、队伍不稳定是影响统计信息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使得既懂得计算机技术又精通统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五) 统计报表方式多样化, 制约了统计信息化发展。

从统计信息来源看, 主要是由于基层报表单位按时间、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完成定期报表和不定期的专项报表的填报工作, 报送方式各种各样, 大大增加了统计整理和分析的难度, 严重制约了信息化发展。采取网上直报方便、快捷, 但是信息安全问题是基层统计机构和报表单位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部分企业之所以不愿意采取网上直报的方式, 一是担心数据泄露;二是担心电脑被病毒入侵。信息化发展水平越高, 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就越复杂, 保障信息安全, 既要保证信息内容安全, 又要防止计算机病毒和非法入侵, 保证网络和应用系统运行的安全。目前, 基层统计机构和统计报表单位防御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才能真正使每一个报表单位成为统计信息化建设者的推进者。

二、加快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统计信息化建设涉及到统计信息应用的各个层面, 只有通过全员的统计信息化教育、统计基础业务规范和标准的建设, 搭建好数据管理平台、应用软件平台、网络平台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才能使统计工作真正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解决以上问题, 应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第一, 要提高认识, 明确目标。统计信息化建设的一切工作, 最终都是要围绕提高和保证统计数据质量这个核心, 目标是要确保统计“不出假数”、“真实可信”。

第二, 要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在信息化建设中“三分技术, 七分管理”, 因此, 要认真总结经验, 在统计信息化建设中坚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统一行动”。不是现代化、信息化要适应传统的统计业务流程, 而是传统的统计业务流程必须适应信息化的要求;统计信息化建设也必须从统计工作的实际应用需要出发, 紧紧围绕统计工作和统计改革的战略发展方向进行。统计工作的专业性非常强, 在统计工作中充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对推动统计专业的业务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 要因地制宜, 积极主动。在统计信息化建设上, 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 要实事求是, 结合本地区的实际, 深入研究, 因地制宜, 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通过信息化建设, 改进统计业务流程, 从源头上提高数据质量, 推动统计改革。

第四, 要结合实际, 创新标准。要在科学、规范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标准体系基础上, 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网络通讯及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改造统计工作, 全面实现统计设计与数据采集、审核、处理、管理、发布的网络化和高效化。

第五, 培养高素质统计人才。关键是全面提升统计人员业务能力水平, 包括统计专业知识水平和计算机应用水平。

篇4:医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

当前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息化体系建设整体规划实施中存在脱节,基层信息化建设无具体规划

浙江省工商局已经出台了全省工商信息化体系建设整体规划,但没有制定下级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规划要求或指导意见。造成在实施省局总体规划时渠道不畅通的原因:一是市(地)级仅根据省局的要求开展本级信息化建设,缺乏制定因地制宜、符合本地区的中短期规划和指导下级单位信息化规划的主动性,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上传下达和指导规范作用。二是县(区)级由于专业人才缺乏和信息产业薄弱等原因,在具体实施中大多未制订中长期规划,短期建设计划也大多局限于考核要求或本级急需解决的硬件设施,少数单位也只针对工作创新或工作需求进行单一项目规划。三是基层工商所由于人才缺乏,只能依赖县局开展一些相应的协助任务,部分工商所的基本维护和安全工作都无法保障,无从谈规划。

(二)信息化认识偏差问题比较突出

一是对于工商信息化建设总体认识不足,片面强调软硬件提升和技术优先论。包含以下四个观点:1、简单地将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划等号。实际上信息化技术只是为了最终实现工商职能到位而采取的一种手段。2、片面追求软硬件建设而忽视人的因素。认为软硬件到位就是实现了信息化。3、过分强调信息技术应用。忽视行政管理业务流程的持续改进与政策改变,致使信息技术应用与部门现实管理及工作创新脱节较为严重。4、强调信息化的行政管理作用和对行政相对人的监管。由于很少考虑服务内容的信息化建设,致使行政相对人不能真正体会到工商服务,工商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实际应用效率大大降低。二是部分领导对信息化内涵认识存在偏差,“重建设轻应用”现象普遍存在。信息化建设成效往往定位在诸如计算机网络上传几个文件、召开一些多媒体会议、开发一些小范围应用辅助性软件等上,一些地方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目的不是提升管理,有的纯粹是所谓领导(面子)工程,有的迫于行政考核压力,有的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从而出现 “重投入,轻应用”、“重建设,轻维护”、“重创新、轻培训”等现象。三是干部对信息化理念认识不清,实际应用中畏难情绪突出。目前,干部队伍年龄普遍偏大,一般干部对信息化工作模式了解甚少,信息化应用技能不熟练。当传统的手工处理方式与信息处理方式发生矛盾;软件并不切合基层具体实践应用;或对提高行政效率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畏难抵触情绪较为突出。四是信息化内部运作认识不到位,造成“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目前省局已经开发了大量各类软件,基本覆盖了各业务线日常工作。但是,由于没有制订一套内部机构信息共享运作机制,使得各业务信息分散在不同的数据库,出现了“相互封闭、互不相通”、“局部合理,全局不尽合理”和边际效益开始递减等问题,不仅浪费大量财力和时间,而且大量的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也违背了信息化建设的 “低成本、集约化、见实效”目标。

(三)信息化组织体制不健全,基础维护得不到有力保障

目前严重制约工商系统信息建设的是组织机构和队伍体制,即人力资源配置和人才结构上的问题。各级工商部门中的信息化主管大多是半路出家的非复合型专业人才,对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顶层设计、标准、规范,协商、组建、管理和开展不能有效掌握。而新招收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又缺乏工商业务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仍捉襟见肘,只能配置至县局信息办。县局信息办人手编制又不足,但却承担了信息化工作和各类信息化业务培训,以及兼信用、责任区监管规范工作(台州等地做法)甚至承担工商所的基础设施和软硬件的维护等,因此很难集中人力全面、深入地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

(四)信息化培训滞后,培训制度不健全

信息化培训是促进信息化建设并持续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是工商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但目前工商信息化培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信息化工作进展。我省各级工商部门大多尚未建成一个能满足50人以上的固定型专门信息化培训场所,如台州市各级工商部门就没有一个可容纳30人以上的培训场所,极不利于系统性开展各类培训。二是培训师资严重不足,培训层次较低。目前工商部门没有一套规范的信息化和工商业务师资选拔机制,未能形成一支懂信息化技能和业务精通的常规性师资队伍,培训的师资除了软件开发人员外,大多聘请业务骨干进行授课,培训的效果与培训单位的层级成正比。县局组织的培训颇似“鹦鹉学舌”,只能保证软件系统能基本应用,难以向上级提供有效的建议或意见。三是培训职责偏移,针对性不强。目前的各类政务业务培训只要涉及信息化应用,培训职责就转移给信息办,由于信息办缺乏实际应用经验,致使信息化软件的培训针对性不强,不能有效地解决各类疑难问题,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全方位推进。四是培训方式简单,培训手段单一。信息化的培训方式手段十分单一,或采用会议宣读,或采用多媒体演示。而信息化培训操作性比较强,要有个应知应会过程,因此一次会议或演示不能立即见效,当遇到问题时,又没有直接、通畅的咨询和反馈渠道。各地又缺少信息化实地交流和学习平台,有效经验难以推广,致使信息化进展各地日趋不平衡。五是培训计划缺乏系统化、制度化。或开展一年一次的层次低、内容基础、操作简单的培训,或按上级的要求开展新软件培训,培训强度明显不足,培训效果不显著,干部素质不能向专精方面拓展。

(五)安全隐患严重,管理难度大

一是系统维护的安全问题。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比较复杂,网络安全管理人员明显不足,又缺乏专门培训,普通用户无法有效防范网络中的木马和病毒。二是软件安装和应用问题。各类系统软件培训不到位,软件的帮助文档又过于简单且未能及时更新,致使管理维护十分困难。三是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目前,全省尚未制订一套全面规范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如对于硬件的维护和更新、软件的正版购置、权限应用和安全要求、计算机使用规定、网络安全监管等规范管理制度。

(六)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办公室”信息化程度

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中的监管职能是走出办公室,直面行政相对人,通过日常实地监管产生大量的动态信息,从而充实工商信息资源,真实反映工商职能履行情况。然而目前全省工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程度仍处于在办公室内应用层面,无法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移动办公,及时录入相应信息。日常监管的手段仍停留在传统的纸质台帐记录模式,传统和信息化双重记录工作方式加大了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导致干部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

工商系统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建议

鉴于信息化本身复杂性和高难度性、各种条件和资源制约及现阶段技术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信息化体系建设是一项不可能一劳永逸解决的工程。因此建议在坚持“统一框架、统分结合”基本原则,遵循“先抓重点、积极稳妥、逐步完善”建设方针的基础上,出台“三纵七层”的一体化工商系统信息化体系建设规划。“三纵”即应用体系、管理体系和安全体系,“七层”指应用体系中的基础设施层、信息资源层、人才培训层、标准规范层、应用支撑层、系统应用层、服务平台层。管理体系由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组成,安全体系则由安全策略体系、安全技术体系、安全运作体系组成。通过总体规划使信息化体系建设起点高,拓展空间扩大;信息资源能优化整合,信息资源共享程度提高;信息平台集约化,软件实现智能化,办公实现移动化,便于实用操作,实效应用,大大缓解顶层设计与基层需求间的矛盾,实现信息化“以人为本”,消除干部对信息化应用的抵触情绪,从而加快推进工商信息化体系的建设进程。

全面推进现阶段工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及具体措施

(一)确立工商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结合工商职能和工作需求,集成和运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全面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高效优质、规范透明、全方位地服务于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和行政相对人等不同对象。

(二)分级科学制定长、中、短建设规划。围绕总体规划,各级工商部门制定相应建设规划。省局应当系统科学地制定全省系统中长期规划和省局机关短期规划;市(地)级局根据省局的规划制定全市中长期规划和市局机关短期计划;县级局根据上级的规划制定相应的中期规划和短期计划,使信息化建设规划适应时代技术的发展,确保规划的统一性和延续性。

(三)建立规范的项目管理制度和软件成本效益评估体系。为防止因项目预期目标过高,而建设能力不足或应用不到位问题,必须建设规范化运作的项目管理制度,成立专门的项目管理部门或借助专业的机构对项目进行科学测评。加强风险意识,建立一套科学的软件开发成本测评制度与方法,委托专门的机构进行效益评估,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四)创建多级多层次培训体系。一是各级工商部门根据正常性培训的需求加快建设和完善相应的信息化培训场所;二是在全省范围内选拔各级业务精英。由软件开发公司进行全面的软件操作培训,从而建立一支稳定且有专攻特长的师资队伍,为各级培训提供优质师资;三是实行信息化主管职业化制度和首席信息技术主管(CIO)制度。为保障信息化建设可持续推进,对信息化主管实行职业化制度,即主管必须是经过专门培训具备政务管理和信息技术两方面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能担任。同时,采用首席信息技术主管制度,主管仅对本部门行政一把手负责,并接受上级CIO和国家信息化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从而保证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顶层设计、标准、规范,协商、组建和管理,促使应用整合和信息资源整合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四是分级建立不同标准的培训机构。省级工商局建立高级培训中心。联合大专院校聘任系统外专业人才,负责专门培训具备政务管理和信息技术两方面专业技能的主管和师资力量;市(地)级局建立培训基地。主要负责信息化应用人员的培训和业务线专项培训;县级局成立信息化指导中心。具体解决和维护信息化系统,指导开展信息化应用工作。通过建立不同标准的培训机构,确保系统性、长期性开展信息化培训,有效提高工商系统队伍的信息化应用技能,推进信息化建设进展。

(五)加强信息化工作宣传,正确认识信息化建设。通过对信息化的内容、目标的宣传和教育,强化领导干部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使其意识到信息化是实现工商职能到位的一种工作方式,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一种技术手段,而不是为了创新或考核的一种摆设,一项应付,切实提高工商执法效能,拓宽监管领域,进一步提升工商部门驾驭和管理市场经济的能力。

(六)有选择地委托企业运作,保障基础正常维护。允许县级局有选择地将设备维护、操作系统及软件安装、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策划、业务软件开发等部分信息化建设项目委托给有资质的电脑公司或专业公司进行专业保障,不仅有利于提高这些项目的建设成效,更是将信息办从众多繁重的事务中解脱,缓解人手不足,集中更多精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深层开展。

(七)制定全面规范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加强对信息的安全和管理。省局应当针对全省工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制订一套统一、规范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对硬件的维护和更新、权限应用和安全要求、计算机使用规定、网络安全监管、重大责任追究、安全考核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切实加强信息的安全和管理力度。

(八)加快开发移动办公系统,解决信息化“最后1公里”。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加快开发移动办公系统,为走出“办公室”信息化,实现实地信息化动态监管,全方位实施工商信息化监管模式提供可能,彻底掘弃传统的台帐记录模式,真正减轻基层负担,消除干部抵触情绪,提高行政效能。

(九)建立内部机构横向信息共享机制,推动信息化建设。要着眼于将各业务科室间信息有机整合,集中建设和统一使用,确保各业务线信息的衔接与畅通,克服和避免科室间因设施、业务软件、技术标准和应用习惯等因素而造成 “信息孤岛”现象,实现信息资源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

篇5:医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法院系统的普及应用,法院信息化工作呈现出发展快、覆盖面广、更新升级迅速、效率高的特点,加强法院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人民法院的现代化办公水平,增进资源共享,节约诉讼成本,方便群众诉讼,而且可以为改革法院管理制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从而有效地提升司法形象和司法权威。

一、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网络普及应用和法院人员素质之间的不适应。近两年,兖州法院信息化建设网络建设成效显著,网上办公、网上办案随着“三大平台”建设已成了广大干警工作中的必然选择。然而,和法院网络建设的发展速度相比,法院工作人员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系统应用能力不能适应工作需要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部分年龄偏大的工作人员对计算机的操作仅停留在打字、打印材料等简单方面,法律法规查询、电子表格制作、电子邮件的收发等现代化功能不会使用,既浪费着网络资源,又降低了工作效率。

2、缺乏懂法律、懂网络和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法院管理是一门学科,必须符合司法的特点。信息化建设是一门科学,必须符合科学规律。随着法官职业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法官学习培训的机会相对增多,但是却忽略了法院专门人才——网管人员的培训,使起着媒介作用的网管人员知识落后且单一。而且基层法院的网管人员普遍缺乏法律知识,普遍缺乏对法院工作的了解和认识,缺乏法院管理的知识和能力,更不能有效地实现领导的管理意图。基层法院由于网络技术人员较少,而从社会聘用临时人员,这些临时人员因为没有长期工作打算,遇到问题的处理方式基本是能处理就处理,处理不了找电脑公司,一方面易造成泄密问题,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办公经费的浪费。我院也是在2013年院领导调整后,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从第一次招考公务员的4个名额中挤出1个招录了一名计算机专业人员。正因为有了专业的技术人员,也使我院信息化建设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3、网络安全保密意识较差。有些干警缺乏安全保密意识,内外网共用一台电脑,有些干警随意使用U盘、移动硬盘等移动设备,导致计算机感染病毒,甚至造成有的审判信息泄露,给工作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等等。

网络信息化工作怎样才能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下审判工作的需求,怎样才能为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和廉洁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有力、及时的信息化保障和网络技术服务,提出以下五个方面建议。

一是信息化建设坚持顶层设计,从上往下统一部署。以目前全省法院信息化数据的容灾备份存储为例。随着法院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信息数据越来越多,数据的容灾备份存储越来越重要。目前,有一些科技公司到法院推销数据存储备份系统,从他们推销的系统来看,无论从技术水平还是存储备份容量上都无法满足当前法院信息化发展的需求。需要上级法院统一设计,建设大型的数据数据资源管理、存储中心,利用法院系统网络,采用云存储、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法院系统信息化数据的容灾备份存储,实现信息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确保法院系统信息化数据的安全。

二是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快法院信息化建设既是推进法院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也是进一步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的手段。由于信息化建设是法院物资装备建设之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除在建设初期要投入资金购买软件、电脑、打印机、数码设备外,对网络设备的维护以及易耗品等的开支,都需要强有力的资金做后盾。只有加大网络信息化建设经费的投入才能更好的发挥网络在审判工作中的服务与保障功能

三是强化信息化知识培训,提高应用水平。随着法官职业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建议在法官学习培训中应增设信息化应用和网管人员的培训。结合人民法院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和应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应用层次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开展培训,逐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队伍。重点培养既懂法律、又懂网络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保证信息技术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有发展。

四是实现现行管理与信息化的对接功能。信息化手段的充分运用将拓宽法院干警的学习领域,变革的学习手段,干警的观念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只有现行的法院管理科学合理,在信息化管理中实现有效地对接,才能展示出信息化给法院管理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才能使法院的管理工作在层次上得到真正提高。这就需要对现行法院的管理进行研究,改变陈旧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探索一条符合法院司法特点的管理模式。

篇6:医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

一、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中石化ERP

2000年以来,中石化以ERP为主线信息化建设获得快速发展,到2008年底ERP在81家企业,以ERP为带动电子商务系统、供应链系统、生产指挥系统、集中管理系统,一些先进控制生产集成系统,等多种使用系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信息技术应用解决中石化生产管理多个领域,中石化ERP开始于2000年,在4企业成功试点多个展开,包括油田,炼油化工销售,企业全部覆盖,企业从业大规模ERP建设,2007年底基本完成,ERP系统推进资金改革提高管理水平,规范信息管理行为,强化控制方面效果明显。

2008年,中石化以ERP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平台基本建成,主价值链各环节的资源优化取得显著效果。油田勘探开发、生产经营管理等信息系统已成为提升油田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支撑;炼化企业生产层面和生产执行层面的信息系统在生产及运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加油卡成效显著,目前已建成IC卡联网加油站17000多户,发卡网点5000多,持卡消费33%以上。销售企业ERP、成品油二次物流、加油卡三大系统集成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提升销售管理水平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化手段。

2009年是中石化ERP深化应用的第二年,经营管理和生产营运调度指挥两大平台应用深化、层次提升。在2008年已有60%的企业ERP应用达标的基础上,上市部分ERP应用大力推进,非上市部分ERP建设力度和信息化工作的整体提升力度加大。

2009年还是中石化的ERP总部应用年,总部ERP应用全面展开,通过狠抓总部应用,有效带动企业ERP的全面深化应用。在ERP已上线运行的80余家企业中,80%以上的企业实现应用达标。ERP已有效融入企业发展战略、管理体系和日常经营活动之中,总部的管理习惯和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

(二)生产营运调度指挥系统

2008年,总部为集团管控和集中指挥服务的信息系统建设应用效果开始显现。中石化生产营运调度指挥系统在总部新办公大楼的20层投入使用,从原油运输、存储到送达炼厂,从炼油的生产过程到成品油油库储罐的液位,都能够通过图形化的显示实时监控。集中管控的实时信息让总部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动态、高效决策,实施调度指挥。

生产营运调度指挥平台在2009年的深化应用也取得突破性成果,在统一技术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信息源的基础上,实现了总部与各企业主要生产信息系统的纵向集成。在中石化总部的生产经营调度中心,20多米长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中石化产业链上中下游各大板块的生产、营运情况。生产营运调度指挥平台不仅可以实现实时的生产营运指挥,其高层次应用还可以实现全集团的油气资源配置优化和上中下游的产供销资源的集中管理与优化。

(三)物资采购电子商务系统

中石化的物资采购电子商务系统也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截至2008年5月,物资采购

1电子商务网站累计成交额突破5000亿元,企业生产建设所需物资90%以上实现了网上采购。网上采购物资品种扩大到全部56大类的76万余个品种,网上交易用户发展到2.7万个,其中注册供应商达到2万多家。采购时间从1周至2周缩短到两天至3天,甚至几小时。网上积累的相关采购信息将近200万条,实现了中石化各企业间采购信息共享。到09年3月网上采购资金突破6千亿,集约采购200多亿。

(四)SAP-HR系统

SAP-HR系统是集成集团公司各类人力资源信息,涵盖人力资源管理核心业务的管理系统。相对于以往的ERP项目,SAP-HR项目具有“整体设计、集中架构、全面覆盖、快速推广”等鲜明特点。集团公司人事部、信息部等有关部门从2008年10月份开始项目的调研准备工作,2009年3月形成了《全面推广实施SAP-HR系统总体方案》,9月份完成了可研报告评审,完成了需求调研分析和系统蓝图设计工作,目前已经进入标准模板详细设计和配置开发阶段。该系统的实施将涵盖上市非上市全部单位,业务范围涵盖员工选聘、配置和培养、考核等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环节。系统将构建业务处理和综合应用两个平台,实现在线监控、过程管理、业务操作、查询统计和综合分析五大功能。项目的实施将分为两个阶段。到2011年底,将完成组织管理、人事管理、时间管理和薪酬管理等4个基本模块的分步推广;2012年至 2015年为扩展提升阶段,有计划地实施4个扩展模块,进一步完善优化系统功能,到“十二五”末期,建立起功能完善、运行良好、应用成效显著、具有中石化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五)绿色IT

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实行绿色IT视为企业重要的社会责任,中石化通过整合信息系统、优化IT基础设施,把实现绿色节能也纳入信息系统建设中。中石化总部新办公大楼中4000多平米的机房,从规划、设计阶段就把节能减排评估放在重要地位。建设中采用了多项节能措施,不仅选用了高效低能耗的硬件设备,在机柜摆放、风道规划、冷热通道分离、应用区域划分与人流物流合理规划,以及智能化监控和制度规范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都取得良好效果。

(六)2009年的突破

两大平台的深化应用在推进管理升级、调整产业结构方面成绩斐然,效益显着。中石化的资金集中管理系统每年节约的财务费用超过5亿元,二次物流系统使每吨公里的运输成本下降超过0.1元,电子提单系统实现了成品油发油的自动化、准确便捷、过程清晰,ERP在企业管理精细化、科学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增产集成系统用三年左右时间提高到2到4个小时完成,为企业降低能耗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很大的改善。此外,全面运算系统等油田企业炼化企业、教授企业、科研工程单位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深刻发展。

二、存在问题

信息化已渗入中石化运营的各个层面如原油采购、排产、设备检维修及运行,但同国外发达的石化行业相比仍存在差距,在广度、深度方面有待提高。

(一)应用广度方面。国外发达石化行业的信息化应用对业务的覆盖面更为广阔,对业务支持更为全面。相对而言我国石化行业信息化的应用广度还存在一定不足,在信息化推广过程中,对支持核心业务或应用比较成熟的系统模块使用比较广泛,但其他业务则没能全面覆盖。这一方面受到管理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管理理念的差异。

(二)应用深度方面。国外发达石化行业的信息化应用时间较长,走了不少弯路,也积累了大量的应用经验。经过多年的发展,较好地实现了系统的集成与协同,实现了系统的深化应用和优化应用。相对而言我国石化行业的应用还比较孤立,还没有很好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业务的整合,这也是我国石化行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三)组织和管理方面。国外发达石化行业已经建立了完善的、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信息化组织,IT治理和IT管理已经得到普遍的应用。信息技术人员,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储备充分,每年的信息化投入金额也相当庞大,这些都是我国石化行业需要更加重视和逐步改善的问题。

(四)节能环保方面。国外在节能环保方面运用了很多信息化优化技术,大大优化了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在节能环保方面运用了很多信息化技术,大大优化了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我国石油石化企业节能减排成绩不理想,面临严峻挑战,其原因包括几个方面:首先,石油石化行业能源年消耗量大,占全国年消耗总量的15%左右;能源费用成本普遍较高,一般产品能源费用为20%-30%,高耗能产品能源费用高达60%-70%。其次,由于国际油价高,导致石油石化企业成本上升,直接影响企业在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方面的资金投入。再次,石油石化行业投资增长过快,产能快速提升,也给节能减排带来了巨大压力。

(五)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我国石化企业受到市场冲击较大,同时也暴露出了缺乏核心竞争能力这一问题。我国企业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专利和专有技术不足,产品后加工和技术服务能力弱,而且工程化能力缺失,主导产品技术装备主要靠引进,因而在与国外竞争中处于劣势。创新源自技术和管理的融合,信息化是贯穿技术和管理的主轴,IT还应该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有力支撑。

三、建议

(一)学习国外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跟上国际信息化水平。

国外大型石化企业信息化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了先进的全公司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了工厂生产自动化和经营事务处理网络化、计算机化,为此各公司都加大了投入;二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及应用已经很深入,特别是表现在应用集成、ERP及供应链管理和优化、电子商务以及预测、决策模型、先进的优化方法和工具的研究与开发等方面。

(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充分利用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而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规章制度不完善是我国化工企业信息化的顽疾。如何将企业上网工程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融合起来,使企业内部,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业务伙伴的信息流畅通;如何搞好总体规划设计,组织工程实施,避免重走分散开发或软件引进不成功的老路,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岛,从而高起点、高效率地建设高效益的现代企业信息网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企业信息化三分在技术,七分在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充分利用。

(三)重视流程重组,规范并优化业务流程。

企业信息化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应用问题,而是与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实践等紧密结合、互相融合的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随着中石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应该逐渐加深对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重要性与信息化建设关系的认识。在国外先进软件所体现的管理模式和我国现实条件之间,采用“双向靠拢”、首先是坚持国际水准,以向软件所体现的先进管理模式靠拢进行业务流程规范和优化,是解决这一关键环节和最大难点的有效途径。

(四)优化资源配置

最优化配置全球资源--将全球化真正纳入企业运营的体系中去,以全球化的经营策略应对全球化的竞争才是企业未来的发展之路,也是我国石化企业度过金融危机的准则之一。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能源资源和资产价格整体回落,投资价值逐步显现,有利于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油气业务的发展。我国在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大型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集中布局、集约发展”。而在企业并购重组、走集团化

和国际化道路的过程中,依靠IT系统加强企业管理体系,完善企业治理架构,已成为国内石化企业应对集团管理难题的必然选择。

(五)节能减排

中石化既是产能大户又是耗能大户,有责任承担示范带头作用,真正达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要求。通过生产控制信息化,促进工艺优化、能耗降低、产量质量提升,从而助力节能减排。这方面主要靠MES(制造执行管理)系统以及石化细分领域的自动控制系统实现。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行业节能减排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继续控制增量,优化石油和化学工业的产业结构;发挥行业优势,继续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强科技创新,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加强人才培养,建设一支行业能源管理队伍;加强基础工作,建立节能减排考评体系。

(六)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支撑企业创新

一是支撑企业技术创新。高附加值市场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优势。建立在科技创新和知识资本基础上的竞争优势才能使企业不断保持优势,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创造、建立新的竞争优势,如今的新经济时代体现出过剩经济、客户经济、全球化竞争和快速变化的特点。迅速变化的市场、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客户需求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发现、开发新需求的能力、低成本、高效率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以及应对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创造更多的盈利、生存机会和市场空间,信息技术无疑是企业不断创新、实现生存、获得发展的重要手段。以产品数据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DM/PLM)为代表的信息化工具,可以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精确的产品数据管理,对产品生命周期、研发体系管理提供有力支撑。信息管理发展到知识管理(KM)系统,是企业实现知识的收集、归纳、积累、创新的工具,支撑企业的知识得到有效的利用与创新。

篇7: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工作。截至目前,医疗信息化建设已经走过了20多个年头,医疗信息化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是又一路走得很艰难。与金融、税务等行业如火如荼的信息化相比,医疗信息化显得有点不愠不火。一方面,医疗信息化市场前景广阔,每年有高达40亿元的市场;另一方面大部分从事医疗信息系统开发的公司又未实现显著赢利,这是一个相当矛盾而又长期存在的现实。

一般说来,医院信息化包括医院管理信息化、临床管理信息化和局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3个阶段。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还停留在第1个阶段,信息技术在真正的诊断、手术中的应用还很少。大部分医院还只能在财务、人事、划价、收费等环节实现计算机管理,局限于模仿和替代入工作业流程,而极少涉及临床信息,并缺乏对医疗临床功能的直接支持。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饶克勤认为,现在不少医院的信息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医院管理流程的计算机化,并不是真正的医疗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的核心是病人信息的共享,包括医院各个科室之间、医院之间、医院与社区、医疗保险、卫生行政部门等的信息共享,以数据库为中心实现病人信息的无纸化和无胶片化。今后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将不再是医院管理的信息化,而是临床管理的信息化,把信息技术真正应用到疾病的诊断和手术中去。制约医院信息化发展的因素

(1)造成医疗信息化步履艰难的原因很多。首先是体制的难题。据专家估计,一个三级甲等医院要实施整个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至少需要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投资。而这些投资的大部分需要医院自己筹集。因为目前国家对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投入减少,只占卫生事业支出的10%左右。另一方面,医院本身由于受到国家政策的制约,赢利受到严格的限制,导致医院很难一下子投入巨资用于信息化建设。据卫生部的官员介绍,医院的信息化基本上是自力更生,大都采取了边积累边建设的方式。所以,有业内人士表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更多的是个过程,而不是项目。但有些医院由于受到赢利的压力,更愿意投资购买一些可以马上产生效益的医疗设备,如CT机、麻醉机等,而不愿意在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信息系统上投巨资。

(2)医学自身的复杂性导致了信息技术和医学的结合极其困难。由于太过专业,而且业务流程十分繁琐,医疗信息化本身的复杂程度非一般的其他行业所能比拟。不做医疗信息化的人很难理解其中的艰辛,仅验血一项就有几十个指标,要实现化验信息化,就必须把机器化验出来的结果全部数字化,还要做到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谈何容易。可以说,目前所有最尖端、复杂的信息技术都已经在医疗信息化中得到应用,但全球仍然没有哪一家医院能算得上已经实现了医疗信息化,由于对医疗行业信息化复杂度估计不足而导致系统失败是很多见的。例如IBM在20世纪 60年代就尝试过开发和在医院中实施HIS系统,原以为把政府和其他行业用得好的财务管理系统照搬过来就行,结果由于忽视和轻视了医疗环境的复杂性而失败。

(3)医院信息化建设要得以迅速发展,必须有一批从事这一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需要。目前,我国医院信息化过程中,既懂IT、又懂医学以及医院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更值得注意的是,医院好不容易引进了这方面的复合人才,可由于体制的原因,这样的人才在职称评定及职位升迁方面却不能享受优厚甚至只是正常的待遇,以至于人才的流失也很严重。

(4)现有的HIS产品性能很难使用户满意,医院对信息化管理软件选择存在概念不清,软件在使用中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升级后长时间死机,中、西药剂科盘存不准确,功能单一,不能满足医院管理需求。特别是长时间死机造成了工作被动,病员不满,对医院工作影响很大。中国医药信息学会的王继中教授认为,当前国内HIS产品在开发方面存在的主要瓶颈有3个:第一是所选择的数据库平台不当;第二是所采用的软件设计方法和工具欠佳;第三是在如何建设中大型HIS系统上还缺乏经验。解决的方法

(1)在中国卫生信息学会成立暨全国及广东卫生信息技术学术交流会上,国家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透露,今后3年,国家每年将对医疗卫生系统投资80多亿元,而在以往,这一投资不过10个亿左右。其中,为了加快完成医疗卫生网络信息化,卫生部的信息化规范中明确规定,今后医院必须将每年收入的5%用于信息系统建设的支出。针对医院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国内资深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学信息中心主任何雨生研究员提出了,扭转信息化和管理之间的脱节局面。管理者要转变传统的医院管理模式,变信息化推动管理为管理带动信息化。充分意识到信息化对医院的发展的重要性,参与到医疗信息化改革中来。医院HIS的建设是一种基础建设,是医院建设的硬件设施,是医院管理现代化,规范化的有力手段,是医院内部管理的一次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评价一所医院高水平管理的重要指标。

(2)在处理信息部门专业技术人员问题上,医院管理者要给予必要的重视,医院信息部门与其它临床科室一样,是一个现代化医院必备的后勤科室。一旦医院中心交换机出现问题,将造成全院各系统的瘫痪。将造成上10万元的损失。对于默默工作在医生光环后的英雄,对于人才引进,工资福利问题,要提到医院的日常事务上来。从而推动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稳定、快速、发展。

(3)在HIS产品方面,医院和软件开发厂商之间关系建立的基础和进一步合作的前景,对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升级,以及不同数据平台软件之间的整合具有巨大的影响,关系到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医院信息化管理软件来说,应紧密围绕医院管理目标,体现管理思想,任何软件都不是“万能”的软件,因此必须从医院实际出发,针对具体情况,本着“优质、高效、低能”的管理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其中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根据网络系统的相应时间、事物处理实时性要求解决存储、通信容量等方面的问题;根据医院对网络操作的具体要求,确定操作系统、汉字系统,应用软件等网络运行环境;充分考虑整个网络的开放性、可扩充性、维护性,以及先进性要求,为医院未来发展做好准备;在资金保证的前提下提高性能以及兼顾先进性与实用性问题。总之要在充分调查医院的基本要求后,编写可行性报告与需求分析报告,与使用科室充分交换意见后同软件提供者充分协商后实施。并编写实施规划,按规划分步实施,争取做到万无一失。

从IT企业来说要是想从事医院的信息系统的开发,一定要有较大的规模和较强的实力,而且要投入,多和医院交流、沟通,才能真正为医院解决问题。而从医院方面来说,一方面要全力配合软件开发人员好技术调研和系统应用工作。另一方面要培养建设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对医院来说既不是简单购买一台大型设备的概念,也不是做一个2-3年能完成的课题项目的概念。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大型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包含和涉及了太多的学科内容。在此,我们可以借鉴江门市人民医院,采用“没有接口的大集成”方法,医院全部应用系统由一家公司完成,系统间没有无缝连接,实现了医院信息系统(HIS)、临床信息系统(CLS)、实验室管理系统(LIS)、放射科信息系统(RIS)、医疗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体检系统及其它系统的有机融合,使之

一体化,实现了管理信息、医疗信息、影像信息、实验室信息、病人信息、病历信息、药品信息、财务信息、物资信息的高度共享。

篇8:医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建设,问题,建议

近年来, 审计署不断加强地方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力度和规范程度, 明确提出各级审计机关特别是基层审计机关应当进一步加大审计信息化推进速度和应用力度, 顺应国家电子政务发展趋势, 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但是, 随着审计信息化的推广, 不少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审计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重点不够突出

地区之间、层级之间、科室之间发展不平衡,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 重文字处理、轻审计实施, 重设备、轻培训的情况, 对整体推进和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具备一定物质条件以后, 没有及时把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审计实施和审计管理的应用上来, 开展计算机审计的力度不够大, 使用率偏低, 用于处理底稿的时候多, 而对数据的处理、分析较少。

2 人才队伍薄弱, 应用效率偏低

审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虽然经历了多年的发展, 但是客观地讲, 基层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应用水平低、操作流程生、资源使用率低以及设备维护能力差。对技术人员来说, 既要掌握软件支撑环境, 又要娴熟掌握操作技巧和流程, 还要熟悉相关业务知识, 具有非常大的工作量和难度, 同时作为基层单位来说, 专业出身的计算机技术人员相当匮乏, 而既懂计算机又精通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更属凤毛麟角, 而且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相当快, 基层从事信息工作的人员“再充电”的机会也不多, 基层信息工作相当被动。

3 系统软件功能模块未得到全面应用, 资源利用率偏低

随着“金审工程”一期建设竣工验收, 地方各级审计机关都通过加强考核, 狠抓应用等方式, 强力推进“金审一期”两大系统。但是一味地规范操作, 围绕着《审计管理系统》进行机关事务的处理, 围绕着《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开展审计项目的实施, 容易造成审计人员思维的禁锢, 流程的僵化, 造成软件功能模块不能全面应用, 效能不能充分发挥。

针对以上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基层审计机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

(1) 思想上高度重视。面对目前的形势, 各级审计机关要理清思路, 进一步统一认识, 信息化建设是科技强审的根本。事关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的提高, 事关审计人员的职业资格和技能, 事关审计机关能力建设。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统一认识, 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 革新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 充分利用各类应用系统的数据资源, 进行综合分析, 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 判断趋势, 作出决策。其次是岗位人员要从思想根源上统一认识, 主动加强应用, 重视操作质量, 提高数据利用分析能力, 逐步形成全员应用、全面应用、全程应用的氛围, 以应用促管理。

(2) 在学习培训上下功夫。培养一批既精通审计技术和审计管理, 又掌握信息化技术, 具有信息化思维能力的审计人才, 是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我们一定要转变思路, 在提高大部分审计人员和审计管理人员信息化知识素养的基础上, 培养业务骨干, 使信息化建设和审计事业发展有一个比较坚实而且长效的基础。首先要领导带头, 作出表率。领导干部迎难而上, 极易带动其他审计人员。其次是坚持以人为本, 不断提高队伍素质。采取因人施教、因需施教、分类培训、分层培训和目标考核的办法, 将审计业务学习与操作流程有机结合起来, 达到理论指导操作、操作落实规范的目的, 不断提高岗位应用水平和能力。最后是后续教育要有保障, 要保证每年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后续教育, 并加大计算机审计培训的内容和力度。

(3) 全面掌握, 熟练运用, 切实提高, 切实保证系统功能充分应用。一是加强审计人员对专用审计软件应用技术的培训力度, 使审计人员尽快掌握专用审计软件的使用方法, 尽快熟悉信息系统各个模块的功能和作用。全面了解AO系统和OA系统交互及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方法、内容、步骤。二是解放思想, 大胆创新, 要鼓励审计人员在进行计算机审计的过程中, 在保证能够熟练操作系统的基础上, 不要仅仅拘泥于按照流程规范操作, 对系统中各个模块的功能和作用, 要善于摸索, 及时总结, 开放思维, 勇于创新, 确保系统各功能模块得到全面应用, 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通过各级审计机关的不懈努力, 达到增强审计机关在计算机环境下查错纠弊、规范管理、揭露腐败、打击犯罪的能力, 维护经济秩序, 促进廉洁高效政府的建设, 更好地履行审计法定监督职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俞争红.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决策与信息:下旬, 2009 (12) :152.

[2]张维平.加强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J].现代审计, 2006 (6) :56-57.

[3]苏志明.高凉山州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审计, 2009 (6) :72-73.

上一篇:浙江新闻报社下一篇:《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