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绵春草情散文

2024-04-23

绵绵春草情散文(精选3篇)

篇1:绵绵春草情散文

今夜情绵绵,天蓝蓝诗歌

一片落叶,晃动我

春水般的柔情。我的记忆

弄疼阡陌的乡愁

夕阳下,蒲公英颤抖地模样

以及如今空空的,相约九天

格桑花很卖力地开满山坡

我不敢看我的窗口

怕那行白鹭的`叫声

怕那条蜿蜒的小河

牵我的手,拽我的衣襟

我撰着一个人的声音,在夜里

取暖。披着月光,兰花香

静守海的喘息

心中那段往事,如柳

随三月一起,走遍春天

故事挣扎着,想走出

绿门扉里,竹影摇曳

篝火的映照,稻浪欲飞

明天准备,回家

回到我的运河

绿肥红瘦的夏,容易藏身

悦动生命薇薇的芳华

就像望见大海,静静地想

信马由缰,翻出童年。坐在山的回音里

捡拾记忆的碎片,浓缩三十年

你不来,我怎敢老去

一个冬天的沉淀,与红玫瑰一起

绽放,一起出嫁,一起沦为一滩鸥鹭

我拓展时光的湖

让荷花密密地围成茂盛的童话

植桑养蚕过后,向

悠悠靠南山的日子靠拢

篇2:悠悠项脊轩绵绵不了情

走进项脊轩, 那是怎样的一个“百年老屋”———“可容一人居”, “尘泥渗漏, 雨泽下注”。作为作者青少年时代的读书场所, 见证了作者的身世遭遇。它几经变迁, 反映了一个封建家庭的衰败与分崩离析———“诸父异爨”, “内外多置小门”;围绕项脊轩的一些人和事, 看似琐碎零散, 但我们从这娓娓道来的日常小事中, 却分明能感受到作者心灵深处那不灭的情怀。

明人王锡爵曾评价归有光:“所为抒写怀抱之文, 温润典丽, 如清庙之瑟, 一唱三叹, 无意于感人, 而欢愉惨恻之思, 溢于言表之外。”读完《项脊轩志》, 我们分明就是这种感受。虽然文中处处在写轩, 又无不处处写人, 言于此而意在彼, 那种亲情的氛围, 始终笼罩着我们, 每读于斯, 我莫不潸然泪下。

首先是那种深深的母子亲情。“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 生命中最能打动我们的莫过于此了。对于母亲, 作者没有浓墨重彩地去描写, 也没有去叙写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一个“叩”, 多么普通平常的动作;语句是多么生活化的关切语言, 却已经写尽了一位慈母对儿女的关怀, 对儿女的呵护与疼爱。此时我们内心也可能会浮现一幅熟悉的画面:当我们学习至深夜的时候, 一杯热腾腾的牛奶, 一个熟悉的身影, 一个关切的眼神, 那是谁呢?是母亲, 尽管没有任何言语, 没有任何动作, 可我们已经深深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所以尽管作者八岁丧母, 然而母亲的遗踪仍处处可见, 母亲亲切的话语仍响在耳边, 这一切又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呢?因此, “语未毕, 余泣, 妪亦泣”。无怪林纾也说:“震川之述老妪语, 至琐细, 至无关紧要, 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 匪不流涕矣。”

母爱已让我们感动, 而那位慈祥的老祖母, 又怎能不令人感怀落泪?对于一个隔辈的老人, 今天的我们应该最能体会到那种疼爱吧。作者于轩中读书, 祖母前来探望, 一见面祖母就说:“吾儿, 久不见若影, 何竟日默默于此, 大类女郎也。”貌似嗔怪, 实则话语中既含疼爱之情, 又有赞许之意;“比去, 以手阖门, 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 儿之成, 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 几句喃喃的自语, 透露出了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儿的疼爱与期望;“顷之, 持一象笏至”, “他日汝当用之”, 饱含老祖母对孙儿的支持与希望。淡淡的言语, 平实的动作, “不事雕琢, 而自有风”, 一位慈爱、温和、平易的老人已出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心底会油然而生一种温温的情愫。“瞻顾遗迹”, 祖母生前的爱抚教诲期望, 无不历历在目, 不能不使人“长号不自禁”。

读文至此, 项脊轩浓浓的至爱亲情无不强烈感染着走近它的人, 而当我们看到那亭亭如盖的枇杷树, 作者对亡妻的深深思念又强烈震撼着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作者的婚姻生活非常美好, 夫妻二人志同道合, 相知相悦。无论是妻“时至轩中”红袖添香, 还是“凭几学书”陪侍身边, 轩中不时传出夫妻二人的欢声笑语, 妻生前的美好形象历历在目, 妻死之年所手植之枇杷树而今已亭亭如盖, 只是现实令人伤悲:树长, 人亡;树是, 人非。睹物而思人, 夫妻二人浓厚的鱼水深情难以忘怀, “妻死, 室坏不修”。想先前, 夫妻二人和和睦睦, 恩恩爱爱, 一是小鸟依人, 娇柔可爱;一是爱宠有加, 勤奋不辍, 而现在只能留下“此情可待成追忆”的遗憾。正如苏东坡所云:“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不言情而情无限, 言有尽而意无穷, 留给后人多少感动和忧伤。

小小的项脊轩, 留下了归有光的怀念, 留下了割舍不掉的情怀;小小的项脊轩, 凝聚了太多含蓄而深挚的真情。在这里, 我们读出的是对至爱亲情的无限眷恋, 读出的是字里行间流露的“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穷遗憾。每每读斯, 脑中也常常浮现出朱自清的“背影”, 他们都同样书写了人间至爱亲情的伟大。一个永不褪色的项脊轩, 让人缅怀, 让人回忆, 更让人生出悠悠的情思。

篇3:春思绵绵似春草

李清照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李清照这首思春怀人之作,热情呼唤远行在外的丈夫早日归来,一同度过春天的美好时光。将热烈情感抒发得直率深切,表现出李清照追求自然、不假雕饰的一贯风格。

“春到长门春草青”,“春”字两次出现,是春天的叠韵,“青”更映绿了人眼。“长门”,原汉宫名,汉武帝陈皇后阿娇失宠后居住的地方,后多以它代指“冷宫”。较之陈皇后,李清照此时虽不是被弃,却同是幽居。崇宁五年春,朝廷销毁立在宫门外长达三年之久的元祐党人碑,大赦旧党。李清照父亲李格非得到了一个“监庙差遣”的职位,一家人也得以解禁回汴京。

“江梅些子破,未开匀”,一枝江梅已经有一些绽破,虽尚未开匀,却已疎瘦有韵。

“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从茶笼取出碧云般的茶团,置身于渐近窗内的春光中,将这白玉茶团轻碾成尘。宋时为了存储和运输方便,会将茶制成团或饼,想喝的时候需碾成粉末状,然后再取茶粉入瓯,冲水分茶。宋庞元英的《文昌杂录》卷四中:“(韩魏公)不甚喜茶,无精粗,共置一笼,每尽,即取碾。”“碾玉成尘”,即将茶饼碾成碎末,而茶末就如碧玉之屑,“玉”也可见茶的名贵,绝品茶才色白如玉。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压”“铺”二字十分传神。“压”字描绘花朵繁盛。花若稀疏零星,花影就不会给人以浓重如“压”来之感。“铺”字形象地显示了月光朦胧和清淡。淡月,微光,若有若无,像薄如蝉翼的轻纱般铺在疏帘之上。“铺”与“压”在用墨浓淡、轻重、明暗、虚实上相互辉映,使整个画面呈现朦胧和谐之美。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农历遇闰年,常有一年中首尾有两个立春日的情况。据《金石录后序》可知,其夫赵明诚或因负笈远行,或因异地为官,常与妻子分别。“二年三度”加重其痛惜之情。结尾“著意过今春”,将惜春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明白如话,以口头语写眼前景、心中情,淡笔素描中,略加点染,将女词人朝暮之间如梦如痴的心绪,浓缩在不到六十字的短小篇幅之中。在写景、叙事、抒情的水乳交融之中,写得曲尽情致,耐人寻味,有自然隽永之趣,足见李清照在抒情词创作上驾驭语言的功力。

上一篇:小学教学设计论文下一篇:三严三实研讨工作方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