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2024-04-12

听老师讲座心得体会(共9篇)

篇1:听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听老师讲座心得

6.20号,周老师冒着炎暑来到我校,为我校老师讲了两场新课改理念,通过这次学习,我深有体会,让我对新课改有了许多新的想法,对很多事情豁然开朗。

周老师讲的辉南县抚民学校在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全体教师实验情况,研究创建了“整体构建、自学互教、精讲多练”教学模式,为了使本教学模式更有生命力,更注重于开放性课堂教学,更适应于新课程改革。很有必要将杜O口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精华部分吸纳进来。

整体构建:就是把每一堂课看做是学生认知规律、研习新知的一个整体的时间单位。这一整体体现了“自学、互教,精讲、多练”四大环节。这一整体从出示学习目标,给出自学指导之后,体现的“埋头自学、合作探究;分工研习、互动展示;精要提示、拨难解疑;纵横训练、巩固兼清”等四大环节(每个环节两个步骤共八个步骤)。

自学――埋头自学、合作探究:

本环节是在教师出示学习目标之后,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自学指导,象考试一样静静地自己去埋头学习钻研新知,然后渐渐地过度到合作探究过程。合作探究是在学生自主钻研过程中遇到了困难的前提下,组长和组员之间的互助,会的同学与不会的同学之间的互助,“师傅”与“徒弟”之间的互助。这一环节需要8分钟。

互教――分工研习、互动展示:

结合自学探究情况,各小组的组长把任务分给大家,每个人都有具体的任务,每个人把组长分给的任务钻研透,写在手中的.卡上或是写在三面黑板的指定位置上。接下来是互动展示过程,互动展示过程就是各小组分别按时间空间顺序到指定的位置进行展示汇报学习成果。一人展示,全班受益。这一环节需要15分钟。

精讲――精要提示、拨难解疑:

这一环节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各个环节把握并巡视全班,对学习有困难的学习小组和学生个人要及时给予提示和指导,也可以走到学生身边说说悄悄话,为迷失方向的学生指点迷津。拨难解疑,重点是在学生展示汇报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这一环节需要10分钟

多练――纵横训练、巩固兼清:

在学生充分自学、探究、研习、展示的的基础上,教者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编写和本课知识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一题多练、一题多解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训练过程中要以小组为单位兼顾当堂的知识当堂会;当堂的内容当堂清;当堂的作业当堂完。坚决不能留课后累。这一环节需要12分钟。

通过对这次学习,我们学校也要向辉南县抚民学校学习新改课的理念,把我们学校的新改课进行到底,办出一个独有特色的新课改模式,愿我们的学校明白更美好!!! 相关专题:尚无数据

篇2:听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想想我们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员工,老板做一切决定都是为了公司,在公司刚刚起步的时候,会选用开拓型人才;在像孩子一样成长的时候会选用战略型人才等到长大到成熟的时候需要维系型人才,等到衰退的时候要选用矫正型的员工。每一种员工在不同时期价值是不同的,我们无论是哪一种员工都要有良好的心态,态度决定了你的人生价值,决定你职业生涯中是否可以创造奇迹。

每个人每个月都有那么几天倦怠的时候,积极的人选择用乐观战胜消极的魔鬼,他们明白消极的作为是什么都改变不了的,只有积极乐观的努力去寻找解决的办法才会找到出路,才会有可能成功。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加减法,于丹教授说的加减法是生活到老年时,学会用减法生活,有舍才会有得,郑总讲的就和艾莫老师讲的一个意思:你的心里空间只有那么大,你吧好的东西装进去,就不会有坏的、邪-恶的思想在你心里,同样,就像艾莫老师说的大脑里面负向词组多于积极的时候,就会影响事情的过程及结果,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积极的思维,积极地工作,积极地生活。

员工在企业里可以得到什么,我想只有自己最清楚,有的认为拿到了可以养家糊口的工资;有人则认为是自己能力的肯定,可以赢得人们的尊重;还有人认为是提供学习的机会,是自己在社会中的第二大学。其实,无论是什么,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特别的,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真正的对于错,他们这样做都是哦为了某种目的,就像老板因为用你,是因为你可以为他创造利润,我在财务部工作是因为我对账目的熟悉,当然还有的原因应该就是我的工作能力,但是毕竟是次要的。

篇3:听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关键词:科学唱法,美声唱法,气息

男高音歌唱家程志在北京音乐厅连续开了两场音乐会, 一场是中国歌剧, 艺术歌曲和民歌, 一场是外国的。这个岁数的人, 声音还那么年轻, 气还那么足、情还那么润, 引得同行和声乐爱好者奇怪, 他以前在合唱队, 有一阵高音没有改唱中音了。他能出现这样的光彩, 且数年不衰, 用的是什么招儿?有一次, 他应中央音乐学院环球音像出版社之邀来中央音乐学院讲座, 三百多座位的小礼堂, 有一百多人站着听。

一、什么是科学唱法

程志语出惊人, “别人说我是唱美声的, 可我认为就没有美声、民族和通俗唱法, 只有一个科学唱法。我们虽然听出三类歌曲不同的味道, 那是根据不同歌曲的风格调整自己的共鸣、位置、气息而出的效果。这三种唱法我都能唱。我的学生这三种唱法也唱。”程志还真的当场唱了西北民歌《走上高山望平川》和《篱笆墙的影子》。程志的学生分别唱了《在那遥远的地方》、《今夜星光灿烂》、《松花江上》、《忠诚的爱》等中外三种类型的歌。

程志还说, “科学的唱法就是自然的唱法, 所以学习唱歌, 先把自己的本声开发出来, 然后根据作品的内容找风格。如同地下石油, 得先开采出来, 再根据用途炼成汽油、煤油、柴油和沥青。”程志继承了他的导师沈湘的学说。沈湘认为嗓音条件, 就是每个人作为唱歌这个乐器的厚底, 要想成为发声优美的乐器, 就要制造, 这个过程是一辈子。但往哪个方向造, 学间可大了, 如果依着你听着好, 如帕瓦洛蒂, 但你不是那嗓, 这个乐器就自毁了。所以, 一个合格的声乐老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嗓音条件。程志展开导师这一观点“你学别人, 到你这一定是毛病。”我想也是, 马国光的鼻音、李双江的颤音、施鸿鄂的抬上唇, 楼乾贵的靠前、刘秉义的喉音, 在他们身上, 本着他们的条件已成特点, 可你要摸仿他们, 肯定是个筛子, 好的全漏了, 剩下的全是放大的毛病。在探讨唱中国歌的咬字是否归韵时, 程志说“唱歌就像说话, 我们说话归韵, 字正腔圆, 是指你一出口, 就咬准了字, 一次到位, 不要归韵。这样听歌人听着才清楚, 自己也舒服。”有人提问像说话一样唱歌没有感情怎么办?程志说, “人们说话的语调最能传达感情, 唱不出感情, 那是还没有像说话那么唱, 那你一定要想想怎么说这句话, 先小声, 找着了, 再放大。”程志自己又做示范, 最后他幽默地一笑, “歌唱得美不美, 要先看你说得好不好。”

二、听了程志老师的讲座感触

1、轻声练习的重要性 (口腔的体操, 每天不断地练习)

(1) 作用:可以避免80%喉部的毛病 (喉部肌肉帮助用力、舌跟僵硬) 。 (2) 什么样的轻声是准确的?带有呼吸支持的轻声, 用“u”的母音练习很容易避免喉咙的憋紧和挤卡 (舌部放平、舌尖慢慢下压底部去抵、有向前用力的感觉、微闭口形、微笑的感觉) , 音量大小以自己的耳朵刚刚听到的音色是最好的。 (3) 忌讳:上高处出现假声, 要在自然声区中练习。

2、呼吸的支持、位置的摆放

(1) 声音要放射出来, 要摆在硬口盖上的某个部位 (才有反射、共鸣) 。 (2) 歌唱时用自己的腹部, 声音在微笑状态时, 硬口盖、前腭已经积极起来了, 发出的声音就具有金属声。学习声乐不是用嗓子, 而是用脑子。

3、舌头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1) 舌头牵扯整个喉部的关系 (舌头最好是放平后向前伸展) , 舌部向前伸展时喉咙才能打开 (舌部向前, 舌尖向前推, 舌中成桥状) 。原来都是撑喉咙, 不是打开。用上呼吸后舌头伸出来与放进去声音都是一样的。 (2) 唱歌时尽量避开舌跟的用力, 舌部总是很自然地摆放。你不去找共鸣会来找你, 你去找共鸣会没有共鸣。把器官形成 (摆好) 以后共鸣就会自己出现。把声音用气送到嘴皮上。

呼吸的要领:吸气时象闻一朵花, 歌唱时要像在不断的吸气, 像咳嗽爆发的延长。唱的时候小腹是向里, 把小腹捏住一样、提升。

几种唱法的问题:只存在科学的发声法, 语言决定了发声 (不存在民族唱法只有美声, 只有民歌) 。

换声区:不必要去换声, 好的歌唱家给人的感觉是没有方法的, 声音是天生的一样。建立好自己的中声区基础, 呼吸一定搭住、放好, 放在声穴的地方, 口里不再给加任何压力, 气息流畅地在腹部生根、不动了。

要找适合自己最好的母音去训练:“u”母音能让喉咙不加很多的力量, 能让位置容易高。喉咙开得比较大时用“i”、“e”。

高音低音的平衡问题, 歌唱的位置是说话:摆在正确位置时既高也能低。一首完美的歌基本在同一个位置上来唱的, 像说话似的。由风格、感情决定歌唱的位置, 技巧好能使声音控制成各种风格样式。在探讨唱中国歌的咬字是否归韵时, 程志说:“唱歌就像说话, 我们说话归韵吗?所谓字正腔圆, 是你一出口, 就咬住了字, 一次到位, 不要归韵。这样唱歌人听着才清楚, 自己也舒服。”

三、结语

科学的唱法就是自然的唱法, 自然的唱法就是科学的唱法, 所以学习唱歌, 先把自己的本声开发出来, 然后根据作品的内容找风格, 只有这样才是科学之路。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

[2]李晋玮, 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3.

篇4:在香港书展听讲座

道听途说,背后有个原因是,早前请的一些嘉宾,对书展提供报酬有些不满。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名声坏了,请人也就没那么容易了。贸发局公布的数据说,今年合共举办了超过300场文化活动,吸引超过16万人参加,比去年增加了23%。就我的观察,其中温瑞安、资中筠、白先勇的讲座算是重头戏,大陆作家慕容雪村的讲座也是不容错过的,而刚刚辞去光华新闻文化中心主任的台湾作家张曼娟的讲座也值得一听。

温瑞安:荣归故里

与金庸、古龙、梁羽生等并称“四大武侠宗师”的温瑞安,在隐居20年后亮相香港书展,成为书展头天的重大新闻。

出生于马来西亚的温瑞安,对回到香港可谓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当年他留学台湾,因涉嫌“为匪宣传”,被当局驱逐出境,落脚地便是香港。在香港期间,他创作了《四大名捕》系列小说,使他名镇江湖。因此,香港可谓是温瑞安的发迹之地。而他这次回来,又被称为“荣归故里”。

在“主场”开讲座,可容纳千余人的演讲厅座无虚席。他说自己“很长气”(唠叨),一开口就收不住。于是,拿出自备的小闹钟放在桌子上,好像要提醒自己必须控制时间似的,搞得现场气氛很轻松也很活跃。

今次前来,温瑞安还有个目的,是宣传自己的新电影《四大名捕》。所以,讲座的主题是“武侠小说与武侠电影——雷锋还是雷人?”他说:“现在仍坚持写小说的人是雷锋,就是肯卖命、敢牺牲,现在大陆拍的武侠电影就是很雷人,电影里几乎看不到原著!观众可将金庸看成古龙、古龙看成梁羽生、梁羽生差不多就是琼瑶了!武侠小说与武侠电影貌似神离,武侠小说可以随意变成医学片、神话片、魔幻片。看着看着,到底武侠在哪?只剩下技术了。”

温瑞安说话直接,一点都不像个隐居20年退隐江湖的人物。也难怪,真正的牛人,就是他已经退隐江湖,而江湖上仍旧有他的传说。

资中筠:人的基本追求是一样的

去年在大陆很火的作家资中筠,没想到在香港书展受到一样的追捧。主办方显然低估了她的魅力,只安排了能容纳一百多人的场地。结果,地上都坐满了人,不得不在门口设关卡,阻止听众入内。

资中筠的讲座主题是“人性·文化·制度”。照理说,香港人对这样的题目不会感兴趣。但近年在港读书的大陆学生多,他们成为该讲座的主力听众。资中筠认为,人的基本追求是一样的,并不存在根本的差别。而人性的恶都由制度决定。她说:“和过去相比,好像古人比现代人好多了。毒奶粉、毒胶囊不断出现,无良商人无恶不作,中国人怎么变成了这样?”这和现在的制度不无关系,“当前的中国,不是文化的问题,而是制度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文化大兴,孔子学院在国外遍地开花,国内甚至出现了排斥外来文化的声音。那么,作为前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所长及著名翻译家,资中筠是如何看待外来文化的呢?她说:“一切优秀的东西应该传承下来,一切优秀的外来东西也应该结合起来,两种精神结合就产生健康的文化。”

今年已经82岁的资中筠,看起来神采奕奕。对所有观众的提问,也是来者不拒,谈笑风生。有现场观众打趣说,真是“国有一老,如有一宝”。

白先勇:林青霞低调捧场

以《台北人》等小说知名的作家白先勇,今年出版新书《父亲与民国:白崇禧将军身影集》(上下册)。书展期间,他带着这本新书参加了分享会。

白先勇说,民国史在两岸仍有很多空白之处,部分史料更被扭曲掩盖。例如,白先勇说父亲曾提出抗战的策略是“以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取时间”。在大陆时,学生听了立刻反对说“论持久战”是毛泽东提出的。但是,作为民国名将白崇禧之子,手握更多第一手资料的他,似乎更有责任还原更多历史真相。而谈到生活中的白崇禧将军,白先勇说:“父亲很尊重我的追求和生活。”所以,名将之后白先勇能成为著名作家,应是和父亲的教育观分不开的。

讲座中,大明星林青霞突然出现,引起一阵骚动。原来,林青霞也是“白迷”。讲座开始前三分钟,林青霞在工作人员陪同下进入现场。为了看清白先勇,林青霞刻意戴上黑框眼镜。看到白先勇谈笑风生,林青霞亦与观众一起大笑鼓掌。而在白先勇结束演讲,进入问答环节时,林青霞低调离场。但讲座后,又与友人化身粉丝,捧着《父亲与民国》向白先勇索要签名。

问答环节中,白先勇被问及香港言论自由问题。他寄语香港传媒要坚持和维护言论自由,对一些历史真相,要孜孜不倦地追问。因为和民国史的道理一样,如果对过去不了解,是不可能准确拿捏未来的方向 。

慕容雪村:守住底线

大陆作家慕容雪村,以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闻名。他的作品,多关注大城市中的小人物命运。而他很喜欢来香港,因为香港拥有华人社会难能可贵的自由空气。在香港书展的演讲稿,已经通过他个人的微博,全文发出。演讲中,慕容雪村述尽一个有良心的公共知识分子在当前社会中的观察。

在一个不正常的社会中,想要做个正常人是不容易的。先决条件是,要有独立的能力。慕容雪村特别寄语当日来参加讲座的大陆读者,要做个好公民。相信在很多人眼中,慕容雪村就是典范。他敢于批评很多社会不公现象,也常常为友人的不幸遭遇而吶喊。但怎样做个好公民?慕容雪村认为起码要守住一些底线,就是当不公义的事情发生时,“你不应为它鼓掌”。

对早前发生于北京的雨灾,导致77人死亡,慕容雪村说:“那些看不到的幽暗处,破败的依然破败,肮脏的依然肮脏,一场豪雨就可让它们显出原形,原来不过虚有其表,仿如一袭华美的袍,裹着生满恶疮的身体。”你可以理解为,所谓的“破败”与“肮脏”,指的是“下水道”,或其他。

而就在慕容雪村结束演讲后数小时,香港就挂起了十号风球。

张曼娟:做个合格的小丑

台湾美女作家张曼娟,今年六月刚刚辞去光华新闻文化中心(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香港)新闻组)主任一职。回归台北,七月又现身香港,参加书展的讲座。她在书展期间出版的新书,名叫《今日香港有烟霞》。

张曼娟虽然至今单身,但坦承喜欢孩子,所以在台北多年经营自己创办的“小学堂”,带孩子从事读经等活动,去年还在香港举办过“台湾童书节”。此次在香港的讲座,也围绕自己和孩子的故事展开。

她说自己多年前买过一个小丑玩偶,希望自己能像小丑一样给孩子带去欢乐。前几天在台北和孩子及家长一起参加小学堂毕业礼,合唱歌曲时一个孩子不小心滑倒(无碍),全场孩子大笑,笑了半分多钟都停不下来。张曼娟就走到台上,亲切地跪在孩子面前安抚他们。当时,现场的家长都为之动容。

张曼娟说,她并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好,平时对孩子都是这样。做小丑也有高下之分,希望自己能做个合格的小丑。

只是,离开香港的张曼娟,留下“今日香港有烟霞”这句话,还是颇为伤感。不知将来香港有烟霞之日,她是否还能感知?

每年的香港书展,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2012年第23届书展又结束了。有调查显示,超过四成受访者希望明年书展可以增加有关“文学与电影”的文化活动,也有超过三成受访者期望强调“两岸三地作家交流”、“儿童及青年阅读”等活动。而台湾诚品书店今年8月10日也要在香港开张,主打文化活动——香港书展讲座又增一劲敌。今年书展讲座,没有带给观众、读者太多惊喜。倘若2012真的是世界末日,香港书展将是遗憾。

篇5:听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陈老师的话,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偏重于教学方法灵活的运用,忽视了教师的情绪作用。其实,一堂课的好坏要受到教师情绪的影响,倘若失去良好的课堂情绪,课堂就会失去活力,失去它的精神内涵。教师的情绪与课堂的良好教学效果息息相关。如果说好的教学方法是一堂好课的载体,那么教师的情绪将是上好一堂好课的灵魂。

一位年轻的数学老师让四个学生同时到讲台前演板,三位同学全对,一个同学把个位数上的数字算错了。老师的脸色立刻严肃起来,让孩子再验算一遍。在同学们的注视中,这个孩子红着脸又演算起来,结果把十位数上的数字也算错了。老师更加生气了,吵起来:“大家说他做对了吗?”“没有……”座位上的同学七嘴八舌,台上的孩子泪眼汪汪,那节课这个孩子再也无法集中注意力。

学生每天在学校与教师的有效接触时间长达六、七个小时。在学校中教师是当然的主导者、支配者,教师的一个皱眉,一个微笑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学生的害怕、说谎、违抗等心理失调的原因之一,都与与教师的不良情绪有关。有研究表明,情绪稳定积极向上的教师,他们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反之亦然。

我是一个工作幸福感极强的老师,走上讲台,就会笑容满面且充满激情。对孩子正确的回答,鼓励其观点鲜明、悟性高;不恰当的回答,鼓励他勇气可嘉或肯定回答中的精彩之处。对于听课状态不佳的学生,我常常以警醒的眼神或幽默的话语来处理,眼神或幽默解决不了的就微笑着停下等待,等待不能解决的就课下到办公室解决。坤坤在其作文《标杆老师》中写到:“刘老师讲课生动、幽默,常常面带笑容。别的班两节课才能学完的课,我们班一节课都能学完,而且同学们学的还很快乐。”自己的常态,在学生心中就成了“特例”。由此可见,良好的讲台前情绪对学生的学习、心情的影响。教师面对的是一群不完美的未成年人,犯错是他们的特权。面对孩子的过失或错误,我们不能与孩子一般见识。无论出现了何种状况,都要保持讲台前的良好情绪状态,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保障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那么,教师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调整心态,认识到教师职业的优越性。教师是一个自由度很高的职业:操场让我们的活动地点开阔、自由,早、中、晚有规律的上下班让我们课余活动时间自由;教师是一个具有成长性极强的职业:教学相长的`工作性质使我们一边工作着,一边进步着;教师是一个休假较长的职业:一年累计三个多月的假期,是其他职业人所渴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假期给了我们更多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增加了家庭生活的幸福指数;教师是一个影响人的职业:传授知识、塑造灵魂,平凡而伟大。

二、提高自制力,学会无情绪的工作。教师,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也同样会经历生活的种种考验,承受种种压力。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学会“什么事都难不倒”!作为教师应该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即使是内心有痛苦、有悲伤,身体有疾病,在课堂上也要把那些烦恼抛到九霄云外,不让内心的怨恨、忧愁、焦虑表露出来影响学生。你送给学生一张笑脸,学生就给你点几十个赞;你送学生一张哭脸,学生就给你点几十个否。

篇6:听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三业人生激情说,

曲江一中共振多。

语文教师笑灿烂,

化学校长泪滂沱。

继往开来谱新曲,

同心戮力奏凯歌。

一带一路东风好,

英才万千报祖国。

5月24日清晨作于芙蓉商务酒店4019室(赵谦翔)

这是赵谦翔老师的随身创作。他在讲座中说凡是自己有感之事定要赋诗以传情。这是一位语文老师的践行,一句轻语,一生重载。

5月23日,我聆听了题为《敬业•新业•乐业》的讲座,历时近三个小时,没有中场休息,谦翔老师无论是来自心底最真诚的箴言,还是诙谐幽默的时尚词汇,都一点点渗透到血液中,在欢笑与泪水中我叩了叩心门,再一次告诉自己:我是一位语文教师。

谦翔老师生活中与讲台上迥异。但即便是话语不多,我还是捕捉到他此次讲座的感触。他说:“老师们素养很高,回应很好。”这是对我们这些听课人的莫大肯定,而我也可如此理解:只有讲座人讲的精彩,我们才会回以热情。这就是赵老师所谓的“共振”吧。

此次讲座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真诚”,正如谦翔老师的语文教学理念“绿色语文”一样,不说假话,不做虚事,唯有真挚最能动人。

谦翔老师说:“我是这么教语文的,也是这么做人的。”因为那个时代的原因,谦翔老师成名较晚,可谓“大器晚成”。可是,我却觉得这是一件极好的事情。正是因为没有过早成名,所以才葆有了极长的教学生命力。赵老师用生命的前四十年都在积淀,都在学习,干扰他继续成长的附加因素自然不多,即便成名后有了,可是那时候的谦翔老师早已让自己的内心足够强大,对此也具备了一定的抗力。如果赵老师之前因为历史原因让自己遭受了巨大的不幸,可是作为晚辈与后生,我们又慨叹这何尝不是一件幸事!这也恰恰是“乐业”的体现。

最令人佩服的便是谦翔老师在那个物质与精神都极其匮乏的时代表现出的对于知识的极度渴望与坚持恒定的毅力。利用别人吃饭休息的时间学习俄语,为了让更多的朝鲜族学生也学习俄语,自己开始学习鲜语,走近学生,以“亲其师而信其道”。

我想,谦翔老师为什么总是能将语文考试成绩神话,他除了有极强的教学水平、渊博的知识外,还有就是自己的身体力行,他的勤奋、他对事业的执着都会感染每一个学生,他的每天必要阅读与笔耕不辍都会激励每一个孩子,谦翔老师讲座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天道酬勤”。的确,这是他对自己从教这么多年的总结,更是对年轻人莫大的激励与鼓舞。尽管那样的时代不会再现,可是勤奋与专注对于一个人成长得价值与作用却是亘古不变的。

康德说:“教育是使人成为人。”赵谦翔老师提倡“绿色语文”就是将学生塑造成真正的人。而若要将学生塑造成有灵魂的人,那么,教师就必须是有独立思想的人。特别是一名语文教师就更应该让自己的精神丰盈、灵魂饱满。而能够努力接近她们便是读书与创作。

谦翔老师现场展示了他在教学生涯中所感所悟的作品并情绪饱满激情昂扬地诵读出来,那真是酣畅淋漓啊!特别是“凭一个‘乐’字当家”中60个叠词的运用,堪比李清照的《声声慢》中14个叠词呢!

如今,我坐在办公桌前努力完成这篇文章,脑海里那个身形消瘦却精神矍铄的长者形象总挥之不去,很难想象一个糖尿病患者居然以如此坚强的意志和满腔的热爱带我们走入一座神圣的精神殿堂,让我们这一群年轻人绽放出该有的能量与活力,正如鲍勃迪伦在《My Back Pages》唱到:

“深红色的火舌舔舐我的双耳

纵有重重陷阱我仍翻滚前行

奋不顾身扑向燃烧着的前路

只因有信念将我指引

‘我们很快就会到达胜利的彼岸。’我这样说着

眉宇间意气风发

哦,昔日我曾如此苍老

如今才是风华正茂”

篇7:听王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在2013年小学思品教师短时间培训中,听了王老师的《关于品德的说课》和《如何听评品德课》的讲座收获颇丰,同时也被王老师带病始终站着讲课的这类精神所感动,从王老师的身上真正体会到思品老师品德的高尚,王老师的一句做人要做好自己的本份,一直回荡在我的耳边。王老师首先讲了《关于品德的说课》,让我明白了说课的特点、进程和原则。在说课前的知识预备中要熟习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浏览相干学科的知识和学情份析,最重要的预备是了解学生真实的生活。说课有十说:一教材、二学情、三目标、四重难点、五教法、六学法、七活动组织、八媒体应用,九效果猜测、十反思(板书),其中活动组织极其重要,再说目标中,知道了《品德与生活》是四维目标,即: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和进程与方法,由此想到了来培训前预备的教学设计,里面存在了很多题目,还需要去认真修改。在《如何听评品德课》中,老师要转变角色,明确任务,带着思想进课堂。课光听不行,还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一节成功的品德课,不单单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明白了多少,感悟了多少。评课者要做到既听又看,边记边想,做到一听二看三思四记五诊断。老师是服务与学生,学生心目中理想的品德课是希望有趣、放权、体验、评价的。教师固然很苦很累,但是只要走进课堂,就应当神彩飞扬,并用这类情绪去感染孩子,孩子们才愿意上你的课。通过王老师的讲座,我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有了更深的熟悉,这门课真的是一门非常必要的课。课程中所触及的内容均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干,假如能够好好的引导学生真正地走入这门学科,那对学生以后参与社会,做一个真正适应这个社会的社会人奠定非常好的基础。总之,这次难得的机会如同打开了一扇窗子,让我更充分熟悉到本身存在的不足,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对进步自己的业务能力是一个很好的指导。

篇8:听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对于乌兰托噶的作品, 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应该是那首《父亲的草原, 母亲的河》, 其浓厚的思乡情怀, 让所有听过此曲的人都为之动容, 甚至潸然泪下。这首歌曲的词作者是蒙古族女诗人席慕容, 其蒙古族名为穆伦·席连勃, 在蒙语中的意思是“浩荡大江河”。讲座就是从倾听这首歌开始的。

余音过后, 乌兰托噶为我们讲述了席慕容这首散文诗的由来:席慕容与其父亲在德国时路过一片漂亮的青草地, 父亲说虽然这片草地很清香, 但是终究没有家乡的草原味道更好, 因为草原上的草多种多样, 每个时间段会有不同的草枯黄, 不同的草冒出嫩芽, 伴着不知名的花香, 散发着草原特有的味道;在上学的时候, 学校离家很远, 草原又宽广无边, 孩子们经常会找不到回家的路, 当他们问路的时候就会问两条河流交汇的地方在哪里, 因为他们居住的蒙古包就驻扎在那……1989年9月, 席慕容前往其父亲的家乡, 第一次踏上了父亲心心念念的这片草原, 并作了这篇散文, 而散文的第一句就是“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 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深刻的表现了草原游子对家乡的深切怀念。第二段中的“如今终于见到这辽阔大地, 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 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 保佑漂泊的孩子 , 找到回家的路”也正是席慕容对第一眼见到这片草原的真实表达。当她慢慢地融入草原, 与牧民交流时, 她无比激动, 终于呐喊到“我也是草原的孩子啊, 心里有一首歌, 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 母亲的河”。从那时起, 她便开始了长达17年的追寻游牧文化的历程。而这首散文诗也毫无疑问的为乌兰托噶所用, 并成就了这首情真意切的经典民歌。

乌兰托噶自小就受到家庭中浓厚的音乐氛围的熏陶, 8岁就写出了自己的第一个作品。2000年他受邀为鄂尔多斯婚礼作品的中间部分插入一个表现爱情的旋律, 于是那首悠扬婉转的《天边》就诞生了。这首歌我在大学的时候经常听, 但是从没像今天这样坐下来静静听一次, 其音乐让人听的过程中倍感放松, 听后总是觉得意犹未尽。歌曲音乐制作中包含各种乐器, 多种和谐交叉的演奏就像是乌兰托噶老师描绘情景一样:他们一家人坐在一起合奏, 有拉四胡的, 有吹笛子的, 有弹琵琶的。乌兰托噶家可称为音乐世家, 乌兰托噶的姥爷是一位音乐家, 精通四胡、三弦、笛子等乐器的演奏, 尤其是四胡;父亲虽然中年才接过姥爷手中的四胡, 却也演奏的颇有韵味;舅舅是内蒙古自治区有名的四大民间艺人之一;哥哥姐姐们也都是学过或从事音乐艺术的人。大家聚在一起时, 有拉中提琴的、弹琵琶的、拉四胡的、吹笛子的……真是令人羡慕的一家。

乌兰托噶老师对我们说“动机是点亮作品的火把”, 《天边》这部作品的动机就是duo re mi这样一组简单的上行音阶, 也正是这简单的音阶进行, 塑造了这部深入人心的作品, 把草原的完美, 河流的完美, 树干甚至树叶的完美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谱例如下:

“模仿是创作的第一步, 而创作绝不是模仿。”这是托噶老师的创作心得。乌兰托嘎从哈尔滨毕业后, 曾在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工作11年。那段时间他总是在工作之余, 聆听内蒙古各个地域的音乐, 还经常到牧民中找寻歌唱草原的声音。但他的创作绝不雷同, 多年的音乐创作让他找到了自己的风格, 并形成了不小的影响力。每一次到民间采风, 乌兰托嘎都会得到许许多多的收获。而当他听到别人唱到他的作品时他总是很平静, 他说“我就像一个饭店的厨师, 炒出菜来给人们品尝”, “作品就像孩子, 创作出来就长腿自己走了, 喜欢它的人都可以唱”。他还鼓励我们说“每个人都是一座金矿, 要努力的开发自己”。

乌兰托嘎对草原有着极为浓厚的情感, 他也始终抱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创作。感恩草原, 感恩母亲, 感念这里美丽的自然, 感念这里的朝露晚霞, 河流森林, 一草一木……随着社会的发展, 蒙汉交流越来越频繁, 蒙古族人民不断被汉化, 人们不禁担心起未来蒙古族音乐的发展, 乌兰托噶告诉我们, 当他在巴盟采风时, 听说一个喇嘛创作过很多民歌, 而在青海, 他也看到一位蒙古族牧民在写歌, 写完就唱, 而且一唱就是十几段。他说那时候他就知道, 只要有游牧生态, 就有草原音乐在。

乌兰托嘎, 在蒙语中的意思是“红色的旗帜”, 这个名字已经赫然成为草原文化的一面旗帜。现如今不仅是在呼伦贝尔, 甚至在哈尔滨, 在北京, 在无数个大小不一的城市, 随处都可以听到乌兰托嘎的音乐。他的音乐总是能够让人陷入无限的沉寂, 那舒缓深情的旋律会与头顶的蓝天白云和谐的融合在一起。而他总是会让我想起那片难忘的草原, 那段平淡无奇但却永生难忘的大学时光……

篇9:听清华附小王君老师讲座心得

(2010-03-27 23:45:06)转载▼ 标签: 分类: 教育小语

教育

这次听了第十届在广州举办的班主任工作论坛中龚雄飞和王君两位教育专家的精彩报告。其中清华附小高级教师、中央教科所班主任专家讲师团成员王君老师以朴实的语言,敬业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听众。从她身上我们真正学到了班主任工作的实质,那就是创意、勤奋、坚守。她认为作为一个班主任工作就是过日子,幸福就是普通日子里的点点滴滴。

在这次讲座中擅长记录与孩子们一起成长故事的王君老师着重讲了她是如何用笔和相机记录学生成长过程的。动人的故事,海量的照片及录像,把我们带回到她和学生们度过的一个个精彩的瞬间,渗透着王老师的汗水和智慧。她的班主任工作“五步曲”。她依据她总结出来的这“五步曲”管理好班级:1.目标就是方向;2.思路创新出路;

3、班会净化心灵;4.细节决定成败;5.定位提升品位。

其中目标就是方向和班会净化心灵是体会最深刻的:

一.目标就是方向。班主任的工作就像搭梯子,是给孩子们搭梯子,每年搭一级,到了六年级就搭六层。学生的学习之路是漫长的,小学的梯子最重要,它是地基,只有地基牢固了,学生的学习路才会越走越长越走越好。介于我们班主任的工作性质,我们就要打好地基。每学年都要设计班级建设的总目标。“让每个孩子享受优质教育,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做最好的自己,创最优的集体”、“在学校做好学生,在家庭做好孩子,在社会做好公民”等。这些总体目标有助于班级整体面貌的改变。在制定总目标后她分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去认真达成,定的阶段目标要小而实,如“抓两头带中间”、“全面发展,学有特长”、“心往一处想,话往一处说,劲往一处使”,从而全面提高班级的教育教学质量。每个人也要有长远的目标。只有每个人都有了目标,有了努力的方向,才有实现目标的动力。长目标要有梯度,一个年级抓好一个重点。一年级小幼衔接自助化,二年级一日常规自立化,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一日生活规范化,四年级着重培养学习生活自律化,五年级开展班级网络系统化,六年级达标测试整体化,也叫摘果子。她这样系统科学地安排工作起来就有了方向,不致于整日也不知忙些啥。给班级制定好目标后,从细节抓起,从头开始。

二、班会净化心灵。要管理好班级,净化学生心灵是十分重要的。王老师适时抓住一些机会开展素质教育,王君老师的班会一般是即兴班会,比如让学生体验值周的辛苦,举行了《值周快乐》;学生要转学举行了《难舍难分》;评选三好学生时举行了《三好学生竞选》;学生过生日举行了《祝你生日快乐》;感恩节、母亲节到了就举行《自发过个感恩节》、《解读母亲》班会„„她举了一系列例子,如:三八妇女节向母亲表达爱(向妈妈说:我爱你),把所有学科教师请到班内读学生写给老师的感恩信等,她说任科老师感到孩子学会感恩、心中有他,他教起来更起劲,而通过活动孩子对老师的表达更真挚,更认真听老师上课。

她每个学期都面向全体家长开放一节主题班队会。例如四年级《十岁的祝福》、《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五年级《爱就是给予》、《学会感恩》,六年级《让书流动起来》、《放心去飞》等,每一个活动她都用心去准备,活动过程中用照相机、摄相机捕捉每一个美好的镜头,留下永远的记忆,记下孩子们成长的每一个故事。全身心地热爱和关心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为每个孩子搭建成功的学习的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培养了得力的班队干部,净化学生心灵。她还会充分利用优秀教育资源和家长资源,带孩子们去参观大学校园、图书馆、试验室等,充分地挖掘和整合所有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教育教学服务。

她带领集体营造书香班级——因为德育教育要润物细无声,用文学的魅力,陶冶学生情操,书香树人。她倡导三个时间段读书的方法(早诵读——由班长带读;午悦读——谈读书体会;晚亲子共读——让家长也参与进来)。

王老师说班主任许多工作都是自找的,即兴班会最能看到老师最智慧、最闪光的一面,通过班会把教育的内涵升华。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王君老师的〈〈记录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工作一定要有记录,因为幸福感来自翻看孩子的照片的时候,从照片中看到孩子的点滴成长。王君老师这份始终坚守着神圣的职业,正是基于她对孩子的爱和对教育的更高境界的追求。王君老师的精彩之处正像她说的那样,“认真做事才能把事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工作经验是可以累积,也可以借鉴的。王老师的经验之谈是她在行动中的精彩回顾,她坚守对职业的热爱,工作有的放矢,从细节抓起;有创意,及时用文字和镜头记录。正如她说的:“如果你拿孩子没有办法,那就请你记录下他们的成长过程,在毕业的时候送给他。” 这是一种很感性的教育,但能沁入心灵,孩子能真实感受。

听了这次讲座让我如沐春风,是一次思想的洗礼!

王君:语文课的青春气息很不够

王君:36岁,重庆外国语学校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中国教师报:语文教学纷争由来已久,教学目标就是争议的一个焦点。您认为初中语文课应该给学生什么? 王君:语文课自然应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即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同时初中阶段是学生生命意识形成的初级阶段,是一个启蒙阶段,语文教师应该在完成传授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对生命有一种健康的认识,对人生有一种最初的规划,对青春理想有一种最初的描模。在这三年时间里,在语文教育中,要给学生树立一个成人意识。要让他们意识到,初中与小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他们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要对自己的青春生命负责,要让学生对生命具有一种神圣感,一种责任感。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思品课不是语文课,其实不然。一个好的语文课是没有办法把这些东西隔开的。对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一直争议很大,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回归,强调语文是工具,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一堂语文课,一个语文教师只教工具绝对不行,成不了好的语文教学。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投入感情,必须把生命的意识、美的意识投入到语文教学当中。哪怕是初三高三的学习,也不能只落实工具性。两者事实上是不能分开的。

中国教师报:你认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王君: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没有语文味,或者说语文的个性不够;二是语文教学中青春的气息不够,非常死板,非常缺乏活力,没有找到突破自己瓶颈的途径。

现在语文课经常受到质疑:这是语文课还是思品课。原因在于,语文学科的本体位置确认太模糊。语文说是核心学科,事实上也可以说是边缘学科。语文课到底要给学生什么,什么形式的教学才是语文教学,语文味怎么界定,对这些问题语文老师都很困惑。语文课不像其他学科的味纯真,一线教师越来越模糊,自然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教。

第二个问题,青春气息不够。课改多年,想了很多办法想搅动语文课堂。现在有人说语文课堂太花哨,要回归,其实这是不了解一线教学,特别是对农村学校不了解。花哨主要是在公开课上,一线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农村的语文课堂总体上来说还是非常非常沉闷,形式特别特别单一。如果公开课上那些丰富多彩的方法有一小部分能够进入家常课,语文课就会有很大的改观。一线常规的语文课堂教学还是围绕着考试、分数在转,题海战术没有根本改变。

中国教师报:你在教学生涯中遇到过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王君:用朋友的话说,我们是一群耕“天”的人,对语文教育有一种狂热、痴迷,总是希望能在语文教育中获得独特的生命体验。不管在课改前后,农村还是城市,我走的都是现在课改的道路。我的教学能力不算差,教学效果一直也比较好。我感觉到,要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先要改变学生对语文教学的认识。现在的学生比我还功利。我用我的办法带了他们两年多,语文成绩也一直都名列前茅。现在到了初三,我鼓励他们要挺住,不要被题海淹没,不要成为考试的奴隶,不要成为考生要成为学生。还是有学生提出:老师,我们这样行吗?失败了怎么办?有抵触心理。当你撞到这种现实的教育背景的时候,当你看到学生决心丢弃诗意的东西,当你感受学生那种成为功利的学习者的强烈欲望,你会非常难过。这对我是最大的打击。课堂教学对我一直是挑战,要把语文课上好太不容易了,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是永远适用的,没有任何一种教学形式是永远适用的。语文教师需要像一个生命的魔术师,不断地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掘语文的潜能。我从教16年,上了无数的课,也获得了很多的奖,但也经常有手足无措的时候。每天晚上总是想,这课文明天用什么方式去教?这个教学思路是最恰当最科学最优美最艺术的吗?每次走进课堂,往好处说,我都有一种神圣感;往坏处说,有如履薄冰的感觉。对我来说,每堂课都是新的,我从不觉得自己已经驾轻就熟,重复自己是很无聊的事。

现在,我的困惑和质疑主要是来自于内心,来自于对自己教育教学生命的反省。我经常感觉到需要反思、需要提高、需要学习,有时这种感觉会来得非常猛烈,好像重新回到了一个生手的状态,进入了教学的盲点。

可能对于一个有教育理想的教师,这种盲点会不断出现。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即将形成我们自己的语文教学哲学、教育哲学的瓶颈阶段。我想,不是每个人都有力量成功地突破瓶颈的。但是,如果形不成,进一步的教学实践就完全可能沦为对过往教学的炒冷饭式的重复。很可悲。

中国教师报:你对现在的语文教材满意吗?

王君:我对教材是满意的。语文教学效果如何与语文教材好与不好,关系不大。各地教材那么多,面目基本相似。现在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没解决,即语文学科的知识系列没有建立。没有这个教材怎么编?所以现在的教材,删一篇,加一篇,无所谓,高中课文拿到初中上也没啥。在这种背景下,教材编到这个地步已经很不错了。更重要的还是教师素质本身。

中国教师报:你如何评价这些年的语文教改?

王君: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教改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没有教改会更糟糕,更加死气沉沉。因为教改,我们知道了原来还有那么多新理念,新追求。教改为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为我们提供了反思的范本。现在质疑教改的声音越来越多,我觉得不能完全否定教改。教改理念是正确的,很多问题不是教育自身能够解决的。教改反思不能矫枉过正。

语文教学反思及对策

反思目前的语文教学主要有以下问题:

1.教学目标游离。不是说没有目标,而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不分重点和难点,这样反而使学生难与正确把握目标。

2.教学手段单一。在课堂教学中,基本上仍以“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为主,未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却听得头昏脑胀,这样的教学,从表面上看,占满了课堂教学的所有时间,教师也感到尽心尽力了,但从学生学习的效能来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低效教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活动占绝大部分时间,教师的活动代替了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思考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

4.师生交流与沟通还不够。由于受时间和环境的影响,与学生之间的课余交流较少,对于学生的内心世界还不够了解,对于学生的兴趣、情绪变化等了解不够。相应学生对于教师同样也不够了解。这样使得语文课堂效率低下,众所周知。那么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呢?

一、教师必须有清晰的教学思路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诱导的过程,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一般地说,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主要是循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的,因此教学思路就有了鲜明的实践性的特点。它不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教案中,而必须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思路清晰,语文课就会呈现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教师的个人思维品质集中地体现在教学思路上,又以非常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教师讲授需把握分寸

实际上作为我们老师都知道,要让学生从始至终精神高度集中听完45分钟的一堂课,基本很难。当然这也不仅仅是我们语文课存在的问题。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堂当中,这也要求我们老师具备十八般武艺。

①教师的讲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但应把握分寸,恰当的讲。在教学的某个环节,恰当的讲解分析课文的某些句段,对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是极为重要的。恰当的讲,才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其鉴赏水平。蜻蜓点水或过深过透地讲都无助于学生的文化积累和思维锻炼。教师若面面俱到,讲的太多太泛,学生听课时的思维会处于“休眠”状态;教师若引经考据,讲得太深奥,学生听课时的思维会处于“茫然”状态。“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他们的年龄与心理力量所许可”,即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强调因材施教,因“班”施教,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在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展示才华。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恰当的讲”的引导下,渐入课文的佳境,渐入学习的佳境。

②适当的在课堂上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延伸扩展。有些老师担心这样教可能会完不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实际上这不但不会影响你的教学,反而提升学生的兴趣,无形中让可能在一分钟前还在走神的学生重新回到课堂。比如我在上《金岳霖先生》的时候,穿插了一个女人与三个男人的故事和一个男人与三个女人的故事。可能有些老师认为,这样不是本末倒置了吗?我倒不这么认为,因为课文本身比较简单,学生一看基本就能明白,穿插这些知识一个可以让我们学生更多的了解一些知名人士,另外,学生感兴趣了之后,自然会对语文课产生一种期盼。我记得曾经有学生说,上语文课是一种享受。那么,你已经达到了“教就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了。

三、教师应善于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提问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能帮助我们探索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应熟悉教材和学生,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另外,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话题,提供一个讨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引出多个问题,问题的解答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使课堂交流呈现多向性。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多向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与教学任务相去甚远,教师应珍视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的思考成果,真正的语文教学是应摒弃某种狭隘功利的。

四、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程度

叶圣陶曾说:“教师所务,惟在启发诱导。”这就是说教师应当启发诱导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地去想、去分析、去研究、去开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我在上《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时带去一个红富士苹果,很多学生马上被这苹果吸引住了,都在猜今天老师怎么会带苹果上课,都带着一种好奇兴奋。实际上,这无形中已经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为语文课的开展打好了基础。一上课我就问学生,“这是红富士苹果,为什么叫’红富士”呢?学生们七嘴八舌展开讨论,“对,这个品种经过了日本人的改良。上个世纪前五十年亚洲最好的苹果产自我们中国的山东烟台和陕西白水。二三十年代的日本教师拿着我们的苹果跟学生说:“想吃吗?这是世界上最好的苹果!想吃就去中国,占领了中国,我们就能敞开怀吃这样的苹果!”同学们,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军国主义教育!借口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唆使青年充当战争炮灰。日本军国主义是向哪个国家学的?自然过渡到德国。这个导入不仅使学生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本质,而且无形中也给现在的中学生上了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学生喜欢,效果也好,何乐而不为呢?有专家指出:“考察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当代教学理论认为:尽管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但是如果以为教师教的过程同时一定也是学生学的过程,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事实上,教师教的过程,学生未必在学,即使在学,很可能是被动地学,低效甚至无效地学。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要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学生可以参与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质疑解惑、与他人合作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的全过程。这样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从而做到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五、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即是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就连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语文进入新课改后的困惑及对策

默认分类 2009-10-26 14:53 阅读104 评论0 字号: 大 中 小

她:教育界的一朵鲜丽奇葩特级教师 王君

上传: 邓井英

更新时间:2013-1-10 13:09:05

她:教育界的一朵鲜丽奇葩 ——记重庆外国语学校特级教师 王君

龚春燕

王 君,35岁。

1992年毕业于重庆教育学院。在綦江县东溪中学、綦江中学任教五年。后调入重庆外国语学校任教高初中语文。她是重庆市最年轻的中学特级教师之一,全国中语会优秀教师,全国中语会教改新星,四川省优秀班级班主任,重庆市“红岩好班级”班主任(全市十个),重庆市骨干教师,重庆市2007年“五四青年奖章”提名奖获得者(教育部门唯一代表)。

那么她有什么惊人之举,她成功的背后又有多少感人的事迹?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故事———

蓓蕾初绽:重庆市优质课大赛第一名

如果说王君老师是教育界的一朵鲜丽奇葩,那么从小对语文的偏好和执著就是这花朵绽放的根芽!

王君是在重庆綦江这个小县城平民聚居的一条街上长大的,父母都是破产小厂的工人。这种家庭背景下,周围的文化氛围自然十分浅淡,自小的玩伴少有热爱学习的。学生时代的王君,也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虽然铆足了劲儿认真地学,数理化却只是平平。但比较幸运——阅读、写作、演讲等方面的爱好使王君的语文成绩一直不错。1989年高考落榜,在姨妈的资助下她得以复读。虽然一年破釜沉舟的拼搏换来的却是数学成绩比第一年分数还低,但是她终于进入了大学,虽然只是专科,虽然只是一所最普通的院校。但从此王君就是中文系的学生了,她觉得自己终于走进可以让自己自由翔舞的语文的天地了。

一路走来,从乡镇中学到县中再到市级直属重点中学,王君老师读本科攻研究生,参加县区市全国赛课,写论文撰书稿,躬身课堂笔耕不辍。“佛在心中,何愁十万八千路;卷成灯下,不老华夏秋冬人。”这是西安大雁塔的一副对联,王君老师很喜欢这副对联,她说:“它警示我在每一次选择面前坚守自己的理想,而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

东溪中学是綦江一所很普通的中学,92年的冬天,全国德育检查团下乡视导来到东溪中学,检查团要求要听一节课,学校一班人认真讨论,把重任交给了王君,当时的王老师才只有三个多月教龄,但这堂课得到了检查团一行很高的评价。正因为这一次的成绩,綦江县推荐王老师参加重庆市语文优质课大赛,由于她的执着与准备,评委们对她参赛的课给出了高分——重庆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的第一名!

这一年,她22岁。正是蓓蕾初绽,春光扮靓了人生花园的好时节!

爱随花开:全国中语会优秀教师

由蓓蕾初绽于枝头到繁花开满山间,是一个巨大的飞越!春的羞涩逐渐变成夏的火热,这个过程需要春风的力量——爱!

是的,22岁那年王君老师就获得了重庆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但她并未因年轻岁月的一次成功而醉心于春光中不愿醒来,她始终清醒地看待自己,并把自己对教育的热忱化为不断探索的行动,使自己对教育对语文教学对学生的爱,随着时光的流逝,持续不断地开成了语文教坛里鲜艳的花朵!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语文教学的大反思刚刚拉开序幕,中学课堂还相当沉寂。王老师初涉教坛,并没有任何教学理念的支撑,只是凭着一种直觉,不甘心于按部就班地传授知识,不满足于亦步亦趋面对应试。于是她拼命的读书,《教育与美好生活》、《教育漫话》、《中国教育的人学路问》、《素质教育深呼吸》、《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思想录》、《西方当代教育理论》、《爱的艺术》,……,重读苏霍姆林斯基、布卢姆;然后再看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借鉴程翔、韩军、……,这些鲜活的榜样,教会她去研究学生、去感受教学,去反思语文。于是她的课堂变了,上蒲松龄的《狼》的时候,她以两幅错误的“屠夫杀狼图”,让学生辨图改错,使文言文的学习变成了有趣的游戏。在上《驿路梨花》的时候,她以问号中的小茅屋提挈起了整堂课的速读比赛,课堂讨论便意趣横生精彩迭出;学习《济南的冬天》时班上同学竞选济南的形象代表;《中国石拱桥》则举行了桥梁设计师的竞标夺标……。2002年,我主持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项目“创新学习研究与实验”,年底,在重庆召开了“创新学习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或地区及国内数千名代表听了王君老师执教的《纸船》,她让学生去“改诗”……。

课堂改变了,还要反思,于是每节课后她都认真安下心来写反思笔记,一月、两月……,一年、两年……,有了很多的原始素材,开始了论文的撰写。十多年来,她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文章150多篇,其中有70多篇是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有7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这是中学教师中少有的奇迹。王君老师同时被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全国中语会会刊)2005年第九期确定为“封面人物”和教育部《教育文摘周报》2007年10月17日“头版人物”。她还先后作客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建设》“新课程新课改专栏”、北京《新课程报》、《学语文》的“名师专栏”。国际互联网上多家著名语文网站的名师栏目均设有“王君专题”。“语文潮”网站将她列为西部地区有影响的六位语文名师之一。山东师范大学的“语文名师智慧研究”课题将她作为“新时期以来卓有成就的教学一线的35位名师”之一进行专题研究。正因为她的勤奋与执著,她先后获得市级一等奖以上的表彰四十多项。其中先后七次参加全国和重庆市的课堂教学大赛、教师基本功大赛、说课大赛、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演讲比赛,六次获得全市一等奖、两次获得全国一、二等奖。她坚持撰写教育教学手记一百多万字,已经正式出版两部专著《青春之语文——语文创新教学探索手记》、《教育与幸福生活——王君班主任工作手记》。《王君讲语文》今年十月即将由教育部北京语文出版社推出(全国20位名师入选该名师出版工程)。她多次承担国家级公开课,应邀在全国各地讲学三十多(场)次。主研参研了多项国家级、市级科研课题,主编参编了教育教学类书籍二十多本。2007年,王君老师还应邀担任了教育部全国“杏星杯”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中学组)评委和重庆市优质课大赛评委。2008年10月,广西省南宁市为王君老师举行了“全国青年名师王君青春之语文”教学研讨会。

蓦然回首,王君老师所走的教学之路,已掩映于一片繁花之中。花开艳美,沁人心脾,回望来处,浇灌一路鲜花的,是王君老师对事业的执著,对学生的关爱,对语文教学的一片痴情!爱随花开,作为全国中语会的优秀教师,王君老师的“青春语文”正逐渐香飘四海!

花香四溢:“青春之语文”的教学观

“青春之语文,是坚信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青春之语文,是矢志满头飞雪而童心不泯,是让生活永远荡漾着童真童趣的欢乐!青春之语文,是恪守最不完美的创新也比最完美的守成伟大一百倍之信条!

青春之语文,是崇尚“张扬”,是力践“聪动”,是舞真善美之彩练,是蹈春之声的圆舞!青春之语文,是铅华洗净后以秋水望穿的心情守望文学,拣拾文字。

青春之语文,是激情不灭的梦想,坎坷岁月里的干将莫邪,平凡人生里脚踏实地的浪漫。青春之语文,是爱之始,是爱之终,是爱之无悔!” 这是王君老师对青春之语文的描述。

青春之语文,反对语文教师陷身于琐碎事务,心灵老化,无所作为,呼唤语文教师终生保持专注与创新,热爱生活,积极有为。

青春之语文,反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坐井观天,盲从附和,呼唤学生投身语文壮美天地,借语文之东风,舒展健康俊朗的青春个性。

青春之语文,反对语文教学功利世俗,单一沉闷,呼唤以充满瑰丽想象的脚踏实地的实践提升语文青春品味。

我们多次在境内境外、国内国外的学术研讨会中,听了她多次现场课,听了她的学术报告,课堂充满激情,课堂充满灵气。灵气来自于出其不意的课堂教学设计、灵气来自于灵活扎实的语言品味、灵气来自于诚恳机智的学情应变。教学形式的灵活,语言品味的灵动,学情应变的灵敏相互呼应相互渗透,便氤氲出了课堂教学和语文教师的青春灵气。听她的《喂——出来》一课,真是激情与灵气同在,学生如同参与演唱了一首激情的战歌。《喂——出来》是日本现代小说家星新一的微型小说,王君老师抓住小说的线索“洞”,先让学生开放性地以“洞”字组词,再引出小说叙述的“洞现——探洞——填洞——洞变”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品读人们对“洞”的肆意与疯狂的行为,然后再让学生思考“洞变”会出现怎样的情形,之后讨论是“谁之罪”,小说中各色人等“谁是罪魁祸首”,大家分析出社会的每一个都有责任,王君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一个大大的“你”,唤起每一个学生对小说警世意旨的思考,最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小说家批判的对象:一群病态的人,一个病态的社会!然后以沈从文、鲁迅的名言启示学生,小说具有讽世和唤起人们良知的功用,让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人性的丢失,文化的丢失,人们精神家园的贫瘠,内心漏洞的产生……整堂课激情与哲思同在,趣味与思考相融,灵气贯穿全过程,深深地吸住了课堂的每一颗心!

听了这节课,激情、灵气是最大的特点,或这就是青春之语文的内核。全国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博士说:王君老师正是怀着对朴素而简单的幸福生活的愿望,朴实而平凡地过着每一天的教育生活。王君老师普通而鲜活的生命在讲坛上欢快地流淌:上课、备课、谈心、读书、反思、写作……一切都是那么平淡,但决不平庸。她把自己的生命从容不迫地融进了课堂,更融进学生的生命,学生的生命因此而获得生长的力量,王老师的生命因此而永远青春勃发。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育专家余映潮先生评价中写道:从王君身上可以得到这样的感悟:热爱心中的语文教育事业,扎扎实实地做一点学问,练一点本领。这将是一个长期废寝忘食的过程,一个“面壁十年”的过程,同时这也是出名师的过程;细水长流,深刻思考,勤奋探究,一定能够让一位脚踏实地的奋斗者“化蛹为蝶”、“脱颖而出”。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编委会主任史有为老师这样说:这些年来熟悉了一大批活跃在教改最前沿的语文教学高手,王君老师乃是其中印象最深的几个人之一。与王老师未曾谋面,但我可以想像得出,这是个功力深厚、才气横溢的语文老师,是个自己会读书也知道怎样带领学生去读书的语文老师,是个思维缜密而富于创意和追求的语文老师……。

我和王老师同在深圳讲课,她在一个会场,我在一个会场,后来听一位朱老师这样评价:王君一整天,就是那样站着,连续上了两节课(一课两上的示范),作了两场专题报告。青春的王君!激情的王君!美丽的王君!

语文教学高手如云,王君老师凭借智慧与努力,形成了自己的流派,是少有的,是成功的。她在《十年岂能磨一剑》中这样写到:

大片《英雄》中如此阐述剑道:第一层境界是剑在手中,剑也在心中。第二层境界是人剑合一。第三层境界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教学何尝不是如此?

教学的最高层次依旧是天人合一,以任何一个切入点进入文本,都能游刃有余,挥洒自如。最好的教法乃是无教法,乃是教者痕迹不露的自由点拨便让学生与文字亲密相拥了。语文教学之妙更多的时候是属于“回眸一笑”与“蓦然回首”的。一如大音稀声,大像无形,一如拈花能为剑,折草能作刀,如果文本、教师、学生都同时回归最本真的状态而课堂依旧春意盎然,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了。

王君像一阵春风,吹皱了一池春水;她更像点燃了大家的青春之火,激起了人们对教育的无限热忱。王君是基础教育界新生派的代表,是一个不平庸的平凡人。王君的可敬,在于她向大家昭示,一个普通的教师也可以有精彩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君还是教育界的一朵鲜丽奇葩,她的“青春之语文”,香气沉醉了所有关注教育的人们!

(龚春燕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特级教师,西南大学教授,全国学习科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转帖:王君“青春之语文”

王君,重庆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优秀教师,全国中语教改新星,重庆市骨干教师。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在国家级报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 150 多篇,近10 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语文教学通讯》《教育文摘周报》等多家报刊推荐为封面人物、头版人物。曾应邀在全国各地作学术报告 30 多场。在全国首倡“青春之语文”教学理念。著有《青春之语文——语文创新教学探索手记》《教育与幸福生活》等。现任人大附中语文教师。

诗意地创新孕育青春之语文

我初上讲台时是1992年。那时中国语文教学的大反思还刚刚拉开序幕,中学课堂还比较沉寂。师专毕业在一所乡镇中学任教的我,并没有任何教学理念的支撑,只是凭着一种直觉,不甘心于按部就班地传授知识,不满足于亦步亦趋面对应试。我沉迷于课堂上不期而遇的一种美:那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倾情交流而形成的神思飞扬鲜花烂漫。我不相信这种美于我仅仅是邂逅。于是探寻这种美成了我最初的并不明晰的努力方向。

那是一段充满了奇思妙想的时光:我兴致盎然地不断打破语文课常规的授课状态,而总以新颖的构思,勇敢的尝试让学生被语文课堂深深吸引而欲罢不能。

例如,在上蒲松龄的《狼》的时候,我以两幅错误的“屠夫杀狼图”,让学生辨图改错,使文言文的学习变成了有趣的游戏。在上《驿路梨花》的时候,我以问号中的小茅屋提挈起了整堂课的速读比赛,课堂讨论便意趣横生精彩迭出;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我们竞选济南的形象代表;学习《中国石拱桥》则举行了桥梁设计师的竞标夺标„„

在十年以前,在山城重庆,这些上法确如春风吹皱了一池春水,让我在一次又一次扣人心弦的教学比赛中获得了成功。

虽然现在我已经超越了这样的追求,但我仍将永远怀念当年的探索和实践。我至今认为,经历了这个阶段的青年教师是值得自豪的:因为惟有不安于平凡极富理想的心灵才催生得出一个又一个让人拍案叫绝的创意。也许这些创意还显得幼稚和张扬,但是那种忘我地追求教学艺术的精神却会让每一个青年教师尽情地享受到语文教学的浪漫之美。

而且,这种美,不仅初步形成了我的职业信念,而且成为了一种力量,它促使我在课堂教学之外的更加广阔的天地去寻找和创造更加激动人心的美。

而使这种美得以明晰使我的追求得以进一步深化的是在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新学习”课题试验之后。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创新学习”是一面高高飘摇的旗帜。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作为课程改革突破传统走向卓越的重要途径,创新学习从一开始就成为了教育改革的排头兵。在对其理论的学习中,我渐渐意识到我以前“争取把每一堂课上出新意”的追求虽然已经初步具备了创新学习的动机,但这毕竟只是对创新学习的一个很小的切入。如果没有认识到创新学习的深层意义,就不能打开思路,让自己的教育行为和创新真正接轨,从而全方位提升创新的品味,实现创新的终极目标。参与创新学习的课题试验,在两个方面对我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课题的研究让我把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探索不断推向深入

作为语文教师,结合语文教育和创新学习的理论,我对语文创新学习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在新颖独特的课堂设计中创新。

我认为创新的课堂是充满了奇思妙想的课堂。这种语文课打破了传统的授课状态,不走寻常路,而是总以新颖的构思,大胆的尝试带给学生惊喜,让语文学习在一种愉悦活泼的状态中进行,让学生被语文课堂深深吸引从而欲罢不能。这种创新,来源于教师对语文和对生活的热爱,它是教师对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元素的巧妙应用,她实质上是生命激情的一种表达,她来自于一种信念:我要把我的语文课上得与众不同,上得充满瑰丽的想象与青春的激情。

这一层次的创新语文课的优点是热情活泼,丰富多彩,课堂时尚极富动感,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易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但是,这种课的弱点也是明显的:一是教学有过于活动化的倾向,极易造成对语言文字的架空。二是创新的形式也很有限,不外乎是画、演、辩、情景教学等等。随着学生心智的逐渐成熟这些形式的魅力也将渐减,因为学生对语文的热情不能仅仅寄托在感性的形式上。

青年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教学艺术水平的提高,必然会提出如此追问:如何让学生既能享受到显性的语文之美,又能享受到隐性的语文之美呢?这时候,淡化形式,回归语言本质会成为青年教师必然的自觉的追求。

第二个层次:在灵活扎实的语言品味中创新。

陈钟梁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语文课,应该踏踏实实地回归文本,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凸现语文课堂的本色,着力于学生的语言“内力”。

这也就是说,语文课必须要遵循从语言开始,最后再回到语言文字的原则。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兴趣激发都应该以语言为基础。语文课要拒绝被异化为政治课、故事课、活动课、常识课。不管老师讲得多么有声有色,不管学生的发言多么踊跃积极,不管讨论如何紧张激烈,如果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方面收获不大,这样的语文课的繁荣就仅仅只是“虚假繁荣”罢了。

对语文而言,较高层次的创新就是要突破传统的语文课上解读语言时“昏昏欲睡”的局面。

那么如何“创新”呢?我认为:老师先要对文字有独到的感悟和发现,尽可能地要能为学生寻找一个最好的切入点,搭建一个富有匠心的语言领悟的平台,供学生曲径通幽。总之,老师要以语言解篇章,以语言绘形象,以语言激情感,以语言开智慧。

这种课堂创新,首先来自于教师自己对语言的充满创新的感悟。这个过程是教师自我修炼基本功的过程。文本就像是大海,老师真的就像海滩上捡拾贝壳的孩子,要想捡到珍珠,必须要有阅尽沧海的勇气。但是这又并不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只要我们善于钻研,善于积累,你就会发觉自己对语言的感觉越来越敏锐独到。

第三个层次:在真诚机智的学情应变中创新。

第二层次创新的优点是语文课回归了本源,有了浓厚的语文味儿,语文学习有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动力。其缺点是教师之悟在前,学生之悟在后,教师带路,学生走路。课堂的起点是教师预设的,整个课堂教学实质上还是由教师生成的。表面上是“导”,其内核还是“套”。

这种现象促使我重新思考了“循循善诱”这个词语。在多数人的词典中,“循循善诱”从来都是一个褒义词,但是,课堂上高度控制的导读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单向思维的死胡同,难以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和意识。老师那“不无启发”的循循善诱,往往反而会禁锢了学生的“自由思想”,成为了“课堂杀手”。创新还应该有更高的境界。这更高的境界就是在诚恳机智的学情应变中创新。

这一类创新语文课的共同点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初始对话一定要在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之前。教师不给学生以有意暗示,让学生的独立体验成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并以此生成问题生成课堂,教师再由此参与教学,帮助学生达到自己能够达到的较高目标。

在这样的创新教学中,推进课堂进程的原动力是学生的认知,教师只是课堂讨论的首席。教师和学生彼此独立而又追求和谐。

在这样的创新课堂上,教师智慧和学生智慧进行着交锋、碰撞、融合与升华。教师是否具有批判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是否善于对教材进行反思,是否真正地具有平等意识,是否在不断地反省中彻底告别“思想霸权主义”,把切实地研究帮助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位将决定创新学习的质量。

当然,这三个创新的层次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呼应相互渗透的。总之:教学形式的灵活,语言品味的灵动,学情应变的灵敏三方面的合力,就共同形成了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魅力。

二、课题的研究让我对语文创新教学的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

在不断地思考中,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创新学习,绝不仅仅只是上好几堂课,搞出几次标新立异的课外活动,更不仅仅是在日常生活中实施一些创新的点缀,我们只有站在“创新学习”创造“创新之人”的角度上进行认识,才会真正深入创新的内核,把握创新的内涵。

创新学习不是一种技巧,它是一种追求卓越教育的理想。它与和谐教育、愉快教育、主体性教育、成功教育、个性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等在实质上是密切相关的。它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几种创造的方法,而是通过对个性的深度尊重,全力开发师生的自我潜能,培养师生的创新人格,促进师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让教学进入以人为本、弘扬人性的至高境界。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的目光便得以穿破单篇教学新颖化的狭隘范畴,我开始尝试着以俯瞰的姿态思考整个语文教学,思考语文教学中人的发展的问题。

我高度关注着在课题改革试验中教师、学生的精神变化:

(一).语文的创新,致力于语文教师青春活力的保持。

语文天生浪漫!语文的创新是诗意的创新。经历了创新学习的语文教师更能够内化语文的精髓?走进创新的语文,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比任何学科都更为激动人心的生命画卷:我们看到良好的人生态度和艺术化的生活方式造就的那么多自我关怀和关怀他人的强健灵魂,造就的那么多从容优游、专注好奇、情趣丰富的生活艺术家,造就的具有独立意识、独立价值判断能力的公民,造就的不忧不惧、乐观大度的自足的君子,造就的能够把握自我、超越自我进而改造环境的现代人。这,才是有着创新精神的语文教师的形象。日日洗礼于语文的语文教师,更应该通过创新教学成为这样的一种人:他博览群书,学识广博;他人性丰满,精神强健;他兴趣广泛,热爱生活;在他看来,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有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同时都保持人性的纯真和完满。创新于语文教师,应该成为一道进入高尚生活保持青春活力的“不二法门”。

(二).语文的创新,致力于学生青春热情的激发。

青春生命的内部本就涌动着一股不可扼止的强烈的自我感,一股主宰自己的思想、意志、情感并趋向完全实现自我的生命冲动。创新的语文课堂,就是要让这生命之潮不息地涌动,成为语文学习的主弦律。语文的创新学习赠以学生的第一份礼物是:她比任何学科都能更加迅速更加真诚地回到教育学的原点:尊重人、关怀人,让每一个学生的基本人性在创新的课堂上得到保护和释放。

创新的语文教师用海纳百川的胸襟和独特新颖的教学视角创造出的创新课堂也必定创造出青春之学生。在这个绽放着民主、开放、激情的创新花园里,学生的心灵将得到抚慰,学生的心智将被解放,学生的个性将被发扬,学生面对缤纷多彩的大千世界一定会焕发出一种活泼泼的生命活力,经历了创新语文学习的学生一定更有能力凭借语文的浮力而畅游青春的无边海洋。

语文的创新学习,创造出了青春的课堂,这青春的课堂又孕育出了青春的教师和青春的学生。我称这在创新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为青春之语文。

青春之美,美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美在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美在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美在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青春语文的课堂,应该襟怀坦荡灵感迸发,应该自然天成激情洋溢。青春的语文课堂,教师将在其间获得专业发展的满足和事业成功的自豪,学生将在其中赢得思想开放的辉煌和青春成长的欢畅。

青春之语文,是坚定地将师生的语文学习生涯规划为生命状态中最精华的部分,通过对语文化生活的情趣关注,使学生与教师的生命得到同步开拓升华。这种对生命青春本质化的体验与生成将不断铸造与时俱进的灵魂,让语文教育焕发青春活力,并无限延伸学生与教师的青春期。

这种教学观,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在创新学习的实践中生成的,以建构师生成长的最佳人文环境、提升师生生命素质为目的的教学观。她是语文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青春之语文,是恪守最不完美的创新也比最完美的守成伟大一百倍之信条!——青春之语文,是坚信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青春之语文,是矢志满头飞雪而童心不泯,是让生活永远荡漾着童真童趣的欢乐!——青春之语文,是崇尚“张扬”,力践“聪动”,是舞真善美之彩练,是蹈春之声的圆舞!——青春之语文,是铅华洗净后以秋水望穿的心情守望文学,拣拾文字。

——青春之语文,是激情不灭的梦想,坎坷岁月里的干将莫邪,平凡人生里脚踏实地的浪漫。——青春之语文,是爱之始,是爱之终,是爱之无悔!

唯愿:在创新学习的大潮中,以青春之心灵,携青春之少年,唱青春之语文。

活在语文课中

王 君

在许多时候,我发觉自己是一个工作和生活不能完全分开的人。

朋友说,这不是最好的状态。最好的状态应该是工作归工作,生活归生活。但是,作教师的日子越久,我越发觉自己好像是生活在工作中。其突出表现为:每一天的语文课“严重”地影响着甚至支配着我的心情,夸张一些说,是影响着我的生存状态。

如果今天的课有意思,我就会感觉生活是阳光明媚的。反之,如果今天的语文课比较失败,那么,我就会觉得生活是必须及时调整改善的。每一天的语文课的质量,成了衡量我生活质量的一把重要标尺。

我并非一个工作狂。除了喜欢上语文课,我还痴迷很多其他事情:我喜欢体育锻炼,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长跑;我喜欢时装,学生们还曾经专门研究过“昭君”牌服装;我爱好交谊舞,碰上好搭档也能臭美几下子;我喜欢写作,总乐此不彼地像打扮自己一样涂抹与教学有关或者无关的文字„„但是,这些爱好给予我的乐趣,似乎都不如上了一节好课那样纯粹和持久。我很难想象,如果有一天我告别讲台了,我还能在哪里去寻找像上好一节语文课那样稳定简单可持续的快乐之源。

细细想想,我对语文课的依赖似乎也来得很正常。

我在重庆綦江这个小县城平民聚居的一条街上长大,父母都是破产小厂的工人。家庭背景让我们这帮孩子少有热爱学习的。但我还算幸运——看小说讲故事等爱好使我的语文成绩还算不错。但我绝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虽然我铆足了劲儿认真地学,但数理化还是只能学得平平。中学时代几乎方方面面都乏善可陈的丑小鸭一般的我,在进入了中文系之后,在作了语文老师之后,却突然全身充满了破蛹为蝶的勇气和力量。

毫不夸张地说,是语文课,把我引领进了生活的大门并且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平凡女孩儿生命的尊严和快乐。

这种尊严和快乐的获得是从一堂堂的公开课开始的。朋友们戏称我为“赛课专业户”、“得奖专业户”、“公开课专业户”。有一段时间,在舆论的左右下,我也反思过怀疑过公开课的价值。时至今日,当我站在青春的尾巴上,护送着更青春的同仁们走上公开课的讲台时,我依旧常常百感交集。因为,我已有足够的自信这样为公开课定位了:它们让你在不知觉中签署了自己的教学生命的一份“质量保证书”。如果你曾经登上过教学艺术的高峰,曾经享受过教学艺术的高峰体验,那么,你的追求就会恒久地定位于高峰。在公开课上,你所成就的,不仅仅是几节“代表作”,而是成就你追求卓越的习惯,这习惯会使你终身孜孜不倦、兴趣盎然地去追求“家常课”的厚重和精彩,于是,你也就有了成就自己人生的厚重与精彩的更大空间。对教师而言,人即是课,课即是人,人创造了课,课也完善着人!上课,从优秀的公开课到厚重的家常课,于我自己而言,收获的不仅仅是荣誉,更是素养、学识、经历的磨练、砥砺及至关重要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我的青春,变成了一堂堂活色生香的语文课;而一堂堂活色生香的语文课,也演绎见证了我多彩灵动的青春。语文课上的一问一答,一颦一笑,真诚互动,在我不算太短的人生旅程中,铺筑的都是纯净华美庄严肃穆的生命的红地毯。

正是这无数节难忘的语文课,催生出了我的“青春语文”的教学理念。

提出“青春语文”,来源于我对现实语文教学状况的切肤之痛。语文是最应该充满青春活力的学科,中学生更理所当然是青春的代名词,语文教师作为语文和学生之间的桥梁,理应更加生活得富有诗意和更充盈激情。但是,现实的状况却恰恰相反。在应试教育的重轭下,语文教学很难借助新课改的春风实现真正的突围。本该青春的语文已然暮气沉沉,最应青春的学生却老态龙钟。而语文教师,更是成为了教师中的弱势群体,没有发言权,难有行动力,心灵额头白发苍苍。

语文教学呼唤活力!莘莘学子呼唤青春!

我的青春语文,其本质就是提倡通过激活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生命力、激活师生语文生活感受等手段使语文教学过程保持一种生命如新的青春状态,进而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保持、享受教育人生饱满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奠基。“青春语文”教育思想,基础是“生存”,特色是“诗意”;核心是“生命”,本质是张扬青春与生命的活力;其价值是“生长”,其追求是“朝气蓬勃”和“可持续发展”。总之,“青春语文”以重构健康蓬勃的生命状态为目的,以青春的标尺青春的实践重建师生的语文生活,让语文课程成为师生共同享受青春活力,完成青春状态体验,实现青春生命价值的过程。“青春之语文”立志熔铸永远充满青春活力的灵魂并成就永远不竭创新的幸福人生,让语文教育焕发青春活力,延长学生与教师的青春期,为学生的幸福奠基。

青春之语文的理念提出之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不舍的追求中,我先后被评为全国中语教改新星,全国中语优秀教师,四川省优秀班主任,重庆市骨干教师。并在2007年被评为重庆市最年轻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我先后获得国家级、市级一等奖以上表彰四十多项。在国家级报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160多篇,9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了《青春之语文——语文创新教学探索手记》、《教育与幸福生活》、《王君讲语文》三本专著。应邀在香港、新加坡、北京、深圳等地讲学三十多场。成为《语文教学通讯》、《教育文摘周报》、《语文建设》等多家报刊封面人物、头版人物、专栏人物。

直到今日,每天清晨到来的时候,我依旧热切地期盼着在语文课上与青春热情相拥;而每个深夜,我也仍然习惯性地为当天语文课中的某个成功或者失败的细节击节感叹辗转难眠。那一堂一堂的青春的语文课,早已经融进了我的血液,沉淀为我坚定的信仰和生命的信念。那一个一个和语文课有关的故事,也开掘了我的人生智慧,铸炼了我的生命品格,使我成为了一个无怨无悔地“活”在语文课中的人。岁月匆忙,时光流转,我相信我的语文课将会比我的生命更加长久。它们像那行一望无际的忠贞的行道树,繁茂着我的工作和生活,成为我教学的注脚和我生命的主题。

王君青春语文教学创新四层次的意义 10月11日有幸聆听了重庆市特级教师王君老师的报告《我的青春语文观――我的语文教学探索之路》。报告中,王老师讲述了十几年来的语文探索经历,详细阐述了自己语文教学创新的四个层次。

王老师语文教学创新的四个层次是这样的:

1、在新颖独特的课堂设计中创新。

2、在灵活扎实的语文味中创新。

3、在诚恳机智的学情应变中创新。

4、在把握语文学习规律和健全语文学习制度中创新。从她讲述的内容中,我窥探出,这所谓四层次,其实包含着她走过的语文教学的四个阶段。一是对教材钻研的课堂设计阶段,二是以语文训练为主的导学阶段,三是学生为主体的以学论教阶段,四是建立语文学习规范的自主学习阶段。这四个阶段,就是王老师探索语文教学的主要思想历程。

王老师第一个阶段的重点在教材钻研上。她总是在对教材深入细致研读的基础上,着力于巧妙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么寻找到巧妙的突破口,要么设计出新奇的板书,要么思考出富有创意的处理方式。如《沁园春雪》根据理解设计诗词TV,《题湖阴先生壁》把湖阴先生家的情景画出来,《苏州园林》四张园林图片四个导游解说,《木兰辞》设计木兰明星档案,《俭以养德》填充“靶子图”,《珍珠鸟》设计小鸟宝贝成长日记、人鸟对话,《济南的冬天》你选谁当济南的形象代表,《羚羊木雕》请你给同情的对象写一封信,《石壕吏》课本剧改编和表演,《落棋有声》辩论“如果你是厂长,你选谁当车间主任”,《中国石拱桥》作石拱桥的设计师重现赵州桥卢沟桥的形象„„

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也是一个青年教师打下坚实基础的过程,这个过程王老师经历了整整五年时间。对教材的研读,是一个语文教师最基本的基本功。没有对教材的钻研,就没有对教材的处理,教材钻研得越深,教材的处理就会越浅易,所谓“深入浅出”就是这个道理。一个教师如果不经过这样一番历练,不能养成深入研读文本的习惯,那么他的教学之路必然是浅薄而空虚的。

王老师的第二个阶段重点是放在学生学习的引导上。如果说前一阶段王老师更着眼于从篇章的角度去设计教学,那么这个阶段则更加重视文本,重视语言的深层挖掘。她遵循陈钟梁老师的话“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开始踏踏实实地回归文本,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凸现语文课堂的本色,引导学生苦练语言“内力”。

为此,她总是从文本内核中去寻找能牵一发动全身的词句,引导学生沿着语言去探求文本的真意。如她抓一“痴”字教学《湖心亭看雪》,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选择一些虚词、标点符号等文本元素强化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朗读完成对语言的品味,等等等等。

这是一个语文教学的回归阶段。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字。语文学科的特殊使命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通过语言各元素的探究,走入文本。这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走过的阶段。没有经历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师,不能叫真正的语文教师,最多只能算个假洋鬼子。在每年的教师应聘过程中,这样的假洋鬼子还多着呢。

王老师的第三个阶段重点已经由教师的导走向了学生的学。她开始反思自己导学的利弊:“在多数人的词典中,循循善诱从来都是一个褒义词,但是,课堂上高度控制的导读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单向思维的死胡同,难以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和意识。老师那不无启发的循循善诱,往往反而会禁锢了学生的自由思想,成为了课堂杀手。”

于是,她走上了以学论教的道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初始对话一定要在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之前。教师不给学生以有意暗示,让学生的独立体验成为课堂教学的起点,教师再由此帮助学生达到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这样的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推进课堂进程的原动力是学生的认知,教师只是课堂讨论的首席。教师和学生彼此独立而又追求和谐。”其结果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依循常规,而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

这是一个思想突变的阶段,由教师主体走向学生主体,这个思想过程容易,但要转变为教学行为,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不少教师也认识到了学生主体的重要性,但是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这之中,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当我们许多的老师仍然停留在思想层面的时候,王老师已经在行动上走出了很远。

王老师的第四个阶段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语文学习的规范,使语文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关于这一点,王老师是这样阐述的:“语文的最佳状态是:主动地探索语文知识的序列,摸索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规律,使语文学习从零敲碎打似的单项突破走向整合性、制度性、自主性。具体做法是:着力建设一个非常明确的语文学习的制度,让玄妙的语文教学有章可循,让以前在学生心目中可有可无的语文学习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轨道上运行,使学生学得到还看得到,对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自己必需做什么心中有数。让班级的学习秩序化、规范化、规律化。明确了宏观和微观的学习制度,就有可能使班级的语文学习逐步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让语文的教与学既生机盎然,又脚踏实地。” 为了让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习惯,为了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王老师在班上建立了许多语文学习的制度,如日记制度,日记评讲制度,作文互批互改制度,错别字整理和修改制度,课前演讲制度,班级图书馆不闭馆制度,读书汇报制度,清晨积累制度,积累考试制度,五分钟微型课制度,班级“百家讲坛”制度,口语考试制度,班级生活语文化制度,专题活动写作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去规范学生语文学习活动,通过活动把这些语文学习行为变成一种日常习惯。

当学生的语文学习变成一种自觉自主的行为,当学生的语文学习渗透到他们的生命里去了,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达到了它的最终目的。这,应该说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这,就是王君老师青春语文教学创新四层次的全部意义所在。

写在王君老师教学观摩课及讲座后的话

2009-03-07 09:19:59| 分类: 闲话随笔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王君老师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迷,却不如她上课“于勒之迷”易解:一个喜欢“臭美”的青春靓丽的红粉佳人怎么会耐得住世事的纷扰而如此专注于语文课堂教学;一个有着8岁小孩的母亲怎么会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潜心学术研究;一个看上去与我等无二的脑袋怎么会有如此之多的古里精怪却又让人叹为观止的奇思妙想;一个如此年青的女教师怎么会受到我国众多语文核心期刊的青睐,会在同一个月在多个刊物上出现同样一个“王君”……带着众多的迷,我千辛万苦终于把她挖了出来,还挖到了我们广州上课讲学!如果大家还不清楚,看看她的《王君讲语文》,看看她的“青春之语文——王君教育博客”,看看她的《昭君永远18岁》,看看她的《美丽从三十五岁开始》,看看她的…………

王君老师外号昭君,很多朋友也叫她“昭君”,但我总觉得昭君是一个凄美的故事,所以我并不喜欢叫王君为昭君,昭君是北去的,王君是南来的,所以我希望王君老师的广州之行能给她留下美好的回忆。

王君老师提倡的是“青春语文”,我们看到的王君老师也是青春的,我理解的“青春语文”其实就是“常教常新”,很多人说上语文课有三种境界:一曰“无我”之境,二曰“有我”之境,三曰“文中有我,我中有文”之境,我想王君老师就完全融入了她的语文世界,建立了她的一个语文精神家园,寻找到了她的语文乐土。

王君老师是渊博的,渊博得有些超出她的年龄的承载;王君老师是睿智的,睿智得有些让人怀疑她的真实的阅历;王君老师是勤奋的,勤奋得让人探秘经常熬夜的人竟然能保持如此靓丽的窍门;王君老师是青春的,青春得让我们坚信她的“青春语文”必将有旺盛的生命力!但王君老师又是平常的,平常就如日常见到的普通江南女子无异,只是这平常下涌动的是她对语文教育执着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

来广州前五天,王君老师就重感冒了,已是连续打了五天吊针。3月6日5:30送王君老师到花都后,又陪王君老师到花都区中医院看医生,可怜的王老师又被打了三瓶的吊针(花都区中医院的医生也是真黑,看到有“帅哥”在旁边买单,一下子开了200多元的药!真是晕死偶了!只是王君老师的坚持,偶没有买成单!),在吊针的过程中,可怜的王老师竟然睡着了,睡得那么可爱!那么惹人怜爱!为了不打扰她,就悄悄的离开了,招呼也没有打一个!

3月6日晚7:30回到家很困,竟然倒在沙发上睡着了,晚饭也没有吃,睡到10点多,被冻醒,凉也没有冲,再睡到凌晨3点,醒了,冲个凉,点上一支烟,整理了王君老师的材料,发给老师们。想到她还要在花都的邝维煜中学站一天,早上发了个短信给王君:天冷!穿多件衣服,青春是要展示,但也要保持青春的温度!回信竟然是:向明是个好兄弟!释然,很多朋友这样说过我,但女子,王君是第一个!

个人不太喜欢现在的继续教育模式,于是就想自己如果有机会弄继续教育的话,决不能自娱自乐,自我陶醉,决不能让老师们骂娘,一定要让老师们有所得,否则就干脆不要搞!从大家反馈回来的情况来看,本次活动还是可以自我表扬一下的,还有不少老师还专门发了短信给我,说是在白云区是“空前绝后的成功”……偶是希望空前,但不想它绝后,能为大家做点实事,虽然偶是辛苦了点,但也值了!

我不想从理论的角度去评论王君老师的课,也不能去对“名师”评头品足,只是个人认为王老师的第一堂课《我的叔叔于勒》还是不错的,虽然里面有程红兵老师的影子,但也有她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跳出了条条框框的束缚,跳出了传统的影子;第二堂作文课基本上没有唤起学生的“悲悯”,收场也是草草,想想也是:广外外校的学生们哪里会有对艰辛生活深刻的体验!看来是选题出现了问题,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估计不

足!

很多时候觉得自己还算是一个尽心尽力的人,但和王君老师相比还是差了很远很远,繁杂的琐事让我不能有时间去思考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世俗的纷扰又让日程表上的计划一次次落空,实是惭愧!

没有听到下午王君老师“青春语文观”讲座的“去向不明”的白云区的少数老师们,我只能对你说“遗憾”!我不想评价任何一个人,只是觉得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比一个不善于学习的人在自己的事业发展上会走得更远!当然我不能强求每一个老师都去主动的学习,只是觉得你抛弃了你的职业,你的职业也会抛弃你!对别人的尊重就是对自己的尊重!

向坚守到最后的老师们致敬!

上一篇:娘,你别送了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下一篇:p2p网贷平台的各工作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