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健康活动—能干的小手

2024-04-23

中班健康活动—能干的小手(精选6篇)

篇1:中班健康活动—能干的小手

中班健康活动:能干的小手

——执教者:徐伟芳

活动目标:

1、认识手的结构和功能,了解五个手指的名称。

2、使用筷子夹东西,体会自己的小手很能干。

3、简单了解保护手的方法。

活动重难点:认识手的结构和功能,了解五个手指的名称。活动准备:

1、手的图片

2、动物大指偶5个

3、人手一双筷子、一个杯子、小零食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谜语引入活动

1、你的小手会做什么?(个别回答,与旁边的幼儿交流)

2、老师小结:小朋友的小手真能干,是我们最好最好的朋友了,但是你们平时有没有好好的认识一下自己的小手呢?

二、观察认识手

1、请小朋友仔细的观察一下自己的小手,看看自己的小手上几个手指头,每个手指头是不是一样的?说一说每个手指头的名字。

2、认识手指名称。

(1)介绍手指名称。出示图片,分别介绍五个手指的名称。

(最矮最粗的叫大姆指,让幼儿伸出大姆指表扬表扬小朋友,也表扬表扬自己,最细最小的叫小指,让幼儿伸出小指;中间最高的是中指,让幼儿伸出中指;中指和大姆指中间的叫食指,请幼儿伸出食指;中指和小指中间的叫无名指,幼儿伸出无名指。)(2)游戏巩固认识手指。

a、老师分别将动物指偶戴在五个手指上,幼儿说: 老师将* *戴在* *指上。b、谁的反应快:教师说一个指头的名字,幼儿快速出示相应的手指

3、认识手的其它部分。(1)手指长在哪里?(手掌)(2)手还可以怎样分?(手心、手背)老师伸出手心,手背提醒幼儿。

(3)游戏巩固认识手心手背:你的手心在哪里?教师快速说出手心(手背),幼儿根据教师的提示进行手心手背拍手

三、我的小手真能干

1、刚才小朋友都很能干,很快的就认识了自己的好朋友的名字

2、为了表扬你们,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好吃的,但是请你们的小手来帮忙,用筷子把好吃的东西夹到自己的杯子里,看谁能得到能多得礼物!

3、幼儿自由夹食品

4、你们夹到了什么东西?有几个?教师根据幼儿的情况进行反馈 小朋友真能干,在小手的帮助下都得到了老师的奖品。

四、讨论:如何保护我们的小手

1、如果没有手会怎样?

2、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手?

3、老师小结:勤洗手,保持手的清洁,不玩刀和其它尖的东西,以防触伤自己的小手,冬天外出戴手套,涂一些护肤品等 活动延伸:

让幼儿继续使用筷子,争取每名幼儿都有奖励。

篇2:中班健康活动—能干的小手

能干的小手

张艳

活动目标:

1、认识手的结构和功能,了解五个手指的名称。

2、帮助幼儿理解,体会自己的小手很能干。

3、简单了解保护手的方法。活动准备:

1、手的图片若干

2、动物指偶5个 活动重难点:

认识五个手指的名称,理解体会自己的小手很能干。活动过程:

一、导课

教师带领幼儿做手指操,在做手指活动的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小手。

二、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小手能做什么,使他们体会到自己的小手很能干。

提问:我们的小手除了会做刚才做的事以外,你的小手还会做什么?(请个别幼儿回答)老师小结: 小朋友的小手真能干,可以做这么多的事,那么,小手为什么会这么能干呢,手上有些什么呢? 请小朋友伸出自己的小手仔细地看一看。

三、认识手

1、让幼儿观察手

提问: 你的手上有什么?(手指)

2、有几根手指?(5根)带领幼儿数一数

3、认识手指名称(1)介绍手指名称

教师伸出手,分别介绍五个手指的名称。最矮最粗的叫大拇指,让幼儿伸出 1 大拇指表扬表扬其他小朋友,也表扬表扬自己,最细最小的叫小指,让幼儿伸出小指;中间最高的是中指,让幼儿伸出中指;中指和大拇指中间的叫食指,请幼儿伸出食指;中指和小指中间的叫无名指,幼儿伸出无名指。(2)强化对手指的认识。

a.老师分别将动物指偶戴在五个手指上,幼儿说: * *戴在* *指上;

b.游戏:“戴指偶”老师说一个手指的名字,幼儿说出是哪个指偶在这个手指上,老师也可以说出一个指偶的名字,幼儿说出指偶所在的手指。

4、认识手的其它部分。(1)手指长在哪里?(手掌)(2)手还可以怎样分?(手心、手背)老师伸出手心,手背提醒幼儿

四、幼儿讨论:

如果没有手会怎样? 怎样保护手?

讨论后请个别幼儿回答,老师小结:勤洗手,保持手的清洁,不玩刀和其它尖的东西,以防触伤自己的小手,冬天外出戴手套,涂一些护肤品等。

五、引导幼儿想想怎样使自己的小手更能干,教育幼儿多动手,勤动手。

提问: 怎样使自己的小手更能干? 启发幼儿想想: 如果什么事都请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做,小手会不会很能干? 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帮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六、结课

和幼儿一起欣赏儿歌《小小手》,并带领幼儿一起边听儿歌边做动作,在儿歌中结束本节课。活动延伸:

1、让幼儿继续操作

篇3:中班健康活动—能干的小手

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是当今社会对儿童终生发展的要求, 是小学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为其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七八岁是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而会生活、能自理又是学习和创造的基础和前提。

一名教师, 除了要帮助一年级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以外, 还要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在综合实践课程中, 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适当开展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活动, 对培养一年级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一正面引导, 树立自理意识

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仅指单纯地培养小学生如何生活, 它涉及各个领域、各个层面, 应该把它纳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的这个整体中去思考。进入小学以前, 学生与家长相处的时间较长, 很多观念、思维方式受家长影响较多。他们与长辈生活在一起, 大多数时候是六个大人照看一个小孩, “隔代亲”的现象较为严重。多数家长从来都不让孩子沾一点家务, 甚至最基本的洗脸、穿衣等事情都有长辈们代劳, 带孩子往往重养轻教。这些小事对家长来说是举手之劳, 对孩子来说却是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生活自理能力的锻炼机会。进入小学后, 学生与老师生活的时间增加, 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内容增加, 这种量的变化, 不是学校教育取代家庭教育, 而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从孩子第一天进入小学, 老师就要告诉孩子们:“你们现在不是小孩子了, 是一名小学生了。”开学第一次实践活动课就可以以“我是小学生了”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 如“我要自己写作业”“我想自己做值日”“我能自己洗袜子”等。我们的老师, 有责任在小学一年级就教会孩子树立自理才能自立的观念, 鼓励他们从小事做起。在老师的正面引导下, 孩子就会在思想上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认识, 并开始尝试在自理能力的培养上作出努力。

“一个会生活的人才会工作”, 如果从一年级起, 我们的老师就开始把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意识教给孩子, 为他们终生发展提供必要的生活技能, 必能激发他们终生爱生活的愿望, 引导他们正确树立人类共享的普遍价值观, 养成终生对生活负责任的态度, 并具有基本的实践能力, 从而具备规划人生的能力, 切实奠定学会生存的价值支柱。

二遵循年龄特点, 教给方法

在生活中自理, 在自理中生活, 培养小学生在生活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小学生获得如何生活、如何自理的方法, 这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一个亮点, 它克服了小学生在家中“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弊病。事实上, 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活动, 必须遵循科学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原则, 并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 提出不同的要求。

开学之初, 面对一年级学生, 教师感到最棘手的问题是学生年龄小, 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 管理方面如同丝麻, 理不清头绪。虽然在老师的引导下有了一定的自理意识, 但没有掌握方法, 想做也做不好。没学过系鞋带, 就谈不上自己系鞋带;没有人教过他整理书包, 就不可能把书包整理整齐……这个时候, 教师可以开展“学一学”系列综合实践活动, 让孩子切实学到一些提高自理能力的方法。教师可以设计好专题生活讲座, 把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嫁接到生活知识的学习活动中, 例如孩子们每天要自己完成洗脸、刷牙、穿衣服等小事, 创造轻松、愉快的生活教学情景, 让小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生活,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掌握一定的生活自理方法。例如, 可以设计“大扫除中的小能手”“这样扫地最干净”“拖地小窍门”等实践活动, 一边交流经验, 一边分小组进行比赛。这样的设计, 既解决了学生怕脏怕累的问题, 又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一举两得。再如, 年龄小的同学课后不愿意自己一个人写作业, 教师可以采用“结对子”的形式, 让几位同学一起学习, 这样的设计既减少了学生完不成作业的问题, 又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精神, 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又可以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慢慢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俗话说得好,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这样的实践课, 教师不仅教给了小学生们一些关于生活自理的方法, 更能指导小学生自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进一步掌握更多的生活自理的方法。

三组织丰富活动, 激发兴趣

生活技能的形成, 必须有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一年级的学生, 即使有了一定的自理意识, 从父母的包办替代中走出了第一步, 但如果不加以巩固, 必然会重新回到父母长辈的呵护下。教师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学生, 同时组织丰富有趣的综合实践活动, 使学生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 逐步使生活的自理形成自觉的行为。例如开展小学生生活技能竞赛活动, 开阔小学生的眼界, 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自己, 如“小能人比武会”“系红领巾、系鞋带比赛”……各种竞赛不仅让一年级的小学生展示了自己的本领, 更激发了孩子们的好胜心, 于竞争之中促自理;又如“自理小明星评比活动”, 让每位学生在评比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还可以引导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竞赛活动, 让学生把自己在学校学习中获得的生活知识应用于实践, 例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劳动最光荣”“今天我当家”“做爸妈的好帮手”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磨炼而获得的。因此, 学校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教育要创设适宜的情境, 巧妙地安排和组织, 才能达到培养和磨炼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效果。

偶尔我们会听到这样的新闻:一个研究生从小到大除了学习竟从未做过家务, 不知道饭怎么煮, 衣服怎么洗;一次, 面对烧好的蛋, 竟不知该如何去壳吃, 拿在手里无从下手。什么时候, 我们的教育现状变得如此令人担忧?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需要学校与家长的密切配合, 让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家庭生活中得到延续, 因为家才是孩子施展才能的最好阵地。只有家长明白了这个道理, 才能让孩子的自理能力得到巩固和提升。也正是如此, 作为教师, 更应该感到任重而道远, 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上做出不懈的努力和坚持。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在《自立歌》中就倡导:滴自己的汗, 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靠人靠天靠祖宗, 不算真好汉!生活自理能力是人最基本的素质, 是人生的基础, 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能在世界上立足的基础。于是我们更有理由相信, 在综合实践课程中, 教师有意识地教会孩子一些生活技巧,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久而久之, 孩子们会从这些活动中懂得劳动对人生的重要作用, 懂得生活的艰辛, 从而磨炼意志, 从小就萌发靠劳动自立的思想, 逐步养成并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 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只要坚持, 必会见效。

参考文献

[1]徐鑫.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实验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3 (2)

[2]郑和钧.学会生活[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5

篇4:中班健康活动—能干的小手

一、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手的结构和功能,了解五个手指的名称;(2)简单了解保护手的方法;(3)帮助幼儿理解,体会自己的小手本领大。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游戏认识手各部分的名称及功能。

教学难点:感知比较手各部分的特征,知道它们的名称。

三、活动准备

1、手的图片;2、动物大指偶5个小指偶若干(与幼儿人数相同);3、操作材料:(1)夹珠子(筷子、木珠);(2)积木;(3)绘画(涂色:“我的小手”);(4)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

四、活动过程

(一)用音乐引出课题

师:昨天老师在网上听到一首好听的歌,我下载下来了,我们来听听歌曲中唱了什么?(播放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

提问:歌曲中唱了什么?

(二)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小手能做什么,使他们体会到自己的小手本领很大

提问:1. 除了歌曲中唱到的本领,小手还有什么本领?(个别回答,与旁边的幼儿交流)

老师小结:小朋友的小手本领真大,可以做这么多的事,那么,小手本领为什么会这么大呢,手上有些什么呢? 请小朋友伸出自己的小手仔細地看一看。

(三)观察认识手

提问:你的手上有什么? (手指) 你认识它们吗?

(四)认识手指名称

1、介绍手指名称。出示图片,分别介绍五个手指的名称

师:最矮最粗的叫大姆指,让幼儿伸出大姆指表扬表扬小朋友,也表扬表扬自己,挨着大姆指的叫食指,请幼儿伸出食指;中间最高的是中指,让幼儿伸出中指;挨着中指的叫无名指,幼儿伸出无名指。最细最小的叫小指,让幼儿伸出小指

2、巩固认识手指。游戏:“戴指偶”

游戏:“戴指偶”老师说一个手指的名字,幼儿取一个指偶戴在相应的手指上。幼儿说:我把* *戴在* *指上。

3、认识手的其它部分

(1)手指长在哪里? (手掌);(2)手还可以怎样分? (手心、手背)老师伸出手心,手背提醒幼儿。

(五)幼儿讨论:如果没有手会怎样? 怎样保护手?

讨论后请个别幼儿回答,

老师小结:没有手我们就会特别不方便,不能自己喂饭、穿衣服,什么事都要别人帮忙,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小手,做到勤洗手,保持手的清洁,不玩刀和其它尖的东西,以防触伤自己的小手,冬天外出戴手套,涂一些护肤品等。

(六)引导幼儿想想怎样使自己的小手的本领更大,教育幼儿多动手,勤动手

提问:怎样使自己的小手本领更大? 启发幼儿想想:如果什么事都请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做,我们小手的本领能这么大吗? (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帮助大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 七)幼儿动手操作

教师把操作本材料(1)夹珠子(筷子、木珠),(2)积木,(3) (绘画(涂色:“我的小手”)分别放在三张桌子上,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弱项进行选择操作材料来丰富小手的本领。教师巡回指导。

五、活动总结

教师针对幼儿今天的表现,给予及时适当的评价,表扬和鼓励那些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幼儿。同时教师要留意那些能力相对较弱幼儿的情绪,增强其自信心。

六、活动延伸

篇5:中班健康活动:小手真能干

中班健康活动:小手真能干秭归县九畹溪镇幼儿园 陈瑶教学目的:幼儿能坚持自己的事自己做,并愿意主动为大家做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准备:每人一张白纸,一盒彩笔,小印章。

教学过程:

一、日常指导:

1、在本班的学习活动角以及器械活动中提醒幼儿注意手的运用,体验手的灵活,灵巧。

2、在幼儿吃饭前进行洗手,以及午休前的脱穿衣、叠放衣物、被子时引导幼儿进一步感知自己有一双能干的小手。

二、结合本班值日生活动引导幼儿用双手主动为集体为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三、布置墙面环境“能干的小手”,记录每个幼儿能用手做到的事情。

1、让每个幼儿在一张纸印上画上自己的一只小手的外形。并在纸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和幼儿们一起有序的贴到墙上。

2、每天离园准备时,教师和幼儿一起说一说,评一评,今天谁的小手最能干,做了哪些事情或者学会了做哪些事情,可以自己说也可以推荐。被选出的幼儿可以用教师的小印章在自己的”手印”上盖上一个印章画。

3、每月根据幼儿”手印”上的印章评出天才小能手。

篇6:中班健康《能干的小手》教学设计

甘寨幼儿园 陆龙凤

活动目标

1.认识手的结构和功能,了解五个手指的名称。2.帮助幼儿理解和体会自己的小手很能干。3.简单了解护手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五个手指的名称。难点:认识手的结构和功能。活动准备

1.彩色笔、白纸、音乐《我有一双小小手》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与幼儿一起做手指游戏。二.基本部分

1.认识手。

(1)知道每人都有一双手。

刚才小朋友在干什么呀?(做手指游戏)我们是用什么来做的?(小手)我们班小朋友都有一双能干的小手,那小朋友认不认识我们的小手?启发幼儿说出手指、指甲、手心、手背、指关节等名称,并发现手指长短、粗细的不同。小结:我们都有一双手,共有十个手指头,手指头上有亮亮的、硬硬的指甲。指关节还能灵活运动,手指不一样粗,也不一样长,它们的名字也不一样。(2)认识手指

A.教师启发提问,并用拟人化口吻进行讲诉。最粗最短的是谁呢?(大拇指点点头)最小最瘦的是谁呢?(小拇指拉拉勾)中间最高的是谁?(中指跳跳舞)大拇指旁边的又是谁?(食指碰碰头)剩下一个指头叫无名指。(无名指弯弯腰)B.练习说手指名称。(儿歌)

大拇指大拇指你在哪里?我在这里我在这里点点头。小拇指小拇指你在哪里?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拉拉勾。食指食指你在哪里?我在这里我在这里碰碰头。中指中指你在哪里?我在这里我在这里跳跳舞。无名指无名指你在哪里?我在这里我在这里弯弯腰。

3、了解手的用处及保护手的方法

(1)谈话:手指的本领很大,那请小朋友说说它可以做什么?(写字、吃饭、洗碗、洗衣做饭、扫地、梳头、叠被子等等)(2)教育幼儿要保护自己的手。

讨论保护手的方法:不玩尖锐的物品、不咬手指;勤洗手、保持干净。三.结束部分

1、我们都有一双能干的小手,现在小朋友将自己的小手画下来,播放音乐幼儿作画。

2、展示幼儿作品。

上一篇:会徽吉祥物的征集启示下一篇:在南海西路二期改造工程开工仪式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