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特点

2024-04-17

新特点(精选8篇)

篇1:新特点

新党章

新特点

党的十七大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党章进行适当修改,有利于全党更好地学习和遵守党章,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十七大党章体现以下六个新特点:

一是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全体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二是新的理论成果。增写了第八自然段,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党章中明确写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是新的总体布局。党章总纲第九自然段在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现阶段奋斗目标时,增写了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内容,并在总纲第十四至十七自然段,分别论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这样修改,有利于全面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布局、目标、任务更加明确,有利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好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时,党章总纲第九自然段还增写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内容。这就清楚地表明,我们所强调的发展,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是新的目标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党章总纲把党的基本路线的表述最后一句修改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样修改,使党的基本路线表述更加全面。

对阐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3个自然段作了适当补充,增写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的内容。增写了关于经济建设的自然段,充实了总纲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充实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增写了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然段。第十八自然段增写了切实保证人民解放军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的内容。总纲第十九自然段第一句修改为中国共产党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并增写了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内容。党章总纲第十九自然段还增写了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团结信教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内容。党章总纲第二十自然段在统一战线构成的表述中增写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内容。

五是新的执政理念:第一章第三条对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作了补充,第一款增写了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学习法律知识的内容,第八款增写了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作这样的充实,使党章关于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的规定更加符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党员保持先进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第六章对党的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十四条第一款增写了带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第二款中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做出实绩”修改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第五款增写了加强道德修养的内容。这样修改,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脚踏实地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三是第三十一条第二款增写了组织党员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学习法律知识的内容,把第三十一条第三款“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修改为“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这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党的基层组织提出的新要求,运用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党员的内在动力。四是第三十一条第三款增写了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的内容。

六是新的民主政治。一是党务公开。第二章对党的组织制度作出了3项新规定。一是第十条第四款增写了党的各级组织要按规定实行党务公开的内容。二是党代表的任期制。第十一条增写了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实行任期制的内容。主要考虑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都对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对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三是巡视制。第十三条增写了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的内容。中央决定实行巡视制度以来,取得显著成效。把巡视制度写入党章,有利于加强党内监督,促进反腐倡廉工作。四是报告工作制。第二十一条增写了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的内容;第二十七条增写了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定期向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的内容。五是推选制。第二十九条第二款关于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委员会选举办法的规定,增写了提出委员候选人要广泛征求党员和群众的意见的内容。把第三十条中关于“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选出的书记、副书记,应报上级党组织批准”修改为“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的书记、副书记选举产生后,应报上级党组织批准”。作这样的修改,有利于在基层党组织选举中普遍实行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候选人提名的民主,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建设;有利于给直接选举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等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探索留出空间。

以上六个新特点,对新修订的党章的学习,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作为党员来说,学习贯彻党章是当前的重大任务。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以加强党性修养的姿态,精研细读,熟记于心,这样才能牢记使命,为党再立新功。

篇2:新特点

【摘 要】本文从四个方面入手,分析了资产减值适用范围的变化,减值转回的变化,资产组减值损失及商誉减值处理的规定,总部资产等概念。

【关键词】资产减值、新旧准则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专门用于规范企业资产减值的相关事项,与《企业会计制度》相比差异较大,学习该准则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一、一个较大变动:适用范围的变化

从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范围,《企业会计制度》列举了应收款项、存货、短期投资等八项资产减值,在适用范围上有所局限。资产减值准则制定后,原来在投资准则、固定资产准则、无形资产准则中规定的资产减值将包括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新会计准则规定,可提取减值准备的资产除第8号资产减值中所适用的资产外,相关准则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处理,如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等。旧准则偏重于工商企业,而新准则进一步扩展到金融、农业、房地产等众多领域,扩大了资产减值的适用范围。

二、一个不允许:减值确认不得转回

在现行会计制度中,对于已确认损失的长期股权投资的价值又得以恢复的,应在原已确认的损失数额内转回,根据我国的实际运行情况分析,此规定已经成为一些企业操纵损益的主要手段,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因此新的资产减值准则第17条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新准则做出不允许转回资产减值损失的规定,减少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

三、二个难点:总部资产的资产组减值损失的处理和商誉账面价值的分摊

1.涉及总部资产的资产组减值损失的处理

企业对某一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应当先认定所有与该资产组相关的总部资产,再根据相关总部资产能否按照合理和一致的基础分摊至该资产组分别下列情况进行处理:

(1)相关总部资产能够按照合理和一致的基础分摊至该资产组的部分,应当将该部分总部资产的`账面价值分摊至该资产组,再据以比较该资产组的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

(2)相关总部资产中有部分难以按照合理和一致的基础分摊至该资产组的,应按下列步骤处理:第一,在不考虑相关总部资产的情况下,估计和比较资产组的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减值损失应当参照上述相关总部资产能够按照合理和一致的基础分摊至资产组的情况处理。第二,认定由若干个资产组组成的最小的资产组组合,该资产组组合应当包括所测试的资产组与可以按照合理和一致的基础将该部分总部资产的账面价值分摊其上的部分。第三,比较所认定的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减值损失应当参照上述相关总部资产能够按照合理和一致的基础分摊至资产组的情况处理。

2.商誉账面价值的分摊

企业进行资产减值测试,对于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的账面价值,应当自购买日起按照合理的方法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难以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的,应当将其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组合。

在将商誉的账面价值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时,应当按照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公允价值占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进行分摊。公允价值难以可靠计量的,按照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占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账面价值总额的比例进行分摊。

企业因重组等原因改变了其报告结构,从而影响到已分摊商誉的一个或者若干个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构成的,应当按照合理的分摊方法,将商誉重新分摊至受影响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

四、三个新概念:资产组、总部资产、资产组组合

企业会计制度对于非流动资产要求在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小于账面价值时确认减值。由于一部分资产无公平交易的市场,使得销售净价无法确定,同时又没有提出资产组、资产组合等概念,估算单项资产的预期现金流量也是非常困难的,这使得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很难确定,难以判断某些资产是否发生减值损失的问题。资产减值准则在原有规定的基础上引入了“资产组”及“总部资产”的概念,使得企业在进行资产减值测试时,能够对企业的全部资产进行估算。在估计可收回金额时,既可以单项资产为基础,估算其可收回金额,也可以资产组或总部资产为基础,估算其可收回金额。这样减值测算方法更加灵活、准确,最终使企业确定的利润更加真实可靠。

五、其他注意方面:

1.资产减值的认定

新会计准则关于资产减值的认定,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减值的迹象;第二步,若存在减值迹象,应当估计可收回金额,即进行减值测试。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必须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是否有减值的迹象。除此之外,要求在任何有迹象表明资产可能减值的时刻,都应计量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所以,减值测试不一定只有在资产负债表日才做,而是在企业财年会计年度的任意时段都有可能进行。若不存在任何减值迹象,则不必进行减值测试。对于因为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准则规定,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

2.资产减值的计量更具有操作性

在资产减值的计量上,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应当根据公平交易中销售协议价格减去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处置费用的金额确定。新准则在销售协议、活跃市场下公允价值的确定以及不在这样的条件下依据最佳信息和同行业或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或结果作参考。除此之外,新准则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也作了具体的规定,使企业在操作时有章可循。

3.披露

与资产减值有关的信息,一是资产减值信息,即当期确认的各项资产减值损失金额;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分部报告当期确认的减值损失金额。二是发生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原因和当期确认的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金额、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三是当分摊到某资产组的商誉的账面价值占商誉账面价值总额的比例重大时,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分摊到该资产组的商誉的账面价值、该资产组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等信息;当商誉的全部或部分账面价值分摊到多个资产组、且分摊到每个资产组的商誉的账面价值占商誉账面价值总额的比例部重大时,应在附注中说明这一情况以及分摊到上述资产组的商誉合计金额。

4.新准则体系资产减值准备类科目

新准则体系将该科目改变为15个,计提时,应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有关减值准备类科目。资产价值回升时,借记有关减值准备类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1.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篇3:新特点

主要特点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研究安全生产工作, 强调“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 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李克强总理多次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强调安全生产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是不能踩的“红线”, 要创新安全管理模式,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筑牢科学管理的安全防线。这些都是从以往事故血的代价和教训中总结出的最重要的原则, 也是这次修改法律的重要指导思想, 标志着《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工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着力解决安全生产实际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自2002年施行《安全生产法》10余年来, 该法对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进程中, 安全生产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安全防范和监督管理不到位、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屡禁不止等问题较为突出, 生产安全事故还处于易发多发的高峰期, 特别是重特大事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安全生产各方面工作亟须进一步加强。新《安全生产法》紧紧围绕安全生产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通过具体制度设计, 能细则细、能实则实, 努力解决好这些问题。

注重发挥政府监管和市场机制两个方面的作用

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更多地是制定法律和政策, 加强引导和宣传, 强调发挥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工会和保险机构的作用;生产经营单位守法意识比较强, 政府监管相对较少。但是, 修改《安全生产法》必须立足于现阶段的具体国情。我国不少生产经营单位, 尤其是大量中小生产经营单位守法观念较为淡薄, 政府监管是不可或缺的, 有些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 新《安全生产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为培育和利用第三方机构, 加强安全管理和技术服务, 强化行业自律留出了法律空间, 指明了发展方向。

修改重点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工作的地位

新《安全生产法》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为立法目的, 提出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 坚持安全发展, 确立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 明确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机制, 赋予工会对安全生产进行监督的职责, 要求各级政府制定安全生产规划, 推动有关协会组织发挥自律作用。这些规定, 明确了安全生产的重要地位、主要任务和实现途径, 对于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具有重要和长远的意义。

进一步强化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

新《安全生产法》明确提出强化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作出一系列新的规定:一是要求生产经营单位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 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确保安全生产;二是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内容, 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对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三是要求生产经营单位按照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 专门用于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四是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履行的七项具体职责;五是将组织开展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明确为主要负责人的法定职责, 明确了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 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对包括现有从业人员、劳务派遣人员、实习学生在内的所有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六是建立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 促进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朝着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尤其是新《安全生产法》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采取技术、管理措施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 将相关情况向从业人员通报, 并且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重点隐患判定标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督办制度, 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消除重大事故隐患。

进一步强化政府监管职责

一是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 及时协调、解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二是明确各级政府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 有关部门对相关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并将这些部门统称为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三是明确最基层的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机构应当按照职责, 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状况的监督检查;四是要求政府监管部门依法开展行政执法工作, 赋予其对违法生产经营场所、设施设备予以查封、扣押的权力, 生产经营单位拒不执行政府监管指令、有发生事故的现实危险的, 政府监管部门有权采取停电、停止供应民用爆炸物品等强制性措施;五是实行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度, 政府监管部门建立违法行为信息库, 向社会公告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生产经营单位, 并通报有关主管部门和金融机构。

进一步加大违法行为和事故责任的追究力度

一方面, 新《安全生产法》结合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生产经营单位规模等实际情况, 维持违法行为的罚款下限基本不变、将罚款上限提高了2~5倍, 并且规定了“双罚制”, 对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及相关人员都要予以行政处罚;另一方面, 大幅度提高对事故责任单位的罚款金额:一般事故罚款20万~50万, 较大事故50万~100万, 重大事故100万~500万, 特别重大事故500万~1 000万;特别重大事故的情节特别严重的, 罚款1 000万~2 000万。同时规定,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重大、特别重大事故负有责任的, 终身不得担任本行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贯彻实施大力推进依法治安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关于安全生产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强化红线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 自觉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依法治国的整体战略和工作大局中谋划推动, 进一步深化安全生产领域的改革, 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 着力在预防和治本上下功夫, 着力在建立完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实施体系、监督体系和保障体系上下功夫, 弘扬法治精神, 强化依法治理, 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加快完善安全生产法规标准体系

要在新《安全生产法》和2011年底《职业病防治法》的修改成果上, 大力推进《矿山安全法》全面修订工作, 推动实现安全生产、职业病防治在矿山安全立法上的融合。根据新《安全生产法》的规定, 抓紧完成相关行政法规的修改工作, 加快新《安全生产法》实施条例的立法调研, 尽早形成相关法规草案报送国务院, 加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条例和职业病防治配套行政法规立法工作力度。全面清理修改总局63件部门规章, 确保与新《安全生产法》衔接一致, 加快制定完善注册安全工程师管理、重大隐患判定标准、安全生产设备工艺淘汰目录等配套规定。针对部分安全标准标龄过长、针对性和约束性不强等问题, 加快推进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扎实推进安全监管执法工作

进一步完善安全监管体制, 强化属地监管责任, 落实部门监管职责。加强基层一线安全生产执法力量, 创新监管执法机制, 提高执法效能;坚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强化安全监管相结合, 强化市场准入的安全标准,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落实分类分级监管和年度执法计划制度, 强化与有关部门和司法机关的协作配合, 建立严格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和科学合理界定执法责任的有效机制和运行模式;深化隐患源头治理和安全专项整治, 加快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继续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 加强督促检查, 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生产经营单位要依法果断采取查封扣押、停产停业等执法措施;狠抓各项工作政策措施落实;加强安全监管监察干部队伍教育管理, 加强执法监督, 切实做到公正执法、严格执法、文明执法, 全面提升执法能力和水平。

继续营造贯彻实施新《安全生产法》的强大声势

保持持续性和宣传频次、力度, 在电视台、电台、报刊等媒体进行新闻报道, 开展面对面访谈, 开辟专版专栏, 利用互联网营造声势, 开展知识竞赛, 让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利用新《安全生产法》正式实施的有利时机, 公开曝光非法违法行为, 公开宣判社会影响重大的刑事案件, 制作播放警示教育片, 切实发挥典型案例的教育警示作用。统筹推进重点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学习贯彻新《安全生产法》, 确保从业人员学法全覆盖, 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整章建制, 落实好各项法定职责。

把新《安全生产法》落到实处

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四中全会为强化安全生产工作指明了方向, 新《安全生产法》为依法治安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各方面要共同努力, 把新《安全生产法》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执行好, 监管部门要严格执法, 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中介机构要自觉守法, 真正把新《安全生产法》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加快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篇4:新认识、新特点、新征程

浙江制造面临既要在“工业2.0”、“工业3.0”补课,又要在“工业4.0”加课这样一个双重任务,产业迈向中高端,经济实现弯道超车的任务十分艰巨。

“互联网+制造业”是在一个新的高度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将催生大量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对制造业产生革命性或者说是颠覆性的影响。

为全面贯彻落实工信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的实施意见》精神,传达工信部全国大企业“双创”典型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工信部关于开展两化深度融合创新推进2016年专项行动,浙江省召开了“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工作会议。

会上,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吴君青重点谈及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进一步加强新常态下“两化”深度融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015年5月、7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两份重要文件已成为“十三五”期间国家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的行动纲领。在去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李强省长指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制造”为趋势的新工业革命,是中国制造摆脱“双向挤压”的战略机遇;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中国工业经济弯道超车的最佳路径。

“互联网+制造业”是在一个新的高度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将催生大量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对制造业产生革命性或者说是颠覆性的影响。

会上,吴君青详述了“互联网+制造”的四大好处:一是利用互联网将极大地提高企业对外部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能力,重塑制造业创新体系。以工业互联网为载体,可以广泛汇聚全球智力资源、制造能力,促进从封闭式创新转向开放式创新,从单打独斗转向协同创新,倒逼企业通过组织结构与管理机制创新,加快向扁平化、平台化的创新型组织转型,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跨国、跨区域企业的一体化管理,实现企业间的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协同服务,培育众创、众包、众筹等新模式,形成跨领域、跨区域、系统化、网络化的创新平台,从而重组传统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从技术发展的趋势看,大企业创新体系构建的重要支撑是四大基础技术及其融合应用,即以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核心工业软硬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所构成的“新四基”。二是互联网使企业与用户零距离,可以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互联网+”,使企业与市场、与用户变成零距离,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模式,还彻底改变了以往生产什么卖什么的理念,倒逼企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有效供给,倒逼传统企业瞄准市场加速创新,形成C2B/B2B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新模式以及智能化在线运维服务等新业态。三是互联网是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重要支撑平台。通过互联网对产品运行的实时监测,提供远程维护、故障预测、性能改进等一系列服务,实现工业企业服务化转型。首先,传统的产品或装备一定要实现智能化、网络化,产品自身是一个远程可以采集信息、分析、控制、优化的一个产品。其次,要建立一个基于互联网和设备大数据的智能云服务平台。四是制造业互联网化为企业智能化改造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制造,必须练好企业信息化的内功。企业作为产业链和互联网上的一个节点,要融入这个产业创新体系中,必须将互联网延伸到企业内部,使企业系统与外部资源实现实时、无缝、高效连接,使制造系统由原先的能量驱动型转变为信息驱动型,或者说转变为由用户来驱动制造的新模式。这就要求制造系统应具有更高的灵活、敏捷和智能。

把握“两化”深度融合面临的新特点

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智能制造等一批国家战略的逐步落地,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两化融合发展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将延续“十二五”期间的良好发展势头。从发展阶段上看,“两化”融合将从单项覆盖向集成提升阶段发展;从企业类型上看,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两化”融合将不断提速;从“两化”融合作用上看,“两化”融合将加速推动制造业价值链重构。

吴君青总结概括了“两化”深度融合面临的七个新特点:一是智能制造成为“两化”深度融合主攻方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热度高涨,航空航天、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电子制造等行业纷纷涉足智能制造。二是智能机器人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爆发式增长。继汽车、航空、电子制造等行业广泛采用机器人后,金属加工、卫浴五金、食品饮料等传统行业也开始应用机器人。三是工业互联网发展拉开序幕。工业互联网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必备基础,是智能制造生产体系中“系统的系统”。四是传统企业加快拥抱互联网新模式。个性化定制、按需制造、众包众设、异地协同设计、微电商等“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应用模式不断涌现。五是工业大数据应用初步发展。大数据应用正从零售、金融、电信、物流、医疗、交通等领域加速向制造业拓展。六是制造业服务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制造业正从以产品为核心到以消费者为核心,以生产为本到以“生产+服务”或服务为本转变,服务化转型态势明显。七是自主可控软硬件产品对“两化”融合的支撑能力日趋增强,国产软硬件正在取得突破性进展。

扎实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工作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浙江经济进入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全球从消费互联网转向工业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两化”深度融合将进入以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创新的2.0版。全省要把握形势,抓紧机遇,加速推进。

篇5:奶业发展新特点与新趋势

奶业发展新特点与新趋势

1 奶业发展主要特点 总体上,20我国奶业生产形势良好,产量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预计年全年牛奶产量为1625万吨,比增长25%.

作 者:李志强 刘自杰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北京,100081 刊 名:中国乳业 英文刊名:CHINA DAIRY 年,卷(期): “”(1) 分类号:F426 关键词: 

篇6: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

【摘 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正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过程中解开群众的思想疙瘩,这是我们党做群众工作最实际、最有效的基本经验。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我们必须要牢牢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树立党员干部良好的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

【关键词】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

做好新形势的群众工作,要不断改进群众工作方法,更好地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

一、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

(一)群众工作的复杂性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出现了新的阶层和新的社会群体,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的利益需求和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呈现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等特点,这些都深刻影响群众工作开展。

(二)群众工作的艰难性

现在吃、住、穿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需求又出来了,物质的问题解决了,精神上的需求就出现了。经济发展进入加速期,因发展带来利益的调整,群众的利益需求从单一化趋向多样化、从普遍化趋向差异化,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利益群体统筹群众工作。

(三)群众工作的不稳定性

当前群众工作中存在大量潜在不稳定因素,现实中发生的一些群体性事件,大多都是不能及时处置,经过发酵、发动、表达、对峙、破坏等各个演变阶段,增加了调处的难度。出现这种不稳定性。一方面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群众的要求无法及时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沟通、诉求机制还不健全,民意得不到充分有效表达和释放。

二、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要求

(一)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

新形势下的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的群众观。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这个方面也一直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作出了示范,形成了表率。比如毛泽东的“鱼水论”、邓小平的“最高准绳论”、江泽民的“血肉论”、胡锦涛的“无小事论”、现阶段全党自上而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二)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

党员干部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为人民做事情,是职责所在,即使群众对有的工作比较满意,也不该让群众感谢,更不值得到处炫耀。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不可能充分满足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在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常抱愧疚之情才能不用扬鞭自奋蹄,倍加努力地做好工作。

(三)始终站稳正确的政治立场

党的群众路线,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过程中必须始终站稳的政治立场。在工作中要坚持“两要、两不要”。

1.要深入到群众之中,而不要骑在群众头上。党员干部首先是群众中的一员,只有深入到群众之中,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汲取智慧和力量,带领群众共同前进。

2.要站在群众的前面,而不要成为群众的对立面。在社会矛盾凸显、工作任务艰巨的情况下,领导干部必须站稳群众立场,不能因为局部利益和一时冲动,站到群众的对立面,要真心实意地接受群众监督,克服自身的弱点和不足,不断改进工作作风。

(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就是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自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满腔的热情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

1.做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生老病死、上学就业、住房行路、柴米油盐酱醋茶,看似琐碎,实际上是民生大计,要高度重视,尽力办好。

2.做好帮扶困难群众的事。多些雪中送炭,少些锦上添花,千方百计帮助困难群众,让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

3.做好惠及广大群众的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切实办好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事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为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环境。

三、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把做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群众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

1.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活动载体。要适应群众工作的新情况、新形势,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重大工作部署,提高群众思想觉悟和文化道德水平。

2.找准解决实际问题的着力点。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教育引导与提供服务结合起来,两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二)把依法办事与带着感情做工作结合起来

依法办事是政府管理社会的手段,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形式,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做群众工作才更有效果。

1.坚持严格执法。要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对于那些滥用权力与民争利、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必须依法查处。

2.坚持以理服人。严格执法决不是对群众“冷、横、硬”,带着感情做工作才能更好地依法把群众的事情办好。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遇到问题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群众心悦诚服。

3.坚持宽严相济。对于大量个体纠纷尽量采用调解的方法处理,对群体性事件多做息争罢诉的工作,对多数不明真相群众多做宣传解释工作,对少数带头闹事的坏人依法给予打击。

(三)把提高工作能力与真诚服务群众结合起来

提高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才有保障,才能做好真诚服务群众的工作。

1.努力提高深入群众的能力。通过深入基层,真正了解群众呼声,真实掌握基层实情,群众工作才有目的。提高深入群众的能力,是领导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

2.努力提高组织群众的能力。要把人民群众的意愿、要求和利益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努力提高和群众沟通的能力。结合新时期群众工作矛盾,要求干部既要敢于、善于做群众工作,而且对群众过激的言辞和行为,还要讲韧性、有气度,具备良好的心态。

4.努力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提高及时化解矛盾的能力,有效化解各类矛盾,必须从源头抓起,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四)把提升干部公信力与接受群众监督结合起来

提升党员干部的公信力,在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重大决策中接受群众的监督,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才有现实的支撑。

1.提升干部公信力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前提。一要改变作风。干部作风好,政府就有凝聚力、号召力和感召力。二要公心处事。在工作中,党员干部要坚持按制度办事,按规矩办事,做到一视同仁、公正公平。三要清正廉洁。党员干部要警钟长鸣,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时刻以党性自律。

2.落实群众民主决策的参与权是做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保证。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普遍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深入听取群众意见。

(五)把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与加强领导结合起来

把建立健全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各种机制与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做好群众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才有组织保证。而建立健全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机制显得尤为突出。

1.建立健全群众合理诉求的表达机制。要充分发挥人大、政协、政法机关的作用,逐步畅通群众反映意见的渠道。充分发挥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经常了解基层情况和群众建议。

2.建立健全矛盾排查调处机制。群众反映的意见和要求,对群众中产生的矛盾和纠纷,必须高度重视,及时研究,努力化解,尽力把各类矛盾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3.建立健全群体性事件应急机制。要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认真分析各类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原因,努力从源头上减少事件的发生。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建立应急预案。

篇7:新课程评价的特点

教育评价的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新一轮课程的改革响亮地提出,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一)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控制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及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篇8:家园合作新特点

关键词:幼儿,家园合作,特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明确提出, 幼儿园应创造多种机会与环境, 让家长可以参与幼儿教育。家长的权利之一也包括了解幼儿在幼儿园里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家庭作为幼儿降临到世界, 接触到的第一个重要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影响深刻。发展初期幼儿处于安全感的形成时期, 母子依恋关系对幼儿尤为重要, 家庭是幼儿不可分割的世界。幼儿园作为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开始为幼儿转变以自我为中心提供重要契机。两者间的合作不仅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能性, 家园合作的目的是要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家园共同努力, 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家园合作历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与探索, 其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内容也不断扩充。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 当前的家园合作具有一些新特点。

一家园合作的教育形式与目的

1. 家园合作形式之必要性

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学习、发展的两个重要环境。家庭是幼儿自降临世界后亲密接触的第一个环境, 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环境。家庭教育不但是幼儿的启蒙教育, 更伴其一生。幼儿园教育则是幼儿接受正规教育的起步, 也是幼儿真正社会性大发展的开始。在幼儿园里, 幼儿接触到更多社会中的人:同伴、老师和其他成人。从家庭到幼儿园, 幼儿成长正经历一个特殊时期, 慢慢完善为社会之人。由于幼儿处于社会化的初级阶段, 要从单核心 (家庭) 生活转变为多核心 (家庭——幼儿园/社会) 生活, 幼儿身心上都会出现不适应。这就更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努力, 促进幼儿成长发展, 因此学前教育阶段的家园合作就显得格外重要。

2. 家园合作目的之必要性

学前教育与其他阶段的学校教育不同, 体现在目标上就是对幼儿身心健康、社会化的关注, 而并不局限于对系统知识的获得。社会化是学前儿童进入幼儿园的重要任务。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 意味着从家庭系统中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他不再是家庭核心, 而是众多幼儿中的一个。他必须学会和周围的同伴、教师以及社会中的人交往, 逐渐出现社会化。为了让幼儿能够健康成长, 家园合作必须全面地支持幼儿的发展。因此, 家园合作呈现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 而非单独了解、帮助幼儿的学习情况, 抑或是健康情况。例如, 家园合作仅限于幼儿学习情况的交流, 或只关心在幼儿园有没有受伤等。家园合作在内容、途径、形式上都需要呈现不同。

二家园合作方式与路径的多样性

传统的家园合作主要依靠教师与家长间面对面的交流、家访、电话联系与家园栏等。而随着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和人们对教师与家长在家园合作中角色认识的不断深入。家园合作的方式也不断多样化。计算机的普及与受欢迎程度, 使网络成了比电话更生动、有趣、信息量大的家园合作形式。幼儿园创建了BBS、网络联络栏、博客、QQ群等。家长通过网络不仅可以随时与老师取得联系, 同时在网络上家长也可以及时了解幼儿园的动态、教师教学活动的实况与近期教学重点、获得家庭教育的小资料, 如亲子游戏与家庭食谱、卫生防御知识、亲子阅读材料等。从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资源共享, 体现了信息化社会的特点。

幼儿园与家庭间的关系也从以幼儿园为主导转向平等的对话, 甚至更倾向于从家庭的角度考虑。家庭在家园合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参与度也越来越高, 形式也随之多样, 如母亲会所、家长助教、节日家园合作、亲子平行游戏组等, 体现了人性与民主性。

三家园合作空间范围的扩展

家园合作不仅仅局限在幼儿园内, 以往的家园合作比较倾向于请家长走进幼儿园。如家长助教, 请不同职业的家长来幼儿园给幼儿提供不同的职业经验感受, 分享相关故事与常识等;或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节日庆典活动、家长义工、亲子日等, 使家长走进幼儿成长的第二重要环境, 感受幼儿园的教育与生活氛围。从情感与认知上达到对幼儿园教育的理解与赞同。

如今, 除了给家长提供以上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机会, 幼儿园也会主动走到家长身边。如香港的亲子游戏小组, 教师与家长、幼儿分为两组进行游戏。利用周末、闲暇时间, 幼儿园与家庭在一起组织活动, 走出幼儿园、进入家庭, 实际上也延伸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间的合作。如大家一起去公园、博物馆、超市、公安局等, 开展相关活动。此时的家园合作延伸为家庭、幼儿园、社区的三方合作, 且是相互的、理解的、共情的、自愿的, 而非强迫的、单方面的。

四家园合作在内容上的丰富性

在合作的内容上, 当下的家园合作涉及以下方面:

1. 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

幼儿处于特殊的发展阶段, 其安全与健康是家长与幼儿园首先考虑的, 保育也成为幼儿园的工作重点。所以, 家园合作在内容上常常是基于幼儿身心的发展状况。如幼儿身体不舒服时, 幼儿园教师会及时与家长联系。家园联系栏上也常常有关于幼儿养护的小知识与注意事项, 如膳食搭配、疾病防御常识、疫苗注射提醒等。

2. 教学活动

教师在组织一定的教学活动时, 家长不仅是参与者, 也会作为一定的教育资源。例如, 发动家长帮助搜集相关的教学活动资料、向相关比较专业的家长询问领域教学的常识与知识经验、利用家长社会关系取得社区与相关单位的合作等。家长不仅是家园合作中的重要主体, 还有可能成为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教育资源。

3. 游戏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幼儿园区别于其他学校教育阶段的重要活动。传统的“业精于勤荒于嬉”与“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教育观念使得游戏活动长期被边缘化。经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努力, 游戏在早期教育的地位逐渐引起重视, 成为学前教育领域研究的重点。但是, 家庭的游戏观念仍较传统,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一些幼儿园迫于家长的压力, 甚至不得不放弃游戏, 转向“小学化”的教育。幼儿园通过组织亲子游戏和提供相关游戏材料可以使家长理解幼儿对游戏的需求, 从游戏中加强亲子关系。同时, 也能更好地理解幼儿园教育的独特性。

由此可看出, 家园合作在内容上越来越具有专业性, 体现了一定的目的性与系统性, 而非限制于偶然的、随意的家园间的沟通。同时, 家园合作也从单向的接收转为双向的互动:家长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 而是更主动、深入地参与到了幼儿园的各类活动中, 成为家园合作的主体。

五家园合作关系的协调性

关于家园合作中幼儿园与家庭间关系与角色的理解, 目前主要存在以下观点:李生兰认为教师是学前教育机构的迎宾者、儿童家庭隐私的保护者、儿童家长心声的倾听者、儿童家长意见的采纳者、儿童家长施教的合作者、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儿童家教指导的研究者。在家园合作关系上, 家庭与幼儿园的关系旨在平等, 而非传统的幼儿园组织、家庭配合工作。家庭处在弱势地位。现代教育理念下, 更加关注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协调。家长应有的权利也得到了相应的保障。家长是家园合作中重要的一方, 从另一层面讲, 家长的需求需要得到满足。幼儿园需要起到为家长服务, 满足其要求的作用。李生兰认为家长在家园合作共育中的角色是孩子教育的消费者、幼儿园教育的观察者、不断进取的学习者、家园合作的支持者、孩子的教育者、幼儿园教育的评价者。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EB/OL].http://www.edu.cn/20011126/3011708.shtml

[2]吴素慧.幼儿园家园合作的新方式:母亲会所[J].学前教育研究, 2011 (7)

上一篇:我醒悟了初二记事作文下一篇:(8)安全生产台帐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