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装气用户安全管理

2024-05-03

瓶装气用户安全管理(精选3篇)

篇1:瓶装气用户安全管理

瓶装氮气使用安全管理规定

1.有掌握气瓶安全知识的专人负责气瓶安全管理工作;

2.制定相应的气瓶安全管理制度;

3.制定事故应急处理措施,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

4.定期对气瓶的储存仓库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技术教育。

瓶装氮气储存安全要求:

1.应置于专用仓库储存,气瓶仓库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

2.仓库内不得有地沟,暗道,严禁明火和其他热源,仓库内应通风,干燥,避免阳光直射;

3.控制仓库内的最高温度,规定储存期限;

4.空瓶与实瓶应分开放置,并有明显标志;与有毒性气体气瓶和瓶内气体能引起燃烧,爆炸,产生毒物的气瓶,应分室存放,并在附近设置防毒用具或灭火器材;

5.气瓶放置应整齐,配戴好瓶帽.立放时,要妥善固定;横放时,头部朝同一方向;

___对气瓶的钢印和颜色标记、盛装气体进行确认,不符合安全技术要求的气瓶严禁入库;

7.夏季应防止曝晒;

严禁敲击,碰撞;

8.严禁在气瓶上进行电子电焊引弧;

9.严禁用温度超过40℃的热源对气瓶加热;

10.空瓶入库检查,瓶内气体不得用尽,必须留有剩余压力;永久气体气瓶的剩余压力应不小于0.05Mpa。

11.钢瓶瓶肩上有下次检测的具体时间,在这个时间以前可以放下使用,到期了就要送到专门的检测机构检测才可以充瓶使用。一般是两年检测一次。

这个问题一般气体充装公司会严格把关的,如果充了过期的钢瓶,会遭到相关部门严厉的惩罚。

瓶装氮气使用规范:瓶装氮气使用前要检查连接部位是否漏气,可涂上肥皂液进行检查,调整至确实不漏气后才进行实验。

使用时先逆时针打开钢瓶总开关,观察高压表读数,记录高压瓶内总的氮气压,然后顺时针转动低压表压力调节螺杆,使其压缩主弹簧将活门打开。这样进口的高压气体由高压室经节流减压后进入低压室,并经出口通往工作系统。使用结束后,先顺时针关闭钢瓶总开关,再逆时针旋松减压阀。

注意事项:

1.不可将钢瓶内的气体全部用完,一定要保留0.05MPa以上的残留压力(减压阀表压)。

2.使用时,要把钢瓶牢牢固定,以免摇动或翻倒。

3.开关气门阀要慢慢地操作,切不可过急地或强行用力把它拧开。

篇2:瓶装气用户安全管理

液化石油气是易燃易爆的物质, 很多都是瞬间被点燃的, 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扑救。一旦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地方发生事故, 后果不堪设想。根据研究, 液化石油气的运输危险主要是由下面几方面造成的:

1.1 运输企业与人员的安全意识比较单薄

人的因素和运输系统的安全是密切相关的。在液化石油气的运输过程中, 主要涉及到驾驶员、装卸人员和车辆维护人员。对这些人的资质审查和日常管理如果不到位的话, 就很容易造成液化石油气在运输的过程中出现违规操作、违章卸载等问题, 甚至导致由于疲劳驾驶而产生的翻车泄漏和爆炸事故, 这些都是造成液化石油气的运输风险的原因。

1.2 液化石油气的运输工具与容器安检工作没有到位

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槽罐车或者钢瓶, 如果不及时销毁而且继续地使用, 如果遇到碰撞和翻车等交通事故, 很容易引发爆炸和重大泄露。另外, 超载也是导致交通事故然后进而导致液化气爆炸的主要原因。这是当前运输环节存在最为普遍的隐患。

1.3 道路运输安全的监控体制并不健全

对于超载、无证运输等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 其中, 八小时之外的道路管理更加薄弱。而液化石油气通常选择车流比较少的清晨或者晚上进行运输, 这也给安全的监管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另外, 异地运输的安全监管的难度更大。但是目前, 我国的危险化学物质运输中, 有95%涉及到异地、大吨位和长距离运输。

1.4 液化石油气的从业单位的布局不甚合理

通常情况下, 瓶装液化石油气的瓶装厂基本上是在城市的郊区, 但是加气站则基本上是处于城市之内, 使用的单位遍及了城市的各个角落。液化石油气的运输车辆必须穿过车流密集的地段, 这样一来, 撞车或者侧翻等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2 运输中的注意事项以及爆炸的危害评估

2.1 运输中的注意事项

应当注意, 装气的气罐不能长时间的曝晒, 特别是在夏天。然而, 居民及工商业用气是不能间断的, 只有旺季和淡季之分, 所以在运输过程中, 应当避开高温天气, 尽量在早上或下午天气没那么炎热的时候来运输。除此之外, 一旦钢瓶出现破裂、老化现象, 应当及时更换, 否则, 就容易引发爆炸事故。

2.2 爆炸的危害评估

槽罐车在破裂发生的时候, 泄露到空气中的石油气达到爆炸极限, 一旦遇到火源, 立即就会爆炸。释放出的热能会对周围的人群和建筑造成伤害。在运输过程中, 如果冲击波直接对人群造成伤害, 那么致死的可能性比较大。可是如果周围有建筑, 那致死可能性会变小, 但是引发的建筑物碎片可能够造成对更多人的伤害。

3 瓶装液化石油气运输过程中安全管理的措施

3.1 基本原则

液化石油气的泄露和爆炸要具备三个条件, 所以, 要预防液化石油气泄露、爆炸事故的发生, 也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首先, 应当控制其泄露的浓度, 使得其与空气混合后, 不能达到爆炸的极限浓度。同时, 在爆炸的极限区域内, 控制火源也是同样重要的。因为液化石油气的本身是没有毒性的, 所以, 在发生泄露之后, 应当首先控制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只要爆炸还没有发生, 就有时间来进行液化石油气的稀释, 同时疏散周围的群众, 这样事故的后果就会减轻很多。在预防方面, 要从预防不合格的运输设备、不规范的从业人员和不安全的环境三方面来提高运输的安全管理, 杜绝人为事故的隐患, 减少事故发生的风险。一旦事故发生, 应该立刻启动应急方法, 各部门分工合作, 采取有效的措施, 将事故的危害降到最低。

3.2 液化石油气运输过程中安全事故的预防措施

3.2.1 优化运输线路

各个部门应当进行线路的优化, 调整运输时间, 从而减少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减少周围环境对液化石油气运输的影响。比如, 遇到雷电、高温、台风等天气时, 应当及时预报, 从而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

3.2.2 加强从业单位与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的教育与安全技能的培训。

通过教育、培训等措施, 提高液化石油气的从业单位与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尽量减少运输过程中因为从业人员的不规范行为而导致的事故。比如佛山市三水燃气有限公司属下的瓶装气运输班每月都要进行安全专题培训, 每年都有进行演练, 并定期召开安全管理会议, 时刻敲醒安全警钟, 发现问题能及时得到处理。这就是比较好的事故预防措施。

3.2.3 监理监管部门的信息通报制度

各个部门之间应该建立数据库, 对于液化石油气的运输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处罚。数据库在各部门共享。

3.2.4 应该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

各省市之间应该共同控制液化石油气的运输风险。加强跨省运输的协作与监管, 尽快地监理运输区域联控的系统, 以加强源头的控制。

3.3 液化石油气的运输过程中爆炸事故的应急处置

一旦发生安全事故, 应当根据事故的紧急程度, 立刻开启应急的预案, 按照分级的处置程序, 组织救援, 科学地制定应急方案, 合理地划分警戒区, 高效地处置事故, 来减小危害。

3.3.1 建立多渠道的信息报告体系。

如果在运输过程当中发生泄漏和爆炸事故, 那么市民、驾驶员和企业都应该及时向相关单位报告。比如, 市政府应急指挥, 燃气集团的报告, 还可以向公安等救援单位报告信息。

3.3.2 液化石油气的专业救援单位主要是对事故进行控制与扑灭, 特别是控制火源。

3.3.3 事故所在的政府部门应该及时组织周围的群众安全的地点进行转移。

3.3.4 环保部门应该及时地提供环境危险的检测报告。同时, 将检验的报告提交相关的救援部门, 根据报告的结果, 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

3.3.5 交通部门应该为紧急救援提供相应的设备、人员以及物质的运输。

3.3.6 卫生部门应该为伤亡的群众与救援人员提供相应的医疗保障。

3.3.7 通信部门应该及时地发布撤离的信息, 包括撤离的方位、距离、时间以及相关的求救信息。

3.3.8 公安部门应该封锁路口, 进行车辆和人员的控制和人群的疏散。

同时, 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介进行传播, 通知人们远离发生事故的路段, 以减少人员的伤亡。

3.3.9 消防部门应该携带消防设备, 根据钢瓶的特点和损害程度以

及现场的情况, 来采取合适的技术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进而控制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最终减少事故的波及范围, 防止事故的发生。

3.3.1 0 液化石油气的检测单位应该携带检测的设备, 来检测石油气的浓度和可能的危害, 然后提出初步的措施。

根据确定的危害程度, 开启不同程度的应急措施。及时将报告结果通知相关部门, 以方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4 结束语

液化石油气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的事故给人类的安全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因此, 应加强运输中的安全控制, 采取有效的措施, 预防事故的发生。要加强人员和单位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同时, 加强信息的公开和合作, 集中社会的力量来减少事故的危害。如果一旦事故已经发生, 就应该竭尽全力减少事故的危害程度。应当及时疏散人群, 开启应急措施, 各个部门相互协作, 共同控制事故的危害性。

摘要:液化石油气是一种卫生、方便、经济的日常能源, 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近年来, 我国瓶装液化石油气运输过程中事故频发, 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通过对于目前液化石油气运输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提出了瓶装液化石油气运输过程中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液化石油气,运输,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高万峰.浅谈常用灌装液化石油气的火灾危险级消防安全管理措施[J].东方企业文化, 2011 (16) .[1]高万峰.浅谈常用灌装液化石油气的火灾危险级消防安全管理措施[J].东方企业文化, 2011 (16) .

篇3:瓶装气用户安全管理

不久前,朋友圈有一则消息疯传:“昨天凌晨2点21分,一孕妇感染SB 250病毒死亡,年仅31岁,双胞胎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参与抢救的医生已经被隔离,有121个鱼塘已感染……”最后呼吁大家“暂时别吃水煮鱼、酸菜鱼”。这则消息给公众造成了不小的恐慌。

实际上,这条信息堪称是近年来各种疫情谣言的模板,“SB 250病毒,孕妇31岁,双胞胎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参与抢救的医生已经被隔离”等内容,曾出现在“吃泡椒凤爪感染禽流感”等多个网络谣言中。此类谣言编写者抓住公众对孕妇和双胞胎的同情心理和对酸菜鱼、泡椒凤爪大众菜肴怀疑心理,以及对未知病毒的恐慌心理。因而此类谣言一经炮制出炉,马上有天真善良的“好心人”为之义务转发,唯恐好朋友们不知,从而糊里糊涂地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破解:

这是典型的“新瓶装旧酒”的食品安全谣言模式,也就是说,内容是老的,用新的标题包装一下,或把其中一些地名、人物改一下,成为夺人眼球的消息。此模式造谣者花的时间成本低、绩效高,所以屡见不鲜。类似的谣言如“有药大闸蟹”、“打针西瓜”、“转基因食品”、“微波炉致癌”等。

其实,根本不存在所谓的“SB 250病毒”,在网上简单搜索一下病毒的名称,谣言马上不攻自破。

近年来拿酸菜鱼说事儿的谣传特多,网上搜索一下“酸菜鱼”,“酸菜鱼放倒一家人”、“当心!酸菜鱼可能导致中毒”、“酸菜鱼100%致癌!南京确诊4例爱好酸菜鱼的年轻胃癌患者”等标题满屏。

酸菜鱼为何屡屡中招

首先,酸菜鱼是大众餐饮中最常见的一道菜肴,造谣者拿大众化的菜肴说事,点击率肯定高。

其次,利用大众担心酸菜的亚硝酸盐致癌的心理有关。

酸菜中是否含有亚硝酸盐

与腌制其他蔬菜类食品一样,酸菜在腌制过程中确实会产生亚硝酸盐。酸菜一般在腌制后的一周左右,亚硝酸盐含量会达到一个峰值,约为30毫克/千克,随着时间延长,含量会逐渐下降,一个月左右亚硝酸盐含量会降到较低的水平,约为3毫克/千克。从中毒剂量看,人体一次性摄入300~500毫克的亚硝酸盐即可引起中毒,那么一次吃10千克亚硝酸盐含量在峰值期的酸菜,或者吃100千克腌透的酸菜才会达到中毒的量。

我国《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规定了食品中亚硝酸盐限量,规定腌菜的最高限量是20毫克/千克。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确定的亚硝酸盐每日膳食允许摄入量(ADI)为0~0.07毫克/千克体重,即体重60千克的成年人,每天摄入4.2毫克以下亚硝酸盐都是较安全的,也就是说,成人每天要吃至少1.4千克以上的腌透酸菜才会有安全问题。实际上,近年来上海地区未接报过因食用酸菜类菜肴而发生中毒的案例。

我们要科学对待腌制食品,不要被谣言吓得不敢碰酸菜,但要注意酸菜一定要腌透。从健康角度考虑,每人每次吃腌透的酸菜约300克是没问题的,一般一个月吃一次腌制食品即可,食品安全之道在于控制。

上一篇:技术调控培训教案下一篇:南丁务幼儿园2010年安全教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