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节气吃春饼的由来

2024-05-14

立春节气吃春饼的由来(精选5篇)

篇1:立春节气吃春饼的由来

立春吃春饼的由来

春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北方人也称为“春饼”。据传在东晋时代就有。那时叫“春盘”。当时人们每到立春这一天,就将面粉制成的薄饼摊在盘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故称“春盘”。那时不仅立春这一天食用,春游时人们也带上“春盘”。 到了唐宋时,这种风气更为盛行。著名诗人杜甫的“春日春盘细生菜”和陆游的“春日春盘节物新”的诗句,都真实地反映了唐宋时期人们这一生活习俗。在唐代,春盘又叫五辛盘。

明代李时珍说:“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谓之五辛盘。”

以后春盘、五辛盘又演变为春饼。宋朝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这样描述:“常熟糍糕,馄饨瓦铃儿,春饼、菜饼、圆子汤。”到了清代,富家或士庶之家,也多食春饼。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打春》中记载:“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闹也。”这样,吃春饼逐渐成了一种传统习俗,以图吉祥如意,消灾去难。

随着烹调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春饼”又演变成为小巧玲珑的春卷了。这时它不仅成为民间小吃,而且也成为宫廷糕点,登上大雅之堂。在清朝宫廷中的“满汉全席”128种菜点中,春卷是九道主要点心之一。

立春吃春饼的原因

立春吃春饼有喜迎春季、祈盼丰收之意。

最早的春饼是与合菜物在一个盘里的,称为“春盘”。关于春盘的记载,可见于周处《风土志》:“正无日俗人拜寿,上五辛盘。五辛者,所以发五脏气也。”这里的五辛盘即春盘。《四时宝镜》说“立春日食萝菔、春饼、生菜,号春盘。”唐宋时,春盘已放在立春日出现。杜甫亦有“春日春盘细生菜”的诗句!

清《调鼎集》一书中曾记载了春饼的制法:“擀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应时菜心,油炸供客。又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白糖共碾碎,卷春饼切段。”这是清朝的吃法。二十一世纪的春饼在制作方法上仍沿用了古代的烙制或蒸制,大小可视个人的喜好而定,在食用时,有些人喜欢抹甜面酱、卷羊角葱食用,有的地方还讲究用酱肚丝鸡丝等熟肉夹在春饼里吃。

最初的春饼是用面粉烙制或蒸制而成的一种薄饼,食用时,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黄、粉线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饼包菜食用。清代诗人蒋耀宗和范来宗的《咏春饼》联句中有一段精彩生动的描写:“……匀平霜雪白,熨贴火炉红。薄本裁圆月,柔还卷细筒。纷藏丝缕缕,才嚼味融融……”清代诗人袁枚的《随园食单》中也有春饼的记述:“薄若蝉翼,大若茶盘,柔腻绝伦。”传说吃了春饼和其中所包的各种蔬菜,会使人们更加勤(芹)劳,生命更加长久(韭)。

立春吃春饼的传说

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春饼来历故事:相传宋朝年间,一个书生名叫陈皓,有一位贤慧的妻子叫阿玉,两人感情深厚,情投意合。陈皓专心致志读书,但常忘记了吃饭。这可急坏了阿玉,她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做春饼这个办法,春饼既能当饭,又能当菜。陈皓边读书边吃春饼,餐餐吃得香,读书的劲头更足了。

不久,陈皓赴京赶考,阿玉又制作春饼并用油炸,给丈夫当干粮。结果,陈皓得中状元,高兴得把妻子做的春饼干粮,送给考官品尝。考官一吃,赞不绝口,顿时写诗作文,称之为“春卷”。从此,春卷名声大振,传到民间各家各户,形成家家户户都吃春卷的风俗。后来,春卷竞成了地方官吏向皇帝进贡的上等礼品,被雅称为“玉饼”;皇帝赐食群臣,称“玉饼琼肴”,寓意迎春、咬春、祝福。

篇2:立春节气吃春饼的由来

迎春是立春的古老传统,古时候迎春的活动由皇帝主持,百官参与,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而在民间,立春的迎春活动主要有官府出面主持,督促农民抓紧春耕。立春当日,人们为了迎春会在城郊东面选一块风水绝佳的地方,这个地方要求交通便利,地市平坦便于把附近的百姓聚集起来。

首先人们会搭起迎春的棚子,叫做“春棚”,在四周插上彩旗准备做好之后,等到立春吉时到来,浩浩荡荡的队伍抬着“春官”游行,期间还有多种活动,精彩纷呈,一直走到县衙报春,迎春的仪式才算结束。

立春吃春饼的原因

每年立春日,大部分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吃春饼的习俗,历史悠久。《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立春之前一日,顺天府街东直门外,凡勋戚、内臣、达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互相宴请,吃春饼和菜。” 这一习俗,可追朔到晋,而兴于唐。

《关中记》说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并将它互相赠送,取迎春之意。宋陆游有诗句:“春日春盘节日新”。

有记载说宋代宫廷的荠菜迎春饼是“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

春饼薄如蝉翼,这里记载的是用稀面在一种平锅上抹一下,即成极薄透明的饼,用来包荠菜馅,然后用油炸出的春卷(又称春盘)。春饼、春卷是古人心目中的春的象征。

春饼是用白面擀成圆形的饼,经烙制而成。清《调鼎集》记载春饼的制法是“擀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时菜心、油炸供客。又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白糖)共碾碎,卷春饼切段。”这是清朝的吃法。但现在演变为春饼抹甜面酱,卷洋角葱后食用。

立春时,大葱冒出的嫩芽,清香脆嫩,特别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嫩葱先出,人们尝鲜,也是有“咬春”的意思。

此外还讲究吃和菜,就是用时令菜的心,如韭黄、菠黄等切丝,叫炒和菜。有的地方还讲究用酱肚丝鸡丝等熟肉夹在春饼里吃。

吃春饼讲究将和菜包起来,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取吉利的意思。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

明、清时期,随着烹调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春盘改成了小巧玲珑的春卷,不仅是民间的食品,而且成为宫廷的糕点之一,登上了大雅之堂,深受乾隆皇帝的赞赏。

清朝的满汉全席一百二十八道菜点中,春卷是九道点心之一。

立春养生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逐渐从“秋冬养阴”过渡到“春夏养阳”,总的原则是,注意保护阳气。另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以养肝为主

春属木,与肝相应,立春是护肝的好时机,以调节心情为主。要力戒暴怒,更忌心情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有利于疏肝理气。

2、防止旧病复发

古谚语:“百草回芽,旧病萌发。”可见立春后是疾病多发的季节。因此对于有肝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调养预防。

3、不要过早减衣

“春不减衣,秋不戴帽”。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减掉冬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4、健身运动要和缓

立春后天气乍暖还寒,这时比较适合进行节奏和缓的运动,如春游、放风筝、散步、慢跑、打太极以及并不剧烈的球类运动。若运动过于激烈,可能损耗阳气,对养生不利。

5、饮食要多甘少酸

篇3:立春的由来与习俗

古代有“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我国古代将立春的15天分为三个时间段,从立春当天开始,以后五日,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而后的五天里,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天,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上。 正因为立春意味着春天的开始,也意味着农忙的开始,因而也就流传下来许多关于立春的习俗。

祭祀

中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天子要在立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后世历代统治者在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在立春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的历史悠久,至少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祭祀的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的春神。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相当隆重,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要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8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那么,为什么要到东郊去迎春呢?这是因为迎春活动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东方。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比如,宋代的《梦粱录》中就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这就证明,迎春活动已经从郊野进入宫廷,成为官吏之间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据《燕京岁时记》记载:

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清人所著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

打春牛

传说,神农氏尝百草、分五谷,开始了农业。三皇五帝都很重视农业,到周朝的时候,务农的事被提到朝议上,一面制历,一面责令地方官办每年举行一次迎春的仪式。农为百业之本,春为一岁之首,迎春仪式当然要隆重了。立春前一日,由两名艺人顶冠饰带,一称春官,一称春吏。他们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行礼。报春人遇到摊贩商店,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笑脸相迎。这一天,各地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前为是鼓乐仪仗队担任导引;中间是长官率领的所有僚属,官吏们都要洗澡,穿素服,不坐轿子,不骑马,步行到郊外;后面是农民队伍,都执农具。来到城东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芒神与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礼。执事者举壶爵,斟酒授长官,长官接酒酹地后,再行二跪六叩首礼,然后到春牛前作揖。礼毕,与来时一样热闹,将芒神、春牛迎回城内。

第二天立春时分,地方长官率僚属、农民鞭春。阴阳官先要举行一定的传统仪规。地方官主持迎春仪程,即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然后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众农民要将春牛打烂。打春牛意思是打去春牛的懒惰,迎来一年的丰收。人们还认为,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们对春天的热爱。随后,人们欢笑着抢土牛的土块带回家撒入牲圈,象征槽头兴旺。

打春牛最初是打土牛,过了许多年,土牛又换成了纸牛。这种纸糊的牛里面装上五谷,被当作“春牛”,在迎春会上让人们举鞭狠打,牛被打倒,纸被打破,里面的五谷流出来,这象征着打出一年的五谷丰登。

现在,城里已很少举行鞭春活动,但一些农村却仍有打春牛的风俗。妇女们抱着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病症,今已成为娱乐。立春日当天,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里。吕梁地区盛行用春牛土在门上写“宜春”二字。晋东南地区习惯用春牛土涂耕牛角,传说可以避免牛瘟。

送春

立春当日,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春”者以报酬,实质上是一种佳节售货活动,然而却是皆大欢喜。也有的地方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

咬春

咬春又名吃春,即在初春时节,吃一些象征春意的新鲜菜蔬之类的食品,以迎接新春的到来。据说,咬春以后,整个春天不会犯困。咬春的食物多以白萝卜为主,以荠菜为最佳,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在老北京,这一日从一大清早,就有人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吆喝:“萝卜赛梨……”那时候,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个萝卜给孩子咬咬春。今天的人们发现了更多“春味”,只要有“咬”这个动作,人们都要吃一吃,只要是性属辛甘的食品,人们都要补一补,有荤有素,有中有洋,组成了现代咬春宴。

春饼是咬春宴上必不可少的立春食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北方人称其为“春卷”。据传,在东晋时期就有,那时叫“春盘”。当时,每到立春这一天,人们就将面粉制成的薄饼摊在盘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故称“春盘”。那时,不仅立春这一天食用,春游时人们也带上“春盘”。到了唐宋时期,这种风气更为盛行。著名诗人杜甫“春日春盘细生菜”和陆游“春日春盘节物新”的诗句,都真实地反映了唐宋时期人们这一生活习俗。

从宋朝到明清时期,吃春饼之风日盛,且有了皇帝在立春日向百官赏赐春饼的记载。明《燕都游览志》载:“凡立春日,(皇帝)于午门赐百官春饼。”到了清代,伴春饼而食的菜馅更为丰富。现在,人们备上小菜或各式炒菜,吃春饼时随意夹入饼内,味道和样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戴春幡

春幡也称“春幡胜”、“幡胜”。古代立春之日,人们将帛、绢或纸剪成长条状小幡,戴在头上,以示迎春。此俗起于汉朝,至唐宋时期,春幡的制作更为精巧。春幡主要由女性佩戴,男性几乎不佩戴。女性立春佩戴春幡的习俗最迟始于汉末魏晋时期,从此历代沿袭,形成了风味十足的立春文化。女子立春所戴春幡,最早的形态应该是自然生长的花朵,后来人口繁密,都市形成之后才以布帛为之,甚至有的以彩纸充任,但它决不是一般性的装饰物。立春节时,女性们佩戴春幡首先是作为避邪之物,具有避凶、求吉利的寓意。

在有些地方,女孩子还剪彩为燕,称为“春鸡”;贴羽为蝶,称为“春蛾”;缠绒为杖,称为“春杆”。将其戴在头上,争奇斗艳。现在陕西长安、关中一带的农村还流行着立春日佩戴“春鸡”的习俗,因为,他们认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晋东南地区的女孩子们喜欢交换这些头戴,以此来盼望大家都能大吉大利。有些地方还习惯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有些农村地区讲究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

贴宜春对联、宜春字画

春天到了,人们将迎春的意愿转化为在自家门框上贴上用红纸书写的对联和贴在窗户上的字画,这种对联和字画流露出了人们迎春的喜悦。如对联有“一门欢笑春风暖,四季祥和淑景新”,或“瑞雪丰年,八方献瑞”、“春风得意,六合同春”,屋内墙上也贴满“迎春”、“宜春”以及“福”字。整个院子里一片红彤彤的景象,显得春意浓浓,也象征着吉祥如意。还有人在门楣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表示迎春的意愿。有些会绘画的人,常给门楣上画一幅《腊梅图》。也有的人用红纸剪刻出雄鸡形状贴在门上,因鸡与“吉”谐音,有吉祥如意之意。

立春与农事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升高,日照时间变长,降雨增多,这时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立春过后,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就要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有些地方仍然很冷,“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也时有出现。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由于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表明春季从这一天开始,故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关于立春与天气、农事之间关系的民谚较多。立春节气也是受农民欢迎的节气,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希望。农谚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春之计在立春”、“立春一过雨水来,农田活计早安排”、“立春三天暖洋洋,百草发芽春水漾”,这是提醒人们,春天来了,地里农活就要开始了,需要做个计划、安排,抓紧春耕准备,做好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

立春日天气与年景有关,以为立春宜晴不宜阴,晴则兆丰,阴则兆灾。有民谣说:“立春清明又和暖,农人鼓腹皆翘天。倘若风阴与昏暗,五谷不登人不安。”又有“晴则诸事吉,阴则万事愁”、“立春晴一天,农夫好种田”、“立春三日晴,今年好收成”、“立春阴,一春阴,立春晴,一春晴,阴阴晴晴到清明”、“立春有雨连清明”等说法。对于一年中有两个立春日的年份,有“一年两个春,黄牛贵似金”、“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的农谚。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象征着春天的开始,同时也是一年农事的开始,因而人们对立春寄予了很多的期盼,盼望着来年能五谷丰登、平安吉祥。

(本刊编辑部孟艳霞整理)

篇4:立春吃春饼的传说介绍

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春饼来历故事:相传宋朝年间,一个书生名叫陈皓,有一位贤慧的妻子叫阿玉,两人感情深厚,情投意合。陈皓专心致志读书,但常忘记了吃饭。这可急坏了阿玉,她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做春饼这个办法,春饼既能当饭,又能当菜。陈皓边读书边吃春饼,餐餐吃得香,读书的劲头更足了。

不久,陈皓赴京赶考,阿玉又制作春饼并用油炸,给丈夫当干粮。结果,陈皓得中状元,高兴得把妻子做的春饼干粮,送给考官品尝。考官一吃,赞不绝口,顿时写诗作文,称之为“春卷”。从此,春卷名声大振,传到民间各家各户,形成家家户户都吃春卷的风俗。后来,春卷竞成了地方官吏向皇帝进贡的上等礼品,被雅称为“玉饼”;皇帝赐食群臣,称“玉饼琼肴”,寓意迎春、咬春、祝福。

立春的禁忌

1、立春之日不看病

如果看病就意味着一年都没有好运气,这个说法不过是想讨个好彩头。

2、立春之日不理发

俗话说:发乃人身之草木,立春回暖,草木出生,刚出生的草木去损害,这是不合天地运行草木生长之理的。

3、立春之日不能躺着

春暖大地,这是万物初始的时候,人也应该有一个好的精神面貌来迎接春的复苏。建议大家去田间或者公园走走,吸收新鲜空气,感受活力与自然,为自己的新年讨个吉利。

4、忌讳吵架、不口出污秽言语、不要做口舌之争,和和气气,喜迎春之至

新面貌,一个好的心情,好的开始才能迎来来年的和和美美,顺顺利利。

5、立春之日莫搬迁

搬家不要选择在四立八节之上,因为这是气节交接之时,气息驳杂,搬迁自然不宜,一年之始,不宜动荡。

6、立春这一天,出嫁了的闺女不能回娘家

古时女子出嫁便是婆家人了,那就不能把婆家的运气带回娘家。

立春节气的简介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和立夏、立秋、立冬一样,表示着一个季节的开始。也就是说,立春意味着春季的开始。

立春又叫立春节、朝节、岁节、岁旦,其主要是当太阳到达黄经315°的时候,大多在公历2月3日、4日或者5日这三天。

立,开始的意思;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就是指天气严寒的冬天已经过去, 天气逐渐回暖,即将进入温暖和煦的春天,百花即将在这个季节盛开。

立春节气的特点

立春时最主要的特点是气温会回升,天气会逐渐变暖,日照时间也会变长。在农民们看来,立春的到来,意味着要开始春耕播种了。

立春的前一节气是大寒,后一个节气是雨水。当立春时节到来时,我国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等地已经进入了春天,有着春天的气息,有的地区甚至开起了花朵。

篇5:立春为什么吃春饼

每年立春日,大部分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吃春饼的习俗,历史悠久。《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立春之前一日,顺天府街东直门外,凡勋戚、内臣、达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互相宴请,吃春饼和菜。” 这一习俗,可追朔到晋,而兴于唐。

《关中记》说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并将它互相赠送,取迎春之意。宋陆游有诗句:“春日春盘节日新”。

有记载说宋代宫廷的荠菜迎春饼是“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

春饼薄如蝉翼,这里记载的是用稀面在一种平锅上抹一下,即成极薄透明的饼,用来包荠菜馅,然后用油炸出的春卷(又称春盘)。春饼、春卷是古人心目中的春的.象征,

资料

春饼是用白面擀成圆形的饼,经烙制而成。清《调鼎集》记载春饼的制法是“擀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时菜心、油炸供客。又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白糖)共碾碎,卷春饼切段。”这是清朝的吃法。但现在演变为春饼抹甜面酱,卷洋角葱后食用。

立春时,大葱冒出的嫩芽,清香脆嫩,特别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嫩葱先出,人们尝鲜,也是有“咬春”的意思。

此外还讲究吃和菜,就是用时令菜的心,如韭黄、菠黄等切丝,叫炒和菜。有的地方还讲究用酱肚丝鸡丝等熟肉夹在春饼里吃。

吃春饼讲究将和菜包起来,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取吉利的意思。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

明、清时期,随着烹调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春盘改成了小巧玲珑的春卷,不仅是民间的食品,而且成为宫廷的糕点之一,登上了大雅之堂,深受乾隆皇帝的赞赏。

上一篇:学生篮球比赛方案下一篇:岗位做奉献 平凡写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