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算盘》的教学反思

2024-05-05

《认识算盘》的教学反思(精选11篇)

篇1:《认识算盘》的教学反思

算盘的认识根据的要求新增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算盘,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体会其直观形象、体现数位特征的特点;并会用算盘表示数,深化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反思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存在的优点有:

一、教学设计上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猜谜语引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认识算盘,初步感受算盘的特点,知道算盘各部分的名称。

二、应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文化氛围。

通过课件展示演示介绍算盘的发展史及形状各异的算盘渗透一种数学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文化的演绎过程中充分感受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把握知识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课中为了让学生懂得计数时定位的关键以及拨珠时的注意事项。通过如何拨数字“1”引起学生的争议,有的认为个位定在右边第一档,有点认为定在右边第三档,通过教师介绍使学生明白算盘上任意一档都可以作为个位,因此拨数时要认清个位在哪儿?课中通过出示一个弄乱算珠的算盘,给学生制造矛盾冲突,再通过课件演示,上珠靠上框,下珠靠下框,使学生深刻记住拨珠计数前要整理算盘。为了顺利解决本课的难点:正确拨带有上珠的数。课中通过让学生讨论交流如何拨出5——9及563等数及比较算盘上拨数与计数器上拨数的不同点,让学生明白含有上珠的`数的读法,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

不足之处:

1、由于在算盘上拨1——9各数时3、4、7、8、9几个数处理的不是很恰当,耽误了时间,导致后面的练习和总结处理的比较仓促,整个课堂前松后紧,时间分配不合理。

2、课堂评价语言比较贫乏。

3、课堂中的语言不够严谨、准确,语言比较啰嗦。

4、如果在指导学生打算盘的姿势一环节再细致些,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5、课堂中每一个环节的过渡语不够巧妙。

6、板书没有写好。算珠后面应打一个大括号。

7、对课堂上出现的新情况还不能很好的进行处理,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篇2:《认识算盘》的教学反思

数学组

高雅霜

算盘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计算工具,早在500多年前,它就在我国广泛使用。后来,又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家。它可以帮助人们数数、记数和计算。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算盘的结构,了解用算盘表示数的方法,能正确地读、写算盘上表示的数,理解各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会在算盘上拨出千以内的数。这节课我感觉做得较好的方面有以下几点:

一、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的开始,我出示了谜语:一座城,四面墙,一群珠宝里面藏。若用小手拨一拨,噼里啪啦连声响。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课堂上,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了解算盘的起源,增强民族自豪感。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算盘的结构后,我适时地出示了书本35页的“你知道吗”,让学生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还存在以下不足: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会了用计数器表示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经验,有的知识可以直接迁移到本课的学习中的。有的地方是和计数器表示的不一样。课中我虽然有的知识是从计数器上表示过渡到用算盘来表示的,有的也和计数器上表示的数做了比较,但感觉还没有到位,如:5在计数器上用几颗珠子,在算盘上用几颗珠子表示;十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在算盘上呢;在最后总结的时候还应该让学生比较一下用算盘表示数和计数器表示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这样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巩固自己所学。

篇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一、解放孩子的嘴巴,让孩子想说就说

本节课,我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课堂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如:在教学角的画法和角各部分名称时,我没有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他们通过平时自己的生活积累进行教学。果然不出我所料有些孩子不仅能说,而且说得很好。再如辨角练习让学生判断谁是直角并发生争议;我在课堂中及时把握生成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联系生活,让学生去寻找身边的角;让孩子想说就说,提供给他的空间越大,他就会表现得越好。

二、解放孩子的小手,让孩子体验学习

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事实上确实如此,我让学生通过摸角亲身体验角的特点,说感受强化角的认识,学生对角的认识便非常深刻了,在后面的练习中,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都能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了,真正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在教学本节内容时,我还通过一系列动手操作活动。如:让学生在画面中找角;让学生摸角初步感受角的特征;让学生描角将实物中的角抽象成数学中的角;让学生创造出角等教学活动让孩子们感悟角的特点,理解角的含义,亲历角的形成过程,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分析问题。

三、解放孩子的大脑,让孩子思维创新

学生学习知识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过程,而应是一个被发现的过程,一个创造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发现,思索,才能真正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进而领悟,内化为自己所有。在课堂中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教学情景,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思维空间,学生依据对角的认识,自由选择篮子里的材料做角(如:小棒、硬纸条、图钉、吸管、不规则纸等),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其它方式做角(如:用身体语言做一个角)。通过物质化教学手段与非物质化教学手段的巧妙结合,将趣味性、创作性、思维性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大胆想象,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

本课的三个教学亮点构建了一个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体验数学,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通过“退回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丰富感性认识;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活常识、活动感受、心理体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经历了数学的亲历、体验、探索过程,充分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在体验中提高,在探索中升华的教学理念。

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总是教然后才知不足。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我也发现了存在的不足,提出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学生的个性,生活经验不同,怎样求大同存小异?

(2)现在的课堂提倡各抒己见,鼓励标新立异,在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多元的,有时是意料之外的内容,这时教师该如何面对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思考呢?对此,又如何控制课堂教学时间呢?

[教学点评]

1.以游戏活动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课伊始,教师创设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活动导入,让学生根据对生活中带角物体的认识摸一摸并猜出是什么物品,从而自然引出新课。这样的游戏活动,使学生感觉到能用自己对角的经验玩游戏,所以学生兴趣盎然,也为学生后面学习新的知识提供了学习动力,对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2.以现代媒体为纽带,营造教学情境课堂。本节课教师选择了学生最熟悉和喜爱的福娃作为整节课“串”的主线,制作了“福娃各项体育运动的展示“这一动画录像作为整节课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此画面中找角,认识角,学直角,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课堂中学习数学,感受快乐,体验成功。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个欣赏“生活中的角“教学录像。如:红绿灯指示箭头中的角、校园里篮球架及楼梯的设计都与角密不可分;还介绍了几处著名风景区建筑的设计都体现了角的美。让学生发现角在生活中的美,体验到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美,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产生喜欢数学的情感,营造有意义的情境课堂。

3.以学具操作为载体,促进学生体验学习。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本节课教师没有直接给学生准备可使用的学具,而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些学具材料,如:小棒、硬纸条、图钉、吸管、不规则纸等等,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动一动、摆一摆、拼一拼、做一做,自由选择篮子里的材料创造出角,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促进了学生的体验学习。实践证明:学具操作比教具演示的教学效果确实更胜一筹!

4.以物质化与非物质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说一个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完美结合。教师充分利用物质化与非物质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演示,教师讲解,学生动手操作,突出教学手段的实效性,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在让学生创造角环节,老师提问:你们能选择篮子里的材料或者自己喜欢的其它方式创造出一个角吗?学生的思维此时不仅仅只限于这些学具材料,他们还想到了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创造角,如:一个胜利的手势、一个大力士的弯臂动作等等。通过物质化教学手段与非物质化教学手段的巧妙结合,将趣味性、创作性、思维性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大胆想象,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除此之外,课上教师的形体、动作、语言、表情、板书和略带微笑的点头、信任的目光,节制有度的表扬、中肯的鼓励等非物质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都将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篇4:《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关键词:角的认识;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178-01

本堂课主要有情境引入、观察主题图课件、回想生活中的角、动手折角、触摸角、教师引导认识角、课堂学生慧眼识角、玩活动角等环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落实新课标理念,完成了教学任务,受到一定好评。

一、本节课的亮点

1、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分析,精准细化目标

很熟悉教材,并做到了认真分析教材,对本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教学目标的把握很好,不仅注重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并将目标细化,落到实处。比如:让学生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辨认角;培养同学们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感受角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让同学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能够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教材与实际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最后又回到生活。教具准备很充分,不只是备了教材,还备了学生,所以,学生学具准备也很充分,如:直角三角板、正方形彩纸、活动角、各种图形等。

2、从学习过程的角度分析,落实主体地位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做到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每个活动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回答,尽量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新知,比如:对于角的特征,创设了让学生先从知道的图形入手,再找课件中主题图《我们的校园》的角,又找生活中的角,然后再用自己的身体做一做角,亲自动手用正方形彩纸折角,最后,通过观察课件的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角等一系列活动后,学生自己就总结出了角的特征。从举例中能看出,这些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是以学生为主休,老师为主导。 学生都很感兴趣,很积极,举手发言很踊跃,每个学生都真正”动”起来了,课堂也真的”活”起来了.从原来是有点压学生学,而这节课却是学生自己乐意学,自己想学,自己争着学., 每个学生都达到了 “乐学善思”的情境。

3、从教法的角度分析,灵活自如

本人一直注重发现式教学法,反对一味灌输。也许个别老师会觉得是老师怕多讲,放任学生表现。其实注重讲授法的老师会更累。要让学生去发现,必须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有挑战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去思考;更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具和学具,去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不能一味采用启发式教学,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至于究竟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明察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学生在探索角的特征时,虽然学生知道角有一个共同的点,还有两条线,但他们并不知道那就是角的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因为这是一个新的概念,学生无论怎么探究,也探究不出来,怎么办?所以这时我就直接告诉学生: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同时,还编了一首儿歌: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还在白板上演示了角的画法,强调画边时,必须从顶点出发,用直尺三角板比着画,边是直直的。这些做法都得到了小学数学教材专家陈静荣老师的肯定,对于数学教学,遇到新概念和新定理,就应该老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因为数学中的概念和定理是很严谨的,是许多数学专家的积累。根本用不着学生去探究,即使给学生再多的时间,他们也是探究不出个所以然,那是枉然,还浪费时间。我还注重面了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

二、本节课的不足点

1、从学习内容的角度分析,没有吃透教材

对教材的钻研还不够,没有很好的“吃透”教材,教学目标虽然达到,但是教学难度没有把握好,没有很好地分析学生的思维的发展,突破难点不够深入。如:通过比较操作,让学生体会角大小跟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用课件PPT重叠法比较,让学生明白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可是本节课中,我没有很好的帮孩子解决这个问题,没有突破这个难点,因为我只采取演示讲解,引导学生不够到位,效果不显著。

2、从教学过程的角度分析,教学节奏稍快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一开始,我就让全体学生大声齐读教学目标,专家指出:别让全体学生齐读教学目标,读了学生也不懂,浪费时间。我在教学环节之间给学生的时间不是很够,有点快。发出口令时,没有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虽然学生对于画角的步骤比较好,但这样的一来很多学生只会画出同一方向的角,从而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

3、从教学形式看,花样较多

陈重穆教授: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本节课虽然也注重了实质,但有点重形式,感觉有点花样多。还有分组时人有点多,导致学生讨论时有些茫然,不知自己究竟应该做什么。比如:我不应该使用“小蜜蜂”扩音器上课,这样让学生和老师之间容易产生距离感,破坏了老师的亲和力,还会让学生感到浮躁。在对待两队PK的学生时,不是很公平,给蓝队的机会多些。

三、今后的改进方案

对于要讲解的教材,做到深入钻研,学习专家教师的方法:仔细揣摩,透彻理解,反复琢磨,问个究竟。充分利用好课堂40分钟,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提倡有效课堂。不浪费时间在齐读教学目标,紧凑地安排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在环节之间给学生留足时间,不要赶时间。一定要落实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少用花样,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过渡到“会学”。分组时尽量两人为一组,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明白自己要思考的问题,通过相互的交流讨论,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小学教学参考》

[2]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篇5:认识算盘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郭媛静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78页。教学目标

1、知道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算盘计数和数数。

2、经历用算盘表示数、数数的操作过程,掌握用算盘计数的方法,初步渗透位值思想、对应思想、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3、学生了解算盘的历史,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认识算盘,会用算盘表示数。教学难点:带有上珠的数的拨法。教学准备: 课件、算盘。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出课题。

1、出示课件:一座城,四面墙,一群珠宝里面藏。若用小手拨一拨,噼里啪啦连声响。

同学们:这是什么?——算盘。

展示形状各异的算盘图片,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形状各异的算盘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算盘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观察

认识算盘

(一)介绍算盘的历史

1、课件演示,了解算盘的由来。

课件出示:介绍:算盘是中国最古老的计算机,我们的祖先在1000多年前就发明了算盘,开始用算盘进行计算,一直流传到现在。算盘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还传到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

2、谈感想。

听了这些介绍,你有什么感想?

小结:我们的祖先很智慧,小小算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们好好认识算盘,把中国的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

【设计意图:通过算盘历史的介绍,让学生懂得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认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

1、仔细观察算盘,说说算盘里都有些什么?

2、认识“框”、“梁”、“档”“上珠”“下珠”。(板书并结合课件演示)

3、用动作比划自己认识的名称。

4、儿歌记忆法。课件出示:

小算珠溜溜圆,梁把算珠分上下,中间档来串一串。框把算珠全围上……

【设计意图: 通过课件演示、动作比划、儿歌记忆等不同方式,使学生记住算盘的各部分名称。】

三、实践操作 使用算盘

1、在算盘上表示1-10各数。

(1)引发冲突:借助课件展示算盘上杂乱的珠子,在这样的算盘上能直接拨数的吗?引出在算盘上拨数要先离梁。

(2)小组讨论:如何在算盘上表示出1-10各数?

(3)共同拨数:利用Flash动画软件,学生说数,老师拨数,重点引导“五”和“十”的拨法。

2、了解如何定位。

(1)借助课件展示不同的定位。

(2)小结:算盘上计数,定数位可关键了,个位定在哪儿,十位、百位、千位也固定了。

3、用算珠表示数。

(1)拨数前,要先注意什么?

小结:当珠子都离梁时表示算盘上没有计数。(2)在算盘上拨出:563

教师使用课件演示算盘上拨数,学生在自己的算盘上拨数。强调:某个数位上是0,则不拨珠以空档表示。(3)渗透拨珠的指法。

拨入下珠时用大拇指,拨去下珠是用食指,拨入拨去上下珠都用中指。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生生交流中懂得算盘上哪一档都可以定为个位,只要个位定下来,其余各位也定下来了。并通过动手操作拨珠学会了算珠计数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巩固应用

加深认识

1.读出下面各数,并在算盘上表示出来。

17,254,180,609,800,1000

2、连一连

把相同的数连起来。

3、用三颗算珠在算盘上表示一个三位数,最大是多少?

4、写数,并读一读。【设计意图:通过基本练习,帮助孩子进一步熟悉算盘的结构特点和用算盘表示多位数的方法,能够熟练读写算盘上的多位数。】

五、课堂总结

知识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算盘,并会用它进行拨数,它的神奇之处是不仅能表示数,用它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计算呢!熟练的珠算计算并不逊于计算器,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找一些资料,发现更多关于算盘的奥秘。

六、课堂作业

篇6:算盘的认识

教科书第10~11页例

6、例7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算盘的基本构造,会在算盘上准确地记数,并能正确读取在算盘上表示的数。

2、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认识算盘的基本构造,掌握在算盘上记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算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大算盘。

介绍:前面我们尝过了用计数器数数和记数的方法,数数和记数除了可以用计数器外,还有一种比较方便的工具,那就是算盘。算盘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计算工具,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它可以用来记数和计算,在历史上曾发挥过

很大的作用。上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计算器和计算机的逐步普及,算盘才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引导:你想认识算盘吗?你想了解有关算盘的哪些知识呢?

请多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引导: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算盘”。)(板书课题:认识算盘)

二、互动新授

1.介绍算盘的构造。

(1)介绍:算盘形成为长方形,周围是木框,内贯直柱,称为“档”(板书),一般有九档、十一档到十五档。档中横的一条叫“梁”,梁上两珠,称“上珠”(板书),后简化为一珠,表示“5”。梁下五珠称“下珠”(板书),后简化为四珠,每一珠当作“一”。在使用算盘时要先定数位,再拨珠记数或计算。

(2)让学生指着算盘说说其基本构造,然后介绍给同桌听一听。

2.教学例6。

(1)质疑:记数,必须用到数位,你知道算盘上怎样表示数位吗?

介绍:算盘上的数位用“档”表示,选定一档作为个位,一般把最右边的一档定为个位向左各档依次为十位、百位、千位……(分别贴于梁上,学生在小算盘的档上定好)。

学生在小算盘上练习,选定一个档表示个位后,再在算盘上找一找、说一说其他的数位。

同桌互相找一找给对方看,说一说给对方听。

练习:教师在大算盘上指定一个档表示个位,请几名同学说一说其他档所表示的。

(2)引导:在算盘上,算珠都靠框,表示没有数。拨珠靠梁,表示记数。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0用空档表示。

教师示范在大算盘中拨出1~9.练习:学生在自己的小算盘上拨出1~9.游戏:①同桌说出一个1至9之间的任何一个数,请同桌拨出来。

②同桌在算盘上拨出1至9之间的任意一个数,请同桌说说拨出的数是几。

③填空。完成教材上例6后面的填空:写出算盘上表示的数分别是多少。

(3)教师介绍拨珠法:通常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三个手指拨珠,各有分工,协同工作(边讲边拨)。

拇指:把下珠向上拨,叫拨人下珠。(学生试拨)

食指:把下珠向下拨,叫拨去下珠。(学生试拨)

中指:把上珠向下拨和向上拨,叫拨人、拨去上珠。(学生试拨)

3.7

(1)质疑:10应该怎么拨?100呢?

试拨:从9拨到20,从80拨到100。特别提醒:遇到满

5、满10时,应怎么拨珠?

(2)在算盘上分别表示。71,509,6800.①学生独立尝试拨一拨,边拨边说一说拨珠的方法。

②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清楚拨珠的方法。

71:在十位上拨1粒上珠和2粒下珠表示7个十,在个位上拨1粒上珠表示1个一。

509:在百位上拨1粒上珠,表示5个百;十位上用空档表示0;在个位上拨1粒上珠和4粒下珠表示9个一。

6800:在千位上拨1粒上珠和1粒下珠表示6个千;在百位上拨1粒上珠和3粒下珠表示8个百;十位和个位上都用空档表示0.(3)出示“试一试”:在算盘上拨珠表示下面的数。

1234 8765 5261 8007 5001 201 3546 9615 10000

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进行。例如教师出示一个数,让学生拨珠表示,看谁拨得又对又快。

(4)教学读取算盘上表示的数。

①在大算盘上出示309.引导:要读出算盘上表示的数,先应该找准数位。在这个算盘上,哪个档表示的是个位呢?这个算盘上表示的数的最高位是哪一位?它的十位上是空档,表示的是几?

引导:这个算盘上表示的数,有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表示的数是多少?

②在课件上出示大算盘表示的400和8050.出示自觉要求:

A.在算盘上找出个位和这个数的最高位;

B.说说这个数的组成;

C.说说算盘上表示的数是多少。

③小结:读写算盘上拨出的数,要先在算盘上找到个位,然后找到最高位,弄清楚算盘上表示的数的组成,再将数读写出来。

三、巩固练习

1.游戏性练习:同桌合作完成,一人在算盘上任意拨入一个万以内的数,由另一个同学写出这个数,并读一读,交替进行。看哪一桌学生读写的数最多?

2.完成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3、5题。

学生集体交流、完成练习。

3.算盘的发展历史介绍。

课件展示教材第22页“你知道吗”的关于算盘的发展历史介绍的内容。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又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总结:

1.认识算盘的构造。

2.用算盘记数的方法。

篇7:认识算盘

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算盘,知道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算盘记数,会读写算盘上拨的数。2.掌握用算盘记数的方法,初步渗透位值思想。3.了解算盘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认识算盘,掌握算盘上的记数方法,会用算盘表示数。教学难点:带有上珠的数的拨法及读写。

一. 谜语导入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瞧,他来了。课件出示算盘小子,画外音:大家好,我是珠心算王国的算盘小子。

师:这位新朋友还出了一个谜语想考考我们(课件出示谜语,师读谜语:一座城,四面墙,一群珠宝里面藏。如用小手拨一拨,噼里啪啦连声响。)你们知道谜底吗?

生:算盘。师:没错,就是算盘。随即出示实物算盘。

师:算盘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有着悠久的历史。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教师结合教材第78也的“你知道吗”中的四幅图播放介绍算盘的历史。

师:后来,算盘还传到日本,朝鲜,美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你可别小看这小小的算盘,它还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跟着算盘小子来认识算盘。(板书课题:认识算盘)

2.师:同学们,你对算盘还有哪些了解?生发言,对于合理正确的师给予肯定。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算盘的结构

师出示算盘,让学生观察并了解算盘的结构,学生通过自学,可能已经知道算盘的结构,则由学生介绍算盘的框,梁,档,算珠。

师:你能上来边说边指给其他同学看看吗?

师:你可真了不起,还知道了算盘的结构。(板书)谢谢你,请回。

师结合课件在详细解说算盘各部分的名称:算盘四周围的边,叫做“框”,横卧在中间的这一条,叫做“梁”,竖着的一根根细杆子,叫做“档”。

师:现在请用你的小算盘,边指边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吧。同桌互相说。

师:都认识算盘的结构了吗?还有谁能像他这样上台来介绍算盘?再请一名学生上台介绍。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看谁说得快”的游戏,我指着算盘的某个部分,请你快速说出它的名称。

师用手指出框,梁,档,上珠,下珠,要求学生迅速说出其名称。

师:说得真好,玩到这,老师有个疑问了,咦,这都是珠子,为什么要分上珠和下珠啊,它们分别表示几呢?

学生发言后,师:他说得对不对呢,算盘小子为我们准备了一首算盘歌,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师出示算盘歌,生朗诵。

师:找到答案了吗,师哪句话?生齐读,师板书:一个上珠表示5,一个下珠表示1。师:还有谁能说一说。多请几名学生说一说。2.了解如何定位

师:算盘上的梁把算珠分成了上珠和下珠,那档有什么作用呢?

生发言,师小结:算盘上的每一档都相当于一个数位,你可以任意选择一档做个记号当作个位,然后向左各档依次为十位,百位„„

师指靠左的一档作为个位,问:如果我选这一档作为个位,你觉得好不好?生回答,并给出理由。

师:一般我们会靠定个位,通常我们把最右边一档定作个位。

师:用算盘拨珠时,我们要先定好位再拨珠子。(板书:方法:先定位,再拨珠)师:现在请你们用小圆片在自己的算盘上定个位。请学生贴圆点进行定位。3.在算盘上表示1~10各数。

师:好,看大家都跃跃欲试了,下面你能用算盘表示1~9各数吗?看来大家都很有信心,不过拨珠子之前,算盘小子还有些拨珠时的小窍门要老师转告你们呢!

(1).坐姿:脚要正,胸要挺,头稍低,手放平。(2)手指:通常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三个手指拨珠,拇指和食指用来拨下珠,拇指向上拨叫做拨入下珠,食指向下拨叫做拨去下珠。中指用来拨上珠,向下拨叫做拨入上珠,向上拨叫做拨去上珠。师边示范,边讲解拨珠过程。

师:下面我们就来动手试一试吧。怎样表示1,怎样表示5,怎样表示9?

拨完1,师:在拨下个珠子前,要把这些珠子都清空,再拨下一个数。

学生随教师说进行活动,当拨到5时,提问:“5”你们是怎么表示的,使学生明确: 5一般不用5个下珠,而是用一个上珠表示。师:在算盘上,满“5”要用一个上珠表示,可别小看了这一颗上珠,它在个位上表示5个一。

接着拨6、7、8、9,依次在5的基础上,即1颗上珠的基础上添上1、2、3、4个下珠。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拨一拨1-9各数,这回我们反着来,从9拨回到1。

师:很好,那老师现在有个问题,10在算盘上又该怎么表示呢?

师重点说明:10一般不用个位上1个上珠和5个下珠(或2个上珠)表示,而是用十位上1个下珠表示。这一点和在计数器上表示数是一致的,在算盘上,满10就要向前一位进。3.用算珠表示数。

师:如果是更大一些的数,你会拨吗?试试看。

师说五十七,请学生在自己的算盘拨一拨,并请1名学生到讲台上的大算盘上拨一拨。(学生可能会选定不同的档作为个位,只要可以就要肯定)

师巡视,指出问题:要从高位开始拨,先拨十位的5,再拨个位上的7。请学生看算盘说一说五十七的组成:五个十和七个一。写作:57 师再说五百零七,请学生在自己的算盘拨,并请1名学生到讲台上的大算盘上拨一拨。师:有跟他拨的不一样的吗?“零”在算盘上该怎么表示? 师:十位上的上珠和下珠都离档,则十位上表示0。

请学生看算盘说一说507的组成:5个百,七个一。写作:507 师:在拨数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师小结:拨数时,先从右边起定好数位,然后按数位顺序从高位起拨出相应的珠子。个位上拨几表示几个一,十位上拨几表示几个十„„某个数位上是0,则不拨珠。

三.巩固练习

1.师:学了这么久,算盘小子也出了一些题想考考我们,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第一关: 在算盘上拨出下面各数

254

309

5060 学生拨好一个数同桌互查,并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师:谁愿意上来拨一拨5060。

请学生上台拨,并说组成。你说我拨: 同桌互相说2个万以内的数字让对方拨。

第二关:师:恭喜同学们顺利闯过第一关,第二关由老师来出题,老师会在算盘上拨珠子(50),请你在纸上写数字,比谁写得又快又对。

追问:再在这个数的个位拨一个下珠,表示的数是多少?

同样的方法拨734,9999 第三关:师:你们真是太棒了,老师也没能难倒你们。让我们继续来挑战第三关把。把相同的数连起来。

师:现在算盘上没有了定位点,你知道个位定在哪一档吗?

生回答后,在练习纸上连线,集体核对。

师课件显示第一幅图和第四幅图都表示538,让学生比较在算盘上拨数和在计数器上拨数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体会算盘表示数的简便性。)追问:你还能用什么形式表示这些数。生答,课件出示小棒图和方块图 小结:表示数的方法多种多样。

第四关: 师:第四关,终极挑战来了!你能用2颗珠子在算盘上表示出哪些四位数?比一比,看谁拨的数多,把数字记录在练习纸上。

问: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提醒学生有有序拨珠子。

2.师:接下来我们来轻松一下,欣赏算盘小子给我们带来的各种算盘,课件显示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算盘。你们学得开心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今天我们了解了算盘的历史,认识了算盘的结构,学会了算盘的拨法,其实它的神奇之处不仅在于它能表示数,用它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的计算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找一些资料,发现更多的关于算盘的奥秘,成为我们班上的算盘小子!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你能看出各个数位档上面是几吗?师指名依次回答。

你能读一读算盘上面表示的数吗?会写吗?请你们边读边在教材上面写一写。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问:末尾有0的是哪几幅图?上面读作什么?中间有0的呢?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读数,再拨数,请同桌的互相读一读、拨一拨。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做游戏,让学生小组一人说数,另外几个组员拨数,看谁拨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通过基本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算盘的结构特点和用算盘表示多位数的方法,能够熟练地读写算盘上的多位数。)4.欣赏各种算盘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作为工具、工艺品、装饰用品和具有收藏价值的算盘,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算盘的喜爱之情,感受算盘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课堂总结

教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算盘。知道了它是中国传统的计算工具,也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在阿拉伯数字出现前一直作为广为使用的计算工具而存在。而且啊,它的神奇之处不仅在于它能表示数,用它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的计算呢!熟练的珠算计算并不逊于计算器,尤其在加减法方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找一些资料,发现更多的关于算盘的奥秘。

一、介绍算盘的历史和现在

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我们的祖先在600多年前就已经发明了算盘,开始用算盘进行计算,一直留传到现在。所以算盘的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算盘还传到日本、朝鲜、美国、东南亚、欧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

1.介绍算盘的历史和构造。

出示大算盘。

(1)教师:算盘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计算工具,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它可以用来记数和计算,在历史上曾发挥过很大的作用。

上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计算器和计算机的逐步普及,算盘才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2)介绍算盘的构造 2.初步认识算盘的记数法。

(1)教师:在算盘上,算珠都靠框,表示没有数。拨珠靠梁,表示记数。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0用空档表示。教师示范在大算盘中拨人1—9。

(2)教师介绍拨珠法:通常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三个手指拨珠,各有分工,协同工作(边讲边拨)。

拇指:把下珠向上拨,叫拨人下珠。(学生试拨)

食指:把下珠向下拨,叫拨去下珠。(学生试拨)

中指:把上珠向下拨和向上拨,叫拨人、拨去上珠。(学生试拨)

(3)学生练习拨珠动作,在小算盘上拨入拨去1—9各数。

(4)练习拨数。

教师:算盘上的数位用档表示,选定一档作为个位,一般把最右边的一档定为个位,向左各档依次为十位、百位、千位……(分别贴于梁上,学生在小算盘的档上写好)问:10应该怎么拨?100呢?

试拨:从9拨到20,从80拨到100。特别提醒:遇到满

5、满10时,应怎么拨珠?

3.结合算盘说明数位意义和顺序,学会数的读写。

(1)教师拨人数二百六十三,问:这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怎么读?怎样写出这个数呢?

(2)学生先尝试写,然后指名汇报写法。

教师小结:从高位起,百位上是2,表示2个百,对着算盘的百位下面写出数字2;十位是6,表示6个十,对着十位下面写出数字6;个位是3,表示3个一,对着个位下面写出数字3。

(3)教师拨人四十五和一千七百零九,指名读一读,再让学生写出这两个数。

思考:如果遇到哪位上没有珠子,就表示什么?写数时应该怎么办?

(4)试一试:课本第83页。写一写,读一读。

4.巩固练习。

(1)课本第83页第1题。写一写,读一读。

(2)读出下面各数,并在算盘上拨入各数。

4194 7010 2023 608

3006 1805 8200 10000

同桌合作完成,一学生拨,另一学生检查。

(3)先拨一拨下面各数,再写出来。

五百零九 三千八百零一

四千八百 二千零九十

六千零七十五 七千零七

独立完成后,指名在大算盘上拨数。

(4)游戏性练习。

同桌合作完成,一人在算盘上任意拨入一个万以内的数,由另一个同学写出这个数,并读一读,交替进行。看哪一桌同学读写的数最多?

篇8:“认识角”的教学与反思

关键词:认识角,巩固深化,提炼升华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材。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结合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 逐步抽象出“角”。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 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 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能准确判断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各种图形, 也就是说学生已具备了关于“角”的感性认识。但是低年级的学生, 认识规律以形象思维为主, 这部分内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如果让学生找到这些图形对学生来说一点也不困难, 但学生在抽象出“角”的过程中说出角的特点会比较困难, 所以本节课要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 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 如找一找、画一画、摸一摸、做一做等活动加深其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建立角的表象, 从而突破学习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 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 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 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活动体验, 使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实践思想。

4.通过小组活动,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教具和学具】三角板, 多媒体课件, 材料袋 (圆纸片、绳子、小棒、吸管)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 你们听说过“几何王国”吗?在几何王国里有一个“点线之家”, 里面的点宝宝和线宝宝正在玩游戏,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在玩什么? (播放动画课件)

2.师:在点线之家里, 这些聪明的点和线一会儿就组成了这么多形状各异的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角) , 你们认识吗?

(请学生逐个说出图形的名称。师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自主探索, 建构新知

1.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角的样子吗? (再请学生说出在哪里见过角)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日常用品, 上面也有角。 (PPT出示剪刀、钟表、红领巾图片, 让学生分别指出角在哪里。师示范指出角, 学生跟着用手指;最后用课件抽象出角)

2.画一画。

(1) 请学生上台指出实物三角板、硬纸板上的角, 并在黑板上描画出来。

(2) 师:画角的方法有很多, 如用三角板、尺子等。

(师强调画角步骤:先画点, 再画两条直直的线。师在黑板上示范画, 学生在作业纸上画)

3.想一想。师:观察黑板上同学们画的角、课件上的角, 它们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观察:角有一个点和两条线)

4.认一认。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师:在教学中, 角的每个部分都有它自己好听的名字。这个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 这两条线叫做角的边。 (在图上板书:顶点、边) 请大家指出黑板和课件上角的顶点和边, 全班同学再写出自己画的角的顶点和边。

(师引导:每个角都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板书: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5.摸一摸。师:我们刚刚画了角, 再和角来个亲密接触。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动手摸三角板上的角的各个部分, 深化对角的认识, 引导发现角的两边都是“直直的”。板书)

6.写一写。教学角的读写。

师:为了更清晰地表示这是一个角, 也为了能把它们区别开来, 我们在两边之间靠近顶点的位置画一条短弧线, 并且在短弧线的后面注明一个字母或数学。例如:我们在这个角符号的后面再加注数字1, 我们就可以把它记作:∠1, 读作角1。

三、巩固深化, 加强体验

1.辨一辨。师:角国王知道大家对角已经有了很深的了解, 它派了几个图形, 想让大家分辨一下哪些是角, 哪些不是角, 你们想挑战一下吗?

2.找一找。师:看来同学们学得真不错, 刚认识了角就能准确地判断出角。其实在我们教室的一些物体的面上也隐藏着角, 随便找一个, 指给老师看。

3.标一标。师:角很顽皮, 它一会儿藏在这, 一会儿藏在那, 更喜欢隐藏在一些图形里。你们能把它找出来并给它起个名字吗?

(学生做题, 教师巡视, 针对性指导。展示学生作业, 重点引导学生说说桥洞图形里底边和曲边是否成角)

4.做一做。师:同学们, 我们已经学会找角、画角, 想不想动手来创造出一个角呢?学生创造角, 小组内的同学相互帮助, 教师指导, 适当点拨, 展示作品。

四、总结欣赏, 提炼升华

1.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内容。

2.欣赏图片, 感受角在生活中的作用, 感知生活中的角。

师:同学们今天一起认识了角, 其实我们就生活在角的世界里, 角在我们生活中作用可大了。 (图片配语音———冬天来了, 大学纷飞, 角减轻了厚厚的积雪对房屋的压力。角可以让雄伟金字塔屹立不倒, 角可以帮助学校的树木茁壮成长。在学校的篮球架上有角, 在学校的教学楼里有角, 在我们每天学习的教室里也有角。角, 每天都默默陪伴在我们身边) 同学们, 回家再找一找家里哪些地方也有角, 让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探索角的奥秘吧!

篇9:“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一、动手指一指,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教材提供了校园的情境图,先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在生活中角是无时不在的:做操的学生张开双臂、足球的门、球场的边界、花匠的剪刀、老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楼钟的时针和分针……教材用颜色标了出来,让学生知道角就在身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用小手去指指图中的角,然后,我又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针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 “盲点”,多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学生在反复的指角中逐渐掌握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又充满了数学味。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获得的直接经验才有利于对角作出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概念与法则。因此我在教学角的大小的环节时,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进一步巩固,然后设计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拉动活动角的活动,由老师叫口令学生来操作:学生两人一组,每组一条绳子,让一个学生用手拿着绳子的中间不动,另一个学生用两只手拿着绳子两头,然后让学生随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老师给出有趣的口令:“角,变!变!变!——变大!”“角,变!变!变!——变更大!”“角,变!变!变!——变小!”“角,变!变!变!——变更小!”学生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于是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时,大多数学生觉得边长的角就大,这时就可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么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角在这册是第一次出现,教学目标有三点: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例1是通过剪刀、吸管、水龙头三个实物来抽象出这三个生活中的角,体现了抽象的过程,教师要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让学生知道角是由一个点和两条边组成的。那么至于顶点是怎样的,边又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个教学要求。

四、语言科学性,准确传授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规范性和科学性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语言准确,用词严谨恰当,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科学性,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画角时,“从一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不能说“横着画一条线,竖着画一条线”;找角时,“书本的面有四个角”,不要说“书本有四个角”;等等。教学这个单元时教学的语言需要特别重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责编金铃)

endprint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打下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对角的认识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只知道角是“尖尖的”,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动手指一指,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教材提供了校园的情境图,先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在生活中角是无时不在的:做操的学生张开双臂、足球的门、球场的边界、花匠的剪刀、老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楼钟的时针和分针……教材用颜色标了出来,让学生知道角就在身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用小手去指指图中的角,然后,我又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针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 “盲点”,多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学生在反复的指角中逐渐掌握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又充满了数学味。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获得的直接经验才有利于对角作出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概念与法则。因此我在教学角的大小的环节时,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进一步巩固,然后设计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拉动活动角的活动,由老师叫口令学生来操作:学生两人一组,每组一条绳子,让一个学生用手拿着绳子的中间不动,另一个学生用两只手拿着绳子两头,然后让学生随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老师给出有趣的口令:“角,变!变!变!——变大!”“角,变!变!变!——变更大!”“角,变!变!变!——变小!”“角,变!变!变!——变更小!”学生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于是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时,大多数学生觉得边长的角就大,这时就可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么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角在这册是第一次出现,教学目标有三点: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例1是通过剪刀、吸管、水龙头三个实物来抽象出这三个生活中的角,体现了抽象的过程,教师要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让学生知道角是由一个点和两条边组成的。那么至于顶点是怎样的,边又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个教学要求。

四、语言科学性,准确传授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规范性和科学性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语言准确,用词严谨恰当,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科学性,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画角时,“从一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不能说“横着画一条线,竖着画一条线”;找角时,“书本的面有四个角”,不要说“书本有四个角”;等等。教学这个单元时教学的语言需要特别重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责编金铃)

endprint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打下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对角的认识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只知道角是“尖尖的”,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动手指一指,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教材提供了校园的情境图,先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在生活中角是无时不在的:做操的学生张开双臂、足球的门、球场的边界、花匠的剪刀、老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楼钟的时针和分针……教材用颜色标了出来,让学生知道角就在身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用小手去指指图中的角,然后,我又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针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 “盲点”,多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学生在反复的指角中逐渐掌握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又充满了数学味。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获得的直接经验才有利于对角作出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概念与法则。因此我在教学角的大小的环节时,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进一步巩固,然后设计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拉动活动角的活动,由老师叫口令学生来操作:学生两人一组,每组一条绳子,让一个学生用手拿着绳子的中间不动,另一个学生用两只手拿着绳子两头,然后让学生随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老师给出有趣的口令:“角,变!变!变!——变大!”“角,变!变!变!——变更大!”“角,变!变!变!——变小!”“角,变!变!变!——变更小!”学生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于是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时,大多数学生觉得边长的角就大,这时就可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么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角在这册是第一次出现,教学目标有三点: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例1是通过剪刀、吸管、水龙头三个实物来抽象出这三个生活中的角,体现了抽象的过程,教师要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让学生知道角是由一个点和两条边组成的。那么至于顶点是怎样的,边又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个教学要求。

四、语言科学性,准确传授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规范性和科学性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语言准确,用词严谨恰当,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科学性,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画角时,“从一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不能说“横着画一条线,竖着画一条线”;找角时,“书本的面有四个角”,不要说“书本有四个角”;等等。教学这个单元时教学的语言需要特别重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责编金铃)

篇10:《算盘认识》评课稿

随着教材的改革与更新,二年级数学教材的内容比往年大有不同,今年的内容出现了认识算盘这一课。刘老师首先向学生介绍算盘的背景,让学生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由于孩子们从父母的口中曾有听说过算盘,但没有直接去接触,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今天孩子们在数学课堂上听得格外认真,从老师对算盘各部分名称的介绍,到如何用算盘数数、记数,学生都非常专注地在听!整节课老师都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热情,教师一直处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小建议:

1、在定数位“个”位时,再巩固些十位、百位会让学生更明白。

2、告诉了学生用什么指法后,多数学生都能用正确的指法拨算珠,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因为不熟悉,乱用指法,导致拨算珠速度较慢,所以,说了指法后,先让学生巩固下指法,这样对后面拨数就会更好。

3、拨三位数时,因为位数较多,个别学生又迷糊了,一会拨错这个位,一会拨错那个位,因为还是不熟练。如:563这个数,拨5时,要是先让大家找到百位时,再拨,会更好的拨正确。

我想,至少还需要一节课的练习,让学生熟悉算盘,熟练用算盘表示数,再过一节课,多数学生一定能熟练掌握用算盘表示数。

篇11:《认识算盘》的教学反思

反思

教学设计及反思——梯形的认识

课题名称:梯形的认识 姓名: 学科年级:

一、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梯形和各部分名称,了解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柯贤武 四年级 数学

工作单位: 教材版本:

郧西县夹河镇中心小学 人教版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梯形的概念以及梯形各部分名称,了解直角梯形、等腰梯形,掌握梯形与其他四边形 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在动手量一量、画一画、剪一剪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梯形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

能 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观察生活中的梯形,结合生活实际,将生活知识抽象化,深刻认识梯形。

2、通过平时观察,本班学生大部分基础较好,讲授新课时更喜欢结合生活实际。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采用独立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先有老师讲授,然后通过讨论交流加深认识。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梯形的特征。教学难点:理解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情境的 设置让学生快速进入 学习状态中,在比较中 既能激发起学生探究 知识的欲望,同时也有

出示平行四边形图片,遮住一部

分。

认识所展示的图形

意识地渗透了梯形与 其他四边形之间的关 系,为整体建构四边形 知识网络,理解四边形 之间的关系做了铺垫。

出示生活中的图片 小练习——会认识梯形

抽象出几何图形 学生合作探讨,找出梯形

生活结合书本知 识 加深对梯形的认 识 引导学生利用所 学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同时又要通过关键处 的设问有意识地促进

总结:梯形的特征

回答:梯形的高,底

知识内化,让学生体会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 逻辑性,促进知识的动 态生成。老师请学生从学 具袋中找出梯形,学生

百变梯形——不同的图形变梯形

动手操作,用长方形剪梯形

会根据头脑中梯形的 模型来寻找,这是将概 念内化的过程。通过师生共同回 顾反思,让学生对所学 的知识能有系统、整体 的认识,同时教师适时 地把所学知识与生活 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 的创作意识和应用意 识。

回顾反思

回答本节课学习到的内容

七、教学评价设计

上课表现积极的学生加 1 分,同时又能回答正确的加 2 分,最后合计小组总分。

八、板书设计

1、课题——梯形的认识

2、画一个梯形

3、上底、下底、腰、高

4、关系图:

九、实践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梯形及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

因为有了做平行 四边形的活动体

验,现在做一个梯形,学生能自己寻找材料,自己设计,方法多样,教学时我也放得 比较开。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梯形的特征。在交流梯形的特点时,紧扣教材 中问题进行,突出了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在最后的教学中,有意安排了一些通过折、拼、剪等图 形之间转换的操作活动,我想这对学生继续学习、探究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提供了方法上的帮助。今天教学了梯形的认识,相对来说教学内容较多,实际教学时还是比较顺手的,因为有平行四边形的 学习作铺垫,学习过程也与平行四边形的学习过程相类似,先做梯形,比较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认 识梯形的各部分名称,认识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最后做练习。整个过程也较流畅,学生学习起来也 没有多少困难,通过画、折、剪、拼等形式边做边学,学生也比较感兴趣。《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梯形,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从未接触过,但大多数孩子都对它有着感性的认识。因此,在《梯形的认识》这节课中,我结合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设计了“联系生活,初步感知梯形——分类比较,初步认识梯形——动手操作,深入了解梯形”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强化这种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比较,通过老师的点拨,把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何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如何导才到位,是这节课重点需要注意的。在教学中,我主要结合以下几点来做:

一、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整节课由“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导入,学生在找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当最后梯形出现时,很多学生没能认出,这样就不自觉地引起了他们的疑问:这是什么图形?这样就很大程度激发了他们要

了解梯形,了解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的欲望。在做图形之前,我没有让学生直接拿材料做,而是设计了一个在学具袋里找梯形的环节,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对梯形进行一次再认,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到下一个做图形的环节。

二、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足够的素材。

如何让他们真正动脑、动手呢?于是除了课本上提供的材料外,我又准备了正方形纸、长方形纸、三角形等,这样,看到与课本上不同的东西,更能激起孩子的探索、创造欲。在课堂上,学生用这些材料确实做出了不同的梯形。更有孩子用三角形做出了梯形,虽然“你是怎样折的”,学生讲得不是很到位,浪费了些时间,但我认为这很真实,这是他们很宝贵的一个自主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己就获得了对梯形特征的直接经验。

三、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每个问题。

在“试一试”中,在学生自己独立学习上底、下底和高之后,我没有简单地让学生说答案,而是请一位学生上来边指边说:上底是„„下底是„„,这样,既有了认识的结果,同时也是对梯形各部分名称的巩固。在汇报第二个直角梯形时,我问:“为什么它的高就是它的一条腰?”使学生在以往三角形学习的旧知上,更明确地知道了:如果梯形的一条腰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那么这条腰就是梯形的高。同时学生也了解到并不是在上面的就叫上底,在下面的就叫下底。梯形的认识教后反思

梯形的认识教后反思

梯形的认识教后反思

教学片断一: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梯形吗?

生说知道

师:你把你心目中的梯形画出来。

巡视全班,有三位学生没有动笔画。

实物展示

师:这是梯形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呢?

生:有一组平行,有一组相交的。

开火车,重复这句话。

师:书上是怎么来说的呢?

生齐读: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师:我们说的和书上的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辨析“只有一组”

反思:

1.未学先画

梯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而且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梯形已经有了一些初步感知,而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认识图形的基本方法。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把自己心中的梯形画出来。可惜的是哪几个不会画的学生是不知道梯形是怎么样的呢还是不知道画?在画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对梯形的再认识。

2.画后判断

在这样的教学中,我要处理好展示

时要体现梯形的不同类型,以保证学生在建立梯形的定义的丰富性。以惊讶的语气问出,这是梯形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在建立梯形的概念后,在出示学生画的楼梯形状的图形,还有梯子的形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课堂学习本是一个充满灵气的活动空间,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在活动中、现实生活中体会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主动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解决问题。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个课时。本课时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四边形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学习的,要求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理解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

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本人通过折一折、量一量、围一围、说一说、画一画等一系列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根据教材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制定如下的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和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形表象。

3、进一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合作、探索的能力。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是理解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作以下的几点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准备了许多不同的学习工具,让他们制作平行四边形的框架和剪一些平行四边形,目的是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有一个初步的明确的认识,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提供学生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让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在探索中初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2、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具体的,有意义的,有应用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操作、观察、推理、合作、探索等活动。因此,通过让学生制作出多种四边形图形之后,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对比发现来探究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这样做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整个教学过程,知识点都是从学生的交流中一步一步呈现出来的,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积极性,参与交流的孩子表现了极大的学习热情,他们的思维在交流中得到碰撞,擦出了智慧的火花,让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学习后的快乐。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小组活动中有少数孩子参与度不高,或者比较

被动,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有少数孩子不愿和不专心倾听同学的发言等。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寻求解决方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欧阳兰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生已经能直观认识四边形,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从而抽象概括出它们各自的定义,分析四边形内在的关

系。

在设计学习活动时,注意到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现有教学用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图形间的关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在观察、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想一想中,得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学生在汇报和补充的过程中,逐步把知识点完善起来,得到了有效地学习。

当然,本节课也有存在不足的地方,如:对于平行四边形的理解有的学生还停留在两组平行线,没有规范地说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即将平行线抽象成四边形的那个过程还不够;由于时间关系,后面给四边形分类这一部分的教学没有完成。这说明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仍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改善的。梯形的认识导学案及反思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东新学校

化树

本节课以导学案模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的。在实施“三步五查”过程中运用赏识性语言,激励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发现、总结梯形的基本特征,并能画出梯形的高和底。通过对学,群学等模式,充分的让学生在经历中认识梯形的特征。

对学生进行赏识性评价。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思考、探索、讨论、发言,学生大胆的交流。课堂教学中再多一点鼓励,给学生多一点信心,那么学生们就能畅所欲言了。

不足之处:

由于导学案内容设计稍难了些,在独学时花费了很长时间,在后面的对学、群学、预展时比较仓促。从而展示环节学生表现不理想。

在今后教学中要多注意训练学生质疑,补充、互动等能力。使展示环节不再死板。2016、11、1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表格版

名称 基本信息 执教者 所属教材目录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课时 1 课时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这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 教学的,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四边形的知识,对平行四边形也有 了初步的认识,这里着重给出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 教材分析 方形的关系。梯形在这里是第一次正式出现,教材除教学梯形的特征外,还注意说明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这是在学生认识一些平面图形, 包括直观认识过平行四边形之后,主要以平行线的认识为基础学习的。掌 握这部分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这些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发展学生的空间 观念。生在前面已经初步认识四边形的知识,在头脑中已初步建立了四边形的 表象,这些都为本节课 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小学生的空 学情分析 间想象能力不够丰富,对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认识有一 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让学生 通过观察、操作、画图、推理等手段来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知识与能力 目标 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目标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 重点 教学重难点 难点 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自己的探索加上教 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探究一步步走向深入,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知 识的魅力、应用的价值,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件出示 校园情景图,哪儿用到了四边形 呢? 创设学生熟悉并感兴

趣的现实情境,复习旧 知识,为扩展新知作好 铺垫。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想学、乐学。

1、充分利用现代教学 手段和现有教学用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让学生直观、形象 地理解图形间的关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

2、数学源于生活,联 系身边的实物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让学 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 边,生活中处处有数 学,培养善于观察的良 好习惯。加深学生对平行 四边形和梯形特征的 认识。通过总结、评价,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 络,反思自己的学习过 程,领会学习方法,获 得数学学习经验。

1、将基础知识进行拓 展,提高应用要求,让 学生思维有发展的空 间,鼓励学生创新,以 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 性的目的。2、加深学生对平行四 边形和梯形特征的认 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

1、你能把一个平行四 边形剪成两个完全相 观察能力和有序的思 考能力。分钟

1、每桌发放两张图片。

2、验证小结,课件出 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认识各部分名称。归纳 概括定义。

3、课件展示生活中常 见的平行四边形和梯 形。

4、引导学生探讨四边 形间的关系。

1、要求学生把平行四 边形和梯形的定义画 出来,读一读。

2、出示 P73 第 3 题

仔细观察情景图,找出不同的四边 形。

1、同桌一起观察图形,用上手中的直尺、三角板、量角器 等学具比一比,量一量,讨论它们 有什么特征

2、交流小结。、学生代表说自己的发现。、概括定义。

3、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给四边形 分类。

4、量一量,画一画,同桌讨论,解 决问题。分钟

一、课件出示小测试:

1、动手画一画,读平行四边形和梯 根据下面图形的特征 完成表格: 形的定义。分钟

1、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4、梯形2、2、剪一剪,P73 第 3 题

3、正方形

5、等腰梯形

1、认真填表格。

2、同桌互评、自评。

1、同桌讨论,剪一剪。

2、认真观察,找出所有的平行四边

6、直角梯形 分钟

二、教师评价。

展示练习题:

形和梯形。

等的图形吗?

2、火眼金睛——试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课堂小结 2 分钟

2.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并解疑. 3.教师提问:我们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关系?

布置作业 1 分钟

同桌互相设计所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然后交换画高。

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四边形

板书设计

梯形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教学反思

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标 准》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生已经能直观 认识四边形,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现平行四边 形和梯形的特征,从而抽象概括出它们各自的定义,分析四边形内在的关 系。

2、在设计学习活动时,注意到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个学期我们学校给每个班都安装了白板,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和现 有教学用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图形间的 关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在观察、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想一想中,得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学生在汇报和补充的过程中,逐步把知识点完善起来,得到了有效地学习

3、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 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 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 活的紧密联系,许多生活中的现象都是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梯形的认识教学设

梯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100~101页中的例

1、例2以及练习二十一第一题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对比、交流中经历认识梯形的过程。

2、认识梯形的特征及梯形各部分的名称,会作梯形的高。

3、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和数学思考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的概念、特征,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

理解梯形并能作出梯形的高。

教学准备:

教师:梯形模型

学生:小组准备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梯形,揭示课题

出示梯子模型,问:这是什么?

介绍梯子的结构:竖的木条是梯架,横着的木条是梯步。

请大家仔细观察:每两个梯步和梯架各有什么特征? 用模型在黑板上描出图形,猜猜,这像梯子形状的图形在数学上叫什么名字? 揭示课题并板书,读题

二、探究新知,体会物体上的平面

图形

你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梯形?

那你们能在下面这些物体中找到梯形吗?,待学生说出后用动画显示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各种梯形。

三、在对比中认认识梯形的特征,理解概念

1、认识梯形的特征

生活中原来有这么多梯形,那你想了解梯形的什么呢?今天先来了解梯形的特征 出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观察比较,了解梯形的特征,理解概念并板书:只有一组对过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小练习:判断图形是不是梯形

学生判断并说说理由

在学具袋中找梯形,当学生发现没有时,鼓励:

我们有智慧的脑袋和勤劳的手,用手中的纸片创造一个梯形,看谁最快!

2、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围成平行四边形的各条线段都有自己的名字,那围成梯形的各线段又会叫什么名字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的的话。

反馈,动画显示,出示底,腰,再讲约定俗成:上底,下底

巩固,完成板书。学生在自创的梯形上标名称。

3、教学梯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有高,哪梯形的高在哪儿呢?请同学们在你们手中的梯形上用找平行四边行高的方法找找看。

抽生演示并说是或不是的理由。

领悟高的含义:垂直两底的线段

练习:练习二十一第一题

尝试做梯形的高:在一条底上取一点,做对边的垂线段。

理解:平行线间距离相等,因此梯形也可作无数条高

请同学们在手中的梯形上作一条高。

三、巩固提升

数梯形

四、谈收获,总结全课梯形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梯形及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因为有了做平行四边形的活动体验,现在做一个梯形,学生能自己寻找材料,自己设计,方法多样,教学时我也放得比较开。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梯形的特征。在交流梯形的特点时,紧扣教材中问题进行,突出了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在最后的教学中,有意安排了一些通过拼、剪等图形之间转换的操作活动,我想这对学生继续学习、探究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提供了方法上的帮助。

整个过程也较流畅,学生学习起来也没有多少困难,通过画、折、剪、拼等形式边做边学,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动手分、动手拼,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积极性很高。

~ 26 ~

当然,在设计问题这块上,我做的还很不够,很多问题问的比较随意,并且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性与引导性,这点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梯形教学反思

梯形教学反思

焦作市孟州市城伯镇中

王瑞霞

《梯形》这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四边形》第三节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特殊平行四边形等有关知识,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探究特殊四边形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等腰梯形特征及相关规律进行系统探索、归纳和总结,进一步学习。讲过后感触很多,先来说说这节课的教学思路。

第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剪裁图形”,动手制作梯形引入新课。第二,自主学习。学生按照出示的学习支点进行自主学

~ 27 ~

习,然后小组交流,解决本节难点,教师做好梯形辅助线添加的总结。在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巩固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第四,反馈释疑,让学生畅所欲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最后,作业布置,给学生留下继续学习的空间。

本课教学采用“观察——猜想——操作——证明”为主线的教学方法,整节课准备充分,思路清晰。但是也有不足之处:

整节课仍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获得展示的机会,对他们难免会造成一定的思想惰性;另外在例题讲解后,由于时间有限,学生的练习量明显不足,在时间的掌控方面有待提高。

总之,为了不再犯这样的错误,不再有更多的遗憾,我只有把握今天,做好今天,从现在起,做到精心备好课,也精心备好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控制好课堂节奏,抓住重点难点,及时开阔拓展,从而达到真正的高效!

~ 28 ~

上一篇:上市公司财务年终总结下一篇:安全管理事故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