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与英语教学

2024-05-05

人本主义与英语教学(共9篇)

篇1:人本主义与英语教学

高校英语教学与人本主义教学观

英语是世界上最被广泛使用的第二语言,是欧盟和许多国际组织与英联邦国家的官方语言之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英语的母语使用者数量位居世界第三,少于汉语和西班牙语,但上两个世纪英国和美国在文化、经济、军事、政治和科学上的领先地位使得英语成为一种国际语言,如今许多国际场合都使用英语作为沟通的媒介。英语也是与电脑联系最密切的语言,大多数编程语言都与英语有联系,而且随着网络使用,使英文使用更为普及,所以国内英语教学,特别是高校英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现状

“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成绩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外语教学这块更是发展迅速,通过一系列的建设和发展,我国高校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师资配备、基础英语、高职外语、大学英语教育等多个方面得到了长足进步。我国英语教育系统正慢慢朝着科学化的结构完善中,对外语教育人才的培养和人才质量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效果,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需求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并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但是在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上,渐渐已无法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要求,处于瓶颈期的高校英语教育,迎来了新的挑战。

二.我国高校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在大学校园里,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性太强,带着通过考试的心理而学习。故而非英语专业的绝大部分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差。所以在大学里经常有这样一个现象,平时课堂上缺课的学生不在少数,临近期末,教室,图书馆,则高朋满座。

而另一个更值得深思的是,高校教育本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几乎都是以讲单词,讲句子为核心,只授予知识,不注重培养和端正学生对英语学习认识和态度,其实这种模式从前就已普遍存在,英语从中学开始一直被作为一门学科,而非一门语言,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于那些刚刚跨入大学的大学生来讲,他们对大学生活中所面临的学习问题有了全新的期盼,与以往的教学模式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在所难免。

另一方面,大学英语的理论学科也比较单一,诸如“听说”,“读写”。少有英语运用类的学科。很自然的会在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潜意识中形成英语无用的想法,缺乏学习的动力。

作为学生,一方面是感觉学习英语没有什么用处,觉得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另外一个方面是因为担心英语学不好就无法通过级别考核,这样无法拿到学位证书,对以后的就业难感到迷茫。在这种学与不学的纠结状态下,英语学习根本无法取得很大的进步。

作为教师,若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态度和对英语“人文性”的认识,一味的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高校英语教育前景堪忧。

三人本主义教学观

人本主义教学观是在人本主义学习观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该理论是根植于其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自然实体而非社会实体;人性来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他们的共同信仰是每一个人都具有发展自己潜力的能力和动力,行为和学习是知觉的产物,一个人大多数行为都是他对自己的看法的结果。由此,真正的学习涉及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事实。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的独特品质,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即“成为”,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是唯一真正的学习。人本主义教学观强调学习和行为中“人”的因素,认为“自我的充分发挥和实现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与人格成熟》 马洛斯。

人本主义认为,教师的角色主要是“学习促进者”或曰“提供方便的人”,学校教育的主要作用是为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人才和发掘人的潜能,然而,教师的为学生的潜能发挥提供良好的条件。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若能转换所扮演的角色,教师只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或者说伙伴、朋友;学生才是学习的关键;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的目的之所在,通过转换,学生能够端正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和认识,将兴趣与需要结合起来,自发的主动的学习,学习效率定将显著提升。

因此,高校老师要真心对待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多与同学们进行沟通、在交流中指正英语发音或习惯,鼓励学生们大声说、勇敢讲出来……通过这些行为的改善和提高,让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们的关心和爱护,同时打开双方封闭的心灵,尝试接受对方,达成统一的意志。英语学习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要认识到这个历程的各个阶段和相应的进度,老师要明白学生们现在处在学习过程中的哪个环节,了解学生的优势、劣势是各是什么,在过程中需要对哪块进行加强和补充,在哪块需要特别照顾和跟进,也给学生指明需要着重注意的地方,课下花时间去完善和补充。作为学生们的传道授课解惑者,老师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际方法相结合,让学生们学会发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激情,通过教会学生们各种提升英语学习的方法,为大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兴趣花时间和精力去努力专研,达到活学活用的地步。最后,老师也要教会学习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学会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自学,快速把英语这块提升起来,利用好课堂内外的时间,努力学好、做好。

四、结论

总之,国内高校教育的模式必须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运用人本主义教学观,更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英语教学的发展必将有质的飞跃,由于大学英语教学方式和在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它的影响根深蒂固的,关于这类问题的解决不可以采取一蹴而就的方式,需要教师和学生长期的配合和努力完成的。(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外国语学院)

篇2:人本主义与英语教学

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互动策略

师生课堂互动是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二语习得的`大量研究表明,课堂互动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该文试图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角度,从提问策略、应答策略、反馈策略等三个方面描述性的研究课堂互动策略,以期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效果.

作 者:史李梅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中加学院,山东・烟台,264005刊 名:安徽文学(文教研究)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年,卷(期):“”(10)分类号:H3关键词:大学英语 课堂教学 互动策略

篇3:人本主义与英语教学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人本主义教学观,协作教学

一、对人本主义教育观和协作教学的认识

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创造最好条件促使每个人达到力所能及的最佳状态;帮助个体发现科学、合理、协调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提供并创造良好、促进学习和成长的氛围和条件;协助学生间学习合作与实践。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 学习应与人的成长相一致, 能给学生带来愉悦、兴奋体验, 而不仅仅是在未来社会中享有地位;学习手段和目的也应统一;人的友爱、求知、创造等潜能和天性必须得到发挥;自我实现是人的潜能不断得到发挥的一种动态形成过程。

协作教学需要师生协作组成小组或团队, 各成员间协同合作实现教学和学习目标, 包括对学习材料、观点、方法、手段、途径等有形和无形资源在群体中的共享;其过程以共同参与、多样化、多渠道为特征;其核心价值体现民主、合作、和谐等人性化原则;其表现形式为对话、辩论、讨论、协商、集体表演等。教师与学生及学生间以平等互助形式, 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并使之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

在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过程中, 广泛引入现代技术同时一定不能忽略教学中承载主要作用的教学参与者。

二、探索人本主义教育观指导下的大学英语协作教学

1、教师应率先改变观念

开展协作教学教师应首先突出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营造和谐、平等、友好的教学氛围, 采用形式多样并有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这要求教师提高职业素质、个人修养并乐于为教学和学生付出, 因为这关系到教师的教学观念、态度和认识水平, 包括对社会发展及对人才要求的认识, 对该门课程性质和任务的认识, 对学生培养、成长、发展的认识, 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在该门课程及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使用等。具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做到:

首先, 主动转变角色。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把自己从传统教学中的主角和权威转移到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中, 这是实现协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学中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才能开展超越语言知识学习的“意义教学”。

其次, 摆脱只教英语语言的束缚。因为教育从来都不仅仅是“授业”那么简单, “传道”、“解惑”是语言教师的职责之一, 否则我们的教育难以培养能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人才。为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们只有不断地了解社会, 跟踪国内国际时事, 了解年轻人所思、所想、所需、所求, 才能做到教学内容和形式与学生需求紧密结合, 才能使“授业”与“传道”、“解惑”相结合, 体现教学为学生服务、为社会负责, 培养出对社会有用、造福人类的人才。

最后, 教学中应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不仅表现在对其人格的尊重, 还要尊重其对待客观世界、对周围人和事的态度, 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视角;其兴趣、爱好、品位等个人修为也应得到尊重。教学中教师应不断与其沟通、交流, 适时进行引导, 但不把自己意志强加给对方。教师应善于利用语言教学的独特优势开展育人教育,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理想、道德、品格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 有收获有进步。

2、充分发挥协作精神, 拓宽语言实践渠道

体现人本主义精神的英语教学应该是师生协作基础上的最广泛阅读、听说和写作实践。通过大量阅读、听、说、写的训练和实践会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丰富内心世界、了解外部世界, 使学习与成长相结合。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阻碍着上述教学目标的实现。

(1) 教材容量难以满足大学英语学习之需。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通行的教学时长为两学年四个学期。各高校教材使用上虽有不同, 在内容和形式上大同小异。每学期讲授一本精读教材, 八到十个单元的课文容量及主题含量难以满足大学期间的英语学习需求。只有超越现有教材形式和内容开展教学, 通过大量不间断的阅读、听说、写作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一门语言。

(2) 缺少协作实践环节。协作分工不仅省时省力, 更重要的是在分享语言材料同时也在分享他人思想、观点、看待问题的方法、视角等, 还有机会向他人学习分析、评价、取舍等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和途径, 是高效的学习与实践;在沟通、合作、互助中还有助于学习与成长的有机结合, 从而享受学习带来的愉悦、兴奋、信心等积极情感体验, 这样的学习过程不受竞争、功力、利益驱使, 完全符合人本主义教育观要求。

3、形成合理的管理及评价机制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在探索中徘徊, 根源之一是缺少合理的教学管理及评价机制。

(1) 减少教学管理行政化和程式化。诸多“一刀切”作法不仅忽视学生心智发展各不相同的客观事实, 而且不给教师和学生个性化教学和学习留下任何时间和空间, 采用全校、全国标准化统一考试将这一问题凸显出来。然而由于经历不同教育背景、拥有不同兴趣爱好、处于不同学习层次、有着不同择业需求的学生英语学习需求不同, 其努力方向势必有差异。使用统一教学要求及标准化考试难以开展个性化教学, 更难以培养个性化人才。

(2) 改变用数字量化的评价体系。作为教学有机组成部分的教学评价对于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学活动的调整、教学目标的制定起着至关重要的反拨作用。但目前教学评价体系中, 一张答卷的分数似乎就在衡量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水平、学习质量、学习投入以及学业成就, 这似乎不够公平和公正;发表论文数量、刊物级别, 课题多少、课题等级等能够衡量一个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但仅用这些数字衡量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有失偏颇。也许正是目前诸多评价体系中量化的数字在困扰着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 才导致教学和学习双方不够投入和投入方向错位的根源所在。

(3) 倡导人本主义教育观指导下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 教学中应提倡全方位、多渠道评价体系, 不搞形式化、走过场的肤浅评价。因为真正好的学校教育如家庭教育一样, 往往很难量化。体现人文关怀的教学评价应从多层面、通过多渠道、使用多手段多方法进行评价, 如请家长、社会、同行、用人单位等评价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进行评估, 对教师评价不应局限于语言教学形式和内容, 对学生评价也应超越语言学习本身, 更应注重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及学习态度, 努力程度, 教学、学习效率、创新能力培养和形成、人格养成等非有形元素。还应考量教师是否通过语言教学引发学生对人的内心及外部世界的感知、认识和判断;是否培养其个性化学习、个性发展与自我实现;是否锻炼其个人成长中起决定作用的感悟、合作、沟通、协作、理解、协调、表达等能力, 这些都应该纳入到对教师评价体系中。其次, 也应使处于教学中核心地位的学生有话语权, 能对教师教学、自己和周边同学学习做出客观合理评价。因为这会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 改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 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可靠的现实依据。在某种意义上, 只有制定出合理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和指标, 才能使师生最有效合作, 教学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才会凸显, 也会为教学的进一步调整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与意见, 为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提供可靠保障。最重要的是, 让具有不同个性和认知特点的学生将自身对学习成效的评价表达出来, 并将该评价纳入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个性化人才。

三、结语

无论从教学观还是从人才培养目标而言, 人本主义教育观都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学, 尤其是开展协作教学的核心理念。英语教学不仅应该帮助学生使用英语工具, 更承担着培养具备英语应用能力和全面发展的人才。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 成长与发展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 自我的充分发挥和实现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 学生自我潜能不断发挥过程, 就是其自我实现过程。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 它还涵盖相关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所以英语学习也是新文化和新价值观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学生会在发现自我和实现自我中成长和进步, 为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巫元琼、黄皓:《人本主义的大学英语教学观》, 《外语电化教学》, 2008, (1) .38-41。

[2]李凤荣:《英语语言教学的建构探索与实践》,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0, (2) .73-75。

[3]周可荣、龚丽英:《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大学英语选修课的探索与实践》, 《外语界》, 2006, (1) .46-50。

[4]黄源深:《英语学习的功夫主要在课外》, 《外语界》, 2007, (6) .12-13。

篇4:高校英语教学与人本主义教学观

关键词:高校英语;人本主义教学;教学观

英语是世界上最被广泛使用的第二语言,是欧盟和许多国际组织与英联邦国家的官方语言之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英语的母语使用者数量位居世界第三,少于汉语和西班牙语,但上两个世纪英国和美国在文化、经济、军事、政治和科学上的领先地位使得英语成为一种国际语言,如今许多国际场合都使用英语作为沟通的媒介。英语也是与电脑联系最密切的语言,大多数编程语言都与英语有联系,而且随着网络使用,使英文使用更为普及,所以国内英语教学,特别是高校英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现状

“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成绩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外语教学这块更是发展迅速,通过一系列的建设和发展,我国高校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师资配备、基础英语、高职外语、大学英语教育等多个方面得到了长足进步。我国英语教育系统正慢慢朝着科学化的结构完善中,对外语教育人才的培养和人才质量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效果,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需求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并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但是在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上,渐渐已无法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要求,处于瓶颈期的高校英语教育,迎来了新的挑战。

二.我国高校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在大学校园里,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性太强,带着通过考试的心理而学习。故而非英语专业的绝大部分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差。所以在大学里经常有这样一个现象,平时课堂上缺课的学生不在少数,临近期末,教室,图书馆,则高朋满座。

而另一个更值得深思的是,高校教育本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几乎都是以讲单词,讲句子为核心,只授予知识,不注重培养和端正学生对英语学习认识和态度,其实这种模式从前就已普遍存在,英语从中学开始一直被作为一门学科,而非一门语言,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于那些刚刚跨入大学的大学生来讲,他们对大学生活中所面临的学习问题有了全新的期盼,与以往的教学模式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在所难免。

另一方面,大学英语的理论学科也比较单一,诸如“听说”,“读写”。少有英语运用类的学科。很自然的会在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潜意识中形成英语无用的想法,缺乏学习的动力。

作为学生,一方面是感觉学习英语没有什么用处,觉得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另外一个方面是因为担心英语学不好就无法通过级别考核,这样无法拿到学位证书,对以后的就业难感到迷茫。在这种学与不学的纠结状态下,英语学习根本无法取得很大的进步。

作为教师,若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态度和对英语“人文性”的认识,一味的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高校英语教育前景堪忧。

三人本主义教学观

人本主义教学观是在人本主义学习观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该理论是根植于其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自然实体而非社会实体;人性来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他们的共同信仰是每一个人都具有发展自己潜力的能力和动力,行为和学习是知觉的产物,一个人大多数行为都是他对自己的看法的结果。由此,真正的学习涉及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事实。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的独特品质,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即“成为”,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是唯一真正的学习。人本主义教学观强调学习和行为中“人”的因素,认为“自我的充分发挥和实现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与人格成熟》 马洛斯。

人本主义认为,教师的角色主要是“学习促进者”或曰“提供方便的人”,学校教育的主要作用是为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人才和发掘人的潜能,然而,教师的为学生的潜能发挥提供良好的条件。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若能转换所扮演的角色,教师只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或者说伙伴、朋友;学生才是学习的关键;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的目的之所在,通过转换,学生能够端正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和认识,将兴趣与需要结合起来,自发的主动的学习,学习效率定将显著提升。

因此,高校老师要真心对待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多与同学们进行沟通、在交流中指正英语发音或习惯,鼓励学生们大声说、勇敢讲出来……通过这些行为的改善和提高,让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们的关心和爱护,同时打开双方封闭的心靈,尝试接受对方,达成统一的意志。英语学习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要认识到这个历程的各个阶段和相应的进度,老师要明白学生们现在处在学习过程中的哪个环节,了解学生的优势、劣势是各是什么,在过程中需要对哪块进行加强和补充,在哪块需要特别照顾和跟进,也给学生指明需要着重注意的地方,课下花时间去完善和补充。作为学生们的传道授课解惑者,老师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际方法相结合,让学生们学会发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激情,通过教会学生们各种提升英语学习的方法,为大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兴趣花时间和精力去努力专研,达到活学活用的地步。最后,老师也要教会学习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学会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自学,快速把英语这块提升起来,利用好课堂内外的时间,努力学好、做好。

四、结论

总之,国内高校教育的模式必须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运用人本主义教学观,更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英语教学的发展必将有质的飞跃,由于大学英语教学方式和在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它的影响根深蒂固的,关于这类问题的解决不可以采取一蹴而就的方式,需要教师和学生长期的配合和努力完成的。(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自我实现与人格成熟》 马洛斯 John Wiley & Sons Inc;3rd Revised edition 1998

[2] 《人格的潜力与成熟》 马洛斯河北教育音像出版社 2004

篇5: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

陈琦 张建伟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一、引言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它们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而且在不同情境中,它们需要被重新建构;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陈琦、张建伟,)。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朝着与客观主义(objectivism)相对立的方向的发展。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有三点:(1)客观主义:即认为分析人类行为的关键是对外部事件的考察,意义和理解完全是由外部事物本身决定的;(2)环境主义:即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环境决定的;(3)强化:人的行为的后果影响着后继的.行为。信息加工理论改变了行为主义不谈内部过程的做法,把研究的中心集中在认知活动的信息流程上,它看到了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加工和存储等,但是,信息加工论假定,信息或知识是事先以某种先在的形式存在的,个体必须首先接受它们才能进行认知加工,那些更复杂的认知活动才得以进行。即便它看到了已有的知识在新知识获得中的作用,也基本不是把它看成是新、旧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它只是强调原有知识经验在新信息的编码中的作用,而忽视了新经验对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比如加涅的学习模式就是这样,所以,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有人称之?quot;认知主义“(cognitivism))基本也是与客观主义传统相一致的,即认为事物的意义是独立于我们之外的,是完全由事物本身决定了的,我们对事物的理解过程就是把这种意义移到我们的头脑中。而建构主义则是与客观主义相对立的,它强调,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事物的感觉刺激(信息)本身并没有意义,意义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它同时取决于我们原来的知识经验背景。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的不同,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

建构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当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比如波普尔、图尔敏、拉卡托斯、库恩等的科学哲学思想、新进化论、以及当今的后现代哲学等。在学习与教学领域中,建构主义受到了几个重要人物的影响,这包括:(1)杜威的经验性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理论:杜威强调,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长和经验的改造,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学生从经验中产生问题,而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去探索知识,产生新观念(杜威,1991,pp.248-305)。(2)维果斯基的思想:维果斯基强调,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维果斯基区分了个体发展的两种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quot;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往,观察体现在教师活动中的社会经验,在教师指导下从事某种活动,逐步地把体现在教师身上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从而可以独立地从事这种活动,将潜在的发展变成现实的发展、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另外,维果斯基很重视学生原有的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他把学习者的日常经验称为“自下而上的知识”,而把他们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自下而上的知识只有与自上而下的知识相联系,才能成为自觉的、系统的知识,而自上而下的知识只有与自下而上的知识相联系,才能获得成长的基础(维果斯基,1994, p. 189-304)。(3)建构主义的先导当属皮亚杰:他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一方面,新经验要获得意义需要以原来的经验为基础,从而融到原来的经验结构中,即同化;另一方面,新经验的进入又会使原有的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使它得到丰富、调整或改造,即原有经验发生顺

篇6:建构主义与音乐教学

姓名:张爱光

班级:09音乐学三班

学号:09242108

当今我国小学教学基本上采用的是传统的、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学生思维的时间、深度远远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况且,传统的音乐教学比较省力,从组织谈话——教师讲述;学生模仿练习——学习歌曲——全课小结,很容易组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被动地位,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得到发挥。以开放式活动为特征的新型音乐教学,针对学生的兴趣和心理特征,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寻求问题答案,并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音乐活动使每个儿童都能在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体验音乐创造活动的乐趣。下面就结合实际谈谈开放性音乐教学的策略。

新教材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丰富的内容、广阔的空间,因此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音乐教学呼唤教学过程、教学方式的开放。

音乐是一种内心体验,是一种审美愉悦的体验,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是不可能获得这种体验的,学生是十分乐意在音乐活动中体验自己喜怒哀乐的,但我们不应该错误地要求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做到一致,而要根据学生参与的实际能力引导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参与中去尽情体验音乐美的愉悦。

在一次校研究课中,为了创设一种愉悦、合作的教学氛围,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本着“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主动参与”的理念,设计了一个“恰恰恰”律动教学,在这段节奏明快、轻松、活泼的音乐声中,学生的反应各有不同:(1)随着音乐扭动身体,走基本的恰恰步;(2)和着音乐的节拍击掌、跺脚;(3)只是稍微的跟着音乐摇摆。你能说那些会走“恰恰步”的学生是在体验音乐而别人不是吗?不能,我们只能说是他们参与体验的深度与强度不同而已,或者说他们参与表现的能力有高低之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脸上愉悦的笑容在告诉我,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活动中,尽情地体验音乐美的愉悦。

既然是艺术教育,那么教学本身就应该是充满艺术性的,就应该是闪烁着创造力的光芒,要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就必须改变过去在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主体的方式,代之以学生的丰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

一次,我为了让学生体会大提琴的演奏效果,在播放了一段音乐以后,让学生将内心的体验用动作表现出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位学生,音乐响起后,一位学生说:“你背着一块沉重的大石头。”另一位学生就做出背石头的姿势,迈着沉重、蹒跚的步伐向前走着。“你累了,因为石头越来越重了。”于是表演者又作出挥手擦汗气喘吁吁的样子„„我当时真是激动又惊讶于孩子们对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又如:我曾在音乐课上开展过一个名叫“音筒的匹配”的探索音响活动。活动前我准备了6对自制的音筒——矿泉水瓶、易拉罐、饼干筒、可乐瓶里面装豆、米、沙或石子,每对装相同的材料。活动时,先给孩子们看音筒,告诉他们音筒里有秘密,只有认真摇并认真听,才能找出秘密;接着,将这些音筒发给孩子,小组展开讨论,找出秘密——每个音筒都有一个同伴,里面装有相同的材料,从而声音相同;最后是延伸性的创造活动: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出能匹配的音筒,然后交换使用;用自制音筒做打击乐器,为歌或舞伴奏。孩子们纷纷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的把像皮装入文具盒摇;有的把卷笔刀装进水杯晃„„整个活动过程中允许每个学生围绕活动目标,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发现、去创造。学生在小组合作、独立制作、作品展示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中真正体验到了参与创造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发展。

在开放的音乐课堂活动教学中,学生自主尝试,自主感悟,自主质疑、自主评价、自主总结,越学越愿学,越学越聪明,越富有灵性和独创性。

音乐课上,我经常根据教学内容,在座位排列上打破横成行、竖成列的“秧田式”有时排成了“马蹄”形、有时排成了“蜂窝”状、还有时排成了“半圆”或“圆”形。上课了,教师来到学生中间,或做学生的朋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或做学生的伙伴,一起讨论问题;或做学生的向导,适时地给学生指路。这种座位重组,不仅使师生之间的距离近了,感情亲了,信息交流的渠道畅了,更重要的还在于将生动活泼还给了学生,把民主和谐的气氛还给了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民主、有趣的“开放”活动中,探究、感悟,在亲自实践中愉快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之间民主平等,达到较为开放的氛围。

教例:师:每一组都有一只鼓,试试看,能用多少种方法使鼓发出声音呢?

(分组讨论,每位学生都对面前的鼓进行尝试,最后请组长作代表发言。)

这是在一次公开课活动展示中,我采用“合作教学模式”,以6人一组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操作,本案例中,我的话刚落,学生就忙开了,你出主意我演示,有的说、有的敲,场内气氛非常活跃。四个小组几乎都有8种以上的方法:用手指弹鼓面、鼓帮,用拳头敲,用鼓棒敲鼓面、鼓帮、用手掌磨,用鼓棒刮奏等等,还不断有学生举手补充。学生们无拘无束、轻松自由的感受音乐,在美好的心境下不由自主的走进音乐的天地。这样的情感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篇7:建构主义理论与创新英语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是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它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已逐渐成为英语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本文尝试着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出发,阐述其对英语教学创新的启示.

作 者:吴国初 杨静 作者单位:吴国初(江西教育学院英语系)

杨静(南昌大学法学院)

篇8:人本主义与英语教学

人本主义理论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 其教育思想是以马斯洛 (Abraham Harald Maslow, 1908—1970) 和罗杰斯 (Carl.R.Rogers, 1902—1987) 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先导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生存与发展是人的本能, 人具有主动性、创造性作出选择的权利, 强调以“人性为本位”, 以“完整的人”的发展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人本主义教育观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全人化教育, 其主要内容包括:反对教育无目的论, 倡导教人、做人、成人的教育, 以培养自我实现或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反对单纯的灌输知识、机械强化和条件作用的外在学习, 主张将情智教育融为一体, 开展最佳成长的内在学习;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教学, 主张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发扬学习自由和主动创造精神, 反对学校课程脱离价值, 价值中立和无目的无意义, 主张进行课程改革, 实施意义学习和经验学习;反对不良师生关系和教学心理氛围, 主张学习是一种人际的相互影响, 充分发挥教师在意义学习过程中促进者的作用。

2 人本主义教育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2.1 高职院校多元化生源结构

目前高职院校生源呈多元化形式, 有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普高学生, 有参加专业对口考试的学生。

2.2 英语成绩参差不齐

由于生源结构在高一起点时就存在差别, 加之高中阶段所使用的英语教材和英语总课时的不同, 使生源结构的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较大的不同。

2.3 学生所学专业及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同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人才”, 学生所学的专业中使用英语种类及情况不同。大多数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而且大部分的学生都希望在大学阶段的英语课中能多些实用性和趣味性, 教学中能少些枯燥的讲解, 并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

3 人本主义教育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3.1 分级教学, 尊重个体差异

所谓“分级教学”, 即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不同层次, 有差别地进行教学, 努力解决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矛盾, 力求使英语教学具有针对性, 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尽可能大的提高, 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高考英语成绩最高分130多分, 最低分20多分。相差悬殊, 教学要想兼顾全面, 其难度可想而知。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遵循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的教学规律, 笔者所在学院公共英语课程进行了如下改革, 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观。

公共英语课程共分为三个教学模块。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 (66学时) 为学院的英语水平达标模块。在这一学期中, 教师旨在使学生具备必备的听、说、读、写、译等口头、书面综合语言能力, 为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达到学院规定的英语水平标准。第二学期 (70学时) 为分层次教学模块。这学期旨在满足不同英语水平学生的学习要求, 提供相应的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是在第一学期期末水平测试后, 根据测试成绩, 未达标的学生继续参加水平达标班的学习;已达标的学生, 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的需求, 参加A级班或四级班的学习。针对水平达标班的学生, 继续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的学习, 争取在本学期能达到学院水平测试的标准;针对A级班和四级班的学生, 在进一步英语教学的同时, 强化A级训练和四级训练, 辅导学生考取高等学校英语语言应用能力A级证书或大学英语四级证书, 为学生进入社会、优质就业搭建更好的平台。第三学期 (36学时) 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根据不同专业需求, 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兴趣班, 如科技英语阅读班、翻译班、英语听说班等, 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继续开设四级班, 为学生考取四级证书再夯实基础。通过三个学期的英语课程的学习, 一是在达到学院要求的英语水平基础上,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 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及发展的需要, 参加英语应用能力A级水平考试以及大学英语四级、六级水平考试, 考取过级证书。二是培养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需求能力和求职技能, 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3.2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实现和谐教学

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除学生之外, 教师是一个核心问题。因此, 强调人文精神, 要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只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的来源, 也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 而是促进者。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互动关系。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为学生服务的态度, 贴近学生, 走近学生, 了解学生。要做到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使学生觉得教师很看重他们并乐意与教师为友, 从而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

3.3 激发学习动机, 倡导自主学习

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活动, 维持学习活动, 并使该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之目标的心理历程。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复杂的。即使在一堂课中学习者的心理状态也常不能始终如一。因此, 高职英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是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如任务型教学, 情景教学等, 以及各种教学活动, 如演讲、对话、表演等, 使学生亲自参与其中, 使他们感兴趣, 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体, 愿意做这件事, 从而激发了学习动机。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运用。二是使每个学生均获成功的体验。在性质上, 学习动机是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假如追求成功的结果屡遭失败, 学习动机自然不能维持。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 使学生均获得成功的体验, 以期其在努力之后获得满足。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三是善用教师回馈激发学生士气。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回馈, 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影响。教师的回馈是正面的 (赞许或鼓励) , 学生会努力去追求成功;教师的回馈是负面的 (批评或训责) , 学生会稍有困难立即退缩、放弃。追求成功者才会成功, 逃避困难者难免失败。

4 结论

篇9:人本主义与英语教学

【关键词】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学生观 促进者 大学英语教学

一、引言

一直以来,中国的英语教学强调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这一思想深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老师“一言堂”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自主性,强调知识记忆,而忽视学生的应用语言能力。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不见提高。因此要改善我们的教学,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从英语学习的心理角度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教学理论和指导。大学英语教学千篇一律,学生普遍反映学习效率不高,为解决这一问题,本人结合人本主义,尝试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优化。

二、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它的形成受当时人道主义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在批判和继承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等学派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与其它心理学派不同,它主要研究人的本性(nature)、潜能(potentiality)、经验(experience)、价值(value)、创造力(creativity)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人本主义心理学视人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用一种整体论的视野研究人,包含有“人性本善论(doctrine of good human nature)”、“需要层次论(need hierarchy theory)”、“自我实现论(self-actualization theory)”、“人格理论(personality theory)”和“罗杰斯治疗理论(person-centered therapy)”等五个理论观非常关注个体的发展。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这种人本主义的“以人为中心的学习”的要点是:①教师要以真诚、关怀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创造一种促进学习的良好氛围;② 学习的决策由师生共同参与;③ 学习的焦点在于促进学习过程不断发展,学习内容退居第二位;④课程安排主要是自由讨论,使学生能形成和表达自己的看法;⑤教师鼓励学生把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纳入学习资源中来,学习资源来自学生的为人、经验、书籍和其他资料,或者来自社团的经验;⑥自律是学生达到目的的必备条件,学生把自律看成自己的责任,以自律代替外加纪律。

3.师生关系。“促进意义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用“促进者”(facilitator) 一词来代替“教师”,因为“促进者”更像朋友一样,让英语学习在融洽氛围中完成。一个好的促进者必须具备四种特质: ①相信学生能够独立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②平等而真诚的对待学生;③倾听学生的个人经验,重视他们的感情和意见;④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三、 人本主义学生观与大学英语教学

虽然英语教学在不断的改革,人们对英语水平的要求不断增长,多数在高中阶段英语不好的同学,来到大学都会努力学习,为工作也好,为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好,大家都在想各种学习方法来提高英语。同时,大学英语教师也面临新形势下英语教学的改进研究和应用。本人就人本主义展开研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联系实际情况,把人本主义的学生观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生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开展大学英语教学前我们老师要对大一新生进行摸底测试,主要考察听力,词汇,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能力。考察的原则是基于大学英语四级的模式,因为大学英语的学习一方面是丰富学生的英语知识,多一项技能,同时也要帮助大家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做辅导和准备。根据学生考试情况,老师会把学生分成A,B两个班教学。A班学生成绩优于B班学生成绩。那么这样的分班并不是要重点选拔优秀学生,而是要以学生实际英语学习情况,有区分的进行教学,充分利用上课时间和教学资源,让每个班学生的英语成绩都有提高。A班同学在完成本学期英语教学任务之余,要做大学英语四级的专项练习,为通过四级打基础。老师会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时间和内容,例如,这个班学生的听力水平整体不好,那么,要重点讲解四级听力技巧,反复练习真题和模拟题。B班的同学成绩稍差些,大一期间主要巩固基础语法和单词,大二的时候着重四级专项练习。这样,充分利用有效时间,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四、 结束语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结合,打破了常规英语教学模式,根据学生个体情况,教学内容和学习计划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商讨决定。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控制着,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了,进步比较明显。

参考文献:

[1]郭娟,蒋海燕.人本主义活动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凯元.人本主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心理学出版社,2003.

[3]王永兰.新课堂英语[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上一篇:搞笑的给女友道歉信下一篇:专升本高等数学全国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