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2024-05-05

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共8篇)

篇1: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县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实施方案

为加快农村商务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和农民掌握市场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为农民增加消费提供信息服务和购销便利,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宗旨,全面推进我县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为农民获取和发布信息服务,推动农产品网上购销对接,拉动农村消费市场,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二、发展目标

利用2年时间,在全县范围内建立商务信息服务体系。2012年,建立**县商务信息网站,并在50个行政村建立农村商务信息点;2013年,建立覆盖全县范围的新农村商务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商品购销对接和市场商务信息,使农民共享网络资源,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三、实施原则

1、突出重点、服务“三农”。要以各行政村为重点,以农民受益为核心,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2、把握特点、务求实效。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要充分考虑信息化推广特点。一是要扩大和规范信息源;二是要建立健全信息传播渠道;三是要培育提高信息化

应用能力。

3、试点先行、逐步推广。根据我县农村基层实际情况,在有条件的行政村开通新农村商网,为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和农业协会进行农产品网上购销对接,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鼓励大多数农民积极发布购销信息,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四、建设内容

(一)建立县级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

县级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设在县商务和工业局,具体负责全县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管理。主要工作任务:

1、组织信息员培训;

2、查询、整理、审核与发布信息;

3、组织开展农副产品网上购销对接服务;

4、建立与维护本地信息发布平台及农产品流通数据库,为国家商务部“新农村商网”提供基础数据。

(二)建立村级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点

充分利用各行政村党员电教设备和网络平台,在各行政村建立村级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点。

(三)建设农村信息查询、发布平台

1、建立县级农村商务网管理平台

以县级农村商务网作为**县农村商务工作管理平台和信息发布平台,开展供求信息搜集和发布工作,使县农村商务网作为“新农村商网”的基层延伸。

县级农村商务网主要建设栏目有:

(1)基本情况:包括**县及各乡村基本情况;

(2)涉农资讯:包括相关的政策法规、即时信息、农业知识等;

(3)供求信息:包括供应、求购等;

(4)会员管理:包括注册、登陆、修改、订单、产品浏览等;

(5)数据资料:包括农业生产基地、农业大户、农产品批发市场、涉农企业名录、生产资料、经纪人等;

(6)村级商务信息服务点管理:包括村级商务信息服务点介绍和信息员管理;

(7)特色农产品:包括名称、产地、图片、上市季节、规格、数量、价格、交通情况、联系人、联系电话、联系地址、邮政编码、电子邮箱等:

(8)社区信息:包括三农知识、新农村建设、农村生活等。同时在网站建设信息发布系统,便于用户发布农产品购销信息,作为“新农村商网”的延伸;

2.建设县农村商务基础数据库,建立村级农业生产基地、农业生产大户、农产品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生产资料、农民经纪人、信息员队伍、农家店等基础数据库和信息员、农家店以及购销业务数据库,为“新农村商网”提供基础数据。最终建成一个包括县农村商务网和村级商务信息点在内的信息服务平台,为致力于开发农村市场的涉农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以及农民提供信息发布、企业展示、网

上购销对接服务。建成后的信息平台将具备农产品展示、数据采集、数据共享、咨询互动等功能。

(四)信息员管理

1、各行政村必须配备一名信息员,主要负责本村农产品的网上购销信息的搜集、发布。信息员从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农村流通大户、协会、经纪人或种养大户,党建、科技、农业等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的人员中确定。

2、信息员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换。信息员确因特殊原因需要更换时,新接替信息员必须对新农村商网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技能熟练掌握,确保新农村商网信息畅通。

3、信息员可收取一定的信息采集费,作为办公经费,信息费每条不超过5元。

五、组织领导

为了确保我县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成立县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商务和工业局,马军宝兼任办公室主任。

六、工作步骤

(一)成立工作机构:5月30日前。

(二)确定村级信息服务点:6月1日—15日,由各乡镇、县商务和工业局确定村级信息服务点。

(三)建设**县农村商务网:6月16日-7月31日,由自治区商务厅信息中心负责建设**县农村商务网站,并完成运行测试。

七、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乡(镇)、部门要把此项工作作为为农民办实事的切入点,精心组织,合理布局,确保全县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二)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各乡(镇)、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及时沟通工作情况,共同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强大工作合力。电信局要负责互联网的维修保养工作,确保网络畅通;财政局负责划拨一定经费,用于激励信息化工作高效推进;农牧局负责农副产品绿色认证、农副产品检验检疫,种养大户、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农副产品推荐等,积极为“三农”提供相关服务;工商、质检局负责特色农产品品牌推荐认证,查处假冒伪劣农产品等工作;供销社、科技局负责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涉农行业协会搜集推荐认证等;商务局负责组织信息员培训,对各乡镇农村信息化工作进行监督、考核,信息的查询、整理、审核与发布等工作;各乡(镇)负责本乡镇商务信息服务的组织实施,开展本乡(镇)直接面向农户的各项农业信息综合服务。收集农民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求信息,并利用网络媒体向农民发送生产、生活资料市场信息,具体管理本乡镇设立的村级商务信息服务站工作。

(三)严格管理,确保安全。县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

是公共商务信息服务工程,只能从事农产品在网上购销对接,为农民提供商务信息服务工作,不得从事其他经营活动。信息管理员要做好信息保密工作,保证信息的真实、准确。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农村信息化建设覆盖面广,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宣传发动,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展示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助农惠农的新成果。要通过开展农业和农村化信息化优秀成果展示和经验交流等各种活动,推广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的良好氛围,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确保农村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

(五)强化督查,严格考核。为了强化责任,县政府将农村商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乡镇和相关部门的重点工作目标予以考核。

篇2: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实施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宗旨,全面推进我市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为农民获取和发布信息服务,为政府采集信息服务,推动农村流通发展,拉动农村消费市场,帮助农民引福致富。

(二)发展目标

建立全市商务信息服务网站,并逐步建立覆盖全市农村的公共商务信息服务网络,将商务信息服务推广到农村基层,提供商品、市场商务信息,提供商务信息化能力培训,促进农村流通工作,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三)实施原则

1、建立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农村基层为重点,以农民受益为核心,以不增加基层和农民负担为前提,以点带面,总结经验,逐步开展。

2、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要充分考虑信息化推广特点。一是要扩大和规范信息源;二是要建立健全信息传播渠道;三是要培育提高信息化应用能力。总体思路是“扩大源

头,建立渠道,提高能力,帮助受益”。

3、根据农村基层信息化实际情况,鼓励开展多种类型商务信息服务形式进行试点,总结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二、实施形式和内容

(一)主要形式:①建设商务信息服务站;设立市商务信息服务站,负责本市农村商务信息服务试点工作的组织管理。站长由商业管理办主任兼任,配备工作人员一至三人。主要任务一是组织人员培训;二是查询、整理与发布信息;三是组织开展农副产品购销对接服务;四是建立与维护本地信息发布平台及农副产品流通数据库,为新农村商网建立专门数据库提供基础数据;五组织专家解答农民在农副产品流通遇到的问题;六是根据本市实际情况,开展其它相关的商务信息服务。②建立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点。结合“一村一品”产业特色,在农副产品集散地、流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等地方设置信息服务点。村级商务信息服务点的主要任务:一是从互联网收集农副产品商务信息传递给农民;二是协助农民将供求信息上传到市服务站工作平台;三是收集当地农副产品的品种、产量、上市时间、销售价格等信息和流通主体的信息,并上传到市服务站工作平台。四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其它相关的商务信息服务。③依托新农村商网,建立面向本地区农民的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丰城金桥商务网站,作为市服务站工作人员和信息员的工作平台,主要任务是围绕本地区主要农副产品,收集、整理、发布相关政策、供求、产销价格、产品加工与介绍信息,开展咨询互动与购销信息对接服务,建立当地农副产品流通动态数据库,为新农村商网提供基础数据。

(二)主要内容:

1、建设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点50个。在31个乡镇(街道)设立50个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点。根据农村实际,围绕农民在新农村商网上查询信息和发布信息这一目标,拟对每个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点各配备一套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电话机等设备。

2、支持兼职乡镇商务信息助理和村级信息员。每个乡镇聘任1-2名乡镇干部作兼职商务信息助理。聘用50名人员作村级信息员。主要任务是:负责本乡镇商务信息服务的组织实施,开展本乡镇、村直接面向农户的各项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组织培训和收集农民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求信息,并利用网络媒体向农民发送生产、生活资料市场信息,组织本乡镇设立的村级商务信息服务点的工作。

3、培训农户骨干基本商务信息应用能力。对全市

126名种养大户和574名农户骨干进行培训,并为培训合格人员颁发“农村商务信息员培训合格证书”。主要任务是:培训农户骨干使用互联网,提高其掌握和利用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开展经营的能力,更好地开展经营,带动其他农民致富。

4、建立信息资源体系,培育涉农网站的农产品专门数据库,为农民提供农村商务信息,建立我市农产品专业数据库。设计、建设、开通丰城金桥商务网站,作为商务信息服务体系的职能部门,主要任务是:扩大农村商务信息来源,增加服务方式,开辟面向“三农”的服务栏目,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信息查询和发布等服务。

5、依托农副产品综合市场,开展公共信息服务,在城区的主要农副产品集散地进行试点。主要任务是:在新老城区的农副产品集散地设立三个公共信息查询服务系统,通过信息发布栏、演示屏等形式,向广大农户提供实时农产品公共商情信息及综合信息服务。

三、实施步骤

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采取试点推动、分期实施的建设模式。分三年共建设一个信息服务站,五十个信息服务点,每年建设二十个,在验收合格的基础上总结经验,逐步推进。2008年首先开展如下工作:

(一)2008年1-3月,成立丰城市商务信息服务站,开通丰城金桥商务网站。发展乡镇信息助理,建设好村级信息服务点,分层次、分批次组织好基础知识的培训工作。

(二)2008年4-5月,对试点情况进行调研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着手准备下一步试点推广工作。

(三)2008年下半年至2008年底,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争取将40%的行政村纳入试点范围。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请求丰城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试点乡镇和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

责全市试点工作的统筹领导和协调。由丰城市商业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市“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和管理工作。

(二)制定标准。制定各乡、镇(农业协会、农副产品集散地)试点的标准和验收办法,年终按照验收办法组织考核验收(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篇3: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关键词:农业大学,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构建思路

实施“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是当前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之一。农业大学对口支援建立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 将农村主导产业、科技专家以及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农村商务信息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切实体现了学校在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中的作用, 促进了商务信息在农村的迅速传播, 进一步发挥了农业高校技术源的优势和人才的优势, 使工程的实施做到高起点、出实效, 多方共赢的良好结果。同时对于帮助农民获取和发布商务信息, 帮助农村逐步发展流通, 帮助农民利用信息手段致富,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大学参与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1.人才和科技优势突出, 为开展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奠定了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大学的社会角色和职能正在迅速的从社会的边缘迈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 在传统的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基本任务的基础上, 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的社会职能日渐突出。同时, 农业大学是知识、人才、信息的创新源和辐射源, 是农业科技研究的排头兵, 也是农业科技成果的重要产生源, 有着技术和人才的优势, 为“三农”服务又是农业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这都为开展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奠定了基础。

2. 推广与示范工作加强, 为开展农村商务信息服务搭建了平台

(1) 建立了三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网络。近年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按照强化杨凌科技示范园带动功能, 巩固提高省内示范基地建设水平, 拓展省外示范基地建设范围的基本思路, 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45个, 形成了以杨凌为中心, 立足陕西, 面向西北的三级农村科技示范推广网络。

(2) 总结了不同特色信息咨询培训形式。学校与国内8所农业大学建立了高校网络联盟, 与陕西电信联合开通农林科技“168”热线和“农家乐”服务, 同时针对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开展了集中培训、现场培训、网络培训等不同形式的科技培训, 提高了农村劳动者整体科技素质。

(3) 形成了校地科技合作良性互动机制。近年来, 学校积极与地方政府、涉农企业开展科技合作6 0多项, 创建了咸 (阳) ?杨 (凌) 农业科技产业经济一体化模式。科技对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贡献, 使许多地方政府积极主动要求与学校签订科技合作协议, 形成了政府、企业提供项目、资金、场地, 学校提供专家、技术、成果的良性互动机制。

3. 形式多样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为参与农村商务信息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增强学生“学农、爱农、服务‘三农’”意识, 是该校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学校坚持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宗旨, 形成了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 以科技支农、科技下乡为主体, 以文化教育下乡为辅助, 以“绿色营精神”为支柱, 以“博士+硕士+本科”模式组队的社会实践新格局。每年组织学生2万余人次开展以送农业科技下乡、文艺下乡、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义务助教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 并在杨凌4个乡镇、35个行政村、12个中学和34家企业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三年来, 利用假期集中组织了60余支社会实践服务队, 约3000名大学生在陕西、山东、北京、新疆等地的40多个县300多个村庄开展服务活动;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50余期, 培训农业及企业技术人员15600余人次, 解决农村及企业中的实际问题180余个, 向地方政府提交了申报书和可行性报告36份。

二、农业大学参与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机制分析

1. 总体思路。

按照政府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要求, 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技和教学资源, 在已经取得的农村社会化服务成果基础上, 建立商务信息进村入户的新通道, 实现农村商务信息快速传播, 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和物资流通, 发挥科技在农业商务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促进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并为全国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积累经验, 做出示范。

2. 实现与地方主导产业、科技专家以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三方面的结合。

(1) 结合地方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地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 与市场的联系最为紧密, 信息的需求尤为重要, 因此, 结合主导产业的商务信息服务应该作为重要的服务内容, 由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辐射效应最为突出。 (2) 结合专家的科技服务活动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不能只是片面的信息服务, 应当与专家的科技服务活动、科技入户相结合, 这样才能满足农村对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的双重需求。以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和信息采集应用能力, 提高农产品的营销能力, 这样才能使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有机结合, 相得益彰。 (3) 结合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在网络商务信息的采集和使用方面有着显著的技术优势和为农村服务的热情。通过大学生的实践和驻村活动, 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的计算机知识和使用能力, 为农村培养一批留得住的计算机使用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大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得到锻炼和加强, 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3. 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运行机制 (

(如下图)

4. 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管理机制。

为了保证高校对口支援建立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的顺利建设和运行, 可以成立项目领导小组、项目实施工作小组和项目管理办公室。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和领导工作, 制定项目运作、管理制度。工作小组负责总体实施方案的制定、调整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工作。办公室负责项目的落实、经验交流、总结和检查、督促等日常管理工作。

为了提高学校科教人员到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工作的积极性, 应当将专家到站服务的工作纳入年终考核的内容, 并在职称晋升、教育培训、津贴发放等方面予以考虑。对学生参与到服务站工作, 记入创新与技能8学分的考核内容。同时按照相关规定向驻点工作人员发放下乡补贴。

三、农业大学参与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分析

1. 主要建设任务。

在确定任务时, 要考虑到地方主导产业、科技专家以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三方面的结合, 通过建立高校对口支援建立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 组织专家和大学生进村入户, 帮助农民和农村经合组织收集、整理、发布商务信息、咨询商务信息, 开展培训、提高其利用商务信息的技能。

2. 建设内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结合已经取得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基础, 在大学周边的150个~180个村子建立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 组织专家和学生到服务站开展咨询和培训活动。他们在选址时结合了地方政府确定的主导产业规划, 在不同的主导产业区, 选择交通便捷, 商务流通量大, 商务信息服务的网络基础较好的村子建立服务站, 同时考虑学校已有的试验示范基地或者大学生实践基地周边, 便于信息服务与科技服务开展。

3. 建设规模。

学校首先结合杨凌确立的设施农业、奶畜、杂果、农牧良种等主导产业建立了30~40信息服务站, 为每个信息服务站配备电脑等设备, 定时组织专家和学生到站开展工作。同时依据所在省农业生态条件、产业特色、资源状况和农产品优势区域划分, 结合该省确定的主导产业, 根据农民的致富需求, 在学校现有示范基地的基础上, 在不同生态区域和优势产业中心地带, 如苹果、猕猴桃、茶叶、葡萄、设施园艺、花椒、奶畜等产业集中或集散区, 建立信息服务站120个~140个。另外, 依据相对集中与信息共享的原则, 将各个信息服务站通过网络连为一体, 形成共享数据平台, 开放实用, 提高了信息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路剑李小北:关于农户信息化问题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 2005, (5)

篇4: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摘要】 “星光工程”构建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服务体系,建设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深化、延伸和丰富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工程建设坚持以“三务进村,服务三农”为目标,以“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完善运行机制,实现多方共赢,服务亿万农民”为基本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农民受益和企业发展相结合,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服务运营机制,走农村信息服务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星光工程 信息化 可持续发展 三农

1. 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信息化情况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我国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历史阶段,在生产方式上主要表现在以小农经济为主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社会化生产的转变。

1.1传统模式下的农业协作组织

中国传统的农业组织,往往是单一的、分散的,农民从种养到产出销售,没有完全形成产业链真正意义上的价值产品。虽然近几年在国家大力倡导下,发展农民经纪人、合作组织,企业+农户等多种模式,有效带动农民,但因为他们规模较小,力量分散,无法面对大市场信息,严重缺乏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农村信息瓶颈,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1.2信息化将农村推到了全球的视野

21世纪的今天,信息化、市场化和全球化,带动组织的变迁和社会改革,开始重塑政府、企业、农民之间的依存互动关系。信息模式下的农业组织发展,绝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不断“输血”,应从源头到市场,给他们建立转化价值的平台通道,建立社会资源共享原则,创建新型网络服务体系和“造血”机制。也是建立人人参与、机会均等的和谐社会!

1.3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化的现状

在过去的几年中,各级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对农村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各部门、各地区都在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总的来看,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取得了一定成效,为进一步发展积累了经验,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农村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城乡、区域间数字鸿沟显著;信息技术渗透率 低,现有信息设施应用不足;政府部门分头投入,资金使用分散,很多地方没有形成合力,政策效果不明显;信息资源分散,真正适用农村发展需求的信息内容开发不够;农民信息能力偏低,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缺乏有效的推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模式,整体效果不明显。

2.“星光工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概要

2.1应用系统

利用新一代互联网、多媒体和现代通讯技术,以网站、信息数据库、星光致富通信息终端、手机为主要载体,采用“信息网络+商务门户网站+星光致富通专用信息终端+手机+电视”辐射模式,有机结合,互联互通,融为一体,实现农村信息服务的面对面。

2.2服务载体与内容

2.2.1.商务门户网站

提供行业资讯、网上展厅、自由市场、批发市场、实惠超市、大宗业务、特区贸团购拍卖和“商务一站通”等服务。

2.2.2.手机WAP网站

利用手机WAP和短信、彩信等技术,以普通手机为载体,采用“信息网络+无线移动终端”辐射模式,实现信息发布、信息互动等多方面功能,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可靠的信息通道,方便及时了解行情价格、供求匹配、技术指导、务工信息等,提供会议通知、日程提醒、机票酒店预订、移动电子邮件等服务功能。

2.2.3.星光致富通智能终端

用自主研发的智能多媒体交互式终端和先进的网络技术建设成的新农村信息化平台,使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与互联网零接触,使其具备了互联网发布的能力,实现了“手指对白菜的交易”。“傻瓜化”智能信息终端“星光致富通”,方便农民查询和发布信息,真正让农民用得上、用得了、用得好。

提供供求信息、市场行情、外出务工、实惠超市、惠农政策、医疗保险、致富经验、实用技术和智能信息查询搜索服务;提供农产品、农资产品、家电产品等图片、语音、视频广告宣传和政府通告、公益广告、农业技术等媒体视频播放。

2.3“星光工程”创新点

2.3.1.有组织地带领农民走进信息化。

星光工程终端站信息员既是电子商务经营者又是农民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素质、增加收入的组织者。通过信息网络引导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的农民进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

2.3.2.建立产业虚拟生态圈,实现商务一站式服务。

一般农产品销售要经过3至5个环节,有些还更多,导致在环节中增加成本,流失价值,同时农产品还会因环节多,无法保证质量,降低自身价值,而星光平台提供的产业链虚拟生态圈,实现服务一站式,让原本弱势的农产品经纪人,农民组织,站在流通与服务的共赢平台上,公平参与。

2.3.3.区域导航, 信息定向服务。

星光工程运用数据导航系统,当日采集上传的信息,在当日可以得到快速的优化匹配,满足农产品保质时间短的特点,快速转化为农业价值,以减少流通成本的要求,主动式服务,避免传统的信息服务企业都是集散式信息服务模式和被动式服务等。

2.3.4.感知客户,响应需求。

通过客户数据服务系统对客户信息优化,开发客户个性化的导向服务功能,感知客户,响应需求,资源向下匹配,最大限度实现产品个性化的价值。

2.3.5.以商务为核心推动服务和政务可持续发展。

平台以商务为核心,推动政务和服务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服务、政务、商务三位一体的运作,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2.3.6.利用智能信息采集机器人,提供个性化清晰精准推送服务。

利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进行农业信息的深加工,每天都有数百个信息采集机器人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网站上采集、抽取、整合信息,建立针对农业企业、农民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等不同需求的“个性化信息精准推送平台”,实现农村信息服务的智能化。

3.“星光工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办法

3.1工程建设方针

“星光工程”深化和补充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工程建设必须遵循“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完善运行机制,实现多方共赢,服务亿万农民”的基本原则。坚持以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公益性服务与非公益性服务相结合;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企业长效发展与农民受益相结合的方针,走农村信息服务可持续发展之路。

3.2工程建设内容

3.2.1.服务平台建设

搭建全国统一政务、商务和服务信息服务平台,抓信息,提供精确信息服务;分群体,明确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满足不同信息需求主体的信息需求。

3.2.2.终端站点建设 ,布好点,实现信息进村入户,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1)建立镇村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选择当地政府对农村信息化比较重视的地区,以已发展起来的农村综合服务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村委会,连锁店,集贸市场,基层供销合作社为基本选址。把信息送到农民家门口,使农民得到实惠。

(2)与大学生村官、供销社、连锁企业、农民经纪人、种养经营大户、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创业者合作建终端站点,把他們纳入终端信息员队伍。合作者必须对星光工程认可并有积极要求,有经营能力,有为农民服务意识,能提供站点场所的。

(3)建立统一的信息员选拔办法和管理考核标准。对信息员的学历、思想政治、工作态度、经营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出明确要求,严格按照《信息员选拔标准》执行,通过《信息员管理和考核办法》对其进行管理和奖励。同时,所有星光致富通信息员必须采用实名制注册登记,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平台的安全性。

(4)建立统一的信息站点形象设计。做到“八个一”:一台“星光致富通”、一套管理办法《信息员岗位职责与管理办法》、一栏《信息发布与公告栏》、一个信息服务点的牌匾(统一制作)、一本《留言建议本》、一报《星光惠农报》、一图《信息发布流程图》、一线《服务热线》。

3.2.3.建立企业监测系统

按照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家电产品、粮油、麻棉、农产品购销、农产品加工、再生资源和烟花爆竹等企业分类实行网上监测,分析企业运营情况,提出产业预测、预警信息,为政府提供农村市场的宏观分析和预测。

4.“星光工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组织管理方式

星光工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模式是一个有组织引导,有经营载体,有村级终端信息站,有信息员负责采集和传送信息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因此,必须借助具备这样功能的组织和经营载体 开展服务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而供销社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系统,是惟一被农民认可的组织,拥有完善的组织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三农的良好口碑及强大品牌优势。 因此,通过供销社体系来引导农民进入信息化服务的大市场是最好的组织。

5.“星光工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运行机制

5.1建立自上而下的经营管理体系,建立均衡的利益机制,保障信息服务的主客体长期实现自己的价值,实现信息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与政府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对接,解决工程建设中的硬件和软件投入;通过与企业与农业大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经纪人的结合,在农村信息服务方面引入市场机制,建立起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鼓励信息员创业,支持其在虚拟农村商品流通平台上参与商品买卖和充当农产品经纪人的角色,通过销售提成的办法调动信息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2抓人才建设、抓培训,干部农户分层推进,提高农民信息获取能力,达到政府重视、农民欢迎,信息员有收益目的。

5.2.1面向基层干部

增强信息化意识,主要是乡镇干部、村支书、村主任、种养大户和农民代表。

5.2.2面向信息员

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和商务运营能力,组织农民上网,引导农民走进信息化。培养一支既懂电子商务,又有信息增值服务,信息公益服务意识,又有组织能力的信息员队伍。

5.2.3面向普通农户

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利用互联网寻找商机和种养殖技术。

6.“星光工程”实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1社会效益

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可带动就业,电子商务进农村,对搞活流通,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农村流通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电子商务将虚拟和实体网络直接结合,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利于促进农民增收。

星光工程通过收集、发布、整合农业信息资源,构建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价值,推动城乡信息一体化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终达到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利益,国家得民心的多方共赢局面。同时为我国农村信息化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6.2经济效益

6.2.1帮助农民节支分析

通过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提高农村流通效率,降低农村消费成本,让广大农村人口买到物美价更廉的产品。购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各节省10%,销售农产品增加收入10%,合计至少为农民增收30%。

6.2.2帮助农民工减少就业成本分析

根据中山大学一课题组完成了《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农民工比较研究调查报告》,调查发现,珠三角农民工花费在找工作上的费用平均为370元,长三角则为353元。因此,如果一个农民工从网上找到工作可以节省盲目找工作的食宿等费用至少300元。

6.2.3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目前,“星光工程”已经在广西、吉林、山西、山东、江苏、上海等省市的近100个县建立了4000多个信息服务站点,培训了近万名农村信息员,帮助农民实现农产品销售近20亿元,被誉为当地信息化的样板工程和工作亮点。经过两年的实践初步形成了跨越传统模式的新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模式,大大提升了农业价值。

案例:吉林延边州供销社在2008年6月建立了60个“星光工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目前已经发布供求信息近5000余条,帮助农民销售木耳60多吨,深受农民喜欢,信息员也通过組织农产品买卖获取交易佣金。

案例:广西武鸣县马头镇小陆村农民工马胜华,回乡后依托供销社“万村千乡”工程,开了一家农村超市——“小陆超市”,并成为供销社“星光工程”为农综合服务站的一名信息员,2007年他在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的“星光致富通”上发布供应大明山香菇信息后,引来了上海、福建等地客商,原来每公斤58元,无人问津,现在价格涨到了100元/公斤,并销售一空,净赚了4万元。

7.“星光工程”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星光工程与政府、行业协会、专业服务机构等合作推动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服务体系建设,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涉及的时间、空间范围很大,工程建设任务重,工作协调面比较多,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

(2)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信息终端网点建设、农村信息人才培训等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需要政府给予支持。

(3)农村信息技术基础不高,农民信息技术素质不高,需要协调农村信息技术基础建设,培训农民信息使用技术。

(4)农村信息意识不高,需要通过市场、宣传、教育和培训多种方式,引导农民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5)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村信息相对需求不足,农村信息服务成本较高,信息服务需要达到规模,才能降低服务成本。

8.对全国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星光工程在实践中探索农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探索政府、企业、协会、专业机构合作推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消除城乡信息不平衡,根据自身实践经验,对于全国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以下建议,与全国同行共享:

(1)在农业信息服务产业化发展初期, 政府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推动农业信息服务产业化发展,最终形成农业信息服务产业自我循环发展。

(2)农业信息服务行业需要政府给予宏观层面的工作指导,项目实施单位需要得到国家政策支持、产业扶持、国家农业信息数据共享、信息技术装备和专家指导等方面的帮助。

(3)农业信息服务产业化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支撑,国家应该加大投入,支持各类信息化人才的培训、培养,建立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的人才保障。

“星光工程”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摸索了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经营管理办法,希望与各级政府、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为农服务机构合作推动农业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主要参考文献:

1. 郭作玉 .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概论(第一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09.

2. 李道亮. 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3. 中山大学. 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农民工比较研究调查报告. 金融界网站.http://www.p5w.net/news/tpxw/200605/t322682.htm.2006.05.17.

4. 国家信息中心. 中国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报告. 2008.12.

作者简介:

篇5: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值此秋高气爽,秋色宜人的美好时刻,在美丽的苗木花卉基地——**迎来了国家商务部及省市各位领导,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各位领导莅临我县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各位领导多年来对肥西商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肥西地处省会合肥郊县,辖14个乡镇、3个园区,总人口91万,总面积1970平方公里。今年以来,肥西县紧紧围绕“全省创一流、中部进十强、全国争百强”奋斗目标,以“率先发展、科学发展、融入发展、和谐发展”为主旋律,充分发挥区位、产业、生态、政治、文化“五大优势”,按照“工业化增强县域实力,城市化改善城乡面貌,产业化促进农民致富”的工作思路,勇改革、抓招商、强工业、优农业、靓旅游、扩城镇、促民营、重民生、提效能、创文明,努力把肥西建设成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家电产业基地、华东地区重要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全国重要的现代化航空物流城、全国中部第一苗木花卉城,省会都市圈中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宜居宜商的现代化“卧城”,长三角最大的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后花园。今年上半年,我县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全县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11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30.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3.7亿元,4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招商引资到位市外资金40亿元、境外资金1310万美元。

近年来,在国家省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肥西县的商务工作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尤其是今年,我县被安徽省确定为首个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后,坚持以“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户”为宗旨,本着“内容设置实用、信息传递迅速、服务功能齐全”的思路,及时确定试点村,配备硬件设施,培训农户骨干、信息(助理)员等,逐步完善了信息网络平台,使试点工作得以有序推进。截止目前,“肥西县新农村商网”已发布各种信息1738条,通过“肥西县新农村商网”达成交易额580万元,有效地促进了农户增收。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一)大力宣传,营造试点工程良好氛围。我们按照上级要求,认真制定工作方案、扎实搞好试点单位的选点、审核、申报等工作。为了切实提高农民信息意识,我们组织编制了3700份相关宣传材料,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信息技术和网络营销的重要意义,公布商务信息服务内容和联系方式。高刘镇结合本镇实际,编发宣传单页2200份,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明白纸”。

(二)领导重视,推动试点工程有序发展。县商务局从2005年开始就进行了商务信息网络化的建设,对该项目工作重视程度和工作推进力度不断增强,将信息网络化工作列入了重要的工作日程,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信息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2名网络知识专业人员专门负责日常具体工作,建立了一支信息队伍。县委、县政府成立了肥西县农村商务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副县长王消帆同志为组长;副县长吴光艳同志为副组长;相关单位的领导及业务科室人员为成员。我们通过大量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扎实搞好试点项目的选点、审核、申报等前期工作,共上报5个乡镇所属的16个村作为试点,并通过了省商务厅、国家商务部的审核,肥西县被确定为安徽省唯一试点县。各试点乡镇也分别成立了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专项领导小组,全县共建立了16个村级信息工作站,每个乡镇确立1名专职信息助理员,培训了585名农户骨干和信息员。

(三)加大投入,加强试点工程硬件配套。县商务局将100万项目资金先后投入到县信息工作站和16个村级信息工作站及对农户培训工作之中,先后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电脑桌、档案柜等硬件设施,并举办了4次培训学习班,在中国电信、铁通的大力帮助下,开通了县信息工作站局域网和各村级信息站的ADSL宽带网络系统,并配备了CDMA无线上网卡。各乡镇也结合自身实际,先后投入了共计35万元用于该项工作,为下一步在全县顺利开展农村商务信息工作打造了一流的硬件平台和技术支撑。

(四)严密测算,提高项目经费利用效率。我县按照商务部对项目资金使用的要求进行了严格测算,把100万项目资金设立专户管理,在严密测算经费支出的同时,确定了采购办法,所有的硬件采购都通过了县政府采购中心和县招投标管理局,确保资金运行规范,把钱花在刀刃上,不浪费每一分钱。

(五)严格审核,强化信息(助理)员岗前培训。我们对全县5个试点乡镇上报的585名农户骨干、信息员和5名乡镇信息助理员的资格进行了严格审核,对其中35名不符合条件的及时更换,并对确立后的人员全部进行了档案登记。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按照培训计划要求,先期对5个乡镇的信息助理和16个试点村信息工作站的信息员进行了电脑基础知识和新农村商网上网流程的培训,并对他们进行了考核。后期又投入培训经费16万多元,对16个试点村共585名农户骨干进行了5次分级培训。小庙镇还专门为农户骨干编写了《小庙镇农村商务信息培训读本》,使广大参训农户的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加强。

(六)制度建设,确立试点工程长效机制。我们制定了《肥西县农村商务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08肥西县农村商务信息工作培训计划》、《肥西县农村商务信息工作责任书》、《肥西县农村商务信息工作考核办法》、《肥西县农村商务信息工作制度》等一系列方案、计划和规章制度,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村级信息工作站档案管理制度,完善了试点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确立了目标责任制,加强监督、检查、考核。肥西县“农村商务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与各试点单位签订工作责任书,按照考核办法规定,对各试点村信息工作站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切实起到了奖勤罚懒、鼓励先进的作用。各试点乡镇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规章制度及考核办法,小庙镇在所辖30个村(居)、社区聘请了30名商务信息联络员,并建立了信息发布奖励制度,每发布一条有效信息由小庙镇政府给予发布人5元奖励。

二、主要成效

(一)增强了农民信息意识。和其他县一样,我县基层广大农民缺乏信息意识,对于他们来说,网络和信息都是新事物,只有让他们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和网络的便捷性,才能使网络和信息更加贴近群众,进而服务群众。通过宣传,广大农民认识到新农村商网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的信息意识得到明显增强。肥西县**村是全国三大苗木基地之一,董世洲是**村一个普通的农民,以往为了能将苗木销售出去,董世洲每年都要外出一两个月时间,前往全国各地上门推销。像董世洲这样每年花费大量时间在外“跑路”的肥西**村民有近2000人。如今,董世洲购买了电脑并连接了互联网,通过全国各地的农业网站推销苗木花卉。通过我们对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大力宣传,**村已有126户农民购买了电脑,足不出户便能了解到全国各地的苗木花卉行情和供求信息,通过“肥西县新农村商网”能够实时发布供求信息,实现了真正的网络营销。

三、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不足。虽然县商务局根据工作安排将项目资金按照规定进行了县、村信息工作站的建立和人员培训,但是由于资金不足,目前我县县、村信息工作站的硬件配置与先进兄弟县、市比较还有一些差距,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二)信息量报送各村不平衡。由于地域差异和试点乡镇的农业结构的不同特点,导致各信息站报送信息量不平衡。

(三)村级信息员队伍电脑应用水平不高。目前村级信息员只能进行简单的文字信息编辑、排版、发布,大部分村级信息员对photoshop等平面图象处理软件还不能熟练掌握,影响了图片信息发布的数量和质量。

四、下步工作打算及建议

(一)下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加大乡镇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横幅、墙报、标语、村广播站、政务公开栏、各种会议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全面深入地进行广泛宣传,让农民做到了家喻户晓,知道了开展此项工作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2、进一步加大投入。为了保证村级商务信息工作站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继续加大对县级、村级服务站的资金投入,完善信息服务站的硬件配置。建立长效培训机制,进一步加强信息员队伍的业务水平。

3、进一步提高信息发布数量和质量。在发展平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信息报送量,扩大信息采集面,要求各信息站都要报送信息,平衡发展。在保证信息内容真实性的同时,发布本乡镇的农业特色产品及规模较大的农产品供求信息,保证审核通过率。

4、建立信息发布激励机制。为了使肥西县新农村商网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村级站在完成目标任务的同时,对信息的数量及质量进行年底统一考核评比,按照不同的名次给予不同的奖励。

(二)工作建议

2、继续扩大村级服务站覆盖面。肥西县是个农业大县,有特色的农产品种类多、数量大,亟需通过各种途径销售出去,目前我县设立的16个村级信息工作站还不能满足我县农产品发展的需要。

五、试点工作中整合当地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发挥各种资源优势,联合有关部门和企业,共同开展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的具体做法。

为了使肥西县新农村商网与相关涉农网站更好地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我们积极与电信部门的“肥西田园网”、供销社的“肥西供销网”等涉农网站联系,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并与森淼集团、老母鸡集团、亚博公司等多家涉农企业对接合作。同时还促进了与一些外地企业和市场的网上洽谈,增进了群众与企业、市场的联系和沟通。

目前,我县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但距领导的要求、群众的期盼以及和兄弟县、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仍需要上级和各方面的支持和指导。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商务部和省、市商务部门的要求认真搞好试点工作,提升我县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更好地为农民获取和发布信息服务,进一步推动我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帮助农民朋友引福致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篇6:全国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方案

2008-6-2

5为巩固农村沼气建设成果,确保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农村沼气国债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和《全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2006-2010年)》,提出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方案。

一、加强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是确保沼气池正常使用并充分发挥效益的重要基础,事关沼气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大局和广大建池农户的切身利益,是当前农村沼气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农村沼气经过了“两落三起”的发展历程。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发展沼气的热潮,建设了600多万户,但很短时间后多数沼气池就报废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部分省市又掀起了发展沼气热潮,短短几年时间累计建设700多万户,但多数未能持久运行。“两落”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1983年底全国沼气保有量仅为400万户。“两落”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技术服务跟不上,农民欠缺建池施工和日常管理技术,不能及时有效解决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大量病池报废,综合效益难以发挥,资金浪费严重。这些历史教训说明,在沼气快速发展的阶段,必须高度重视服务体系建设,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沼气建设,各地也积极加大支持力度,2006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池保有量达到2200多万户,受益人口约7500万。当前农村沼气服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故障维修不及时,配件供应跟不上,脱硫装置较少进行再生和更换,进出料装备缺乏,大多数沼气农户不掌握综合利用技术等。例如,有的农户灯罩或纱罩坏了,要走上几十里山路,才可能购买到;有的农户沼气池运行了多年,竟没有进行过一次大换料,影响了正常产气;有的农户不掌握操作规程,换料时不关闭阀门,导致净化器被烧坏;有的农户缺乏安全知识,擅自开盖维修,个别地区导致了人员伤亡;沼渣、沼液等优质肥料不合理使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效益打了折扣。广大沼气农户急切盼望得到优质、规范、高效、安全的服务。

各地要充分认识加强沼气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做实做好。要认真总结服务体系建设的好典型、好经验,加强政府引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发展股份制沼气服务公司和民营沼气服务队伍,形成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的沼气服务体系。要通过加强服务促进沼气综合利用,推进沼气健康发展,提高沼气建设效益,解决沼气农户的后顾之忧。

二、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方便农民群众为出发点,将沼气服务体系建设与沼气发展协调推进。坚持“政府引导、多元参与、方式多样”和“服务专业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逐步建立以省级技术实训基地为依托、县乡服务站为支撑、乡村服务网点为基础、农民服务人员为骨干的沼气服务体系,为沼气农户提供优质、规范、高效、安全的服务,巩固沼气建设成果。

(二)建设原则

1.政府引导,自愿建设。政府要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引导和带动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参与沼气服务体系建设。要切实发挥各类服务组织的主体作用,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

2.创新机制,多元发展。要分类指导,积极创新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服务体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服务网点的可持续运行机制、以沼气管护为基础的乡村服务物业化机制等,增强持续发展能力。要因地制宜,不强求一律,鼓励发展协会领办、个体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服务模式。

3.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要把服务体系与沼气建设同步规划、配套实施,建立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服务体系。要根据沼气推广范围,合理布局服务网点,既要保证农民能够得到快捷有效的服务,又要保证服务网点的效益和发展。

4.循序渐进,务求实效。要充分考虑沼气农户需求、沼气发展潜力、技术力量配备等因素,有计划、分步骤开展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避免一哄而上;要实事求是确定服务网点建设的标准,讲求实效,不贪大求洋,确保沼气农户受益。

(三)建设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国适宜地区县级沼气技术服务覆盖率要力争达到100%,乡村沼气技术服务的覆盖率要力争达到70%以上,形成上下贯通、左右相连、专群结合、功能齐全、运转高效、服务优质的农村沼气服务体系。沼气池建设、配件更换、进出料、技术指导等管理服务及时有效,初步实现物业化。通过强化服务,使沼气池平均使用寿命达到15年以上,80%以上的沼渣沼液综合利用。

(四)体系功能

省级实训基地重点是引进、试验、推广适用的农村沼气新技术、新产品和适用设备,开展新技术示范、展示、交流,培训沼气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开展沼气工技能培训及鉴定,示范培训新技术。县级服务站重点是定期对乡村沼气服务人员开展培训,应急事故处理,受沼气灶具和相关装备厂家的委托提供沼气配件和工具供应及维修服务。乡村服务网点重点是为农户提供建池、购料、加料、出料、维护维修、配件、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服务。省级实训基地和县级服务站主要由各地自筹资金建设,乡村服务网点由国家和地方共同支持建设,国家视情况给予补助。

三、乡村服务网点建设内容、补助标准

(一)建设内容与标准

以项目村为依托建立乡村沼气服务网点。每个网点具备为300-500个沼气农户服务的能力,原则上应具有“六个一”,即一处服务场所、一个原料发酵贮存池、一套进出料设备、一套检测设备、一套维修工具、一批沼气配件,做到服务有人员、有场所、有设备、有配件、有原料。

1.具有一处固定服务场所,经营沼气配件,存放服务装备,培训人员,接待服务农户。

2.因地制宜建设一个原料发酵贮存池,安装秸秆粉碎机,收集、发酵和储备原料,既为不养殖农户和临时缺料农户提供发酵原料,又随时处理有机生活垃圾。

3.配备一套进出料设备,包括进出料车、真空泵、储液罐等,运输沼液沼渣,为农户提供进出料服务。

4.配备一套检测设备,包括甲烷检测仪、便携式酸碱仪等,科学检测,安全服务。

5.配备一套维修工具,包括防爆灯、防护服、维修工具等。

6.购置一批沼气配件,包括灶具、净化器、脱硫剂、管路、三通、接头、开关、纱罩、灯罩等,保证维修更换的需要。根据需要购买发酵菌剂。

除服务场所外,建设一个乡村沼气服务网点约需投资3.1万元,其中秸秆沼气原料处理设备0.7万元,进出料设备1.5万元,检测仪器0.3万元,维修工具0.1万元,沼气配件约0.5万元。

(二)政府支持建设内容及标准

各级政府重点支持购置一套进出料设备(进出料车、真空泵、储液罐)、一套检测设备(甲烷检测仪、便携式酸碱仪)和一套维修工具(防爆灯、防护服、维修工具)。中央视情况按照不同标准予以适当补助。

中央对每个网点的补助标准为:西部地区1.9万元,用于购置进出料设备、检测设备和维修工具;中部地区1.5万元,用于购置进出料设备;东部地区0.8万元,用于购置部分进出料设备。其余由地方配套或服务网点单位或个人承担。

四、乡村服务网点建设机制

按照“服务专业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鼓励协会领办、个体承包、股份合作等多元运行机制。直接面向农户的技术服务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沼气生产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一)协会领办

按照“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和“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成立农民沼气服务协会(沼气合作社)。协会应有完善的章程和制度,规定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吸纳沼气农户加入协会,每月交纳一定的会费,享受规定的服务。

(二)个人承包

积极支持农民个人承包沼气服务网点,鼓励其与连锁公司或农民沼气服务协会(沼气合作社)等协作,并与沼气农户签订合同,承担购料、加料、出料、维护维修、综合利用等服务。

(三)股份合作

积极鼓励企业或个人成立股份合作制的沼气服务公司,建立连锁的乡村服务网点,按照有偿、自愿的原则,承担建池施工、建后服务、技术指导和运行维护等服务。

五、乡村服务网点建设组织实施

(一)网点选定

各地农村能源主管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合作,根据当地实际,结合本方案,制定本地服务网点建设方案。各项目县农村能源管理部门根据本省方案,做好组织实施,择优选择服务组织。原则上,由各类服务组织自愿提出申请,县农村能源管理部门进行审查确认,发文公布。

(二)资金投入

各地要积极支持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安排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国家重点扶持条件较好、普及率较高、相对集中的乡村建设服务网点,为服务网点提供进出料设备、检测设备或维修工具。中央投资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三)采购管理

各级政府投资购置的沼气服务网点专用设备和物资由各省农村能源管理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组织统一招标、集中采购,其中中央投资购置的设备采购清单要报农业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备案。县农村能源管理部门要在服务网点的经营服务场所、物业服务人员、发酵原料贮存池、自购的设备和配件等都到位后,将采购的设备拨付给服务网点。各级政府投资购置的乡村服务网点专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使用权由省农村能源主管和发展改革部门做出具体规定,并切实做好设备拨付的监管。

(四)监督管理

篇7: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作者:徐长存

出 版 社: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

册数规格:全三卷 16开精装

优惠价:¥400元

详细目录

《全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

《农业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

第一篇 沼气能源基础知识

第一章 沼气概论

第二章 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

第三章 沼气能源利用技术

第四章 以沼气技术为基础的生态农产品技术经济评价

第五章 沼气生态家园的概念

第六章 沼气在建立生物循环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第七章 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的特点

第八章 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的经济效益

第九章 南北沼气生态模式介绍

第二篇 沼气利用新技术

第一章 沼气燃烧技术及应用

第二章 沼液加工利用技术

第三章 沼渣综合利用技术

第四章 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

第五章 沼气的净化和储存

第六章 沼气发酵技术及应用

第三篇 农村沼气服务体系管理制度

第一章 沼气站负责人岗位责任制

第二章 沼气站管理区岗位责任制

第三章 进料工及机修工的岗位职责

第四章 化验室岗位责任制

第五章 固液分离机岗位责任制

第六章 锅炉工岗位责任制

第七章 电工岗位责任制

第八章 沼气收费修理处岗位责任制

第四篇 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工程实施管理

第一章 工程前期管理

第二章 工程设计管理

第三章 工程实施管理

第四章 工程协调管理

第五章 沼气工程的施工

第六章 沼气工程常用设备

第五篇 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工程验收管理

第一章 沼气工程验收原则

第二章 沼气工程验收程序

第三章 沼气工程验收内容

第四章 沼气工程验收方法和标准

第六篇 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工程运行管理

第一章 沼气工程运行管理方法

第二章 沼气工程运行相关知识

第三章 沼气工程运行注意事项

第七篇 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工程维护管理

第一章 沼气工程维护方法

第二章 沼气工程维护相关知识

第三章 沼气工程维护注意事项 第八篇 沼气生产操作技术

第一章 沼气生产工职业道德

第二章 沼气生产安全常识

第三章 沼气生产材料与建筑基础知识

第四章 沼气用具及设备基础知识

第五章 沼气池的结构设计

第六章 砖混组合沼气池施工

第七章 现浇混凝土沼气池施工

第八章 户用沼气池启动

第九章 户用沼气池运行管理

第十章 户用沼气池管理与维修

第十一章 小型沼气工程管理与维护 第九篇 沼气输配与乡村服务网点建设

第一章 常用管材

第二章 管道的连接

第三章 管路的设计

第四章 钢管的防腐

第五章 沼气管道的布置

第六章 沼气管网的施工

第七章 沼气管网的运行管理

第十篇 农村沼气工程相关法规与标准 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管理办法 农村沼气能源标准

篇8: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1 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意义

农业信息服务是改良产业结构、致富增收的必要手段。在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的现今阶段, 信息已经成为农村居民认识与创新技能的基础。农村居民在遇到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时, 对信息的渴求就愈发明显, 尤其受我国农村经济制度的影响, 农村居民的生产形式比较单一, 信息交流非常匮乏, 长期处于“独干、单干”的生产模式, 以至于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能够全面的向农村居民、农业商品个体户、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村市场等提供各类供需、科技、市场方面的及时信息, 为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做出了重要贡献。

农业信息服务是增强农技推广、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途径。在当下, 农村居民对农业技术的获取较为落后, 主要停留在产中技术方面, 且经常处于被动接受者得地位, 使得获取信息单一、模糊。农村居民目前所需要的是全方面的、系统化的农业产业信息, 以往的农技员所传授的旧农技知识已远不能满足其需求。通过信息服务网络, 农技部门能够增加有效信息源和扩大信息覆盖面, 为农村居民及时、有效地提供全新的市场信息, 从而拓宽为农服务的功能和机制, 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铺平道路。

农业信息服务是农业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近年来, 我国政府逐渐的制定和出台支持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从1994年开始提出“金农工程”, 到200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调整、出台优农、惠农的政策。而调整的主要依据, 正是来自于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的信息回馈, 其准确的反应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各类问题, 有效地避免了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隐患。

农业信息服务是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桥梁。首先, 农业信息服务能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的效率, 且及时的市场信息可以有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其次, 农业信息服务激发了乡镇企业的活力, 促进了农村与城镇间的产业交流。再者, 农业信息服务能够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 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2 安徽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现状

2.1 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初步成型

安徽省在农业信息化先进地区率先建立起了市县乡3级农村经济信息网络的框架, 以“模范带头, 先富带后富”的发展模式, 带动省内各乡村的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同样的,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所在农业系统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示范和应用, 农村居民可以在其所开发的“中国搜农”上搜索自己所需的信息知识及产品。

2.2 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多样化

目前主要的服务模式有: (1) 以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为一体的借助广播、电视、电话、网络为主要传播媒介的信息服务模式。目前安徽省已建立省级农网信息中心1个, 市级信息服务中心17个, 互联网应用覆盖率高达90%以上。中国移动推出的农信通、农讯通系统体验用户占全省手机用户的56%以上, 各乡镇试点也均取得巨大成功。 (2) 县乡村3级信息服务站及各类农业专业协会、信息连锁超市、农村龙头企业、农民之家服务场所及三电合一基建项目等逐步完善。 (3) 方式灵活多样的信息化培训也逐渐展开。

2.3 以政府为主导的服务主体

由于政府部门的特殊性, 使之在农业信息服务的开展方面有较大主导力度, 且以政府为主导的服务体系, 具有政策性强, 政令统一的特点, 有利于在农村信息服务的空白领域迅速的建立和推广。通过政府的推动和有力引导, 已逐步、范围性的建立起了农业信息服务中心, 其中包括“农技110”系统等, 并配备了专门工作人员和农村信息员, 经过政府的系统培训, 最终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也显露无疑。

3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制约因素

3.1 信息服务建设成本较高

由于安徽省尚处于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初期, 起步较晚, 其发展主要依靠摸索与借鉴发达省份的经验, 导致在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时耗资巨大。且目前农村居民主要以广播、电视为信息获取主要渠道, 对于支付电脑、互联网等高消费媒体较为困难, 使之很多地区农业部门虽然建立起了局域网, 但应用效率和效益极低, 概括来说, 这便是计算机网络与传统媒体在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未实现优势互补造成的结果。

3.2 信息服务对象缺少重视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下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这也是造成媒体对农村消费群体缺少重视的主要原因。其结果导致媒体间在农业信息传播和发布方面缺乏必要的配合和沟通, 信息利用不充分。另一个原因在于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新的农业信息传播平台及高科技产品无法有效使用, 使媒体与农村居民间缺乏双向交流, 久而久之导致媒体失去信心, 也最终造成对农村信息消费群体缺乏重视, 形成恶性循环。

3.3 农村居民对信息服务的认识不够

市场化程度与农业信息服务的需求是成正比的, 因此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有助于加大农业信息服务的需求, 从而加快农业信息服务的建设。然而, 在农村居民的潜在观念里, 并未将信息当作商品, 外加其整体收入与整体素质水平较低, 使之未能充分认识信息服务, 信息运用能力低下, 使农业信息化市场形成不了良性机制。

3.4 农业信息服务人才不足

首先是人才总量短缺。尤其是缺乏乡镇一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村信息员。其次是人才质量层次较低。陈旧、单一的知识已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需要, 现在急需的是既有农科专业背景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4 完善安徽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策略

4.1 加大建设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力度, 丰富服务内容

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初级阶段, 农业信息化设施建设是实现信息化服务的前提和基础, 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农业信息技术普及尚不完全, 整体信息网络正在建设的情况下, 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 建立包括农业资源信息、农业市场信息、生产管理信息等数据信息在内的各类信息数据库, 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在各个乡村的延伸。并在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基础上, 丰富农业信息化的内容, 从而满足不同农村居民的需求。

4.2 大力培养农业信息服务复合型人才, 加强农村居民信息服务素养

要加快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步伐, 培养人才才是硬道理。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 才能从根本上令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因此, 要加快我国农业信息方面的人才资源培养步伐, 从身处第一线的农业科技人员、村委会干部、种养殖大户、专业市场人员、公司业务人员、相关专业在校大学生等信息服务队伍中抽取人才, 通过正规学校在职培训、远程教育等手段, 利用各地现有资源与网络知识, 提高农业信息人才队伍的业务知识, 着力打造既有农科专业背景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 对于信息的接收者—农村居民, 进行必要的网络使用、信息查询、在线咨询等方面的培训和新兴农技知识的传授, 提升农村居民的信息服务素养, 从而提高信息服务的使用效率。

4.3 建立以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针对当前农业信息发布多头的现状, 政府部门应把缩小城乡财政投入差距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加大乡村信息服务产业的投资, 坚持以政府农业信息服务中心为主导, 涉农企业与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为参与补充, 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建设以服务三农为目的, 以农业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开发为基础, 以信息服务和信息系统应用为核心, 以信息网络为载体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模式。

参考文献

[1]应进平,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信息服务人才培养思路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08 (28) :210.

[2]程鸿, 关于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的思考,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27) :6.

[3]安徽省统计年鉴.安徽省统计局, 2010年安徽统计年鉴.

上一篇:乒乓球协会招新活动总结下一篇:市场上报告结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