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经济、政治政治教案

2024-05-16

文化与经济、政治政治教案(精选8篇)

篇1:文化与经济、政治政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

2、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比较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不同性质的文化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作用不同,我们要自觉掌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抵制落后的、腐朽的文化.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意义。

2、教学难点: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三、教和学的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上一节课一起体会了文化的魅力。(简单复习,引导学生回忆旧内容)。我们知道,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那么,他们之间有没有一些微妙的关系呢?我们今天就要揭开这层面纱。

(二)讲授新课

1、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材料导入、启发:

材料一:《功夫熊猫2》在继《功夫熊猫1》取得不错的成绩后推出的,今年暑假也就是刚过去的暑假上映。《功夫熊猫2》创下了北美票房1.6亿美元,全球票房5.98亿美元。《功夫熊猫》成为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传播的最佳载体。

材料二:《喜羊羊与灰太狼》,随着“做人要做喜羊羊,嫁人要嫁灰太狼”的口号在成年人的世界流传开来,这只“羊”的市场价值超过了10个亿,可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值钱的动漫形象。

材料三:古代的皇帝虽然能够整天载歌载舞,却无法看电视、玩电脑,为什么呢?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出问题: = 1 GB3 ① 为什么影视公司能制作出优秀的作品,跟哪些因素有关?动漫文化带动哪些产业的发展? = 2 GB3 ②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国外和国内优秀的影视作品跟政治有没有关系?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归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影响的,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教师点拨:经济是基础,为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条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物质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设就因失去基础而成为一句空话。就如刚才所提到的例子,假如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资金等的投入,梦工厂也拍不出如此美轮美奂的《功夫熊猫》,还有古代的皇帝看不到电视也是一样的道理。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经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文化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教师提问:谁能结合中国经济和政治文化发展的关系,举例分析一下。

学生举例:小农经济产生的政治是封建政治的盲从愚忠,和小农的封闭文化、自大而狭隘;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政治是寡头政治,自由自私的文化;公有制的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政治是民主开放,文化是大众的文化百花齐放。

注: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学生活动:辨析——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所以,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辨析题答案:?

①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所以说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是正确的。

②另一方面,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经济以重大影响。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它还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所以认为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是错误的,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把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辩证关系。

也可以让学生谈谈对“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认识,答案跟上面是差不多的。而且这一句话是常用来考试的。

教师点评:文化并不是与经济亦步亦趋的,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例如春秋战国时代,经济并不是很发达,但文化却是很发达,出现了诸子百家,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都起源于这个时代。而我国的香港,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却被人称为“文化沙漠”,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很快,但文化方面的进步却还比不上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举例:中国的发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西方的发展则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双重性)

A.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举例: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给我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后来发生的“五四运动”就跟它有密切联系。

B.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举例:相对于“新文化”的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封建文化”,封建很多文化都是不讲人性的,比如女人裹脚——三寸,人类中指的中间一节就相当于一寸,三寸只有十厘米多一点,裹脚用布裹缠,从小就缠起,但小时候的脚也不止三寸了,就必须把脚指头弄折,不让脚指头生长,然后用布包得紧紧的,这样长大了才有可能是三寸金莲,这样走路当时的人认为很小步,感觉很轻盈,很美。但这样也使得妇女失去了一部分劳动力,对社会的进步是非常不利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 1 GB3 ①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科技是文化中的非意识形态组成,它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加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如当了好几届全球首富的比尔盖茨,假如没有“windows”操作系统这个技术,就没有排在全球500强前列的微软公司,也就没有今天为世人所知的比尔盖茨。

篇2:文化与经济、政治政治教案

(一) 知识目标

1.认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

(二)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比较分析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任务的重要性,从而增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

【重点难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及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

【教学主要思路】

根据新课程理念要求,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按

照体验感悟事实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材料导析式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我们上一节课一起体会了文化的魅力。(简单复习,引导学生回忆旧内容)。我们知道,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那么,他们之间有没有一些微妙的关系呢?我们今天就要揭开这层面纱。

【新授内容】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材料一、据了解,为购买“超级女声”节目冠名权,蒙牛乳业投入了2800万元。在竞得冠名权后,为了投放“超级女声”标志的公交车体、户外灯箱、平面媒体广告,蒙牛又追加了将近8000万元的投资。另据了解,蒙牛向市场投放20亿袋印有“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的产品,销售额在20亿元左右,其中广告和促销费用超过1亿元。

材料二、在拉美和亚洲,一些流行歌星、影视巨星、能言善辩或外形很酷的候选人凭借着“剧场效应”,高票当选为议员或政府领导人。阿诺-施瓦辛格出生在奥地利,原先以健美为职业,后来步入影坛并主演了《魔鬼终结者》、《蒸发密令》等一系列知名动作片,他曾被誉为“世界上最强壮的男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 年10月7日举行的历史性的罢免选举中,原任民主党州长戴维斯被罢免,而共和党候选人施瓦辛格则轻松地击败了民主党候选人、副州长巴斯特曼特而当选为新州长。?

探究1、“超级女声”属于什么现象?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探究2、古代的皇帝虽然能够成天载歌载舞,却无法欣赏到我们今天的超级女声,为什么?这种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和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给经济和政治以重大影响。

材料三 、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前还居于第12位,现已上升到第4位,美国的影视业,已成为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与其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在美国400家实力最强的公司中,有1/4是文化企业。

材料四、,我国25至54岁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而美国为12.7年,日本为12.3年, 英国为11.9年,德国为13.5年。统计表明, 25至64岁的从业人口中,我国75%的人是初中和小学水平,而美国86%的人是高中和高中以上水平。

探究3、上述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篇3:浅谈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政治文化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指的是中国所特有的, 在继承过去文化传统的基础上, 经历了当代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在政治生活中有影响的东西, 是存在于中国民众心理上的政治价值与习惯取向, 是中国政治体制和政治动作的观念依据。我国当代政治文化又分为主流政治文化和非主流政治文化。我国的主流政治文化是涵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观, 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邓小平理论, 坚持社会主义政治观和价值观的核心地位, 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基本要素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集体主义和权威主义。

受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剧烈的社会转型的影响, 中国当代政治文化伴随并适应整个社会转型而发生着一系列的深刻变化政治价值观实现着由“政治挂帅”向“政治为经济服务”的历史性转变, 公民的民主、参与、平等、权利、竞争等现代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 政治敏感性高, 这是长期的国家政治熏陶培养的结果, 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治活动影响到各个阶层民众的切实利益的结果。

中国当代政治文化存在的一个缺点是民众的政治知识差。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政治文化本身始终处在转变之中, 严格的、科学的政治知识正在培育。另一方面在于中国政治社会化程度低。表现为民众对政治权力、政治体制、政治规范, 政治功能等的认知水平低。

二、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一) 市场经济对主体意识、生活满意度、人际信任感和参与意识等的影响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建立提高了人们违约的成本和代价, 如合同法, 产品质量法等的实施保障了人们对他人的信任, 使得人们对人际间信任感的期望值得到了提高。在市场经济活动中, 市场主体通过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形成一种有效的双方都自愿遵守的原则和规范, 这是形成人类社会共同感的根本前提, 这有利于统一的法律体系的形成和有效执行法律的实现, 有利于建立人际信任感。同时政府自身的透明度提高, 允许公民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他们的政策偏好和不满, 并使自己的所作所为向公民负责。这种对政治制度本身的信心也可以增强人们彼此之间的信任感。信息流动的增强提高了失信的成本, 如银行通过建立诚信帐户, 共享恶意欠债客户的黑名单等信息, 减少了恶意欠债现象的发生。

市场经济促进了社会流动、改变了社会结构, 它通过发展城市化, 大众教育, 专业化来提高人们的收入和人们的自我意识和自主动能力, 但人们的生活满意感, 并没有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尤其是在全球化过程中, 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 特别是贫富差距的扩大, 引起了中国民众对生活的满意度有所下降。

政治合法性对任何政治制度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对民主制度更是至关重要, 因为权威性政治制度可以通过高压政治来维持它的政治统治, 但民主制度必须是公民心目中的合法的政治制度。根据中国目前社会阶层结构研究报告, 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已经形成。中国社会由两个阶级, 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转变为十个阶层和五种社会地位, 在这些阶层中, 社会中间层已经出现, 并且不断扩大, 其中掌握或运作经济资源的私营企业与经理人员队伍不断壮大, 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对于这个阶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要充分承认, 对于他们在政治和法律方面的正当的利益要求应给与关注, 应该适度扩大他们参与政治的机会和渠道。

市场经济的求利原则、等价交换原则和自由原则所提倡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弱肉强食的竞争主义对我国民众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 特别是青少年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它使人的生存意义在“物的依赖关系”的社会条件下出现异化, 将追逐金钱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 因而摒弃人的价值理性而专注于目的理性。中国是一个文化取向的社会, 儒家文化的许多东西都积淀成了中华民族的潜意识、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儒家的价值观具有二重性, 其重义轻利, 包含有不利于发展商品经济和偏重道德作用, 轻视物质利益的弊病。

(二) 跨国公司对个体意识和国家认同的影响

跨国公司不仅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全球性的配置, 其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还削弱了民族国家管理经济的功能, 在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单位是同时兼负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的全职能型的社会组织。国家将强制性的行政权力和交换性的财产权力集于一身, 通过对单位组织的资源分配和权利授予, 拥有了直接控制单位主旨的权力。在单位组织的内部, 上下级关系深深地打上了角色规范的儒家文化的烙印, 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本人的级别、政治面貌、工龄和教育水平, 形成了僵硬的保守的身份体制。这种社会资源的集权型分配形式, 源于中国政治文化中对人性和人权的忽视, 导致人们没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

在全球化时期, 跨国公司一方面促进了中国民众个体自我意识发展, 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

首先, 跨国公司是采用先进技术进行管理的经济组织。这突出表现在:跨国公司采用风格管理体制。网络管理允许人力资源、信息等在跨国公司母公司及其在全球的子公司网络内跨国界、跨行业自由流动。它没有中心, 处在网络中的每一管理层甚至每一个管理者都可说是中心, 彼此之间进行辐射, 形成一种交叉复合的关系网络, 形成信息的开发和共享;跨国公司的新型水平式的组织结构, 与传统的垂直式功能化管理组织模式不同, 跨国公司以项目为核心组织人员, 并以项目为目标, 让团体充分自我管理, 减少监督, 发扬合作精神;跨国公司提倡新观念, 如环保, 柔性管理, 订单驱动, 以销定产等等。

其次, 与传统的单位组织不同, 跨国公司不再是个体和政府发生关系的桥梁, 在政治文化认同上, 跨国公司使得政治文化取向变为拒不效忠于任何民族国家, 而是在全球范围内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利润, 它们即不代表其母国也不代表其东道国, 而是仅仅代表公司自身的利益。在国有企事业单位中, 传统的价值取向是劳模, 讲的是为人民服务。而在跨国公司这样超国家的经济组织中, 人们对自己的身份感到迷茫, 产生了政治上的认同问题。

再次, 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 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获取海外利润, 利用其在科技、管理和资金方面的优势, 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的一种经济掠夺。跨国公司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先头兵”, 并不只是民族资本在全球范围内从一个国家流到另一个国家, 而是一种有机的超国家的社会生产关系, 必然带有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特征。西方文化是一种以科学技术见长的工具性文化, 他促进了西方社会生产率的提高, 创造了历史上无可比拟的巨大的物质文明。

(三) 网络对民众政治信息的获得和政治参与能力的影响

传播技术的发展是全球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中国因特网经历了可能是全球范围最高速度的增长, 一直保持年均以上的扩展速度, 数字化技术的普及, 为计算机、软件、信息服务、风格和通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风格没有地理位置的距离远近之分, 也擦不掉国家主权的边界线的限制。人们阅读到一份外国报纸的速度和阅读到一份当地报纸的速度一样快, 这将大大增加人们获得的信息的种类和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份报告发现网络使用者把网络看作是发表政治言论的场所以及获取政治信息的来源。

网络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开放性。用户只要付了费, 就可以在相应的使用权限内到不同的服务器去索取信息。

在网络社会中, 公民通过网络可以访问议员或官员, 甚至可以登录国家和地方政府领导人的个人主页, 与他们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支持, 或批评与揭露。选举和投票是当今各国最重要、也是规模最广泛的政治参与形式。网络的发展将提高公民对选举和投票的兴趣, 不受时空阻碍和政治控制的网络信息传递, 使人们在感知与介入世界方面获得前所未有的痛快淋漓的感觉, 因而它将提高人们参与政治的兴趣。

如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由于经济文化落后, 公民政治素质偏低, 公民政治参与采取有节制的政策制度在政治体系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他们大多对本国把公民的政治参与与现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民主化和制度化进程, 对自发的政治参与行为进行严格的控制。然而网络扩张有可能打乱这种进程的步骤, 从而动摇政治体系的稳定。网络天然具有自由的特性, 容易助长公民的绝对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极端民主化倾向。有些人可能为了某种政治目的, 采用非正当的手段, 利用网络空间的自由言论权制造假信息, 随意在互联网上传播, 从而使网上信息真假难辨。更有一些政客和特殊利益集团有可能利用网络作为影响政府、控制政治的便利工具。

在网络扩大人们的政治视野的同时, 还引起了群体极化的问题, 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国家凝聚力的降低。利用网络查询资料是非常方便的, 但由于网络的理性选择具有非人性的特点, 网络的一个特点就是“协同过滤”。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政治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如主流政治文化开始由封闭走向开放, 人们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在另一方面, 一部分人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理想缺失, 一部分人政治热情高涨, 但理性参与的成分不足, 如80年代的学潮和罢工, 中美的网上黑客大战。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变和发展对中国政治发展和现代化既提供了机遇, 同时又也提出了挑战。

摘要: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 中国深受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政治、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阶层化, 社会流动性增强, 人们的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 人们的独立意识、市场意识提高, 人们对政治、对国家、对政府、对政治事件的认知和态度也今非昔比。人们政治心理的变化, 最终会影响到中国的政治文化, 影响到中国的改革开放, 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政治文化

参考文献

[1]高峰.社会发展导论,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周海林.可持续发展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丁志刚.全球化研究综述.理论月刊2002 (4)

[4]鲍宗豪.全球化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社会科学.200111)

篇4:文化与经济、政治政治教案

关键词:农村政治文化;小农经济政治文化;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政治发展

收稿日期:2010-10-18

作者简介:刘延飞(1982-),男,河南汝州人,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9级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一、农村政治文化

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一书中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国家或不同政治制度下的政治文化的各自特点和特征,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地域型、顺从型和参与型。同时指出,任何社会都应该是一种“混合型”政治文化。即使是在参与型政治文化占主导的政治系统里,也包括顺从型文化和地域型文化的成分。即便是作为特定个体的公民,其态度和价值取向也不是单一倾向,而是这三种政治文化的混合物。可以说,任何一个社会或个人都是政治文化的“混合物”。

农村政治文化是一定的时期内、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人们,对各级政权组织及这个政权组织的体系、制度、运作方式、运作效率等所形成的特定的态度、信仰和感情。农村政治文化同政治文化一样,也是一种混合型的文化。相对于这个地区的每一位村民来说,都是混合型文化的最好证明。具体来说应该是处在社会急速转型期的大部分中国村民身上体现的是初级参与型政治文化,同时大量充斥着地域型和顺从型。这种中国特有的现象,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造成的。封建制度下,中国农民做了几十代的超级顺民,即使偶尔有农民起义,那也是实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无可奈何作出的,农民们向往的就是小桥流水人家,不愿看到的就是流血、迁徙。由于文化固有的惯性,外界因素对其影响在短时间内还不十分明显,因此,相对于旧社会,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农民阶级更是在法律上上升为领导阶级,就连国徽上也是镰刀和斧头,即使这样,丝毫不影响他们做顺民。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的政治热情被全方位的调动起来了,在那种政治挂帅的年代,每个人都和政治挂上了钩,做任何事情都要和政治联系起来,农民即使不参加生产活动,也要参加政治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能说那个时代的农村政治文化就是参与型的政治文化,为什么?因为参与从本意上应该是主动的,如果参与是被动的,那么体现在每个农民身上的就不是参与型的政治文化,或者应该说是低级的参与型政治文化。总之,农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是自己想去做,主动去做,如果是外界因素作用下做出的,不应该完全算作是“参与”。我们可以说是“顺从型的参与”。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急速转型期,农村政治文化也在这一大潮中加快了社会化进程。中国农村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思想的洗礼更是必不可少。中国农民之间传统的血缘、地缘关系正在承受着业缘关系的冲击,这一冲击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农民工潮流的强有力的洗刷之下完成的。农民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经济规则的约束下,正在一步步走向新式的农民,这种新式农民是商品经济下的农民。外出务工不但给其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还是其成为有组织、有纪律、有技术、有现代化工厂工作经验的新式农民,正是这一步使“农民”转变成了合格的“农民工”。鉴于此,由血缘、地缘关系而在农民身上体现出的地域型、顺从型政治文化正在慢慢向参与型政治文化转变。这一点应该是前进的方向。意味着中国农民正在向中国公民转变。

二、小农经济政治文化

当前一段时期的农村政治文化,可以被认为是小农经济的政治文化,归根结底在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促使广大农村地区经济与政治格局的大调整,从根本上动摇了当时传统的文化意识,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与之相对的政治文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改革,在全国农村破除了僵化的人民公社体制,普遍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在这个基础上,农民才有机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从事非农产业,才有可能外出务工经商,而一部分农民才有机会率先走上致富之路。中国成功解决温饱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功不可没,正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变成了一家一户的独立经营者。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在农村地区,一家一户的独立经营土地的实体属于小农经济的范畴,照此理解,各个村庄只是空间上的概念,并无利益上的纠结。当前农村的政治文化也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应该叫做小农经济的政治文化。与小农经济的政治文化相适应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后,在解决农民如何走向富裕的道路上。如何进一步引导农民走向富裕?如何引导农民在走向富裕的道路上创造更为先进的政治文化?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着重提出了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且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随着农村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小农经济的政治文化最终将被更为先进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所代替。

考察南街村、华西村等先富村的事实,有一个共同点:和改革开放后的广大农村一样,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并没有满足于现状,又靠着集体主义走上了富裕之路。说明了“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想真正走上富裕之路,靠单打独斗不行,靠单个人的力量,只能实现小富,要想大富,还得扛集体主义的大旗,走合作的道路,才是中国农民的出路,农业工业化才是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而广大农村,小农经济的政治文化还在一统天下,如何让农民从小农经济的政治文化中走出来,并且很好的融合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是摆在广大理论工作者及党和政府面前的一条现实的路。

三、农村政治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

在现代化进程中,政治文化正日益世俗化。国家主流政治文化最终也要向世俗化发展,主导型的政治文化要被广大普通人民群众接受,并被内化为自身的具体行动,而且能够用自身具备所具备的政治文化知识来指导从事的一系列政治活动。在当今世界,政治与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之间的关系不仅是政治关系,而且是经济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经济先行,政治紧随其后。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的改变最终会动摇文化的基础,而文化改变过程中政治文化是先导。亨廷顿认为:“经济发展使民主成为可能,政治发展使民主成为现实”。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经济发展是基础,政治发展是关键。根据现阶段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本部分主要从家族主义政治文化、平均主义政治文化和从众主义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家族主义政治文化在广大农村地区依然是根深蒂固,对广大村民的影响至今还不同程度的存在。转型期中国农民在总体上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农村政治文化的经济土壤依然是分散的小农经济。分散的个体经济在抵御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侵害问题上仍然软弱乏力,总希望有一种强大的外在于乡村的社会力量来帮助自己克服自然风险和社会环境的侵害。改革开放之后,农民的流动改变了传统政治文化的乡土基础。然而,农民进城后,却又无法融入其中,个中原因在于城市社会的歧视导致挣钱的艰难,使之挫折感倍增,表现在政治文化上就是认同危机和合法性危机。在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农民由于主客观方面的种种原因,面对陌生和充满风险的市场竞争及来自体制的不公正的待遇而需要关系网来进行自我保护时,其第一本能是退回到他们熟悉的家族共同体中,依托乡村社会原有的血缘、地缘关系来帮助自己度过难关。由于市场经济的建立,原来在公社体制掩盖下的失业、半失业问题浮出水面,这些“多余的人”有机会另谋职业,使得农民在原有的血缘、地缘两种关系之外,产生了第三种关系,即业缘关系。由于传统的村落共同体和户籍制度下公社体制的封闭性造成的农民关系的贫乏及社会关系资源的短缺,迫使他们反求诸己,通过血缘关系,找亲属,或者是通过地缘关系,即找老乡,来获得就业机会。这样,业缘和血缘、地缘交织在一起,最终强化了血缘和地缘关系,农民续家谱和编撰乡志等就是很好的证明。在血缘和地缘强化基础上相应得到强化的人情关系网,已然成为建立独立个体之间平等、普遍的契约社会关系的大敌,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绊脚石。

平均主义政治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角色,它本身内涵于传统政治文化中,它是以“均平”为最高政治理想而形成的人们对政治体系的政治心理取向。但是,传统政治文化所内涵的平均主义是基于私有制基础上的平均主义,在经济上要求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平均占有,生活消费水平的基本一致;而在政治上则表现为特权主义。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对平均主义的政治文化都做了最好的说明。”等贵贱、均贫富”是农民起义最响的口号。中国人历来信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古训,富了都富,穷了都穷,一般情况下不会出问题,但凡个别人多了,另一部分少了,问题就出现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有用勤劳奋斗的手段解决的,有用违法犯罪的手段解决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决方式。不同的解决方式则是文化在不同的人身上的不同表现。

从众主义的政治文化严重束缚了一个人的思维,在考虑问题时总想着别人的立场、观点,没有自己的主见。按照俗语说,就是“随大流”,“墙头草,随风倒”。政府一直在倡导调整种植结构,可大部分农民仍然热衷于小麦、玉米。种果树或其它经济作物的农户毕竟是少数,大部分还是传统的农作物。种上果树后劳作的时间多了,别人都休息,你在忙,会心里不舒服,还是传统的好,绝大部分农民干事情,都是别人干过的,所以没有个性,没有标新立异,总是人云亦云,造成的后果是仍很贫穷。贾平凹的《秦腔》中描写的那个村子就是很好的证明,要想改变现状,要想发家致富,必须突破常规,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农村政治文化需要慢慢的培育,需要各方面来慢慢营造,当前,充斥农村的家族主义、平均主义、从众主义会对经济起到一定的副作用,但是,如果引导的得当,还会起到好作用。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家族主义虽然在建国后遭受了重大打击,在一些地方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在农村事务中还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例如村委会选举,需要谨慎的加以限制引导。平均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是发挥的淋漓尽致,可以说平均到了极点,最终造成了积极性的丧失,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于从众主义,要教育广大村民分清是非,好的方面可以从众,坏的方面要坚决自省,自觉抵制。政府各部门要正确引导农村政治文化的前进方向,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很好的为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服务。

四、农村政治文化与农村政治发展关系

文化不是孤立的,它自身不会发展,必须借助于一定的传播媒介才能够传承下去,政治文化也一样。农村政治文化更是如此。近现代史上每一次大的社会变动之前,必是一场政治思想的大洗礼。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与科学”,在辛亥革命失败后,无疑是中国广大农民的一剂思想洗礼的良药。正是这个响亮的口号,唤起了中国人原始的朴素的民主观念。后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重重洗礼,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劳苦大众第一次彻底翻身做了主人,民主才在中国农民的词典里第一次出现。中国人这才有了一个稳定的家。直到此时,中国人方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人民达到了空前的团结,思想上更是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中国共产党把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彻底调动了起来。建国后,农民更是铁了心要跟党走,不管对的还是错的,来不及分辨,“大跃进”也罢,“人民公社”也好,还是后来的“文革”,哪一次运功农民都是激情满怀,从来没有怀疑他们走的路是对是错,为什么如此相信党和政府?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拥有了自己的土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豪感,在历史上第一次获得了民主权利,“民主”这个词在旧社会是农民想都不敢想的。在旧社会,农民哪有一丁点权利。并且,在历史上,只有中国共产党为普通的劳苦大众描绘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个光辉前途,并找到了社会主义这个现实道路。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深入人心,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家族主义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平均主义被发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当时大气候的影响下,农民心中只有毛主席,只有共产党,只有干革命一个信念,别无他念,不足之处是毛主席语录人人会背,毛泽东思想却非人人会用。这段时间农村政治发展也是在曲折中前进,农民信奉的就是“抓革命、促生产。”革命在前,生产在后。每一次运动中,广大农村都是主要的阵地,农民都是“中坚力量”。革命主义的政治文化表现的是淋漓尽致,带来的是国家上上下下政治生活的极度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作出了正确的决策,农村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才又重新呈现出活力,几乎同时,“村民自治”又给农村的政治生活注入了一支强心剂。转眼间,“村民自治”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30多年的实践证明:村民自治是成功的,村民自治制度是正确的。随着改革开放,好的东西被引进来,坏的东西也不可避免的带进来,加上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给农村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一些村子在村委会选举前,不忙别的,就忙着请客送礼,研究一票多少钱,有买方就有卖方,花十块钱就可以从愚昧的村民手中买到一张选票,有时候可能是一包廉价烟。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无知的村民把自己的神圣的权利就给出卖了,为什么?因为他们认为选谁都无所为,一张选票还不如一包烟实惠。在一些村民看来,“关心政治”不能当饭吃,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只有生活好了,经济水平提高了,才会说话嗓门高,走路腰板直,才会拥有相关的权利。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大部分村民的政治心理影响还很深,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要求人们只能做顺民、臣民,不问政治已成了有史以来绝大部分人的生存准则。家族主义在村委会选举中,大有复燃之势,《秦腔》中的夏家就是很好的证明,虽然是文学作品,可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在现阶段,一些村子也是实际情况:家族势力小的人当选就干不成,毕竟我们的村民的素质还没有达到某种程度。从以上可以看出:农村政治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必须靠加强制度建设来促进政治发展,必须靠各种力量的有效监督。一项制度在建立前后都要营造良好的制度文化氛围,否则,制度即使建立起来了,仍然很难实行。

五、农村政治文化与经济政治发展关系梳理

农村政治文化在当前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在大部分村民身上,在农村的大部分地区,轻易可以找到传统与现代、落后与进步,有其精华,有其糟柏,这是必然的。

农村政治文化应该当作一项系统的工程来做,必须使其为政治经济发展打好前站;必须发挥党和政府的引导作用,来促进其健康发展;必须想方设法加强落后地区的科学文化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必须对其积极的方面加以肯定,坏的方面及时制止。同时要大力发展经济,从根本上来促进政治文化的发展。

农村政治文化随着社会的转型也正处于转型期,多变的社会现象肯定会对其产生影响,农民的视野也正在逐步开阔,对传统的、制约经济政治发展的落后文化定会有所冲击。我们不光要建设政治经济的现代化,还要建设政治文化的现代化,使之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亨廷顿著,刘军宁译.第三波——二十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阿尔蒙德,鲍威尔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3]程贵铭,朱启臻.当代中国农民社会心理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篇5:文化与经济,政治教案设计

反思一: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反思

今天开始采用尝试法,首先让学生在作业提纲的引导下进行自学,然后再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然而让学生自学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否则学生根本不会去自学,有些学生教材都不想翻开,教师提示他翻开教材后他也不会去看教材,也就是出现我在课堂上经常讲的状况-----“不是学生在看书,而是书在看学生”。这是传统的讲授法转换成尝试教学法后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我们学校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学校的班生规模大,大部分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都不是很高。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可能导致学生学习效果比讲授法下更容易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因为在采用讲授法的情况下,即使学生不是很积极地想听,但教师的讲授还是会强制性地影响学生,学生或多或少还会听一些。而在学生自学的情况下,学生如果不想看,就有可能真的一个字地都不看。

而对于学习积极性高一点的学生而言,学生的阅读能力真的有待提高,学生连最基本的举例说明都难于做到,这是尝试教学法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反思二: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反思

《文化与经济、政治》这一框是《文化生活》这本书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的内容,讲的还是文化的基本理论,强调的是文化的作用,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比较枯燥,理论性的知识较多,与上一个框题《体味文化》相比,内容较多;同时也是考试时答题常考的内容。本课堂的评议记录如下:

一、本课遵循的是“五个环节教学模式”——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作业布置来开展这一框的教学,教学结构完整。运用了我们备课组的集体教学案进行辅助教学。先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在导入方面,充分利用课本的探究活动来引出经

济、政治、文化这三者之间不可分离、相互影响,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二、充分网络备课的优势,利用多媒体展示案例材料,设置情景,使学生在问题中学习。在讲到“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交融的表现”的时,用一些典型的案例,并以这个案例为依据提出相应的问题,来讲解这一知识点。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案例中学习、在问题中学习。我在讲解“文化与经济、政治交融”的时候,运用了《变形金刚》这部电影的拍摄背景和取得的经济效益、已经在电影中灌输的美国式的价值观进行了教学,和相对抽象的理论进行了结合,学生容易理解且感兴趣。

三、课堂讲解与考试相结合。在讲解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交融的表现”时,转换成一种问题的方式来进行:“如何使得文化与经济、政治交融得更好”来开拓学生的视野,考虑到了考试时以这种方式为命题的情况可能性比较大来设置的。

反思三: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反思

今天,在三个班上了《文化与经济政治》,课堂的效果比预想中的好,因为这个框题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比较枯燥,但在课堂中三个班的学生都比较集中精神在听课,三个班中两个理科班的学生没有学生伏在桌子上的,倒是文科班有三两个学习伏在桌子上想睡。在我们这样的学校有这样的效果是不错的。这可能是我教学设计的功劳,在教学设计上我尽量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举了大量的例子特别是学生身边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内容。不过在这个过程在有个别平时很认真的学生却显得不太想听,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是不是这些学生觉得这些事例与课本的内容关系不太,听了也没什么用,这需要进一步了解。

当然这也可能与学校加强对课堂的监督有关。以前校长极少出现在教室外面巡课,现在校长副校长经常在巡课,这至少在短时间内对班主任对学生都有一定的作用,长期作用就不得而知。但愿望学校新领导班子能给学校带来新的活力,进入新的发展期。

篇6:文化与经济、政治政治教案

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生活全册教案及教材分析

1、mjs.aqjy.org/ss-xs/?58朱小闯工作室-安徽省潜山中学(安徽省) 2、高考第一轮复习讲义之政治生活(1)(上)(广东惠州)高中政治导学―钟镜坤老师的.博客jk-chung.blog.163.com/blog/static/11838781710154176718/ 3、模块一《经济生活》细化分析 烟雨朦朦的博客(福建)eblog.cersp.com/userlog5/77317/archives//1338555.shtml

篇7:文化与经济、政治政治教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之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第五届新疆丝绸之路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将于2017年9月15日至2017年9月17日举行。文化产业作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型产业,对于新疆促进创新创业、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体现了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③文化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④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A.②④ 【答案】D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考点】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是精神力量 【难度】一般

2.每一个企业的文化建设都可以由内而外,从最核心的精神文化做起,然后到制度文化到行为文化直至最表层的物质文化。把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抓出成效,是因为

①文化的经济功能已日益显著 ②文化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③文化能够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④一定的文化是对经济的反映 A.①③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①②从经济的角度阐述了文化的重要性,符合题意。只有优秀的文化才能使企业健康发展,③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反作用,④不符合题意。

【考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难度】一般 B.②④

C.①②

D.①④

3.走进书店,你会惊喜地发现书不再是书店的主角,围绕实体书店打造的多样化业态使书店变得更加时尚。卖创意、卖服装、开咖啡店、办活动„„实体书店带给读者的体验日益舒适和丰富,这使得实体书店曾经的寒冬逐渐地回暖。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①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物质力量 ②经济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③文化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④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A.②③ 【答案】A B.②③

C.①③

D.①③

【考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难度】一般

4.网络上有关于“三个苹果改变世界”的段子:第一个苹果诱惑了夏娃,让人类走出蒙昧,有了文化;第二个苹果砸中了牛顿,使其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推动科技的发展;第三个苹果被乔布斯咬了一口,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世界。“三个苹果改变世界”虽具有玩笑性质,却也形象地告诉我们文化和科技的作用。以下关于文化的作用表述正确的是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消费更加丰富使文化生产力作用凸显 ③文化和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基础 ④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A.①③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三个苹果改变世界”虽具玩笑性质,却也形象地告诉我们文化和科技的重要作用,这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消费更加丰富,以及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②④符合题意;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实践的产物,这体现的是文化的特点不是文化的作用,①不符合题意;经济和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基础,③错误。故选C。

【考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难度】一般

5.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期,各级财政对公共文化投入的持续增长有力拉动了文化产业发展;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重要支撑;直接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放宽市场准入和简化行政审批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市场环境。这说明

①经济、政治的发展为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一定的文化能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 ④文化对经济、政治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加突出 A.①③ 【答案】A B.②④

C.①②

D.①④

【考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难度】一般

6.2017年全国“两会”举行期间,“两会”代表就中华文化“走出去”献计献策。随着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学习中国文化,全方位了解中国,中国也更加重视海外的中华文化传播,鼓励建立海外中华文化传播机构,并加以扶持引导,使中华文化“走出去”取得更大进展。材料体现了

①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③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能为我国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④文化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A.①③ 【答案】B 【解析】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①错误;随着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学习中国文化,全方位了解中国,中国也更加重视海外的中华文化传播,体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②正确;材料表明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能为我国对外开放营造良好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的外部环境,③正确;经济和科技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④错误。故选B。

【考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难度】较难

7.习近平主席在国外访问期间,彭丽媛夫人都会参加当地举办的儿童、教育、慈善等活动,展现“第一夫人外交”的魅力,从而给生硬的政治公式化活动带来活力和生机,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表明

A.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给政治以重大影响 B.文化正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C.“夫人外交”为国际关系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D.文化交流往往成为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A 【考点】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难度】一般

8.2017年4月20日,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迈向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又一重大航天科技成果。这主要说明

A.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决定 B.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C.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D.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答案】C 【解析】材料主要说明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着重要作用,C符合题意;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A错误;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B错误;D材料未体现,排除。

【考点】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难度】一般

9.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但当时的诸子百家,群星璀璨,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这一事实主要说明

A.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传承性 B.文化能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C.文化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D.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 【答案】C 【考点】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难度】一般

10.下面漫画《手机信访》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手机信访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产品

②手机信访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有力保障 ③在时代发展进程中文化与政治不可再分 ④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文化与政治日益交融 A.①② 【答案】B 【解析】漫画体现了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①符合题意;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④符合题意;手机信访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有力保障,是政治生活的角度,②不符合题意;经济是基础,政治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③错误。

【考点】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难度】一般

11.没有一个与之相称的、被世界所认知和理解的现代形态的中华文化,中国的大国地位是无法奠定的;没有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就没有中国的真正崛起。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承载的国际期待和所肩负的国际责任,也必然要求我们通过中华文化来传播和谐理念、完善中国表达、树立中国形象。这给我们的正确启示是

①要夯实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基础地位

②我国在文化发展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③文化发展对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④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 A.①③ 【答案】C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考点】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 【难度】较难

12.近年来,“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电影创作中已经成为一种风潮。“中国元素”成为好莱坞打开中国市场的一块“敲门砖”,但“不管一部好莱坞电影中有多少‘中国元素’,它所讲的永远是美国故事,体现的也永远是美国人的价值观”。这启示我们,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

①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

②要努力对其他国家渗透自己的价值观

③要注意防范文化霸权主义的文化渗透 ④要在世界市场上竭力推销自己的文化 A.①③ 【答案】A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点】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难度】一般

二、非选择题

1.材料一 调查显示: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20年来几乎没变,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图书消费的萎缩势必影响国民阅读习惯的培养,影响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毕竟,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

材料二 在传统书店普遍萧条的今天,台湾的诚品书店却创下了一个“书店神话”。全台湾拥有39间分店,每年顾客人数达到9000万人次。诚品的成功之处是打破了传统书店的经营模式,除了以精致优雅的阅读空间规划、精心陈设展现阅读价值外,更长期举办各项演讲、座谈、表演与展览等延伸阅读活动,满足了现代人生活的多元需求;诚品还主张“连锁不等同于复制”,实行“因地制宜”的经营方式。

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说明“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的合理性。

【答案】①人们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读书是人们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要方式,爱读书能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爱读书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会推动民族的发展。

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爱读书是一种优秀的文化,必然推动社会发展。

④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爱读书会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与社会关系的认识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化的特点、文化的实质、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综合国力的角度分析爱读书的意义。

【考点】文化的特点、文化的实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难度】一般

2.2017年5月5日,中国上海,完全按照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千战客机C919成功进行首飞,几经反复,历经风雨,中国自主研制大型客机的梦想,终于开创性地成为现实!中国的大飞机实现了“一飞冲天”!

C919的研制是非常复杂的系统集成工程,研制人员共规划了102项关键技术攻关,包括飞机发动机一体化设计、电传飞控系统控制律设计、主动控制技术等。不同的系统集成绝不是简单的拼接,如何关联,取决于飞机的整体设计方案。

在C919完成首飞、实现量产后,还将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航空制造业是航空产业的根基,也是我国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标志之一,有着相当广阔的市场空间,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作用,简要说明C919首飞成功的意义。

【答案】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C919完成首飞、实现量产后,将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②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C919拥有完全知识产权,首飞成功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文化创造力。

③文化是人创造的,又影响每一个人。C919首飞成功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C919首飞成功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考点】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综合国力 【难度】一般

3.中国梦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和追求。但是,在当今世界,涵盖经济政治、价值文化等领域在内的“软实力”竞争越来越激烈。对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强调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综合国力的有关知识,分析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答案】①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只有加强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8 解决好文化软实力不足的问题,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篇8:文化与经济、政治政治教案

诚然, 在社会这个组织体系中, 政治、经济和文化是三股相互作用的力量。用系统论来探讨一个社会内部存在着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三个子系统的关系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它们按照功能耦合的原则调整着相互的关系。

系统论中讲一个大系统分为若干子系统, 这些子系统不仅互相渗透, 而且也互为因果, 它们的总体结构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圈, 维护了大系统的稳定, 因为每个子系统中都有功能的输出输入。例如这一子系统输出的功能, 在其他子系统中就成了输入的存在条件。而这些子系统的输出的功能又成为这一子系统输入的存在条件。正是这种功能条件的互相转化, 形成了各子系统之间互相渗透、互为因果的关系。这就好比人的身体, 在这个大系统中, 有许多子系统, 诸如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 每一个子系统之间的功能条件的互为因果、互相转化, 维持着人的身体这个大系统的存在。

政治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内政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经济在经济学上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 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精神财富, 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 (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经济制度叫经济基础) , 并为经济基础服务, 同时极大地影响经济的发展。

政治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 不然会出现象我国十年浩劫中那样的惨状, 强调用政治统驭经济, 使我国的经济濒临大崩溃的边缘。但是, 政治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像目前战乱中的伊拉克, 政治极不稳定, 根本就无从发展经济。政治也不能代表文化, 他们各自发展又相互作用。又如在十年浩劫中, 我国在政治标准第一的基础上提出了用政治统驭思想, 不顾思想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结果十年间, 国外科学技术有了巨大进展, 我们却整整丧失了十年。同样道理, 政治也制约着文化的发展,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自1990年以来, 十多年的分析结果表明, 制度规范、政治和民事权利较为充分的发达国家具有较高的人文发展水平, 而政治动荡和人权体制不健全的国家, 人文发展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

经济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是政治和思想意识等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的观点, 以及适合这些观点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赖以树立起来的基础。无论在一个国家还是在一个区域范围内, 只有在经济发达、物质丰裕的前提下实施政治才能得心应手, 进而有条件发展文化。比如, 我国的上海因为是全国的经济和金融中心, 相对而言, 这座城市的政务环境和文化建设就显得比较前列。

在当今社会, 一国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各个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比如, 地缘经济竞争的手段不是通过武力夺占势力范围, 而是主要运用经济本身的力量进行全球性竞争, 谋求在世界经济体系、从而也在世界政治体系中夺得支配地位。地缘经济竞争固然仍旧依赖于武力支持, 但更具有决定性的是在生产、贸易、投资、研究与开发等各个经济活动领域争得优势。而当前国际经济、政治局势中, 充满着很大的变数。比如, 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 可能由于经济政策不当或者受到国际经济势力的冲击, 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动乱之中;而一个后进的国家如果能清醒地把握所处的地缘经济形势, 扬长避短, 就可能在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中占据有利地位, 增强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 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同样文化的力量也影响着经济的发展状况。因为一个国家在依靠经济政治制度和法律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 还需要一个强大的意识形态系统, 要采用文化这个“软权力”来消除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 增强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以美国为例, 它在不断增强自己军事实力的同时, 也在积极地推行经济全球化和以“美国的价值观为价值观”标准等一系列文化“新干涉主义”的战略。包括欧美的学者在内, 许多人认为, 是美国的经济强势塑造了“美国文化”的吸引力, 反过来, 这种文化上的吸引力又促进了经济利益的实现。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 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 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 文化会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比如, 文化和政治结合就会形成政治文明, 正如希拉里在她的回忆录《亲历历史》中所说的一样:“政治生活就是不断去接受人性的教育。”文化和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的结合会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至今, 在我们的思想中还存在着一种因袭的陈旧观念, 那就是认为, 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形态,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文化。因为生产力的率先发展, 会推动政治观念的变革和文化的变迁。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在1964年出版的《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一书中得出的结论就是:“很清楚, 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国际新闻主要涉及在世界政治中居于支配地位的几个高度发达国家。”这个看法也不是完全不对, 马克思主义就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但我们决不能把这一点作简单庸俗的理解, 因为马克思主义在指出这种决定作用的同时, 还指出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因而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作单纯直线的理解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认识到, 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这不是政治经济的规律所能代替的。同样的社会形态在不同的民族那里出现了不同的文化类型, 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亨廷顿1993年在美国《外交》季刊上撰文《文明的冲突》中就认为:“文化的特异性比政治上的和经济上的特异性更难解决和妥协……”。

在一个社会的大系统里, 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子系统的不同组合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力量, 我们只有因时、因地、因情, 主动的掌握, 才能使三者释放出最大的能量。

参考文献

[1]王元化.传统与反传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0.

[2]上海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国外社会科学前沿[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

[3]克莱德·克鲁克洪等.文化与个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上一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拟推荐上报名单公示下一篇:暑假社会实践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