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作文

2024-05-12

高中生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作文(精选17篇)

篇1:高中生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作文

这本书是由美国着名小说家马克。吐温写的一本伟大的书,《汤姆·索耶历险记》,主人公汤姆是个聪明。顽皮的一个小男孩,有一次,他和伙伴们去当“海盗”,不小心走到一个荒岛,但是却没有死亡,反而很快乐,但村民却以为他们已经死亡。当村民们准备办葬礼时,他们居然安然无恙的回来了,村民高兴的欢呼着。

有时,汤姆也是个“坏小孩”,打架惹事,不守教规,与朋友打闹,汤姆虽然老是打鬼主意,但他却富有正义感。为了拿别人家的东西而自责,鼓足勇气揭发了坏人的阴谋并与他的朋友把坏人打败,得到了金币。

他有时还恶作剧,比如要猫来把校长的假发抓掉,或者偷别人家食物和让其他小孩帮他刷墙壁等一些坏事。

有一次,因为去吃野餐,而走进山洞,差点就迷路了,还好汤姆带着的风筝帮了他,让别人找到他,因此得到一大袋金币。

他还居然交起了女友,叫做贝琪。有一次,贝琪偷看了校长的一本医学书,不小心撕破了,当校长发现并查询是谁干的,汤姆却说是我干的,校长狠狠的把汤姆打了一顿,贝琪很感动他的所作所为,并告诉他他的朋友把他的课书散上墨水。

还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讲个笑话,大家忍不住他那滑稽和幽默,就笑了,直到校长过来制止才恢复了安静。

他还自己创造了一个“汤姆·索耶派”。

汤姆是个机灵的孩子,我们也要向他学习,学习这种勇于探险,在生活中得到学习,得到知识,不能光读书,也要创意,有活力。

篇2:高中生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作文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主人公——汤姆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但烦恼也不少的男孩。书中描写的是以汤姆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童年生活,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育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他们经历了种种冒险。

汤姆•索亚的父母早就去世了,他被寄养在波莉姨妈家里。在姨妈眼里,他十分顽皮,可是自己仍情不自禁地喜欢、疼爱这个孩子。汤姆•索亚本人是一个天真活泼又调皮的男孩,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聪明、勇敢、正直、乐观。在主日学校里,他是老师眼中调皮捣蛋的“问题儿童”。在家里,他是姨妈眼里的“小坏蛋”,因多次做逃学等坏事,周末被罚刷墙,而他却施出“诡计”,让那些他讨厌的男孩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为他的“俘虏”,还为他奉上谢礼。在同伴的眼里,他是勇敢的人。去墓地探险时,他亲眼目睹了一起凶杀案,在无辜者即将遇难时,汤姆勇敢地站了出来,指证凶手,成了一个不起的英雄。去郊游时,他救了自己和小伙伴贝基•撒切尔,还找到了许多宝藏——金币、手枪等。 在一次冒险中,汤姆成了这三个离家出走的孩子的领袖。逃到荒岛后,人们以为他们淹死了,正在为他们举行丧礼时,他们却回来参加自己的“丧礼”了……

篇3:高中生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作文

《汤姆·索亚历险记》发表于1876年, 描写南北战争前一个小镇上男孩汤姆·索亚不满枯燥的生活环境、追求冒险生活的故事。马克·吐温用对比的手法, 把生气勃勃的儿童心理同陈腐刻板的生活环境加以对照, 小市民的庸俗保守、枯燥无味的死读书、虚伪的宗教仪式、催眠一般的牧师布道等等, 这一切都叫汤姆感到厌恶。小说通过汤姆在课堂上的“捣乱”、在教堂里的恶作剧和最后幻想当强盗等情节, 奚落了当时儿童教育的清规戒律。作品对儿童的心理世界描写得细致真切, 一个绝对小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什么是小孩子?或者什么是儿童, 这听起来似乎像是个愚蠢的问题, 答案当然很显然, “儿童经常被看作是成人的较小的较弱的版本———更具依赖性, 缺少知识、竞争力, 没有完全社会化也不善控制情绪。”[2]这样使用负面意义的词语的描述使得人们只注意到儿童所缺乏的能力, 忽略了儿童所具有的成长的巨大潜能。而马克·吐温认为儿童的生命体中蕴含着成人生命所不能替代的人生价值, 并将这一观念深深植入小说文本, 汤姆·索亚作为绝对小孩的形象出自马克·吐温的笔下也就顺理成章了。

小说开头, 这个货真价实的绝对小孩汤姆·索亚以一系调皮捣蛋行为“闪亮登场”。偷吃果酱却通过玩把戏逃脱包莉姨妈的鞭打, 但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他的姨妈为了惩罚他不听话, 把他的周末假日改为“禁止外出专做苦工”———要他粉刷庭园的院墙, 那是一个美丽的早晨, 对一个男孩而言, 绝对不是一个粉刷墙壁的好日子, 汤姆为了摆脱痛苦, 试图把刷墙这个苦差事转嫁给他人, 把自己的一颗白弹子送给另一个小男孩子杰姆, 这颗白弹子虽然诱惑力极大, 但还大不过杰姆对包莉姨妈的害怕, 这时汤姆又加了一个筹码, 让杰姆看看他受伤的大拇脚趾。杰姆实在是太好奇了, 便答应了汤姆的要求。书中写道:“杰姆到底不过是个凡人———这一招对他的诱惑力太大了。他放下了水桶, 接过弹子, 弯下身去对着正在解开绷带的大拇趾看得出了神。”[3]

这样的交换条件 (特别是看受伤的脚趾) 只能存在于儿童世界, 成年人绝对不会感到一个受伤的脚趾有多大的吸引力, 可能更多的是感到恶心, 外科医生要看另当别论, 但是小孩子就会这么做, 他什么都好奇, 他的快乐当然也就比大人多得多, 马克·吐温写出了成人世界里荡然无存的“童趣”。虽然杰姆的帮忙被包莉姨妈发现, 汤姆首战失利, 但他最终开动脑筋成功摆脱刷墙的苦役, 并且“汤姆已从早上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孩子变成了腰缠万贯的富翁……他已拥有十二颗弹子, 口拨琴上的一部分, 一块可以透光的蓝玻璃瓶碎片, 一尊纱管做的大炮, 一把什么也开不了的钥匙, 一段粉笔, 一个圆洒瓶的玻璃塞子, 一个洋铁皮做的大兵, 两只蝌蚪, 六个爆仗, 一只独眼的小猫, 一个铜制门把手, 一只狗项圈———可没有狗, 一把刀柄, 四块橙子皮, 还有一个破旧的窗框”[4]。把这些东西看作是破烂儿、废品、垃圾, 还是财产、宝贝、心头好, 表明你所从属的两个世界———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 这些东西在大人眼里, 一文不值, 废品收购站都不一定会收, 因为“大人就喜欢数字”[5], 正如圣埃克絮佩里在《小王子》所言, 要是对大人说, 有一幢漂亮的房子, 红砖墙窗前种着天竺葵, 屋顶上停着鸽子……如果你这样描述房子, 他们想象不出这幢房子是怎样的, 你得这么跟他们说:我看见一幢十万法郎的房子, 他们马上会大声嚷嚷:多漂亮的房子!儿童们追求的是快乐, “金钱万能”的观念不是儿童世界自主产生的, 一件成人世界的废物如果能给他们带来快乐, 那也是宝贝, 由此可见儿童世界是浪漫的, 充满着情感和好奇心的, 而成人世界则是现实的, 狭隘的, 是受工具理性驱动的, 成人的快乐远远少于儿童, 过于数字化是一个不能不说的原因。

汤姆与蓓姬少男少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在马克·吐温的笔下既妙趣横生, 又平实质朴, 汤姆回家时看到一个陌生的小姑娘———蓝眼睛, 黄头发编成两条长辫子, 穿一件白色衫子和一条绣花宽松长裤, 这个女孩是如此的可爱, 使得汤姆这位刚打完仗的、得胜还朝的英雄竟然不放一枪就投降了。“他偷偷瞅着这位新天使, 恨不得顶礼膜拜, 直到他看见她已经发现了他;接着他又装作不知道有她在场似的, 用种种可笑的孩子气十足的动作来‘表现’自己, 求得她的赏识。”[6]而蓓姬对汤姆的回应则是把一朵三色紫罗兰抛到篱笆外, 渐渐两位少男少女熟悉了, 汤姆向他的心上人畅谈他未来的远大抱负———去马戏团当小丑, 而他心上人的回答是:哇, 真的, 那可好啦, 小丑身上全是斑斑点点, 可爱极啦!是的, “儿童都喜欢小丑, 大人则否, 因为自己已经够像了。”[7]马克·吐温完全站在小孩世界里写小孩, 把小孩子的天真、纯洁的天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十足的儿童本色。而汤姆和蓓姬发生了小矛盾之后, 他感到后悔要向蓓姬和好时, 蓓姬回答他, 你永远不要来找我了, 可是转眼之间蓓姬也后悔了, 马克·吐温把处于恋爱关系 (实际上是少男少女朦胧的好感) 中男女双方千变万化复杂微妙的心理刻化得细致入微, 让读者感到既温馨又美好, 本来对异性的渴慕就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美好感情, 根本不存在“早”不“早”的问题。

的确, “大人有个大人世界, 小孩有个小孩世界。大人用尽方法想把小孩拉到他们的世界里, 小孩却只想待在自己的世界。”[8]哈克贝利·费恩是酒鬼的儿子, 镇上所有的母亲都打心眼儿里既恨他又怕他, 因为他游手好闲, 而且无法无天, 又野又坏———还因为所有她们的孩子都爱慕他。汤姆跟其他体面孩子一样, 羡慕哈克贝利那种叫人眼花缭乱的弃儿世界———来来去去, 一切由着他自己。他不用上学, 也不用上教堂;不用叫任何人主人, 也不用听谁的命令。他想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钓鱼游泳, 都没有人拦着, 想玩多久就玩多久。没人禁止他打架, 他爱多晚睡觉就多晚睡觉, 他从来不必梳洗, 也不必穿干净衣服。他骂人骂得可溜了。“总而言之, 凡是生活中叫人痛快的事, 这孩子全占了。圣彼得堡每一个受磨难、受压制的体面男孩子都这么想。”[9]汤姆虽然也不例外, 但他还有更远大的理想———当海盗 (当小丑的想法已被他放弃) , 那时他的声名将传遍世界, 使人听到他的名字就打颤!他将驾一艘长长的、吃水很深的黑色快船, 船头飘扬着他那面令人胆战心惊的旗帜, 在波涛汹涌的海洋上上驰骋!当他的声名达到顶峰的时候, 他将突然出现在古老的镇子上, 阔步走进教堂。他皮肤黝黑, 饱经风霜, 身穿黑天鹅绒的紧身衣裤, 脚登过膝长筒靴, 挎着深红色的缓带, 皮带上插满了手枪……耳听得大家在窃窃私语———这是海盗汤姆·索亚啊!是的, 这一切都让汤姆心花怒放, 在他心目中, 宁可在舍伍德树林里做一年强盗, 也不愿意永生永世做合众国的总统。他现在所能尽快付诸行动的是———计划好跟他的海盗弟兄一起回家, 从而能够参加他们自己的葬礼 (汤姆离家出走, 大人误以为他已落河而死) , 这种充满奇思妙想的恶作剧真的让大人匪夷所思, 只能由异想天开的绝对小孩子想得出来。所以尽管包莉姨妈和别的大人对他的所作所为口头上严加训斥, 心里却感谢他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新鲜和刺激。

汤姆·索亚这个活蹦乱跳、生龙活虎的绝对小孩子出现在马克·吐温笔下当然不是无缘无故的, 原因也不难找到, 马克·吐温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对此有过幽默的提醒:“你们要没有念过一本叫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书, 你们就不会知道我这个人, 不过这不要紧。那本书是马克·吐温先生做的, 其中他讲的大半是真话, 也有些是添油加醋。不过大部分他讲的是真话。”[10]而在《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序言中, 马克·吐温又直言不讳地告诉读者:汤姆是由他认识的三个男孩糅合而成, 其中之一就是年幼的萨姆·克莱门斯, 即马克·吐温本人, 汤姆酷似马克·吐温本人回忆自己当年的模样, 而且两人所作所为也极为相似。马克·吐温在小时候共有九次掉入水中又让人救起的经历, 在他的自传《戏谑人生》中写道:“虽然大人们不允许我们游泳, 但是我们却经常来这儿游泳。因为我们是小基督徒, 很早我们就从亚当与夏娃的故事里知道了禁果的价值”。[11]马克·吐温在他的自传中还坦承他小时候喜欢恶作剧, 从来没有从道德方面好好进行思考, 仅仅因为感觉好玩儿, 他的母亲为他操碎了心, 在母亲八十八岁的时候, 马克·吐温曾问过他母亲:“‘生怕我活不了?’她想了一想———好像是为了梳理思绪想想清楚实际情况———然后回答说:‘不, 是怕你活下来。’”[12]可见马克·吐温小时候是多么调皮捣蛋, 多么让他母亲头疼。

当然很多作家小时候都曾是调皮捣蛋的孩子, 但这并不能保证他们长大成人 (成为作家) 后把调皮天真的小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他们的作品里, 这要看作家的人生体验、艺术感觉, 审美趣味。有的文学批评家认为马克·吐温是一位永不长大成人的孩子, 虽然这种评语主要是从贬低马克·吐温的角度上来说的, 但这也提醒我们关注马克·吐温独有的创作风格, 当然“马克·吐温也不是一下子就成熟的, 因为他的创作主要取决于生活的积累。他最早的短篇小说和札记都是写比较直接的经历, 对于美国人物与景色的再发现。”[13]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 马克·吐温将十年的童年生活集中到一个夏季, 作家经过时间的锤炼能够运用自如地抹掉或是强调某些细节, 胡适曾给人题词:“有一分事实说一分话, ”对于作家, 我们也可以说:有多少细节, 就有多少作品。正因为《汤姆·索亚历险记》 充满了真实可信的细节, 使得整部作品像是原汁原味的水果, 它是有真生命的, 带着生活的汁液, 并且有着作家的生命体验, 更为关键的是, 马克·吐温从自身的童年经验出发, 站在儿童的立场去看待教育主义的儿童文学作品, 并由此得出了与崇尚说教的成人迥然不同的结论。在英美儿童文学的发展史上, 一直有两股相互对立的创作倾向,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其划分为两大主要的类型:教育主义与儿童本位, 前者以教育为终极目的, 作品呈现说教口吻, 后者以儿童为中心, 重视他们的生命诉求。在教育主义的作品中, 主人公大多是听话、规矩的小大人, 而在儿童本位作品中, 主人公大多是顽皮、叛逆的儿童, 前者注重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 后者注重激发和满足儿童想象的天性。美国当时的教育主义儿童文学作品有较强的说教目的, 按照本人的标准, 将儿童分为听话的“好孩子”和调皮的“坏孩子”, 并通过将品行与批评或赞扬联系起来的手法达到警戒儿童的效果。而马克·吐温在小说中颠倒了对这两类孩子的态度, 塑造了充满生命力的绝对小孩———“坏孩子” (按包莉姨妈的说法, 其实不算坏, 只是喜欢恶作剧) , 他的描写更贴近现实生活, 更符合孩子的天性与心理规律, 虽然, 马克·吐温的描写手法是受到了英国哲学家洛克的启发, 洛克认为儿童并不是缩小的成人, 而是有自己独特意志和特点的人类, 他认为“所有的存在都是独一无二”, 接受人的生命和生活经验不可复制这一事实, 因此, 对待每一个儿童, 都应该根据他自身的偏好、脾气和心灵的趋向, 施以独特的教育, 可以说洛克是儿童中心论教育的首创者, 改变了人们对儿童和儿童教育的观念, 人们逐渐意识到, 儿童的调皮和叛逆, 也许正说明他们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头脑。与洛克的思想一致, 马克·吐温塑造的汤姆·索亚形象, 虽然不符合成人所谓乘孩子的标准, “但独特的生命活力、不守常规的行为和丰沛的生命激情却使人们获得了意外的审美快感。”[14]暗示出学校教育规训的一面, 总而言之, 汤姆·索亚这样的绝对小孩形象体现出马克·吐温对儿童性格意志的尊重。

注释

1[1]约翰·坎尼编:《最有价值的阅读——西方视野中的经典》, 徐进夫等译,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年, 第274页。

2[2]鲁道夫·谢弗:《儿童心理学》, 王莉译,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年, 第16页。

3[3][4][6][9][10]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成时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 第21页, 24页, 27页, 51页, 247页。

4[5]圣埃克絮佩里:《小王子》, 周克希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年, 第12页。

5[7][8]朱德庸:《绝对小孩》, 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 2015年, 第43页, 41页。

6[11][12]马克·吐温:《戏谑人生——马克·吐温自传》, 石平译,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2年, 第8页, 15页。

7[13]ROBERTE.SPILLER.《美国文学的周期——历史评论专著》, 王长荣译,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年, 第121-122页。

篇4:《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

虽然他不是一个好孩子,但是他的行为总是让人捧腹大笑,顽皮归顽皮,我们却不能否认他是一个心中充满善良、富有正义感的孩子。肢体语言的缺陷,并不能掩盖住他内心的优点,他曾说他自己是一个被人抛弃的,没有朋友的孩子,谁也不爱他;那些人发觉自己做错时,也很懊悔,他本想好好地做人,努力向上,变成一位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可没人理会。

汤姆的崇拜者是海盗。在我们的眼中,海盗是一个最贪婪的大坏蛋,人们对他深恶痛绝。可是,在汤姆的眼中,海盗不是一个贪婪的坏蛋,而是一个行侠仗义的大好人。他们帮助贫穷的人,打劫富有并且还贪婪的贵族和有钱人。所以说,汤姆是一个善良的孩子。

汤姆足智多谋。在犯了错误要接受惩罚时,总会想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鬼点子来为自己开脱。聪明的他,经常把傻里傻气的同伴耍得团团转,自己便坐收渔翁之利。

他的理想、抱负经常让人惊讶不已。汤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做出了离家出走的选择。他和三个同伴商量:他们要到岛上当海盗!这个想法在三个孩子的脑海中徘徊。其实他们并不想真正远离这一切,他们只想让那些大人们忏悔,让他们感觉到对自己的孩子有亏欠……

读了《汤姆索亚历险记》我知道了要笑对生活,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周围的人,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笑着的,我们要乐观向上,才会使生活更加充实!

指导老师:王银菊

篇5:高中生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作文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讲述了主人公汤姆·索亚的童年趣事。

汤姆·索亚活泼调皮,不爱学习,喜欢出风头,还喜欢搞恶作剧。他经常偷吃家里的东西,为了不被挨打,就说谎话。他装病逃学,被姨妈拔掉了一颗牙。他被姨妈罚刷栅栏,汤姆·索亚却使出诡计,使别的孩子都心甘情愿地帮助他粉刷,弄得姨妈哭笑不得。汤姆和哈克、乔离家出走,在密西西比河河心的一个荒岛上当了三天“海盗”。全村人都以为他们被淹死了,可他们却得意洋洋的出现在为他们举行的葬礼仪式上。汤姆也有许多优点。比如,为了正义,他勇敢地站出来揭露了凶手的罪行,拯救了无辜的波特。还有,他和贝基在石洞迷宫中迷了路,贝基都快累死了,汤姆·索亚沉着冷静,凭着勇气和机智找到了出口,带着贝基脱离了险境。他还和哈克一起找到了宝藏,实现了自己的“强盗梦”。

篇6:高中生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作文

回味《汤姆·索亚历险记》,我觉得汤姆是一个勇敢机智、有正义感、足智多谋的人,虽然汤姆有时调皮,但这不正是体现出了我们孩子的天真烂漫吗?比起现在的儿童生活来,没有了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汤姆·索亚虽是一个非常淘气的孩子,但他没有让众人感到厌恶,反而结交了很多好朋友。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快乐活泼,淘气捣蛋的。汤姆有时也耍小聪明。一次,波莉姨妈罚汤姆粉刷篱笆墙——这可是汤姆最讨厌干的活。于是,他略施诡计,把很多孩子骗去干活,别人还得为他奉上谢礼,这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汤姆和贝基被困在了山洞里,可汤姆却十分镇定,勇敢地在山洞中等待救援。如果换成别人,我想他一定没有勇气走下去,汤姆这种临危不惧的精神实在是让人佩服!

篇7:高中生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作文

一次,汤姆。索亚被波莉姨妈分配了一个工作刷墙。但汤姆并不想干,他认为这是一件丢人地事。他可不想被其他的小伙伴指着说:“看那,粉刷匠大师汤姆!瞧瞧,多可怜的孩子,他这辈子也就是个粉刷匠地命。唉!真令人替他忧伤。”但波莉姨妈地命令又不能违背。于是汤姆想出了一个好点子。他装出一副觉得刷墙很有趣的样子,将本。杰明吸引过来,本心想:刷墙一定很好玩,不然怎么连如此淘气的汤姆都觉得有趣呢?于是,他用一个苹果作为交换条件,来换取刷墙地资格。而汤姆呢?则坐在阴凉地的石头上啃着手中的苹果。

在墓地里,汤姆和哈克目睹了印第安。桥杀死了鲁宾逊医生后,嫁祸给醉鬼波特,然后还说绝不会泄露出去。汤姆与哈克见到这一幕,脸都吓白了,飞也似地奔到了其他地方。由于惧怕凶悍的印第安。乔再被通缉后来找他们复仇,所以他俩都互相发誓绝不将此事说出去。在此后的日子里,汤姆与哈克担惊受怕,时时刻刻都害怕地想印第安。乔会不会突然出现将自己杀掉。但在审案时,汤姆勇敢地指认了乔为杀人犯,印第安·乔落荒而逃。

篇8:高中生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作文

关键词:绝对小孩 成人世界 儿童本位

作品就像人一样,有的见过多次还记不住,有的匆匆一面却永生难忘——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就是一部让人读时赏心悦目,读完过目不忘的作品,虽然它的姐妹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生活厚度、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更胜一筹,但《汤姆·索亚历险记》自有其独特价值,正如评论家所言:“马克·吐温以汤姆其人为底本写出了这个具有普通性特征的男孩,并且在描绘的过程中以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将他自己置于这个孩子的心目中。这种真实性,使这本书出版一百年来一直魅力不衰。”[1]

《汤姆·索亚历险记》发表于1876年,描写南北战争前一个小镇上男孩汤姆·索亚不满枯燥的生活环境、追求冒险生活的故事。马克·吐温用对比的手法,把生气勃勃的儿童心理同陈腐刻板的生活环境加以对照,小市民的庸俗保守、枯燥无味的死读书、虚伪的宗教仪式、催眠一般的牧师布道等等,这一切都叫汤姆感到厌恶。小说通过汤姆在课堂上的“捣乱”、在教堂里的恶作剧和最后幻想当强盗等情节,奚落了当时儿童教育的清规戒律。作品对儿童的心理世界描写得细致真切,一个绝对小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什么是小孩子?或者什么是儿童,这听起来似乎像是个愚蠢的问题,答案当然很显然,“儿童经常被看作是成人的较小的较弱的版本——更具依赖性,缺少知识、竞争力,没有完全社会化也不善控制情绪。”[2]这样使用负面意义的词语的描述使得人们只注意到儿童所缺乏的能力,忽略了儿童所具有的成长的巨大潜能。而马克·吐温认为儿童的生命体中蕴含着成人生命所不能替代的人生价值,并将这一观念深深植入小说文本,汤姆·索亚作为绝对小孩的形象出自马克·吐温的笔下也就顺理成章了。

小说开头,这个货真价实的绝对小孩汤姆·索亚以一系调皮捣蛋行为“闪亮登场”。偷吃果酱却通过玩把戏逃脱包莉姨妈的鞭打,但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他的姨妈为了惩罚他不听话,把他的周末假日改为“禁止外出专做苦工”——要他粉刷庭园的院墙,那是一个美丽的早晨,对一个男孩而言,绝对不是一个粉刷墙壁的好日子,汤姆为了摆脱痛苦,试图把刷墙这个苦差事转嫁给他人,把自己的一颗白弹子送给另一个小男孩子杰姆,这颗白弹子虽然诱惑力极大,但还大不过杰姆对包莉姨妈的害怕,这时汤姆又加了一个筹码,让杰姆看看他受伤的大拇脚趾。杰姆实在是太好奇了,便答应了汤姆的要求。书中写道:“杰姆到底不过是个凡人——这一招对他的诱惑力太大了。他放下了水桶,接过弹子,弯下身去对着正在解开绷带的大拇趾看得出了神。”[3]

这样的交换条件(特别是看受伤的脚趾)只能存在于儿童世界,成年人绝对不会感到一个受伤的脚趾有多大的吸引力,可能更多的是感到恶心,外科医生要看另当别论,但是小孩子就会这么做,他什么都好奇,他的快乐当然也就比大人多得多,马克·吐温写出了成人世界里荡然无存的“童趣”。虽然杰姆的帮忙被包莉姨妈发现,汤姆首战失利,但他最终开动脑筋成功摆脱刷墙的苦役,并且“汤姆已从早上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孩子变成了腰缠万贯的富翁……他已拥有十二颗弹子,口拨琴上的一部分,一块可以透光的蓝玻璃瓶碎片,一尊纱管做的大炮,一把什么也开不了的钥匙,一段粉笔,一个圆洒瓶的玻璃塞子,一个洋铁皮做的大兵,两只蝌蚪,六个爆仗,一只独眼的小猫,一个铜制门把手,一只狗项圈——可没有狗,一把刀柄,四块橙子皮,还有一个破旧的窗框”[4]。把这些东西看作是破烂儿、废品、垃圾,还是财产、宝贝、心头好,表明你所从属的两个世界——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这些东西在大人眼里,一文不值,废品收购站都不一定会收,因为“大人就喜欢数字”[5],正如圣埃克絮佩里在《小王子》所言,要是对大人说,有一幢漂亮的房子,红砖墙窗前种着天竺葵,屋顶上停着鸽子……如果你这样描述房子,他们想象不出这幢房子是怎样的,你得这么跟他们说:我看见一幢十万法郎的房子,他们马上会大声嚷嚷:多漂亮的房子!儿童们追求的是快乐,“金钱万能”的观念不是儿童世界自主产生的,一件成人世界的废物如果能给他们带来快乐,那也是宝贝,由此可见儿童世界是浪漫的,充满着情感和好奇心的,而成人世界则是现实的,狭隘的,是受工具理性驱动的,成人的快乐远远少于儿童,过于数字化是一个不能不说的原因。

汤姆与蓓姬少男少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在马克·吐温的笔下既妙趣横生,又平实质朴,汤姆回家时看到一个陌生的小姑娘——蓝眼睛,黄头发编成两条长辫子,穿一件白色衫子和一条绣花宽松长裤,这个女孩是如此的可爱,使得汤姆这位刚打完仗的、得胜还朝的英雄竟然不放一枪就投降了。“他偷偷瞅着这位新天使,恨不得顶礼膜拜,直到他看见她已经发现了他;接着他又装作不知道有她在场似的,用种种可笑的孩子气十足的动作来‘表现自己,求得她的赏识。”[6]而蓓姬对汤姆的回应则是把一朵三色紫罗兰抛到篱笆外,渐渐两位少男少女熟悉了,汤姆向他的心上人畅谈他未来的远大抱负——去马戏团当小丑,而他心上人的回答是:哇,真的,那可好啦,小丑身上全是斑斑点点,可爱极啦!是的,“儿童都喜欢小丑,大人则否,因为自己已经够像了。”[7]马克·吐温完全站在小孩世界里写小孩,把小孩子的天真、纯洁的天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十足的儿童本色。而汤姆和蓓姬发生了小矛盾之后,他感到后悔要向蓓姬和好时,蓓姬回答他,你永远不要来找我了,可是转眼之间蓓姬也后悔了,马克·吐温把处于恋爱关系(实际上是少男少女朦胧的好感)中男女双方千变万化复杂微妙的心理刻化得细致入微,让读者感到既温馨又美好,本来对异性的渴慕就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美好感情,根本不存在“早”不“早”的问题。

的确,“大人有个大人世界,小孩有个小孩世界。大人用尽方法想把小孩拉到他们的世界里,小孩却只想待在自己的世界。”[8]哈克贝利·费恩是酒鬼的儿子,镇上所有的母亲都打心眼儿里既恨他又怕他,因为他游手好闲,而且无法无天,又野又坏——还因为所有她们的孩子都爱慕他。汤姆跟其他体面孩子一样,羡慕哈克贝利那种叫人眼花缭乱的弃儿世界——来来去去,一切由着他自己。他不用上学,也不用上教堂;不用叫任何人主人,也不用听谁的命令。他想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钓鱼游泳,都没有人拦着,想玩多久就玩多久。没人禁止他打架,他爱多晚睡觉就多晚睡觉,他从来不必梳洗,也不必穿干净衣服。他骂人骂得可溜了。“总而言之,凡是生活中叫人痛快的事,这孩子全占了。圣彼得堡每一个受磨难、受压制的体面男孩子都这么想。”[9]汤姆虽然也不例外,但他还有更远大的理想——当海盗(当小丑的想法已被他放弃),那时他的声名将传遍世界,使人听到他的名字就打颤!他将驾一艘长长的、吃水很深的黑色快船,船头飘扬着他那面令人胆战心惊的旗帜,在波涛汹涌的海洋上上驰骋!当他的声名达到顶峰的时候,他将突然出现在古老的镇子上,阔步走进教堂。他皮肤黝黑,饱经风霜,身穿黑天鹅绒的紧身衣裤,脚登过膝长筒靴,挎着深红色的缓带,皮带上插满了手枪……耳听得大家在窃窃私语——这是海盗汤姆·索亚啊!是的,这一切都让汤姆心花怒放,在他心目中,宁可在舍伍德树林里做一年强盗,也不愿意永生永世做合众国的总统。他现在所能尽快付诸行动的是——计划好跟他的海盗弟兄一起回家,从而能够参加他们自己的葬礼(汤姆离家出走,大人误以为他已落河而死),这种充满奇思妙想的恶作剧真的让大人匪夷所思,只能由异想天开的绝对小孩子想得出来。所以尽管包莉姨妈和别的大人对他的所作所为口头上严加训斥,心里却感谢他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新鲜和刺激。

汤姆·索亚这个活蹦乱跳、生龙活虎的绝对小孩子出现在马克·吐温笔下当然不是无缘无故的,原因也不难找到,马克·吐温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对此有过幽默的提醒:“你们要没有念过一本叫《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书,你们就不会知道我这个人,不过这不要紧。那本书是马克·吐温先生做的,其中他讲的大半是真话,也有些是添油加醋。不过大部分他讲的是真话。”[10]而在《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序言中,马克·吐温又直言不讳地告诉读者:汤姆是由他认识的三个男孩糅合而成,其中之一就是年幼的萨姆·克莱门斯,即马克·吐温本人,汤姆酷似马克·吐温本人回忆自己当年的模样,而且两人所作所为也极为相似。马克·吐温在小时候共有九次掉入水中又让人救起的经历,在他的自传《戏谑人生》中写道:“虽然大人们不允许我们游泳,但是我们却经常来这儿游泳。因为我们是小基督徒,很早我们就从亚当与夏娃的故事里知道了禁果的价值”。[11]马克·吐温在他的自传中还坦承他小时候喜欢恶作剧,从来没有从道德方面好好进行思考,仅仅因为感觉好玩儿,他的母亲为他操碎了心,在母亲八十八岁的时候,马克·吐温曾问过他母亲:“‘生怕我活不了?她想了一想——好像是为了梳理思绪想想清楚实际情况——然后回答说:‘不,是怕你活下来。”[12]可见马克·吐温小时候是多么调皮捣蛋,多么让他母亲头疼。

当然很多作家小时候都曾是调皮捣蛋的孩子,但这并不能保证他们长大成人(成为作家)后把调皮天真的小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他们的作品里,这要看作家的人生体验、艺术感觉,审美趣味。有的文学批评家认为马克·吐温是一位永不长大成人的孩子,虽然这种评语主要是从贬低马克·吐温的角度上来说的,但这也提醒我们关注马克·吐温独有的创作风格,当然“马克·吐温也不是一下子就成熟的,因为他的创作主要取决于生活的积累。他最早的短篇小说和札记都是写比较直接的经历,对于美国人物与景色的再发现。”[13]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马克·吐温将十年的童年生活集中到一个夏季,作家经过时间的锤炼能够运用自如地抹掉或是强调某些细节,胡适曾给人题词:“有一分事实说一分话,”对于作家,我们也可以说:有多少细节,就有多少作品。正因为《汤姆·索亚历险记》充满了真实可信的细节,使得整部作品像是原汁原味的水果,它是有真生命的,带着生活的汁液,并且有着作家的生命体验,更为关键的是,马克·吐温从自身的童年经验出发,站在儿童的立场去看待教育主义的儿童文学作品,并由此得出了与崇尚说教的成人迥然不同的结论。在英美儿童文学的发展史上,一直有两股相互对立的创作倾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其划分为两大主要的类型:教育主义与儿童本位,前者以教育为终极目的,作品呈现说教口吻,后者以儿童为中心,重视他们的生命诉求。在教育主义的作品中,主人公大多是听话、规矩的小大人,而在儿童本位作品中,主人公大多是顽皮、叛逆的儿童,前者注重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后者注重激发和满足儿童想象的天性。美国当时的教育主义儿童文学作品有较强的说教目的,按照本人的标准,将儿童分为听话的“好孩子”和调皮的“坏孩子”,并通过将品行与批评或赞扬联系起来的手法达到警戒儿童的效果。而马克·吐温在小说中颠倒了对这两类孩子的态度,塑造了充满生命力的绝对小孩——“坏孩子”(按包莉姨妈的说法,其实不算坏,只是喜欢恶作剧),他的描写更贴近现实生活,更符合孩子的天性与心理规律,虽然,马克·吐温的描写手法是受到了英国哲学家洛克的启发,洛克认为儿童并不是缩小的成人,而是有自己独特意志和特点的人类,他认为“所有的存在都是独一无二”,接受人的生命和生活经验不可复制这一事实,因此,对待每一个儿童,都应该根据他自身的偏好、脾气和心灵的趋向,施以独特的教育,可以说洛克是儿童中心论教育的首创者,改变了人们对儿童和儿童教育的观念,人们逐渐意识到,儿童的调皮和叛逆,也许正说明他们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头脑。与洛克的思想一致,马克·吐温塑造的汤姆·索亚形象,虽然不符合成人所谓乘孩子的标准,“但独特的生命活力、不守常规的行为和丰沛的生命激情却使人们获得了意外的审美快感。”[14]暗示出学校教育规训的一面,总而言之,汤姆·索亚这样的绝对小孩形象体现出马克·吐温对儿童性格意志的尊重。

注 释

[1]约翰·坎尼编:《最有价值的阅读——西方视野中的经典》,徐进夫等译,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74页。

[2]鲁道夫·谢弗:《儿童心理学》,王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第16页。

[3][4][6][9][10]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成时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21页,24页,27页,51页,247页。

[5]圣埃克絮佩里:《小王子》,周克希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第12页。

[7][8]朱德庸:《绝对小孩》,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2015年,第43页,41页。

[11][12]马克·吐温:《戏谑人生——马克·吐温自传》,石平译,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页,15页。

[13]ROBERTE.SPILLER.《美国文学的周期——历史评论专著》,王长荣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21-122页。

[14]易乐湘:《马克·吐温青少年小说主题研究》,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第39页。

项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术创新支持计划,编号:189070819。

篇9:汤姆索亚历险记高中生读书笔记

所有人都知道,汤姆是个坏孩子,一个名副其实的坏孩子。他向往自由,他讨厌被管束,他不喜欢教堂里老师干巴巴的说教。如果把当时的社会比作为墨水,那汤姆一定是被浸染的一张白纸,那么单纯,那么天真。每每有人翻开书页,都会在书中寻见自己,那讨厌枯燥无味的学校生活的是谁?那渴望着以一敌百,大展身手,新鲜刺激的是谁?那热衷于恶作剧的,无时无刻不想着鬼点子耍人的又是谁?是汤姆,更是很多人的青春,那么叛逆,那么真实,又那么厌烦虚伪的世界。多少年轻的影子挥洒在这里,尽情演绎着真实,在满足的同时享受着那刹那间的欢愉。

在我看来,汤姆他们并不是真的“野”,而是希望吸引大家的目光,他在用孩子纯真的眼睛批判成人世界的种种不合理。读后感·汤姆不希望学生只是单调无味无趣地死读书,他拒绝繁杂的文明礼仪,他否定着所谓资本主义的“文明生活”和资产阶级的金钱统治,这是汤姆的心声,更是作者的心声。

而汤姆所渴望的,确确实实是作者青春时的梦,也的确是广大读者的青春梦。当绿林好汉加入海盗,哪个没有满腔热血,哪个没有承载着青春的无忧无虑。同时,青春的花朵也包含着正义,汤姆总是在危险时刻挺身而出,做出那些懦弱的“好孩子”,体面的“优秀生”无法做出的正义行为,青春永远为他唱响。

总之,翻开这本奇妙之书,你就相当于进入了一个魔法世界,孩子们或许能在书中的人物身上找见自己的影子,而大人们也能在书中拾到一些自己童年时的味道,那时的情感、思想、天马行空的言谈、一些难以忘怀的友情以及无数个逐渐模糊的记忆碎片。

多少年过去了,有人成长,有人衰落,而这本书仍旧在变化时光中安好。它躺在那里,是儿童的梦想,是成人的回忆,是密西西比河畔的田园牧歌,又是当时美国社会的深刻思考。

汤姆长没长大,这个我不知道。他应该一直在书中演绎着青春,批判着黑暗。如果他长大了,那么,汤姆?索亚,你不要忘了你的青春幻想,你不要失去青春该有的激情,一直做一个向往自由,不屈于世俗的人!

篇10:《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

这本书共有35个故事,其中对我最有影响力的伟大的油漆工人的数量和寻找宝藏两个故事。波莉姨妈的故事让汤姆刷了一堵墙,然后乐趣汤姆长期以来一直准备好玩这一天,但不敢不刷墙,所以他想出了一个奇妙的主意。当本·罗杰斯模仿一艘汽船,来到准备笑他的汤姆,汤姆做了墙的分享,但也假装没有听到本·罗杰斯,让罗杰斯认为这墙是一个非常有趣和光荣的事情,乞讨再次,汤姆很高兴,但它不想看看,让本 罗杰斯不得不画墙,所以汤姆已经休息了一个苹果。

过了一段时间,另一个孩子来了,想要使他的乐趣,但最后愿意留在刷墙,所以汤姆有一个舒适和舒适的时间。之后,汤姆也明白了真相:工作是一个强迫的事情,玩不是他的不做事情,这个真相帮助他理解为什么要做假花或踏板是工作,而打木球或攀登勃朗峰是一个消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原因:玩不重要,这是最重要的。

另一个故事是寻找宝藏,每个男孩的心脏都可能有一个梦想,也就是挖一个宝藏,汤姆也不例外,所以他采取了哈克费恩来到一些死去的树木,在白天挖掘,挖掘在夜晚,充满了幼稚和快乐。并去了一个闹鬼的阁楼挖,可惜遇到了敌人应该Jiang iao埋藏宝藏,两人听到真的很高兴,更令人兴奋的是,河应该埋在乔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盒黄金,还发现汤姆把十字架上的新鲜粘土,突然可疑,逃跑,汤姆遗憾,开始一个颤抖的跟踪,非常有趣和可爱。

篇11: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

这本书的作者是马克吐温,我觉得它跟《鲁滨逊漂流记》一样都是关于冒险的故事。所以我非常喜欢看,爱不释手。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聪明、经常逃学的“坏孩子”,同时他也很善良,富有正义感。他的人缘也很高,有很多好朋友:本·罗杰斯、乔·哈帕、哈利贝利……

汤姆有很多值得我们钦佩的地方,但是我最佩服的就是他和贝琪在山洞的那些日子。他居然可以在又黑又脏又没有食物水源的地方顽强的生活下去,这就是我们做不到的。或许,我早就绝望了,有想直接死在山洞里的欲望。没有水、没有食物本来就是人的极限,却还要在这样的山洞中,与漆黑、虫子作伴。况且这里连白天黑夜都分不清楚,给他们寻找洞口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让我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我是绝对做不到的。但是汤姆不一样,他不仅做到了,而且还做得非常好。他带着贝琪这样娇生惯养的女孩一起寻找洞口,结果,他找到了洞口,回到了圣德彼堡。

我被故事的情节所吸引,仿佛跟着汤姆他们一起去了他们的家、他们的学校,同他们一起开心,一起悲伤。

篇12:《汤姆·索亚历险记》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美)马克·吐温 著

桂裕芳 译

[定价]¥26.80元

【内容简介】

在密西西比河畔一个小镇上,天真活泼的小主人公汤姆·索亚不堪束缚、追求自由,厌恶枯燥的功课和刻板庸俗的生活环境,梦想着过海盗式的冒险生活。在一次意外中,他和他的好朋友哈克贝利目击了一桩杀人命案,并最终战胜了恐惧,勇敢地站出来揭发了凶残的犯罪人,保护了无辜(gū)遭殃的镇民们。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凭自己的聪明机智破解了强盗们的藏宝之谜,并最终找到了宝藏,赢得了镇民们的赞赏与敬佩。

【推荐理由】

作者以其脍(kuài)炙(zhì)人口的幽默与讽刺以及对儿童心理世界的精细刻画,使汤姆·索亚这个可爱的“顽童”形象,100多年来享誉世界。

【读者品评】

水木清华评论道:故事引人入胜,不愧是大文豪马克·吐温的杰作。主人公很可爱,令我想到我的童年。儿子对主人公很是崇拜,儿子的童年有他相伴真是一件幸福美好的事情。

【作者简介】

篇13: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

1、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写作手法幽默诙谐、寓意讽刺。他的代表作品有:短片小说《竞选州长》、《百万英镑》,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2、书中的人物形形色色,不过今天我只介绍三个主要人物。汤姆是个贪玩、叛逆又顽皮的男孩,总喜欢搞怪、搞恶作剧,是个爱出风头的家伙。不过,他身上也有许多优点:他有计谋、勇敢、聪明,自信、机智、有很强的领导能力。锡德是汤姆同父异母的兄弟,与汤姆相比较他是个安静又听话的孩子。汤姆的朋友哈克,是个游手好闲、无法无天、来去自由的流浪儿,他具备正义、勇敢的品质,一心向往自由。

3、故事主要描写了:汤姆与波莉姨妈居住在圣彼得堡的一个小镇上,他是个爱闯祸的孩子,经常搞恶作剧,可是就是这样的他却充满了正义感,揭发了十恶不赦的歹徒,使其绳之于法。同时,凭借着自己的勇敢,挽救了一个小女孩和自己的生命,最终找到了价值连城的宝藏。

4、这个故事中的汤姆想通过冒险来改变自己生活的环境,想通过冒险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在冒险经历中成长。我喜欢富于幻想、勇敢机智、乐于助人的汤姆,他的聪明、正直、善良、真诚打动了我。

篇14: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

这周我们的漂流书是《汤姆索亚历险记》,我已经读完了,他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写的。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个调皮的小男孩汤姆,他的父母早早就去世了,住在亲戚家里,他觉得生活很枯燥,就和流浪儿哈克贝利跑出去历险,他们一起刷墙,还喂猫吃过药,还学着抽烟等等等,最后,他终于认识到他有很多缺点,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变成了一个聪明,勇敢的好男孩。

汤姆以前很调皮,但是他最终改正了,变成了一个好孩子,我也要改掉自己的坏毛病。

篇15:《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

当迷惑紧步逼来,当平淡无趣的生活还缠绕着你,你是否还在某个角落挣扎,还是随自己付出去把自我收回囊中?去吧,在书中寻找自己的天地与自由,无论有困难或险阻,都让我们去把自己的意愿实现。读完《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书,我总是按捺不住那激动的心情,闭了眼仿佛又回到了书中的情景。开头时书中故事发展起源就在这里酝酿,书中的主人公汤姆索亚出生在一个不怎么被人提起的小镇。童年的他定然是没有多少幸福的阳光。但再多的拘束,也纵然是锁不住他向往自由,渴望自我的一颗心。如果厌烦了教会学校的枯燥乏味,背负起家庭的冷落和繁重的心情,那么汤姆索亚做出了怎样的抉择?不因为生活的无味和心情压抑而倒下,汤姆毅然决定去当一个海盗,他觉得在这个社会必须要有一点作为才可解放自己。在满怀踌躇之后,他才在众多的选择中看重了海盗这个职业。但自己孑然一身的力量是小的,他明白只有团队的协作才可以助自己实现梦想,因此,他在镇上觅到了真正趣味相投的朋友——哈克贝利·费恩——虽然他是一个不怎么好的孩子,但汤姆总算寻到了朋友。有了朋友,便是齐心就有了共享,在汤姆曾经的生活中,就好像抹去了没有朋友的一面。之后的故事讲的是汤姆一行人在杰克逊岛上的几天自由生活。这几天他们固然开心,但小镇上的人们都认为他们已经遇难,但几天后他们竟然在镇民们为他们举行的葬礼上出现了„„随故事深入,汤姆的逐渐成长已让我忘记了以前他让人辛酸的故事。当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后,汤姆并没有因为寻到了向往的财富,名誉或满足而感到了充实,因为他不想停下来,他不想因为成功而停下追求自由,渴望自由的步伐。于是,他和旧日的友重新踏上了寻求自由的旅程。这就是一本普通的书,但书定然有它的奥秘,这奥秘并不玄奇,也并非含太多深意,但只要有力解,那么书中自然有真理。当你精神萎靡时,书中是否给你带来了鼓舞;当你度日无趣时,书也定可让你生活不再空缺;如果你信心未满,则书就是那信心“兴奋剂”。这样,不远方的曙光就是这样升起了。拿起书是我满怀饥渴去求索,放下书是我独自的思索。放下羁绊,寻求真理,寻找梦想。起点——永不满,寻找自由起点的方向。

篇16: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有感

今天,我看了《汤姆索亚历险记》。汤姆索亚是个典型的、无所事事的“坏孩子”。他崇拜“罗宾汉”,热爱冒险,有副侠义心肠,也很有勇气。

汤姆虽说很调皮,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摆脱桎梏。他从小就父母双亡,爱他又疼他的波莉姨妈全权承担起了汤姆的抚养责任。但是,汤姆根本无心学习。他经常逃学,与流浪儿哈克贝利一起玩耍,去当海盗。他甚至喜欢上了撒切尔法官的女儿贝琪,千方百计去“追求”她,这让波莉姨妈很痛心。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显然是个多种角色的组合。

一次,汤姆去坟地“实验”自己发明的,用死猫来治疣子的方法时,却意外地发现了杀人犯印第安·乔制造的一起谋杀案:波特、乔和罗宾逊一起去盗尸,乔半途和罗宾逊发生了争执,乔一怒之下杀死了罗宾逊,由于波特这个酒鬼经常喝酒,而且还被打了一下,当时昏迷在地。于是乔将杀人罪推到了波特的身上。当时哈克贝利也在场,俩人都发了血誓,绝对不会向外泄露这件事。

但在法庭上,他还是鼓起勇气将真相公布,救了无罪的波特。从这里看来,汤姆是蛮正义的。

马克·吐温将童年的快乐集中在一个夏季,将童年的快乐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吐温对童年的深刻理解。《汤姆索亚历险记》不愧为大师之作。

浙江省温岭市城北小学希望文学社

点评:

读书不仅有感,读书还要有所领悟。小作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于书中的人物、情节分析的非常透彻,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真可谓读有所得。

篇17: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

这本小说讲的是在美国南方一个叫圣彼得堡的小镇上,有一个顽皮捣蛋的孩子汤姆·索亚和他的小伙伴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冒险活动,最后找到了强盗们所埋藏的宝藏,成为了有钱人。故事内容曲折离奇,富有浪漫色彩,很吸引人。

书中的人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主人公汤姆。他虽然顽皮捣蛋,不喜欢上学,爱出风头,招惹是非,而且小小年纪就谈恋爱,但是并非一无是处,身上也有闪光点即富有正义感。在墓地试胆时,汤姆和哈克无意间亲眼目睹了一场凶杀案一一印第安人乔杀死鲁宾孙医生而嫁祸于醉酒的莫夫·波特,为此感到惶恐不安。后来,莫夫·波特受到了不公正的审判,还遭到了民众的咒骂,而真正的凶手印第安人乔却逍遥法外。面对这不公正的结果,汤姆备受煎熬,经过重重思想矛盾斗争,最后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揭穿了事实的真相,还了莫夫·波特清白,使得印第安人乔畏罪潜逃了。此时,汤姆的形象显得十分高大。他那富有正义感的举动深深地折服了我。

上一篇:三维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下一篇:《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在线答题题目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