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意气风发的诗

2024-05-14

苏轼意气风发的诗(共13篇)

篇1:苏轼意气风发的诗

赞美苏轼的诗《读苏轼》

就是这么一个人,让我翻来翻去

从仁宗翻到神宗,再翻到哲宗、徽宗

中间,还有曹太后、高太后的彩色插图

这并不影响我,用双手搀扶一下

一个带着脚镣、枷锁

被押解着走南闯北的老人

走进大宋的黄州,没有看到东坡雪堂

却吃了一顿东坡肉,感叹

一蓑烟雨任平生

如果有可能,大小官员都要走走苏堤

脚下踏过的.何止浪漫

还有潜藏了一千多年的亲政、爱民

再到惠州、儋州走上一遭吧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古来今往,有人焦虑,有人在疯狂

唯有一人,旷达自我,悠然不拘

手中的书已被打湿,夜空泛着星光

读着读着,书又没有了

书中的我,祭起一杯浊酒

朝向一颗恒星,希望摘下来

时刻悬挂在我的书房,我的天空

20XX年10月25日

篇2:苏轼意气风发的诗

1、《念奴娇》:

词牌名。念奴为唐玄宗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名。又名《百字令》、《百字歌》、《百岁令》、《千秋岁》、《寿南枝》、《庆长春》、《太平欢》、《赛天香》、《杏花天》、《无俗念》、《淮甸春》、《双翠羽》、《白雪词》、《壶中天》、《古梅曲》、《湘月》、《续断令》等。有仄韵、平韵两体。宋词中最擅声誉的为苏轼题为《赤壁怀古》的.仄韵体。此作为变格,双调,一百字,上下片各四仄韵,宜于抒写豪情壮志。因其词有大江东去、三国周郎赤壁、一尊还酹江月等句,又名《大江词》、《大江东去》、《赤壁词》、《酹江月》。

2、《定**》写作背景:

《定**》是个老词牌,敦煌曲子词中就有:

攻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场骋偻啰。

手持绿沉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斩新磨。

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徳能多。

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

很明显,那时的《定**》还是儒生渴望上战场平定风云的本意。也是一个教坊曲。唐朝尚武,骨子里有股血性,鼓励文人投笔从戎,建立立业。宁作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很能代表许多读书人的人生理想。边塞诗是唐诗中的仰天长啸。敦煌自古多名将,《定**》这样的教坊曲在晚唐仍然时时在教坊中演唱,只是它不再有初唐盛唐时候的赫赫声威。

篇3:苏轼意气风发的诗

宋代朝廷、皇帝对绘画的喜爱,画院的建立,为画家们营造了良好的创作氛围,崇尚写实华丽的宫廷画风,并将“尚形”的画风推向了高潮,成为为朝廷所接受的正宗主流。但随着社会政治的改变和审美的更迭,一种代表宋代士人独特意识表现方式逐渐漫进宫廷,即“文人画”。文人画代表了宋代士人的最高境界,也正是苏轼重“意气”思想的主要体现。苏东坡倡导“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渐渐地成为了一股影响绘画创作的思潮,并发展为后世文人画的基础理论。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造诣。他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中庸博爱,道家的清净无为,佛家的超脱旷达,在他的文学艺术创作中都有体现。然而在绘画方面,道家与佛家的思想对其影响尤为突出。在审美主客体上,他有着和道家相通的精神,他主张“游于物之外”,而不能“游于物之内”。因为“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 。如果“游于物之内”就会过分重视物质,会受到俗世和情感的束缚,追求极乐却反生悲伤,寻求福佑却反生祸事。这些观点皆与道家的思想相通,他认为作画主要是为了自娱自乐,抒发情感,不需过分在意形态上的局限,重在对情趣的表达。

苏轼“意气”理论

苏轼认为绘画创作的“意气”非常重要,“意气”是画家主观意识的综合体现。苏轼所强调的“意气”却是指画家的一种精神境界,正是他将“意气”的概念从构想上升到精神层面。苏轼所认为的意气是创作者内涵、道德、才气、修为在绘画作品中的集中表现,苏轼所推崇的“意气”不求形似,主张绘画对不同事物精神品质的体现,以画表意,借画娱乐。

苏轼“意气”理论之表现和特征

1.神似为上

关于苏轼“意气”重于“得理”的审美追求在文人画里有重要的体现,也正是苏轼这份崇尚“意气”的美学追求为文人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他首先提出“文人画”的理念,对文人画的探索可以窥见苏轼尚意的美学思想。苏轼认为绘画不能局限于所表达的事物是否与客观事物一样,不能过分注重绘画的技法与功力,并以之来分辨绘画的好坏,还要透漏出画家的情趣,修养和意境,即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使绘画能够用来表达作者的情绪和感受更多的为画家自己所用。

2.画意诗情

苏轼对文人创作提出两点要求:

一、神似高于形似;二、诗镜通于画境。苏轼是一位大文学家,他的诗词中不乏对艺术理论什么的阐述和认识。他曾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是一个新的美学范式。士人画应追求“意气”,即使是一点也可寄托无边的春意,强调了对清新、疏湛、简致的追求。超越形式,随心而行,飘飘逸笔,追求神似,保持心灵的自由和高洁的性情。 “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是苏轼对绘画功能的一个新的认识,不再是只为了博取朝廷皇帝的喜爱,而是如同诗词歌赋一般具有聊以表达心绪的娱乐审美功能,这正是他将“意气”置于“得理”之上的原因。

3.以书入画

“以书入画”是苏轼也是苏轼作品具有“意气”的重要体现,苏轼以书入画,使画面具有不同于画工画的逸趣和自然生命力,又可以使绘画过程迅速完成、一气呵成。 “画竹,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正是用以形容以书入画的强大的表现力和生命力。苏轼乃是宋代的大书法家,他重“意气”的审美追求使其更加强调书法在绘画中的应用,自由飘逸,增加画面的趣味性和生命力。 “以书入画”使苏轼的作品具有了“写”的特征,苏轼崇尚“意气”的审美追求,使他无法接受院体画那样细致入微的对物体进行刻画的形式,而且这样的作品较为俗气,拘束。苏轼这样“意气”的表达方式将绘画提升到了不同的境界,由绘画制作走向绘画创作,还原生命的本态,最终成为了文人画的显着标志。

4.崇尚简古

“尚简”是文人画的主要审美追求而最早提出这一理论的便是苏轼。

这也是其重“意气”审美追求的重要体现,在画境上追求“萧散简远”、“简古”、“清丽”,力求“平淡”。重“意气”而轻“得理”,讲究到笔墨和技术时,就是笔墨的个性和画面的简古。苏轼的朱竹便是个性化画法的典范。较之以往的描摹细工,逸笔草草便是从尚繁到尚简的最好体现,作品的留白处能够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观者会以一种最美的方式取填补,也能给具有不同审美感受的人以满意的韵味。

苏轼“意气”理论之价值和作用

苏轼重“意气”的绘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绘画地位的提升。 在古代,主要有士农工商这四个阶级,地位最高的是士即读书人,而工的地位较低,为百工,画师便是百工之一,因此,读书人大多对作画者有鄙夷之心而不愿从之。而苏轼的绘画理论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绘画的看法,他强调绘画抒发心意的的功能和“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的娱乐功能。满足了文人的审美心理需要,在苏轼的推崇和提倡之下,绘画不再是卑贱之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儒生都接受绘画作为自己抒发情绪消遣娱乐的雅事。作为文人阶层的杰出代表推动了绘画文人美学观念的影响力,我们无法忽视他促进绘画地位提升的作用。

苏轼“意气”理论之传承

苏轼是一位天赋异禀的天才,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然而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学到一些什么样的东西,这是一个值得探索和深思的问题。尽管苏轼在“意气”的理解和追求更高于常人,但他在绘画上,并没有坚实的绘画功底。他的绘画创作开启了文人画的开端,但其最主要的作用是引导了后世“文人画”的发展。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学习苏轼对“意气”的追求?当然需要,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苏轼那样独特的天赋,我们很难学到他的精髓,像苏轼这样的奇人,中国上下五千年只此一人。那么,我们要学习他绘画的表达方式吗?并不是的,他绘画的创作表达方式很简单可以学会,但是如果我们没有苏轼的“画外功夫”,即使学到了他的表达方式,也只是邯郸学步而已,况且就算是他本人也曾对自己关于绘画的创作表示否定。后世的文人学子,以至当今的继承弘扬者,最为推崇的便是苏轼的绘画理论,还有他的画风。在绘画上,我认为我们应该追求“有道有艺”,不仅要具有苏轼重“意气”的审美追求,也应该学习其他画家的“画之本法”。我认为要想成为一位优秀的绘画大师甚至是普通的画家,都应该既具备“意气”精神,又兼有“得理”技艺。所谓“外师造化,中心得源”便是这个道理。具备厚实的绘画造型能力的“艺”,要明白光有“心”是不够的,必须学会以形写神,才能使绘画达到最高境界。而苏轼的绘画理论有利有弊,绘画的审美发展道路是永无止境的,艺术唯一不变的就是永远在变,对于苏轼的审美理论,我们应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寻找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气息,努力创造出具有新时代精神和内涵的作品,便是我们对苏轼理论的最好传承。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篇4:苏轼伤心的诗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多情却被无情恼,痴情总被绝情伤;春日将尽,百花凋零,柳絮渐少,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留下了空白。在这无语之中,充满着冷落寂寞。只留得一片空白....

篇5:海棠的诗苏轼

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海棠的赏析:

海棠即海棠花。海棠花花姿潇洒,花开似锦,自古以来是雅俗共赏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贵妃”、“花尊贵”之称。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海棠花这一审美意象表现了游子思乡、离愁别绪之情。苏轼的《海棠》这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是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所作。全诗如下: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首句是起。诗人写道:“东风袅袅泛崇光。” “东风”即春风。“袅袅”形容烟气缭绕升腾。“东风袅袅”这里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风吹来啊阵阵清凉,洞庭起浪啊落叶飘扬).之句,属于用典中的“语典”。“泛”即弥漫。“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崇”推崇,引申为“增长”。其中,诗人在此用一“泛”字,活化出了春意浓浓的景象,也为海棠的盛开营造氛围。次句是承句。诗人写道:“香雾空蒙月转廊。”这一句侧写海棠。“香雾”指的是氤氲的雾气中的.海棠花香。“空蒙”即细雨(烟雾)迷茫的样子。南朝齐谢眺《观朝雨》中写道:“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埃。”唐代杜甫的《渼陂西南台》中写道:“仿像识鲛人,空蒙辨鱼艇。”宋代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里,“香雾空蒙”描写了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的景象。诗人从嗅觉的角度来写,香飘四溢,不但扩大了诗歌的空间,也提高诗歌的审美境界。“月转廊”即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其中的“转”字,不但表明了月光动态性,给诗歌增添空间感,也暗示夜已深而人难以入眠的寂寞之感。

后两句写爱花心事。第三句转句。诗人首先写道:“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紧承第二句而转,担心“夜深花睡去”。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句,是从上面描写环境进入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中,表现了赏花者的心态。上面写 “月转廊”,月光再也照不到海棠了。其中,一个“只”,可以说虚词表意,深化了爱花人的痴情。一个“恐”字,不但强调了诗人对海棠的痴情,更暗示了自己的孤寂、冷清。最后是合句。诗人接着写道:“故烧高烛照红妆。”这一句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即所以之意,含有“特意而为”之意。同时,这一句运用了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据宋释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里,“红妆”表面指海棠,实则诗人在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可以说,诗人以花喻人,不但含蓄,而且给人以审美想象。“烧高烛”与上文的“月转廊”形成照应,月光照不到海棠,那就让我用高烧的红烛来驱除这长夜的黑暗吧!不让海棠睡去,更加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其中的“烧”和“照”,不但表明了诗人对花的喜爱,也表现了自己害怕孤独和寂寞情感。当然,特别要注意的是,诗人人为地去“照”,就更是表现了诗人对痛苦的超脱,对生活的豪迈之情。

篇6:苏轼的诗读书名言

2、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

3、修其本而末自应。

4、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5、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又曰,词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则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乎。是之谓词达。词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词。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

6、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

7、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8、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君子不重则不威

11、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12、生、死、穷达,不易其操。

13、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14、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15、多情却被无情恼。

1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7、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18、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19、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20、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2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2、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所未正也。

2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4、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25、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26、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27、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28、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29、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30、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31、文武之功,未有不以得人而成者也。

32、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33、一定的文化

3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35、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

36、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37、浅交言深,君子所戒。

38、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39、人不可以苟宝贵,亦不可以图贫贱。

40、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41、天下大治,千载一时

42、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

4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4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篇7:苏轼在西湖写的诗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篇8:苏轼在儋州写的诗

贬儋时,苏轼已年届62岁,他认为此去再无生还希望,便把全家安置在惠州,只带子苏过一起渡海。当时儋州非常荒凉,“北船不到米如珠”。苏轼“尽卖酒器,以供衣食”,常常以红薯、紫芋充饥。为了解决衣食之困,他向儋州太守要了一块官地耕种,以便自食其力。

苏轼初到儋州,原住官舍,后被朝廷得知逐出。所幸当地百姓和一些文人学子对他很友好,帮他修造草屋五间,勉强遮风避雨。苏轼遂把草舍命名为“桄榔庵”。儋州生活虽然极其艰苦,但是苏轼仍然“超然自得,不改其度”()。一方面勤奋创作诗文自娱,一方面“著书以为乐”(本传),进一步修改整理在黄州时业已完成的和,同时又作十三卷、五卷。在中他说:“某凡百如昨,但抚视、、三书,即觉此生不虚过也”。

由于自己的境遇,过去一直推尊杜甫的苏轼,在儋州时则把陶渊明作为自己最好的精神伴侣。《入寺》诗,很具体地表述了他的这种心态,诗云:

曳杖入寺门,楫杖邑世尊。

我是玉掌仙,谪来海南村。

多生宿业尽,一气中夜存。

旦随老鸦起,饥食扶桑暾。

光园摩泯珠,照耀玻璃盆。

来从佛印可,稍觉摩忙奔。

闲看树转午,坐到钟鸣昏。

敛收平生心,耿耿聊自温。

苏轼《纵笔》诗之一“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极写诗人白发萧散,寂寂病容,“物我两忘”的`无限乐趣。《雨夜宿净行院》一诗是他离儋州时对这一时期的思想总结,诗云:

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

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

这很像陶渊明《归去来辞》。

苏轼在儋州期间与当地百姓,尤其是与黎族人民很友善,认为“咨尔汉黎,均是一民”。于是,他便开展文化教育,培养黎族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琼台记事录》中说:“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琼州姜唐佐从苏轼学,后来科举及第,成为海南第一位进士。

苏轼在儋州,留下了许多传世佳话,为我国知识分子从政为文、升迁浮沉提供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形象写照。

拓展:以下是具体诗词

一、《别海南黎民表》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

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二、《纵笔》

白头萧散满霜风,

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

道人轻打五更钟。

三、《移廉州由澄迈渡海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溶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四、《椰子冠》

天教日饮俗全丝,美酒生林不待仪。

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

规模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发不知。

更著短檐高屋帽,东坡何事不违时。

五、《出游纪游诗》

半醒半醉问借黎,竹刺藤捎号号迷。

篇9:苏轼的诗还有哪些

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

篇10:苏轼写的庐山的诗

苏轼写的庐山的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

唐朝作者-苏轼

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

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

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初入庐山

唐朝作者-苏轼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

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

唐朝作者-苏轼

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

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

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过庐山下

唐朝作者-苏轼

乱云欲霾山,势与飘风南.

群侪相应和,勇往事骖骠.

可怜荟蔚中,时出紫翠岚.

雁没失东岭,龙腾出西龛.

一时供坐笑,百态变立谈.

暴雨破坱圠,清飚扫浑涵.

廓然归何处,陋矣安足戡.

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数松雪,双溪落天潭.

虽云默祷应,已有移文惭.

题西林寺壁

过圆通诗

唐朝作者-苏轼

石耳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

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

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

何人更识嵇中散,野鹤昂藏未见仙.

扩展阅读:

《一》

因为你给的伤悲

第一次孤独的喝醉

分开的,那一刻起

我的世界泪雨纷飞

不会让你累

不会让你伤悲

可是你却让我没有机会

都是我的错

曾经那么真心的爱过

可是却在你最爱我的时候说出离别

无权责怪你做的决绝

是我自己亲手把我们的爱撕裂

也许是上天的惩戒

我也被点了绝恋的死穴

曾经为你练习的那首歌

早就变成独自的音乐

《二》

黑色的云,遮住了天。

阳光狡猾的逃掉,

就像一去不返的,你的笑脸。

如果真的,没有明天。

你是否会爱我到午夜十二点。

诺言誓言,还在耳边。

承诺的人,消失不见。

就算是错也要笑着把握。

曾经那么真心的爱过。

可是爱情不是一个人的糖果。

你转身离开,

我只有无奈。

才明白,

篇11:苏轼被贬所写的诗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 刘长卿是哪个朝代的诗

★ 苏轼被贬后诗句

★ 秦观被贬雷州轶事

★ 刘长卿怎么读

★ 苏轼被贬写的诗句

★ 刘长卿《听弹琴》

★ 《听弹琴》刘长卿赏析

★ 刘长卿《余干旅舍》译文

★ 白居易被贬浔阳后的心境变化

篇12:小学学过苏轼的诗

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接触苏轼的诗了,那么大家知道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而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之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①湖:即杭州西湖。

②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④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⑤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⑥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着。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

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篇13:苏轼所写的诗有哪些

使君能得几回来?

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

夜阑风静欲归时,

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译文

登高远眺,千里美景尽收眼底。大自然的湖光山色,要数这里最美。你这一去,何时才能返回?请痛饮几杯吧,但愿醉倒再不离去。

看,沙塘里华灯初放。听,是谁把动人心弦的《水调》来弹唱?当夜深风静我们扶醉欲归时,只见在一轮明月的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澈得象一面绿色的玻璃一样。

注释

⑴湖山信:元祐初,学士梅挚任杭州太守,宋仁宗曾作诗送行曰:“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此句即从仁宗诗来。梅挚到任后筑有美堂于吴山。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杭州太守陈襄(述句),将调往雨京(今河南商丘)行前宴客于美堂。席间苏轼作此词。

⑵使君:对州郡长官的称呼,此处指陈襄。汉时称刺史为使君,汉以后用以尊称州郡长官。

⑶沙河塘:位于杭州东南,当时是商业中心。

⑷水调:商调名,隋炀帝开汴渠,曾作《水调》。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苏轼意气风发的诗】相关文章:

蓝天下我们意气风发08-19

苏轼爱国的诗05-20

意气风发是不是褒义词05-01

乌台诗案前苏轼写的诗04-29

谈意气作文05-04

意气扬扬藏头诗04-19

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诗有哪些?05-21

花影苏轼04-15

苏轼思想05-05

苏轼定05-05

上一篇:乡农技站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真实任务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