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下的语文

2024-05-17

新高考下的语文(共6篇)

篇1:新高考下的语文

初探新高考之下的语文 ——有效信息的分层量化

新一轮高考改革重在与时俱进,去弊从新,培养有学识,更有才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此,在现存高考考试制度基础上,保留语数外三科总分不变,但英语一年两考,并选择最高一次分数录入高考分数。从物化生、政史地六科中任选三科,打破传统的文理分科,并采用合格考和等级考的方式,分层处理选择不同科目学生的学习难易度。此外,学生的分数只是被高校录取衡量的一部分,还有综合素质评价,这样的新高考模式,让曾经为了高分不断刷题,日夜不分熬时间死记知识点的学生略显被动,他们幻想经过高考两天“一战成名”的美梦破碎了,因为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之中,需要高中三年社会实践的不断更新,此时,高考不是拼分数,而是拼分数和能力!

新高考航行的转向不仅让部分死读书的学生尴尬,不知所措,更让墨守成规,不知更新教学内容、方法的老师陷入教学的沼泽之中。新一轮高考制度的变化驱动教与学的变化,教师为适应高考新模式,需要做出教学安排的变化,因为高

一、高二和高三学生面临的学习内容侧重点不同,如果还是一日既往的按照现行方式教学,那么学生为应对英语的分层考试,自选三科外的合格考试,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这样也不利于学生的高考成绩的最大化。所以,为合理分配学生应对不同时间点的考试,为寻求学生高考成绩的最优化,我们老师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分层整合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然而,学生也要跟随新一轮高考的脚步,必须重视参与校外校内的各种活动,并以得当的方式保留,上传到教育部门的相关网络平台上,在日常学习中合理分配自我时间,积极主动的自我探索,找到自己擅长的部分,以更好的进行选课,为日后的职业生涯做出尽可能的规划。面对新一轮高考改革,我们必须做出行之有效的一系列的改变。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为赢得高考成绩的最大化,我们要进行“包干到户”的辅导,实行个别辅导的承担制,这个辅导要具体分层,根据学生的成绩和老师的水平,来进行分层,不能简单的分人给老师。因为学生的成绩不同,老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式不同,学校应该综合考虑,让同班老师或者不同班的老师辅导偏科的学生,标准只有一个——这个老师能教好这个学生,并这个老师有这个精力,那么就可以指派这个老师去辅导,而不是拘泥于是不是本班老师。当然,需要学校做出相应的思想疏导。要让这个极度偏科的学生付出相应的辅导费用,或者做出“游戏规则”,即如果老师辅导的这个临界生,这个极度偏科的学生,最终考上了本科,应该给予这个辅导老师相应的高考奖励。分层辅导,是为了人尽其才,让适合单科辅导的老师去教需要他发挥余热的学生。

教学的辅导,归根究底是考验教师 教学的专业能力。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我们要制定分层计划,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把培养当成一个阶段的任务,一个阶段结束,培养计划也就终端了。这样割裂的阶段培养计划,其实,相当于没有在培养,就像是中午吃饱了饭,中间又饿了一个星期,再去吃饭,这无异于没有吃饭,结果还是饿肚子。老师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分为教师入校——高一阶段——高二阶段——高三阶段——结业这样5个阶段,这是整体而言。对于培养内容,主要从教师的教学能力(背书能力、粉笔字书写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高考试卷做题能力)、教师的心里疏导(定期开展心理疏导课程,例如幸福教育课程,减压排压课程、美好家庭生活课程等)和教师的课外阅读(一个人的阅读是兴趣,两个人的阅读是休闲,三个人的阅读就是生活,当我们的学校能够要求并提供给老师一个阅读方向,这样有一些在生活中处于阅读与不阅读中间的老师也就转化为阅读派)能,这3个方面,或许不是一个优秀老师的全部,但是起码是引导老师在走向更好的明天。

所谓的有效信息的分层量化,其实就是教学内容要分层,例如语文而言,不能从高一到高三都是相似的教学内容,高一阶段重在参与、阅读,高二阶段重在读写、感悟,高三再去做题,这样会不会更好呢?内容方式都要有一个分层,还要切实制定量化指标,例如高一阅读,读多少东西,学校可以统一制定,最后为检测提高,可以以期中、期末考试的形式来提倡全校阅读。于教学内容而言,分层量化就是有阶梯的推进;对于教师培养而言,就是要有一系列的分层计划。

当信息如海啸般一涌而来,或者如溪水一般缓缓流淌,作为教师,我们似乎都不能感知到它的作用,更无法做到信息的有效传递。教学其实就是信息的流转,升华,希望我们能把信息融会贯通,汇成一条绵延的长江。

杨芳

2018年3月27日

篇2:新高考下的语文

高中语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阶段,不只是因为学生语文基础的考验和学生能力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因为高中语文是最接近高考的一个学科,面临着高考的考验和检测。因此高中语文就变成了迎接高考的重要环节,不论是学习气氛还是学习方式都要适当的进行调整。教育体制日新月异,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应当不断发展和改革教学模式,发现和探求有效的教学模式,从而优化语文教学,使其满足新课改要求,更好的教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化发展。

一、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利于教育改革创新理念的实践

教育体制改革最基本的理念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提升。语文学科作为教育体制改革下的重要产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行必要的改革,可以使高中语文教学更好地渗透教育体制改革的.理念,优化语文教学,使教学更有意义。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改革有利于实践教育改革创新理念的全面落实。

2.利于提升学生综合学习水平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意识和兴趣,让学生融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或探索知识。长此以往可以锻炼并增强学生语文阅读、语文知识学习、语文习作能力,这对于提升学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有很大帮助。

3.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提升

如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讲授方式十分单调、缺乏创新意识,那么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主动性就将明显降低。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是照着书本,一味的讲述理论知识。但是要想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更大的提高,就应该适当的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现阶段我国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多,但是都没能和实践教学相联系,所以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

1.改进阅读方式,合作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章阅读是第一步,也是非常基础的一步。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阅读文章,掌握文章重要信息,应当从教育体制改革理念出发来改进阅读方式,促进学生合作阅读,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合作阅读,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如此可以使学生更准确的理解文章,也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某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学习时,教师在教学伊始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与文章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受到感染和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让每组学生合作阅读,并要求每个小组根据文章提出困惑或问题。在此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讨论问题,解答问题,如此可以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

2.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技巧

从教育体制改革理念出发,运用自主合作探索模式来展开语文教学活动,应该注意创新教学方法,有技巧地展开语文教学。因为,采用恰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语文教学,生动形象的表达语文知识,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基于自主合作探索模式的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创新,是以新课改要求为基准,运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教学中的一种或多种方法,加之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可以使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思考与探索知识,使学生获得知识、提升素质、增强能力,为使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

篇3:新高考下高三物理有效性复习探析

一、调整心态

有的教师可能担心高考改革会导致物理学科地位下降, 实际上, 物理学科的地位应以其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来判定。课程标准不再刻意追求知识体系的严密, 而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 加强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提倡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 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养成终身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 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看, 高考改革并不会导致物理学科地位下降。

二、精选例题

既然面临课时紧、容量大的困难, 教师在备课时既要考虑巩固基本概念, 更要考虑复习那些物理模型, 培养那方面的能力。选题前需将高考复习资料的题目自己做一遍, 滤去一些高考说明以外的题目, 抓住重点, 精选例题。也可考虑将例题串成一条或两条主线, 让学生感到路子清晰, 层层深入。注意将老的高考题、各地模拟重新包装, 加以训练, 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新题应变能力。这样可减少学生做无用功, 从而使得复习时间充分, 有效地利用时间。

三、制定目标, 把握方向

第一轮复习要达到的目标是, 对高中物理的知识结构有清晰的认识, 较好地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知道知识点间的纵横联系, 形成知识网格。除了复习知识之外, 还要重视对各种物理思想和方法的进一步归纳, 具备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这一阶段的复习对高考中的基础题和中档题得分能力影响最大。本班学生主要考虑的是保本二, 冲本一。所以重点是保证基础题和中档题的得分率。要完成好这一阶段的要求, 就要充分发挥考纲的主导作用, 弄清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和要求, 基本规律的来龙去脉, 以及本章内容和前章内容的关联。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与运用, 而且还要弄清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做好第一轮复习, 有益于大面积地提高物理高考成绩, 又为第二、三轮的复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学习指导, 提高效率

高三的课堂容量大, 思维密度大, 学生的思维必须紧跟老师的节拍, 学生不能简单地只是接收信息, 而要做到处理信息, 要把接收的知识信息条理化、系统化, 存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库。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老师为什么这样做, 怎么想到这样做, 有没有其他做法, 等等。高三物理总复习无记录绝对不行, 但把黑板上什么都抄下也不行, 这样会过多分散听课的精力。可记录三点:重点 (重点知识、重要方法) 、疑点 (疑惑之处、需整理消化之处) 、亮点 (感觉特别巧妙, 使自己豁然开朗之处) 。多记物理模型、思维方法, 少记题目。

篇4:新高考下的语文

一、 猜测词义题目类型

1.对考纲内熟词新义的猜测

I had first known she was wrong, that her anxiety had clouded her judgment. (04全国卷)

“cloud” means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代词的猜测

The chances opened up by trade are vast, she argues, but free markets need the correcting force of politics to keep them in check.(06全国卷)

“them” refers to “________________.”

3.对句义的猜测

The biggest finding in brain research in the last ten years is that the brain at any age is highly plastic. If you ask your brain to learn, it will learn.(07四川卷)

By saying “the brain at any age is highly plastic”, the writer means the brain can be _____.

A. used B. mastered C. developed D. researched

4.对考纲外生词的猜测

Many United Nations employees are polyglots: Mr. Jim, for example, speaks five languages fluently.

“polyglot” most probably means “_______________.”

二、 常见的猜测词义题设问方式

1.The underlined word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 the word…? (07上海卷)

2.We can learn from the underlined part… that…(06辽宁卷)

3.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explain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as it is used in the text?(03全国卷)

4.By saying…, the author means to say that…(07 四川卷)

5.The underlined sentence in… paragraph implies/ refers to/ means …

三、 解题策略

策略一:根据生活常识

生活常识是指一般人通过生活实践而学会的知识,而有些猜测词义题我们就可以根据生活中所积累的常识来做题。例如:

1.Birds fly with their wings, and they pick up their foods, and then eat them with their beaks and they use their claws for tearing, seizing, pulling or holding objects.

“beak” here means ______________.

根据常识我们知道,鸟用翅膀飞翔,用喙来叼起食物,并且吃掉食物。所以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猜测出来“beak”指的是鸟的嘴巴,也就是喙。

策略二:根据逻辑联系

逻辑联系包括:定义关系,对比关系,因果关系,类比关系,同位语关系等等。

1.Mr. Smith loves to talk, and his wife is similarly loquacious.

这个题目属于同义关系,由句中的词“similarly”(类似地)可得知。又有前文的关键短语“love to talk”,得知“loquacious”应该是和“love to talk”具有相近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得出“loquacious”指的是爱说话的意思。常见表示同义关系的信号词: and ,or ,such as, like,for example, for instance等。

2.It will be very hard but also very brittle——that is, it will break easily.

3.The herdsman, who looks after sheep, earns about 650yuan a year.

4.A calendar is a list of the days, weeks, months of a particular year.

5.We are on the night shift ——from midnight to 8 a.m.——this week.

这几个题目是属于定义或释义关系。第2题中,有个关键的短语“that is”(也就是说)。可得知“brittle”的意思就是“that is ”后面的句子“it will break easily”,就是易碎的。第3题中,有一个定语从句“who looks after sheep”,这也就告诉我们“herdsman”的意思是牧羊人。第4题中,有个关键词“is”(是)。所以后面的短语“a list of the days, weeks, months of a particular year”也就是“calendar”的意思,日历。第5题中有两个破折号,这是对“night shift”意思的解释,所以它的意思就是“from midnight to 8 a.m.”,夜班。常见表示定义或释义关系的信号词:定语从句,同位语,冒号,破折号, is,or,that is (to say), in other words,be called,be known as, be defined as等。

策略三: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

有时候在一个单独的句子中很难猜测出一个生词的意思,但如果我们把这个句子同它的前后几个句子联系起来就能够轻松而准确地猜测出这个词的意义来。如:

1.Jane is usually prompt.

A.late B.on time C.pleased

单从这一个句子我们很难猜测出“prompt”的意思。但如果再给它一些信息,就能够明确一点。如:Jane is usually prompt for her classes.这个句子得到的信息比第一个句子要丰富一些,但还是不够,于是就有了第三个句子:

Jane is usually prompt for all her classes,but she arrived in the middle of her first class.

由这个句子我们就能够准确地猜测出来“prompt”的意思是准时的,所以答案选C。这个策略就要求学会看文章时,不能够一个句一个句子独立开来看而要结合相关的几个句子甚至是一个段落,来得出作者要表达的准确意思,从而能够准确地猜测出某个生词的意思。

结束语

猜测词义的能力不仅在考试时很重要,就连我们平时阅读英语文章时也很用。有些学生在读英语文章时,一碰到生词就去查词典。一旦养成这样的习惯,在平时阅读时就会特别地去注意那些不认识的词,这样就会减慢了阅读速度。而我们要求学生对于那些不影响阅读的生词要选择忽略,而不是逐个去查词典。如果长期依赖词典,在考试的过程会因没有词典而产生心理恐惧,从而对作题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们能根据语境去猜测生词的意思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英语)》,2008年12月.

[2]《英语单词构词法研究》.

篇5:新高考下艺术生物理教学的探究

澄海华侨中学

徐铭生

2009.7.7.新高考下艺术班物理教学漫谈

随着新高考方案的出台,对于艺术考生,物理科只要求参加学业水平测试。这就使物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艺术班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让艺术生更好、更快地适应新高考的要求。本文拟就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对物理教师如何搞好艺术班的教学进行探究。

一、教师要调节好自我心态。

作为一名刚从普通班转到艺术班的物理教师,一接触到基础相对薄弱的艺术生,会感觉课堂教学举步维艰,课堂氛围压抑沉闷,教师的心理也极易产生烦躁情绪。一旦烦躁成为了常态,将很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对此我们不要为暂时的挫折而灰心丧气,教师要通过学生的入学成绩或小型的测试,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平心静气地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加以解决,反复耐心循序渐进地进行巩固性教育,不要寄希望于一蹴而就,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树立长期目标,做好迎难而上的心理准备。要调节好自我心态,放松心情,也给自己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作为艺术班的理科教师,要主动和他们交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艺术生一般由于理科基础较差,对理科会产生厌学心理,从而与理科老师缺乏沟通,情感上也存在隔 膜。他们由于学习成绩不甚理想,平素较少得到别人肯定,甚至遭人歧视,因而过于渴望别人尊重,自尊心过分膨大。但他们又总认为自己读不好书,所以在学习成绩较好的普通班同学面前,他们又有着较强的自卑感。在这找不到出路的彷徨中他们的心态常常外化为过于浮躁或过于封闭,对外界事物有排斥心理。所以在进行智育的同时,必须同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解开其“心结”。在教学中教师既要严格要求他们,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以“成功效应”逐步克服其自卑心理,加强疏导,让他们的心态回复平衡,克服其心理障碍,使教师得到学生的认同,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为此我们更要特别关注与学生情感的积累,并通过和学生交流谈心,改变学生的学科观,矫正他们的厌学心理,从而唤醒他们学好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比如,为了更好的与艺术生进行交流,我们可以从他们喜欢的专业入手,关心他们专业学习的情况,了解他们学习的需要,在谈话中“无意”地谈到物理知识在专业学习和生活中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和他们交流学习物理的心得,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学好物理。

三、富有针对性地备好每节课。

由于艺术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比较薄弱,而理科更是他们的弱项,每节课要力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备好课是关键,因此必须要有针对性地备好每节课。首先教师必须做好教材难度、深度的把握,其次要大胆对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再次就是要充分利用生活的例子、有趣的实验,这样在保证基础知识落实的基础上,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学习。

譬如,在备课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考纲的要求,把握好教学的难度和深度,为学生设置适当的台阶,让他们更好去掌握知识,而生活的例子和有趣的实验更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比如对“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这一概念的理解,笔者举了生活中质量大的同学要让他动一动他都很懒,学生听后都会心地微笑,也明白了质量大的物体,改变运动状态难,惯性大。而对“静止的物体可受到滑动摩擦力,运动的物体可受到静摩擦力”的理解,笔者要求学生做了这样一个简单的“实验”:手拿笔在纸上写字,让学生了解了手拿笔,笔受到手静摩擦力的作用,但在运动;笔在纸上写字与纸发生相对运动,笔与纸间存在滑动摩擦力,但纸是静止的。

四、激励学生参与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方案,为他们创造施展才能的机会,激励学生参与教学,使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有层次的巧设问题让学生回答,使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 思考,而教师则进行点拨和总结,使学生的兴趣由分析问题得到强化,由解决问题得到稳定。从而营造轻松、平等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并有意识地多创造机会让同学们多发言,多上台板演,多参与讨论。

譬如,在“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一节的教学中,笔者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赛车现场的视频,先让他们观察赛车过程中常出现车祸的是赛场的哪些位置,然后让学生结合向心力的知识自主分析这些位置出车祸多的原因,以此加深学生对圆周运动中向心力的来源的认识。

五、事半功倍地夯实基础。

艺术生除了要学好文化科之外,还要学好术科,而术科花费的时间又很多,应如何使艺术生能更好地巩固物理知识呢?笔者认为必须事半功倍地夯实基础,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设置一些练习题的训练,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轻松投入到课后的学习。

譬如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可先通过巧设问题或者针对性练习来复习前一节的学习要点,接着进行新课的教学,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设置练习进行训练,把需要掌握的知识通过练习进一步地使学生得以巩固。课后又精心地编排一些练习题作为训练,并且尽可能地将学过的知识结合其中,使他们能够更充实地夯实基础。

篇6:新高考下的语文

我国2014年开始试行的新高考秉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探索“三位一体”招生录取机制,实行“3+3”考试科目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重构了学生的选择权,让学生通过自我认识与探索,自主选择考试科目、时间、次数等,把刻板的学习活动转变为主动选择、充满意义的生动体验。其特征是关注学生个体意义的构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预示着我国普通高中差别化、个性化、定制化的教育时代已经到来。在新高考制度下,选课走班成为普通高中教学的必然选择:教学不再是统一步调的“齐步走”,而是面向学生个体的“自然走”,颠覆了以往学生附着于固定课程、教师、教室的局面,代之以“一人一表”“一生一师”的学习样式。

一、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面临的困境 梳理新高考试点区学校的有关实践,选课走班教学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学生选课走班不自觉,存在盲目性 新高考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职业发展取向和未来人生规划自主选择部分科目,但实际上学生选课走班的自觉意识和能力不够,存在很大盲目性。一是表现为不少学生选课时感到茫然与焦虑。有调查发现,41.32%的学生自主选择科目时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存在焦虑;74.6%的学生期望教师能为自己选课提供帮助,甚至代办。二是表现为学生选课走班存在功利性。部分学生在确定自己的选考科目时,会优先考虑那些简单的、容易得高分的科目,或者主要依据“目前成绩”来确定选课科目,而对选课必须考虑的“外部因素”,如大学要求和“长远目标”缺乏必要的重视。很显然,这种功利性的选课走班由于没有考虑各科目的内在学习规律,学生在经历高强度的学习后,往往会对一些科目逐渐失去兴趣,产生较多的负面情绪,甚至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另外,这种功利性的选课走班对学生未来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消极影响。三是表现为学生选课走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很多学生在听取他人对选考科目的介绍时,仅凭“一时兴起”的激情或者对某个教师的喜好选择高考科目,认为只要自己不排斥的科目和教师就是好的选择,然而这种激情是难以持久的,接下来的学业困难甚至会产生“适得其反”的后果,让学生忘记选课时的“初心”,以致后期的学习行为变得仓促混乱。学生选课走班教学不彻底,出现形式化

选课走班相比传统课堂,更关注学生的因材施教与个体发展,聚焦点放在那些被教师“遗忘的角落”,克服了传统课堂中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弊端。但现实中存在着有的学校选课走班教学不彻底的形式化现象。一是学校课程选择范围很有限。部分学校在实施选课走班过程中,没有科学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学校课程结构简单,只给学生提供几个很有限的菜单式选课模块。学生自由选课的热情和空间受到很大限制,致使选课走班教学的功能大打折扣。二是选课走班实施过程太保守。有些学校或只是进行了选修课程“浅尝辄止”的选课走班,没有推进必修课程“全面实质”的选课走班,或只是在形式上做到多样化,没有考虑学生全面发展问题。例如,有学校语文课程仅以体裁类型作为走班依据,把学生分为小说、散文、诗歌、写作等不同组别进行走班,这与普通高中已有的素质拓展课程没有实质区别,在某种程度上曲解了新高考下选课走班的真正内涵。三是部分教师出现消极和倦怠行为。选课走班的施行不仅增加了班级数,改变了现有教学的“一锅端”,而且学生还拥有自主选择教师的权利,同时教师还面临着素质提高的挑战,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从而使不少教师在教学上出现消极和倦怠行为,对选课走班打马虎眼,这严重影响了选课走班的教学质量。这种现象在资源不充分的学校表现得更加明显。教育教学管理复杂化,管理难度明显加大

选课走班教学给普通高中教学管理带来不小冲击,增加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难度。一是教师常规管理复杂化。选课走班实施后每位教师要针对不同学情进行有差别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因此教师的集体备课、交流学习、教研组活动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生活与教学管理架构都需重构。二是师生有效沟通存在障碍。选课走班教学下,行政班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对号入座”,但在教学班中,教师面对的学生不断变化和成倍增长,而有的教师又缺乏把“我的学生”变成“我们的学生”的理念,只能通过课堂渠道展开带有陌生感的临时性师生对话,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互不相识”。三是学生学习管理复杂化。实行选课走班让教学班、行政班并存成为学校管理常态,却出现行政班管理职能弱化、教学班集体观念淡薄的现象,这会使两类班级的纪律、考勤、作业、辅导都变得困难,尤其是教学班。四是学生德育出现“空档”。选课走班制下,由于学生的流动,行政班班主任只能对学生实行“间断性”的德育管理,而教学班教师又基本无暇顾及学生的德育问题,这就容易出现学生德育的空白地带。五是选课走班空间设施管理细碎化。选课走班扩大了学生与外界的互动范围,全方位、大面积的走班更是对学校整体的硬件资源提出挑战,大到教室的格局、小到桌椅的布置都要推翻再来。

二、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的问题成因审思 生涯规划教育欠佳

新高考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学生学会自我选择,对“我是谁”“我的能力与兴趣是什么”“我未来想从事什么职业”等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并最终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科优势、专业方向和人生追求。显然,新高考将学生生涯规划问题前置,倒逼普通高中重塑生涯规划教育。然而现阶段,由于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不理想甚或缺位,学生在选考时难免感到茫然与焦虑,造成选择科目的功利与盲目,直接影响学生选课走班的适应力。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主要在于普通高中对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不够。虽然各类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已经认识到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基本都开设了相关课程,但还没能引起多数普通高中的足够重视。其典型的表现是部分普通高中虽然存在所谓的“生涯规划教育”,但其教学形式单一,生涯规划教育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实践课程、活动课程等形式所占比例不高。学校缺少专业的生涯规划教育队伍。由于生涯规划教育是普通高中的新兴事物,大多数普通高中还没有形成专业教学团队,致使生涯规划教育效果难以得到保障。学校资源不足

普通高中原有的“教师中心”资源系统与选课走班“以生为本”的资源系统存在着天然矛盾。当学校关注每一位学生潜质、深入实施选课走班教学时,会将多数学校资源有限性的弊端暴露无遗。一是教师资源有限。选课走班下学生对教师、科目、时间、专业等有充分的选择权,但由于选课人数多、学科分类多、选择组合多,会多出成倍的教学班,导致教师、班主任们“教不过来、管不过来”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不同年级学生选课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冷热”课程,更会导致一些科目教师富余、另一些科目教师紧缺的“潮汐”现象。加之不少教师对选课走班教学的适应能力亟须提高,这就更加剧了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师资源需求困境。二是课程资源有限。选课走班下的学校课程开发,应像教育自选超市一般,最好将所有课程的学科分类、兴趣指向、难易程度、课程要求、任课教师等课程要素都逐一展示出来,以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哪些课程。但很多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简单,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可供学生选择的空间都很有限。三是基础设施资源有限。选课走班对学校的基础设施资源,如教室、教具、多媒体等都有硬性要求,不仅要求学校扩充升级基础设施特别是教室数量,而且在教室设计布局上还要符合选课走班学习“流动、共享、对话”的理念。然而现实中多数普通高中选课走班基础设施资源严重不足,成了教育改革有效进行的沉重掣肘。教学管理制度陈旧

新高考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就凸显了普通高中原有管理理念和格局的滞后性。传统学校管理制度设计以效率为中心、以控制为手段,最多关注的是教师的权力。教师在“生产线上”“关起门来搞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精神世界,这与选课走班下的管理制度需求严重“错位”。以往教学“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标准是一种面向过去的、单向度的、静态笼统的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这与新高考注重学生养成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相矛盾。如果普通高中一直采用“分数至上”的功利性教学评价制度,会让刚开始适应选课走班的学生压力倍增、教师们无所适从,甚至拒绝改变。以往学校德育工作基本成了班主任的“专利”,代课教师、学生在德育中的地位被边缘化,一般这种德育管理制度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下还能有一定的“德育成效”,但选课走班条件下,学生流动而分散,班主任往往很少见到自己的学生,很难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德育问题,学校也很难开展集体活动,这就极易出现选课走班教学下的“德育空挡”。

三、普通高中跨越选课走班教学困境的有效路径 强化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学生选课走班能力

生涯规划教育可以让学生认识自我,特别是现有的知识水平、学科兴趣、个人特质,让学生能够在理性基础上科学选择学考科目。

第一,改善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目标。理想的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目标,要蕴含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预期、现实、可能”三种维度,考虑“自身、他人、环境”三种影响因素,是“必然与应然”的有机结合。高中阶段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一定是综合的、全面的、深入的,不是单一的、片面的、浅层次的,其最终指向是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业”转变到“选择一所适合的学校”,再转变到“引导学生过一个好的人生”,是对学生自身“想往哪条路发展”“适合往哪条路发展”“可以往哪条路发展”的理性解答。它通过“学校+社会+人生”的能动关系式,给予学生系统的、复合的、综合的生涯规划指导,以帮助学生学会平衡生活中各种社会角色,从而使他们拥有能够过一种更好人生的可能性。在目标的实施上则应该重视学生不同学业阶段与职业意识的衔接,与校外资源合作开设多种职业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让学生提前适应高校生活等方面。

第二,完善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从科学的生涯规划教育目标出发,新高考下普通高中生涯规划内容至少应包括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自我认知、科学地学业规划和合理地职业预期。首先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志向。当一个人的专业、职业与他的兴趣相符的时候,就会激发其内在动机,使其更有可能取得成功。其次,使学生明晰自己的专业方向。学校要让学生及家长了解关于专业的基本知识,引导其准确理解大学及其专业,树立正确的大学观念和专业意识。最后,使学生确知自己的职业倾向。让学生了解关于职业的理论知识,包括职业分类、特征、内容、资格与发展,并合理配置利用“家校社”资源,开展职业实践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的职业经验与体验。让学生树立自我主体意识,成为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者。第三,拓展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途径。有效的生涯教育应该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改善学习成效。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发科学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不断丰富教育形式。科学设置生涯规划专门课程,利用渗透式生涯规划教学影响学生,即生涯规划教育也可以渗透到其他学科教学中,与学科知识进行结合。学校要深入挖掘校外资源,不断完善生涯规划教育途径。通过聘请校外专业人士对学生、家长、教师进行专业生涯规划教育,树立其生涯规划意识。开展体验式生涯规划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职业体验、参观相关企业与高校,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直接参与其中,对职业形成深刻的感受。学校可借助各种职业生涯测量工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兴趣和志向,知道自己适合的方向。创新学校管理,做好选课走班顶层设计

选课走班教学有效实施需要学校管理者高度领会新高考精神,深入研究本校情况,着力提高学校管理宏观体制机制对新高考的契合度。

第一,求实革新,打造师生管理共同体。选课走班制“主动、灵活、对话”的文化特质要求师生充满激情,通过共享、合作、融合的互动交流,共同为对方创造优良的成长空间,提供稳定的互利性环境,通过教师的全面辅导与关怀、学生的主动探究与分享,消解双方的“孤立”与“隔膜”,让教师获得好的教学状态、学生得到成长的快乐,从而构建师生美好的学校生活世界。为此,必须提升师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形成师生管理共同体。一方面,引导教师主动管理,学校设立“导师”或“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点对点”的主动关心与服务。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学校建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下设学习、纪律、卫生等若干管理分会,负责学生晨读、自习、卫生、上课、考试、作业的具体管理。这样会让学生自主管理的触角延伸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总体上调动全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能够树立主动变革意识,形成自尊、自强、自主的人生态度,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第二,与时俱进,改进选课走班管理机制。重建管理规范,精准运行。双班并存情况下的班级管理必须重新建章立制,以明确班主任与学科教师的职责、学生的学习任务与德育目标、学生各管理单元的职能标准、班级考评的参照依据等,管理上要做到合理过渡、权责分明、精准管治。实现班级管理团队化,目前比较可行的方法是以原行政班为基础,将教学班的学生分成若干管理小组,具体负责本小组内的学习事务,如课堂纪律、考勤答到、作业收发等。实行班级接力管理,由于学生的不断流动变化,传统班级管理规范难以为继,这就要求树立学生“人人都是主人翁”的自觉意识,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与责任感,采用“谁使用谁负责、责任细分到人”的管理方式。从实际出发,划区选课走班。基于校情进行划区走班,可以缓解诸如教室紧缺、场地有限、距离过长等问题。实行任课教师班级财物负责制,任课教师总负责教室内财物的使用与维护,班内小组具体负责小组内的财物使用与维护,做好各项物品的使用记录以及教室清扫,预防桌椅、电灯、多媒体设备的损坏。

第三,多元融合,创新学校教学评价制度。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是学校选课走班有效管理的前提。学校要以“人本化、激励性”为指针,探索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评价制度,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评价方面,在尊重教师个体差异、教学特质、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注重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风格的育成,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把教师的自评、互评,学生评价、家校社评价结合起来,将过程性与终结性、定性与定量、教师个人与教研团队评价相结合,以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激励功能。学生评价方面,学生评价要站在成长维度,以全面、客观、公正、发展的视角,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与生活质量,强调学生知识、态度、能力和个性的转变,让学生学会自我认知、自我发展、自我服务,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为此,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生评价应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学习过程中综合运用观察法、测量法、档案袋、问卷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上,全面展示学生的学业成绩、个性特长、职业理想、成长曲线、综合素质等情况。优化学校资源,夯实选课走班实施基础

选课走班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学校认真谋划和配置有关资源。

第一,重构学校课程资源,增大学生选课空间和热情。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校课程体系是高中生获得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基础。首先,学校要突出课程的高度选择性。学生选择权能否有效落实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能不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的、促进发展的、富有兴趣的课程。上海复旦大学附中分校,课程就分为基础型、拓展研究型、特选型和衔接型。这样复合的课程结构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符合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其次,学校课程发展要追寻时代要求。课程应该在接纳新理念、新技术、新动向的趋势中展现育人的全域性、全面性、全过程性。重庆十八中就紧跟时代步伐,让课程与文化、管理融合共进,以互联网作为技术支撑,围绕核心素养为学生提供读物与支持,提出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精品化、社团活动课程化、人才培养多元化”的课程设置要求。最后,学校要科学确定选课走班课程模式。解决选课走班的纵向安排问题,山东省莱芜市十七中的选课模式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他们将选课走班程序确定为:高一的酝酿准备阶段、高二开学前的指导选课阶段、同期前后的集中整合与资源配置阶段、高二开学后的组织走班阶段、最后的优化组合阶段。确定横向课程组合的常态化问题,如浙江宁波第四中学将35种模块组合成为常态,让学生能够对课程进行随时的分类分层选择。

上一篇:2011广东专插本各种问题下一篇:我爱秋天小学生三年级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