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实施新课程阶段性工作小结

2024-05-17

小学体育实施新课程阶段性工作小结(共12篇)

篇1:小学体育实施新课程阶段性工作小结

小学体育实施新课程阶段性工作小结

广西柳州市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在市课改革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广大教师同心协力,工作紧张、有序、扎实地展开,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认真学习、转变观念

XX年8月,在市课改领导小组的组织安排下,对实验教师进行通识培训和课程教材培训。在培训期间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结合当今国际、国内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等,再次学习邓小平关于教育“三个面向”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参加培训的120多名教师深有感触地认识到这次课改的重大意义,加强了对课改工作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点在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二、认真实践,探求发展

基于思想观念的提高与转变,我们对课改形成了一个共识,即:实施课程改革是挑战也是机遇。说是挑战,是因为新课程对我们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理念,要实现课程目标,必须进行认真学习和认真实践,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说是机遇,是因为大家都没有经验,实施新课程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具有使命感、责任感和光荣感的事情,我们理应肩负起这一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在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我们主要抓住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以课程基本理念为依据。

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

2.课程目标统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

在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过程中,我们紧紧抓住课程目标的五个学习领域目标来统领教学内容以及方法的选择。课程目标的“五个学习领域”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五个学习领域”有机地进行渗透,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学期初就要求教师依据“五个学习领域”的水平目标做好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要基本反映“五个学习领域”的内容。

3.以研促教,以研促改,以研促发展。

实施新课程,首先教师要转变教书匠的形象,要学会以研促教,以研促改,以研促发展,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体现教师是课程的参与者和开发者;其次要转变教学行为,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师角色转变;第三,从真正意义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做法是:

(1)以教研促教学、以教研促课改、以教研促发展是我们在课程改革中紧紧抓住的一条主线。

●依据“五个学习领域”的水平目标来制订教学计划,按人教版教师用书选择好内容;

●编写教案时将目标转换为可观察性、可检测性和可操作性;

●要进行课的设计;

●要上好课改课;

●教师要转变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要营造一个既宽松和谐又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要进行课堂教学评价(过程评价、形成性评价);

●要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要进行课后反思

(2)建立了课改学科中心组。我们在XX年9月建立了课改学科中心组,中心组成员来自各校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年轻教师,中心组成员的主要任务是以教研促教学,以教研促课改,以教研促发展。我们在专题研讨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解决一些突出问题,以达到以点带面,重点突破的作用。如上学期我们中心组成员陈志军、黄冉、叶浩等三位教师上了三节课改公开课,较好地传播了教师角色转变、如何编写教案以及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等课改理念。来观摩的教师的共同感受是这几节课很有创意,解决了他们在实践中不能有效跳出原来教学模式的难题,起到了示范作用。第二学期在全市四城区开展新课程的教学比赛,通过比赛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们深入学习课程标准,用课程目标来统领教学内容、选择方法,真正体现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极大地推动了课改深入开展。本学期教育部课改中心组到我市检查课改工作时,观看了一节体育课,专家们给予了高度评价。

(3)形成制度

●学习研讨制度,我们采用边学习、边实践、边发展的做法,首先是制定学习、研讨制度。每月的单周五上午为课改中心组学习时间,一年来人人都能坚持学习,学习内容丰富多样,有理论知识、专家讲座、专题研讨、实践探讨等,在学习时间上得以保证。

●任务制度。每学期初,中心组选择突出问题,由中心组成员承担任务,结合学习,组织大家进行交流探讨,在一定时间内完成。

●管理制度。中心组成员的学习、任务、管理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系统,管理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平时大家相互沟通、交流、相互促进,起到相互管理的作用,形成一种良性的管理制度(如学习情况、完成任务情况、建立教师成长袋等等)。

三、实施新课程产生的变化

1.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

(1)课程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如教师行为的变化,能为学生营造一个既宽松、和谐,又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体现在启发、引导、激励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3)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民主、动态、和谐、互动,教师能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感。

2.学生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1)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对内容选择的自主权,表现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主动探究、主动与同伴交流、互相帮助等)。

(2)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主动关心集体、关爱同伴、个人与集体共同发展。

(3)教学过程中,学生态度、情感得到充分展示,在小组及全班学习中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功体验。

3.积极开展发展性评价。

(1)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过程评价能客观地体现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评价方式多样化。关注学生的自评、小组评、家长评、教师评,从多角度、多层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3)运用学生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情感的、态度的、行为的、知识的、技能的等等。

现在学生喜欢体育教师更喜欢上体育课,体育课给他们带来乐趣,体育课给他们带来信心、带来成功感。总之,课改的基本理念正逐步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得以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落实。这只是课改刚刚迈出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今后要继续深入研究、交流,争取更大的收获。

篇2:小学体育实施新课程阶段性工作小结

——正确把握课程标准

优化课外阅读指导

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一个人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因为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了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就人的身体发育需要吸收多方面的物质营养一样,滋养心灵的精神营养同样要丰富而全面。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应当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要提倡吃五谷杂粮式的“杂读”,因为“杂读”吸取的营养全面。例如,读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严谨,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的热情;读历史读物,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古鉴今„„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正因为阅读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所以国内外都很重视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但目前的问题在于,这么大的阅读量怎样得到保证。学生应该阅读、适合阅读哪些材料,非常缺乏指导。为此,自2004年2月以来,我校以语文教学为突破口,致力于“阅读教学”的实施与探索,围绕“新课程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的主题课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验活动,具体情况小结如下:

一、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读物。

首先,要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如歌颂人类勤奋、善良、坚毅、进取、崇高人格等方面的读物。其次,课外阅读应该配合课堂教学。读物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的联系,使课内外阅读得以相互促进。比如作者本人在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布置学生读《安徒生童话》;学习了《狱中联欢》,引导学生读《红岩》;学习了《草船借箭》,安排学生尝试阅读《三国演义》„„另外,要推荐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如家乡的历史人物、风景名胜、地理环境等方面的读物,人际关系处理、安全防范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等方面的读物。总之,所推荐的读物类型,尽可能广泛而多样,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二、开展导读系列活动

1、专栏介绍,各位老师利用学校或教室的黑板报、墙报等空间开辟专栏,介绍新作,导读佳作。专栏可以由学生轮流创办,定期更换内容。

2、民主讨论。对社会上畅销的通俗小说、流行的热门作品,教师们利用专门的时间组织学生对其讨论,解剖作品,分清良莠,提高学生鉴别作品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3、专题讲座。根据课外阅读的需要,教师选择难度较大的课外读物,采取讲座形式,引导学生正确领会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形象、作品主题、艺术特色和现实意义。

三、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课

课外阅读指导课不能上成课内阅读课,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学习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让学生注意四个结合:①读与思相结合。开卷有益,但并非多多益善。“食而无化”是无益的。只有边读边思,读思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②读与写结合。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写作范例,从读到写,由仿到创,是指导写作的有效途径。③读与使用工具书相结合。扫清阅读障碍,培养自读能力,养成良好习惯。④读书与卫生习惯的培养相结合。教育学生要保持书本清洁,注意翻书和用眼卫生。

四、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笔记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四种:①摘抄,如抄精彩词语,优美片段,格言警句等,为作文积累丰富的的写作材料。例如《黄继光》一文,作者对黄继光的动作、神态描写极为生动逼真,学这课时,张春兰老师引导学生欣赏描写黄继光动态、神态的片断后,就让学生尝试着从课外阅读中摘录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精彩片断。②列提纲,如写文章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梗概,便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写读后感,读后感的表达方式有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夹叙夹议。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原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④写书评,如评价书的人物和事件。小学生对人物或事件的是非曲折已有一定的认识,写书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写好书评至关重要,所以教师要对书评的内容给予及时点拨,发现书评内容中有不妥的地方,要马上纠正和指导。

五、开展阅读交流活动

篇3:小学体育实施新课程阶段性工作小结

一、体育教学中的新课程理念

在新课程理念之下, 实现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创新, 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小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不足, 还可以合理发挥体育教学作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 基于新课程理念, 应该贯彻提升学生素质教育, 使学生通过小学体育教学, 对体育有更积极的认识。在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 应该结合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理论体系, 能根据学校中小学体育教师自身的体育发展经验, 丰富当前小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内容, 并且可以优化小学体育口令教学的质量, 适时去调整改革口令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观念, 提升体育口令教学水平。

二、创新新课程下小学体育口令教学工作的意义

在小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过多的口令指挥会使人产生抵触情绪, 使人感觉失去自由。在教学中, 可以创新口令教学内容, 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口令教学氛围, 不仅可以提升口令教学水平, 也可以发挥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创新小学体育的口令教学, 可以通过创新口令形式, 丰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 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小学体育教学中, 对体育口令教学产生新的兴趣, 优化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发挥积极教育价值。

三、浅析创新小学体育口令教学的措施

1. 创新口令, 提升学生灵敏性

对于小学体育口令教学中, 在体育队列教学中, 常用口令, 就是应用 “报数”口令, 其具体的口令教学做法就是, 在学生队列中, 让学生可以从右至左横队, 并且能够依次采取短促且洪亮声音转头 ( 当在纵队时可以向左转头) , 并同时让学生进行报数, 对于队列中的最后1 名学生则不转头。对此, 可以创新其口令教学方式, 采取 “1 - - X报数”口令模式, 使用奇数报数、偶数报数、间隔X报数口令进行教学, 不仅可以提升小学生在体育队列教学中的注意力, 也可以转化小学生体育思维模式, 使其更加机警、灵敏。在口令创新教学中, 还可创新口令表述形式, 例如, 在小学生体育教学中, 告知学生以 “太阳” 口令代表集合, 以 “月亮”口令代表解散, 让学生在听到 “太阳” 时, 可以迅速排列一排, 对其介绍小学体育新知识, 然后, 再分组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探讨, 确保学生之间沟通交流无障碍, 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新颖性, 也可激发学生兴趣, 对新的体育知识有更深的印象, 加强学生认知。

2. 情境融入, 促使学生自主学练

在小学体育教学之中, 实施新课程理念, 创新其体育口令教学内容, 可以设置体育相关教学活动, 使学生融入体育活动情境中, 并将教学口令以提示音的形式指示学生, 有助于引导提升学生主动性。在创新体育口令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水平, 主要去针对学生的喜好、小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共性, 同时融合学生中的个性差异, 转化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形式, 优化在教学中使用的体育口令, 重新去设置一些新的体育教学口令; 并可在丰富多彩的众多体育活动中, 选择优化的体育口令教学形式, 使小学生通过创新口令, 更好的融入到体育教学中。

3. 多元化口令组合, 丰富体育教学形式

在体育口令创新教学中, 可以创新实践多元化的口令教学。例如: 对于实际体育口令教学中, 将口令与手势相互结合, 也可以将教学口令与哨音相结合, 多元化的表现教学中国的口令组合, 丰富体育课堂口令, 提升学生对口令的兴趣, 提升其对体育教学的认知。同时, 在体育口令创新教学中, 可以 “口令” 分组, 拉近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距离。如在小学体育走、跑、跳远、投掷以及攀爬、平衡等体育教学中, 设置分组口令, 以 “优胜组” “完美组” “强人组”等口令形式, 根据学生自身素质, 对学生进行分组, 这样的口令设置不存在歧视、偏见字眼, 均采取褒义性质的词汇作为体育教学口令, 可以发挥学生积极性, 也可以培养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协作能力的提升。

4. 合理使用口令, 引起学生兴趣

可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 将口令穿插在教学过程中, 同时能够注重口令的表述语气, 不仅可以有效的去引导学生注意力, 更可以帮助教师合理的调动小学生队伍。例如在下达口令过程中, 一定要去突出口令中的主音, 对于口令中的重点字一定要喊清楚, 这样可以是学生知道口令是什么; 其次, 口令教学中的口令音量也要稍大, 并且可以适当的加长教学口令拖音, 使学生清楚知道体育教学口令的意图。如在 “向左 ( 右) ———转” 口令教学中, 一定要突出口令中的 “左” 字, 或者是口令中的 “右”字; 在 “向前一步———走” 口令中, 也要突出口令中的数字, 有效发挥口令指示作用。在小学生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该在体育中适时的运用口令, 采取口令去协调体育课堂的教学气氛, 以使小学生可以在教学中注意力集中; 在新课程理念下, 对于小学体育教学, 应该把握好发出口令的时机, 切忌滥发口令, 否则会引起学生厌烦, 分散注意力, 影响小学体育教学效果。

四、结论

综上所述, 针对小学体育教学中, 可以创新小学体育口令教学, 应用新课程理念, 在体育教学中发散学生思维, 提升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提升学生对创新口令教学的兴趣, 更好地维护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发挥积极应用价值。

摘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 应该创新其口令教学, 转化传统“三分动作, 七分指挥”教学内容, 使其能够符合当前教育新课程理念要求, 创新小学体育口令教学, 巧妙运用口令教学以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水平。浅析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新课程理念, 为创新小学体育口令教学提出措施。

关键词:体育教学,新课程,体育口令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王立新.刍议新课程背景下队列队形教学之研究.

[3]毛振明.论体育教学中的队列练习[J].中国学校体育, 2006, (3) .

篇4:小学体育实施新课程阶段性工作小结

摘 要:新课改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件大事,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开展。体育作为一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科,在新时期的教学中应该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本文就小学体育教学中新课改实施现状与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体育;新课改;实施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51-01

体育虽然与文化课的学习存在明显的区别,但是却是一门对学生十分重要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起重视。小学阶段不仅是学生打好文化课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提升自身身体素质的关键时期。新课改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件大事,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开展。体育作为一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科,在新时期的教学中应该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本文就小学体育教学中新课改实施现状与对策进行研究。

一、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体育是一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学科,尤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身体素质对一个人生活、工作与学习的重要性,因此体育教学更是受到了高度重视。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较之于传统教学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人就目前小学体育教学在践行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现状进行分析,以图能够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1、体育课堂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

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要学习专业的体育技能,因此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技能的传授与文化知识的传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尤其对于小学体育教学而言,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理解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将动作展现出来。然而目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一般都是教师的示范与学生的模仿,在一定程度上与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不相吻合。

2、课堂教学魅力不够

新课改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通过提升课堂教学自身的魅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观察不难发现,目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虽然较之于传统体育课堂教学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是课堂教学吸引力依然不够,教师一般只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教学,而不能将一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元素运用于课堂教学,这就使得课堂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得以体现

新课改提出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主动性作用,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作用,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的开展。对于体育教学而言,更应该充分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对教学进行有效组织与管理,不仅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项目教学过程中的组织与管理,还要注重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助于丰富体育课堂教学的活动。然而目前很多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将注意力关注于对学生进行相关动作的教学,难以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4、不能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通过教学提升学生的多种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体育作为一门能够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学科,在实际的教学中更应该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体育教学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没有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解决小学体育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有效策略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目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在落实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教学理念时存在的问题,本人提出如下解决方案,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实现体育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篮球训练的过程中,本来需要学生个人完成的分解动作训练,教师可以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这样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会再感觉孤单,同时同学之间也能够有效的进行切磋,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2、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不仅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体育项目,还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提高体育课堂教学吸引力的方法与技巧也有很多种,本人认为教师在提高体育课堂吸引力的过程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发挥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作用

对于体育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十分重要。本人认为为了使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作用得以有效发挥,首先应该提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意识,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还要提升自身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组织与管理的能力,这样才能使体育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4、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并不是说教师要专门抽出体育课堂教学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而是要求教师将对学生进行的多种能力的培养蕴含于实际的教学之中。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通过团队协作,才能产生更大的力量。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5:小学体育实施新课程阶段性工作小结

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为了继续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根据本学期初的教研组工作计划,教研组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从规范入手,有目的,有打算,有步骤地进行课程改革试验,增强课堂教学改革研讨。现对本学期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如下:

一、大力推进新的课程改革。不论是课改年级还是非课改年级,都必需以新课程标准的观念来领导改革.研讨。我们教研组采用集体与个别相结合,实践与反思相结合,学习与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认真领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宗旨,把前握课程标准传达的新的理念,新视角,新要求。牢固建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实质观,着眼器重“三维目的”为标记的语文综合素质砚,关注、双基的同时,亲密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方法.情绪.态度和价值观坚持语文实践观。增强语文与学生生活,与其它学科的接洽;倡导自主、合作、控究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学内容的整合,全面打造高效课堂。

二、本学期围绕“革新教法,学法,提高课堂效率,注重教学质量”,通过“课堂教学竞赛”公开课和试验课等一系列活动,施展骨干作用,汇集集体智慧,提高实践程度,提高研讨质量。

三、增强了教学质量的管理,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决议性的作用。因此必需把良好的学习习惯培育纳入教学的重要议程,渗透到具体的教学行动中。特殊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刚刚起步,可塑性强。教学中严格要

求,训练到位,经常抓,抓经常,采用随机抽查和集中考核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口语交际面试,口语的规范考核,知识积聚的调测,体现了考核的全面性。

四、加强课题研究和讨论。全体老师根据教研组确定的主课题,选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转化弱科生”“如何构建活力课堂、绿色课堂”等子课题作为自己的研讨课题。做到人人都有明确的目的,人人都有研讨的对象。

五、增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早出造诣,出好造诣。本学期在学校的领导下,教研组组织了“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名师课堂教学片断观摩等活动,通过以老带新,相互学习,共同探讨,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

本学期,我们教研组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但每一位老师都能踏实,认真地工作,今后我们还将在教科研,教学实践上做文章,争夺早出成绩,出好成绩。

篇6:高村小学高效课堂实施阶段小结

借着教育局推出的“高效课堂”的东风,我校全体师生投入到了教改中。通过学习和具体实践,对“高效课堂”有了一定的认识,切实感受到了“高效课堂”的实效性,下面将这段活动总结如下:

一、积极参与学习研讨,提高认识,1、3月,在教研室的安排下,我校业务校长参加了在郑州、新乡举行的小学数学精英论坛,学习了邱学华教授的尝试教学法,变以前的“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到后来的主动自学探究,为我校全体师生带来了一次思想观念转变的革命。2、4月上旬,在教办的安排下,我校全体师生到安阳殷都区参观学习,学习了“双向五环”的教学模式,也第一次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学生学习的高效。

二、结合实际,制定计划,分步实施。

通过学习以后我校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

1、全校每个班都参与,依照安阳殷都区的模式,组建小组,搞好班级文化,变“棋盘式”为“群组式”,尝试用“双向五环”的教学法,使学生和老师都熟练掌握检测”这几个环节。

2、及时听课评课,每周开好一次座谈会,收集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请教安阳殷都区的老师。

3、把殷都区的老师请过来,主要就小组建设和上课中五个环节的问题做了讲解,又帮助我们逐步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写好反思,自从课改以来,一直要求全体教师写好反思,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反思使我们不断的进步。

三、实施“高效课堂”的成效和不足

篇7:小学体育实施新课程阶段性工作小结

实施小结

高效体育课堂是我校在2010年根据地市及县市教研部门的要求,向宜昌市教研中心申请的体育校本研究课题,本阶段的实验是从2010年秋季到2011年秋,为实验的深化阶段。经过半年来的教育教学实验和探索,全体教师达到了认真实施新课程,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共识,一年来,我们做到了如下工作: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全组教师在实验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面向新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等纲领性文件,不断提高实验教师的自身水平。同时,学校安排体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组织的教育教学培训活动、评优活动,使实验教师开阔了视野;为了提高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我们还请《中国学校体育》一线栏目话题主持人曹卫民老师,湖北省体育教研员、特级教师朱万银同起到校进行新课程、新思想的讲座,指导我们的实验,帮助我们解决实验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这样更进一步坚定了实验教师的信心;同时,体育组教师每周进行一次实验课的点评,帮助上课教师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在问题,消除实验教师的畏难情绪,加强实验的可行性研究。

二、扎扎实实,认真搞好跟踪测试及统计工作。为了保证实验有条不紊的开展,必须根据方案的安排,对学生的各项生理和机能指标进行跟踪测试。本学期开学初,体育组教师就组织各班学生对实验的样本进行了跟踪测试,并进行了归纳整理,对照前测数据认真比较、分析,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认真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及时修改实验方案,调整实验目标,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三、以学生为中心,构建适合学生的新型体育教育模式。本阶段的实验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构建一个相对的适合学校学生学情的教学模式雏形。为学生的以后的学习,全校性的推广做好铺垫。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结合近年来国家体质锻炼标准的测试情况,本着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全面发展和让每个学生受益的原则,我们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发展练习,确保每个学生通过一个时期的学习,各个领域方面的目标都有所达成,为此,我们推出了“2611”课堂教育模式的雏形,在实验班级进行测试后,经检验合格准备向全校及全市进行推广。

本阶段的实验以课堂教学实验为主,实验班级充分利用“2611”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经过近一个年来的授课表现,实验班级学生的各项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与对比班级都有了明显提高,通过对比数据,我们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已明显高于对比班。

四、反思与困惑

1、“2611”模式的出现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给了学生一个互助,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可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2、“2611”模式的探讨,充分挖掘了教师??的潜力,打破了传统的三段式教学的桎梏,让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发展。

3、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

篇8:小学体育实施新课程阶段性工作小结

1 教师合理安排合作学习的时机

合作学习是我们老师可以在课前进行预设的,也可以根据教学时的实际情况临时进行合作的分配,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能及时的把握时机,进行小组合作分配。

1 . 1 当学生遇到技术性困难时, 应个人无法解决时

例如在此阶段学的跨越式跳高中,有的学生在过横杆时,总是无意识的前脚会触碰到跳高杆,在进行了几次练习后,情况还是没有得到好转。在分组学习中,有的学生对跨越式跳高的动作概念比较了解,在观察了刚才该生的动作后能够立即发现,其原因是由于该生在起跳时起跳腿弯曲而导致了其起跳高度的降低,从而总是会碰倒横杆。那么像这种情况就充分发挥了小组中其他学生的优势,通过学生指导学生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也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会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学习效率。

1 . 2 在学习任务较多时, 需要分工合作, 也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好时机

例如上述提高的跨越式跳高学习中,该动作有助跑、起跳、腾空过杆、落地四个部分组成,这四个部分紧密相连,相互衔接,缺一不可,只要有一个环节没完成好,就可能会导致碰杆犯规。那么在练习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分组合作,把学生分成四组,每一个小组去完成一个环节的动作,最后大家再把每个成功的经验相互交流,从而把整个动作 结合起来,这样可以节省 时间,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可行性较大。在练习后通过相互的交流中,大家都能够理解动作,而且有的练的较好的学生还能指导其他学生。

1 . 3 当对某一知识点发生分歧, 或有不同意见时, 可以分组合作讨论

例如在垒球教学中,有的同学对投掷时肩上屈肘分歧较大。有的学生认为他的动作对,因为他投的远,有的同学说他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的,自己也查过资料了,肩上屈肘时肘关节抬起,腕关节后仰,放于脑后,大家都认为自己的动作是正确的。其实在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时,他们已经对该动作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了,那么在进行相互交流后会让他们对知识点更加巩固,只有先去很好的理解该动作的动作要领后,才能更好去完成,在次阶段的合作中,不仅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去思考,而且能够让他们更好的去掌握动作。

2 教师合理安排,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 . 1 合理安排小组的成员

分好小组是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前提条件。在分组之前教师应对每一个学生的学生情况有所了解,从而在分组时能够估计学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学习的积极性等各方面进行分组。在我所教学的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将近50人,所以我把他们分成8组,每组6~8人,则在该组中至少有2名优等生,3名中等生,1~2名学困生,这样既能保证每个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差异性,也便于在开展活动时具有一定的可竞争性。在进行分组后,我们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人员的调整,这样既能保证小组之间的个体差异,又能保证在进行活动时小组的活力。

2.2 小组长责任制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进行活动时,小组长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权威性,同时也是一种荣誉的象征,所以大家都想来争做这个小组长。小组长不仅是该组在活动时的带头人,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小组长是我们在课堂上的好助手,是我们能否更好的进行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 更好的去完成教 学目标的关键任务, 因此选好小组长,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成败。那么在选择小组长时一定要选有一定的号召力、有责任心、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能够配合小组长去完成任务,同时也要求小组成员相互监督小组长,从而又产生了小组长轮换制度,调换不称职的小组长,也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自我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2 . 3 及时了解、把握各个小组的学习动态

虽然实行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但也不能完全放任学生,我们教师应该有效的关注好学生的学习动向,以及学习的情况,对在小组内出现的问题和分歧应加以及时的分析和纠正,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效率。在以 前的课上, 我想让学生真正作 为课堂的主人,而在这方面没有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关注,导致有的小组在学习时不能提高效率,反而会导致该组成员学习的积极性下降,甚至更为严重的是他们都不在进行讨论,而是进行与本课教学无关内容,老师长此以往缺乏对小组的关注,会让学生产生消极的态度,这样与我们的教学初衷背道而驰,所以我们老师应该时刻关注好每个小组的合作情况,对于存在问题的小组应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对于合作学习较好的小组应给予及时的表扬与鼓励,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小组合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2 . 4 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及时正确 的评价对 于促进小 组合作学 习起着至 关重要的 作用,那么我们教师在评价要把握好几点:(1)在进行评价时要与学生的学习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特别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且多以鼓励为主。对于小学 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高 层次的学习动机,缺乏学习自觉性,因此我们教师可以利用鼓励这个手段去提高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在这种刺激下去认真学习,达到教学目标。(2)评价时应把个人和小组相结合,把个人的一些 得失结合到小 组的成败,要多注重学生的 差异性,让学生能够明白自己的好与差会影响到小组的最好成绩,并让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集体荣誉感。(3)关注细节,挖掘优点。在课上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得失,特别是学困生。要尽量多挖掘学生的优点,哪怕是在进行队列练习时比以前进步、在练习 动作时有一个动 作做的进步了。对于这些 细小的环节,我们老师都要能够更好的去挖掘,并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及时告知学生,这些细节都对促进学生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教师在进行评价前应先了解学生本课的学习情况和学习体会,树立每一个学生学习体育的信心,能够在评价前让学生进行本节课的阐述,说说这节课自己学到了什么知识、在哪些方面自己做的比较好等等。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的评价及阐述本课的得与失。

2 . 5 培养良好的小组学习习惯

培养好小组合作的学习习惯首先要从学生开始。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会倾听、学会交流,这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培养这些习惯的时候,我们老师要发挥自己的智慧去帮助学生。在每一个学生都能养成良好习惯后,在我们的小组合作中这些好习惯就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推动团体合作的进步,从而使我们的小组合作更进一步。

3 结语

篇9:小学体育实施新课程阶段性工作小结

关键词:小学体育;新课标;教学;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科的教学方式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利用教学的新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树立现代的体育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课堂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在这样的实际条件下,教师要改变自身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需要认真地阅读新课程标准中与小学体育教学相关的文字内容,将新课标的内容与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对比,了解自身的不足及可以保留的部分。通过阅读新课程标准,教师要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最后,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让学生体会到如何融入一个班集体,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教师在体育教学前,树立现代的体育教育理念,指导体育活动科学高效地开展。

二、利用快乐教学法展开教学

1.教师要有儿童视野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为了实现体育教学中的快乐教学,教师需要具有儿童视野。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喜好出发展开教学。游戏是中低年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引入相关的游戏展开教学。以《跳跃与游戏》的学习为例,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跳跃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跳跃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小袋鼠找妈妈”的游戏,教师在操场上选择合适的位置,并在学生开展游戏的区域铺上充足的垫子,保证游戏的安全。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自己用垫子练习立定跳远,并在自己练习的基础上如何才能跳得比较远,随后,开展游戏活动,将学生分层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轮流把自己套在袋子里利用跳跃的方式前进,在前进的途中学生需要躲避教师提前设置的障碍物,学生到达终点后才可以把袋子脱下来,并迅速地跑回始发点,换下一个学生进行游戏。教师分别记录每个小组所用的时间,对用时最少的小组给予奖励。在体育课堂上运用相关的游戏展开教学,使课堂中形成一种热烈的氛围,使学生在比赛中有意识地完善自身的跳跃动作,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获得参与感和荣誉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此外,教师的积极评价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体育的信心和热情,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运用鼓励式的教学方法。以《舞蹈》部分的学习为例,有些学生相较于其他的学生来说,肢体动作并不协调,学习舞蹈动作的时候可能并不到位,在这时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要在班级中大声地批评学生做得不好,而是要默默地帮助学生改正动作,并对学生说:“坚持住,这样就对了,我相信你能成功的!”利用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改变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体育课堂一般是让学生按部就班地排队站好,然后教师告诉学生这次体育课要做些什么,从而按照教学内容展开教学活动,这样的体育课堂显得枯燥乏味,并不能很长时间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上课时需要改变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把动感的音乐和舞蹈引入体育课堂的导入阶段。选择音乐时,教师最好选择学生熟悉的动画片的主题曲或是流行歌曲,如,《喜羊羊与灰太狼》《青春修炼手册》《宠爱》等歌曲,教师在播放歌曲的时候根据歌曲的节奏展示舞蹈动作,学生在熟悉的歌曲的带动下会对教师的动作进行模仿,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起到热身的作用。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展开教学

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应用多媒体展开教学也是非常必要的,运用多媒体将学生需要学习的体育动作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眼前,结合教师的讲解,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动作的理解程度。以跳高部分的学习为例,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我国跳高运动员进行跳高时的场景,使学生对跳高这项体育活动有了直观的认识。之后,教师播放制作的Flash跳高动画课件,把助跑、起跳、腾空、背翻、过竿、落地等动作环节形象地体现出来,教师在进行动作讲解时可以把各个环节的动作进行慢放,让学生理解动作中的难点和重点,起到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教师要注重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从儿童的视野出发改变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曹帅.浅谈新课改下小学体育创新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0(15).

篇10:小学体育实施新课程阶段性工作小结

教育自诞生以来,改革无时无刻都在进行,内容、形式、方法包括名词都在不断更新、变换。要不怎么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一下子变成了“生本教育”了呢? 生本教育在马安实践了几年,自去年春季推广到全县,甚至更远的地方。我们陡岭小学也随全县大流,跟随大部队喊了一年多了。真正有影响和大动作的是今春。原因很简单,今春中心学校加大了实施力度。一开学中心学校就下发了《夹教发[2011]3号》文件,文件颁布了《夹河镇中心学校关于在全镇中小学开展“生本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方案阐述了生本教育的重要意义,具体的实施方法,采取了硬措施。从声势上,氛围上,措施上,管理上都加大了力度。因此从学校到班级,从领导到教师,从教师到学生逐步转变。由不情愿到自愿,由不习惯到坚持,由生搬硬套到应用自如,无论教师或学生都在这场变革中悄悄的发生着变化。具体变化及促使变化的过程如下:

一、学习与认识。

今春开学,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夹河镇中心学校下发的《夹教发[2011]3号》文件,文件颁布了《夹河镇中心学校关于在全镇中小学开展“生本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和马鞍镇实施生本教育的经验报告手册等相关材料。从理论上了解生本教育的内涵及实施生本教育的具体方法。经过学习、分析、讨论、尝试、体会,再到外面进行实地考察、观摩、学习。使教师们逐步的对生本教育有所了解和感悟,再经过反复探索、实践,对生本教育逐步有了好感,逐步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新的认识,就加大了实践的决心和信心。这样生本教育才真正溶于教学实践之中。

二、组织与氛围。

本学期的生本教育在学习《夹河镇中心学校关于在全镇中小学开展“生本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开始,结合学习和学校具体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生本教育的实施方案,具体规划出生本教育实施步骤与日程表,按照方案逐步落实、实施,及时进行总结,及时调整和改进。针对生本教育的三大内涵,学校分成三个具体组织实施小组,即生本课堂实施小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小组、书香校园实施小组,各小组各有工作侧重点,各小组又制定出具体实施方案,具体负责落实,组与组之间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各个小组积极开展工作,形成了生本教育浓厚氛围。生本课堂小组化,讨论化,探究化,合作

化;校园书香味道浓,读书声、歌唱声、经典背诵声,声情并茂,书法展、绘画展、优秀作业展,展示风采;学生行为空前好转,文明礼貌,尊敬师长,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卫生习惯逐步形成,独立生活能力得到提高,安全意识普遍增强。

三、课内与课外。

生本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主张课内与课外相衔接,把课内和课外统一起来,把书本和生活链接起来。课内即班级课堂教学活动,是生本教育教学的根基,有其突出的意义和价值。课内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是师生共同学习和提高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师生共同成长、共同提高,知识观点不是教师一人说了算,必须融入学生的观点和见解,达成知识共识。根据学科的特点,单靠课内是难以全面实现和完成的,要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就必须开拓课外空间。课外为生本教育课堂拓展出广阔空间,构建三个课外课堂,即校园文化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网络学习活动。课外不仅是课内的补充,生本教学要重视课内和课外这两者的关系,只有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书本才能与生活紧密联系,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本学期我们共举办了5次全校性的大型集体展示活动,三月上旬,举行了一次朗读竞赛,参加人数达到60%,获奖人数共有68人;四月上旬举行大规模的经典背诵活动,全部参与,活动分为集体赛和个人赛两大类,评出3个优秀班级,奖励53位个人;举办两期书画展和三期作业展;六一举行了全体参与的红歌大家唱活动。各项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情趣,激发了学生热爱学习的热情,有力促进了教学活动的开展,推动了教学成绩的提高。

四、过程与结果。

结果与过程是教学评价的两个方面,既重视对结果的评价,又重视对过程的评价,既关注评价的结果,又关注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结果与过程相结合,是生本教育下的大学科教学的评价观。结果评价是一种以目标取向为价值的评价范式。这种评价范式关注评价的最终结果,在过去长期的学科教学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处于支配地位,它采用一种量化研究的方法,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简便易行,好操作。但是这种评价重视结果,漠视过程;关注学生的终结性表现,而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创造性,因精于分析而忽视了事物的混沌状态。过程评价受“实践理性”的支配,是一种以过程取向为价值的评价范式。这种评价范式尊重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

不可预测性,尊重人的高级心理的丰富性和模糊性,强调实践和得出结论的过程本身,其功能在于摆脱甄别选拔的樊笼,而侧重对学习者的激励和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当然这种评价因其过于开放,而显得难于操作,容易使学生进行一种盲目的实践而缺乏追求目标的态度,从而容易导致一种随意性和浮泛化。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过程,生本教育强调评价应该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科教学融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实践性、逻辑性于一身,这就要求学科教学要把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既尊重学生的情境体验,又注重学生的实践效果。

五、趋势与反思。

篇11:小学新课程实施工作总结

(2017-2018学年)

我校在新课程改革工作中,通过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师自修培训、教研活动、课堂教学改革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实践,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使新课改工作顺利开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现就一学年的活动开展做一总结。

一、具体做法。

(一)加强培训工作,增强教师整体素质。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新课改领导小组,负责新课改工作的决策、组织、保障和评价工作,并组织教师进行了培训工作,本学期开展了如下培训:

1、以自学为主的校本培训:组织全校教师进行《纲要》和有关新课程资料的学习,以参与式培训为主,加强新课改思想、理念、方法等的培训。提高了教师新课程改革的实效。

2、选派学校骨干教师参加“国培计划”乡村教师团队研修,并顺利完成理论与实践任务。

3、开展远程教育及信息技术培训。全校教师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所有科任老师能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方法、课件的制作,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化功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实现整合。

(二)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1、学校每周组织一次教研活动,进行新课改思想理念和教材教法的学习,组织教师收看典型课例,收听专题讲座,交流课改经验,研读《课程标准》。

2、组织教师集体备课、互相听课。组织平行班科任教师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提倡教师互相听课,及时反馈新课改情况,以指导、协调和解决教改中遇到的问题。

(三)我校严格开齐了国家课程科目,不随意增减每周的课时数,教师个人课程表与学校总课程表,班组课程表完全一致。

1、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道德与法治)、科学正常授课。

2、音体美课程开足开全。

3、地方课程活动在不断探索中前进。

4、将阳光体育活动纳入教师、班级考核。

5、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共同促进课程实施。

(四)改革考试与评价机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我校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从实际出发,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本着为学生、为教师、为家长服务的指导思想,放弃校领导对教师、学生的权威性评价,建立了具体开放的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主要有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学生评价主要有学生自评、伙伴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作业等六方面评价,有效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取得的成效。

1、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步形成。教师自觉运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既提高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又较好地促进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2、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教师们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和交互式的讨论,教师们的理论水平在不断提高。新课程改革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教研的氛围更浓了。

3、学生在教学中快乐学习。教学民主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师在课堂上,教得轻松,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快乐。

4、我校功能室齐全,可以保证师生的教学需求。学生们体魄更加健康,学习更加主动,各方面艺术特长都得到了发挥。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要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举行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帮助教师将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重视校本教研制度的完善,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积极推进家校联系,尽可能整合可利用的校内外资源。

3、推进学生自我管理,促进学生进步,努力发挥学校优势,促进课程的高效实施。

篇12: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实施小结

————理念的转变与能力的提高

遂宁中学东校区陈小艳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转变,能力和素养的提高,新的课堂教学方法的初探,以及在新的形式下如何处理师生关系问题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教学模式

2010年四川省全面推行新课改,一学年过去了,在历史的新课程教学中,我的感受是很深的。面对新的教材,面对课堂上一群过于活泼的学生,我时常感到黔驴技穷,对于新的问题,新的形势,一年来,我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反思,最终还是认为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师能力素养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在新课程标准形势下历史教育的目标要求学生既认识过去也认识现在,既认识世界也认识本国,并且通过对过去事实的认识,做到以史鉴今,进而树立全球一体的思想,更好了解历史和当今世界。

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得到了以下的四点认识,以供大家参考,并乞求给以指正。

(一)新课标较旧课标更具有现实性和灵活性。

李大钊在研究历史材料时曾说过:“历史是有生命的、活动的、进步的、不是死的”在历史的课堂上,我们到底是教给学生什么呢?其实这个问题我从教十几年来一直在不停地问自己,是课本上的历史事件、人物、时间,还是记住所谓的历史规律。到头来,当他们一个个走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时,他们能从中学的学习中获得什么有益的东西呢?我记得泰戈尔也曾深情地说过:“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传送生命的气息。”让学生们在一生中获得永恒的动力,珍惜生命,珍惜人世间的一切。这才真正是历史教学应该达到的一种目标和境界。但现实中,我们的教学是是为了考试而进行的教学,所以在这个目标之前,首先是要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传统历史教学中,侧重对历史事件发展演变的介绍,形成教师的教学的基本依据是“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以前的教学最普遍的模式是教师教课本,学生记课本,考试考课本,学生对课本上介绍的知识背得滚瓜烂熟,书本以外的东西很少去学习和关注,有关历史了解得太少了,甚至连最基本的历史概念都弄不清楚,比如以往有不少的同学生总是分不清中国的“近代历史”和“近代化”的开端,“手工工场”和“工厂”的区别,除了课本上所说到的人物和事件外,其他的一无所知,你要问他“陈寅恪是谁?凯恩斯是哪国的人?里根主义是什么?”他一片茫然,少得极其可怜的知识,如何构建一种宏大的历史观,如何能够开阔心胸,如何能够走出井底。把课本知识当作绝对真理,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因而难以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在新课程教学中则要改变这种模式,既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框架的构建,又要注意让学生基于其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形成灵活的、系统性内化的知识应用能力。1

在多角度多层面丰富理解的基础上整合知识系统,注意知识的应用性和发展性。引导学生多去了解和探究历史,而且要让他们知道历史不是简单的事与人的相叠加,而是一幅幅生动的图画,而且,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人的精神与传统是延续的,搞不清楚历史的人就无法认清现实。还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和体会到历史是一个国家民族最深厚的文化源泉和人文精神传承的载体。

(二)新课程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是老师先介绍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然后再让学生在训练中达到巩固知识和目的。新课程标准强调历史学习的过程应为在尝试解决问题中学习,即先发现有思考价值的探索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获得新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历史眼界,培养历史思维,达到学习的目的。并且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比如在中国鸦片战争的背景中,要注重分析中国清政府的短见和闭关锁国的政策,而且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和对外政策要作一个对比。可以向学生讲出一些有关的历史小故事,让他们在听和学中自己去体会和思考。我讲了这样的故事:1792年,英国的马戛尔尼率领使团看拜见中国的乾隆皇帝,在这次会见过程中,英国人带来了最新的发明———钟表枪支和机械用品,还有当时战舰模型,英国人满以为满清贵族会感到惊奇,但乾隆却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觉得这些不过是无用的奇技淫巧罢了。马戛尔尼还赠送了榴弹炮等火药武器。但当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发现,几十年前送给清政府的大炮和炮弹都完好无损地摆在那里—————他们从未使用过。在清朝行宫中保留了明朝利玛窦所赠送的《坤舆万全图》,但乾隆皇帝仍不知道英国在哪。马戛尔尼回国后,曾得出这样的结论:“清政府的政策与自负有关,他是想凌驾于各国之上,但是目光如豆,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的进步„„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因此,清帝国“不过是个泥足的巨人,只要轻轻一推便可把他打倒在地。”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有史以来,从未有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对即将到来的风暴如此缺乏了解:”“他们妄自尊大,拒绝开放,囿于传统,满足现状。”在我罗列了这些史实和历史学家的评论后,让学生来自己思考和讨论,他们对于中国在战争之前的状况的认识,这些与鸦片战争的关系,从而对于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和统治者的治国理念的认识,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存亡和兴衰关系是非常重大的。这比以往我按书本上的一点二点三点原因来一一讲述,更能培养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和一种大气的精神。

在新的教材中,特别注意运用课后的“谈一谈”“想一想”和史学探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运用新近学习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不仅仅是将所学的知识仅仅用在考试练习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将实际生活中的难题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样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开阔思路,学有所用,可使学生既感新鲜亲切,又津津有味,同时还能解决不少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会学生用最简单、最快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达到新课程教育的目的。

总之,新教材能够更适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培养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

(三)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

作为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要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同时结合新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之下,强调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我们不是要把多少的历史知识教给他们,而是要引导他们如何在历史的海洋中去寻找到有价值的和闪光的东西,指导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和将来的知识。其实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事物的过程。我们把这些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愈充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习效果也就愈也。

当然对于教师这个引导者应该具有更高的素质。历史教师应是一个学识渊博,精通教学,勤勉有为,浑身上下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的知识分子。历史教师要有一种精气神,这种精气神是自身的素养内涵而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如同“中医治内,而西医治外”一个道理,不刻苦修炼内功,仅仅依靠外力恐怕成效不大。这种精气神是历史教师在长期的历练中和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造就的。一堂历史课,优秀的教师在那一站,不费一言一词,就可以收揽学生的心灵,课堂凝聚力由此而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是衡量其精神状态优雅与否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所谓优雅是一种教学状态,更是一种不断追求不断升华的教学的理想境界,具有用知识修养气质个性等元素武装起来的优雅状态的历史课堂,才是能让学生倾注热情,释放潜能全面发展。

教师的这些品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激发学习兴趣。只要有了学习的兴趣,它就可以使人满腔热情地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率,这于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设法调动并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新课程标准能否成功的关键。正如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四)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和创造的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都知道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并且始终在不断地变化,想找到一种现存的学习模式不太可能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于学生的学习技能的培养。老子的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体现了这一精神。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也就使学生学会了学习,让学生学会了创造的方法,也就使学生学会了创造,这样一来,学生原有的知识就会成为不断创新、发展的源泉。

当然,对于历史教师而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去探究好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说“问题教学法”就是一种特别有效和培养人的能力的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师将问题进行整理、筛选,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备课,再通过课堂讨论或师生的共同探讨或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达到释疑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中学历史课难教、不受欢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在2013届高一学生入学之初,进行了全年级的问卷调查:其中对历史有兴趣的学生占60%;而对历史感兴趣的原因,是“因为学校开设课程”的学生仅占6%一8%,大多数同学是因为“受历史课外书籍和影视作品的影响”或者“家庭影响”而喜欢历史,也就是说学生对于历史这门科目并不欢迎,但也没有厌恶之心。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以积累知识、发展记忆和掌握已有的结论为目标,原本丰富生动的历史,为了赶进度,为了考试,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纲纲条条,学生厌学、怕学就在所难免了。

“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习,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

我们高一历史组的邓伟老师在新课程的探索中,就初步找到了用这种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必修二的第五个专题第二节《蒸汽的力量》这节课堂教学中,邓老师先在课前布置让学生去预习,带着相关的问题去看书,“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的前提和条件。”“工业革命的过程(在英国开展的情况和在其他欧美国家开展的情况)”“工业革命给英国和世界带来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只是作一个引导者,让学生真正地在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期的世界去感受这场革命所带来的变化。在课堂上,还就一些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比如工业革命对于中国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用一种很平和的声调去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历史中学会去思考,用明亮的眼睛去看世界,用清晰的头脑去认识历史。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当然这种教学方法只是诸多方法中的一种,它要求教师要有信心和耐心指导他们去学会预习和质疑。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对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不要看老师在课堂上的几点引导和总结,他其实是教师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种表现,这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教师的知识面不仅要专,而且要广,教师要有新的教育观念和一定的理论功底。有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有的十分冷僻,有的教师也难以给予准确的回答,比如说在《自由放任的美国》的这一节,有的同学提出,“1929年开始的大危机对于中国和苏联有影响吗?社会主义国家也有经济危机吗?”《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有的同学问了,“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比30年代的更大吗?那为什么没有引起大战呢?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发展的情况如何?里根政府缩减政府的财政支出会影响到国家的福利政策吗?”要一一地解决这些问题,还是需要老师去好好地作一番准备工作的。

有时老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去认真查阅资料,思考问题。如:在专题七的第二节内容的讲解时,老师可以先提问“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关系”。引导学生去思考。实际上这个问题中要求学生在看书后,要清楚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而且还要把前面有关中国现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内容相对比。老师在学生看了书和讨论后,还是要向他们讲清楚二者的关系。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曾经

把苏联当成“最好的先生”,在毛泽东的倡导和号召下,全国掀起了深入人心学习苏联的高潮。这个学习,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不少的失误,尤其是在经济体制和文化建设上,存在突出照搬照抄的毛病。毛泽东后来说:“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几乎一切都是照抄苏联,自己创造很少。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但在学习中也出现了简单化和绝对化的毛病,有时把苏联的短处也学来了,甚至认为苏联的经验是“不能有丝毫怀疑的。”但中国的政治体制不是照搬苏联的。我们是建立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苏联是无产阶级专政。我们没有采用苏联共产党一党独存,一党执政的体制,而是形成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了民主党派和各级政协,就使中国的政治体制有弹性,利于应对紧张的政局,没有搬用苏联的联邦国家结构形式,而是建立了单一制的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文革后,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工作中心,结束了半封闭的状态,开始对外开放,同国际接轨,实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从而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中国与苏联在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方面的关系,并激起他们对于历史探索的兴趣。

在新课程标准下,还要注意师生关系,因为师生关系是教学氛围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一切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在当下有不少的人认为在教育成为一种产业,而且已经在面向市场的情况下师生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老师要树立一种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甚至有人鼓吹学生是上帝,对于学生只能用夸和奖的方法,不能去罚和惩,而我则以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我们强调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在学生尊重老师的同时,老师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对于学生的学习错误虽然不能不给以理睬,也不能粗暴简单的训斥讽刺,但是必要的适当的惩罚是需要的,学生在内在动力形成后,外部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一步激活和加强学习的能力和动力。当然,切莫过于严厉,并且注意方式方法,要在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去“惩罚”。因为“惩罚”的目的是使学习者获得矫正信息。

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传统教学思想中的精髓我们不仅要继承,而且不要进一步发扬,如孔子说的“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与主动性,对学生而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提倡学习中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并且强调复习功课的重要性,“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做到“举一反三”。我们也可以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如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备课中,要做到一个教研组进行集体备课,相互地探讨和借鉴。

总之在这一年的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特别是对于教师的能力和课堂的有效教学有了一些以上的感受。

主要参考书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3.《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4. 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5. 《新华文摘》(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美术的辉煌》艺术与史实教学的融合下一篇:大一学期的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