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2024-05-12

农资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通用7篇)

篇1:农资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农资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自国家工商总局部署开展红盾护农行动以来,全国工商部门在保护农民利益、净化农村市场环境,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中发挥出了积极作用,开创了农村市场监管维权工作新局面。尽管红盾护农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制售假劣农资坑农的现象尚未彻底禁绝,随意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情况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一、农资市场监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资经营主体监管不到位。随着企业改制的深入,作为国家规定的农资销售主渠道的供销社、农资公司、农技站等部门,由于受自身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在乡镇以下基本没有设立网点,造成多制并举经营的现象普通存在。一是挂靠经营。一些本无经营权的个人以挂靠、承包为名,在缴纳一定的“承包费、挂靠费”后,打着供销社或农业植保站的名义,成立“分店、连锁店”经营农资,名为集体、实为个人。二是无证照经营。在一些偏远的乡镇农村,少数农村干部或种田大户以服务农民为借口,既不办理《农资经营许可证》,又不办理《营业执照》,擅自从事农资产品经营,有的组织大批农资,直接在田间地头对村民赊销。三是超越范围经营。有少数农村副食品店未取得《农药经营许可证》,也经常偷偷从事农药、化肥等农资经营。挂靠经营、无证照

经营、超越范围经营现象在目前特定的环境下有一定生存土壤,因此给工商部门的监管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加之少数基层执法人员存在畏难情绪,导致农资经营主体不能完全得到有效规范。

(二)农资整体质量不容乐观。由于农资质量监管体系还不完善,使得经营者进货渠道混乱,少数经营者为贪图便宜,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甚至是国家明显禁止生产销信的农资产品,还有一些农资经营者质量意识淡薄,不严格执行进货查验制度,农资购销台账流于形式,农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三)农资广告监管还未引起重视。有些经营者为了追求高额利润,私自印制虚假农资广告,对农资产品的质量、服务、功效、适用范围作虚假宣传,误导欺骗消费者,还有些任意夸大农资功效、用途,引发农民的购买欲望,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相对农资产品监管,农资广告的监管还未引起基层执法人员的普遍重视,存在一定的漏洞。

(四)农民的防范意识有待提高。许多农民对于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的运用主要凭经验,对于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多,缺乏识别真伪,质量高低的知识,有的甚至道听途说上当受骗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工商部门的宣传,大量的只是局限在投诉维权上,对相关识别使用专业知识宣传力不从心,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满足农民防范能力提高的需要。

(五)管理机制不够顺畅。农资监管涉及面广,主管农资

市场有农业、工商、质检等部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管理方法,好办的事情抢着管,出现问题相互推,部门间的监管联动机制尚未建立,各自为政多,联合执法少,重复检查、表面宣传多,深入实际少,阶段性和季节性整治多,持续性和系统性监管少,分散的监管体系、部门利益偏好作祟,致使在基层很难以形成监管合力。

(六)监管素质不相适应。农资监管需要执法人员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长期以来,工商部门主要侧重于经营行为和主体资格的监管,而对生产加工,执行检验标准、使用效果、商品包装等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严重制约了执法的效能。

二、深化农资市场监管的几点建议

(一)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彻底清查经营主体。近几年来,国家工商总局多次发文强调,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严把农资经营主体准入关,认真清理规范农资经营主体资格。因此,工商部门登记窗口要严格把好市场主体准入关,认真审查登记材料。基层工商所要对涉农市场主体要进行“实地勘验”,充分发挥检验的作用,积极与农业等相关职能部门配合,核查经营主体资格。对具备经营零售业务的,直接办理营业执照。对未取得营业执照或前臵审批证件无(失)效的要坚决予以取缔,同时,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政企分开的要求,认真清理整顿政企不分和乱挂靠 的农资经营主体,从源头上杜绝乱挂靠、无证照、超范围经营现象。

(二)规范经营关,延伸打假维权网络。一是强化“两账两票一卡一书”制度。即加强农资经营户“进货台账”、“销货台账”、“进货发票”、“销售发票”、“产品质量信誉卡”、“承诺书”的建立规范,对农资的来源、仓储、运输、质量状况、购货、销售情况详细记录,建立跟踪档案,通过加强检查督促力度,增加农资商品经销透明度。二是强化农资市场长效的监管机制。充分发挥12315消费者维权网络便民服务、发现预警、权益保护三大机制和助手、协调、举报、监督、宣传的五大功能作用,广泛开展12315申诉举报网络进农村、进市场活动,健全受理投诉,跟踪督办和案件查处相结合的行政执法网络。完善农村消费纠纷维权机制,发挥基层工商所的职能作用,及时解决消费纠纷,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做到有诉必接、有案必查,查必有果。三是积极推进农资商品连锁经营。实行由供销社下属的农资公司在城关设立连锁总店,在各乡(镇)、行政村设立连锁店,连锁总店对连锁店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内部管理。工商部门统一核定乡(镇)、村级连锁店名称及经营范围,重点加强农资连锁总店管理。通过推进连锁经营,全面规范农资市场主体行为,确保农资商品质量。

(三)落实监管关,引进科学监督手段。通过加大资金

投入,不断引进现代的科学监管手段,强化对农资市场的监管能力。一是完善市场巡查手段。因地制宜引进农资质量检测设备,如质量检测车、质量检测仪,依托先进的科技手段,随时对农资市场产品质量进行监控。二是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能力培养。对身处农资市场监管第一线工商执法人员进行农资专业知识培训,聘请专家传授农资商品基本知识,增强对假冒伪劣农资的鉴别能力。三是成立农资专项整治队伍。通过专业执法队伍,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农资制假售假行为力度,严厉查处在产品标签、产品质量、广告宣传等方面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曝光一批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典型案件。四是建立起一套横向联动机制,加强与农业质检、公安等部门协作配合,明确职责分工,制定工作方案。在当地政府领导下,统一思想、统一部署、统一行动,建立相互监督,快速反应,案件转办、定期联席等制度,构筑一道强有力的质量保障屏障。

(四)完善售后关,建立售前留样备查制度。一是要建立农资经营户“经济户口”和信用档案,对坑农、害农、损农的违法经营者,纳入“黑名单”,实施市场禁入,并公之于众。二是建立农资商品陈列室,实施登记备案制,对每个农资经营户所经营的农资品种(特别是种子、农药)数量来源进行售前登记备案,留样陈列备查,并依托村委会和农产品种植协会,将备案室建在种植面积较大的农业园区,真正方

便农民及时对比和甄别。三是加强事后监管。在条件成熟的地方试行保证金制度,对信誉高、规模大的农资经营户,先行收取一定的保证金,当农民因为农资质量问题遭受损失时,可从保证金中先行赔付,再进行调查处理,确保农民利益不受侵害

篇2:农资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资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无照或超范围经营行为仍有存在。个别不法商贩利用农村农资批发网点、个体经销户,采取送货上门、走村串户销售等形式贩假、售假,多数为无照经营。由于流动性较大,对于监管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个别农资经营主体在没有取得前臵许可的情况下,超范围经营。主要表现在农药、化肥和散装种子经营方面:部分农药经营户利用其销售渠道,擅自配送化肥到经销商中;部分种子经营户超范围销售农药;部分在没有取得种子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超范围经营散装种子;部分土产用品单位经营超范围经营农膜。

(二)农资外在包装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化肥虚假标注、标识不清的问题严重。通过检查发现市上经销的化肥,特别是小厂家生产的化肥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外包装上没有生产厂家的厂名厂址和具体生产日期等必要的标注;有的标注的企业生产标准已经过期,而袋内也没有合格证,即使有合格证的也无生产日期;有的外包装上标注俄罗斯、美国等外国原料加工或原产地的其实为国产,确没有标注具体的国产分装企业或加工企业;有的只标注有总养分,而没有标注其中成分量;有的复混肥将总养分标注很高,实际上把微量元素、有机质及其它添加物计入到总养分中;有的外包装上竟标称一次施肥,无需追肥;有的 1 明明是复混肥,外包装上却标注为复合肥;有的有机肥在其宣传材料上称含有多种物质,而其产品外包装上却没有标示。这些行为都将严重误导消费者,存在明显的虚假标注和欺诈行为。二是农膜“三无”或合格证问题标注存在问题。部分经销商为了迎合农民购买廉价农资的心理,从游商或外地购进价格相对低廉的“三无”农膜。这些农膜既没有厂名、厂址、商标,更不要说有合格证;而有的只标有某某企业荣誉出品的字样,这些都属典型的“三无”产品。农膜的合格证是检查产品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但部分农膜的合格证却缺少生产日期和规格及执行标准等必要数据,有的甚至出现了与外包装所标注的生产厂家不相符的情况。这些问题农膜往往因价格低廉,有一定的消费市场,但却会使农作物生产受到影响,极易造成减产或绝收的情况,会严重伤害农民的权益。三是改换包装制售假种子行为仍有存在。由于受利益驱使,仍有个别不法之徒私自印制包装,加工生产假种子谋取差价。今年我市就查处了用在当地销路较好地种子包装袋制售假玉米种子案。有的种子外包装标识或者标签内容不符合《种子法》的相关规定,存在标识不全或不清的情况。特别是有的进口种子没有中文标识。四是农药标识存在扩大范围现象。今年由于对于制售高毒和高残留农药的行为已经上升到刑律的角度,农户已不敢再购买和使用。失去了买方市场的高残留、高毒农药,很难再继续流通,违法销售和使用的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农药随意扩大使用作物及防治对象的问题较为普遍。有的农药产品,2 登记一种作物及1-2种防治对象,标签上标明几种甚至10多种作物及防治对象。所扩大的作物或防治对象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标示为“专家推荐”的使用作物、防治对象、有的标示为作物及病、虫图片等。一些违法厂家,为了吸引农民,扩大产品销量,在标签使用说明中有意降低使用剂量,误导农药使用。这些问题对于农民来说很难防范,需要执法部门加强监管,并引导其规范。

(三)农资商品内在质量问题不容忽视。结合监测结果笔者对化肥和农膜存在的质量问题加以解析。一是不合格化肥问题表现不一。

1、二胺有串袋销售现象。由于今年进口二胺价格较高,国内少有进口,不法经销商将国产二胺分装到进口二胺袋中,或将小厂家低养分二胺装入国内知名厂家的高养分袋中(也就所说的串袋)抬高价格,谋取暴利。我们就发现的一家经销商将总养分55%的二胺装入64%的袋中进行销售。

2、高标注,低养分。个别厂家生产的复合肥和磷酸钾等故意将总养分标高,以低价格吸引农民注意。我们查获的俄罗斯科沃特肥业集团生产的标称氧化钾含量≥52%的硫酸钾肥,经检测其钾含量仅为2%;某企业生产的标称总养分≥45%的复合肥,其实总养分仅为5.4%,氮、磷含量几乎为零。

3、偷减含量。有的复合肥生产厂家故意降低磷含量以降低生产成本;抽检中某厂生产的化肥标注磷含量为18%,经检验磷含量仅为1.5%。

4、真假混销。有的经销商将低养分或串袋后的肥与真肥掺在一起销售,让消费者和监管者很难发现。

5、掺杂降成本。个别生产厂家将价格低廉的腐植酸装入袋中,3 称其为主肥料的混合物,将其与肥料同价销售,重量占到了整袋肥的1/10。许多不法化肥生产和经销商就是因为农民和监管部门很难通过肉眼辨别其内在质量,而故意采取这些不法手段制假售假,从而快速获得高额利润。笔者对抽检不合格的化肥加以总结得出,越是外包装华丽、标注外国产的肥质量越难保证。二是农膜质量多出在杂质和纵、横直角撕裂负荷方面。我们主要针对检查中发现的“三无”农膜和没有合格证的农膜进行了抽检,不合格项目主要体现在杂质、斑点、晶粒不合格;纵、横直角撕裂负荷不合格;宽度、长度、厚度不合格和合格证标注不合格等项目上。

二、工商部门监管对策

近年来通过多个部门整治和协会规范,商户自律,农资市场经营秩序得到很大好转,农民投诉率连年下降,农资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态势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虽是个别情况、局部现象,但通过现象看本质,农资市场的监管形式不容乐观。农资违法行为已经从主体资格不合法,外在包装不合格为主向内在质量不合格方向发展,违法的行为和方式更加隐蔽。作为农资市场监管的主要职能部门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如何找准农资市场监管的切入点,及时处臵和应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抓好红盾护农工作,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严密组织,责任到人。各级工商部门要认真分析当前农资市场存在问题和监管的重点,了解易发生问题的薄弱点,明 4 确监管的重点和方向,完善行动方案,集中人力物力,认真组织和开展好“红盾护农”工作。市县区局要紧密结合本地区农资市场的特点,明确监管的重点市场,重点品种和重点区域,有的放失地开展工作。要以维护农资市场,保障农民权益为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市场开办者、和经营者的责任义务,强化基层一线执法人员的监管责任。要引导协会组织者、市场主办者、经营者牢固树立农资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理念,要求其签订《农资商品质量承诺书》,并向社会公开承诺不制假售假。同时各级具体负责农资市场监管的科室、执法人员和基层分局工作人员也应进一步明确责任追究制度和打假维权问责制。这样就可将监管职责和经营者的责任细化到每一个具体负责人,从而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

(二)摸清情况,规范主体。农资经营主体长期经营和临时性经营并存,在开展农资市场监管工作中一定要先摸清本地农资经营主体的情况,及时制定符合本地监管实际的登记方式和方法。对于需前臵经营许可的,一定要严格把关,确保新申请的经营单位全部符合条件。同时对已登记设立的结合年检和验照加以清理和规范,对不具备经营资格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清理出农资经营队伍。要对主体资格合法的经营户进行备案,并登记造册,做到经营主体基本情况,分布范围、经营农资种类、经营者名称(姓名)、经营情况清清楚楚。有些县区局通过与当地政府沟通,重点扶持2家以上资质齐全,进货渠道正规,内部管理严格的大 5 型农资经销企业开展连锁经营,配送经营,授权经营。及时取缔那些资质不全、信誉度不好的个体经营者。将信誉度较好地个体经营户通过授权和统一配货的形式发展成为其下设地连锁机构,统一核发营业执照。由连锁龙头企业把好进货关,并受理解决农资投诉。工商部门只要将龙头企业的进货渠道查清了,指导其将各类制度健全完善了,就可以使当地农资的质量得以保证。2家以上经营主体并存也可避免了因一家主体垄断经营,造成哄抬物价现象的发生。

(三)加强巡查,及时预警。农资市场的许多问题都是在巡查和专项检查中发现的,所以在农资上市的集中期,各基层工商局要认真做好巡查工作,加大对农资经营主体的巡查密度,要从查营业执照、经营者仓库、进销货台帐建立等方面入手,及时发现问题农资,及时立案查处。并做好巡查文书记录和巡查信息录入工作,要使每一次巡查都在工作中得以体现,避免应巡查不到位而产生的失职情况的发生。同时要积极推行市场监管的预警机制,省、市、县局可将发现的重大农资经营隐患和问题,以及监测不合格的农资,加以分析处理,及时发布监管预警。指出问题的所在和应加强的措施,明确监管的方向,指导基层工商分局和一线执法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巡查的检查工作,将坑农害农的违法经营行为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不合格农资不出库、不入田,将农民的损失降到最抵。

(四)严格执法,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在农资集中上市期,6 工商部门应集中执法力量,紧紧围绕种子、肥料、农药、农膜等重点品种,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等违法违规行为。要从检查农资经营主体资质、产品外包装和产品内在质量入手,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国家禁用农资商品,虚假标注,制售假冒伪劣、商标侵权、欺诈消费者等的违法经营行为。在行动中应建立和知名企业联席会议、联合打假和线人举报制度,不断拓展案件线索。要通过与注册部门沟通,锁住违法经营者的基本信息,对于不能主动接受处罚和监管的坚决不予年检。要通过开展送法下乡、集中销毁假劣农资、对大案要案公开曝光等方式,在社会形成强大的红盾护农舆论态势,以震慑违法犯罪分子。

(五)开展监测,把好农资商品质量关。农资商品质量监测是把好农资商品质量关的关键环节,是发现案源的最有效途径。市县局要认真做好监测计划,在检测工作中要聘请专门的技术人员开展抽检和指导工作,要注重抽检程序和抽检样品的数量。要重点针对疑似问题农资开展检查工作,对经检测不合格的农资要加大清查力度,对经营严重不合格农资的行为予以重点打击,并将检测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发布消费警示,引导农民放心消费,积极实施不合格农资召回、下架、退市制度,坚决把不合格的农资清除出市场。

(六)引导协会,建立长效机制。要充分利用农资协会这一平台推进农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搭建“工商监管+协会制约+会员自律”的三位一体监管模式,全面规范农资市场经营行 7 为。要与农资协会联合在农资经营企业中推行农资企业信用评级工作,对于诚信经营、守法经营的要挂牌表彰;对于存在重大违法经营行为或严重失信的在当地予以公示。以在其行业中形成诚信为荣、失信可耻的经营氛围,不断提高农资企业守法经营的自律意识。要在协会的配合下,积极推进质量承诺,农资质量先行赔付制等制度,通过协会这一平台加大对农资经营者和农户的培训,不断提高行业队伍的素质和农民农资鉴别及使用的知识,为建立健康有序的农资市场经营秩序打下基础。

(七)加强培训,提高队伍素质。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如何在检查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做到执法准确,培养一只高素质的市场监管队伍是关键。为此,市县级工商机关应先从强化执法队伍素质入手,通过邀请专家授课、现场指导等行式,对基层一线执法人员进行培训,让其了解农资商品知识,农资抽检方法,农资案件查办等有关基本知识,使市场监管人员在农资市场检查中做到有问题能查出,有案件能查准。同时工商部门也可通过“一会两站”,“3〃15”活动等平台,开展对农资经营单位和农民的培训教育。

篇3:农资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农资市场现状及主要问题

农资经营资质审核不严, 进入门槛太低。基层农资经销点大多为承包经营或代销经营, 一般仅凭代销证或挂靠到有经营资质的单位即可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 经营人员没有或很少获得与经营相适应的专业知识, 且经营条件简陋, 没有配套的仓储、检验设施和必要的营业场所, 独立承担民事赔偿的能力很低。农资市场管理滞后, 农资产品质量问题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农资生产经营主体不规范, 无证生产经营仍很突出;经营行为不规范, 销售过期、失效农药和劣质种子、化肥坑农害农的事件时有发生;2013年农业执法大队对全县农药监督抽检20个样品, 经检测4个样品不合格, 合格率为80%, 对抽检不合格的农药依法立案查处。农资产品标签不规范。农资管理法律体系有待完善。多头执法、分散执法、重复执法现象比较普遍。农业部门内部种子、农药、化肥、饲料、兽药等部门同时检查同一市场、同一经营门店的现象普遍存在;农业、工商、技术监督3个部门都按照各自的职责对农资市场进行检查, 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沟通机制, 农资打假难以形成合力, 既造成执法资源浪费, 又形成执法扰民。

2 农资市场存在问题的原因

农资管理法规的宣传贯彻不够深入。农资法律法规和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 在各项法律规章中属于新的法规。尽管农资监管部门做了很多宣传工作, 但这也只是杯水车薪。他们需要面对的是, 大量的农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 尤其是数以万计的农户, 想要让这些人和单位都熟练运用农资管理法规, 不是那么容易, 需要做的工作是持久战。个别农资的生产企业、经营单位见利忘义,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法律意识淡薄也是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之一。

农民自我保护和科学使用农资的意识不够强。在消费观念上, 大部分农民希望既廉价, 又有好质量。伪劣农资自然价格便宜, 而多数农民又很难辨别真伪, 在农资的使用上, 看重的是效果, 而很少看后果, 致使高毒、剧毒限用农药在蔬菜、果树上使用, 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隐患。农资监督管理体系建设不够完善。一些地方农业执法队伍还不够健全, 力量薄弱, 基本的执法经费得不到保证, 监督管理力度得不到提高。

3 农资市场监管对策

农资市场要想标本兼治, 必须从启动农资消费市场、理顺农资运行机制方面入手, 全力打假护农、维护农资市场秩序, 以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3.1 建立健全农资经营信用体系

强化农资经营者对农民的信用承诺和诚实守信服务公约, 同时公示经营者处罚记录, 限制其再经营行为, 供公众查阅, 防止农户上当受骗。

3.2 实行市场准入制

对所销售的农业投入品 (种子、农药、肥料) 品种, 必须经农业部门审核备案后方可销售, 杜绝不合格农资流入市场。

3.3 规范农资市场运行

抓住4个环节, 努力建立一套可以“倒查”的农资商品责任保障体系:查验2个主体, 对经营者和供货者进行查验, 不仅在登记发照环节把关, 更在资格、资质、年检等发照后长期监管, 防止租借执照从事生产经营现象发生;索证索票, 明令经营和供货单位提供所售农资的品种、数量、进货渠道、发票、销往地及跟踪卡台账, 要求供货方提供产品登记证、生产许可证、合格证等相关手续;强化“两查一打”, 即对市场日常检查和专项整治相结合, 对发现的问题农资依法查处;建立不合格农资退出制, 阻住不合格农资商品流入市场。

3.4 整合执法力量

篇4:农资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农资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超范围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由于春耕存在季节性因素,部分个体农资经营业户受短期利益驱动,尽可能增加经营品种,致使超范围经营现象屡禁不止,如核准经营种子的业户经营了饲料,核准经营复合肥的业户经营了化肥,还有的经营非农资产品的业户经营了农资产品。在我市查处的农资市场违法案件中,超范围经营占40%。

二是部分农资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还需进一步规范。农资商品经营主体比较复杂,农资公司、供销社的很多经营点被个人承包,他们临时建店,售完就走。进货的渠道也不明晰,有的连进货发票都没有,销售的农资产品多数不明码标价,因此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部分农资经营者和生产厂家在经营中还存在虚假广告宣传,随意改变产品的标签和包装,欺骗消费者,有的还利用农民鉴别能力差、农村检测水平低的现状,低价抛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

三是种子管理中存在漏洞亟需弥补。目前新的种子品种上市较快,品种审定滞后于推广,大量新品种种子未经审定就进入销售市场,增大了监督管理难度,加上部分种子经营业户购销台帐不完善,销售的种子来源不清,去向不明,带来很多种子质量安全隐患。

四是行政监管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近年来工商及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城镇农资经营市场的经营秩序得到了较好的维护。但是由于农资经营户多数分散在农村,点多面广,执法监管力量相对薄弱,仅仅依靠清理整顿,难以收到理想的监督管理效果。

二、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的几点

一要把握“三个结合”,全面加强监管。即将农资市场清理整顿行动与查处取缔无照经营专项整治行动相结合、与“打虚假树诚信”广告专项整治行动相结合、与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行动相结合,将农资市场整顿工作列为上述三项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其他各项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推进,一起检查,一起督办。

二要加大“六个力度”,从严实施监管。一是进一步加大市场主体准入把关力度。严格执行重点农资产品主渠道经营规定,坚决取缔无照经营,清理超范围经营,进一步规范农资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二是进一步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坚持开展市场巡查,完善质量抽检工作制度,建立农资市场预警机制,及时受理群众申诉举报,严厉查处坑农、害农违法案件。三是进一步加大农资市场科学监管体系和长效监管机制的建设力度。逐步建立以农资经营者信用管理为基础,以农资

商品质量承诺为补充,以农资商品监测为手段,以加强日常监管为保障的农资商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四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积极向群众宣传有关农资产品的质量鉴别知识和方法,增强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使不法经营行为无立足之地。同时,对典型案例及时曝光,震慑不法分子,达到处理一起案件,警示一批业户,规范一个行业的目的。五是进一步加大与有关单位和部门协调配合力度。在工作中,我们将注重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协调配合,综合治理,形成农资市场监管的合力,共同把农资市场监督管理工作抓出成效。六是进一步加大农资商品现代化流通体制的完善力度。加大支持服务力度,会同或配合农业、供销等部门,鼓励和扶持规模大、信誉好的龙头农资经销企业开展连锁经营、品牌经营、代理专卖等现代流通方式,确保农资商品质量。同时,从规范经营、强化制度建设入手,从农民群众反映好的农资连锁经营企业中选取部分联系点,及时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发挥联系点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其他农资连锁经营企业健康发展。

3、抓好“三个落实”,扎实推进监管。一是重点落实。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农资经销网点(店)为重点地区;以集中交易的各类农资批发市场为重点市场;以肥料、农药、种子、农膜、农机及零配件等为重点农资商品。二是责任落实。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如果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就要追究哪个环节当事人的责任,哪个单位出现问题,就追究哪个单位分管局长的责任。三是督办落实。为确

篇5:物流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杨文俊 黄安全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越来越突出,物流企业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企业对于物流领域中的第三方利润源泉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优化和创新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我国大多数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物流活动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物流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简单的探讨。

一、物流企业服务理念有待开发

物流业是一种特殊的服务业,物流活动其实就是为客户提供一种量身定制的服务。同客户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也即意味着物流服务应紧密配合客户的生产、营销或消费需求,根据客户的特定要求,及时、准确地满足他。坚持“客户需要怎样的物流服务,就提供怎样的物流服务”的服务理念,这样一方面,物流服务不仅能满足客户的需求,而且服务的过程还能为物流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高水平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能带来产品的高附加值和产品的竞争优势使物流企业和客户双方受益。但是我国部分物流企业对于服务的认识程度还远远不够。他们多把物流服务看成简单的满足客户需求,把物流服务的各个环节看成是各自独立的物流活动,几乎没有形成综合物流管理的概念,使得大部分本土物流企业无法进入高层次物流服务领域。

二、物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截至2009年6月底,全市工商注册的物流业及相关行业个体工商户总量为156381户,其中个体工商户12750户,物流企业3612家,注册资本在5000万以上的物流企业仅占总量的1.6%。而全市第三方物流尚属起步阶段,在2011年对宁波市物流企业的抽样调查中,物流业务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占到样本总量的33.3%,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对专业化、社会化物流的需求,同时,物流业市场结构不理想,“小、少、散、弱”的服务主体制约着经营服务集约化,服务同质化明显,物流企业增值服务能力弱。2008年,我市全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4%,而上海市的比率则达到13%左右。

三、物流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的制约

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传统模式影响下,我国各种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必要的协调,因而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差,导致系统功能不强。不同运输方式间存在着衔接不畅,难以满足物流服务一体化的需要。线路和结点的发展不平衡,在铁路、公路

干线较快发展的同时,相应的物流结点,如物流园区等建设相对滞后。部分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仓储业设施设备更新改造缓慢,企业仓库以普通平房库、普通楼房库、开放式堆场为主,占总量的91.4%,现代化立体自动化仓储设施比例极低,具有冷藏、保鲜、气调功能的仓库更少。而且仓储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盈利能力水平较差,宁波仓储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水平是整个物流行业中最高的。

四、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低

信息沟通不畅,没有发挥好“信息流”主导“物品流”的作用。在企业层面,物流整体规划能力较低,整体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只有少量的企业拥有信息系统也仅限于针对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建立内部网以及企业的网站和网页等方面,大部分企业只是将计算机作为一种操作工具用来进行一些简单的单证和表格的处理。在物流公共平台层面,开放式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体系尚不完善,信息共享、一体化服务有待提升。

五、传统管理体制的制约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滞后,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横向上,对物流业的管理涉及到市发改委、经委、交通局、贸易局、外经贸局、农业局、粮食局等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职责交叉现象较严重,也存在真空;纵向上,省、市、县三级管理部门尚未完全统一。这使得各个部门难以形成物流合力,更不可能做出统一协调、能够得到贯彻实施的物流发展战略。调研表明,物流企业希望政府亟待加强的职能中,协调与指导是众多物流企业的共识。

六、综合性物流管理人才的制约

由于物流活动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贸易、运输、金融、商检、海关等部门和行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专业化程度高,因而迫切需要懂信息、会管理、知法律、通金融、晓外语的复合型人才。调查表明,在78%的物流企业中,大专以上学历员工占职工人数比重不到50%,物流专业人才比重不到2%,物流分公司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普遍没有受过现代物流方面的教育培训,对企业的物流管理理念还停留在储运管理的水平上。人才需求结构的调查显示,物流企业目前最急需的物流人才中,所有被调查企业均选择了“综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宁波作为发展中的城市,物流的快速发展与物流专业人才的严重短缺形成明显反差,从而严重地限制了宁波城市现代物流发展的步伐。

虽然目前我市物流企业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我相信 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紧跟时代脚步, 在政府的支持和大家共同努力的基础上, 我们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属于我们

篇6:农资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磐安县农业局 王光荣(分管法制副局长)吕艳君(农业执法大队长)曹天生(法制科)

磐安县在“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整治与规范工作中,通过清理整顿规范农资市场,不断创新农业投入品的源头监管,扎实有效的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了具有现代管理模式的农资连锁供应配送体系,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县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的新路子。

一、善探索,规范农资市场成效显露

1、规范农资经营主体。撤销原所有的农药批发、零售门店136家,通过农资市场清理整顿后,规范农资经营单位68家,其中,农资连锁龙头企业2家、加盟门店66家,全部重新办理有效营业执照并悬挂。

2、店容店貌大有改观。每个农资店门口上方统一制作悬挂“实惠”及“穗丰”品牌标识,门店周围环境清爽整洁;生产经营场所与仓储区、生活区相对分离;货架、货柜规格基本统一,排列有序;产品分类按品种整齐堆放,且明码标价。

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由执法大队为农资连锁龙头企业和加盟店统一上墙公示高毒农药管理制度、农业生产事故信息报告制度、农资产品质量保证制度、诚信经营承诺制度,公布举报投诉电话,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完善“二帐二票一卡”、“明码标价”、“备案登记制度”等农资经营制度。

4、市场布局更加合理。开展农资连锁经营,对加盟门店要求较高,一些经营人员、资金、营业房、仓储不足,文化水平偏低,经营效益不佳的偏远村级农资经营单位自愿放弃加盟;加盟门店集中分布

在县城、乡镇及较大行政村,方便群众购买、便于政府部门监管。

5、规范农资市场监管。农资连锁经营实行“六个统一”,即:统一标识(统一连锁经营龙头企业标识)、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明码标价、统一台帐制度、统一服务规范(按照连锁经营龙头企业的培训要求,规范服务)。

6、保证农资质量安全。农资连锁门店经营商品由签约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实行配送,未经签约连锁经营龙头企业许可,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货;断绝了进货渠道多、杂、乱现象,有效防范高毒高残留农药经营,保障农资商品质量安全。

7、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农资价格由连锁经营龙头企业根据相关规定制定,农资连锁门店不得擅自制定农资产品销售价格,杜绝了多头无序竞争,乱进货,虚高价格,甚至将低劣农资产品卖给农民,严重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

8、率先停用限用农药。通过经营户向社会公开作出承诺,自觉停止经营呋喃丹、氧化乐果等国家限用农药,在全市率先停止经营。

实践证明,做好该项工作,是一件利企、利基、利民的好事实事,需要政府推动、部门落实,更是企业主体市场化的运作,方之能有的放矢。

二、重措施,依法依规整合农资市场

(一)合力推进农资市场整规是保障

本着“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整合资源、依法规范、服务农民”的原则,使农资经营主体资格合法有效,农资经营行为规范有序,农资质量明显提高,农民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力保障。磐安县下发了(磐政办„2009‟62号)《关于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建设的组织领导、部门职责及宣传要求。

1、建立组织,加强领导。为切实加强农资市场清理整顿和规范工作,磐安县政府成立农资市场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农业局、工商局、财政局、供销社、经贸局、质监局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县整顿和规范农资供应网络体系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整顿规范的日常工作,统一协调行动,保障农资市场整顿和规范工作顺利开展。

2、明确职责,通力协作。农业、供销部门负责做好农资连锁经营网络的建设;工商部门做好对现有农资经营网点的注销和重新登记工作,简化相关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积极为新组建的农资连锁网点的注册登记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并加大对无证(照)经营、超范围经营和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农资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农业局要会同供销社负责全县农资网点设置的行业管理,组织开展检查考核落实资金、补助等工作。农资连锁网络体系建立后,农业、工商部门要加强对全县农资市场的监管,确保从源头上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假冒伪劣农资进入市场,为全县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农业投入品供应环境;县财政、质监、经贸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合力推进农资商品连锁经营网络建设。

3、注重宣传,营造氛围。全面清理整顿农资市场,促进农资连锁经营,是维护农村消费安全、保障农民利益的一件实事。由于农资连锁经营在磐安县还处于起步阶段,又涉及到经营业主的利益调整,广大农民也有一个适应过程。县政府要求各乡镇政府、各有关部门在积极支持农资连锁经营的发展同时,要注重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向广大农民群众、农资经营户广泛宣传各项法律、法规,传授识假辨假知识,指明投诉渠道,增强经营户自觉守法意识和农民群众自我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磐安县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明确农资经营准入是标准

全面清理整顿农资市场,促进农资连锁经营,是维护农村消费安全、保障农民利益的一件实事。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磐政办„2009‟62号)《关于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建立农资连锁经营龙头企业+乡镇和村级连锁店的

农资连锁经营体系。

1、组建农资连锁经营龙头企业。由磐安县农业部门、供销部门各牵头组建一家农资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即农业部门组建磐安县实惠农资有限公司,供销部门组建磐安县穗丰农资有限公司。

2、整顿规范农资经营主体。一是经磐安县整顿和规范农资供应网络体系工作领导小组验收,符合农资连锁经营网点准入标准的,加盟连锁经营龙头企业。二是暂不符合准入标准的,允许在1-2个月时间内限期进行整改,通过验收达到标准后,准许加盟。三是限期整改后仍不符合准入标准的,或有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的,由工商、农业部门依法予以取缔。

3、健全农资连锁经营网络。经磐安县整顿和规范农资供应网络体系工作领导小组验收,符合《磐安县农资连锁经营门店准入标准》的农资经营门店,按双向自愿选择的原则,加盟一家、且只能一家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双方签订经营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由连锁经营龙头企业统一向工商部门申请核发非独立核算营业执照,按“六个统一”要求,开展连锁经营。

4、加强农资进货渠道管理。一是连锁经营龙头企业要严格遵守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政策,严把进货关,确保农资产品质量。二是连锁经营龙头企业不得向没有签订过连锁经营合同的农资门店销货。三是农资连锁门店经营商品由签约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实行配送,未经签约连锁经营龙头企业许可,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货。

5、完善农资经营制度。完善健全“二帐二票一卡”、“明码标价”、“备案登记制度”等农资经营制度。“二帐”就是要有农资商品进货和销货台帐,“二票”就是要有农资商品进货和销货发票,“一卡”就是要有农资商品质量信誉卡;“明码标价”就是要明示农资价格,标价签必须粘贴在农资样品旁边,农资价格由连锁经营龙头企业根据相关规定制定,农资连锁门店不得擅自制定农资产品销售价格;“备案登记制度”就是农资连锁门店的经营合同、营业执照等办理完毕后,必须向磐安县农业局备案。

(三)建立农资扶持基金是给力

为使农资市场监管、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县政府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和措施。

1、建立专项基金。县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建立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建设专项扶持基金,用于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销售和使用,新农药、新技术及替代农药的推广,农资经营人员培训,化肥淡季储备、救灾农药储备专项利息补贴等。

2、投资给予补助。对连锁企业的信息化改造,门店营业场所的装修和设备、设施投资按现代物流配送的要求,按其投资额给予一定补助。

3、优先解决用地。对农资配送中心所需土地,按工业仓储用地标准优先解决用地指标,并减免相关配套规费。

4、减免办理规费。县农资连锁企业设立连锁店,可持加盖企业公章的营业执照复印件,直接到门店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免予办理工商登记核转手续,工商行政部门对连锁企业经营范围、原则上按企业章程核定,免除农资连锁门店会费等相关费用。

三、强机制,全面提升农资监管水平

为构建农资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明确农资监管职责,实行对农资市场的科学监管,进一步规范农资经营行为,提高农资从业人员为农服务能力,推进农资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提升。

1、加强日常管理,建立农资监管协管员与部门联席制

(1)建立农资监管协管员队伍。各乡镇在综合农技服务中心明确一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人员为农资监管协管员,参与对本辖区小农资店的管理和指导。

(2)建立农资监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下设联络组和办公室。联络组由小农资店整规工作各成员单位(农业、供销、工商)分管领导组成,办公室设在农业局,由农业部门牵头。联席会议职能为贯彻落实上级农资质量安全监管的文件和会议精神,统一部署农资监管长效机制工作,通报阶段性农资监管工作情况,协调解决农资监

管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

2、强化素质教育,建立农资从业人员培训制

(1)加大培训力度。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有效整合培训资源,采取分类、分批培训的办法对农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将农资经营从业人员纳入“绿证”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训范畴。

(2)植保知识培训。组织开展植保知识系统培训,每个农资店有不少于一名的植保专业技术人员。

(3)“庄稼医生”培训。组织开展“庄稼医生”和农资营销员培训,有条件的农资店做到有一名以上从业人员获得庄稼医生职业技能证书。

3、突出联动监管,建立部门信息共享制

加强农业、工商、供销、质监等部门农资监管信息交流与沟通,建立多元化的交流渠道,逐步实现小农资店、农资质量执法监管等信息的互通、共享,形成紧密联系的工作机制。

4、深化分类监管,建立农资经营诚信制

(1)建立小农资店诚信评价奖惩机制。开展“诚信农资经营单位”评选活动,提高农资经营人员诚信经营意识。对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台账记录完整,诚信经营和农资商品质量意识强,积极参加相关部门培训,主动配合执法监管工作,在一年内无违法行为的农资经营单位和人员进行表彰。对消极对待执法监管,经常出现农资质量问题的失信单位,在信用监管平台列入黑名单进行重点监控。连续两年有较大违法行为的,依法给予新闻媒体曝光或相关网络公布。对不符合规范化建设标准的小农资店进行限期整改,对没有台账记录的小农资店依法进行处罚。

(2)建立农资生产经营单位数据库。根据监管检查结果、市场主体资格审查情况、消费者投诉状况、公众评价等信息,开展农资经营单位信用等级评价。

(3)规范农资连锁经营网络。按照“六个统一”要求,每年开展“绿剑”系列专项执法检查,健全农资连锁经营网络。

5、坚持打扶结合,促进行业健康规范制

(1)不断推进农资连锁网络规范化建设。加大对农资连锁的政策扶持,做到农药等农资连锁全覆盖。支持农资连锁配送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紧密合作,构建新型的农资营销网络。

(2)创建小农资店示范工程。在小农资店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全县每年建设2-4家农资标准化经营示范店。

(3)实施农资监管信息化系统建设。深化巩固小农资店整规成果,创新农资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率。全县每年信息化系统建设2-4家,实行动态信息化监管制度,进一步提升小农资店为农服务能力,促进小农资行业健康发展。

(4)实行农资商品追溯管理。推行农资进销索证索票制度,完善农资进销台帐管理,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5)开设庄稼医院。逐步在有条件的小农资店设立庄稼医院,为农民提供作物病虫害诊疗服务和技术咨询。

(6)鼓励为“二区”送农资下乡服务。对连锁经营龙头企业为“二区”开展统一供肥,推广有机肥及配方施肥,统一供药,开展统防统治的,在专项基金中给予一定补助。

6、实行动态监管,建立公信抽检执法制

(1)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结合农时季节,对重点品种、重点环节有计划地开展“绿剑”打假、“红盾”护农及“质量和安全年”活动,根据监管职权严厉打击销售假劣农资和违禁农资行为,进一步健全农资生产经营主体档案,实行动态监管,对无证无照的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及时予以取缔。

(2)强化农资商品质量抽检。农业、工商、质监在各自责任范围内开展农资商品质量抽检,加大对农资连锁龙头企业的配送中心及配送以外农资产品的抽检力度,对群众反映强烈和问题突出的区域、产品、企业进行重点监测。

7、接受公众监督,建立限用农药承诺制

(1)杜绝高毒农药经营。开展对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铵等5种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农药专项执法检查,严禁高毒农药流入市场;杜绝毒鼠强等剧毒鼠药经营,严格鼠药经营台帐管理。

(2)创新限用农药监管。为保护我县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进一步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由县农业局统一监制了“承诺牌”和“告知牌”,每家农药经营单位悬挂在显目位置,签订《承诺书》,并向社会公开作出承诺,自觉停止经营呋喃丹、氧化乐果等国家限用农药。

(3)畅通农资维权渠道。畅通“12316”、“12315”、“12365”举报投诉电话,及时受理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农资、国家禁用农资和农业生产事故等举报投诉,并予以妥善处置,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篇7:宁国市农资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宁国市当前农资经营概况

据统计,宁国市目前有农药生产企业4家,肥料生产企业2家。全市从事农资经营的农资店100多家,除城关7家农资企业从事农资批零兼营外,剩余农资店均为个人独资企业,主要从事农资零售业务,散落在全市各乡镇村,农资经营从业人员200多人。主要为供销社改制下岗员工及乡镇聘请辞退的一些农业技术人员,从业人员大多从事该行业10余年,具备一定的农资经营知识和水平。

2 当前农资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

2.1 经营主体复杂多样,不规范

在日常检查中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存在无证照经营行为。在宁国市一些偏僻乡村,一些群众根据农时,在家经营少量农资,购买者多是熟人和邻居,断断续续,零星经营经营无任何证件,很难发现,发现后也难以取证进行处理二是存在乡村超范围经营。农村有的副食品店与农资店搅在一起,在未取得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从事农药、化肥等经营。三是经营证照不全或过期。农村有的农资店营业执照或危化品许可证过期,不及时到相关部门办理年检[1];有的农资店还存在缺证现象。

2.2 经营的农资商品,质量参差不齐

一是出售假劣农资和非法产品。有的农资店主质量意识差,管理不规范,缺乏有效的自我管理,进货渠道混乱,购入了一些假劣农资和非法产品;有的为获取最大利润,牟取暴利,置法律、法规于不顾,经营假劣农资和非法产品,坑农害农。二是出售过期产品。一些农资店对过期农资不及时处理,低价卖给农民,影响农业生产。

2.3 经营的农资商品,存在虚假宣传情况

在日常检查中,发现农资店里除农业部门的病虫情报外,店里还有一些经销商和厂家发放的农资广告宣传单,有些广告宣传单对农资商品的质量、功效、适用范围的随意夸大,极易误导欺骗农民群众。

2.4 农资经销档案落实不到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规定,凡是经销种子的农资户都要建立健全种子经销台账[2]。但是农药和肥料经销没有明确的法律和规定必须建立台账。尽管相关部门一直要求农资经营户要建立农药、肥料经销台账,并且还发放了登记簿册,但是在实际使用中,极少农资经营户对经销的农药、肥料进行完整记录。经营者记录台帐的积极性不高,监管部门束手无策。

2.5 农资使用上,群体素质有待提高

一是农民识别农资真伪的知识和能力较弱。现如今,农资商品种类繁多,农民群众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主要凭经验和经营户推介,对于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多,有的甚至是盲目跟随他人。二是有些农民经济还不富裕。由于经济条件不好,想买便宜的农资商品,给假冒伪劣经营者提供了机会。三是农民自我维权意识薄弱。在购买农资商品时没有索要发票的习惯,购买到假劣农资产品,发现后又缺乏向有关部门及时投诉的意识。

2.6 农资监管机制不顺畅

当前,农资监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涉及农业、市场监管局(工商、质检)、安监局等,一个农资经营户,在安监局办理危化许可证、在市场监管局办理营业执照。农业各部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各自为政,难以形成监管合力。

3 农资市场监管对策

3.1 严格标准,把好市场主体准入关

由于农业主管部门在证照办理和许可方面没有任何权利,因而,只能建议市场监管局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对市场主体的准入要围绕“具备规模、合理布局、方便群众、守法经营、服务良好”的原则对现有农资经营户进行清理和规范不具备条件的、对无照经营的坚决予以取缔;证照不全和过期的要督促办理,不办理的予以取缔;对超范围经营的一是督促他们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办齐证照,二是对不具备条件的要做好宣传教育,坚决予以取缔。另外,建立黑名单,将多次受到相关部门处罚的农资店纳入其中,提高准入门槛,直至取消他们的经营资质。

3.2 严守法律,把好农资经营质量关

一是做好诚信经营承诺。要引导督促农资经营者公开承诺,落实责任,不得经营国家明令禁用的农资产品;不得经营未经农业部门批准、登记、审定、标签不合格的农资产品;不销售失效变质的、过期的农资产品;不超范围经营或借推广试验之名销售农资产品。二是提高经营者质量意识大力倡导“诚实守信、质量第一”的经营理念,要求他们从国家正规厂家进货或选择规模大、信誉好的农资批发商进货从而保证商品质量。三是增强对产品的自检自查能力。对所购农资经营者要根据国家有关公示和标准,仔细对照,及时发现问题,避免购进假劣农资[3]。

3.3 严明制度,规范经营

各农资监管部门要统一标准和规范,引导督促农资经营者落实相关制度。一是诚信经营制度。办齐证照,合法经营,不接受虚假广告单,不参与虚假农资的宣传和推介,不欺客宰客,所售产品明码标价。二是落实农资台账和票据制度。对所经销的农资做好进销货记录,所售农资都要及时开具票据。三是实行专柜销售制度。对一些毒性强的农资要专柜摆放,不和其他农资混在一起,避免产生危害。四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自己经营的农资质量负责,一旦发生农业生产危害,要及时报告,并做好赔付和处理事宜。五是安全经营制度。要根据有关规定,做好安全知识宣传和安全设施的配备,防范安全事故发生。

3.4 开展放心农资下乡,做好服务和指导

一是广泛宣传,普及农资知识。采取多种措施,充分利用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国家有关农资法律法规和农资科学使用知识,大力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资,增强他们对假冒伪劣农资商品的鉴别能力,提高他们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二是及时曝光假劣农资商品。对抽查不合格产品和受到各部门处理的经营者及时通告曝光,让群众了解他们的违法行为,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三是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对经营假劣和非法产品的,及时立案查处,严惩不贷。四是做好日常巡查和专项整治。保持日常检查的频次时刻警醒经营者,维护正常的农资经营秩序,营造农资打假的良好氛围,培育健康顺畅的营销环境。

3.5 强化监管,综合执法

一是公开受理电话投诉举报。设立对外举报电话,根据案件情况,各职能部门进行分配和分工,执法无缝连接,保证对案件及时有效的处理和打击。二是建立农资经营“黑名单”,实行信息共享。各职能部门把一些受过处罚、有售假行为、被投诉举报、坑农害农的经营户集中起来,建立诚信档案,共同使用管理,避免对同一单位和同一品种的反复抽检和检查。三是做好农资宣传广告的管理。对农资广告要进行审批和检查,杜绝虚假广告误导群众,产生危害[4]。四是把农资经销台账作为监管重点。为建立一个良好的质量追溯制度,确保农资的科学使用,各职能部门要联合印制农资经销台账,并把台账作为各部门日常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执行。五是做好农资矛盾纠纷的调处。各职能部门共同参入对农资纠纷事件的调解,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的原则,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六是提升执法水平。农资监管人员要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和知识的更新,增强对假劣农资的识别和判断水平,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从而保证执法的公正和严肃,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农业生产安全。

摘要:通过对宁国市农资经营情况进行阐述,针对当前农资市场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规范宁国市农资市场的运行。

关键词:农资市场,监管,问题,对策,安徽宁国

参考文献

[1]张鹏.铜川市农资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346-347.

[2]王俊才.农资市场监管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4(1):272.

[3]储美琴,江涛.泰州市姜堰区农资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7):350-351.

上一篇:七年级期中考试家长会下一篇:坚持依靠群众 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下沉工作方案